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小儿推拿护理知识

小儿推拿护理知识引言小儿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对婴幼儿的穴位按摩和推拿手法,能够起到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等作用。
本文将介绍小儿推拿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护理注意事项。
1.小儿推拿的原理小儿推拿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脏腑理论。
通过刺激婴幼儿身体的特定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畅通经络,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的目的。
同时,推拿还可以通过按摩手法刺激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发育。
2.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小儿推拿适用于婴幼儿的一些常见病症,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哭闹、失眠、咳嗽、食欲不振等。
此外,小儿推拿还可以作为预防保健的手段,促进婴幼儿的免疫力和身体发育。
3.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虽然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3.1 护理环境小儿推拿应在安静、温暖、干燥的环境中进行,避免有强烈刺激的气味存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2 护理手法小儿推拿的手法要轻柔、缓慢,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按摩产生疼痛。
可以使用手指、掌心轻轻按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3 推拿时间推拿的时间通常在婴儿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进行,避免在食后过度刺激导致消化不良。
3.4 推拿部位小儿推拿的常用部位包括背部、腹部、四肢等。
推拿时需注意避开婴幼儿的头部,避免对头部施加过大的刺激。
3.5 推拿频率推拿的频率应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定,通常可选择每天进行一次或隔天进行一次。
推拿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
4.小儿推拿的禁忌症小儿推拿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包括:•发热病症:婴幼儿有明显发热、高热等症状时,不适宜进行推拿。
•皮肤损伤:婴幼儿有皮肤破损、溃烂等情况时,应避免进行推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炎等疾病的婴幼儿,不适宜进行推拿。
•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心脏病、哮喘等疾病的婴幼儿,应避免进行推拿。
结论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对婴幼儿的发育和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之心得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之心得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关键词泄泻,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泄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笔者治疗偶有心得,论述如下。
1致病机理泄泻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古文献《幼幼集成》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湿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1.1内伤乳食由于哺乳不当,调护失宜,乳食失节或不洁,脾胃受伤,运化失司,不能腐化水谷,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发泄泻。
1.2感受外邪泄泻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故寒、热、暑、气往往与湿相合而致发病。
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阻,运化不健。
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出现泄泻;秋气残凉,寒湿困脾,水湿不运,留于脾胃,升降之机失调,也成泄泻。
1.3脾虚胃弱脾胃为人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水谷,为生化之源,如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不当,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脾虚运化失调,胃弱不腐水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则成泄泻内因。
1.4脾肾阳虚由于脾虚胃弱累及肾阳,称之为脾肾阳虚,脾以阳为运,肾寄命门真火,小儿若禀赋不足,或久病泄泻可损伤脾肾之阳,令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若肾中阳气不足,必泄泻不止。
2临床表现小儿泄泻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变化极快,医者须审慎从事,善于观察,精于辨证,方能随证施治。
2.1症状与体征2.1.1轻型症状(单纯性):小儿腹泻日数次,甚至十多次,便呈稀糊状,有如蛋花汤或水样,伴有奶块和泡沫,时有轻度恶心呕吐,一般体征尚可。
2.1.2重型症状(中毒型):小儿腹泻次数显著增多,日十多次以上,常呈喷射状,呕吐频繁,体温升高,面色黄白,烦躁不安,精神不振,甚至伴有脱水、酸中毒症状。
2.2化验检查大便镜检:可见较多食物残渣和脂肪滴,少量或无白细胞、红细胞。
3辨证施治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只有辨证准确无误,采取相应的手法推拿治疗,方能显效。
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方法

• 二、督脉升阳(捏脊):温阳活络。消化不良性腹泻 为寒凉性兼加体征,所以推拿前先温阳升阳,让腹腔 随着身体温暖起来,增强推拿的功效。捏脊时自尾骨 的凹陷处(也就是长强穴)起,一直向上捏至颈部, 一般是从下往上捏。小儿捏脊绝对要避开晚上,应在 早上或者中午前。
• 三、上推三关:温阳散寒,培补元气。三关穴位于小 儿前臂前臂桡侧端,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形成一条直线 型穴位。推三关可以补虚扶弱,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 节,有利小儿消化功能的恢复。进行推拿是将掌心向 内用左将小儿前臂固定后,再将右手的食指、中指并 拢,沿着小儿的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新生 儿30次,婴儿50~100次。
• 十一、补肝经:肝木穴,在食指指端(掌 面),旋推为补,直推为清。视情况决定清 与补,用拇指指尖端旋推100次。
• 十二、提高消化系统功能锻炼:肝主筋,锻 炼以抻拉推按肝经上的筋为主
• 1、提起宝宝双腿,尽量绷直,向两外侧分压, 宝宝腿部成V字形。新生儿20次,婴儿50次
• 2、一手提宝宝的一侧腿,一手由大腿内侧腿 根部揉向腘窝。新生儿20次,婴儿50次
• 第一步:让宝宝把小拳头松松的握住,注意先找到 中指握住的点,这个就是内劳宫穴,这个穴位在手 背位置相对的就是外劳宫。
• 第二步:定八卦中的离位,在内劳宫和中指根画一 条直线,在这条直线的2/3处,注意,是靠近指根处 就是离位,找到离位后我们要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宝 宝的离位,因为在运内八卦的时候,一般都不会让 离位受到按摩,主要是避免扰动心火,往往是另外 一只手的大拇指从这个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运过 去。
• 3、吐奶黏而黄:宝宝吐奶往往在吃完奶一段时间后,甚至睡着超过半个小时, 一阵身体扭动之后大口吐奶,奶水黏而黄,有很重的酸腐味道,是消化能力弱的 表现。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泻: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中枢、揉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泻: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另】肾阳虚者加补肾经、揉外劳。
腹胀加运内八卦;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清天河水、推下七节骨、分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揉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呕吐治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热吐: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向板门、推天柱骨、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治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痛: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肚角。
【另】呕吐者加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发热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虚寒腹痛: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伤脾: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治疗小儿腹泻的小儿推拿

治疗小儿腹泻的小儿推拿
1、小儿腹泻是以腹泻为主的胃肠紊乱综合症
原则上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
西医的治疗原则
细菌性腹泻主要是大肠杆菌噬菌体治疗多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主要是以微生物制剂调整菌群
中医的治疗原则
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
2、腹泻的临床表现
1) 寒湿泻表现大便稀薄多沫色淡无臭腹痛肠鸣面色淡白小便清长苔白腻脉儒指纹色红
2) 伤食泻表现脘腹胀满泻前哭闹不安泻后痛缓大便量多酸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多矢气常伴有呕吐酸馊口臭纳呆不思乳食苔厚或垢腻脉滑
3、腹泻小儿推拿处方
1) 寒湿泻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推拿方案
a) 清补脾经用拇指腹部来回推
每次5分钟清补脾经可健脾益气和中
b) 补大肠经用食指腹部向心推单方向的
每次5分钟补大肠经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c) 揉外劳宫用拇指的指尖揉压
每次5分钟揉外劳宫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2) 伤食泻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调中止泻
a) 清补脾经用拇指腹部来回推
每次5分钟清补脾经可健脾益气和中
b) 补大肠经用食指腹部向心推单方向的
每次5分钟补大肠经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c) 清胃经用食指和中指腹部离心推每次5分钟
d) 运内八卦用拇指第一节上半节转每次5分钟。
小儿推拿案例

小儿推拿案例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按摩、推拿、拍打等手法,调理小儿的脏腑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小儿推拿的案例。
案例一,小儿感冒。
小明,3岁,因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流涕,就诊于中医门诊。
中医师根据小明的症状,采用小儿推拿治疗。
首先,在小明的背部和胸部轻柔地做推拿,促进肺气流通,缓解咳嗽症状。
然后在小明的头部和面部做按摩,帮助缓解鼻塞和流涕。
经过几次推拿治疗,小明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体温下降,咳嗽和流涕也明显减轻。
案例二,小儿消化不良。
小红,4岁,因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就诊于中医门诊。
中医师采用小儿推拿治疗。
首先在小红的腹部做柔和的推拿,促进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吸收。
然后在小红的背部和腹部做拍打,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泻症状。
经过几次推拿治疗,小红的食欲逐渐好转,腹痛和腹泻也有了明显改善。
案例三,小儿失眠。
小华,5岁,因失眠引起的易醒、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就诊于中医门诊。
中医师采用小儿推拿治疗。
首先在小华的头部和背部做按摩,促进神经系统放松,缓解烦躁情绪。
然后在小华的双腿和双足做推拿,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经过几次推拿治疗,小华的失眠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白天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
以上就是几个小儿推拿的案例,通过小儿推拿的手法,可以有效地调理小儿的身体状况,缓解疾病症状,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小儿推拿也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疗法,受到了家长和小儿的喜爱。
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了解小儿推拿的好处,给孩子提供更好的保健和治疗方式。
小儿推拿治疗腹泻

小儿推拿治疗腹泻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
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
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小儿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
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
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上述小儿捏脊的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2、按揉足三里治疗小儿腹泻以膝盖髌骨下方的凸起处为起点,向下四指宽胫骨外侧,用大拇指的指肚按揉这一点100-200下。
3、推上七节骨治疗小儿腹泻以尾椎骨为起点,向上1寸到1.5寸为七节骨。
将两手张开,四指向外固定在腰椎两侧,大拇指交替向上推七节骨200-300下。
要注意的是,小儿便秘就是下推,千万别弄反了。
4、揉腹法治疗小儿腹泻把手掌摊开,放在宝宝的腹部,逆时针轻揉50下左右,或2分钟左右。
这个按摩手法可以让孩子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润化。
但一定要逆时针揉腹,顺时针揉腹则是调理便秘。
5、揉板门治疗小儿腹泻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用右手拇指指腹顺时针旋揉宝宝手掌大鱼际,次数在50次左右。
按揉这里,可以健脾促消化,增强肠的蠕动功能,让宝宝的肠功能更好。
小儿腹泻的食疗方法1、山药粥:取山药100克、小米100克,山药洗净切薄片,小米洗净放锅里,加适量水急火煮开后,换慢火煮成稀粥,分次喂患儿。
2、萝卜汤:把胡萝卜洗净后切碎,放在锅里加水煮烂。
胡萝卜中含有的果胶具有吸咐肠道水分、细菌及毒素的作用,可以促使大便成形。
3、熟苹果泥:把苹果分为两半,放在锅中隔水蒸烂。
苹果泥纤维比较细,对于肠道的刺激性较小,其中含有的果胶对肠道有收敛作用。
善用小儿推拿法 巧治宝宝拉肚子

60《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9月刊儿经小儿泄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许多家长因害怕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中医外治法,症状轻、单纯性的泄泻可以选择小儿推拿手法。
那么,该如何操作呢?常用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一般选用推脾经、推大肠经、摩腹、揉脐、揉龟尾的方法。
文/袁斌 江苏省中医院 主任中医师辨证选择效显著选择何种推拿手法,要依据泄泻的不同症状以及舌苔等的表现。
夏秋之际,孩子泄泻多排便势急,量多、次数频,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气味秽臭,舌红苔黄腻,属于湿热泻。
可选用清脾经、清大肠、揉龟尾的方法,加用清胃经、清小肠100次,即沿大鱼际赤白肉际处,以及小指外侧缘,从指尖向指根直推。
若孩子受凉后出现泄泻,表现为大便清稀、夹有泡沫、无明显臭味,或伴有发热、鼻塞、流鼻涕、咳嗽、舌淡苔白,属于风寒泻。
可选用补脾经、补大肠、揉脐、揉龟尾的方法,加用揉外劳宫穴(位于手背,食指、中指对应的掌骨间凹陷处),操作约50次;加用推上七节骨,即用拇指侧面从小儿尾椎向上推,直推到腰部,以皮肤发热为适度。
若因哺乳不当或进食生冷,或吃了不熟、不卫生的食物后出现泄泻,表现为大便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或奶瓣,气味酸臭、腹痛、泻后痛减,或呕吐而不欲进食,舌苔白腻或微黄,属于伤食泻。
可清脾经、清大肠、摩腹、揉龟尾,加用揉板门穴(大鱼际平面)、揉中脘穴(脐直上4寸)各50次。
若体质虚弱、消化功能差的孩子出现泄泻,表现为吃后不久即泻,面黄体瘦、精神不佳、舌淡苔白,属于脾虚泻。
可选择补脾经、补大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的方法,加用捏脊法。
(提醒:重症、难治患儿仍需去医推脾经:脾经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循拇指外侧缘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脾经;从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脾经。
一般操作约300次。
推大肠经:大肠经位于食指外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的一直线。
由食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为补法,相反方向直推为清法,一般操作约300次。
摩腹:即是用手掌面在小儿腹部做逆时针、环形摩动,操作约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方法小儿特定穴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结果效果好,无痛苦,无副作用,易于患儿及其家长接受。
【关键词】小儿推拿;婴幼儿腹泻;消化不良;疗效
腹泻是儿童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脾胃病,多发于4岁以下,四季皆见,夏秋较多,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呈水样,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及粘液为特征。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
儿童婴幼儿期由于其本身特点、体质以及喂养等因素,常常有消化不良性腹泻,多见食欲差,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有的大便含有不消化食物。
笔者采用小儿特定穴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门诊病历26例患儿,最小1月,最大四岁。
均有食欲不振,厌食,大便次数增多,日4-10次不等,呈水样便,酸臭有泡沫,夹有奶瓣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化验大便常规有脂肪球颗粒,其他均无异常。
诊断为消化不良性腹泻。
1.2 治疗方法给予小儿特定穴推拿:清补大肠15min;清胃5min,运内八卦5min,清天河水5min,利小便1min,掐五指节三次,推上七节骨30次,捏脊8遍。
加减,腹痛者加揉一窝蜂;呕吐者加揉板门。
1次/d,四次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大便成形,
全身症状消失。
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
好转:大便次数及水份减少,全身症状改善。
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
未愈:大便次数及水份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1.4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治疗,本组病例中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
1.5 典型病例男性患儿,1岁,2012年10月16日初诊,因昨天中午吃水饺过量,腹泻一天,日10余次,呈水样便,酸臭,伴呕吐一次,诊断为消化不良性腹泻。
给予推拿治疗,揉板门5min,清胃5min,清补大肠15min,运内八卦5min,清天河水5min,利小便1min,治疗一次,第二天来诊时家长述其推拿完回家后大便两次,成形,未呕吐,以上法减揉板门,继推一次痊愈。
2 讨论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主要原因为:小儿先天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力,易导致饮食积滞,又因小儿不知饥饱,饮食无度而容易伤及脾胃,水谷不化走大肠而成腹泻。
如治疗失时或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如久泻不愈,常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所推之穴位,清胃、运内八卦能够清胃热,消宿食止呕降逆,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天河水清胃热消食积导滞,清补大肠能够调整大肠功能,固肠涩便,止泻痢,利小便能够利尿止泻,分清降浊,选穴少而且易于掌握,效果好。
此病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消化功能紊乱,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湿合污而下,
酿成泄泻。
小儿推拿是中医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一个特色,既减少了服药时的难以下咽患儿的不配合又避免了打针输液的疼痛以及时间的煎熬,真的是痛苦小,无副作用,是患儿及其家长乐于接受的好方法。
非常值得推荐。
但是应该注意:因推拿能够双向调理肠胃功能,所以最好推拿后30min内不要进食,否则容易导致正在恢复的肠胃功能再次紊乱失调,容易使病情反复,延误疾病的恢复。
针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应该注意患儿饮食应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禁吃不洁食物。
添加辅助食品时,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
虽然小儿感染疾病传遍迅速,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而且小儿的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没有情志因素的干扰,所以小儿患病若治疗及时得当,恢复也就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