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89164

【读后感】《生活在别处》_89164

《生活在别处》写这篇读书笔记于我是有难度的,因为昆德拉太难懂了。

就如这部《生活在别处》,书名就让人觉得满含哲学的意味。

还没有阅读之前,我就猜测昆德拉究竟想表达什么。

因为了解一点昆德拉的生活时代,就想,他说的‘生活在别处’,绝不像我们当今社会那样:生活除了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

这样的想法是我们当今人才有的,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总是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在物质的世界里。

但是昆德拉和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当时的捷克正是战火横飞,人们饱受战乱之苦。

‘生活在别处’也应该是在‘别处’。

小说究竟写了什么呢?文化?思想?战争?死人?眼泪?两性?爱情?亲情?伦理……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只要人能想到的,在小说中几乎都可以找到,而且比现实描述得更彻底,更透彻。

不知道是谁说,小说家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成问题来理解。

是的,世界的问题太多太多,几乎就是简单的问题和复杂的问题构成的,要了解这个世界就是要解答一个个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世界是解答不完的,解答了一个问题就会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出现。

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去作答。

生活就是在作答。

雅罗米尔就是在答问。

他解读亲情,发现母亲有时候也很让人厌恶,对于那位工程师父亲他几乎没什么印象。

可能他只记得母亲乳汁的味道,还有那张漂亮的脸。

雅罗米尔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生活在别处》也是一部伦理剧。

或许世间所有的母亲都对儿子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的母亲都不太喜欢看到自己的儿媳妇,因为将有一个女人抢去她的心头肉,抢去她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男人,即使是她的丈夫,她爱得还没那么深。

因此当雅罗米尔带着一个女人住进他那间童年的房间里,房外的妈妈心神不定,她讨厌自己最爱的人被另一个女人分享。

这让我想起了结婚典礼上,父亲将女儿的手交给另一个男人,这时候我想那位父亲心情是复杂的,因为从此他不再是这个女人世界里唯一的一个男人,有一个男人将取代他的位置,成为最心爱的女儿的最爱。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三篇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三篇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三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篇《生活在别处》读后感,更多文章尽在。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一)看完《生活在别处》,我突然的不想去思考任何的问题,只是放松的去回忆书中的只言片语,回忆那些片段带给我的惊奇。

那些毫无掩饰的文字,带给我的仅仅是单纯的思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

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

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

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

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

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

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

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

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

”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

”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仅此而已。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二)为什么生命不能有多种可能?让我有充分的选择,并一一实践他们从而挑出比较好的?昆德拉让想象变为现实。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作家艾略特·斯图尔特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成长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
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她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和变化,同时也揭
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发了我对人生、成长和社会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中长大,但是她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在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
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她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在不同的
环境中学会了适应和坚韧,也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这让我深
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成长的艰辛,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
有的一切。

除此之外,小说中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主人公
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平等的对待。

她看
到了社会上的种种丑陋和不公,也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是她从未向这些负面因素低头,而是选择了坚强和勇敢。

这让我深
刻地反思了社会的现状和人性的本质,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
和正义。

通过阅读《生活在别处》,我受益良多。

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和成长的艰辛,也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让
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
一份力量。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法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保罗的法国人,他在中国做了很多年的生意,与当地人交往甚密。

在中国的生活,对保罗来说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他不仅要适应异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还要应对不同的商业文化和交易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体验到文化的差异和矛盾,也不断地被中国的风土人情所吸引。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使我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保罗的视角,我看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勤劳朴实,也看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隔阂,保罗在中国的生活中不断地遭遇到语言障碍、商业纠纷和文化误解,这些困难让他感到疲惫和孤独。

阅读《生活在别处》,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
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
的碰撞和融合也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开
放和包容地对待不同文化,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需要更加努力地去了解和融入其他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
和融入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在读完《生活在别处》后,我深深地被小说中的故事所感动,
也对文化交流和融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相互
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才能和谐共存,才能共同发展。

希望我们每
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读后感】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37294

【读后感】读《生活在别处》有感_37294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

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这是本书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名言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这句话揭示了负担是人踏实生活着的重要动力,并非阻力,有一定的负担,才有往前的动力,不会活得飘飘然,像在云端般无所挂牵。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作者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把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都融在画中。

作者在描写手法上独具个性,尤其是运用一个梦境套着一个梦境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使我们再次领略了现代派小说的精髓。

就本书的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

生活在别处,是一句很经典的话。

现实的生活,是真实的?还是别处的生活是真实的?这经常会在现实和理想,现实和梦境中让人迷惑。

即或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感情生活中徘徊,生活在别处不仅仅是通过主人公去体现,更贯穿在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

诗人的父亲,是个穷工程师,在故事中出现得很少,他结婚后就住进了妻子家里的别墅,他其实不爱他妻子,他拒绝她的世界,也不喜欢诗人的出生。

他的真实生活在别处,在一个犹太女人那里,他因为她最后死去。

诗人的母亲,一个富裕家庭的优雅女人,她其实已经意识到丈夫是不爱她的,因此,她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雕像上,寄托在孩子身上,寄托在画家身上。

在得知丈夫死去的时候,她其实是有些罪恶感的,因此她强迫自己离开了画家,但她得知丈夫十几年一直爱一个犹太女人的时候,她很想找个人寄托,但是画家已经移情别恋,因此,她只能将所有的爱寄托在儿子身上,这就发展成一种占有的病态。

诗人的女朋友红头发,是个农民出生的比他们低阶层的女人。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

读《生活在别处》有感《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其中一部代表作,相对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来说,可能影响力要差一些。

但是,整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却是非常发人深剩就像米兰昆达拉的一贯的写作风格一样,整篇作品的阅读其实并没有很多的难点,但是想要真正读懂总是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仔细回味,总是能够引起很大的感慨。

因为不论是怎样的生活,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体验是不完整的。

就好像彼岸花一样,最美的永远是在那个看起来很近但是又很远的地方。

那样的美丽是最动人的,同时也是最难得到的。

因为这份美丽永远都是停留在那个触手可及但又永远得不到的地方。

生活在别处其实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感悟。

正是因为生活还在别的地方,所以我们的人生应该是不能够永远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

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对于别处的人生也是应该有一个体验的过程。

这份体验不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消极躲避,而是一种积极面对。

只有拥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在不同的地点留下了自己存在的足迹,整个的人生才能够得到最适当的'解说词。

而且,别处的人生其实有的时候就是别人的人生,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加入更多的一些作料,自己的人生才会更加的精彩。

这样的人生阅历的丰富也是一种荷尔蒙旺盛时期的冲动,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学会承受更多。

生活还是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延续着。

人总是在挫折中学着长大,思想也会伴随着忧伤潜滋暗长、慢慢成熟。

尽管过去的都已成了永久的回忆,但是,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又何曾远去!茫然、无助、黯然神伤正悄悄得趁虚而入,有时,太多太多的感伤纠结在一起,让人始终无法逃离,连每一次的呼吸都显得异常的无力,就这样沉浸在悲伤中,犹如迷失了方向的羔羊找不到归途。

突然感悟到了一些人生的真谛:生命是帆,它带领着人们在穿越险滩的同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无助;生命是桨,让人们在摇摆中感受到人生的起起落落;生命是船,承载者人们乘风破浪,在浪尖上领略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生命是歌,唱响了生活中所有的喜怒哀乐。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生活在别处》是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经典小说,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富有哲理的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被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也被作者对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所打动。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主人公雅罗米尔是一个诗人,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爱情的感受。

然而,他的诗歌往往过于直白,缺乏真正的情感和内涵,这使得他的作品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他也始终未能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导致了他与女友的关系破裂。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雅罗米尔的诗歌虽然看似简单直白,但却反映出了人类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情感。

他的爱情经历也反映出了人类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作者通过这些情节的描写,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此外,小说中的叙事风格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将现实和虚构、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想象力,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主人公雅罗米尔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总的来说,《生活在别处》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小说。

它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叙事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精神财富。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品味这部经典之作,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通过雅罗米尔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让我认识到爱情的真谛在于理解和尊重。

这部小说也让我意识到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能够揭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需求。

此外,《生活在别处》还让我反思了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在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们是否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未能理解生活的本质?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4年《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2024年《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2024年《生活在别处》读后感2024年《生活在别处》读后感1(约590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喜欢读书,在暑假炎炎的日子,我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细细的品读着《红色羊齿草的故乡》,书上一个小男孩抱着两只棕色的小狗,看到这幅画面我已经被它深深的迷住了,这到底讲的是什么呢?我翻开了第一页。

这本书是由美国的威尔逊·罗尔斯写的,穷孩子比利十岁时就患上了恋狗情结,整天都想要两只小猎犬,可爸爸妈妈没有钱只能爱莫能助,于是,比利学会了自己赚钱完成自己的心愿,为了赚钱他不顾一切,他用铁丝做成铁网捕捉小鱼小虾和自己种蔬菜来卖给钓鱼人,他还在黑莓丛里穿梭,手脚都磨出了血泡,把果子卖给了爷爷,就这样比利的钱一天比一天多,终于,两年后他存够了钱,读到这里我又感动又佩服,小小的年纪居然有这么顽强的毅力,我一定要学习他的精神,男孩比利得到了两只小猎犬,一只叫老丹一只叫小安,比利与它们形影不离,老丹和小安还为比利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和一个金杯,然而在一次捕捉浣熊的狩猎中,忠诚的老丹和小安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小主人。

读到最后一页我深有感悟,老丹和小安的忠诚令人敬佩,所以说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希望大家能爱护动物。

同时,我也很钦佩比利的精神,为了自己的心愿,不畏困难,坚持奋斗,直到完成心愿为止,我们也应该要有比利一样的精神。

2024年《生活在别处》读后感2(约448字)从小被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抚养的诗人雅罗米尔,渴望成熟来挣脱母亲病态的爱(这母亲其实还不错,有点文艺还追求唯美,可惜没人爱);青春期时又渴望爱情成天意淫,幻想出一个勇敢战斗的男子汉形象克萨维尔企图与自己意念合二为一;后来恋爱占有欲极强还脑残举报自己女朋友的哥哥导致人身陷囹圄;大学参与社会主义运动付诸于诗歌最终被自己的软弱打败卑微地死亡。

这个极度敏感脆弱的巨婴真让人想扇死他。

不过也可能是时代所造就,在斯大林主义控制的5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政治迫害、恐怖蔓延,企图用诗歌来斗争的人是纯洁的,但也是无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看完《生活在别处》,我突然的不想去思考任何的问题,只是放松的去回忆书中的只言片语,回忆那些片段带给我的惊奇。

那些毫无掩饰的文字,带给我的仅仅是单纯的思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战火硝烟的年代,到处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们。

残破的躯体,残破的灵魂,在那些战火里灼烧,焚化。

而文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经被涂抹了很重的时代墨彩,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浓妆艳抹的扮演了各种角色,完全沦为了历史的工具。

虽然诗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价值,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却并不能掩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时代气息。

诗人的母亲也同样在战火中激情、疯狂、沉默、而后渐渐的麻木、失落,在悲剧中衰老,伴随她的仅仅只有她不愿被人看到的“褶皱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

诗人的父亲在战火中死亡,而他和母亲却依然遭受着社会的精神压迫,这种压迫让人疯狂,让人窒息,比那些刀枪子弹更让人难以忍受。

尽管诗人成功的让画家和周围的人刮目相看,却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诗人的自由抒情,仅仅是在这个疯狂的文学时期留下点不一样的东西,而那是什么,一点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诗人又为什么想留下东西呢?终究是条不过那文化的长河,在河水中肿胀、腐烂、而后消失。

政治依然在继续,那么留下的东西有什么用?没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经令他发狂、出众的东西。

或者是一些没有头的女体画像,或者是一些类似“石头的腿,穿上了沙的长袜”的诗句。

那些残留着他疯狂思想的东西,遗留。

只有这些,才能让他觉得自己有所为了,安心的倒在历史的黄土里。

那些如“在手术台上邂逅一把雨伞和一台缝纫机就是美。

”以及“睡着了,一只眼里有月亮,一只眼里有太阳。

”的晦涩语言,伴随诗人深埋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而我们一样,在这个政治的背景下疯狂,死亡,然后在黄土下酝酿着更深的文化。

仅此而已。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为什么生命不能有多种可能?让我有充分的选择,并一一实践他们从而挑出比较好的?昆德拉让想象变为现实。

人在小说里可以有不同的生活,做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

他创造不同的世界,体会他们,分析他们,感悟。

他的思想在跳跃不定,像是交响乐有不同的主题,按照一定的节奏或调子在不同章节之间行走。

这有时让我迷路。

《生活在别处》是人寻找伟大的自己的历程。

主人公在逃离。

从现实中。

因为现实的自己是母亲的、父亲的,不是自己的自己。

于是挣脱,挣脱别人期望的围城,寻找内心期望的自我。

但自己期望的自己需要舞台,需要别人眼光的赞
美,期望认同。

别人毕竟是别人。

不一样的。

别人就像一面哈哈镜,在这个镜子里他找不到自己真实的影象。

但是“他的视野无法穿越镜墙,他总是处在镜子的包围当中。


也许生活当中有的人期望在空间上逃离以达到心灵逃离的目的。

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人如昆德拉所说的都是一条栓着皮带的狗,即使你走的很远,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条皮带。

这条皮带让我想起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有的皮带是临行密密缝过的,是自己想要的关心和爱护,这束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真实的生活在别处,永远在他不在的地方。

梦想是现实,现实是梦想。

但是也许有时我们经过实验会痛苦的发现自己所寻找和摹仿的理想人物也许根本与自己格格不入。

于是贝多芬的《英雄》只能给一个死去的人,一个永远不存在的人。

嘲笑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是在嘲笑自己,但我们没有意识到。

因为我们思想里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被自己嘲笑的家伙——我们认为自己是想象中的自己,高贵的家伙。

我该去哪里生活?最后一位老诗人的感悟也许揭示了真谛:只有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

他只和死神朝夕相处,而死神是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的,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的话,做他喜欢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