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取势”为大美
《沁园春·长沙》有关资料

《沁园春·长沙》有关资料《沁园春·长沙》有关资料【《沁园春·长沙》赏析】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王维田园山水诗的特点精选

王维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一、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的渗透谈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可防止的要谈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大师地位的奠定是其书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
描写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流水的恬静,或是丛林古刹的幽深,诗人都能取自然、凝练、生动且富有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与景象融成一体。
“日落江湖白,朝来天地青。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水之青色。
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
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
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之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
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那么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得画面。
王维的田园诗作中也表达出的艺术的画意。
王维在他的田园诗歌创作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贵州省盘县鸡场坪乡民族中学祖兴贵上,吸取了绘画的长处。
以富于色彩的语言,运用绘画技法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了我们的情绪。
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人在勾勒景物的根底上,进而给它着色。
桃“红〞,柳“绿〞和“青〞烟。
加上朦胧的雨色为背景色,通过多种颜色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我们一幅柳暗花明的田园图画。
二、空静禅意的渗透禅,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的解释: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
王维的介绍

王维的介绍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是开元十九年(731)的状元。
通过官方收集文物的权利,监督建议,河西我们的法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赐职。
安禄山攻占长安时,被迫接受假帖。
长安收复后,被指授太子钟云。
王维参加禅宗,学习庄心道,精通诗、书、画、乐等。
他以开元、天宝诗著称,对山水田园赞不绝口。
后人推他为南宗山水画始祖。
人物生平:王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生于周浦(今郓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
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十九年(731),王维为状元。
任乐成因参与舞黄狮被降职济州司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上台,王维升任为右收舍利。
开元二十四年(736),调任监察御史。
之后奉命填塞,在凉州河西任祭幕判官。
做官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闲暇,在北京南蓝天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修养身心。
这座别墅的主人是初唐诗人宋·文志。
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地方,有山,有湖,有树林,有山谷,还有一些房子散布其中。
王维和他的密友过着悠闲的生活,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
王维的山水诗有哪些特点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原文、译文及鉴赏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原文、译文及鉴赏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译文】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
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韵译】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注释】⑴积雨:久雨。
辋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⑵空林:疏林。
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⑶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东菑(z 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饷:送饭食到田头。
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⑷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⑸阴阴:幽暗的样子。
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
夏:大。
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鸟的宛转啼声。
黄鹂:黄莺。
⑹“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
槿(jǐn):植物名。
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
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其花早开晚谢。
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⑺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
露葵:经霜的葵菜。
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⑻野老:指作者自己。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⑼“海鸥”句: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
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
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欢迎参考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分类1.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雪景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2.边塞军旅诗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
《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
《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
《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
登河北城楼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河北城楼作原文、翻译及赏析登河北城楼作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河北城楼作王维〔唐代〕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译文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欣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
注释河北:县名,唐属陕州,天宝元年〔742〕改名平陆,治所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井邑〔yì〕: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
傅〔fù〕岩:山岩名,地势险峻,一称傅险,传说商代贤臣傅说未仕前曾版筑于此。
客亭:亭驿,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极浦〔pǔ〕:远处的水滨。
广川:广阔的河流。
此指黄河。
赏析二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绘了是布人登上城楼所见到了风光。
布人把全布了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了感觉,而且句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了迷离之感。
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了间隔,句之不至于太过明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了实在了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了背景。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那么从细节上加以点缀。
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清楚,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了章法,颔联构造了布置也具有绘画般了技艺:高处了城楼,略低了夕阳,遥远了水边及更远一些了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了美感。
颈联两句,布人将视角从辽阔了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了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了遥远与闲静。
而“岸火”那么消解了“孤舟”了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了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了色彩,让全布了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
两句“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两句,抒发了布人内心自由快乐了情感,表现了布人以山水为乐了情怀。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沁园春·长沙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鉴赏历史角度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以“取势”为大美
“取势”作为中国美学范畴早已列入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了。
取势就是选取最恰当、最具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形象的势态格局。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诗“以意为主,势次之。
势者,意中之神理,唯谢康乐为能取势。
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王夫之诗学中的“势”指的是诗人进行创作时存在于情感中的某种被认为“理不可知”的强大力量。
“势”是诗歌的动态结构,既有动态性,又有合规律性。
“取势”即营造诗歌的结构,创造诗歌的意境。
它要求自然、动态,同时又具有概括性和多义性。
张晶指出:“势”作为王夫之诗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主要意蕴在于“咫尺万里”的审美张力、曲折回环的蕴蓄感以及超越于笔墨之外的力度感、穿透力。
王夫之认为“即景会心”所得的意象unjs能给人们的艺术思维以某种动势(即“意中之神理”),如此才能有委婉曲尽、以少总多、“珠圆玉润”的艺术表现。
“取势”的说法更常见于画论。
明顾凝远《画引》“论取势”:“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迳情一往。
”取势实为欲进先退的蓄势法,强调气脉连贯的整体陛和物我相融的意趣。
古人论诗,常以“气”与“势”互生,“文以气为主”,诗以气势为壮美。
“势”在王夫之的诗歌美学
里是属于“意境”范畴。
所谓“取势”,就是在经久压抑下的灵感勃发、诗情涌动之际,通过想象、联想,在意与象、意象与意象之间突然建立起来的构成命题联系,即皎然所谓“语与兴趋,势逐情起,不由作意”。
是一种不自觉的生命力的投射,是“必然”与“自然”的联系。
是实境与神境的特殊展现,即画论所说的“咫尺有万里之势”,是心灵的旋律在演奏。
就整首诗词的结构来说,也是布局。
“势”,在这里是动态的势能,如高山坠石,如大河奔泻,如潮涨潮落,如万马注坡,或于平静中陡起波澜,或于喧闹中静如游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此,不能将“取势”以豪迈派或浪漫主义风格论,实际诗能取势乃高于风格,学诗者不可或缺的文化修养。
“势”,分“气势”、“局势”、“情势”等多种。
在“词”多取“气势”,以统帅全篇,成为全篇的风骨与神韵。
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满江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等。
这些诗词都表现了一种磅礴千里的英雄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激励和启迪。
填词很讲气势连贯,颇有高空坠石之势。
通常是一语一景一情。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毛泽东《念奴娇》)这首词足见诗人居高临下,颇有“背负青天朝下看”的感觉。
诗人是历史的主宰、世界的主宰、宇宙的主宰,所以才有这样崇高这
样阔大的境界,产生崇高而阔大的气势。
以宇宙生命的浩大灵气,激励着读者,唤醒着读者。
对于词,要用语成片,意象连贯。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仅三句,同一景,同一情,将“北国风光”的壮美情景写足。
上半阕与下半阕几乎是一语贯之。
千里、万里,大河、长城……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一种壮美的气势,从胸中而发。
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优美感人的意象。
在“诗”则多取“局势”,成为全篇的哲理与精神的背景和土壤。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何当金络瑙,千里踏清秋。
”(李贺《南园》)“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对酒》)“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李白《蜀道难》)以旷古大荒的“局势”,铺写一个“难”字。
诗的取“势”,不要误解是靠豪言壮语来形成的。
对于诗,“取势”是从整体构思的局势而出。
如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天地之大,是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之孤独渺茫造势。
这一感人的情势,皆因“今上岳阳楼”而发。
所以诗人“取势”,都是心中久蓄之情,或登楼即景,一触即发。
“气势”,从何而来?古人论“气”,分浩然之气、乾罡正气,更有刚大之气。
宋代王十朋《蔡端明文集序》中云:“文以气为主,非天下之刚者莫能之。
古今能文之士非不多,而能杰然自名于世者无几,非
文不足也,无刚气以主之也。
”看来能文能诗,大可洋洋数篇,柔弱而无筋骨内力,则无刚大之气,便无生命真力,格律再严谨,也算不得好文好诗。
诗能“取势”是有条件的:若得此至刚之气,则被温柔乡、安乐窝、红颜知己等俗事缠身,整天追名逐利、鼠目寸光、只关怀个人身边小悲欢者不可得;如若仅把诗看成简单的纪实文学,见山写山,见水描水,照抄形貌,照写过程者不可得;非高屋建瓴、心怀全局、非以阔大眼界观察世界人生者不可得。
为诗者,讲蓄势,需要储备第一等学养、第一等襟抱。
视诗为生命的体验,一种生气灌注。
这样为文为诗,方有一股刚大之气势。
由此,看山命意,是个诗化过程,也是自我征服自身的过程。
只有征服了自身的局限,才能悟得自然万物的生命方式,从而产生感情投射与唤醒。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此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抚琴动操,则众山皆响,墨笔未露而成竹在胸。
这是一种涵盖乾坤的大艺术、大审美。
这种“取势”是情与境、境与势的关系,并非天然赏赐,也非一日之功,可能是挟情以寻境,也可能因境而生情,总之是王国维先生倡导的“造境”之美。
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则是挟情以造境。
“势”是情感和意念长期积蓄的结果。
明代文艺理论家李贽认为这种“势”是“蓄积既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
不能自止”(见《焚书》卷三《杂说》)。
李贽所描述的是诗人的不能
自己控制自己的心理体验。
这种“势”对于读者有撩拨情思、撼人心弦的爆发力。
优秀的诗词结构,很讲起得有气势,收得有余味,中腹含蓄曲折,一波三折笔。
稼轩词是个典型的例证。
稼轩被尊为词坛一代宗师,后世词评家称他是“词坛飞将军”。
稼轩词的豪放风格,突出表现在词的“起势”和“收势”方面。
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其“势”简直可以气吞斗牛,惊诧宇宙。
接下去是“斗牛光焰”,“燃犀下看”以“剑势”统率全篇,进入一种更为灵动、充实、博大的境界。
再看《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青玉案·元夕》:“春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颇有一泻千里之势。
有
些词章是用问句起势,颇有胸怀万卷、势若千钧问鼎之感。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
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看似问天问地,实际答案就在其中,只是这一问,气势磅礴,一切皆动,了然感悟宇宙人生,尽皆生命力强大的意象。
王国维所说的“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陈廷焯所
说“辛稼轩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诗中之气就成为生命之真力,当指此类。
稼轩词的“收势”大都波澜陡转,戛然而止,
为读者宕开一个无限思索的空间。
他不刻意追求珠圆玉润圆满的结尾。
面对残破的现实,不回避残破。
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自
发生。
”前九句极写“壮词”,何等的鼓舞人心,结尾却“可怜白发生”。
金圣叹评论说“其句劈空而起”,留下一片苍凉,却也回味无穷。
至此,我们始信,有第一等的胸襟,才能摄取第一等气势。
所以,诗贵能“取势”,也是诗词思维的一种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