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合集下载

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满 意率 9 .%。 92 4 讨 论
【 陈丽惠 ,林英 . 续质量 改进 在老年 鼻饲患者 管理中的应用 [. 4 】 持 J ]
当代护士 ( 中旬版 ) 0 2 ( : 3 14 ,2 1 ,1 )4 — 4 . 21 f 余 祖妹 . 续质量 改进在 肾病患者尿标本采 集中的应 用 【 . 5 ] 持 J 中华 ]
3 结果
[ 沈洪 . 3 】 临床 护士 用药 安 全 管理 [. J 护理 研 究,2 0,2(I9- ] 0 9 3 / 9 4: 9
1 0. 00
计 划实施 后,护士 对修订后 的流程 掌握率 10 0 %,不 良 事 件报告率 10 0 %,胰 岛素剂型辨别用药 正确 率 10 0 %,患者
护士核 对纸 质处方 和电子 医嘱,并带 纸质 处方去药房取 药, 与药剂人员认 真核对。护士填写领药登 记本 ,并 保留纸 质处 方 3个月,已备查对。 23 对患者加 强健 康宣教 ,因为长期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需 .. 5 要在家 自行更换胰 岛素笔芯 ,向患者 宣教需认真 核对药物名
致 病菌侵入 到患者血液后,快速繁 殖并超 出患者免疫系
① 南京第一 医院
通讯作者 : 张培
江苏
南京
20 0 106
232 认 真学习用药查 对制度、护理不 良事件 报告制度,对 . .
安 全性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 】 。持续质量改进 的方法主要 是 以服 务对 象 为 中心 [,通 过找 出问题 ,制定 措 施、流程 , 4 ]
究 ,2 0 ,2 (2:13 37 . 0 9 31) 7 - 14 3
23 护士长定 期与护士、医技人 员、患者联 系,不断完善 -. 6 相关 制度。C I Q 小组每周检查 执行 情况,及 时发现 问题 ,分 析原 因,认 真整改 。护士 长负责督查 ,把各项措施 列入护士

浅谈临床细菌学检验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

浅谈临床细菌学检验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

浅谈临床细菌学检验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摘要】目的:对临床细菌学检验效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在本院进行临床细菌检验的患者资料1000份,采用K-B法实施药敏实验,对检验合格数进行记录,并统计合格率。

结果:检验合格率最高的是创伤组织标本细菌,其合格率为98.5%;检验合格率最低的是粪便标本细菌,其合格率为82.0%。

结论:临床细菌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以及处理等都必须要严格遵循标本,保证标本质量采集的质量,且送检过程和检验过程都要求操作无菌,从而提高临床细菌学检验质量。

【关键词】临床细菌学检验;注意事项;质量控制目前,细菌学检验已经开始成为临床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了提高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从根本上保障临床细菌检测效果的提高,本文特选择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在本院进行临床细菌检验的患者资料1000份,分别检验了这些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检验合格数进行记录,并统计合格率,下面为本次研究的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例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在本院进行临床细菌检验的患者资料1000份展开研究,其中创伤组织标本细菌65份,占总标本数的6.5%,痰液标本细菌160份,占总标本数的16.0%,粪便类标本细菌133份,占总标本数的13.3%,血液标本细菌215份,占总标本数的21.5%,生殖道分泌物标本细菌163份,占总标本数的16.3%,尿液标本细菌264份,占总标本数的26.4%。

1.2方法首先使用直径大约为100 mm的培养皿收集细菌标本并对其进行培养,在培养皿里面放上培养基(主要成分为肉汤、奶酪、血脂、营养琼脂等),通过这些培养基为细菌的培养提供正常的繁殖和生长条件。

培养过程中为了保证细菌检验效果,一定要使用专业药剂。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3
痰液的采集
采集指征
下呼吸道感染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 可伴有胸痛、气急甚至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湿罗音;
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浸润或胸腔积液 严重可致感染性休克和呼衰。
44
痰液的采集和运送
采集方法
自然咳痰法 支气管镜采集法 防污染毛刷采集 法 支气管肺泡灌洗法 胃内采痰法 小儿取痰法
45
痰液的采集和运送
涂片检查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 药敏试验 动物试验 报告
30
尿液的检验
菌落计数
定量接种尿液培养标本 根据细菌在平板上的生长情况 定量报告每毫升尿液中所含有的细菌数(CFU/ml)
31
尿液标本常见的病原菌
病原菌
正常 菌群
G+
金葡 化脓性链球菌 肠球菌 结核分枝杆菌 葡萄球菌 枯草杆菌 非致病性棒状杆菌
注意培养时间
加做无菌对照
涂片染色检查
结合培养细菌的生长特点对照判断
8
(四)检验程序
标本选择 采集(保存运送)
观察、前处理
直接 涂片
报告
快速 检验
报告
分离培养 (需、厌氧、CO2培养)
可疑菌落 (必要时先做培养)
增菌(需氧、厌氧、 CO2培养)
涂片检查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 药敏试验 动物试验 报告
难辨梭菌
杆菌
G-
沙门菌 大肠埃希菌
志贺菌 霍乱弧菌 副溶血弧菌
弯曲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变形杆菌
41
粪便检验的临床意义
肠道致病菌
霍乱弧菌-霍乱,志贺菌-细菌性痢疾,伤寒沙门菌-伤寒;
食物中毒
沙门菌、弯曲菌、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
42
第二节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临床细菌培养鉴定流程及报告

临床细菌培养鉴定流程及报告

3
一、医学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条件及设备
▪ 细菌实验室 ▪ 无菌实验室 ▪ 基本设备
编辑ppt
4
细菌实验室
细菌实验室是细菌检验的场所,在此完 成标本接种、孵育、分离、细菌鉴定和 药物敏感试验。所以细菌实验室必须具 备空气及桌面消毒的条件,确保室内相 对无菌。如:足够强度的紫外线灯管, 耐酸碱的桌面等。
编辑ppt
22
⒋结果分析及报告
⑴结果分析 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易受到 定植在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污染。当从送检标 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时,确定那一种分离细菌 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这对临床诊断 与治疗至关重要。当在同一培养基上分离出1 种以上的病原菌(复合菌)时,要结合患者的 临床症状,涂片染色镜检情况及患者近期细菌 分离培养结果等,综合判断所分离的多种细菌 中那一种细菌可能为致病菌,通常多为优势菌。 当分离的优势菌与涂片染色镜检结果一致时, 要做药敏试验。若分离培养结果与涂片染色镜 检结果不一致时,可不进行药敏试验,以免误 导,仅报告分离鉴定结果,由临床大夫定夺是 否重试。
编辑ppt
14
⑶标本运送 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 送检,需室温保存或置35~37℃孵箱中,切勿 冷藏。自动化连续检测系统虽有允许延迟上机 检测微生物生长的原理,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延 迟上机时间。
编辑ppt
15
3.分离培养
⑴血培养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⑵血培养瓶处理 传统手工法血培养每天至少检 查一次,注意微生物生长可视信号,应无菌抽 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选择合适的培养 基转种,同时做药敏试验。
编辑ppt
33
致病菌能够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其致 病机理是细菌产生毒素和对人体组织的 侵袭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细菌既具有 侵袭性又能产生毒素。抗生素治疗可以 破坏宿主的正常菌群,导致某些细菌如 艰难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 胞菌和念珠菌等过度生长,也可引起腹 泻。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气单胞菌和 邻单胞菌应作为实验室常规培养的主要 腹泻病原菌。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收 : 采用直接涂片或涂 片革兰染 色镜检 , 于 2 可 大 5个 白 细 胞 / 低 倍 镜 、0 2 个 鳞 状 上 皮 细 胞 / 倍 镜 为 合 格 痰 标 本 。近 年 1- 5 低
来 推 荐 简 单 的 方法 是涂 片镜 检 大 于 1 个 白 细胞 / 倍镜 时 , O 低 判 为 合 格 痰 标 本 , 其 白细 胞 减 少 患 者 适 用 。 ( ) 标 本 的 验 收 : 尤 2血 主 要 注 意 采 血 的 量 要 合 乎 要 求 , 被 污 染 及 渗 漏 、 裂 等 。( ) 未 破 3 脓 标 本 的 验 收 : 据 临 床 需 要 采 集 , 菌 送 检 。 () 根 无 4 尿标 本 的验 收 : 别注 意观 察 无菌 容 器塞 是 否被 尿 浸湿 或者 是 否塞 紧 。 特
维普资讯
检 验 医学 与 临 床 2 0 0 8年 1 O月 第 5卷 第 1 9期
L bMe l , co e 0 8 Vo. , . 9 a dC i O tb r 0 , 15 No 1 n 2
临床 微 生 物检 验 的 质 量控 制
肖代 全 ( 四川 省 自贡市 第二 人 民 医院检 验科 63 0 ) 4 0 0
设备 、 养 基 和 试剂 等 的质 量 。下 面 将 笔 者 参 加 会 议后 的 心得 培
报 道如 下 。
1 加 强 人 员 培 训
源 性 的 脓 标 本 , 集 较 困 难 , 在取 病 理 切 片 同 时 无 菌 操 作 的 采 可 情 况 下 进 行 ; 对 于 外 源 性 的 脓 标本 , 别 要 强 调 的 是 , 采 集 而 特 要 脓 肿 部 位 深部 的脓 标 本 。 4 4 尿 标 本 的 留 取 一 般 情 况 下 是 留 取 中 段 尿 ( 好 是 晨 . 最 尿 ) 睡前 少 饮 水 , 性 患 者 用 手 分 开 大 阴 唇 , 性 患 者 翻 上 包 , 女 男 皮 , 肥 皂 将 会 阴 部 仔 细 清 洗 , 后 以清 水 冲洗 尿 道 口周 围 , 用 然 留 取 中 段 尿 1 ~ 2 O 0mL排 入 无 菌 容 器 中 。 45 大便标本采集 . 在 实 际 工 作 中 , 便 标 本 经 常 用 棉 签 醮 大

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文件

临床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文件

CLIA’88 临床检验各专业室内质量控制文件(一)美国 CLIA’88 质量控制要求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最终规则(CLIA final rule)于2003 年 1 月 24 日通过, 2003 年 4 月 24 日实施。

其中 K-非豁免试验的质量体系,分析系统中493.1256标准:控制程序(controlprocedures) 对各专业质量控制提出具体要求。

1、控制程序根据美国 CLIA’88 最终规则Sec.493.1256 标准:控制程序(a)对于每一检测系统,实验室负责制定控制程序,监测整个分析过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b)实验室必须建立检测控制物的数量、类型和频率,如果适合,实验室应按Sec.493.1256 (b)(3)规定验证或者建立性能规范。

(c)控制程序必须(1)即将检测出由于检测系统故障、不利的环境条件及操作者性能而产生的误差。

(2)长期监测由于检测系统性能和环境条件改变和操作者性能变化而可能影响到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性能。

(d)除了CMS 批准的程序,如国家操作手册附录C 中规定(CMS Pub.7) 的外,提供了等效质量检测,实验室必须(1)执行本节规定的质量控制程序,除非在493.1261 到 493.1278 部份其他专业和亚专业有其他的规定。

(2)对于每一检测系统,当他们满足或者超出本节(d)(3)部份要求时,执行的质量控制程序使用厂家规定或者实验室建立的个数和频率。

(3)每天检测患者标本时至少每天检测一次控制品,或者执行如下的步骤(i)每一定量检测程序,包括两个不同浓度水平的控制品;(ii)对每一定性的检测程序,包括一个阴性和一个阳性控制品;(iii)对于产生分级或者滴度结果的检测程序,分别包括阴性控制品和具有分级或者滴度反应性的控制品;(iV)对于具有提取阶段的每一检测系统,包括两个控制品,其中一种能够检出提取阶段的误差;(v)对于每一种份子扩增程序,包括两个控制品,如果反应抑制性是假阴性结果的显著性来源,一个控制品能够检出抑制性作用。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一、引言细菌检验是医学实验室中常见的一项检测项目,用于确定样本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为了保证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二、质量控制标准1. 样本质量控制标准(1)样本采集:确保样本采集的无菌性,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2)样本保存:样本在采集后应储存于适当的温度和条件下,避免细菌的繁殖和死亡。

(3)样本标识:确保样本标识的准确性,避免样本混淆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2. 阳性对照标准(1)阳性对照菌株:选择已知细菌菌株作为阳性对照,确保其纯度和活性。

(2)菌株保存:阳性对照菌株应保存在适当的培养基和条件下,避免菌株的变异和死亡。

(3)菌株标识:确保阳性对照菌株的标识准确,避免混淆导致质控结果错误。

3. 阴性对照标准(1)阴性对照样本:选择无细菌感染的样本作为阴性对照,确保其无菌性。

(2)样本保存:阴性对照样本应保存在无菌条件下,避免细菌的污染。

(3)样本标识:确保阴性对照样本的标识准确,避免混淆导致质控结果错误。

4. 质控记录标准(1)记录内容:质控记录应包括样本信息、菌株信息、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等详细信息。

(2)记录保存:质控记录应保存在安全可靠的地方,便于日后查阅和追溯。

(3)记录分析:定期对质控记录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质量控制方法1. 外部质量评估(1)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接受第三方机构的检测和评估。

(2)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分析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2. 内部质量控制(1)日常质控:每天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使用已知的阳性和阴性对照样本进行检测,确保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控规范:建立质控规范,明确质控的频率和方法,确保质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质控记录:详细记录每次质控的结果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人员培训(1)培训计划:制定细菌检验人员的培训计划,包括细菌学知识、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要求等内容。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1)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不断增加,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确保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快速、准确、可靠的检测和诊断,制定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将有助于提高检验水平和工作效率,本文将针对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检验前准备1. 确定样本种类:本次检验需使用的下呼吸道标本种类有:痰、咽拭子或喉拭子等。

2. 样本采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样本采集,采集时要求患者咳嗽并咳出深部痰液,若患者不配合,则可采用吸痰管等工具进行痰液采集。

同时也可以采用喉拭子或者咽拭子进行标本采集。

3. 样本处理:对采集的样本,应及时送到检验室进行处理,加工前需要做出相应的标签,记录样本采集时间、采集标本证号、病人基本信息等。

二、操作流程1. 样本处理(a) 痰液标本处理方法:对于痰液标本,先进行分液处理,即分离痰液中的黏液、脓液、红细胞和有机杂质等。

然后以0.9%氯化钠溶液洗涤一次,摇匀后进行离心(5000r/min,10min)。

(b) 咽拭子或喉拭子标本处理:将采集的咽拭子或喉拭子样本转移到含有0.9%氯化钠溶液的离心管中,然后离心(5000r/min,5min),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下一步检验。

2. 检测**(a) 涂片制备:将上述处理后的纯化液采用无菌钢丝圈或无菌载玻片刷取标本并均匀涂在两张干净的干燥擅菌片上,干燥后送至乙醇固定。

(b) 染色:采用Gram染色方法进行染色,首先用碘酒凝固后,将菌片在床头火上迅速脱色,用80%乙酸洗去多余的碘酒和颜料,再冲洗水清洗,细心观察染色质量,必要时要反复染色。

(c) 细菌形态观察:观察染色后菌的形态。

非典型革兰氏染色细胞如需观察需通过进一步检验的手段,如选择恰当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等。

(d) 培养:将涂片标本在含有相应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观察菌落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以进行分类鉴定。

常用的培养基及相应的菌种分类可参见《常用细菌分类鉴定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
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因素很多,实验过程中,仪器、试剂和操作等均会引起试验结果的误差,衡量检验结果的质量常用准确度和精确度,或特异性和灵敏度。

具体采用哪一种指标应根据实验的性质决定,目前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工作内容大致有3类,衡量起质量的技术指标不完全相同。

第一类是检出细菌的实验,包括标本直接涂片检查和细菌分离培养。

现代的细菌感染,混合菌较常见,一份标本中,会有2种以上细菌存在。

无论标本直接涂片还是分离培养,检验结果必须如实反映感染病灶中细菌的真实情况。

这类实验的质量,应该用细菌检出率或细菌分离率来衡量。

第二类是鉴定细菌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学、血清学的手段来鉴定病原菌。

对分离到的病原菌都做出准确的鉴定,是反映细菌事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类是药敏实验。

有稀释法和纸片法,前者是半定量的实验,可以用准确度和精密度来衡量,后者以敏感或耐药的形式报告,属于定性的实验,但实验过程中测量抑菌环是定量的指标。

也应以准确度和精确度衡量。

所以实验室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上这一点,在实验室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就应该主动设置误差检测系统,实验中一旦出现误差及时发出警报,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2、室内质量控制
2.1在职人员
2.1.1须受过细菌学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以及相关的生物交全防护知识,并以细菌检验为专业,及时终结并积累工作经验。

2.1.2作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技术操作须完全遵守操作规程,并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2.1.3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进展,将所掌握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1.4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班,获取新信息。

因为细菌学检验,投资人员培训远比投资与仪器设备更重要。

2.2操作手册及参考书
2.2.1细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本指导日常工作、简明扼要的操作手册,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修改。

2.2.2细菌室应准备一些细菌学参考书,解决某些少见的菌种的分离鉴定,判断细菌的致病性及向临床医生解释结果时用。

3、设备质量控制
3.1温箱、冰箱每日工作开始,在打开温箱或冰箱等控温设备前,以及下午下班前须观察当时设备的温度并记录。

3.2高压灭菌器须定期检查灭菌器的灭菌效果,至少每月1次。

测试方法可用留点温度计或嗜热芽孢菌等,并定期维修。

3.3生物安全柜新安装必须由生产厂家提供安装检测报告,以后每年必须检测一次,若须更换滤网,须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并提供检测报告。

工作时检测气流、紫外灯正常与否,可用营养琼脂检测空气中细菌的沉降数,紫外线必须有使用记录,每3个月检查一次性能3.4接种环要求长5-8cm,环直径约3mm;接种针长5-8cm。

3.5显微镜应做好常规的清洁和保养。

所有的技术人员必须对显微镜的对光、应用和清洁正确步骤掌握。

3.6细菌鉴定仪应及时更新系统操作软件。

定期清浩仪器的探测部位,并用标准模板进行校正,必要时按照菌株对每批号的鉴定卡、条、板进行一次测定,并核对每个反应和药敏试验的结果。

4.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每批培养基应有配制记录,并对不同性能的培养基要用以知特性的、稳定的标准菌株进行测定并记录,符合要求方可应用。

培养基的一般质量控制
试剂的质量控制
琼脂扩散法为药敏试验直接测定抑菌环直径。

参考菌株分别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由于有很多因素均能影响药敏试验扩散法的结果,因此对以下每一可变因素均应按要求加以控制:
6.1培养基的成分、PH及深度:成分为水解烙蛋白琼脂:PH为
7.2+0.1;深度为4mm,一只9cm直径的平板约需25ml培养基。

6.2抗生素纸片含量及有效期:库存的抗生素纸片储存在20度,小量使用抗生素纸片密封后存放于冰箱的冰格内。

使用时取出,放置室温平衡后再开启。

6.3菌落浓度:挑取分纯的菌落5-10个移种于合适的液体培养基,35度46h后,校正菌液浓度与标准0.5麦氏比浊管相同为止。

6.4将菌液均匀的涂好,每只9cm平极至多贴7张纸片,测试平板最多两只叠在一起,不得过多,量取抑菌环用毫米尺。

6.5参考菌种的抑菌环质量控制标准是:药物对该菌株的排菌环直径平均值+2标准差:简明的说:将这个指标换算成抑菌环直径质量控制允许范围。

实验室连续30次监测的结果允许最多3次超过质量控制范围,并且这3次失控不应该连续出现。

如超出围,成查明误差原因并予以纠正。

6.6质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大肠埃希氏菌ATCC 35218(用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等。

6.7质控测定次数:每批新的M-H琼脂和含药纸片必须用质控菌株进行检测。

每大与临床标本一起测定质控菌株以监控整个过程, NCC LS规定只有在符合以下条件时才可减少测定次数:
与常规标本一起连续测定质控菌株30日。

每种药物与相应的每种细菌的30个抑菌环直径(3个结果超出规定范围)。

达到以上要求以后,可执行每周一次检测。

如发现有一个不符合的结果,应立即寻找原因,如果发现诸如质控菌错误、含药纸片种类错误或标准菌种被污染等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后重新测定:如果不能发现原因,则须立即该为每日检测,直至问题解决。

6.8纸片扩散法常见结果失控的错误原因:质控结果记录错误;量读数错误;标准菌株被污染或其他改变;接种的菌悬液浓度不当;麦氏浊度标准管未摇匀或已过期失效;卿育温度或气体环境不正确;MH 培养基质量问题;含药纸片失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