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合集下载

临床尿液分析质量控制

临床尿液分析质量控制
40
41
42
5.3.1.5 设备故障后
设备故障指与分析相关的设备:如干化学分析仪、有 形成分分析仪、离心机等。其性能应该恢复到故障之 前的水平。
➢ 可校准的项目,实施校准 ➢ 通过质控物进行检验 ➢ 与其他设备或方法的比对试验 ➢ 以前检验过的样本的再检验(样本应在适当的保存条
件下保存后,再检验) 所有的记录应予以保存,备查。
按要求清洁采集部位,避免污染、使用合格容器、 对女性患者应冲洗外阴后留取中段尿、月经期不做 尿液检查等。
对于男性患者则需避免前列腺液和精液污染,若做 细菌培养,应冲洗外阴,并消毒尿道口,用无菌杯 留取中段尿等。
5
2.标本采集与保存:
自然排尿法 导尿法 穿刺法
6
➢ 晨尿:住院患者最好要求留取清晨第1次尿,如果 没留成,可用第2次尿代替。第1次尿留取时间一 般在清晨起床后第1次排尿。第2次尿留取时间应 在进食、服药或剧烈运动前。
携带污染率:≤0.05%
稳定性:开机8h内细胞计数(浓度200个/μl)变异 系数≤15%
31
单项结果与镜检的符合率:仪器至少应能自动识别以 下项目,其单项结果与镜检的符合率应达到如下要求
有形成分名称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
假阴性率:应<3%
符合率 70% 80% 50%
32
还应该根据自己设备特点制定
38
例:某实验室复检规则(摘录)
PRO>=0.3g/L,或UFcast >=1.3/ul,离心镜检。
干化学BLD >=25/ul,定量计数(女)>=30/ul;定量 计数(男)>=15/ul,离心镜检,同时报告红细胞形 态信息。
干化学BLD与UF所得结果明显不符,阴性与阳性互为 矛盾,或有两倍以上差距时,镜检确认。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尿液分析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其检查结果对泌尿系、消化系、心血管、内分泌等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对健康人群的身体检查都有重要意义。

尿液成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保证尿液分析的准确性尤为艰巨。

本文对影响尿液分析的常见因素,尿液检查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及操作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1 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许多问题发生在样品分析前,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先决条件和保证。

它是指从医生开化验单起至将尿液送到检验科这一段时间的质量控制。

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等诸多环节。

1.1 尿液标本的采集收集方法有自然排尿法和膀胱导管或穿刺法。

自然排尿法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采尿时注意防止尿道口分泌物的污染,特别是女性病人易受阴道分泌物污染,避免经期做尿液化验。

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中段尿法。

对于自然排尿困难的病人或为了避免女性病人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可采用膀胱导管。

为了获得单次尿标本,在耻骨弓上穿刺膀胱取尿时常被用来代替导管取尿。

此法可用于婴幼儿的尿标本的采集。

1.2尿液标本的种类尿液标本的种类包括首次晨尿标本、随机尿、空腹或餐后2 h尿及24 h尿。

首次晨尿标本最适合于尿液常规检查特别是细菌及亚硝酸盐、尿蛋白和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

随机尿标本不受条件的限制,此类标本容易获得,是尿常规检查最常用的方法,但受饮水、饮食和收集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病理成分容易漏诊,仅适用于门诊、急诊病人的常规过筛检验。

空腹或餐后2 h尿标本对于糖尿病患者尿糖测定更为敏感。

24 h尿液分析一般多用于24 h尿蛋白测定。

1.3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化学物质和有形成分不稳定,排出后即开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如胆红质、尿胆原被氧化;抗坏血酸消失;细菌生长导致尿液成分的改变,尿素经细菌酵解生成氨,尿pH升高,使尿液有形成分破坏;葡萄糖被细菌降解,使病理性尿糖消失。

因此应提倡常规检查在排尿后尽快送检,最好不超过2 h,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方法有两种: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五)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五)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五)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泌尿系统问题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诊断。

为保证这些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监控措施,按照既定的标准来评估和确保实验室的分析质量。

对于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来说,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质量控制能够确保检测结果与实际样本的分析结果一致,尽量减少误差。

2.可靠性:质量控制能够提供稳定和可重复的结果,确保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结果的可信度。

3.敏感性和特异性:质量控制能够确保检测方法对不同分析参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能准确识别异常结果。

4.安全性:质量控制能够避免潜在的错误结果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三、质量控制流程为了保证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建议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质量控制:1.建立质量控制方案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分析方法,制定一个质量控制方案,包括质控品的选择、测试频率、目标范围等。

质控品应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特点。

2.质控品的准备和存储根据方案选择适当的质控品,并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准备和存储。

质控品应严格按照要求保存,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阳光直射等。

3.质控品的测试按照制定的测试频率,对质控品进行分析测试。

测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分析方法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分析结果的评估将测试结果与预设的目标范围进行比较和评估。

如果结果在目标范围内,说明质量控制良好;如果结果超出目标范围,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纠正措施。

5.纠正措施如果质量控制结果不合格,需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包括调整分析方法、设备维护、操作员培训等,以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6.质量控制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对质量控制的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包括质控品的信息、测试结果、目标范围等,以评估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如何做好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摘要:做好尿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尿液分析管理措施,实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尿液标本检验报告。

关键词尿液;检验;质量控制尿常规检验医学上又称尿液分析是能有效反应人体多种器官生理功能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广泛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筛查。

尿常规检验从患者准备到报告发出,各个环节影响因素众多,为使检验结果准确反映受检者的身体状况,做好检验的质量控制非常必要。

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尿液分析管理措施,实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一、尿液标本的采集前的质量控制为真实反应患者病情,尿液标本采集前医护人员应按照要求,嘱咐患者注意休息及饮食,避免服用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等。

尿液标本一般应该在服药和输液治疗前采集,患者用药及饮食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文献报道[1]维生素C浓度>100mg/l,尿糖和隐血测定呈阴性反应,大量使用头孢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药品时白细胞检测可出现假阴性;摄食含有硝酸盐丰富的食物可造成亚硝酸盐检测出现假阳性。

尿标本容器使用检验科统一的,并在容器上应标注,姓名、性别、科别、床号或条码,注明采集的日期、时间、标本类别,便于检查核对。

二、尿液标本的采集的质量控制尿液标本的采集是尿液检验的基础,能否正确、合理、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尿液标本,是尿常规检验前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尿常规检验应使用一次性清洁容器,采集新鲜或随机中段尿液至少30ml以备检验。

以往检验操作强调检查要用晨尿标本,但早晨5:00—6:00时留尿到送实验室,但医院一般8:00或8:30上班,须隔3-4h后才能检查,如保存不当必然影响其中的成分,因此近年来有人强调留取第二次晨尿,即留8:00-9;00时尿用作检查,此时的尿液更适合临床诊断[2]。

尿标本采集时应避免污染,女性病人应避免在月经期留取尿标本,防止混入阴道分泌物;男性则要避免前列腺液和精液混入,必要时冲洗外阴后留取中段尿或导尿;新生儿和婴儿在收集尿标本时,应注意用0.1%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会阴部,然后将清洁的标本瓶紧贴尿道口收集尿标本,或采用特殊留尿方式[3]。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流程1. 简介尿液测试和显微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功能,以及检测许多其他疾病。

尿液测试包括尿液分析和显微镜检查。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测试进行质量控制。

2. 尿液分析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也称为尿检,是通过分析尿液中的不同成分来评估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以下是尿液分析质量控制流程的步骤:2.1 样本收集和标记准确的测试结果是从准确的样本开始的。

用一个干净的杯子收集尿液样本,并在样本上标记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和收集时间。

2.2 样本分析样本需要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在分析之前,尿样需要进行一些前处理,例如检查体积,外观和气味。

然后,尿液的不同成分可以通过许多分析方法测量,例如:•酸碱度测试•尿比重测试•氮含量测试•蛋白质测试•葡萄糖测试•电解质测试•生化测试2.3 质量控制的实施要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实施质量控制(QC)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定期检查仪器性能和准确性•比较仪器分析结果和阈值的控制策略•常规比较同一样品的不同分析结果•跟踪所有QC数据3. 临床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流程临床显微镜检查是用于检测尿液中微生物和其他细胞结构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临床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流程的步骤:3.1 样品制备准备样品前,需要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尿样应保存在4℃以下,在24小时内进行显微镜检查。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样本处理,抽取适量样品,均匀涂布在玻璃片上。

3.2 显微镜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分析其形态、颜色、数量等。

观察的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细菌、酵母菌、结晶等。

3.3 质量控制的实施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显微镜检查 QC 要求:•定期检查显微镜性能和准确性•常规检查样品前处理、染色操作•确定汇报结果的质量原则,并进行技术培训4.尿液分析和显微镜检查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随访至关重要。

但是,在有效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之前,必须执行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临床结果符合度分析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临床结果符合度分析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临床结果符合度分析1.北京市通州区宋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北京通州 1013002.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北京大兴102600摘要:目的:分析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临床结果。

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99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99例,采用显微镜手工法检验;研究组99例,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进行检验,对比两组患者在尿蛋白、白细胞阳性率、红细胞阳性率方面的数据差异。

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尿蛋白阳性率16.16%、白细胞阳性率14.14%、红细胞阳性率16.16%、方面与对照组尿蛋白阳性率15.15%、白细胞阳性率16.16%、红细胞阳性率14.14%相比,虽然组间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生化指标,临床检验结果组间数据差异不明显,故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检测便捷性及效率方面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更优,在临床检验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法。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显微镜手工法;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尿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被共称为医学检验的三大常规项目,尿常规在临床检验中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检验项目,很多肾脏、泌尿系统的疾病在早期可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进行预诊,尿常规部分生化指标异常是肾脏或者泌尿系统疾病的首要指征,也是探索病理的重要线索。

尿常规的检查项目主要有尿量、尿颜色(正常情况下呈淡黄色、颜色异常的原因与饮水量、食物、药物、血液、盐类结晶等有关)、透明度及酸碱度(正常情况下尿液呈弱酸性)、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尿糖、比重、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等。

检查尿常规时尿液样本一般为新鲜晨尿,原因在于夜间摄入的水分较少,这时的尿为浓缩尿,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在检查时准确率较高。

在检验方式上,常用显微镜手工检验法进行检测,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属于自动化尿常规检测手段,操作简便、效率更高,已经逐渐成为尿常规检验的重要检测方式[1-2]。

尿液标本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操作指南

尿液标本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操作指南
检验科
婴幼儿尿液采集袋采集
由于婴幼儿不能自主控制膀胱收缩,需要用采集袋。此法很难避免会阴部正常菌 群的污染,易出现 假阳性,因此该方法采集的尿液培养结果阴性更有意义。如培养结 果阳性,必要时可用膀胱导尿或耻骨 上膀胱穿刺法采集尿液标本进一步确证有无尿路 感染。
其他采集方法
其他不常用的尿液采集方法还包括回肠导管导尿采集、间歇性导尿管采集、肾盂 造瘘术、输尿管造 口术、膀胱镜检查术采集等。
留置导尿管尿液采集
先消毒导尿管采集部位,按无菌操作方法用注射器穿刺导尿管吸取尿液5 mL~10 mL;如果需要, 将导管夹闭10 min~20 min后在管中采集尿标本。尿液标本不能 通过收集袋引流管口流出的方式采集。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在更换新的导尿管 后留取尿标本。
膀胱导尿采集
局部消毒后,严格采用无菌技术使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收集尿液,弃去最开 始导出的15 mL~30 mL尿液后再收集尿液送检。注意避免将下尿道细菌经导管引入 膀胱,导致继发性感染。
标本拒收
收到不合格标本,建议与临床医师联系,注明拒收的原因并退回,可要求重新留取标本,并做记录。 若不 合格标本无法重新留取但临床要求培养时,应在报告中注明,并强调该培养结果仅供参考。
01 标本标识与申请单不符,标识错误或没有标识
06 导尿管尖端培养
02 未提供采集时间及采集方法
07 标本送检时容器有渗漏
尿液干化学分析(与尿路感染相关指标) ➢ 白细胞酯酶:在中性粒细胞被破坏或形态改变时,尿液中仍能够检测到 白细胞酯酶,可补充显微镜检查的不足。 ➢ 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 尿蛋白:参考值为阴性,尿路感染时可为阳性。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路感染相关指标) ➢ 仪器检测 ➢ 显微镜检查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检测方法,对于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流程。

本文将介绍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并解释其重要性和应用。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范的步骤和措施,监测和评估实验室检测过程中的误差,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中,质量控制流程的目的是降低实验室误差,减少客观和主观偏差,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尿液分析方面,质量控制流程主要包括标本采集、仪器校准与验证、质控品使用和评估四个步骤。

第一步,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尿液分析中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对于确保准确的检测结果至关重要。

标本采集应遵循操作规范,包括正确的采集容器和采集方法,以及注意尿液的保存和运输条件。

此外,还应记录标本采集的时间、日期和采集者的姓名,以方便后续数据的追踪和分析。

第二步,仪器校准与验证。

尿液分析仪器的校准和验证是确保仪器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校准应按照仪器厂家提供的说明进行,校准周期应根据实验室的需要和仪器的性能来确定。

仪器的验证是指验证仪器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给出准确和稳定的结果。

验证应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和重复性等指标的评估。

第三步,质控品使用。

质控品是用于评估尿液分析仪器和方法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参照物质。

质控品应具有与临床样本相似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并且与真实样本结果具有可比性。

质控品应包括不同浓度和不同参数的样本,以覆盖临床诊断的各个范围。

质控品的使用应遵循实验室内部的操作规范,包括质控品的选用、储存和使用方法。

第四步,质控评估。

质控评估是对尿液分析仪器和方法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质控评估应定期进行,包括每日内质控和定期外部质控。

每日内质控是指在每个工作日的检测中使用同一批质控品,监测仪器和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分析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尿液分析(Urinalysis)是尿液(Urina)和分析(Analysis)二词的组合。

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对尿液分析明确定义:“用目测、理学、化学(应强调定性,定量)、显微镜及其他仪器(各种尿分析仪,渗透压计等)对尿液标本进行分析”。

1.尿液分析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提高尿液分析检查的质量是关系到临床检查的重要环节。

2.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实验室确保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可靠信息去诊疗病人。

3.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致力于使质量特征符合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一切措施,以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

要保证尿液分析检查质量,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尿液分析管理措施,实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的质量控制。

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尿液标本的采集:尿液标本的采集要求新鲜。

住院病人尿常规检测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门诊或急诊病人可随时留取,但在标本容器上必须注明留取时间。

1.尿液标本的收集:尿液标本的收集容器要清洁。

使用清洁一次性有盖尿标本的容器,改变目前敞开无盖的尿杯。

容器上应贴有病人、验联号(或条码)及注明标本留取时间的标签。

2.尿液标本的送检:尿液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

一般尿液标本留取至少为30ml,应在2h检查完毕,以免细菌繁殖及有形成分破坏,据文献报到,尿液标本留取置25℃,2h后会出现如下改变:●外观出现尿色变深,透明度变混或尿气味带有氨味;●化学成分出现葡萄糖,胆红素、尿胆原、维生素C 下降,亚硝酸盐升高,pH与蛋白质升高或下降;●镜检出现RBC、WBC管型下降,结晶或细菌升高。

3.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冷藏或防腐保存。

冷藏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维持尿液pH恒定,使尿中有形成分基本不变,但4℃条件下冷藏不得超过8h,有时冷藏会导致盐类析出产生沉淀,影响沉渣检查。

化学防腐①甲苯:通常用于化学成分的保存;②甲醛:用于尿沉渣检验标本的保存。

4.尿液标本接收: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工作人员在接收标本时,必须检查:•标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标记容与医生所填写化验单是否一致留尿到接收标本时间是否过长标本是否被污染近期是否给服用对尿液分析有影响的药物和其它物质•尿量不少于30ml:特殊病例不能达到此要求时(如小儿、烧伤,肾衰无尿期等)应在报告单上注明收到尿量及检查方法。

尿液标本的接收要求:凡留尿超过2h(未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未注明留尿时间或尿量不够的标本应拒收。

检验科收到合格的标本后应签收,在送验单上注明留尿时间、送检时间。

须说明近期是否给服用对尿液分析有影响的药物和其它物质。

(二)使用仪器、器材、试剂的规要求原则:➢选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上市的仪器和试剂;➢检验用仪器和计量器具均需经校准后方能使用,且可溯源;➢选用的试纸条、校准条尽可能与仪器配套;➢有条件时,要对所选用的仪器和试剂进行评价。

1、收集标本的容器收集和运送尿液的容器应由不与尿液成份发生反应的惰性材料制成,应具备以下条件:❖洁净、防漏、防渗,一次性使用❖容积应>50ml❖园形开口的直径>4cm❖具有较宽的底部❖尽可能使用具有安全、易于开启的密封装置。

2、显微镜在尿分析实验室,应使用具有下列特点的高质量显微镜:❖双目镜筒❖置光源❖机械载物台,使玻片易于平稳移动❖基本的物镜组(10X和40X)及目镜组(10X/12.5X)❖如使用多台显微镜时,应用相同的物镜或目镜。

3、自动化设备尿液分析使用的自动化设备主要有自动尿液分析仪、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或尿沉渣工作站等,这些仪器必须经权威机构认可。

4、计算机处理系统有条件的单位,可用带计算机成像系统的显微镜、标准化的沉渣检测系统和相关辅助软件来自动处理结果。

但检查方法和尿沉渣结果报告方法必须标准化。

5、干化学试纸条所用的干化学试纸条必须优质稳定,要具备生产合格证并经主管部门评价。

试纸条一定要有失效期,必须在有效期使用。

(三)试纸条的性能评价1、对比试验将新选用的试纸条与仪器配套的试纸条做对比试验,符合率达到要求才能使用。

将两系统的测定结果以表格形式汇总,完全一致的为对角线上的例数,判断符合的指标为对角线上下、左右各一档的围,在此围的数据与总测定数之比为符合率。

例:下表为30例样本两台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的比对• 本例的完全符合率为:%3.80%100301354210=⨯+++++=)(总测定数完全符合的测定结果• 本例的符合率为:%100%1003061354210=⨯++++++=)(总测定数符合的测定结果2、重复性可选用 + 或 ++ 浓度的质控液连续测定10条试纸带,只允许有一条有差异才算合格。

3、稳定性为保证尿试纸条的稳定性,要求必须在有效期使用,存放也必须按说明书要求存放。

4、敏感性与特导性尿试纸条中每个项目的试验敏感性与特导性是很重要的,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特点:蛋白质膜块只对白蛋白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对本周氏蛋白不反应。

葡萄糖膜块只对葡萄糖产生反应,对乳糖、半乳糖、果糖及蔗糖不反应。

酮体膜块对乙酰乙酸最敏感,丙酮次之对β一羟丁酸不反应。

潜血膜块不仅对完整和破损RBC均有反应,而且对游离Hb也反应。

白细胞膜块仅对中性粒细胞有反应,而对淋巴细胞无反应。

胆红素及尿胆原膜块灵敏度比Harrison手工法低得多。

比重膜块只能反映尿中阳离子多少与比重计结果不一;对婴儿等低比重尿则不敏感。

根据以上特点,必须区分试带结果的涵义与传统手工法的不同。

临床根据病情应用传统手工法进行确证。

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是指样本在分析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一)统一尿液分析检查方法,规操作其容包括:项目名称、适用仪器、检测原理、样本要求、种类、保存、预处理、样本量、试剂及配套品、校准、质量控制,操作程序、参考值围、方法特性等。

1.配备仪器标准操作手册(SOP)(随机附带的原文(复印件)及仪器检定,自检,校验等相关文件,记录,证书等)。

2.建立仪器操作卡(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开、关机,主要操作步骤和维护)。

3 .规检查方法3.1外观/物理分析➢颜色正常尿液应为黄色和琥珀色。

病理尿色应围绕红色、黄色、绿色、棕色、乳白色报告。

➢浊度(透明度)正常混匀尿应透明。

其浊度可用透明、雾状、云雾状、浑浊报告。

➢气味必要时应报告。

➢比重(SG)建议用折射仪法作为参考方法。

(当尿液含X光线反差介质、葡萄糖、蛋白时可使结果增高,应予校正。

Pro 1G/dl时SG增高0.003,Glu1G/dl SG增高0.004)。

3.2 化学分析湿化学分析至少应包括糖和蛋白两项。

尿糖可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条件较差者也可用班氏法:尿蛋白可用磺基水酸法或加热加酸法。

干化学分析是一种简单快速,对尿半定量的检测方法。

由于生产尿分析仪和使用的试剂带厂商繁多,各厂对量级标准不一致,造成医院间、医院测定结果差异很大。

为此,在使用干化学法分析时应注意下列问题:➢标本必须新鲜,要求在采样后2小时完成。

➢使用仪器与试剂带应配套,若使用不同厂商生产的试剂带,必须经严格对照,确定无显著性差异时方可代用。

➢所用试剂带必须优质稳定,要具备“三证”要求:➢试剂条贮放于原装容器,短暂暴露于直射光和室温度都会使试剂条产生错误的结果。

➢参照厂商规定,要避免、防潮、干燥,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妥善保存。

➢使用时一次只取出所需要的试剂带,并立即盖紧,多余的试剂带不可再放回容器中。

➢不要合并各容器的试剂带。

➢不可触摸试剂带上的化学检测块。

➢干扰干化学法的理化、药物因素很多,常导致假阳性,假阴性结果出现,造成误诊及漏诊,因此,对干化学结果,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尿十项试剂带常见产生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3.3显微镜检查尿液显微镜检查是尿液有形成份确证的唯一方法3.3.1 NCCLS对尿沉渣镜检围提出三点要求。

❖医生提出要求❖病人的疾病,病情或其他检查要求。

❖尿液分析中有任何一项理化检查不正常。

3.3.2 根据NCCLS Lirerature GP16-A要求,达到以下条件者可认为是标准化操作:❖尿样最佳选择是第一次晨尿,并在未冷藏情况下2小时完成检查。

❖尿样本量应标准化,建议统一用10ml。

❖离心时间建议统一为5分钟,以确保同等程度的沉积。

❖离心速度建议相对离心力(RCF)约400G。

❖留置尿沉渣样本为0.2ml (200ul)。

❖用统一述语,报告格式,参考围对尿有形成份以单位体积定量报告。

建议用XX细胞(或管型)/ul的报告方式。

(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动态观察)。

在报告结果前,必须重审所有结果(包括生化结果)是否与镜检结果一致,不符合的结果应再次检测。

3.3.3 尿沉渣的检查容应包括:❖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上皮细胞(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异型细胞等。

❖管型:透明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混合管型、宽形管型等。

❖结晶:磷酸盐、草酸钙、尿酸结晶和药物结晶等。

❖微生物:细菌、寄生虫(或虫卵)、真菌、精子、粘液等。

❖其他:临床医生特殊要求的其他成份。

(二)室质控(IQC)通过室的质控,可评价检测结果是否可靠,报告单可否发出及排除质量环节中所有导致不满意的原因。

1、质控物(1)自行制备方法一:收集正常人新鲜尿高压灭菌取上清液→加入各分析成份及防腐剂→预试合格后分装于10ml棕色安瓶→贮放4℃冰箱备用。

(稳定性一年)。

检验中心介绍质控物配方方法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绍)浓缩尿质控液的配制配制后分装安瓶(5ml/Amp),熔封后贮放4℃冰箱保存。

临用前将浓缩质控液按1:20稀释后启用。

有效期为6个月。

(2)商品质控物Bayer CHEKSTIXTM,BIO-RAD LiguichekTM.Japan QC 1ε2,伊化、迪瑞……等2、质控方法尿液分析仪应选用技术性能优良符合要求的产品;使用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后对仪器做好全面清理、保养;使用期间定期校正,保证仪器处于最佳状态。

◆做好试剂带的质量管理。

◆每天用高、低值两种质控尿与常规标本进行平行试验,结果做好质控记录并绘制质控管理图记录。

◆当发现质控结果不符时,除核查试剂带外,还应注意质控尿是否过期或混浊,进行综合分析。

◆在一天最好使用同一份质控品,能用“正常”和“异常”两种质控物进行试验则更好。

◆质控物某一膜块测定结果与“靶值”相差±1个膜块是允许的,否则为“失控”。

◆质控物的测定结果由“正常”变为“异常”或相反,均为“失控”。

◆配套质控物要求90%的结果完全与予定结果相符,10%的结果只允许相差一个“级差”(如尿蛋白测定, 予期结果为++,则90%的结果应为++,10%的结果可为+或+++)。

◆使用其他质控物的实验室应对其预定结果重新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