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上)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部分第1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1. 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2)内容a. 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1. “本体论”,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索者。

2. “宇宙论”,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b. 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1. 心理学所考究的,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2. 伦理学、政治社会学等所考究,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c. 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1. 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2. 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三者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 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 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份,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 中国哲学之弱点(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一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 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其所以,固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喜为知识而求知识,然亦以中国哲学迄未显著的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也。

(2)中国哲学家多未竭全力以立言,故除一起即灭之所谓名家者外,亦少有人有意识地将思想辩论之程序及方法之自身,提出研究。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1广电1 2011370120 杨萌第一部分: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philosophy)是一个译名,其西文原字出于希腊,本是“爱智慧”的意思。

百度百科说“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根据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1、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这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理论思想,即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的趋势。

这个理论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毋太过”“过犹不及”成为两家共同的格言,处事宁愿不及,也不要过甚,因为行事过分,就将适得其反。

(另一相同点,认为在理想国家里,国家首脑应当是一个圣人。

)2、入世和出世:儒家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的禀性。

“儒家游于方内,道家游于方外”。

两者相反相成,使用权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的取得平衡。

3、司马谈和六家:后代史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首先进行这种尝试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他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一阴阳家:讲宇宙论的一派,由于它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因此称为阴阳家;二儒家:儒的本意指读书人或思想者。

他们讲授古代的经书,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孔子是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和创始有;三是墨家: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四是名家:其兴趣是分辨名实,究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是法家,不赞成以德治国,认为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

第六是道德家或是道家,这一派人的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想都“尚无”,“无”也就是道,认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

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

4、刘歆:将诸子百家分为十类,扩展了纵横家(外交家)、杂家(不拘一言的折衷派)、农家、小说家。

5、孔子:孔子名丘,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和创立私学的第一人。

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

对古代文明理性化、合理化。

正名: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的是“正名”,即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每个名字都含有一定的含义,这类事物就应该做到与它们的名字含义即其本质相一致。

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

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义,尤其是仁。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我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介绍我国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其一二章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哲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带您走进这两章的知识之海,一同探寻我国哲学的深远内涵。

第一章:我国哲学的起源1. 我国哲学的概念我国哲学的概念源远流长,它并非简单地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融合了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

我国哲学起源于古代我国先民的实践经验和世界观,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塑造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章:儒家哲学的兴起1.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主张克己复礼、敬天爱人。

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儒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注重礼仪和仁爱,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说”。

通过对《我国哲学简史》的一二章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哲学的深远影响和博大精深。

我国哲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我深信,通过深入学习我国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在当下世界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

我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您带来对我国哲学的深入理解,激发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欢迎和我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我国哲学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在编写这一章节时,笔者对我国哲学的起源和儒家哲学的兴起作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我将继续阐述我国哲学的发展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著作,它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下面,我们将从各章节的角度来总结中国哲学简史。

一、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阶段,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墨子、老子等。

先秦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概念,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靠教育来改善。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爱人如己,反对战争。

二、汉代哲学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

汉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扬雄、韩愈等。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命论”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有所定,人有所命。

扬雄则主张“两汉文化”,即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融合起来。

韩愈则提出了“文学复兴”、“格物致知”等思想,他认为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研究自然现象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三、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但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充、嵇康、陶渊明等。

王充提出了“天人感应”、“物我两忘”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我相通。

嵇康则主张“玄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心灵的修炼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陶渊明则提出了“田园诗歌”等思想,主张回归自然、过简单的生活。

四、隋唐五代哲学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隋唐五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朱熹等。

韩愈提出了“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思想,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柳宗元则主张“道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朱熹则提出了“理学”、“致良知”等思想,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 中国早期的宇宙发
生论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 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韩非子与法 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 上学
第十六章治国平天下 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汉帝国的理 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儒家兴盛和 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新道家:崇 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新道家:豁 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二章禅宗: 潜默的哲学
读书笔记
本书得以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关观念做对比解说,能够让读者从更广大的视角看待中国古代就有的儒家 思想。
领了才想起来这本也读过,内容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好像是把冯老讲课的英文稿翻译回来的。
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China, but educated and shaped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I “intrinsically” yearn to connect with eastern philosophy especially Chinese philosophy, but failed at every fucking attempt. This book blasted the boulder that has been hindering my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hilosophy. It is a great intro to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western philosophy eat starting point for a life long journey.。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司马谈和六家后来的历史家对'百家'试行分类。

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l10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前86?年)的父亲。

《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指'。

这篇文章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如下:第一是陰陽家。

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

它由'陰'、'陽'得名。

在中国思想里,陰、陽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

中国人相信,陰陽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第二是儒家。

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

但是'儒'字的字义是'文士'或学者,所以西方称为'孔子学派'就不大确切,因为这没有表明这一家的人都是学者以及思想家。

他们与别家的人不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确的。

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第三是墨家。

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

它的门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

所以这一家的名称不是司马谈新起的,其他几家的名称有的是他新起的。

第四是名家。

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是法家。

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

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

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

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

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power(力)。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一、精编书摘1.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

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3.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

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起参加,这是很常见的。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

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某某某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5.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

“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某某某策都是企某某某“重本轻末”。

6.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

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

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

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7.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

它不很明晰。

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

哲学家不过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

正因为如此,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

正因为如此,他的话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准备四级考试,包括各部分的题型பைடு நூலகம்复习重点。首先,通过分析过去的全真试卷,了解考试的范围、题型和方向。其次,认识自己目前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基础,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规划每天用于英语复习的时间和精力。在听力理解部分,强调了语言功底、文化功底和听音技巧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关的练习示例。此外,还提到了阅读、翻译等其他题型的复习要点。最后,强调了充分复习和良好应试心态的重要性,以确保顺利过关。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并未提供《中国哲学简史》的英汉对照PDF版本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