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工胰岛素
重组人胰岛素和重和生长激素的生产工艺

由于结构和性质的差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分离纯化过程有所不同,
涉及的步骤和技术也有所区别。
重组人胰岛素和重和生长激素生产工艺的优缺点分析
要点一
酵母表达系统
要点二
低成本、高产出
酵母作为宿主细胞具有高表达、易培养、易发酵等优点, 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的生产效率。
通过大规模发酵和分离纯化,可以实现低成本、高产出, 降低治疗费用。
使用哺乳动物细胞作为宿主细胞,能够实现更接近人体 生理状态的糖基化过程,提高生长激素的生物活性。
重组人胰岛素和重和生长激素生产工艺的优缺点分析
更接近人体天然结构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生长激素更接近 人体天然结构,降低了免疫排斥的风 险。
临床效果更佳
由于结构和性质的优化,重组人生长 激素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更好的 临床效果。
重组人胰岛素和重和生长激素生产工艺的异同点
01 02
原料与培养基
胰岛素生产主要使用酵母作为宿主细胞,而生长激素则更倾向于使用哺 乳动物细胞作为宿主。此外,培养基的成分也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细 胞的需求。
蛋白质修饰
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在蛋白质修饰方面存在差异,以适应其特定的生理功 能和药理作用。
03
分离纯化过程
重组人胰岛素和重和生长激素生产工艺的优缺点分析
生产成本高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成本较高,导致生长激素的生产成本增加。
生产周期长
哺乳动物细胞生长缓慢,培养周期长,影响了生产效率。
潜在的病毒污染风险
虽然采用了各种病毒消除技术,但仍存在病毒污染的风险。
重组人胰岛素和重和生长激素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pH、营养物 质等,优化细胞代谢,提高目标蛋白质的产 量。
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说明书

【药物名称】中文通用名称:精蛋白人胰岛素英文通用名称:Isophane Protamine Human Insulin其他名称:甘舒霖N、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苏泌啉恩、万邦林N、重和林N、Isophane Protamine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SciLin N。
【组成成分】本药主要成分为人胰岛素、硫酸鱼精蛋白、氯化锌。
【临床应用】用于糖尿病治疗。
【药理】1.药效学本药为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人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可调节糖代谢,促进肝脏、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贮存于肌肉和肝脏内,并抑制糖原异生,从而降低血糖。
2.药动学本药皮下注射因个体差异,药物的起效和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一般注射后起效缓慢,6-9小时达高峰,持续约24小时。
【注意事项】1.禁忌症(1)对人胰岛素过敏者。
(2)低血糖患者。
2.慎用(1)孕妇。
(2)哺乳期妇女。
3.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儿童用药应注意运动量、饮食,便于控制血糖。
4.药物对老人的影响老年患者用药应避免低血糖反应(肾上腺、垂体、甲状腺等疾病患者或肝、肾疾病恶化者及忘记或推迟进餐者等,使用本药可造成低血糖)。
5.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本药不通过胎盘屏障,但怀孕可使糖尿病不易控制,且胰岛素需要量在妊娠前早期通常降低,妊娠后中晚期增加,故孕妇慎用。
6.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哺乳期妇女使用本药对婴儿无危险,但胰岛素需要量可能降低,故慎用。
7.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应定期检查血糖或尿糖。
【不良反应】1.脂质营养不良:少见脂质萎缩或脂质增生。
2.胰岛素过敏:(1)局部过敏反应:偶有注射部位红肿、瘙痒,可在几日或几周内消失。
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而与注射胰岛素无关(如皮肤消毒剂的刺激等)。
(2)全身过敏反应:罕见,可表现为全身皮疹、呼吸短促、气喘、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多汗、严重可危及生命。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诺和灵 R(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甘舒霖R(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药品名称】商品名称:甘舒霖R通用名称: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 Injection【成份】重组人胰岛素。
【适应症】本品1型或2型糖尿病【用法用量】1 本品为白色悬浮液,于早晚餐前1小时左右皮下注射,具体时间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2 使用胰岛素的方法:使用过程中注意切勿使针头号接触任何物品,以防污染。
如需与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混合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抽取重组人胰岛素之前,应将药瓶放置于双手掌心轻轻滚转,直至该胰岛素呈均匀混悬液,用注射器抽取所需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等量空气,并将该空气注入重组人胰岛素瓶内,然后将针头拔出。
再用注射器抽取所需注射常规重组人胰岛素等量的空气,并将该空气注射常规重组人胰岛素瓶内,然后将药瓶及注射器倒转,抽取正确剂量的常规重组人胰岛素,将注射器内的气泡排出,并检查剂量是否正确.再将针头插入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的药瓶内,抽取指定剂量的胰岛素,将气泡排出,并检查剂量是否正确.每次注射应依照如此顺序抽取胰岛素,并立即注射该混合物.3 注射部位的选择:选择皮肤较松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臀部及腹部等,注射部位要轮流交替,两周内同一部位不能连续注射两次,每次注射部位应与上次注射部位间隔1cm左右.4 注射方法:选好注射部位后,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1~2分钟挥发后,用手捏起或按平以固定注射部位的皮肤.将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形成约45度角,刺入皮肤,注射胰岛素.抽出针头后用消毒棉球轻压注射部位数秒钟,但不要按摩注射部位,以免损伤皮下组织和造成胰岛素渗出.使用剂量:因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使用胰岛素的剂型、剂量、注射时间也不同,另外胰岛素的用量也受食物、从事的工作或进食量的影响,所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患者有恶心、呕吐等疾病时或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准备旅行时,都必须与医生联系,讨论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和用法.【不良反应】文献报道偶有注射局部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及局部皮下脂质增生。
重组人胰岛素的制备流程

重组人胰岛素的制备流程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激素,对于调节血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组人胰岛素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人工合成胰岛素,它与人体自然产生的胰岛素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重组人胰岛素制备流程。
制备重组人胰岛素的第一步是获得胰岛素基因的DNA序列。
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种是从人体中分离出胰岛细胞,然后提取其中的RNA,通过逆转录酶将RNA转录成DNA,从而获得胰岛素基因的DNA序列。
另一种方法是从人体细胞库中筛选出含有胰岛素基因的细胞,然后从这些细胞中提取DNA。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进行PCR扩增,以增加目标基因的数量。
接下来,将获得的胰岛素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中。
表达载体是一种能够在细胞中稳定复制的DNA分子,它可以携带外源基因并使其在细胞中表达。
常用的表达载体有质粒和病毒。
将胰岛素基因与表达载体进行连接,形成重组胰岛素基因载体。
然后,将重组胰岛素基因载体导入到宿主细胞中。
常用的宿主细胞有大肠杆菌和酵母等。
将重组胰岛素基因载体转化到宿主细胞中后,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和转录机制,使重组胰岛素基因在细胞内得以表达。
接着,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培养和表达。
将转化了重组胰岛素基因的宿主细胞培养在培养基中,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适当的诱导剂,促使细胞大量表达重组胰岛素。
培养时间一般为数天至数周,取决于细胞的生长速度和表达量。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重组胰岛素会以包括细胞内溶胞液和培养基在内的形式存在。
为了提取和纯化重组胰岛素,需要经过细胞破碎、离心、过滤等步骤,以去除细胞碎片和其他杂质。
然后,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亲和层析等技术,对重组胰岛素进行纯化。
对纯化后的重组胰岛素进行结构和活性的分析。
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确定重组胰岛素的分子质量和结构特征。
同时,通过生物活性测定,验证重组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的功能等效性。
重组人胰岛素的制备流程主要包括获得胰岛素基因序列、构建重组胰岛素基因载体、转化宿主细胞、大规模培养和表达、纯化和结构活性分析等步骤。
重组人胰岛素制备工艺

重组人胰岛素制备工艺引言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参与调节葡萄糖代谢,维持血糖水平稳定。
然而,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控制成为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组人胰岛素制备工艺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组人胰岛素的制备工艺,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介绍1、重组人胰岛素: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细胞培养或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胰岛素。
它具有与天然人胰岛素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2、制备:是指通过一系列工艺步骤,从原料中提取或制造出所需物质的过程。
在重组人胰岛素制备中,主要包括基因工程操作、细胞培养、发酵、分离和精制等步骤。
3、工艺:是指实现制备过程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操作规程。
工艺的选择和优化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重组人胰岛素制备工艺1、酵母菌的筛选:选用适合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酵母菌种,对其进行筛选和改良,以提高发酵过程中的产量。
2、基因工程操作:将人胰岛素基因插入到酵母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中,确保基因正确表达。
3、发酵:在适宜的营养条件下,利用筛选得到的酵母菌进行发酵生产。
4、分离和精制: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将重组人胰岛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精制和纯化,以得到高纯度的产品。
制备工艺优化1、通过现代实验设计方法和技术,如响应面法和均匀设计法,筛选最佳工艺条件,以提高重组人胰岛素的产量和质量。
2、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酵母菌,增强其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能力,提高产量。
3、采用先进的分离和精制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和超滤膜过滤等,进一步提纯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4、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和实验验证,模拟工艺过程,指导实际生产,优化制备工艺。
重组人胰岛素制备工艺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其制备过程及优化方法。
通过合理选择工艺条件和基因工程改良,可以有效提高重组人胰岛素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未来制备工艺将进一步优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2024年重组人胰岛素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重组人胰岛素市场前景分析引言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组人胰岛素作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重组人胰岛素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增长动力、竞争态势等方面。
市场规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这为重组人胰岛素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4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亿。
而重组人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药物之一,因此市场需求巨大。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重组人胰岛素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0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重组人胰岛素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之一,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增长动力重组人胰岛素市场的增长受到多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是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对胰岛素市场的需求也在增加。
其次,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疾病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意识到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了对重组人胰岛素的需求。
此外,重组人胰岛素相比于传统的动物源胰岛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效果,因此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普遍认可,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增长。
竞争态势目前,重组人胰岛素市场竞争激烈,存在多家知名药企参与市场竞争。
诺和诺德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胰岛素生产商之一,其重组人胰岛素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其他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如强生、罗氏等,也推出了自己的重组人胰岛素产品,并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此外,一些国内制药企业也在积极进入重组人胰岛素市场,并通过技术创新和价格策略等方面争夺市场份额。
结论综上所述,重组人胰岛素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和人们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视程度提高,重组人胰岛素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同时,重组人胰岛素的安全性和效果优势也使其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重组人胰岛素对糖尿病的治疗

重组人胰岛素对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胰岛素的使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但是,传统的胰岛素在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剂量不易控制、使用频率较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逐渐发展出了重组人胰岛素,这种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重组人胰岛素是人工合成的胰岛素。
传统的胰岛素是从动物的胰腺中提取出来的,存在着种属差异和批次差异。
而重组人胰岛素是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人的胰岛素基因插入到大肠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中,使其能够大量表达出人的胰岛素蛋白,进而制备出纯度较高、质量稳定的重组人胰岛素。
与传统胰岛素相比,重组人胰岛素具有诸多优点。
首先,重组人胰岛素的纯度更高,其次,通过人工合成可以精确控制剂量,且不易出现剂量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除此之外,重组人胰岛素的作用时间更长,不必频繁注射,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担,也便于患者长期控制血糖。
此外,重组人胰岛素还可以通过改变其结构来调节其作用速度和持续时间,这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能。
在实际应用中,重组人胰岛素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治疗。
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的不同,医生会为患者开具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重组人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例如,快速作用型的重组人胰岛素可以在进餐前注射,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在进食后不会过高,而长效的重组人胰岛素则可用于减缓胰岛素的基础代谢速率,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此外,重组人胰岛素还可以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如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增敏剂等。
尽管重组人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例如,虽然重组人胰岛素的作用时间比传统胰岛素长,但在治疗中也不能完全避免患者注射的次数过多的问题。
此外,在使用重组人胰岛素时,患者也需要很好地掌握其使用的时机和剂量,否则可能会出现胰岛素反应等不良反应。
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Iso...

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Isophane Protamine RecombinantHuman Insulin Injectiopn)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本品主要成份为:鱼精蛋白和重组人胰岛素。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混悬液,振落后应能均匀分散。
在显微镜下观察,晶体呈棒状,且绝大多数晶体不得小于1mm,不得大于60mm,无聚合体存在。
【药理毒理】本品为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人胰岛素,与天然胰岛素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本品是一种长效动物胰岛素制剂。
皮下注射后,在注射部位逐渐释放出游离胰岛素而被吸收。
本品药理作用与胰岛素相同,主要药效作用为降血糖。
胰岛素对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和贮存起多方面的作用:①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对葡萄糖的主动转运,促进葡萄糖分解代谢、生成能量,或是以糖原或甘油二酯的形式贮存起来;②促进肝摄取葡萄糖并转变为糖原;③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原异生,抑制肝葡萄糖的输出;④促进许多组织对糖、蛋白质、脂肪的摄取,同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脂肪细胞中游离脂肪酸的释放,抑制酮体生成,而调节物质代谢。
对于胰岛素分泌有缺陷或不足的糖尿病患者,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各种代谢紊乱,主要是降低血糖,并可延缓或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药代动力学】本品皮下注射吸收缓慢而均匀,注射后3~4小时开始生效,12~24小时达高峰,药效持续时间可达24~36小时。
吸收进入血浆的胰岛素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主要在肝、肾和骨骼肌中降解。
其中,肝脏代谢50%左右。
胰岛素极其降解产物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而排泄。
肾小管对胰岛素的重吸收功能及肾功能严重受损明显影响胰岛素的消除。
【适应症】用于治疗中、轻度糖尿病患者,重症须与正规胰岛素合用,有利于减少每日胰岛素注射次数,控制夜间高血糖。
【用法用量】本品于早餐前30~60分钟皮下注射,起始治疗每天一次,每次4~8单位,按血糖、尿糖变化调整维持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人工胰岛素
胡霞
一、概念
1、概念: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宿主细胞为大肠杆菌。
按干燥品计算,每1mg含重组人胰岛素不得少于27.5单位。
重组人胰岛素中残余宿主DNA和宿主细胞蛋白质为与生产过程相关的、潜在的特异性杂质,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其限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2、形状
该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
该品在水、乙醇和乙醚中几乎不溶,在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
3、物化性
分子量:5807.57022
分子式:C
257H
383
N
65
O
77
S
6
水溶性:2.0: 2 mg/mL
储存条件:2-8°C
二、工艺流程
1重组人工胰岛素的生产原理
通过基因工程酵母菌发酵生产hPI,经后加工形成hI。
酵母系统下游后加工比细菌表达系统简单,但缺点是生产慢,生产周期长,且重组蛋白分泌量少(1~50 mg/L),产量低。
因此,虽然rhI投放市场已久,但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和探索更加有效的表达系统和高效的表达策略I2 J,尤其是对E.CO一尻表达系统的研究更是越来越深入,用E.coli系统表达hPI的策略也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在胰岛素的基因工程生产中,下游处理非常复杂,复杂的下游处理极大地降低了胰岛素的最终收率。
本研究围绕着提高重组目的蛋白表达量,简化下游处理过程等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了一套经过优化的高效完整的基因工程E.coli发酵表达(His)6一Arg—Arg一人胰岛素原[(His)6一Arg—Arg—human proinsulin,PPh—PI],后加工成hI的制备工艺。
2重组人工胰岛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2.1菌种的制备
2.1.1目的基因的提取
既从人的DNA中提取胰岛素基因,可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将目的基因从原DNA中分离。
主要有如下4种方法:
(1)鸟枪法:用一大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附近基因进行剪切,再提取所需要的。
至于如何筛选,用DNA分子杂交,即DNA探针
(2)人工合成法:根据转录蛋白或者mRNA推导出基因序列,然后人工合成,没有内含子。
(3)从基因文库中提取:也就是事先已经提取完毕的拿来用
(4)PCR扩增技术:用于大量生产该段基因片段,用于商业化运作。
2.1.2提取质粒
使用细胞工程,培养大肠杆菌,从大肠杆菌的细胞质中提取质粒
质粒为环状。
碱裂解法:此方法适用于小量质粒DNA的提取,提取的质粒DNA 可直接用于酶切、PCR扩增、银染序列分析。
2.1.3基因重组将
取出目的基因与质粒,先利用同种限制性内切酶将质粒切开,再使用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缝合”,形成一个能表达出胰岛素的DNA质粒。
2.1.4将质粒送回大肠杆菌
再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加入含有Ca+的物质,如CaCl2,这使细胞会吸收外源基因,此时将重组的质粒也放入培养液中,大肠杆菌便会将重组质粒吸收。
将大肠杆菌用氯化钙处理,以增大大肠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能够进入受体细胞,此时的细胞处于感受态(理化方法诱导细胞,使其处于最适摄取和容纳外来DNA的生理状态)。
2.2胰岛素的产生和精制(即菌种的发酵培养)
重组人工胰岛素的工业生产制备和深加工技术在如今已经是炉火纯青。
有近百年的发酵工程为基础,结合现在的基因工程技术的产物,在菌种制备后的发酵培养过程更是可靠和安全的。
发酵培养流程见下图表:
对从菌种库中取出的菌种进行活化及初步扩大培养
在种子罐中对菌种进行进一步的扩大培养,至菌种到对数生长期
分两阶段进行控制,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控制溶氧和补加甘油使菌
体达到富集的目的,第二阶段通过补加甲醇使菌体进行高密度表
达目的产物,HPLC 检测目的产物含量
目的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上清中,此步骤主要控制目的产物收率
通过两步柱层析,分别去除发酵上清液中的色素和杂蛋白
利用紫外检测仪控制目的产物收率,主要试剂为乙醇与异丙醇
调节PH 值,使P1沉淀,再经离心干燥,得中间体I 固体
控温进行转肽反应,主要试剂为DMSO 与1,4-丁二醇
再通过柱层析进行提纯,主要试剂为异丙醇
调节PH 值,使P2沉淀,再经离心干燥,得中间体II 固体
通过控制湿度与温度进行脱帽反应,得到终产物胰岛素
主要试剂为丙酮,产品为半固体
Tris-HCl 和异丙醇
对胰岛素成品进行一次结晶和水洗
对水洗后的胰岛素进行过滤除菌后冻干,即得胰岛素成品
制得的胰岛素经过深加工,可以得到片剂,注射剂和肺部吸入制剂等。
3药物检测
这种重组人工胰岛素的检测重点应该是
① 测定生物活性
② 效价测定
③ 控制产品中杂质潜在有害物质
④ 保证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问题与展望
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因注射给药让许多患者产生畏惧心理,使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为了减少不便和疼痛,医药界正在全力以赴投入研究,开发更新的胰岛素剂型及给药方式。
目前有关新式胰岛素产品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3类:
1.新的给药方式,例如:口服、吸入;
2.改变药物代谢机制;
3.改进注射手段,让使用者无痛;
这是国际国内胰岛素类药物研究发展的前沿和趋势。
3.1非注射型胰岛素
让胰岛素和其他药物一样成为非注射型药品,通过口服、鼻吸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免除注射,需要研究解决制剂吸收的问题。
由于胰岛素本身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非常确定,而改变的是给药途径,因此吸收程度和速度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2口服胰岛素
胰岛素本身为蛋白质,口服后会被胃肠道降解破坏,所以常规胰岛素不能口服。
口服给药受到胃酸、蛋白分解酶、大分子吸收、肝脏首过效应等影响,因此,口服胰岛素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选用惰性材料如高分子纤维素,制成了微小包裹球。
这种小球在胃中不溶,保护胰岛素不被破坏。
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保持其生物有效性达到皮下注
射给药的一半。
2.加入酶抑制剂,将蛋白酶抑制剂与胰岛素一起包裹在小球中,可有助于
提高胰岛素的吸收。
3.加入吸收促进剂,将胰岛素与吸收促进剂同时给药,能进一步促进口服
胰岛素吸收,其中的螯合剂能与肠粘膜上活性离子结合,造成膜通道通透性增
加而促进药物在肠道吸收。
国内外有关口服胰岛素研究报道虽然很多,但至今未见到实际应用于临床。
其主要原因是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制剂的稳定性、质量标准等问题尚未解决。
口服胰岛素的成功与否在于如何解决其在胃肠道的活性和稳定性,一旦成功将
是胰岛素研究的重大突破。
3.3经肺吸入胰岛素
胰岛素经肺吸入给药,是替代注射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肺部特殊的生理构造是具有极大的肺泡表面积。
此点优势具有决定性,使
胰岛素这样的大分子药物吸收成为可能;药物可迅速到达;不必经过肝脏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另外重要的一点,胰岛素在肺部吸收的速度快,符合内源性胰岛素的释放特征和人体的需要,并且可以在进餐的同时应用,而
使用药更加方便。
最新的进展是采用干粉剂型,其优于早先的液体气雾剂。
干粉的稳定性好,保质期可达两年;干粉的载药量高,仅需吸1~3次即可满足剂量要求,而如果
用喷雾则需深吸几十次。
胰岛素吸入制剂在国外已进入第二、三期临床试验,一些制药公司的专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投入使用。
此项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其面临
尚待解决的问题是:药物吸收的稳定性、成本高以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等,通过临床试验和上市的时间尚属未知。
吸入胰岛素相对于传统的注射方式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且理论上颇具可行性,我们的医生和患者都在热切盼望中。
3.4其他非注射给药方式
正在研究中的其他非注射胰岛素给药途径包括:口腔喷雾、鼻腔给药、直肠栓剂给药、滴眼剂、透皮或口腔粘膜给药。
这些非注射给药途径都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吸收缓慢、药峰浓度低、生物利用度低等,均不能达到注射剂的效果,目前尚无法适合糖尿病临床治疗
的需要。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是医药界的重大和热门研究课题,其结果对糖尿病治疗产生
深远影响。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正致力于相关的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朱慧玲,余荣,李红霞.重组人工胰岛素制备工艺[M].四川大学学报,2007,39卷第4期.
[2] 王琼庆,冯佑民.胰岛素蛋白质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
展,1996,23(5):402.
[3] 张晓刚,李志华.发酵工程制药。
北京工业出版社,2004
[4] 陈来同,孙宇.B19-Gly-B20人胰岛素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22(5):234
[5]张友尚.胰岛素生产的回顾与展望[J].食品与药,2008,10卷第01期
[6] 李湛君,杨昭鹏,徐康森.重组人胰岛素效价测定中生物测定与理化测定的相关性验证.药物分析杂志,1998,18(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