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为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国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为严格做好我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要求1.已完成的科技立项项目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项目不在申报范围内.2.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已在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和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不在申报范围内.3.项目完成期限一般应为一至三年。
二、申报对象申请国家项目的申请人必须是在立项工程启动时间正式注册的在校本科生,申请者可以个人或团队方式进行申报,申报团队不能超过5人。
三、审查细则(一)组织机构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科技处、财务处及设备处主要负责人。
教务处、团委、学工部主要负责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组织工作,教务处同时负责学生实验条件的保障;科技处负责协助项目征集;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管理;设备处负责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对学生的开放及管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秘书由团委和教务处主管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副书记和副处长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实施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教务处和团委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团委和教务处主管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副书记和副处长组成。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审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绩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
各学院成立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小组和评审分委员会,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实施方案的制定与组织落实,评审委员会负责申报项目的初审和推荐.(二)项目管理1.项目的申报:由科技处、各学院、教务处和团委共同进行项目征集,学校计划实施办公室统一发布指南,由学院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学生申报。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与实验心得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与实验心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与实验心得土木工程2006级周金顺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对世界的某一点充满了兴趣。
我们不知道而且感兴趣的那一点其实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只是我们没有确定,前人是不是已经研究过并已经有成果了?如果真要研究的话应该用哪些方法?确定一个课题是否有新意值得研究,就需要调查,或使用学校图书馆的查询系统来看看这个课题目前的研究状况,确定是否有必要研究。
而研究的方法,无非是调查、实验和模拟实验三种中的一种或组合使用。
如果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并有一定可行性、一定研究思路的想法通过一个平台的帮助来实现,这是一件听起来挺令人兴奋的事。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时值毕业之际,我觉得师弟师妹们应该很好地把握这种难得的机遇。
因为即使有一天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我们申请国家级的课题也面临着不小的难度;而这个创新性实验计划平台,我们不一定“可及”但是一定“可望”,而且即使失败了,受到的训练和得到的经验也颇有价值。
记得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
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也要趁早。
大一的时候我们啥也不懂,大二的时候我们同样没有受过最基本的科研训练,大四的时候已经限制申请项目,大三的时候正合适却不够老练。
如果从大一大二就开始注意这个平台,并且尽早地涉猎感兴趣的领域,尽早地学习如何写申报书如何答辩,即使在大一大二时因为不够有经验项目被淘汰,大三再申请时你会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你会发现自己离成功是如此得接近。
能够在本科四年里拥有一个国家级的项目并以本科生身份把你的成果写成论文(或申报专利)发表,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有困难,需要很多时间,所以,要趁早!创新性实验申报书的写作其实和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差不多,和本科生毕业论文也差不多,只不过本科生强调创新性少一点。
因此,辅导员、研究生学长都是很好的顾问。
另外,创新性实验计划,既然名字叫“实验”,自然以实验或模拟实验为主,社会调查为辅,特别是我们这个工科院校。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摘要] 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作为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参加该项计划的工作经验,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并提出了以该计划为契机,推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能力创新人才0.前言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后备军,其素质高低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划分为4个大的方面,即身体素质、知识储备、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前3个方面,对于培养大学生做事的能力重视不够[1]。
结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储备很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
这显然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此国家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计划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
1.制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为“知识面宽广、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工科教育不仅承载了为相关领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而且也承载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2]。
然而,从大学生创新主体性和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看,制约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科学创新主体性发展不够全面由于人们对大学生主题性问题的认识还仅仅是停留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题上,大多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问题。
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是通过和教师的交互作用,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超越地发展,实践高等教育功能[3]。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项评分表

附件3 结项评分表项目名称项目评分分值分值档次得分学生投入情况参与项目主动性20分主动性强,过程实施系统,研究手段与内容针对性强,团队分工合理高效(18-20分)主动性较强,过程实施良好,研究手段与内容丰富,团队分工协作较好(15-17分)主动性一般,过程实施规范,研究手段与内容有效,团队有一定分工协作(12-14分)主动性较差,过程不规范,研究内容与主题偏差较大,团队有分工,协作性差(8-11分)主动性差,过程不规范,研究内容基本无效,团队分工混乱(1-7分)项目过程记录5分填写及时,内容充实,指导教师参与充分,能全面反映项目过程(5分)填写及时,内容丰富,指导教师有参与,比较能反映项目进展全过程(4分)填写不及时,内容较简单,指导教师参与不积极,能反映项目进展主要环节(3分)填写不及时,内容简单,指导教师无参与,无法反映项目进展过程(1-2分)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完成10分很好地、成功地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工作量大(9-10分)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工作量比较大(7-8分)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工作量尚可(5-6分)初步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工作量较小(3-4分)没有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工作量不足(1-2分)项目成果20分结题材料质量高、规范;专利申请已被受理;开发样品或测试版已可以调试顺利通过;(18-20分)结题材料质量较高、比较规范;开发样品或测试版已可以调试通过;(15-17分)结题材料质量尚可、比较规范;开发样品或测试版已初步调试通过(12-14分)结题材料质量一般;开发样例演示可以通过,但问题较多(8-11分)结题材料质量较差、不够规范;开发样例演示无法通过(1-7分)项目创新10分在创意或方法上有较大创新,对前人创业活动有较大改进或发展(9-10分)在创意或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对前人创业活动有一定的改进或发展(7-8分)在创意或方法上没有创新,但对前人创业活动有改进或发展(5-6分)在创意或方法上有新意(3-4分)在创意或方法上没有新意(1-2分)项目价值10分项目实施有实际价值和可行性,可以明显改变对前人创业活动的认识,或可以明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9-10分)项目实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或提高对前人创业活动的认识,或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7-8分)项目实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可以促进人们改变或提高对前人创业活动的认识,或可以促进人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5-6分)项目实施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不太明显(3-4分)项目实施没有实际价值和可行性(1-2分)经费管理情况经费使用5分经费使用合理(5分)经费使用比较合理(4分)经费使用不合理(3分)经费管理混乱(1-2分)结项答辩情况项目答辩20分答辩时间控制好,表述清楚;回答提问简明扼要,且准确(18-20分)答辩时间控制好,表述较清楚;回答提问简明扼要,且正确(15-17分)答辩时间控制较好,表述较清楚;回答提问简明扼要,且基本正确(12-14分)答辩时间控制不太好,表述不太清楚;回答提问罗嗦繁冗,且不太合理(8-11分)答辩时间控制不好,表述较差;回答提问罗嗦繁冗,且不正确(1-7分)合计100分整体评价:□优秀□通过□不通过评审专家签字:注:1.每项评分由评审专家组讨论确定后打分,答辩秘书记录于本表。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封皮300字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封皮300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同设立的一项奖励性计划,旨在为优秀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科学研究成果的机会,同时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项合格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需要有一份精心设计的封皮。
封皮是项目论文的门面,是评审委员会最先看到的部分,因此必须具备清晰、简洁、规范的标准。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如何写一份精美的封皮。
首先是封皮的排版。
根据规定,封皮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名称、研究领域和方向、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所在学校、主要成员姓名、所在学校及联系方式、项目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等。
另外,还需要标明项目主管单位、项目编号和提交日期。
因此,在排版时,需要将这些内容统一排列,并注意字体、字号和间距的协调性,让封皮显得整齐、美观。
同时,不能忘记在右上角标注页码,方便评审委员会查阅。
其次是封皮的设计。
设计一个美观的封皮可以用于突出项目重要性,增加审美感受,提升评审评价。
一个简洁美观的封面可以吸引和展示项目的亮点和价值,并为评审委员会提供一张优秀的第一印象。
如何设计封皮呢?封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项目,因此可以选用一些图形或图像,或者是突出主题的色彩,将项目与众不同地呈现出来。
此外,封皮需要注意排版符号的标准使用,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文字说明,简约扼要地表达项目主题。
封皮的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样式的设计,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样式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字体、配色方案等,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设计的风格符合学术规范。
最后,封皮的印刷。
完成封皮的设计后,要求封皮印刷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印刷质量,颜色不宜过深过浅。
所选择的封皮纸张应该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耐磨性,封面所印字体清晰、色彩鲜艳、质量过关,以便尽可能地展示出您的项目。
在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申请中,封皮的质量不但代表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关乎项目的受众面和评审结果。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在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引导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研究与教学统一”和“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思想。
课题的选择、参与学生的选拔和导师作用的发挥是探索实施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模式的关键环节,同时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加强本科生的学术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改革。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划;课题;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在引导本科生学习方法的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倡导围绕学术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平台和制度保障。
一、对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1.“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基本思想洪堡在论及大学中科研和修养关系时认为,科学非为修养而刻意准备,而是天然适于修养的进行:大学尽可以专心于科学,只要探索科学的活动在大学里能蓬勃进行,修养的目标就会随之得以实现;科学也可以陶冶性格。
显然科学研究对于大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如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其修养必然无法进行,修养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修养理解为培养目标,那么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达到或实现修养目标的必然途径,可见科学研究活动对于大学之重要程度。
“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本质是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活动把教师、本科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一种基于课题或问题的本科人才培养途径,逐步形成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了研究与教学的统一。
2.“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群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是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基本含义有两层:一是在培养目标上,让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个性和特征,扬长补短,向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发展智力、体力、情感、个性品质等方面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水平,获得相对于自身来说最好的发展。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
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
为保障该项目的顺利实施,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遵循“立足兴趣、突出重点、鼓励创新、交叉联合、注重过程”的原则,按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的要求,通过“自由申请、公开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以项目为研究载体,在导师指导下,注重学生自主实验和过程训练。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三条学校成立由创新创业就业学院、教务处、科技产业处、财务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学生工作处(部)和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项目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各项工作,其日常管理机构是创新创业就业学院。
创新创业就业学院负责具体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进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计划的日常管理,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专项经费使用监管、工作总结与成果汇编等工作。
第四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基层单位是各二级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各二级学院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学生的项目申报、项目的初选、导师配备、业务指导等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五条创新创业就业学院负责项目的分科类组织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专利申请及奖励建议。
第三章申报与评审第六条项目申报对象为一至三年级在校在籍的本科生。
申请者要学有余力,善于独立思考,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
对确有特长的学生,经专家组考核,可适当放宽申报条件。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引导与实施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引导与实施摘要:本文针对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进行选题与立项、项目该如何实施,以及学校该如何管理,实验室该如何配套支持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提供了长江大学在该项目管理中的独特措施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项目管理1 引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为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近几年实施的效果来看,确实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产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激发了在校学生的创新热潮。
但要把这一项目贯彻延续下去,还必须重视和正确引导学生的选题、路线设计及实施方案等,因为现在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主体是刚进入大三学习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还不宽,考虑问题的深度还不够,要从已知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合适的研究课题还存在一定困难。
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大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就如何实施,学校如何监管、实验室如何开放等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帮助大学生找到切入课题的思路和顺利实施的策略。
2 教师的引导是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的重要来源教育不仅是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对教师也有了较高要求,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1]。
所以教师的授课,特别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要求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启迪科研思维,因为教师的授课是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的重要来源。
笔者所授课程是《微生物学》,其主要内容是讲授微生物的类群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免疫及微生物的应用。
在授课中经常把身边的事件及挖掘的科研课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提出相应问题,要求学生提供解决思路和办法,逐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科研潜质的目的。
现把一些应用列举如下:(1)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时候,笔者带了2包荆州一乡镇企业生产的江汉平原特产——腌制红菜苔(真空包装),其中一包胀气很厉害,一包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武斌
高明霞
具有相变行为的热电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陈嘉亮
方家鼎、许倩
王勇
2015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的硅纳米晶体薄膜晶体管的研究
张可也
李根、蒋立成
皮孝东
拓新型过渡族金属硫属化合物MoS2和MeSe2的单层及异质结与掺杂的制备控制
尹国立
王聪诚、于星雨
金传洪
基于柔性薄膜的纳米压电发电机驱动的传感器件研究
汪雷
微结构氧化锌纳米棒基薄膜的制备研究
刘苏骅
吕慧鹏、丁国根
程逵
纳米碳管的制备、掺杂及应用研究
隋强
郝学林
金传洪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在水果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葛慧姝
胡沛然
李东升
LED照明用新型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蒋小超
吴莎莉、姚睿
乔旭升
ZnO透明导电膜及其应用
肖迪
赵烨、葛慧姝
吕建国
聚偏氟乙烯丝网保护纸质文物的研究
王维
詹凌曈、项青
张溪文
2014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石墨烯基三元催化剂的制备及在锂-空电池中的应用
黄力梁
谢健
利用硅纳米颗粒制备太阳电池
高广哲
刘翔凯
皮孝东
可降解多孔二氧化硅基纳米小球用作药物运载方面的探索
郑翔
傅航雷、张雨婷
李翔
纳米RExAly对NaAlH4储氢材料的催化改性研究
李美勋
邬栋京、郑雪绒
黄靖云
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2012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硅锗合金纳米晶体的掺杂及其光伏应用
麦伟杰
余冠廷
皮孝东
薄膜型石墨烯基复合铁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邱维君
王宝琦、马朝阳
姜银珠
具有可调亲水/憎水表面特性的生物活性涂层的制备研究
张格格
张一笛、王鹏
林卓清
朱铁军
硅浆料在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张云帆
冬晨
皮孝东
利用纳米线制孔制备高效聚氟乙烯(PVDF)超滤膜
雷佳欢
祝炬烨、汪东煌
彭新生
2013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常规硅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衰减及再生研究
黄琨
谢栋
余学功
低维度下非晶合金性能研究
卜克军
寿国辉
曹庆平
喷墨法制备新型电极材料
王开平
杨子建
程逵
用于电接触复合材料的Ag/SnO2增强相颗粒的原位制备
陈骋
孙继杨、娄湘虹
申乾宏
高容量铁氧化物/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张嘉磊
范恒桢
高明霞
ZnO纳米棒阵列生长与性能调控
周鼎
朱丹诚
吕建国
太阳能用晶体硅中的金属杂质及其复合体
何坚
徐迪恺、陈陈旭
余学功
绿色热电能源转换材料的研究
刘银土
王颖雷
陆乔琦
李翔
新型纳米纤维分离膜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张放
陈丹科、李晨熙
彭新生
多形貌、多尺度碳约束硫/碳复合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罗赛
成宣冰
高明霞
校级SRTP项目
2012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关于SnO2附于石墨烯对气体敏感度的研究
徐若晨
赵炯
杜宁
利用氧化锌进行生物结构复制及生物传感应用
王维
詹凌曈,项青
张溪文
Bi掺杂微晶玻璃红外宽带发光性能研究
林羲
潘锗航,朱兴达
周时凤
2013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循环稳定性的研究
李文政
程江栋、张琪
杜竞杉
余骏杰
张辉
Zn-Ti-Sn-O非晶薄膜的生长及其薄膜晶体管研究
杜子健
张昶
吕建国
氧化物材料在反型结构有机光伏和量子点LED中的应用
陈智慧
梅清青、林梓愿
金一政
2014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高储能密度钛酸锶钡基陶瓷
王晓
黄铎、贺彦清
吴勇军
高容量铁系氧化物/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朱童庆
郑泽钧、党鑫
陈立新
水热法合成一维WOx基纳米异质结
陈茜
邱智展
王勇
Sm1.5Sr0.5NiO4基陶瓷的巨介电效应调控
杜思岑
刘小强
2015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磁-结构相变调控实现室温磁热效应
张一弛
马天宇
单原子层ZnO的性质及应用
滕常青
周迪逵、胡嘉骏
何海平
薄层MoS2、WS2的液相剥离、结构调控及在析氢催化中的应用
朱佳男
郝斐、葛相麟
谷长栋
锂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工业化制备方法研究
高庭庭
夏体锋
刘宾虹
纳米空心微球结构的MFe2O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叶涵洋
梁樑、楼子瑞
涂江平
改善形状记忆金属性能使之适用于废热利用装置
林梓愿
时新昊、颜溯超
王小祥
过渡金属磷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胡微丹
仝达
王秀丽
具有超亲水/微憎水微区的生物活性涂层的制备研究
李政隆
韩子琦、王轲
黄靖云
ZnO基透明导电薄膜制备与性能研究
肖迪
葛慧姝、赵烨
吕建国
ZnO低维核壳结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唐清
张栒、傅铁铮
吕建国
硅纳米颗粒的多层包覆及光电性质研究
吕容恺
路乔、孙思祥
皮孝东
利用硅墨水提高太阳电池效率
韩达新
杨梦琦、杨莹
皮孝东
新型太阳电池材料制备
杨子建
王开平
汪雷
晶体硅太阳电池中铝背电极的吸杂作用研究
徐吉健
沈星、赵若愚
余学功
低维度非晶合金性能研究
卜克军
寿国辉、曹鸣岐
曹庆平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研究
张尧祯
狄锐、邢欢
程继鹏
耐高温高熵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阮悠扬
李宇轩
王晓东
拓扑绝缘体纳米材料的生长及结构表征
杜子健
王亦镠
王勇
Li-Mg-B-H体系的储氢性能与微观结构研究
朱泓伊
龚照东、于思琦
陈立新
离子热制备Ni-P合金及其结构表征
刘苏骅
丁国根、吕慧鹏
程逵
提高ITO材料导电性的研究
朱一烽
杨少波、邹年年
丁新更
LED照明用新型氮(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蒋小超
吴莎莉、姚睿
樊先平/乔旭升
节能
潮汐干湿循环应力下海洋材料开裂状况研究
王睿
徐秉政、徐扬江雨
杨辉
聚偏氟乙烯丝网保护纸质文物的研究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2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基于硅纳米颗粒的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孙思祥
吕容凯、路乔
皮孝东
拓扑绝缘体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掺杂及原位分析
王亦镠
赵炯
王勇
ZnO低维核壳结构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唐清
张栒、傅铁铮
吕建国
2013年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指导教师
贵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复合纳米结构与洁净能源应用
汤王佳
邓竞飞
金传洪
非晶薄膜形变机制的尺寸效应研究
陈晓桐
王则宜、方超
曹庆平
纳米限域与催化改性协同作用下LiBH4-Ca(BH4)2体系储氢性能的研究
林文平
朱崇佳、蒋经纬
陈立新
硅基石墨烯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与改进
李成
高大策
余学功
轨道角动量可控涡旋电子束的产生与应用
高铭希
李卓翰、蔡祥滨
田鹤
介孔生物玻璃纳米颗粒的溶胶凝胶制备及其靶向传递性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