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合集下载

如何在家庭中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

如何在家庭中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

如何在家庭中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除了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这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重要品质。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会模仿我们的言行举止,因此家长要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例如,当孩子看到父母关心家人、邻居和朋友的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关心他人;当孩子看到父母乐于助人、热心帮助他人的时候,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学会乐于助人。

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关系他人的情感共鸣能力,是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1. 给予孩子关心和理解:当孩子遇到困难或烦恼时,及时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关心和理解。

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增强他们对他人困境的敏感度。

2. 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捐款等。

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帮助他人,例如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参与家务劳动等。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会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出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和他人合作、协调和沟通的能力,也是孩子在家庭中培养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品质的重要途径。

1. 家庭合作:在家庭中,父母可以组织孩子参与各种家务活动,如一起准备晚餐、打扫卫生等。

通过家庭合作,孩子会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为集体利益着想。

2. 成员责任: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如照看弟弟妹妹、帮助父母做家务等。

通过承担责任,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会影响到他人,从而培养出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乐于助人的重要动力之一。

只有自信的孩子才敢于主动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如何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

如何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

如何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孩子的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的品质,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在日后的人生中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教育孩子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

一、榜样的力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场所。

父母应当成为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

当孩子看到父母乐于帮助他人时,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这种品质。

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参观慈善机构等方式,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重要性。

二、教育公平与分享公平是孩子关心他人的基础。

父母应当教育孩子要公平对待他人,不做欺凌、歧视和抢夺的行为。

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游戏、家务等共同分配任务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合作。

当孩子在公平的环境中与他人分享,他们会更加理解和体谅他人的需求,从而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关心他人需要孩子具备敏感的情感表达能力。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变化,并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

当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情感,他们会更加乐于助人,并且能够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培养合作精神合作对于孩子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的品质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团队项目以及让孩子分担家务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当孩子在合作中体验到集体利益的重要性时,他们会理解到帮助他人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为了整个团队或社会的发展。

五、设立激励机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正向激励,以保持对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的行为的兴趣和动力。

家长可以为孩子设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表扬、奖励、信任等,以激发他们的乐于助人的行为。

家长在激励时应该注重适度和合理性,激励机制不能过于功利化,应该以培养孩子内在的道德观念为目标。

六、整合教育资源除了家庭教育外,社会教育资源也对孩子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关心他人的品质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关心他人的品质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关心他人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情商与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同理心的人。

那么,作为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关心他人的品质呢?一、树立身教榜样父母和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

要想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首先我们需要树立起自己的身教榜样。

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求,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困难,并主动伸出援手。

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或老师的行为来学习,当他们看到成年人关心他人时,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这种品质。

二、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关心他人品质的基础。

孩子天生有一定的同理心,但需要我们引导和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1. 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表扬。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孩子主动帮助他人,例如在家庭中分担家务、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等。

2. 阅读培养同理心:阅读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正能量和感人故事的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并讨论书中的情节和人物。

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3. 观察生活中的他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人,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

例如,当孩子看到有人流泪或者伤心时,我们可以询问他们对此的看法,并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情感。

四、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帮助孩子关心他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可以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关心他人的想法和需求。

1. 团队活动: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让孩子与其他同学或者家庭成员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并学会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问题。

2. 分享经验:当孩子在某个领域取得进步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他人。

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智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商和人际关系。

而关心和帮助他人是培养孩子情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应该重视的教育任务。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首先,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可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通过关心他人,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更加体谅和包容他人。

这种同理心和善良品质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成功和幸福。

其次,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时,他们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所学所能,并且愿意为了帮助他人而付出努力。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还可以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愿意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而这种美好的社会氛围正是我们希望孩子们成长和生活的环境。

如何培养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首先,家长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孩子是最容易模仿父母和老师行为的群体之一,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首先要做到自己身体力行地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其次,家长和教育者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

只有在被爱与关怀包围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受到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去尝试关心和帮助别人。

再次,家长和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通过团队活动、合作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最后,家长和教育者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与鼓励。

当孩子展现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与奖励,激发他们继续做出积极向上的行为。

结语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项既重要又有意义的教育任务。

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习惯的方法有哪些

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习惯的方法有哪些

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习惯的方法有哪些孩子关心他人的习惯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

一个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介绍几种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习惯的方法。

一、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之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对他人关心的行为进行示范。

例如,关心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倾听家人的困扰,乐于提供帮助等。

通过身教,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关心他人。

二、教育与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教育并引导孩子关心他人。

教育孩子关心他人不仅仅是单纯地说教,还需要通过具体行动来引导。

例如,在公共场合,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主动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或者回家的路上主动为老人搬运行李。

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孩子会逐渐习得关心他人的习惯。

三、参与志愿者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是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

带孩子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活动,如参观医院陪护病人、帮助社区清洁工作等。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孩子可以亲身体验到关心他人的价值和意义。

四、培养感恩之心关心他人的首要前提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

可以组织孩子写感谢信,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同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探访养老院或者孤儿院,感受他人的无私奉献和需要帮助的心情,进而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习惯的基础。

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合适的课外活动,如俱乐部、兴趣班等,让孩子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学会关心他人。

同时,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起亲密且稳固的亲子关系。

六、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关心他人的关键能力之一。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尊重和关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培养他们的尊重和关心之心。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一、家庭教育方面1. 做出榜样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榜样。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独立性,不进行过度干预;同时,家庭中要倡导公平、平等和尊重他人的态度,不偏袒特定家庭成员。

2. 注重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是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关键。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引导他们了解和体察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关心。

3. 温暖家庭氛围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与被尊重的力量。

家庭成员之间要展示出对彼此的关心和尊重,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

二、学校教育方面1. 营造尊重他人的学习氛围学校是孩子第二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尊重和关心非常重要。

教育者应该建立一个尊重他人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深入了解和尊重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倡导平等、公平的价值观。

2.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关键。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例如,组织团队合作活动,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开设情绪管理课程,教授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体贴和关心他人情感的人。

3. 倡导公益行动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激发他们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通过参与公益行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从而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如何引导儿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

如何引导儿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

如何引导儿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品质。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理解和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并非天生就会,需要我们成人的引导和教育。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儿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呢?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

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的成年人来学习的。

因此,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自己要展现出关心他人的行为。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家人的身体和心情,主动帮助邻居搬重物,给贫困地区的儿童捐赠衣物等等。

当孩子看到我们这样做时,他们会逐渐明白关心他人是一种积极的、值得赞赏的行为,并尝试去模仿。

其次,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

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聊天,引导他们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在吃饭的时候,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小朋友看起来不开心呀?”或者“你觉得老师今天累不累?”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观察他人的情绪,并且思考如何去关心他们。

同时,当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时,我们要认真倾听,给予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再者,利用故事和绘本进行教育。

故事和绘本是儿童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关心他人的故事书,如《小熊宝宝》系列中的《好朋友》,《猜猜我有多爱你》等,和孩子一起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孩子讨论故事中的角色是如何关心他人的,以及为什么关心他人是重要的。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另外,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孤儿院的孩子送礼物等。

让孩子亲身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帮助,从而增强他们关心他人的意愿和信心。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我们还可以在家庭中创造关心他人的氛围。

比如,设立一个“关心日”,在这一天,每个人都要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做一件关心的事情。

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读后感

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读后感

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读后感咱就说现在的孩子吧,那一个个就跟小皇帝、小公主似的。

我家那小宝贝也是,有时候感觉他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别人的事儿不咋上心。

就像有一回,邻居家的小朋友摔倒了在门口哭呢,我家孩子就像没看见似的,还在那玩他的小卡车。

当时我就想啊,这孩子咋这么没同情心呢?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育儿秘籍一样,给我指了条明路。

它里面讲了好多小故事,那些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真实。

比如说有个故事讲一个孩子总是抢别人的玩具,他的妈妈就通过一些巧妙的办法,让他知道被抢玩具的小朋友有多伤心,最后这个孩子就慢慢学会分享,学会关心别的小朋友了。

我就寻思,这方法好啊,咱也得这么教育孩子。

书里还强调家长的榜样作用。

这可太对了!孩子就像个小复印机似的,天天看着大人的一举一动。

要是我们大人自己都不关心别人,孩子能学会才怪呢。

我就想起我自己有时候也有点自私,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站着,心里想让座,但是又有点犹豫。

这要是让孩子看见了,他肯定也学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啊。

读完这本书后,我就开始行动起来了。

我不再只是嘴上跟孩子说要关心别人,而是带着他一起去做。

像小区里组织给贫困地区捐衣服,我就拉着孩子一起整理他那些小了的衣服,告诉他这些衣服能让那些没有厚衣服穿的小朋友冬天不再冷。

孩子一开始还不太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就有点感觉了。

现在啊,他偶尔还会主动问我,能不能把他的小零食分给邻居家的小朋友呢。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那扇门。

它让我明白,孩子的这种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得我们家长用心去引导、去教育。

现在我就盼着我家孩子能越来越懂得关心别人,成为一个有爱心、温暖的小大人呢。

这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要是所有家长都能看看就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教育
步入21世纪,回眸静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巨大矛盾: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人类的道德水准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

不少人对物质和金钱的关心胜过对精神境界的关心,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湮灭了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心。

损人利己,推卸社会责任,破坏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时代通病。

这种时代病再不加以遏制,不仅会阻抑21世纪社会的发展,而且会危及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最具主导和决定意义的,但受社会用人制度影响以及家长“成龙”心态的催生,相当部分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的教育,于是学生的分数被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即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是重灌输,重说教,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践行的引导,导致学生知情行失调。

不少“高材生”自私、冷漠,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缺乏关心的热情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甚至与学校的品德教育唱反调。

孩子从小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别人,从来不知道关心别人,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可见,对学生进行关心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作为以"
再生产人"为目的的教育,对此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指导心理换位,在设身处地中明白关心他人的道理
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和情境中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深刻地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

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理解。

如果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

由于"心理换位法"不是单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获得道德认识的,而是学生换位思考、主动参与获得的,所以他们对教育要求理解得尤为深刻,指导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较强,教育的效果也特别好。

愿意帮助这四位小朋友?"一开始听到下面在轻轻议论,继而台下鸦雀无声。

是啊,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哪懂得分享与帮助!何况是三年级的小朋友!看来,此时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只有"将心比心"了。

于是,我扫视一下全班同学:"想一想,如果是你没发到材料袋,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吗?"回答是异口同声的。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因而教师的及时点拨,能促使学生产生、形成和强化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精神需要,并自觉付诸行动。

"那么,现在有两位小朋友没有材料袋,他们也多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啊!谁愿意帮助他们,请举起小手!"一只、两只……慢慢地,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

于是,我又一个个请他们起来说说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两位小朋友。

有的说:"我姐姐有一袋没用过,我明天拿来送给他们。

"有的说:"我家里有一袋,明天,我也带来……"还有的说:"如果上课时要用学具,我和他们合用。

"甚至有个小朋友当场拿让出自己的材料袋……孩子们纯真的话语和行动,令我感动万分。

我对这些出谋划策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小朋友大加赞扬,充分肯定他们的做法。

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心里美滋滋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自豪的笑,从而使他们体会到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乐趣。

二、增强情感体验,在感受关心中理解关心他人的意义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

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不知道关心别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认真真地体验过别人的关心,感悟别人的关怀,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关心。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关心他人的教育,必须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体验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从而明白关心他人有什么意义。

关心别人首先要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然后延伸到关心其他的人。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然而学生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少注意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

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我们先让学生收集体现父母关怀自己的照片,并向父母了解照片后的感人故事,课上讲给大家听,为调动大家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家长到课上讲照片后的故事。

学生在“找照片——知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家长在课上动情的讲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接着我们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如何关心父母,学生们联系实际谈了自己的体会。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父母也需要关心,知道了如何去关心。

这种关心可以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从每天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开始关心,再延伸到关心社会上的人。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单
三、重视实践指导,在参与关心中掌握关心他人的方法
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并最终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品质。

关心他人的情感的培养,不同于知识,既不可背诵,也不能通过做练习获得,更不能通过灌输强加于学生,必须通过系列活动,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可以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也就没有情感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关心他人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外现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来。

(一)走进家庭——学会关心父母。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付出的最多最多。

引导学会关心他人,必须从关心父母开始。

为此,围绕“学会关心父母”我们组织开展了“亲子大行动”,在中年级开展了“大交流”、“大展示”——夸夸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画像,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父母眼中的我们,我们眼中的父母》,开展一次大讨论——《假如我是家长》。

高年级的队员则要做到每周至少与父母谈三次心,并举行“与父母同乐”的活动,将家长邀请到学校,举办联欢会。

“亲子大行动”激发了队员们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