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亲传116式咏春木人桩法精编版

合集下载

咏春拳全套口诀内功心法

咏春拳全套口诀内功心法

咏春拳全套口诀,配合的内功心法来源:口诀表:咏春绝技源自少林招无虎鹤法无五行只谈线位力与角度同门技力四位三度以弱胜强始是功夫内外相消并无绝招蓄劲似蛇发劲似猫朝形似鸡阴阳发力不行心意只用精神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梅花五点手脚互通门分内外手有生死劲发六合力从地起发劲在腰出招在膊力未还原切忌出手寸内发劲力有对错发尽散尽散尽发尽力有八种当知分间真假虚实蓄谷松散线有安危主分内外顶位定位得不追手拳入三关任我行走马有五败十者九坏演挟跪撑摊身最惯敌手行桥必须落马蹬腰作势为抢内门上不过膊中不过争下三路手以脚消脚摆放有威打须有势三角朝形线守分明桥行中线指尾垂地正身子午侧身争底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转马朝形以圆化直敌压三关以横打直拳有三尖掌有三角有身打身无身打颈怕打终打贪打防空以攻为守以守为攻追形接打变化无穷三桩三拳步手身全地脚梅花木人红船念头主守寻桥打手追形之始求诸标指旁边辅助箭槌八种走马斜角幡龙跳跃固定标步半全起脚练力之法阶段五重松沉稳劲清脆玲珑先松後紧再紧後松松松紧紧循环不穷邪行仇念正用精神假想有敌不可用心意投於外一点精神反覆练习配合由勤手脚属我控制随心升肩耸膊气提不利意沉身稳高低无忌发力出招必第一下手脚发力与身无关力无定位喉咙争膊嘴不闭气力发无形动静无碍语出如宁拳争掌膊也可伤人中路边栏抛桥窒手咏春八手皆可攻守标圈伏绑困刮耕摊可从中破困手横拦绑有正错错非真错按头屹尾按尾屹头中间绑起有影无形武欲精通唯从苦练先成後化先化後成刀切虽齐墨守成规艺能巧变将形补位因缘各就殊途同归咏春拳配合的内功:第一式:预备式两腿自然分开站立,略与肩宽.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关节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尤其是中指与无名指并紧沟通中指手厥阴心包经与无名指之手少阳三焦经,鼻呼鼻吸,不故意压抑.全身入静,无须意守丹田,顺其自然.嘴唇轻轻合拢,舌尖自然轻顶上鄂沟通任督二脉,两目微闭平视高视则气上,下视则气下. 第二式:深呼吸在预备式的基础上,两手掌四指并拢,拇指翘起,曲前臂缓慢地自体侧运至体前贴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翘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缓慢放下至还原.自然呼吸,还原后再做第二次,如此回圈,可连续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阴、三阳经脉的气机同时运行,促进脏腑气血运行.由于大拇指向上翘起,可使手太阴肺经的气机从少商穴移动至中府穴,促进肺循环,加速肺内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促进吐故纳新的作用. 第三式:提腕纳气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础上,双手垂直成勾手,紧贴股骨,用手腕向后屈上提.同时两脚跟向上提起,用前脚掌支撑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随后,慢慢还原成预备式.连续回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后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后都要重复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肝经,使足三阴三阳经脉气机运行. 第四式:体侧左右在上式的基础上,双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为轴向左侧转体,右手弯曲置于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转回正面.双手放下还原.完成左转体后,接着做右转体,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调理肝气,主治肝气郁逆,胸肋疼痛. 第五式:提腕纳气同第三式. 第六式:左右体屈紧接上式,两臂在两侧成一字平肩举,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后以腰为轴,躯体缓慢向左侧斜侧倾,同时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随体侧连续上举过头.呼吸自然.身体缓慢恢复成双臂在两侧平肩举,呼吸自然.双臂下放还原.然后作侧体右侧倾,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侧3次,右侧3次.此次功能可以调理脾胃,中散气.主治:脘腹胀滞,消化不良. 第七式:提腕纳气紧接上式,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第八式:转腰云手在上式的基础上,双手上提,自然呼吸.身体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从右侧向左划弧.呼吸自然.接着,身体向后仰,左手随身体后仰划弧从背后绕后上头顶过百会穴,躯体转回正面,左手随身体回原划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终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后,即出右手划弧回揽腰际,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交叉进行,一式完成后掌心才慢慢向下,双臂慢慢下垂至体侧还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阳生气;舒筋活络,主治气滞血瘀,经络壅塞尤其是腰部损伤. 第九式:提腕纳气在上式的基础上,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第十式:扩胸纳气在上式基础上,两臂上提,掌心朝天,经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时,手掌背相对,指尖向上,呼吸自然.双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过头顶.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后,手掌转向正面,半握拳,从正面慢慢下降至与肩平.双拳化掌,掌心朝地,双肘分别向背扩胸一下即恢复原状,然后从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着双手从腹部下垂到身侧还原.接着再做第二次,反复做6次.此调理肺气,舒胸解郁.主治气紧、气喘. 第十一式:提腕纳气在上式的基础上,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第十二式:升降桩法在上式的基础上,两臂上提,掌心向上,经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时,手掌背相对,指尖朝天,双掌沿耳旁向上伸臂,过头顶,呼吸自然.两臂伸直向左右外侧划弧下降,同时双腿蹲下,双手掌划大弧到膝前合拢,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随即慢慢站立起身,双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两臂亦慢慢垂直还原.然后再做第二次,反复回圈做6次.此式可养阴活血.主治气血亏虚. 第十三式:提腕纳气在上式基础上,重复第三式动作一次. 第十四式:收功两手掌心互搓10次,双手以指为梳,梳头5次.功毕,休息10分钟,可再练第遍.。

十八种咏春拳手部防御动作「附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

十八种咏春拳手部防御动作「附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

十八种咏春拳手部防御动作「附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十八种咏春拳手部防御动作(图解)
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一百六十五法
咏春《木人桩法》创自峨眉派五梅大师,它是咏春门高级搏击拳术,对此桩的练习法,最重要的是得
到相当时日的学习才能奏效,练桩的目的,能使练习者身手灵敏,桥手坚实,此中包括拳法中的擒、拿、
挂、捎、插、抛、挤、标、顶、撞、七字。

穿桥、伏手、搭手、摊手、偷漏、撩阴虎尾,勾脚等法。

下列
为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一百六十五法的扫描版,点击即可放大察看。

•注:下图为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的116式木人桩法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香港版,从右往左看)。

咏春

咏春
标指
咏春拳的第三套拳法标指是攻击性的,是以反击为主,是长短劲配合,以短促的穿透性刀劲产生强大的破坏力量是最能体现咏春术的霸气,咏标指一般是在基本功相当纯熟以后练习,手法是以指、掌、肘为主。标指,字眼上是说指,在招式上有很多力聚指尖的动作,但是,运用主要的意义在于用肘。标指比起小念头和沉桥的动作幅度都要大,既有贴身近打,又有中距离,远距离的攻击手法;动作组合中招式变化配以马步、腰、桥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咏春拳特有的威力。
寻桥
寻桥是咏春拳的第二套拳法,这套拳的命名便是寻别人的桥,正如俗语谓“无桥问有桥”。它不像小念头一样寸步不移,套路中亦出现了上马及脚法等动作,寻桥通过基本手法的演变配合马步做出各种招式,让学习者体会到整劲的宽弹发放,可以充实学习者的腰、桥、马步的力量,拥有更强的攻击力。寻桥的防御手法较多,主要练习高效能的防御及化被动为主动的方法。这套拳开始练习利用重心点去移动身体,配合招式产生一种很难阻止的双向力量。并是用以横破直、以直破横的道理(以柔制刚)去消解对方攻击,正是以短博长的一套拳。
动静无碍,语出如宁;拳争掌膊,也可伤人; (任何动静都不能阻止我们,拳,掌,肘,肩都可打人)
中路边拦,抛桥窒手;咏春八手,皆可攻守; (中路防守有边拦,抛桥窒手;咏春的八手,都可攻可守)
标圈伏膀,捆刮耕摊;可从中破,捆手横拦; (接上,咏春八手分:标指,圈手,伏手,膀手,捆手,刮手,耕手,摊手;可以破中,捆手可横拦)
松紧紧,循环不穷;邪行仇念,正用精神; (接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捉摸不透;对敌时要邪有仇念,但是却得正用精神)
假想有敌,不可用心;意投于外,一点精神; (练习时要假想有敌,但不可用心;如果将意念投放在其他地方,练习的精神绝对好不到哪去)
反覆练习,配合由勤;手脚属我,控制随心; (要反复练习,手脚才能配合的恰到好处;手脚是我们的,控制全在我们的意念,要随心所欲的发挥)

咏春拳木人桩的练习要诀

咏春拳木人桩的练习要诀

咏春拳⽊⼈桩的练习要诀叶问宗师于1949年抵港并开始传授泳春拳,但当时在⾹港并未有⽊⼈桩,以往在佛⼭的⽊⼈桩都是整⽀桩藏在地下的,⾹港的多层式⼤厦结构,不能安装;在没有⽊桩的情况下,宗师只好将桩法当作拳套⼀样教法,这种打法名为“脱⼿桩”。

直⾄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有弟⼦想出⽤⽊横梁承托⽊⼈桩,成为横担桩;同门何联甚⾄改⽤弹妥做承托,成为弹⼸桩,后来做⽊⼈桩最多的便是古⽣。

叶问宗师⽣前所⽤过的⽊⼈桩,现在摆放于佛⼭叶问堂内以供纪念。

咏春拳⽊⼈桩乃味春拳独特的器械训练,分⼋节共116式,是功咏春拳的精华和练功所在,⽊⼈桩有三⼿⼀⾜,是练功者的假想敌,⽊⼈桩的构造和尺⼨均有严格的要求,以符合练功者的需要。

⽊⼈桩法与咏春拳套和⼋斩⼑法相辅相成,练习⽊⼈桩法,可锻炼⾝形步法的迂回变换和进退的⽅位⾓度;要达致符合法度的⽔准,拳脚腰马要进⼊合⼀的境界,练习⽊⼈桩是不⼆法门。

⽊⼈桩的锻炼分三个阶段,最先练好116式的固定桩法,然后于每节中各选⼀式,即共⼋招的实⽤动作反复磨练,称为“磨桩”;“磨桩”之后,可进⼊第三阶段,这时⽆固定形式,可把已经学到的咏春拳法⾃由在⽊⼈桩上发挥出来。

上述的其实并⾮练桩的主要⽬的,练桩最重要的是练好⾃⼰的招式动作的位置,使御敌时更加准确,以补充鹅⼿的不⾜,鹅⼿时,对⼿随意⾛动,我们只可照顾到敌我的变化,却很难练好⾃⼰的位兰,⽽⽊桩是固定的,我们借此⽽令⾃⼰的架式、⼿法更准更美。

很多⼈对⽊⼈桩有错误的看法,其⼀是打桩要⽤⼒、够劲,⽬的是练硬桥⼿。

如果真是这样,扰⽆须练桩法,随便乱敲沈可以达到⽬的;其次是以为⽊⼈桩很神秘,学会鱿天下⽆敌,故很多师傅会辟室教授,并叮嘱学习的弟⼦不可另传其他师兄弟,更会收取丰厚的开桩利是。

其实,桩并不神秘,其作⽤是什么呢?⼤家都知道咏春拳的⼀个重要环节是黐⼿,须勤练,但有时想黐⼿却找不着对⼿,就可找桩当对⼿,所谓“⽆师⽆对⼿,对镜与桩求”。

在表⾯上看来,跟⼈练习黐⼿较跟桩好,因⼈会动,有反应;桩则不会动,没有反应,但其实打桩亦有其优点,就是位五。

咏春拳木人桩打法技巧

咏春拳木人桩打法技巧

咏春拳木人桩打法技巧咏春拳木人桩打法技巧咏春拳是中国拳术少林拳之南拳的一个分支,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

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名“咏春拳”。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分享咏春拳木人桩打法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木人桩法的基础阶段黐桩炼形是咏春拳木人桩功不可跨越的基础阶段。

咏春拳出手一般包括耕、拦、摊、膀、枕、问、伏、标、冲(指日字冲拳)九手,我们可以称这九手为咏春拳入门九手,这九手属于咏春拳的基本形。

由于日字冲拳的外形较接近寻常出手,所以平常所说的咏春八手不包括冲拳。

一般咏春八手包括耕、拦、摊、膀、困、问、伏、圈。

困与圈这两手是由双手配合完成的,困手一般由双拦手组成,圈手一般由双耕手组成,主要取其意会,外形则不一而足。

咏春拳练习者若未经过黐桩炼形这一阶段,咏春拳入门九手即不能成形,虽然可以摆出九手的模样也很容易被打散,造成一动则不像咏春拳中任何一手的情况。

黐桩炼形是咏春拳木人桩功的必经阶段,也是入门阶段。

即使练习者已经记住了整套116势木人桩法,但未经历逐势去炼形也不算是咏春拳木人桩法入门了。

1、咏春拳木人桩打法教学黐手之程序可分为二,曰黐单手和黐双手,黐单手为训练黐手的基本位置,力度与感觉等,待其左右手分别单黐纯熟后,进而以双手互黐,在循环变化之动作中产生对力点、锐觉等之认识,于此为用,则能巧打,以柔制刚,借力打力,手法紧密的一项自卫术。

大体而言,黐手是“活木人桩”的练习,“戒蛮力”、“宜守中”、“尚感觉”三者皆为黐手和木人桩的`三要。

“戒蛮力”则不强进退,以顺为势,不动牛劲而讨巧者。

如咏春俚语云“来留去送”则明显易见矣。

“宜守中”则以肘底部获心腹要害,成中门密集手法,故“飞挣”则不为吾人所取。

“尚感觉”则令吾躯感觉特别敏锐,当触及对方时便已知其位置,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倘于对敌中以目注视来袭手法,则易为敌所纷扰,如能附以感觉力去攻敌,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实为咏春所异于他派之特色也。

咏春拳木人桩打法

咏春拳木人桩打法

1.左问手摆桩式(图001)动作:以正身二字钳羊马姿势面对木人桩,左手问手在前,置于左桩手之上,右手护手在后,护住中线。

此咏春拳木人桩作用:人体中线、内外门与木人桩桩手、桩身、桩腿一一对应,以桩为敌。

2.右高位铲颐手、右攀颐手(图002至图003)动作:略向左转身,左问手变持手,向后拉左桩手;同时,右手自两桩手之间向上穿出,以高位铲颈手击中木桩“颈部”;随即,右手继续向桩后穿出,进而,右手攀住桩颈,左手拉左桩手,配合左转马,以斜45度角向后下方回拉。

此咏春拳木人桩作用:锻炼穿桥发力打颈技术与错手补救技术。

3.右膀手(图004)动作:右手收回变为膀手,自上而下击中左桩手,同时,左手变护手护身。

此咏春拳木人桩作用:强化侧身膀手的卸力、线位与角度。

4.右摊手、左横掌(图005)动作:迅速向右转体,配合右圈步进马,右脚穿人桩腿之下;同时,右手变摊手击中左桩手.左手变横掌击中桩身侧面。

此咏春拳木人桩作用:锻炼圈步进马与破桥封马技术。

5.上下耕手(图006)动作:继续向右转体成侧身马姿势,左摊手击中左桩手,右耕手击中低桩手。

此咏春拳木人桩作用:锻炼圈步侧进马.强化耕打之力.6.膀摊手(又名“捆手”,图007)动作:左手变低膀手,击中低桩手,右手变摊手击中右桩手。

此咏春拳木人桩作用:强化捆手卸力技术。

7.左摊手、右横掌(图008)动作:迅速向左转体,配合左圈步进马,左脚穿人桩腿之下;同时,左手变摊手击中右桩手,右手变横掌击中桩身侧面。

此咏春拳木人桩作用:强化圈步进马与破桥封马技术。

8.上下耕手(图009)动作:继续向左转体成侧身马姿势,右摊手击中右桩手,左耕手击中低桩手。

此咏春拳木人桩作用:锻炼圈步侧进马,强化耕打之力。

9.右圈手、左摊手(图010)动作:瞬间向右转马,右手圈右桩手,左手变摊手向上穿出,击中左桩手。

此咏春拳木人桩作用:锻炼转马圈打之力。

10.左窒手、右正掌(图011)动作:继续向左转马,恢复正身马姿势.左手变为窒手,向后发力回带左桩手,同时.右手变正掌击中桩头。

咏春拳的训练伙伴——木人桩

咏春拳的训练伙伴——木人桩

作者: 梁红梅
出版物刊名: 搏击
页码: 41-42页
主题词: 训练人 反应能力 战术运用 攻击 动作 防卫能力 最高境界 重要性 少林寺 进攻
摘要: 我从不畏惧那种一下子就练会了10000种功夫的人,但我畏惧那种把一种功夫练了10000次的人。

这位老人的话语意味深长:任何武艺想要学到最高境界,除了苦练之外别无它途。

只有把击打、蹋踹练了成千上万次,你才能够把你的意图和战术运用自如。

如果不这样做,在战斗中你就会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这位咏春拳的老教练非常强调勤学苦练对提高练功者们的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不过,仅依靠这些来回重复的动作,并不能保证你提高自己的防卫能力。

为了使你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你必须学好与木人作战这一课。

木人的由来: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少林寺的和尚们就已经用这种智能训。

咏春拳木人桩谱〔附制作尺寸图

咏春拳木人桩谱〔附制作尺寸图

咏春拳木人桩谱上桩1、右手起正门,开试如小念头2、三星连环捶3、左撑掌右直捶4、右撑掌左直捶5、左摊掌右直捶6、右扣手底掌7、左内耕手8、右拦手左直捶9、左扣手底掌10、左拦手右直捶11、双拉手起钉脚12、左扣手底掌13、右扣手底掌14、左扣手铲内腮15、右扣手铲外肋16、左扣手底掌17、右败步左面掌18、左入马扑翼掌19、左执手右切手20、右扣手左直捶21、左扣手底掌22、右扣手铲内腮23、左扣手铲外腮24、右扣手底掌25、左败步右面掌26、右入马扑翼掌27、右执手左切手28、左扣手右直捶29、右扣手底掌30、摊右手内吞左桥化败马摊左手外吞左桥、扎打31、右扣手底掌32、摊左手内吞右桥化败马摊左手外吞右桥,扎打33、左扣手底掌34、右扣手底掌35、左猎手右铲底桥36、右摊手左直捶37、左破中右正掌(三次)38、右猎手左铲底桥39、左摊手右直捶40、右破中左正掌(三次)41、起右膀揆捶42、右扣手底掌43、破中冲捶(三次)44、起左膀揆捶45、左扣手底掌46、破中冲捶(三次)47、左猎手铲面桥48、右扣手铲内腮49、破中冲捶(三次)50、右猎手铲面桥51、左扣手铲内腮52、破中冲捶(三次)53、左猎手右偷弹右横钉脚54、右扣手底掌55、右猎手左偷弹左横钉脚56、右扣手底掌57、右破中冲捶(三次)58、左猎手走右马批右睁59、右外耕手60、破中冲捶(三次)61、右猎手走左马批右睁62、左外耕手63、破中冲捶(三次)64、右三品掌65、左三品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春拳是极合乎科学化之一门武术,其学习程序,以拳套、黐手、自由搏击、木人桩法,进而刀棍等。

而“黐手”之练习,又为学习程序中之极重要的一环。

故每学员自入门后则与“黐手”之锻炼结下不了缘。

表面观之,黐手为两人对练,桥手互搭,上下滚动,有若推磨摇船,没甚出奇之处,但习之以恒,得其精髓,自可由此简单之动作中,进而为一种变化莫测,消打异常迅速之高深拳术。

黐手之程序可分为二,曰黐单手和黐双手,黐单手为训练黐手的基本位置,力度与感觉等,待其左右手分别单黐纯熟后,进而以双手互黐,在循环变化之动作中产生对力点、锐觉等之认识,于此为用,则能巧打,以柔制刚,借力打力,手法紧密的一项自卫术。

大体而言,黐手是“活木人桩”的练习,“戒蛮力”、“宜守中”、“尚感觉”三者皆为黐手和木人桩的三要。

“戒蛮力”则不强进退,以顺为势,不动牛劲而讨巧者。

如咏春俚语云“来留去送”则明显易见矣。

“宜守中”则以肘底部获心腹要害,成中门密集手法,故“飞挣”则不为吾人所取。

“尚感觉”则令吾躯感觉特别敏锐,当触及对方时便已知其位置,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倘于对敌中以目注视来袭手法,则易为敌所纷扰,如能附以感觉力去攻敌,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实为咏春所异于他派之特色也。

桩,是一条圆柱形的木头,将这一条木头加上手脚,安装起来,便成为练武所用的桩,所以它又叫做“木人桩”。

本来,咏春的桩,并不是现在用两条横方担起来的这个样子,而是在桩的下半截多一只约三尺长的脚。

另外,在地上挖一个三尺深、比桩脚稍宽的洞。

要练习时,便将那只桩脚安放在这个洞里,然后练习。

但是在地窄人稠、寸土寸金,尽是高楼大厦的今日,依前法式设桩实是困难,乃由叶问宗师改成目前的样式。

咏春桩,共八节一百二十四式,其中一至三节各二十式(实际第二节是十九式,第三节是廿一式),四、五两节各十五式,六、七两节各十式,第八节十四式。

但是,叶问宗师认为后两节的脚法太狠,不大愿意将它传诸后世,所以将部分招式保留,而成为现在的第七节十六式。

这样计算起来,咏春桩就变为七节,共一百一十六式。

咏春桩法是在学习咏春拳已有一定时日,而对咏春各种基本法度、原理了解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练习之用。

由于这一套桩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所以武林人士,特别是咏春门人,对它十分重视。

学习咏春桩的要点,说起来十分简单。

那就是要求做好腰马和贴身功夫,与此同时,绝不能犯有飞挣、束桥等咏春大忌。

要做到这几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学习咏春桩,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应该将各节各式的桩法顺序练习,并且将它们练得十分纯熟。

第二个阶段,是琢磨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应将各节各式的桩法,在师傅的指导下,逐式研究,了解各式的部位、要点及其实用价值。

第三阶段,是空桩阶段。

所谓空桩,就是在没有桩的情况下,打出原来有木桩的手法。

完成这三个阶段后,自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抛手:“二字拑羊马”先立正,双脚并拍,开八字形,再开内八字形则成此马。

腰略后斜,与大腿成一直线,双拳抽起至腋部,小臂成水平线,双小臂平行,拳面与胸齐,如此则两脚恰形成一无形之三角形,依其稳定性而言,可称“稳定性平衡”。

朝面追形(中门密集):咏春派以“朝面追形”为对敌口诀,意谓凡与敌方周旋之际,必与敌方正面相对,以求达到正面突破方法。

盖人身最脆弱重要之部位,不过由头顶起至下阴止的一段距离而已。

而此等部位,又绝大部分集中于正面之“综中线”(左右之分界线)。

至于心窝部位,恰巧就是由头顶起至下阴止的最中央位置。

故此,只要将双手放置于此处,中路固然防守得最密,就是照应上路或下路(下路并不包括下阴以下),所采用之路线皆同等快捷。

至于下阴以下的地方,皆不列入以双手防卫的范围,盖可以马、腿、步三法照应也可。

然而,此等密集中门的手法,详细分析开来,却不外由三种基本的手法而来,是即膀、摊、伏三者。

膀手,顾名思义,出则肘上腕下,成斜直线,置于身前,如鸟之翅膀。

膀手的作用在于消卸敌人直线攻来之力度。

因成斜直线而伸展开来之故,其接触面即扩至最大幅度,故用以“接触”对方攻来之桥手,其效果至大。

唯施用膀手,须完全符合下列原则:一、对方之拳(掌)是直线向我正面攻击者。

二、对方攻击之拳不超过我胸部以上者。

三、对方之拳乃在于我桥手之上攻来者。

凡与上述任何一原则不相合者,皆无法施用膀手,事实上亦无施用膀手之必要了。

盖膀手实属消极之法,只求消卸敌力便了,却无攻击的作用。

故非到必要施用膀手可消解敌方攻击之时,最好以少用为佳。

(以打为消,方为至上之法!)膀手之高低,由于在接触敌人来势之后,顺对方桥手力量上升或下沉的位置而定,却并不与其斗力之故,乃能用以应付极大的冲力。

因为,我膀手既不与敌力拼,亦即是说,不论敌方冲力如何强大,我的手皆不受力。

有如海上之一段浮木,无论在其上加上任何重的物体,此浮木只是一经其重量的下压,即倾侧一方,而使其上之物体下堕于海中。

俟物体堕下海中之后,该段浮木复回复原来状态,浮于海面,此膀手不受力之最佳举例也。

摊手,肘接于中,与身离约一拳之距。

掌心向上,与心窝拉成平线。

因肘略低于心窝故,摊手之形略斜,而掌心摊开,故谓之摊手。

通常而言,摊手与伏手成相克之势,而与膀手则循环相生。

故膀手即摊手之肘抛高,而摊手即膀手之肘接于胸前而已。

摊手之目的大概不离以下数点:一、设法将自己的桥手形成在敌方桥手之内门。

二、取“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之理,而不与敌硬拼斗力。

故无挑拨之法,只中平线直伸而出,力取籐劲。

三、先“留”敌之攻势于己桥手之上,便利下一着之变化。

四、可与其他攻击手法同时间合并,以达到“消打同时”之法度。

在正面相对的情形来说,摊手当依着子午线之位置而出,亦即是说,也同时向着敌人心窝之位置。

此位置的放置角度,遂形成了上臂与身体构成“直角”(即九十度)。

在此角度来说,无论敌人桥手从我内门或外门攻来,只有接触我摊手的话,都要与我直伸的力度相持,而不容易超越我摊手了。

因此,亦只有我摊手对着敌方的子午线位置,方能保持最佳防守位置。

然而,当我侧身向着敌人正面的时候,情况便略有变更了。

既然我摊手必须对着敌人子午线的原则不能改变,而又有须要侧身的话,我便得改变摊手与自己的角度来作补救。

拳诀中“侧身以膊为子午”即指此也。

伏手,由心窝平伸而出,指掌自腕部弯曲,成勾状,以形成掌背朝向对方之势。

肘接于中,前臂与身成直角。

盖取以自己之桥手伏于敌方桥手之上的意思,故谓之伏手。

伏手最先出于小念头拳套之中,以伏手配合护手,一出一回,前后三次,和拜佛之状,故小念头别称“三拜佛”,盖取此意,为练习肘底力及腕力之用。

在咏春派练习手部感觉的课程中,伏手占很大的地位。

“黐单手”的基本训练,即取膀、摊、伏三式连环运用,伏手即用以与摊手相搭。

在“黐双手”的“盘手”(注)动作中,伏手甚至以同样方式与对方膀手相搭。

注:盘手或称碌手,法以双臂搭着对方双臂,以膀、摊、伏三种动作循环运用,上下翻滚,如盘旋于一无形的圆圈之中,故云。

伏手在拦截对方的桥手之后,通常并不就此罢休。

盖伏手只能作为一时拦截对手之用,必须要由伏手再变为其他手法,方能施以还击。

窒手为伏手中之一个动作,法以伏手搭于敌人桥手的外门,然后突然以肘底发力,按低敌人之手腕。

此种突发之力,如遇敌方桥手力大而坚强者,则更能奏效,盖敌人桥手愈力大,则愈不易按低。

换言之,则其臂愈能受力,故一经遇到一种外来突发之力下按于其腕,则此力量必传于其身,再传于其下盘,因受下按力之故,必定突然之间产生强大的上抬力量予以反抗。

然我下按之力量只为一发即尽,故其上抬之力一经发出,却不能与我下按之力同时相遇而抵消。

因此故,其力量遂令其本身向上一浮,重心突然之间摇动,至为我所乘,使之前倾而倒,更为我另一拳所重击。

此亦借力打力之法,即俗语所谓“窒”。

咏春木人桩法图解第一节1、起式以“拑羊马”、“中门十字手”摆桩,接着以“左摊手”格向桩臂。

2、承上式,向右运身成“右寻桥马”,同时左手化阴掌採住桩臂,右手放劲以“上门横掌”击向木桩。

3、承上式,右手顺桩臂搂手提肘成“膀手”,左立掌护于中门。

4、转式成“左寻桥马”,同时以“右摊手”、“左中门横掌”击向木桩。

5、承上式,右摊手下击成“耕手”,同时,左横掌化“枕手”上格桩臂。

6、承上式,右手化成“右摊手”,左手化成“低膀手”格向桩臂。

7、向右走位成“右桩马”(角马),同时击出“左摊手”、“中门右横掌”。

8、转势成“右寻桥马”,化“左耕手”、“右枕手”。

9、以“拑羊马”桩,完成“右圈手”,“左托手”。

10、同时以“左窒手”封住桩臂,“右正掌”击向木桩。

11、起式以“拑羊马”、“中门十字手”摆桩,接着以“右摊手”格向桩臂。

12、承上式,向左运身成“左寻桥马”,同时右手化阴掌採住桩臂,左手放劲以“上门横掌”击向木桩。

13、承上式,左手顺桩臂搂手提肘成“膀手”,右立掌护于中门。

14、转式成“右寻桥马”,同时以“左摊手”、“右中门横掌”击向木桩。

15、承上式,左摊手下击成“耕手”,同时,右横掌化“枕手”上格桩臂。

16、承上式,左手化成“左摊手”,右手化成“低膀手”格向桩臂。

17、向左走位成“左桩马”(角马),同时击出“右摊手”、“中门右横掌”。

18、转势成“左寻桥马”,化“右耕手”、“左枕手”。

19、以“拑羊马”桩,完成“左圈手”,“右托手”。

20、同时以“右窒手”封住桩臂,“左正掌”击向木桩。

第二节21、以“右寻桥马桩”,出“右拍手”封住桩臂,左手在后护住中门。

22、转势成“左寻桥马桩”,出“左拍手”封住桩臂,右手在后护住中门。

23、转势成“右寻桥马桩”,出“右拍手”封住桩臂,左手在后护住中门。

24、转势成“拑羊马”桩,完成“左拍手”。

25、承上式,“正面朝形”,出“左批掌”,右手护住中门。

26、承上式,左手化为“伏手”,击出右正门“冲拳”。

27、承上式,完成“右拍手”。

28、承上式,“正面朝形”,出“右批掌”,左手护住中门。

29、承上式,右手化为“伏手”,击出左正门“冲拳”。

30、承上式,完成“双托手”。

31、化“右寻桥马”,右手以“低膀手”格住桩臂,左手护于中门。

32、运步成“左桩马”(角马),同时,出“左拍手”、“右批掌”。

33、右手化为“膀手”,左手护中门,成“左独立马”桩式,起右脚,以边脚踹向木桩。

34、承上式,下步成“左寻桥马”,出左“低膀手”,右手护于中门。

35、运步成“右桩马”(角马),同时,出“右拍手”和“左批掌”。

36、左手化为“膀手”,右手护中门,成“右独立马”桩式,起左脚,以边脚踹向木桩。

37、承上式,下步成“右寻桥马”,化“左耕手”、“右枕手”。

38、以“拑羊马”桩,完成“右圈手”,“左托手”。

39、同时以“左窒手”封住桩臂,“右正掌”击向木桩。

第三节40、摆“拑羊马”桩式,“正面朝形”,出双手为“抛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