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面授讲义06
初一语文面授讲义0916

科目:语文年级:初一教师:于洁2006-2007年第一学期第二周视频讲义(09.16)一分析课文:(一)分析精讲课文——《生命的意义》。
1 基础知识:音、形、义、文学常识2 内容:第一部分(1——5自然段):环境描写及作用、情景交融第二部分(6——9自然段):感想、所体现的人生价值3 背诵第7自然段。
(二)分析文言课文——《童趣》1 基础知识:实词、虚词(之、其、以、为、而)、通假字、文学常识2 内容: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3 中心:4 写法:5 背诵:三 练习:1 解释下列成语:(1) 守株待兔——(2) 与虎谋皮——2 课外现代文阅读:八月的阳光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
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
小夏一封,小秋一封。
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
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
”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
”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
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
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
那天,他们去了学校。
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钱货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第06讲作文(那一刻我潸然泪下)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讲义(学生版)

第六讲作文写作——那一刻,我潸然泪下【学生版】【知识梳理】一、作文题目二、题目解析(一)审题意。
这一次的命题形式是________作文,不能自行更改标题,否则会在原本作文得分的基础上扣掉2分。
“那一刻,我潸然泪下”里面包含三个要素:1.“那一刻”“那一刻”这个词对________及________作了限制。
“那一刻”在时间上的限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可以写一天内,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必须要写到“那一刻”,而且“那一刻”之前的叙事都是为了“那一刻”发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服务的。
而文章里的重点段落也应该有对这个场景的细致描写的内容(比如灵活运用情景交融、细节描写之类的技巧)。
所以,我们只将一件事描写细致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叙述多件事。
2.“我”“我”是对________作了交代。
既然文章的主体是“我”,那么当讲述令自己潸然泪下的人和事时,切忌把文章视角完全切换到这些人或事之上,而把“我”弃置一边。
因为文章题目不是《记一个令流泪的人/事》,本文的主视角应该牢牢扣在“我”身上,对事情的讲述,对情感的抒发,都应该由抒情主人公“我”来完成。
与我发生互动的对象,不论在文章中的地位多么关键、多么重要,都要与“我”的情感发生碰撞,与“我”之间建立联系,才有被选进来的价值。
所以本次作文一定以“________”为中心,力求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3.“潸然泪下”“潸然泪下”,即“流泪”,这一种特定的情感反映,就对事情的性质做出了限制。
行文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件让“我”感触到潸然泪下的事交代清楚:为何这件事令你潸然泪下,你的泪点在哪里?你能不能清晰地把你落泪的原因解读出来?你的泪点,是本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绪反应,还是击中了你胸中块垒,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甚至激发你更深更远层次的联想和思考,产生更高层面的升华和震撼?另外,文章应该控制好流泪的场合,最好在文章最后随着情感的高潮而自然流淌为宜。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讲义

七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讲义(A)班级姓名学号一、书写(4分)1、用正楷认真抄写下面的文字。
2、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zhuàng)、轻捷、(qiú)劲。
它们有大自然(fù)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pèi)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
3、按顺序将下列三句话填入横线上(3分)突然,镰刀头羊“咩一咩”发出吼叫。
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A、没有甜腻的媚俗B、也没有绝望的叹息C、没有柔和的颤音4、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4分)再接再励相得益章一尘不染生意葱茏5()A、大伙儿搞卫生很起劲,不一会儿,就擦洗了地板,明亮了门窗,整洁了桌椅。
B、李敏很勤奋,也很智慧,他的数学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
C、在保护学生健康方面,学校以前曾经提出过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D、随着船桨发出的哗哗声,小艇贴着水面飞快地前进。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珍珠鸟》中的“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是因为我对珍珠鸟根本没有太大兴趣。
B、《斑羚飞渡》中斑羚舍弃个体生命来挽救种群的本能是人类逼出来的。
C、《马》的作者是法国博物学家布封。
他花费40年,写成《自然史》。
D、《华南虎》的作者由于有过束缚自由的惨痛经历,才对笼中虎的悲愤心灵更加理解。
7、语言积累(12分)(1),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2)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3)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然后我的杯子上,来喝茶,再瞧瞧我的反应。
(4)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6)在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珍珠鸟、斑羚、华南虎、马和狼,你能分别写出含“鸟、虎、马、狼”的成语各一个吗?8、根据“天”对“地”,“早晨”对“黄昏”的方法,为下列词句寻找恰当的词句。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知识点详解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知识点详解】一、教学目标1.掌握句子成分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句子成分。
2.能够正确使用语言符号。
3.学会简单句的并列和复合句的主语的识别。
二、教学重点1.句子成分的基本概念。
2.简单句的并列和复合句的主语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简单句的并列和复合句的主语的识别。
2.理解和运用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语言能力训练法3.剖析法五、教学过程1.学生练习让学生对句子成分进行归纳和总结。
2.引入通过问几个问题来导入句子成分的知识点。
3.课堂讲授讲解句子成分的基本概念,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掌握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运用。
5.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堂练习来检查他们掌握句子成分的能力。
6.知识点综述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回顾的方式来对句子成分的知识点进行综述。
七、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课堂练习等方式来检查学生对句子成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要加强课前准备,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分析。
2.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得到正确的指导。
3.教师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能力训练,尤其是对句子成分的运用和表达。
以上是本次教学的知识点详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句子成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的运用句子成分,创造出更加优美的语言。
第五单元知识梳理--初一强化提高班《语文》上学期辅导第十章讲义6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小学教育网初一强化提高班《语文》上学期辅导第十章讲义6第五单元知识梳理古诗文默写填空1.“”,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朱自清的《春》:“”。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3.“”,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4.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特点的比喻句是:,,。
答案: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一年之计在于春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5.《春》一文中有三个比喻句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而且形象地描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这三个句子依次是:6.《济南的冬天》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微露出点粉色。
答案: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6.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7.《西江月》一词中,写词人自我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的名句是,。
《西江月》中是这样描写农村夏夜美景的,。
8.刘禹锡的《秋词》: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9.今夜月明人尽望,。
是唐代诗人的咏月名句。
答案: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9.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此事古难全,“此事”是指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第6讲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教师版)

Dzhu ó y ùn ; ji áh àn d àn hu ái h è ni àng ;l éng n òng du òc zhu ó y ìngm ìC 罩 犷 诀 憔第六讲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教师版】一、字音题型主要是选择题与填空。
学习时要对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形似字进行排查,尤其要关注注释中 常用的注音字和“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易错字。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侍弄(sh ì) 着落(zh áo ) 黄晕(y ūn ) 窠巢(k ē)B.瘫痪(t ān ) 粼粼(l ín ) 脸颊(xi á) 一霎(sh à)C.捶打(chu í) 菡萏(h án d àn ) 徘徊(hu í) 应和(h é)D.烘托(h ōng ) 宽敞(chang ) 粗犷(gu ǎng ) 静谧(m ì)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酝酿(li áng ) 黄晕(y ùn ) 发髻(j ì) 碣石(ji é)B.棱镜(l íng ) 粗犷(gu ǎng ) 嘹亮(li áo ) 贮蓄(zh ù)C.卖弄(l òng ) 池畦(q í) 莅临(l ì) 草垛(du ǒ)D.花苞(b āo ) 竦峙(s ǒng ) 窠巢(ch áo ) 静谧(m ì)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着落(zh áo ) 枯涸(h é) 吝啬(s è) 润湿(r ùn )B.酝酿(ni àng ) 筋骨(j īn ) 水藻(z ǎo ) 应和(y īng )C.黄晕(y ùn ) 蓑衣(su ō) 暖和(nu ǎn ) 贮蓄(zh ù)D.淅沥(x ī) 捉迷藏(c áng ) 静谧(b ì) 梦寐(m èi )二、字形要切实答好字形题,在复习中必须注意每课课前课后要求辨认、书写、掌握的生字生词,以及课文注释中的字词,注意正确书写。
(完整版)初一语文讲义

启明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姓名:邢嗣宇年级:初一课时数:2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授课类型T C 文言文基础字词一T 文言文基础字词二授课日期及时段2015年1月24日14:00——15:30教学内容一、重难点知识回顾首先回顾一下课本上的一篇文言文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
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
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1、解释加点的词太丘舍.去( ) .尊君在不.( )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4、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答案1、放弃同“否”拉不回头2、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3、那朋友太丘那朋友4、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翻译: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
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
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
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
”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一、专题精讲文言文阅读在一套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部分。
语文试卷总体想要拿比较高的分数,这一部分的分数一定要拿到手。
初一语文暑期班 第06讲 学生版

轻松学习快乐成长初一语文暑期班第六讲【日积月累】和蔼ǎi 渊yuān博★倜tì傥tǎng 淋lín漓lí盔kuī甲绅shēn士宿儒rú★人迹jì罕hǎn至蝉蜕tuì桑椹shèn★人声鼎dǐng沸fèi 感慨kǎi★搓cuō捻niǎn ★绽zhàn开惭cán愧kuì拼pīn凑còu 企qǐ盼★截jié然不同★小心翼yì翼★不求甚shèn解★混hùn为一谈★花团锦簇cù【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工作,害怕繁重的工作。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一、选择题。
(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翡.翠(fěi)寺.院(si)栗.子(sù)截.然(jié)B. 耸.肩(sŏnɡ)匣.子(xiá)打搅.(jiǎo)揉.皱(róu)C. 侵蚀.(zhú)领域.(yù)一番.(fān)优雅.(yǎ)D.杂拌.(biàn)彩绘.(huì)尖锐.(ruì)恐怖.(b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 生绣见微知著勃勃生机零七八碎B. 苦形无独有偶死得其所万象更新C. 衰思重于泰山无缘无故鱼惯而入D. 锻炼司空见惯狂风暴雨卓有成效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B.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语文年级:初一教师:于洁2006-2007年第二学期第六周视频讲义(04.07)一、分析精讲课文《黍离》:1.基础知识:读音、字形2.相关文学文化知识:《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写作背景:4.内容结构:这首诗歌共有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每章四句,逐句分析第一章:第一句:景物描写(眼前)第二句:叠词,心理、动作描写第三句:议论两种对“我”的不同看法→不被理解的忧愤之情情景交融,感情逐渐加深第四句:抒情质问问句结尾的作用第二三章与第一章内容相似,但有两处变化5.主旨:6.写作方法:二、分析自读课文《土地的誓言》1.基础知识:音、形、义、文学常识2.写作背景:3.内容结构:抒情散文4.主旨:5.写作特点:三、练习(一)母亲的诗 张望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十多年前,我上小学。
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
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
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
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
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
”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
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
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
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
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了果实累累的秋……”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了。
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
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
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
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
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
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
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
”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
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
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
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选自散文集《警花情事》) 1.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写母亲的两件事。
2.文中两次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指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母亲所做的两件事,分别对“我”有何影响?4.“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母亲随口说出的话,为什么竟被“我”称为诗?5.本文在结构上颇具特色,请至少指出其中两点,并试做分析。
6.对于文中的主人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我”,一种认为是母亲。
请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7.依照“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这一句子形式,写一组句子。
(二)痴心石 三毛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
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
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
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
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有一次,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
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
”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
”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捧着两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说完把石头递给了我。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
看着比我还要瘦小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
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
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里去,赫然发现,父亲已将这两块石头,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 1.根据文章,回答下面两道题。
(1)小时候,为什么“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2)“我”希望父母了解吗?为什么?2.从“我”没有与家人一起去海滩的这件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出三个特点。
3.请从下面三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具体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①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②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③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4.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拓展。
(1)下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名言,请你选出与本文主题一致的一项(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有读者在评论三毛《痴心石》的时候,引用了这样的诗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请参看文末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说出以上诗句出自中国哪部古典文学名著?答案:(一)1.母亲鼓励“我”克服困难去上学。
母亲鼓励“我”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努力去创造成功。
2.惧怕风雪(不愿上学)时 找不到工作时3.第一件事:母亲教育“我”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困难。
第二件事:母亲教育”我”正确对待眼前的困难,把困难看成机遇。
4.母亲随口说出的话,语言朴实,但却给了”我”极大的教育和鼓励,因而在“我”看来,母亲的话如诗般优美。
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5.(1)采用倒叙的方式,既揭示“我”在母亲的教育下成才的主题,又引人入胜。
(2)文章主体部分,采用了大致相同的结构方式,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形成了如诗一般的意境。
6.略7.略(二)1.(1)因父母很少和“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或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僻)。
(2)不希望;因为“我”不想父母干涉。
2.(1)只按自己意愿行事(任性);(2)不顾家人的感受(自私);(3)不守诺言;(4)喜爱阅读;(5)受父母宠爱。
3.①作者通过对父母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清洗”“晒干”“搬”,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
②作者通过描述父亲的语言(向“我”推荐石头及轻声的问话)淋淳尽致地表达了父亲为“我”挑选石头的良苦用心和浓浓爱意。
③作者通过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想像父母“弯着腰、佝着背”翻石头的艰辛),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愧疚与自责。
4.因为“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一件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沉迷的程度,这种爱是无声而永恒不变的。
5.(1)C(2)《红楼梦》或《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