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一对一讲义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一对一教案

初中语文一对一教案

初中语文一对一教案教案标题:初中语文一对一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写作思路的拓展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温习相关知识点。

2. 阅读理解训练(15分钟)- 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问题。

-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并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文学鉴赏(20分钟)- 选择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 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 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4. 写作训练(20分钟)- 设计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

-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引导学生拓展写作思路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写作风格。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和进步。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 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和文学作品。

2. 阅读理解问题和写作指导。

3. 课堂展示和讨论的素材。

4. 学生的作业本和笔记。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作业。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教学扩展:1. 给学生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鼓励他们自主阅读和写作。

初一语文一对一教3

初一语文一对一教3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一对一)第十讲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彷徨..()鲜.为人知()马gé裹尸()鞠躬尽cuì(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鞠躬爆炸宰割苦闷B.崇高坦诚仰慕残案C.大厦蓬草萦绕长亭D.颤抖焦虑筹划奠基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鲜.为人知(新鲜,奇异)B.鞠躬..尽瘁(一种礼节)C.家喻.户晓(比喻)D.阔别..(长时间地分别)4.学习《邓稼先》一文后,完成:(1)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_____、________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__________”功勋奖章。

(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____________奖。

(3)结合全文,说一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并说说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赫.然()迭.起()锲.而不舍()校.补()贯.注()迥.乎不同()6.下面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望闻问切....:中医诊病术语。

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的排列着。

B.锲.而不舍:刻。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C.兀兀穷.年:贫困的年头。

潜.心贯注:静下心来。

D.沥.尽心血:滴。

弥.高:更加。

7.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8.联系全文说说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二.现代文阅读乡土情结柯灵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初一语文一对一教

初一语文一对一教

初一语文一对一教(学)案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尚:还。

②纳其自托:纳,接受;托:托付;纳其自托:接受了他把自己托付(给我们)的请求,即同意给他搭船。

③拯:求助。

(1)下面句中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歆辄难之 B. 默而识之 C. 不能称前时之闻 D. 友人惭,下车引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初()⑤歆辄.难之()⑥本所以疑.()⑦宁.可以急相弃邪()(3)翻译句子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乘船避难.歆辄难.之B.何为.不可正为.此耳C.本所以.疑宁可以.急相弃邪D.歆辄难之.华、王之.优劣(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你从学过的知识中,写一句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书忌“二物”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初一语文一对一教案

初一语文一对一教案

初一语文一对一教案教案标题:初一语文一对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复杂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内心活动,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

2. 分析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内心活动。

教学准备:1. 《红楼梦》相关章节的复印件。

2. 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3. 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引导他们回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解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发《红楼梦》相关章节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

2. 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引导他们分析人物内心活动。

三、课堂练习(20分钟)1. 分发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解答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进行分析,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贾宝玉与林黛玉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后续章节,并准备相关问题。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好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名师一对一辅导授课材料六(初一初二语文)

名师一对一辅导授课材料六(初一初二语文)

一、语文常识---句子成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1、主语: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1)苹果树生了一个虫子(2)优雅是一种风度(3)他吃了一碗米饭(4)人人都能上大学是我们的理想2、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1)他喜欢清晨读书(2)楼房漂亮极了(3)明天教师节3、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1)小明看书(2)最美的人是她(3)我们期待辉煌4、定语:在名词前的附加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5、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附加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

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如:(1)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我们在教室里学习。

6、补语:在动词性谓语后、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例如:(1)小明跳得高(2)他累坏了(3)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举例】(定语)主语+〔状〕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勤劳的蜜蜂在花丛里采到了甜甜的蜜。

2、句子主干:主语 +谓语+ 宾语蜜蜂采蜜【练习】一、在横线上划出下面句子的主语。

①她会唱歌。

②考上中山大学是我的目标。

③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⑤读书和写字需要用心。

⑥中国体操健儿获得本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团体冠军。

初一语文一一讲义

初一语文一一讲义

⑧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自转。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1985年4月26日清晨5.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到四十年代读到过“很使我惊心的句子”。

第五自然段中写到自己几十年后的体会“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1)使作者心惊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2)作者体会里的“云彩”实质上是指什么?(不超过12字)6.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用拟人手法写“霞”。

第七自然段中又用许多比喻写对云霞的感悟,不同的手法各有好处,对表现作者的性格心理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请用概括的语言,表述两种手法的好处和作用。

(1)采用拟人的手法的好处是,利于表现作者幼年时□□□□□□□□□□□□□□□□□□□□□□□□□□□□□□。

(不超过30字)(2)采用比喻手法的好处是;利于表现作者老年时□□□□□□□□□□□□□□□□□□□□□□□□□□□□□□□□□□□□□□□□。

(不超过40字)7. 作者最后一句说:“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这句话是要表明什么的?(不超过12字)□□□□□□□□□□□□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三项是()A.作者认为生命中的云翳既有快乐,也有痛苦。

B.留恋、惆怅“近黄昏”的时节,就是欣赏生命的晚霞的时候。

C.作者认为生命中自然存有痛苦,但不是只有痛苦。

D.文语言朴素、淡雅,但表现力却深沉有力,富有哲理。

E.本文体物是把云彩写得璀璨多彩,述怀时写得深沉有力,意味隽永。

(二)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我的家在哪里?①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梦,就会告诉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

②昨天夜里,我忽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

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脸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车把,问我:“你要上哪儿呀?”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称“您”,我一定还很小,我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

七年级语文一对一教案 字词2

七年级语文一对一教案 字词2

教学内容七年级字词疏通2教学目标掌握七年级上册10--20课重点字词,识记字形,理解词义。

重点字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1 春1、字音字形酝酿(yùn niàng)卖弄(nong)黄晕(yùn)鸟巢(cháo)2、词语解释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12 济南的冬天一字音字形济南(jǐ)伦敦(dūn)镶边(xiāng)宽敞(chǎng)水藻(zǎo)贮蓄(zhù )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二解释词语贮蓄——存放,储蓄。

设若——假若。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13 *山中访友1.字音字形栀子花(zhī)唱和(hè)树冠( guān ) 树籽(zǐ)荡漾( yàng ) 津津乐道(jīn )2.解释词语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玄奥——玄秘深奥。

禅心——佛教指清静、无杂念的心境。

14 *秋天1.字音字形镰刀(lián)背篓(lǒu)肥硕(shuò)栖息(qī)鳊鱼(biān)乌桕(jiù)蟋蟀(xīshuài)寥阔(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 mèi )2.解释词语栖息——停留,休息。

寥阔——高远空旷。

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冽——水清。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15 古代诗歌五首1、字音字形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2、诗词解译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星汉——银河。

客路——旅途。

暖树——向阳的树。

16 化石吟1、字音字形2、词语解释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名师一对一辅导授课材料七(初一初二语文)

名师一对一辅导授课材料七(初一初二语文)

一、成语知识1、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已:停止。

经常作谓语、状语。

2、不速之客:指意想不到的客人或者不请自来的人。

不速:指徐徐而来。

作主语、宾语。

二、故事俗语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1.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2.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

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术法,如看相、占卜等。

3.亡:逃跑;跑。

4.而:连词,表顺承。

5.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

6.吊: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安慰。

7.其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为父(前两个念fǔ,第三声)。

即为上文中的“善遽,就。

9.福:好事。

10.居:这里指经过的意思11.数月:几个月。

12.将[jiāng]:带领。

13.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

14.贺:表示祝贺。

15.富:形容词用作动词,有许多,多。

16.良马:好马。

弓箭去打仗。

引弦,拉开弓弦。

22.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23.跛:瘸腿。

24.引:拉,拿起,举起。

25.折:折断。

26.保:保全。

【想一想】本故事有一个被概括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写出你对本故事的思考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释义】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

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

3.破釜沉舟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释义】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近义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孤注一掷三、片段写作1.炎热的夏2.妈妈笑了解读: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成教育一对一讲义教师:学生:日期:星期:时段:课题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学习目标与分析一、复习学过的字、词、句子。

二、积累文学常识。

三、提高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难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法学习内容与过程教师分析与批改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按要求填空。

1、冰心原名_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心,她一步人文坛,便以宣扬“________”著称。

冰心的主要作品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 __》。

2、冰心的小诗创作源于印度诗人_______的《____________》。

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繁星》、《春水》中的诗篇表现出诗人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见解。

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________”、“__________”3、冰心的诗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_____________”。

4、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_________!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 __________,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看拼音写词语。

huái yí yǐn bì hén jì suí yùér ān()()()()zhù zhái xuǎn zé jūn yún sōu suǒ( ) ( ) ( ) ( )三、组词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引()注()毫()可()随()而()不()思()()()大振枉费()()浩如()()()卧()安五、选字填空。

长常()短、()规、()识察查观()、检()、考()扁偏()僻、()担、()离误娱耽()、()乐、错()六、默写:1、请写出《咏雪》中父、兄、妹咏雪的三句诗句:①②③2、古诗中四季:春:几处早莺争暖树,。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

3、《论语》中表明(1)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2)表现实事求是精神:(3)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第二部分阅读理解一、现代文阅读鉴赏。

(一)阅读冰心散文《霞》,完成5~8题。

①40年代初期,我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的时候,曾在英文《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很使我惊心的句子,是:②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③我在一篇短文里曾把它译成:“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④其实,这个sunset应当译成“落照”或“落霞”。

⑤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

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

但我直到几十年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⑦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⑧一个生命会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自转。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1985年4月26日清晨5.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到四十年代读到过“很使我惊心的句子”。

第五自然段中写到自己几十年后的体会“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1)使作者心惊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2)作者体会里的“云彩”实质上是指什么?(不超过12字)6.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用拟人手法写“霞”。

第七自然段中又用许多比喻写对云霞的感悟,不同的手法各有好处,对表现作者的性格心理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请用概括的语言,表述两种手法的好处和作用。

(1)采用拟人的手法的好处是,利于表现作者幼年时□□□□□□□□□□□□□□□□□□□□□□□□□□□□□□。

(不超过30字)(2)采用比喻手法的好处是;利于表现作者老年时□□□□□□□□□□□□□□□□□□□□□□□□□□□□□□□□□□□□□□□□。

(不超过40字)7. 作者最后一句说:“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这句话是要表明什么的?(不超过12字)□□□□□□□□□□□□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三项是()A.作者认为生命中的云翳既有快乐,也有痛苦。

B.留恋、惆怅“近黄昏”的时节,就是欣赏生命的晚霞的时候。

C.作者认为生命中自然存有痛苦,但不是只有痛苦。

D.文语言朴素、淡雅,但表现力却深沉有力,富有哲理。

E.本文体物是把云彩写得璀璨多彩,述怀时写得深沉有力,意味隽永。

(二)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我的家在哪里?①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梦,就会告诉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

②昨天夜里,我忽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

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脸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车把,问我:“你要上哪儿呀?”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称“您”,我一定还很小,我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

”他就把我举上车去,拉起我走。

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③这辆洋车没有跑,车夫只是慢腾腾地走呵走呵,似乎走遍了北京城,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让汗水湿透了,也还没有走到中剪子巷!④这时我忽然醒了,睁开眼,看到墙上挂着的文藻的相片。

我迷惑地问我自己:“这是谁呀?中剪子巷里没有他!”连文藻都不认识了,更不用说睡在我对床的陈玙和以后进屋里来的女儿和外孙了!⑤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市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也会在我梦中出现,但都不是我的“家”!⑥这时,我在枕上不禁回溯起这九十年来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真是“万千恩怨集今朝”,我的眼泪涌了出来……⑦前天下午我才对一位朋友戏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

”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10.作者写梦境时,写道:车夫“把我举上车去”,中剪子巷里的人“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这样的梦境反映了什么?11.第④中写梦醒之后,为什么却连眼前的亲人都不认识了?12.第⑤段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燕子(台)席慕容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

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

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的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

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

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

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春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一个公园里去写生,在一本报道恳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叫“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

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是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将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这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

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明白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2)“我”将“乌秋”误认作“燕子”,前面有一句话已作了铺垫,它是哪句?(2)这不就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燕子吗?14.在了解了的真相之后,为什么“父亲”觉得很“懊丧”,“我”则“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试分析其共同的原因。

15.文中说“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

既然是“错误”,为什么又是美丽的?16.对下面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A.文中的父亲除了误听歌词还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伤害了一个小孩要表现一下自己的热情。

B.“‘燕子!’我心中像触了电一样地呆住了”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我初见“燕子”时又惊又喜的心情。

C.乡间的田野风光、外婆爱唱的歌、孩子的咿呀学语,都起到了烘托“燕子”在我心中的美丽形象的作用。

D.文中写“我”忽然体会出那次“父亲失望的心情了”,这就把前后两部分内容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