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香河九中王淑梅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比较该线两侧的诸多差异。

(2)掌握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自然环境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中国的地理差异并探究其成因,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难点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了解区域差异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归纳法、图表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理差异非常显著。

那么这些差异形成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来划分这些差异所形成的特殊区域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题: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二、秦岭-淮河线1、通过猜谜语活动引出秦岭、淮河,借助《晏子使楚》的典故,引导学生理解秦岭-淮河线的重要。

2、认识秦岭淮河,看图结合文字说明,记住秦岭淮河的基本情况。

3、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看图,找出秦岭山脉的走向是怎样的?淮河的流向是怎样的?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4、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学生看多媒体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要求每看一幅图说出一条地理意义并进行抢答)5、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河流冬季是否结冰年降水量干湿区温度带耕地类型植被类型6、巩固练习判断出下列诗句或谚语描述的秦岭-淮河以北还是以南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地理《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地理《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以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为例,讲解分析分界线划分依据的方法
(学生)读图、勾画,思考、笔记
(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图和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总结强调:西北地
(学生)笔记
(教师展示)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图,对照四大地理区域图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划分依据。
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展示)我国典型地区的景观(学生活动)感受我国的地理差异
(启发提问,明确教学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国分为那四个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展示)随堂练习
(学生)完成习题
(学生推导总结、笔记)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气候
(教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对照四大地理区域图
(学生推导总结、笔记)青藏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划分依据是地形地势,青藏高原的突出特征是:高寒。
(教师展示)总结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划分界线的图
(学生)记录、补充、背诵笔记
(教师展示)秦岭-淮河的位置,一系列地图中秦岭-淮河的位置
(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温度带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学生)总结并笔记,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师展示)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视频
(学生)总结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差异并填写表格,思考其中哪些方面属于自然地理,哪些属于人文地理,两者有怎样的关系。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其分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主要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差异和特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本节课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掌握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插图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实践性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2.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3.学具:笔记本、彩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地理区域吗?今天我们将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分别展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地区的特点,提问:同学们能总结出各地区的特点吗?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课件展示,分组讨论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举例说出我国都有哪些类型不同的地理区域?2、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分别表示什么?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4、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有没有相似性?5、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哪条等温线最接近?6、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最接近?7、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界线确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8、青藏地区与哪个地势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9、青藏地区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新疆山地牧场景观图、西双版纳景观图、东南沿海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打开。

讲授新课:这项活动完成后,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学生回答)我所在的行政区域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那么,我们看看这段描述里面,既有行政区域,也有自然区域。

(教师总结)可见: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不仅如此,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者不同级别的区域。

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课题】八下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说出它们的分界线,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说出它们的分界线,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重点)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重点)【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诱思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12四大区域的界线和主导因素秦岭—淮河(气候)400毫米(夏季风)昆—祁—横(地形地势)3.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秦结合上面几幅图片,观察下面所示红色分界线,说明其地理意义?这些分界线大致都经过哪里?教师结合学生就知及个人的经历【当堂达标】约15分钟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__(山脉)、______(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_____mm 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______和______地势阶梯分界线一致。

4.秦岭主要位于 ( )A .河南省 B .山东省 C .山西省 D .陕西省 5.“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作为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南北方的界线 B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C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界线 D .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界线6.“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作为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B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C .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界线 D .400mm 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7.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北侧的是( ) A .河南 B .山西 C .湖北 D .四川8.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地势高低C .交通条件D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 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地形因素C .气候条件D .海陆位置 10.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区域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A .地形因素B .纬度位置C .交通条件D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11. (1)图中A 是北方地区,B 是_______地区,A 、B 两区以秦岭、_______河为界。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风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点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的掌握,以及对地理环境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地图和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3.准备问题,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根据地图,你们能找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吗?”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同时,通过PPT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区域的地理位置。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分布和地域特色,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

但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概念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地理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挂图、PPT等教学地图。

2.准备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

3.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形分布,引出四大地理区域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巩固四大地理区域的概念和特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会划分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对我国的发展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参考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参考教案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在地图上找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四、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归纳法、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章的题目,认识本章要阐述解决的问题。

(从整体上把握本章,以便掌握本章的知识脉络。

)教师:所谓的差异就是不同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指的是自然和人文方面。

中国的地理差异当然是中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不一样的地方。

过渡:对于区域有一定的理解后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展示幻灯片)(二)新课思考: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分类。

请同学们阅读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

(展示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

1.图中四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区域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并分类。

2.有哪些区域类型?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每组学生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展示片)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②牧区——③东南沿海——④经济特区——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⑥热带——⑦旅游区——⑧长江三角洲——⑨农业区——⑩工业区——自然区域:③⑥⑧经济区域:②④⑦⑩行政区域:①③⑤教师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教师: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秦岭—淮河线,四大地理区域。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要求第一知道“秦岭-淮河”的位置,通过“比较”活动认识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第二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各区的范围和划分依据,通过“比较”活动揭示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节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

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学生心理分析
八年级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荣誉感强,部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习惯,已基本掌握了地理读图、看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绘图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完成老师的问题;但学生整体的分析、归纳能力,仍然较弱,比较依赖老师或优生分析解答。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归纳。

通过“提问—探究—小结”来完成学习任务。

目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探究完成老师的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思维特点分析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行政区域划分,经济概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好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奠定了知识基础。

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并且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师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秦岭—淮河一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1、教学环境:拥有视频播放器的多媒体如手机、电脑、平板等,学生群体为八年级下学期的普通初中生。

2、资源准备:地理图册、地理习题、Focusky动画演示、等相关教学资源
(一)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结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习途径。

(二)学习方法
学生要求运用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为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做好铺垫,很多内容都与八年级学过的知识联系密切,所以教学中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本节课有较多的读图探究,需要学生比较列表归纳知识点。

但由于本节课是网络课程所以在与师生互动方面是有所欠缺的,需要依靠导学案进行弥补,尽量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课堂设计以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又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