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
中国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形成

中国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形成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发后(即1645年前后),传衍了约200年,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期(即1840年前后),一直在陈家沟陈氏中口传手教,历经六代人的传承发扬。
陈长兴和陈有本二人,感到太极拳传承已久,恐怕许多精华被遗传失弃,便开始由博归约进行总结概括。
陈长兴归纳出老架(亦称大架)一、二路,陈有本归纳出新架(后称小架)一、二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值河北永年广府镇青年杨露禅,向陈长兴求学太极拳。
初因家族订出禁约,不肯收其为徒。
后杨在陈德瑚家为伙计,陈长兴在陈德瑚家开办武学社,传授子孙太极拳,杨在服务众人中暗中学会了太极拳。
杨在深夜习练太极拳时,被陈长兴发现,见其刻苦自学,十分聪颖而有悟性,收其为弟子传授了太极拳。
杨经过十八年三进陈家沟学成太极拳后,回乡开办武馆,因有名声被请到北京王宫中去教授太极拳。
杨的同乡武禹襄,见他学得太极拳,也奔陈家沟拜师求学。
陈长兴因年迈让其随侄儿陈清萍学习。
武学会太极拳后,也回到永年广府镇传授,并刻苦钻研太极拳的理论特点。
杨在清宫中传授太极拳,结合王公贵族不能吃苦的特点改动深难动作,经其子杨健侯衍定出杨氏太极拳。
武经过研究,吸取当时人员的特点改动,经其外甥李亦衍定武氏太极拳。
民国初年时期,杨氏太极拳习练人员中,有一满族人全佑传其子鉴泉。
其子改汉姓姓吴,吴鉴泉又衍化出吴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经郝为真,传授给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孙又衍化出孙氏太极拳。
至此,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形成,在全国各地传播。
现经国家体委承认,在海内外广泛推广普及。
陈氏家族中的太极拳理论家太极拳自从明末清初创发后,在陈氏家族中历代都有人阐释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瑰宝。
由于许多史料被战乱灾荒等原因所遗失,现根据有文字记载的有以下几位,值得后人褒扬。
他们中有: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仅留下了《太极拳拳经总歌》;陈氏十四世陈长兴:自陈王廷后太极拳传承约200年,他第一次由博归约和阐释太极拳,作出了《太极拳十大要论》《陈长兴太极拳总歌》《太极拳战计篇》《用武要言》等;陈氏第十六世陈鑫:到了民国时期的1920年左右,陈氏十六氏陈鑫深感太极拳应该从理论上阐明它,以正确地引导人们习练和推广太极拳。
太极传人陈发科轶事

陈发科的家庭是真正的太极拳世家。
他的曾祖父陈长兴(一七七一~一八五三),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一七九九片十八七三)的老师。
杨露禅在陈长兴那里学了许多年,才学到太极拳的真功夫。
陈长兴的父亲陈秉旺也是非常出名的太极拳家。
陈长兴以保镖(护送货物的保镖)为业,经常来往河南、山东一带,山东的强盗对他非常害怕。
晚年的时候,陈长兴在村里办武馆教学生。
陈发科的祖父陈耕耘(享寿七十九岁)自幼跟陈长兴学拳,也以保镖为业,曾参加战斗立战功。
有一次他保镖至山东莱州府,降服了当地的大盗田尔旺,莱州的百姓出钱立碑纪念他。
一九〇〇年左右,当时在山东省任官的袁世凯(后来任中国第一任总统)看到这碑,请了陈耕耘的儿子陈延熙(享年八十一岁)去教他的儿子们练拳,共教了六年。
陈延熙就是陈发科的父亲,陈延熙的太极拳功夫也非常好。
陈发科曾讲给他的学生洪均生老师(一九O七~一九九六)听,当陈延熙去教袁世凯的儿子几年后回家,看到陈发科的太极拳功夫大有进步,非常高兴,走到院子中间,身穿皮袍马褂两手插在袖子里,叫他的子侄数人围攻他。
众人一接触他的身,他略一转动,众人都纷纷跌地。
当时陈发科感叹说,我比不上父亲,打人还要用手。
但是洪老师说陈发科晚年也达到了这种水平了。
陈延熙同时还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中国外科医生。
陈发科跟洪老师讲他练拳的故事:陈发科是陈延熙晚年生的儿子,前面有二个哥哥得瘟疫死了,所以家里人对他很溺爱。
他吃东西不节制,肚子生了痞块,经常犯病,痛得在床上打滚。
虽然知道练拳对身体有好处,能治病,但因为身体虚弱,就懒于去练,到十四岁时还没有练出一点功夫。
那时因为陈延熙去袁世凯处教拳不在家。
请了陈发科的一位堂兄来伴他看家、种地。
这位堂兄不仅身体壮实,拳也练得很好,在当时陈家沟的年轻人中是最好之一。
有一天晚上,一些陈氏的长辈来陈发科家中闲谈,当谈到家传的拳时,有人惋惜说:「延熙这一支,辈辈出高手,可惜到发科这一辈就完了,他都十四岁了,还这么虚弱,不能下功夫,这不眼看完了吗?」陈发科听后,觉得很羞耻,暗自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传的技艺断在我手里,至少也要赶上堂兄。
陈式太极拳小架名家陈伯祥和陈青环推手

陈式太极拳小架名家陈伯祥和陈青环推手【名家简介】陈伯祥,男,汉族,1944年3月出生,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伯祥先生受家族历代尚武练拳之风熏陶,自幼就随陈鑫之入门弟子陈克忠系统学习陈氏小圈(亦称小架)太极拳,深得前辈真传,为小架流派代表人物,担任过当选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总会副会长,1982年,他曾应邀在全国武术交流赛大会上担任裁判。
2009年9月4日,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主席团会议决定增补陈伯祥为副主席。
陈清环,又名陈执环。
陈家沟陈氏十九世传人。
1947年生于陈家沟太极拳世家;因受家传拳术熏陶,幼年即随伯父陈克忠,陈克信习练陈氏太极拳小架,勤奋刻苦,兢兢业业。
后又从师于族叔陈伯祥,受其精心指点,加之自己多年研究揣摩,渐彻悟陈氏太极拳小架之精要,其太极拳小架、太极推手及各种器械的套路动作,攻防技艺及理论日臻完善。
尤其是小架的五层功夫架套路,动作稔熟流畅、缓急相得、或含或露,堪称陈氏太极拳武林之绝。
学拳推荐丹田功秘法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
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传承。
一些拳谱中也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
所以导致了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听说过丹田但并没有正确的认知,或者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甚至曲解了丹田。
本课程讲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练法是科学完整且朴实无华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来的。
本课程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础练习方法教给大家。
课程列表一、浅释内家拳丹田功之秘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以下几点:1、什么是丹田功?丹田是哪里?2、为什么要练丹田功?丹田功的作用和独特之处3、如何入手去练习丹田功?丹田功的练习步骤介绍二、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
正确的身法是练出丹田的前提。
陈氏太极拳传承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陈氏太极拳传承的著名人物有哪些陈氏太极拳的传承陈氏太[1]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恂如、陈申如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
陈继夏、字炳南,清乾隆末年人。
陈氏十二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陈氏十三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乾隆末年人。
三人乃亲叔伯兄弟。
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术。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
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恒、陈有本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陈仲甡、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耕耘、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垚、字坤三,仲甡长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为陈氏十六世。
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淼、字淮三,季甡长子,幼随父习文练武。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焱、仲甡次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森、字愧三,季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字品三,仲甡三子。
陈氏十六世。
魏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性传承人)人物简介

• 魏勰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和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作
• 他的努力为陈式太极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奠定
• 他的贡献为陈式太极拳的成功申请提供了重要支持
了基础
魏勰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传承与保护中的贡献
传承方面
保护方面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 魏勰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国际推广与交流,为太极拳的
魏勰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传承方面
发展方面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 魏勰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国际推广与交流,为太极拳的
发展
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
• 他的弟子和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
• 他的著作和成果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发展做出了贡献
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
• 兄弟姐妹均练习太极拳
早年经历
• 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陈式太极拳
• 18岁起担任武术教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太极拳人才
⌛️
魏勰的陈式太极拳学习与发展历程
01
陈式太极拳的学习与实践
• 从基本功开始,扎实掌握陈式太极拳的各种动作
• 熟练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拳法、刀法、剑法等
02
陈式太极拳的研究与创新
• 深入研究太极拳的原理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
04
魏勰的传承谱系与弟子
魏勰的传承谱系与家族传承
传承谱系
• 魏勰是陈式太极拳第12代传人,传承谱系清晰
• 他的家族传承深厚,兄弟姐妹均练习太极拳
家族传承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 他的家族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刘长喜教授讲解的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及应用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绝,周 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 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畴测汪洋?沿路缠绵, 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 ——《太极拳经谱》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 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经谱》
学好陈式太极拳的途径(2)
学规矩的阶段:明师言传身教,讲深讲透,掰开揉碎; 学生认真领悟,着着用心,细嚼烂咽; 明师精雕细琢,学生反复改正。 守规矩到懂劲:掌握呼吸与动作的协调,掌握各拳势的技击含义。 脱规矩的阶段:掌握劲源、劲路、劲点,掌握推手的基本要领。 盘架子为体,推手为用,体用结合,化拏发打。 无极健身棒和躯干蛇行功以及抖大干、太极尺、 太极球等的辅助训练;抄单手(单式练习)。 合规矩的阶段:推手、乱踩花、散手训练的同时,懂劲、听劲以及 化拏发打的交替训练(顺势借力,造势要力)。 阶级神明:周身触处是太极,一处自有一处之太极,周身总此一太 极。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陈式太极拳的劲和力
劲:阴阳劲、缠丝劲、内劲、整劲; 力:僵力、浊力、本力、外力。
太极阴阳,有柔有刚, 刚中寓柔,柔中寓刚, 刚柔相济,运化无方。
劲源、劲路、劲点! 其根在脚,发于腿,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跡化归乌有。 ——《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
悟太极文化,享幸福人生!!
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随屈就伸,过犹不及, 守中守定,宾主分明, 虚实兼备,阳光普照!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 只要功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太极用功七言俚语》
陈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陈正雷

陈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陈正雷陈正雷出生于1949年5月,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一岁多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又被迫改嫁,他只得随大娘生活。
1958年,正雷师从伯父陈照丕,开始了他的习武生涯。
陈照丕1893-1972为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1928年受聘到北平教拳,应邀在宣武楼立擂,连续17天未遇敌手,声名大振,陈氏太极拳之精奥始为人知,1930年兼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
建国后,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
1958年退休返故里授艺。
十年浩劫期间,伯父因在村中自费办武术学校教人学拳而被诬为搞宗教活动遭到批斗,浑身伤痕累累。
正雷为伯父的遭遇愤愤不平,也更加激起了练拳的决心,但他又不能不避一避,就在每天夜里偷偷跑到离家几里远的黄河滩边练拳,直到天将拂晓才回村里。
几年里,正雷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就是好好学拳,长大像伯父那样,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1969年的一天,《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条毛主席有关提倡打太极拳的语录:“......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像做体操、爬山、跑步、游泳、打太极拳......”那天夜里,伯父一路小跑来到正雷喂牲口的饲养室,“小雷,练拳不犯法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还说叫打拳呢!”说着像掏宝贝似的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报纸,那神态就跟一个孩子似的,正雷和伯父把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眼噙泪水,久久说不出话,有毛主席这句话,以后再也用不着偷偷的练拳了。
1972年9月,省里要举行武术表演,指名要陈家沟参加,身为村小学武术教练的陈照丕,为加紧培训参加比赛的队员,白天教拳,晚上辅导,十分紧张繁重,毕竟已是年届八旬的老人了,伯父显得有些吃力,但他还在坚持着,比赛回来,伯父终于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不久便离开了我们,一代太极之星就这样陨落了......陈正雷第二位师父是他的堂叔陈照奎,陈照奎先在北京协助父亲教拳,1960年就应邀到上海体育馆介绍表演陈氏太极拳,轰动了整个上海武术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祖、父均为明朝官吏。
弟兄四人,该居其二,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功精髓,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籍,学识渊博,以致“文事武备,皆卓越于时”。
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
惜生不逢时,无法抒发报国之志,明末仅为县乡兵守备。
清初。
社会动荡不安,他遂隐居乡间,终日以《黄庭经》为伴。
晚年立志创拳,以遗后世。
于是,倾心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加以继承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拳术,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又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共分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单八式长拳、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便是当今风靡世界之太极拳之源,陈王廷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
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太极拳圣地,以致朝拜者络绎不绝。
陈王廷所创太极拳术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他生性豪爽,爱打抱不平,深得乡亲们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
其故宅遗址与“杨露掸学拳处”相对。
他因家境富裕,虽有时应朋友之邀跑趟镖事,但并不以此为生。
平日在村中设帐授徒,陈氏子弟从其学武者甚多,其中佼佼者有侄儿光印、正如和孪生子恂如、申如等,太极拳名家敬柏、继夏、公兆、耀兆、有恒、有本、清萍、仲甡、季甡和鑫、森、淼、焱、垚等,均其后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
他勤学苦练,功夫日臻炉火纯青,和师兄所乐一样,深得陈王廷喜爱。
为太极拳创编后的第二代太极拳宗师。
其子大鲲、大鹏皆得其真传而名满江湖。
后代太极拳大师、名家,诸如:被誉为太极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开创拳传外姓先河而使太极拳誉满神州的陈长兴,誉满山东的陈耕耘和太极拳大师陈延熙、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等,皆其后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艺成授徒郭永福(—说郭即陈氏十四世之陈有孚,因杀人而隐姓埋名,逃往他乡。
有孚、永福字音相近,陈之外祖家又姓郭,此事待考),郭技艺精湛,传山西洪洞之张怀德、贺怀壁,声震一方,被誉为“神手郭永福”。
而陈家从此不再传—百零八式太极拳。
1975年,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当代太极拳大师陈立清特地前往洪洞,走访了郭之六代传人许方庆,方知陈氏失传之108式太极拳竟在他乡大放异彩。
此拳失而复得,不致湮没,正如师徒功不可没。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恂如、陈申如陈恂如、陈申如,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他弟兄二人是太极拳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二人年未弱冠而拳术精湛。
幼年因见义勇为,以高超拳术斗群匪解邻村北平皋王家之围而被誉为“大天王、二天王”。
王家为感二人大德,特将此事编为戏剧,名曰“双英破敌”,在陈家沟唱了三天三夜。
谁知此戏竟不胫而走,一直唱到解放前夕,成为太极掌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
陈氏十二世,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拳艺出神入化而善靠。
年轻时,曾从巡抚於鲁,晚年归隐乡里。
一日,赴县城东关,见一卖艺者口出狂言,遂以奇技胜之。
谁知此人怀恨在心,三年后复至陈家沟寻衅。
时陈敬柏已年逾八旬,再三谦让,而对方不允,竞对陈连下毒手。
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个迎门靠,将对方打在石碑上,碑断人亡。
陈回家后,即病倒在床,数天后谢世。
至今民间犹流传着“打死山东客(即卖艺人),累死陈敬柏”的故事。
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继夏陈继夏,字炳南,陈氏十二世,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清乾隆末年人。
为人和善而苦学不辍,平日将太极拳的内劲练习用于劳动之中,连走路、种田都在练功。
因家庭清贫,平日以给人磨面为生。
于是,他便借推磨练内劲,以手拨石磨转动。
开始推磨以腰,后腰劲运于手,渐次用单手、五指、四指……,直减至一指。
众人见之,无不叹服。
久而久之,在太极拳上有惊人功夫,武功登峰造极。
他全身肌肉毫毛极为灵敏,发劲于无心。
肌肉成了条件反射,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
平日善用肘,与陈敬柏齐名,有“陈继夏肘,陈敬柏靠”之称,除武功外,且善丹青,每画俱能传神入妙,后与苌拳创始人苌乃周结为至交,经常来往。
陈传苌以巧取胜之太极内劲,苌传陈自创之子午鸳鸯钺套路。
二人往往切磋终日而不倦,相得益彰。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公兆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陈氏十三世,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学术醇正,拳艺精湛,品德优良,武德高尚,持己端方,事不徇私。
为人乐善好施,遇灾荒之年,常设粥场施饭,每遇寒冬,买衣施贫。
乡里有贫民不能婚葬者,慷慨周济。
许多太极拳名士多出其门。
至今,陈家沟还流传着他的“养生歌诀”:“三十年不停拳(坚持锻练);三十年不饱饭(不暴饮暴食);三十年独自乐(精神乐观);三十年独自眠(节欲)。
”乾隆六十年(1795),为显示清平盛世,倡养敬老之风,遂下诏全国,凡80岁以上、有德有才、儿孙满堂之人,均要奉旨到京太和殿参加“千叟宴”。
千位老人中,陈家沟便去了两名,即陈氏第十二世85岁的陈善和十三世88岁的陈毓英。
二人返乡时巡抚、知府特地为二人举行挂匾仪式,观者摩肩接踵。
不料鞭炮惊牛,一公牛直冲巡抚、知府而来,绿营兵将不知所措。
时陈公兆已80岁,力斗之,并发力将牛掀翻在地。
这一壮举,使巡抚、知府、绿营兵将和围观群众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惊呼:“真乃神人也!”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乾隆末年人。
三人乃亲叔伯兄弟。
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术。
五年扎基础功夫过后,其师便将他三人分开,分别授于技击、点穴、卸骨等绝技。
兄弟三人得真传后,又互相切磋琢磨,个个艺精入神,方圆百里,无人不知,呼之谓“陈氏三雄”。
秉壬除武功外,更兼精医术,为人和善,助人为乐,教子有方。
后将拳技尽传于秉旺之子长兴。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
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被称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
无论看戏、赶会,站立千万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脚步丝毫不动。
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他不但将陈王廷所创之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不足者补之,重复者裁之,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即现在老架(也称大架)太极拳一、二路,并且据己所得,发展了太极拳理论。
其著述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陈长兴太极拳总歌》等。
这些理论著作,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宝库,将太极拳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人启发很大,是中华武术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他敢于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旧称广平府)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历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的时期。
由于他和同辈份的太极拳宗师陈有本及其徒陈清萍的共同努力,才为今天太极拳百花争妍、欣欣向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恒、陈有本陈有恒、陈有本,陈氏第十四世孙,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是一母同胞兄弟。
其父便是力斗疯牛的陈公兆。
二人受业其父,太极拳术炉火纯青,为当世瑜、亮。
陈有恒,字绍基,道光初入庠。
对太极拳极有揣摩,惜壮年溺于洞庭。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庠。
兄亡后,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更加精研。
悟得真传,尤得骊珠。
他不受其限,多有创新,艺精入神,自成一脉。
子侄之艺皆沐其教。
延揽授业,生徒咸集。
他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的陈长兴所编者老架(大架)一样宽大,变发劲为蓄而待发,后人称为“小架”太极拳。
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当时精于太极拳术者,多出其门,承其所教,均有所得。
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陈清萍(1795——1868)陈氏十五世,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幼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成名手,深得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有本的嘉许。
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遂于镇中开武馆授徒。
他所授第子,多有所成就。
他们在陈氏小架拳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武术精华,逐渐衍变出几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流传于世。
如由其第子:河北永年县武河清(禹蘘)所创武式太极拳。
其第子:赵堡人和兆元所创的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太极拳》。
其第子:李景炎(李盾)所创的太极忽雷架等等。
在国内外均拥有广大爱好者。
他为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一代宗师。
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仲甡陈仲甡(1809—1871)字志曛,又字宜箎,号石厂,陈氏十五世。
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兄弟三人(伯甡、仲甡、季甡)。
与弟季甡同乳而生,貌酷似,乡邻难辨。
精太极拳艺,熟经文,通兵法,文武皆备,韬略技艺无不精通。
能运使铁枪30斤左右,尤称武勇,然循循儒雅,从不与人争,义声著于世,入武庠。
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耕耘陈耕耘,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
从小习练家传太极拳,热心向学,虚心好问,因此,青年时已成名手,在同辈中出类拔萃。
因承父业保镖山东,以惊人技艺威震贼胆。
光绪年间,山东莱州府百姓为其立碑曰:“数年来,莱州地界盗贼蜂起,打家劫舍,强抢民财。
来往客商,黎民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虽官军屡次剿捕,收效甚微。
幸有豫省陈家沟拳师陈公耕耘,保镖到此,只身闯入贼巢,舍命拼杀,力战贼魁,一举全歼。
解百姓以倒悬,救商贾出苦海,可谓英雄虎胆,武功盖世。
莱州各界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感其大恩,无以为报,特聚敛银两,立碑记之,以传后世。
”后,袁世凯赴山东见碑,即遣人来温请陈教子,其时陈已故多年,遂聘其子延熙赴袁府教练。
虽教非其人,然其父子太极武功之精深,由此可见。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垚陈垚(1837·--1916),字坤三,仲甡长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为陈氏十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