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_第四章

合集下载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RAFT自由基聚合
RAFT 试剂
Z S C S R
双硫酯
其中 Z: 能够活化C=S键对自由基加成的基团,通 常 为芳基、烷基 R:活泼自由基离去基团,断键后生成的自由 基 R应具有再引发聚合的活性,通常为枯 基、异苯基乙基、腈基异丙基等
RAFT自由基聚合 常用RAFT 试剂
S C CH3 S C CH3 S C H S C CH3 S C CH3 S C CN CH3
活性种
2,2,6,6-四甲基 -1-哌啶氧自由基 St + (TEMPO)
+ St
休眠种
缺点:只适用于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等少数几种单体; TEMPO价格昂贵;聚合反应速率较低。
(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 1995年,Matyjaszewski和王锦山等首先报道了原 子 转 移 自 由 基 聚 合 技 术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他们采用 α -氯代乙苯为引 发剂,氯化亚铜和2,2’-联二吡啶( bpy )为催化剂,在 130 oC下进行苯乙烯本体聚合,得到聚合物不仅分 子量分布窄,理论分子量和实测值非常接近;而且 当加入第二种单体(丙烯酸甲酯)时,获得了嵌段 共聚物,表明ATRP具有明显的活性聚合特征。
第四章 离子聚合反应
阳离子聚合的特点: 快引发,快增长,易转移,难终止
4.1.3 阳离子聚合机理 4.1.3.1. 链引发
阳离子引发活化能为Ei = 8.4‾21 kJ/mol(自由 基聚合的Ed= 100~170kJ/mol),相对于自由基聚合 的慢引发,阳离子聚合的引发极快,瞬间完成。
第四章 离子聚合反应 4.1.3.2. 链增长
α-氯代乙苯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作业答案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作业答案

2.解:(1)k
=k11/r1 = 49/0.64=76.56 L/(mo l·s),
12
k21=k22/r2 =25.1/1.38=18.19L/(mo l·s)
(2)1/ r1为丁二烯单体的相对活性、1/r2为苯乙烯单体的相对活性。

1/
r1=1.56>1/
r2=0.725说明丁二烯单体活性较苯乙烯单体活性大,又因为k12>k22说明
丁二烯自由基活性较苯乙烯自由基活性小。

(3)两种单体共聚属无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共聚物组成方程为F1=( r1f12+f1f2)/(r1f12+2f1f2+r2f22),代入r1和r2值,作图如下
(4)欲得组成均匀的共聚物,可按组成要求计算投料比,且在反应过程中不断补加丁二烯单体,以保证原配比基本保持恒定。

2. 假定一: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

假定二:链自由基的活性只取决于末端单体单元的结构,与前末端单元的结构无关。

假定三:聚合反应是不可逆的,无解聚反应;
假定四:共聚物的聚合度很大,单体主要消耗在链增长反应过程中,而消耗在链引发中的单体数可忽略不计,Rp >>Ri。

假定五:聚合过程为稳态反应,即体系中总自由基浓度及两种自由基浓度都保持不变。

3. 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定义为竞聚率。

它表征两种单体的相对活性,
反映了单体自身增长(均聚)和交叉增长(共聚)的快慢。

r1= k11/k12,r2= k22/k21
当r1 r2=1时,可进行理想共聚;
当r1<1且r2<1时,可进行有恒比点的共聚;
当r1<<1,r2<<1,r1→0,r2→0或r1= r2=0时发生交替共聚。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离子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离子聚合)

(2)Lewis酸
这类引发剂包括AlCl3、BF3、SnCl4、SnCl5、ZnCl2和TiCl4 等金属卤化物,以及 RAlCl2,R2AlCl 等有机金属化合物,其中 以铝、硼 、钛、锡的卤化物应用最广。
Lewis 酸引发阳离子聚合时,可在高收率下获得较高分子量 的聚合物,因此从工业上看,它们是阳离子聚合的主要引发剂。
(5)聚合方法
自由基聚合可以在水介质中进行,但水对离子聚合的引发剂和 链增长活性中心有失活作用,因此离子聚合一般采用溶液聚合, 偶有本体聚合,而不能进行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
4.2 阳 离 子 聚 合
4.2.1 阳离子聚合单体
阳离子聚合单体必须是有利形成阳离子的亲核性烯类单体,包 括以下三大类:
(1)带给电子取代基的烯烃如:
Lewis 酸引发时常需要在质子给体(又称质子源)或正碳离 子给体(又称正碳离子源)的存在下才能有效。
质子给体或正碳离子给体是引发剂,而 Lewis 酸是助引发剂 (或称活化剂),二者一起称为引发体系。
质子给体 一类在 Lewis 酸存在下能析出质子的物质,如水、卤 化氢、醇、有机酸等;以 BF3 和 H2O引发体系为例:
阳离子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异构化反应
碳阳离子可进行重排形成更稳定的碳阳离子,在阳离子聚合 中也存在这种重排反应,如 β-蒎烯的阳离子聚合:
4.2.2.3 链转移和链终止 链转移反应 链转移反应是阳离子聚合中常见的副反应,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向单体链转移: 增长链碳阳离子以 H+ 形式脱去 β-氢给单体,这是阳离子聚
(Ph)3C+ClO4- + OR
Ph Ph
Ph
CH2 CH ClO4OR
(4)卤素 卤素 I2 也可引发乙烯基醚、苯乙烯等的聚合,其引发反应被认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国家级精品课程──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Free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1
4.1 引言 均聚合(Homo-polymerization):由一种单体 参加的聚合反应
n CH2=CH Cl
[ CH2CH ] n Cl
均聚物(Homo-polymer):均聚合所形成的产物, 含一种结构单元。
28
竞聚率r1、r2 :均聚速率常数和共聚速率 常数之比,表征了单体均聚与共聚能力之比。 共聚物瞬时组成方程:
k11 k 22 r1 = , r2 = k12 k 21
如HIPS:以PB作主链,接枝上St作为支链,以提 高其抗冲性能。
10
2)共聚物的命名 《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共聚单体名称间加一短横 线,前面冠以“聚” 字,或后面冠以“共聚物”。 如:聚氯乙烯-醋酸乙烯酯;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无规共聚物:前为主单体,后为第二单体; 嵌段共聚物:前后代表单体聚合的次序; 接枝共聚物:前为主链,后为支链。 IUPAC命名中,在两种共聚单体间插入表明共聚物类 型的字节: co、alt、b、g分别为Copolymer、Alternating、 Block、Graft缩写。
Ri1 = ki1[ R • ][ M 1 ]
R i 2 = k i 2 [ R • ][ M 2 ]
23
下标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某自由 基,第二个数字表示某单体。
2)链增长(Propagation):
k11 L M 1• + M 1 ⎯⎯→ L M 1 M 1•
R11 = k 11 [ M 1• ][ M 1 ]
26
M2的消耗速率:
某瞬间进入共聚物中单 元组成比(m1/m2)等 于两单体消耗速率比

[工学]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工学]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d[M1 ] [M1 ] 1 r1 d[M 2 ] [M 2 ]
当[M2]过量很多时, r1[M1 ] /[M 2 ] 1, 形成组成为1:1的共聚物。M1耗尽后,聚合就停止。
2019/1/2
24
r1 f1 f1 f 2 F1 2 2 r1 f1 2 f1 f 2 r2 f 2 f1 (r1 f1 f 2 ) f1 ( r1 f1 2 f 2 ) f2 1 r1 f1 2 f 2
2
如,60℃苯乙烯(0.01)-马来酸酐(0)
2019/1/2 25
3. r1 > 1, r2 < 1 而 r1 r2 < 1的非理想共聚 共聚曲线 不与恒比对角线相交,而处于该对角线的上方。
如,氯乙烯(1.68)-醋酸乙烯酯(0.23)
苯乙烯(55)-醋酸乙烯酯(0.01)
相反,如果r1 < 1, r2 > 1 ,则组成曲线位于对角线的下方。
2019/1/2 26
4.
r1 < 1, r2 < 1 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
曲线与恒比对角线有一交点,这点的共聚物组成与 单体组成相同,叫做恒比点。
d [ M 1 ] [ M 1 ] r1[ M 1 ] [ M 2 ] d [ M 2 ] [ M 2 ] r2 [ M 2 ] [ M 1 ]
(2)交替共聚物:共聚物中M1和M2两单元严格相间。
M1M2M1M2M1M2M1M2M1M2M1M2M1M2M1M2M1M2M1
(3)嵌段共聚物:较长的M1链段和另一较长的M2链段 构成大分子。
M1M1M1M1M1 M1M2M2M2M2M2 M2M2M2 M2M2M2
(4)接枝共聚物:主链由单元M1组成,而支链则由另 一种单元M2组成。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乳液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乳液聚合
分散作用
形成保护
增溶作用
单体 液滴 10000A
水相
单体
增溶胶束
乳化剂分子
胶束 40-50A
乳化剂
少量在水相中
单体
大部分形成胶束 部分吸附于单体液滴
小部分增溶胶束内 大部分在单体液滴内
引发剂 大部分在水中
1.聚合场所
水相中?
大量引发剂, 有初级自由 基,但单体 极少。
单体液滴?
引发剂是水溶 性,难以进入
水相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由水相扩散进入胶束,在 胶束中引发增长,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
油溶性单体的主要成核方式。
➢均相成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
水相中产生的自由基引发溶于水中的单体进行增长,形 成短链自由基后,在水相中沉淀出来,沉淀粒子从水相 和单体液滴上吸附了乳化剂分子而稳定,接着又扩散入 单体,形成乳胶粒子,这一过程叫均相成核。
连续
转化率 %
>95
99 60
~60 60~90 60~90
一. 乳化剂及乳化作用
乳化剂
亲水基团 疏水基团
C17H35COONa
疏水 亲水
乳化剂种类(type of emulsifier) ➢阴离子型(anionic): 脂肪酸钠(K12,十二烷基硫酸钠),
烷基磺酸钠、松香皂等; ➢阳离子型(cationic): 胺盐、季胺盐;
乳液聚合法生产的聚合物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 乳化剂种类
丙烯酸酯类
聚醋酸乙烯 聚氯乙烯
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 氯丁橡胶
阴离子+非离 子型
非离子型 阴离子+非离
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温度 ℃
70~90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

6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由一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称为AB型嵌段共聚物。如苯乙烯—丁二烯(SB)嵌 段共聚物。由两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 共聚物,称为ABA型嵌段共聚物。如苯乙烯—丁二 烯—苯乙烯(SBS)嵌段共聚物。由n段M1链段与n 段M2链段交替构成的嵌段共聚物,称为(AB)n型嵌 段共聚物。
1, 2-二苯乙烯也不能均聚,但能与马来酸酐共聚, 产物严格交替。
13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3)理论研究 共聚合反应可用于研究单体、自由基、阴
离子和阳离子的活性,了解单体活性与聚合 物结构之间的关系。
14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4.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与序列分布
4.2.1 共聚组成的特点 两种单体进行共聚时,由于化学结构不同,反应
R iM1
k
21[M
. 2
][M
1
]
k12
[M1.
][M
2
]
R
t11
R t12
0
d[M
. 2
]
dt
R iM2
k
12
[M
. 1
][M
2
]
k
21[M
. 2
][M
1
]
R
t22
R t12
0
(4—4) (4—5)
因为自由基总浓度不变,即
R iM1 R t11 R t12 0 R iM2 R t22 R t12 0
W2
W1 r1KW1 W2
dW2
W2
r2 W2
W1
m2 m1
W2 r2W2 KW1
(4—15)
K m2

高分子化学_4-9章_总结

高分子化学_4-9章_总结

4.3 共聚物的命名规则:
将两单体名称以断划线“-”相连,前面冠以“聚”字,或在后面加上“共聚 物”,如:聚丁二烯-苯乙烯 或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国际命名中常用两单体之间插入“-co-”,“-alt-” ,“-b-”,“-g-”,以分别 表示无规、交替、嵌段、接枝。
4.4 共聚合的主要研究内容:
共聚物的组成和序列分布。
1 2
4.4 共聚物组成方程
共聚物组成方程是描述共聚物组成与单体混合物(原料)组成间的定量关 系,可由聚合动力学或链增长的几率推导出来。 用动力学推导共聚物组成方程时,须作下列假定: ① 自由基活性与链长无关; ② 前末端(倒数第二)单元结构对单元活性无影响,即自由基活性仅决定 于末端单元的结构; ③ 无解聚反应,即不可逆聚合; ④ 共聚物聚合度很大,引发和终止对聚合物组成无影响; ⑤ 稳态:要求自由基总浓度和两种自由基的浓度不变,除了引发速率和终 止速率相等外,还要求M1·和M2·两自由基互相转变的速率相等。
r1和r2是均聚和共聚链增长常数之比,表征两单体的相对活性,称为竞聚率。
f1表示瞬间单体M1占单体混合物的摩尔分率,即: f1 1 f 2 F1代表同一瞬间单元M1占共聚物的摩尔分数,即:F1 1 F2
[M1 ] [ M 1] [ M 2 ]
d [M 1 ] d [ M 1] d [ M 2 ]
从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和F1-f1曲线可以看出: : ① 共聚物的组成一般不会与原材料单体的组成相同,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如
F1 f1
1 r2 1 r2 2 r1 r2 (1 r1 ) (1 r2 )
0.60 F1 0.50 0.40 0.30 0.20 0.10 0.0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f1 0.93/0.84 0.41/0.04 0.5/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1. 无轨、交替、嵌段、接枝共聚物的结构有何差异?举例说明这些共
聚物名称中单体前后位置的规定。

⑴. 无规共聚物:两结构单元M 1、M 2按概率无规排布,M 1、M 2连续
的单元数不多,自一至十几不等。

多数自由基共聚物属于这一类型,如氯乙烯一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⑵. 交替共聚物:共聚物中M 1、M 2两单元严格交替相间。

苯乙烯~
马来酸酐共聚物属于这一类。

⑶. 嵌段共聚物:由较长的M 1链段和另一较长的M 2链段构成的大分
子,每一链段可长达几百至几千结构单元,这一类称作AB 型嵌段共聚物。

也有ABA 型(如苯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 )和(AB )。

(AB)x 型。

⑷. 接枝共聚物:主链由M 1单元组成,支链则由另一种M 2单元组成。

抗冲聚苯乙烯(聚丁二烯接枝苯乙烯)属于这一类。

3. 说明竞聚率21,r r 的定义,指明理想共聚、交替共聚、恒比共聚时
竞聚率数值的特征。

⑴. 定义:竞聚率为均聚增长和共聚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2122
21211
1k k r k k r =
=
⑵. 竞聚率数值的特征: ①. 理想共聚:1,21=r r ;
②. 交替共聚:021==r r ;
③. 恒比共聚:理想恒比共聚:1121,1f F r r ===其
5. 示意画出下列各对竞聚率的共聚物组成曲线,并说明其特征。

5.01=f 时,低转化阶段的1F 约是多少?
且曲线不对称。

=?可求出由组成方程:12
2221211212111F f r f f f r f f f r F +++=
6. 醋酸烯丙酯(028.0 ,13.1=-=Q e )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74.0 ,41.0==Q e )等摩尔共聚,是否合理? 根据e Q -式:
()[]()[]0066.041.013.113.1exp 74
.0028.0exp 211211=--=--=
e e e Q Q r ()[]()[]056.1413.141.041.0exp 028
.074.0exp 122122=+-=--=
e e e Q Q r 由21,r r 值知,醋酸烯丙酯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反应而共聚,而甲基丙烯酸甲酯则易与自身反应而均聚,所以等摩尔共聚,不合理。

但如果使醋酸烯丙酯的量远大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量,可以得到交替共聚物。

7.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苯乙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
丙稀腈等等单体与丁二烯共聚,交替倾向的次序如何?说明原因。

(提示:如无竞聚率数据,可用 e Q , 值)
⑴. 当0 ,021→→r r 时表现为交替共聚,因此,可以从 021→r r 的
程度来判断两单体交替共聚的倾向大小
⑵. 从e 值差值的大小来判断,e 值相差较大的单体,交替共聚的倾
向大。

由此交替共聚的次序为:
马来酸酐>丙稀腈>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苯乙烯
马来酸酐:25.2 ,23.0==e Q ;醋酸乙烯酯:22.0 ,026.0-==e Q ; 丁 二 烯:05.1 ,39.2-==e Q 马来酸酐-丁二烯体系:
()[]52112
1
1107.5exp -⨯=--=
e e e Q Q r , ()[]51221
2
21086.1exp -⨯=--=e e e Q Q r
醋酸乙烯酯-丁二烯体系:013.01=r ,45.382=r 计算题:
1.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两对单体共聚,若两体系中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的浓度均为15%(质量分数),根据文献的竞聚率,试求共聚物起始组成。

⑴.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体系:文献值,23.0 ,68.121==r r
[][][][][]
886
.0,
174.086
15,36.15
.6215100211121=+=
===-=M M M f M M 932.02114
.012
2
2212112
1211112=+++==-=f r f f f r f f f r F f f ⑵.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体系:文献值,52.0 ,46.021==r r
[][][][][]855
.0,144.0104
15
,85.012.10015100211121=+====-=M M M f M M 775.02145
.012
2
2212112
1211112=+++==-=f r f f f r f f f r F f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