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培根随笔论爱情读后感
2023年文学_《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3篇)

2023年《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3篇)《培根随笔》读后感1《培根随笔》是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之结晶。
在这本书中,培根几乎谈遍了人类生活的的方方面面。
他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我是在六年级的时候接触这本书的,当初是因为朋友的极力推荐,其实我当时很不以为然。
但之后某一天因为实在无聊,才让它重见天日。
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迷上了这本书。
每个章节我都要看许多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论死亡》中的一句:“复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爱恋之心足以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献身死亡,悲痛之心会奔赴死亡,恐惧之心会预期死亡。
”对此,我深有感悟:一个人在仇恨的驱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为了报仇,就连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当两个人相爱,并且爱得很深的时候,死亡便在他们心中变的微不足道;人为了获得赞赏,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为了让别人在提到自己的名字时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死亡;一个人在极度悲痛、伤心之时,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住而自杀什么的;人在因为什么东西而担惊受怕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虽然我可能永远不会因为这些东西而投向死亡轻柔的怀抱,因为我的人生很平淡,而且可以说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很平淡,但这并不妨碍我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
虽然我现在并不大,但也并不小,已经能明白死亡的含义了,死亡意味着离别、痛苦,不仅是自己的,还有家人,如果争气一点的话,可能还会有更多人,但我觉得能为别人作出贡献的死亡才是有意义的,像普通人一样,碌碌无为的过完自己的一生。
我不想在生命的尽头,当走马灯放映时,像看一场烂片一样索然无味,甚至心生厌恶。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每当我吟诵李清照的这句诗时,就会心潮澎湃。
有人可能觉得我好高骛远,都还没成年就想死的事,但我觉得这是对人生的一种不满,是一种拒绝平庸的表现。
培根的每句话都蕴藏着做人的道理,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三观非常正直的人。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500字作文范文10篇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500字作文范文10篇《培根随笔》是一本充满哲学智慧的书。
培根这位先哲将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我们,我们自然是获益匪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的读后感500字作文范文10篇,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培根随笔》的读后感范文一无论是在《伟大的复兴》还是《新工具》等著作里,培根,这位伟大而又传奇的笔者以他永不言败的斗志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动人的乐章。
他以笔代戈,以热血铸剑影,在中国近代,无疑只有鲁迅先生才有资格与他相媲美。
在这五十多篇的随笔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论美》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围绕“美”而谈天说地的佳作。
读完它,我恍然大悟,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我们每个人的理想与目标不同。
所以,每个人所追求的果实也各不相同。
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我们应该多看看别人的优点。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为将来未知的旅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不凋谢的美。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形体是一个人的外表,而行为是指举手投足间的动作神态。
这才是真的美。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在的美丽,却忽略了内在的美丽,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心,光有外表,也不过只是个躯壳,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一个不漂亮却有美德的人才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他的进步思想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样,推动着人们一直向前进。
《培根随笔》——我人生的导师。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范文二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在他有生之年撰写了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培根随笔》。
2021年《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5篇)

What we are most proud of is not that we never fall, but that we can get up every time we fall.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培根随笔》读后感(精选5篇)《培根随笔》读后感1我看到了《培根随笔》这本书。
培根的__,散发着古老的悠远的的历史的味道。
"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
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说的人世上。
这是培根的特色。
"《论真理》是整本书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它表达了培根对真理的崇敬之情。
培根认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级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认知则是级的认知。
在他看来,只要拥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显得无比光明和快乐,就是人间的天堂。
应该敬佩这位先哲,这个追求真理的先驱者,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英雄。
"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
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
他的__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斜,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
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
即使这只是一本随笔集!《培根随笔》读后感2《培根随笔》就是一部写道理的__集锦,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声情并茂的人物,只有无限的讨论与研究,真是是物必谈,无所不谈。
本书作者,自然就是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和文学家。
一六〇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为首席检察官,一六一七年成为掌玺大臣,一六二〇年被封为子爵。
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贿,从此下野,脱离官场。
一六二六年死于实验。
本书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还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纪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确有人好见异思迁,视固守信仰为枷锁缠身,故而在思想行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培根随笔读后感优选10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优选10篇培根读后感。
经过细心选择栏目我为您打造了一款名为“培根随笔读后感”的精品,作文是思维与语言的交汇是自我展现的机会,写作文有助于我们培育良好的规律思维力量。
有的文章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关于作文模板详细该如何使用呢?培根随笔读后感(篇1)《培根随笔》是与《海底两万里》一齐买的,起初,我对它比对更没有爱好,除了看起来古板的书名,还有刚开头翻阅时乏味的资料,都使我不愿再看它其次眼,于是,它被我残忍地扔到了乱七八糟的旧东西里。
在网上,我了解到这是一本评价极其高的书,看了出于书中的各种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这是肯定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从杂物堆里将被埋几个星期的翻出来,沉下心,将书翻开。
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如同倾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试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竭力提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规律修辞使人善辩。
"在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如同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可见求知能够转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情》中,培根说道:"假如你把欢乐告知一个伴侣,你将得到两个欢乐;而假如你把忧愁向一个伴侣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说明白伴侣是我们身边必不行少的一个主角,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加颜色。
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布满哲理,重点论述人就应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因此,不好埋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貌与美的德行结合,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读《培根随笔》有感1《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真正始祖”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
《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态度和想法。
本书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是《论友谊》。
他在这篇随笔中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说明在我们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角色,他给我们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
当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并告诉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且时刻告戒我们“胜不骄,败不馁”。
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良师益友。
在这五十八篇随笔中,(读书笔记 )我们可以看出各有各蕴涵深远意义,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一个好学深思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人。
而培根正是这样一个人,他随笔展现了他文采,展现了他人格,也展现了他论点。
我们可以将这本书读多几遍,必定会明白其中道理。
读《培根随笔》有感2培根是英国著名学者,作家、思想家与科学家。
《培根随笔》这本书对我有很大感触与收获,他人生哲理启发了我,他所说论是我们人生上缺点与优点以及人生观。
在这本《培根随笔》中,培根写到了政治,宗教、友谊、艺术、性格、教育等话题,以及触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
培根随笔三则—论求知、论爱情、论美_读后感

一、论求知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
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这是一门技艺。
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
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
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
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
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
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
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己本身。
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早就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2023年培根随笔读后感(12篇)

2023年培根随笔读后感(12篇)培根随笔读后感篇1《培根随笔》的作者是弗兰西斯·培根。
他是英国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在他所著的《培根随笔》中阐述的是“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
虽然这本随笔只有短短的58篇但篇篇都阐述了一个足以运用一生的真理。
在《论友谊》一篇中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与朋友分享快乐的人,都会更加快乐;凡是向朋友倾诉忧愁的人,都会不再忧愁。
友谊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必要缺少友谊的人就好比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
在《论习惯》一篇中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性格可以左右人的思维,学识能够影响人的谈吐,但是,人的行动却往往取决于长期养成的习惯。
是啊,习惯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你受益一生一世。
在《培根随笔》中最令我受益匪浅的一句话,是《论学习》一篇中的:读书为学,为的是获得享受、作为装饰、增长才干。
幽居养静之时,读书可以获得享受;高谈阔论之时,学问可以作为装饰;行事处世之时,知识可以增长才干。
如果一个不懂的这些的话,学习对他来说就是索然无味的。
读了《培根随笔》可以激发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绝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2弗兰西斯。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它不仅仅在文学、哲学成就显赫,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共58篇,内容却涉及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等方面,都结构严密,行文紧凑。
《培根随笔》短小精悍,力求最短的篇幅摆足事实,讲清道理,具有诗的凝练和谨慎布局。
《培根随笔》读后感(15篇)_1

《培根随笔》读后感(15篇)《培根随笔》读后感1《培根随笔》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而作者培根,有着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他崇尚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培根的各个方面,从《论真理》、《论死亡》、《说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从《论高位》、《论帝王》、《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从《论爱情》、《论友谊》、《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从《论逆境》、《谈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从《论伪装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在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
“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
”没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所以,我认为人的外表很重要,但如果空有外表,且没有内涵,其不只是一具尸走肉?所以,人因为可爱而美丽。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培根随笔》读后感2《培根随笔》不同于其他随笔,大部分随笔都是十分简洁明了。
有什么说什么,就如同一个小册子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随笔论爱情读后感
看完《培根论爱情》后想必每位读者都会有着自己对爱情的一份感悟。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培根随笔论爱情读后感”。
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分享!
培根随笔论爱情读后感【第一篇】
《培根论爱情》读了十几遍,每次读的过程中我都穷尽脑汁想反驳其中的论点,却做不到,最后只能相信。
在他看来,爱情是盲目的,过分沉迷其中便影响人们做更有意义的事。
可是,即使现在我却依然相信,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为了体会其带给我的一丝甜美,我愿放弃自己人生中的其他任何东西。
正如罗素所言,在爱情里我体会到了古代先贤们描述的那种感觉。
这似乎是矛盾的,爱情,事业,难道真的是一种零和游戏?培根最后说,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
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这却是我一直相信的,爱情没有面包是不会长远的,所以一味追求爱情的人最后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
因此,即使在爱情中也就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可以享受爱情的甜美,但是一定要控制这种情绪,如果能让这种甜美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那将是多么的完美。
培根随笔论爱情读后感【第二篇】
“爱情在舞台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赏价值。
因为在舞台上爱情既是喜剧也是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常常招致不
幸。
所以,爱情的代价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真的定律,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
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己本身。
”
我认为培根的爱情论中有一点是值得争议的“不能得到回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当代着名作家梁晓声也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爱情的真谛可以理解为如下的过程―――第一是爱上一个人;第二是被一个人所爱;第三,至关重要的是,祈求上帝赐助两者同时发生。
”毛主席也曾提到:“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爱与回爱都是相对的,我们肯定都有喜欢的人,同时也肯定都有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应当从中寻求一个尽量完美的结合点,至于“爱之越深,恨之越怯”,是大可不必。
其实生活中的爱情才是最完美的爱情,酸甜苦辣咸应有尽有,而且原汁原味,爱情在舞台上,只不过是被美化了的小丑而已!
培根随笔论爱情读后感【第三篇】
爱情是平凡、普遍、但又是重要、神秘的社会心理,是个人生命中充满激情、感受幸福、富有诗意、虽然也伴随烦恼、痛苦、甚至不幸的重要人生经历。
有多少爱情的诗篇赞美这人间美好的感情!但由于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爱情更不可能一帆风顺。
如培根所说:“在舞台上,爱情经常是喜剧、有时也是悲剧的题材;但人类的生活里,爱情制造许多不幸,爱情有时像迷人的女
妖,有时像复仇的女神。
”
培根《论爱情》虽然缺少他自己的亲身经验与真情实感,但作为哲理散文,也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比如文章结尾:“夫妻之爱繁衍人类,朋友之爱完善人类,但淫乱之爱使人类腐化堕落。
”尤其是最后一句:“但淫乱之爱使人类腐化堕落。
”君不见,有哪个贪官污吏不同时也是淫乱之徒!
最后,总结爱情三字经如下:(道)德、智(慧)、(激)情。
培根随笔论爱情读后感【第四篇】
舞台上的情比生活中的情要美好得多。
因为在舞台上只是喜剧和悲剧的素材,而在人
生中,却常常招来不幸。
它有时象那位诱惑人的魔女,有时又象那位复仇的女神。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
没有一个是因情而发狂的人。
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只有罗马的安东尼和克劳底亚是例外。
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却是严肃多谋的人。
这说明情不仅会占领开旷坦阔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假如守御不严的话。
埃辟克拉斯间说过一句笨话“人生不过是一座大戏台。
”似乎本应努力追求高尚事业的人类,却只应象玩偶般地逢场作戏。
虽然情的奴隶并不同于那班只顾吃喝的禽兽,但毕竟也只是眼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培根随笔论爱情读后感【第五篇】
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
例如,只有在爱情中,才总是需要那种浮夸谄媚的词令。
而在其它场合,同样的辞令只能招人耻笑。
古人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的。
”----只有对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
因为甚至最骄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
所以古人说得好:“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
”情人的这种弱点不仅在外人眼中是明显的,就是在被追求者的眼中也会很明显----除非她(他)也在追求他(她)。
所以,爱情的代价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真的定律。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
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己本身。
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早就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
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后者未必能得到爱情。
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
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
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
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我不懂是什么缘故,许多军人更容易堕入情网,也许这正象他们嗜爱饮酒一样,是因为危险的生活更需要欢乐的补偿。
人心中可能普遍具有一种博爱倾向,若不集中于某个专一的
对象身上,就必然施之于更广泛的大众,使他成为仁善的人,象有的僧侣那样。
夫妻的爱,使人类繁衍。
朋友的爱,给人以帮助。
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人堕落毁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