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的故事(一)[散文欣赏]
石匠的故事

石匠的故事南京有座栖霞山,栖霞山上有座千佛岩。
传说千佛岩有一千尊佛像,是六朝时候一位石匠一个人凿出来的石匠成佛南京有座栖霞山,栖霞山上有座千佛岩。
传说千佛岩有一千尊佛像,是六朝时候一位石匠一个人凿出来的,最后一尊佛像一手拿着凿子,一手拿着锤子,就是凿石佛的石匠本人。
那时,南京是京城,皇帝最信佛。
有一次,他到栖霞寺去进香,看见栖霞山的山势好,就说要在栖霞山上凿一千尊佛像。
太监一听,就到处去找手艺好的石匠。
凑巧,在栖霞山脚下,有个石匠年轻力壮,手艺又好,被太监打听到了,就把石匠带去见皇帝。
从前,见皇帝的规矩大着哩,先要三跪九叩首,皇帝讲话时,只能跪在地上听,连头也不能抬,等皇帝把话讲完,石匠已经跪得两条腿都站不直了。
石匠心想:你皇帝也是人,叫我替你办事情,还让我跪了老半天,总有一天,也要叫你给我跪。
石匠心里这么想,嘴上可不敢这么讲,凿石佛的事更不敢马虎。
从此以后,石匠就日夜不停地在栖霞山上凿石佛了。
石匠的手艺确实高,凿一尊,是一个样子,尊尊石佛都不一样,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坐的、站的,各有各的神态,各有各的姿势。
就这样,他凿呀凿呀,一连凿了九百九十九尊,就差一尊了。
这时,太监过来告诉他,明天皇帝要亲自来朝拜石佛,一千尊石佛一定要在天亮前通通凿好。
石匠一拍胸脯说:“保证误不了事!”于是,他当夜就把最后一尊石佛凿了出来。
哪晓得,第二天天亮起来一看,最后凿好的那尊石佛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石窟窿。
这下,石匠急坏了,早不丢,晚不丢,刚巧皇帝今天要来,偏偏丢了一尊石佛。
这不是要人命吗?再凿一尊,时间也来不及了。
很快,皇帝到了。
那皇帝倒是诚心,见一尊石佛,就跪下来,磕一个头。
石匠看见了,反倒不急了,心想:今天我倒要叫你皇帝老儿给我磕头拜一拜了。
他一手拿着凿子,一手举着铁锤,轻轻一跳,跳进最后那个石窟窿,站在那儿,憋着气,一动也不动。
此时,皇帝已经连续磕了九百九十九个头,早已磕得头昏眼花,看见最后一个石窟窿里还有一尊佛像,不管三七二十一,“扑通”一声跪下去,又磕了一个头,磕完站起来就走了。
民间故事石匠被欺负,在台阶上做了手脚,老翁准备棺椁吧

民间故事石匠被欺负,在台阶上做了手脚,老翁准备棺椁吧明朝永乐年间,偏远的县城,方圆数十里,只有大丰镇有着一位石匠林三,要说古代工匠之中,泥瓦匠和木匠常见,很多,但是这石匠的数量却是极为稀少的。
一般人家盖房,很少会用到石匠,主要是雕刻方面,需要石匠的多一些,所以石匠变得比其他工匠的数量就少了许多。
石匠林三,已经休息了五六天了,没有活儿,妻子出来进去的,也是经常叹气,因为没有活儿,意味着没有工钱,本来就吃不饱,这更是雪上加霜了。
家中也没有土地,无法耕种,只能是靠着打工赚钱,所以一家气氛沉闷,这石匠也是无奈,虽说自己的手艺不错,但是真正需要他的地方太少了。
正在犯愁的时候,门外有人喊他的名字:石匠林三住这里么?林三听罢,立刻来了精神,立刻冲了出去,打开院门,一名穿着青衣,管事模样的男子站在外面,林三赶紧说道:我就是,你找我何事?管事模样的男子带着一股居高临下的神色,说道:我家李员外要修一座宅子,需要一名石匠,听说你是方圆数十里最好的,所以过来问问你可愿去?听到此话,林三顿时来了精神,没有丝毫的迟疑,说道:我去!那人听罢,眼神之中闪过一抹轻视,说道:明日过来城里,李员外府上报道!似乎是命令一般,不过石匠林三没当回事,自己好不容易有了活计,可不能丢了,急忙答应了下来。
妻子听到此事之后,也是出现了久违的喜色,赶忙给他准备东西,县城离着也就是十几里,根本就不用住下,来回跑就行,所以只需带着工具即可。
次日,这石匠林三带着工具,早早就到了李员外府上,可是到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到得早了些,人家还没开门呢。
不过府外已经聚集了七八名工匠了,大家彼此寒暄了一番,也算是都认识了。
很快,府门打开,之前的那名管事,将众人叫了进去,到了侧院,这里有着一块空地,便是建房所在。
管事盯着众人,说道:诸位!之前都跟大家说好了,工程最好一月搞定,李员外乃是善人,工钱少不了大家的。
刚说到这里,一名老者,穿着员外袍走了过来,看着众人,管事做了介绍,原来这就是李员外,石匠见了,心中却是不以为然,凭着长相,就不像善人。
石匠的故事(一)[散文欣赏]
![石匠的故事(一)[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41dfb8ea28ea81c758f5789f.png)
石匠的故事(一)[散文欣赏]八十年代以前,住在山区的农家人用石磨磨粮食,农家人要吃饭就离不开石磨,基本上家家都有一盘石磨。
时间一长,石磨的牙齿就磨平了,磨出的面少麸子多,浪费粮食不说,磨出的面太粗也不好吃,因此上就产生了一门手艺---铲磨盘的石匠。
有一个石匠姓彭,做得一手铲石磨的好活,盛名闻达数十里。
石匠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行动不方便,耳朵有些背,跟人说话需要大声大气才可以听到。
也干不了繁重的农活,于是石匠的石匠父亲把全部手艺传授给了石匠。
长大成人后的石匠,整天颠着跛腿给人铲石磨,生活殷实,口碑很好,可就是娶不上媳妇。
因为秦岭山区的姑娘选郎的条件是,耕得了地,负得了重,能挑回来水,会挖窑洞,这就足够过日子了。
可这些记忆石匠都干不了。
三十岁上,有人给石匠说了一门亲事,女方是瞎子,但做得一手好饭,而且针线活也是数一数二。
石匠满口答应,很快就成亲。
石匠口碑很好的缘由是干活踏实,无论主人在与不在跟前,他都会把磨牙铲的棱棱的,这样磨出的面细面多,庄稼人以粮食为生,自然满心欢喜。
成家后的石匠干活收费和以往大不相同,铲一盘石磨需要干三天,人工费一块五毛钱,必须是三张1972版的五角纸币,即使1980版的五毛纸币流通以后,石匠还是坚持收1972版的五角纸币。
少给可以,多给坚决不要。
好奇的人问石匠,石匠笑而不答,继续干他的活儿。
石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逢集不干活,逢年过节不干活,你就是抬也抬不走。
逢集日,石匠一大早收拾停当,用一根竹竿引着瞎子媳妇去赶集。
赶集的路上,乡里人们都念着石匠的好,不停地和石匠打招呼,找各种由头和石匠的瞎子媳妇唠家常。
大家都夸石匠的媳妇漂亮,这让石匠很高兴,石匠的瞎子媳妇脸上也笑成了花。
由于一路聊天,加之石匠的腿脚不灵便,因此上石匠两口子赶到五里外的集市时基本上集市快散了,石匠和瞎子媳妇买足油盐酱醋,还忘不了给她的瞎子媳妇买上白洋布和丝线。
石匠说,他媳妇会绣花,绣的牡丹就跟活的一样。
石匠在一个下雨天从塬畔上甩了下去,伤到了内脏,不久就去世。
以远去的石匠为题的散文

以远去的石匠为题的散文以远去的石匠为题的散文远去的石匠舒添宇电影《野山》有一个经典镜头:主人公禾禾将老石磨如释重负地推向沟底,咕咕噜噜,随之远去的是落后,是贫穷。
石磨曾经长期主宰着农村人的日子,无论是粗粮的玉米、高粱、荞麦,还是细粮的小麦,都离不开石磨的研磨。
那时候,农村差不多家家都有一台石磨,用它来加工豆腐、浆粑、面粉。
一家人只要石磨在转动,小日子就不会停息。
除了石磨,石制器具还包括猪食槽、牛槽、碓窝、辣椒钵、墙杵子、石桌凳等,因此,行走乡间的石匠很是吃得开。
我小时候,院子里有一位来自县城郊区的石匠,姓李,手艺不错,人也和善。
我们左邻右舍的石器差不多出自他的手。
记得他总是背着一个软塌塌的劳动布料子的旧挎包,里面装着诸如锤子凿子斧子镏子之类的工具。
我家的石磨就是请他打制加工的,父亲让我称他为“伯伯”。
他工作的时候,我喜欢静静地观摩,看他一下一下把一个很不规则的荒野顽石雕琢成线条明快、造型优美、工艺精细的石磨。
记忆中李石匠身体不是很好,青白脸色,有些浮肿,经常咳嗽,应该是哮喘的毛病。
一抽烟就不停地喘,一口口地吐痰,吐得并不利索。
听说家里不太宽裕,利用农闲出来加工石磨,挣点微薄的'工钱贴补家用。
谁家定下加工石磨,先由主家带领他到野外选择合适的石材,印象中能作为磨石的石头好像叫做麻火石,呈天青色,石质致密,纹理均匀,没有线条状的杂质。
具备了这些条件的石材属于比较理想的磨石,禁得起反复捶打。
有时候选好的磨石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破相,经过石匠精心加工,基本轮廓都已经出现了,却毫无征兆地破成几块。
看着辛辛苦苦千锤万凿的半成品,老李心里一定恼火得很,一脸的无奈,只好重新选料,从头开始。
石磨打成了,用上一年半载的,磨齿就慢慢磨平了,磨玉米、小麦就不快了。
李石匠会按时做“售后服务”,我们称作“洗磨子”,就像刀子不快需要磨磨刀刃才能使用。
洗磨子不需要多大力气,要细心耐心,用力大了,磨齿会坏掉,用力小了,不起任何作用。
渐渐消失的行当——石匠

渐渐消失的行当——石匠在我很小的时候,见过石匠工作的每一个过程。
因为大舅舅和小舅舅都是石匠,在我上小学到初中的阶段,经常在放学完了,去看下他们打石头。
所以对石匠的整个工艺过程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后来,大舅因病离世,小舅坚持着干了几年石匠,感觉打石头没有外出打工的赚钱,就外出打工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传统石匠了,而现在回到老家,过去的那些传统手艺人,年纪大的一个接着一个离世,年轻的基本都改行了。
石匠,作为一个曾经传统的行业,估计历史应该是最悠久的吧,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都离不开一代代石匠们默默的贡献。
也许,从人类开始感知世界的时候,文明尚未兴起,人们对石器的认知和使用,一点一点的打磨,那就是石匠的起源吧。
石匠的重要性,我想不必多说,人类文明奇迹就有由230万块石垒就的胡夫大金字塔,上亿块大石条砌成的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石头建筑工艺有石城墙、石桥、石屋、石狮、石人、石马……这一切都离不开石匠的创作。
对于石匠,在今天,也许很多人会知道,现在那些做石刻的雕工师傅,专门刻碑的匠人,但这些都是现代的石匠了,而本文我要讲的是传统的粗工石匠,也就是在过去科技不发达、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仅仅依靠体力去开采巨石,石匠工艺的第一道工序。
关于石匠石匠的祖师爷。
鲁班。
(也有人说石匠的祖师爷是彭石先祖,他的知名徒弟是补天的女娲娘娘)石匠的分类。
简单的来说,石匠分为有粗匠和细匠。
粗匠是把山上的石头采切成大小长短不一的原料石,细匠一般是在山下,或磨、或雕,最终成为精美的产品或是艺术品。
石匠的工具。
通常,石匠会有一个比较结实的木箱子,没有盖,但木板非常厚实,跨带也非常结实,一般都会用过去柴油机上的那种传动皮带。
石匠的工具有大锤、二锤、钢钎、楔子、錾子、手锤、风箱,还有划线的钢尺和弹线用的墨斗,除了大锤、钢钎、风箱等基本都会放在工具箱里。
每件工具都有各自的用处:大锤和楔子都是开山用的,二锤是砸线用的,钢钎在撬石头会用到,起杠杆作用,省力。
石匠精神作文

石匠精神作文我之前去参观过一个石匠工作的地方,那场面,可震撼啦!石匠师傅们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有锤子、凿子、还有那种大大的锯子,在石头上敲敲打打,“叮叮当当”的声音响个不停,就好像是一场石头的音乐会!我看到一位老师傅,他满脸的汗水,衣服都湿透了,可手却一点儿也没停下。
我忍不住问他:“师傅,您不累吗?”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孩子,累啥呀,看着这石头在我手里一点点成型,心里美着呢!”哎呀,你们说,这得多热爱这份工作,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呀?还有一个年轻的石匠哥哥,他干活儿的时候可认真了,眼睛紧紧地盯着石头,那专注的样子,就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他和那块石头了。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哥哥,这石头有啥魔力,让你这么着迷?”他擦擦汗说:“妹妹,这可不是魔力,这是梦想!我要做出最棒的石雕,让大家都喜欢!”你们想想,这像不像我们学习?有时候作业多,题目难,我们觉得累,觉得烦,可要是心里有个梦想,有个目标,是不是就有劲儿坚持下去啦?石匠们不就是这样嘛,他们心里有着对石雕的热爱和追求,再苦再累也不怕。
石匠精神到底是啥呢?我觉得啊,就是那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一心一意要把事情做好的劲头儿!他们不会因为石头太硬就放弃,不会因为别人说不好就灰心。
就像我们跑步比赛,摔倒了也要爬起来继续跑,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认输,对不对?再想想,我们盖房子,要是没有石匠把石头打磨好,房子能结实吗?我们欣赏的那些美丽的石雕,要是没有石匠们的精心雕琢,能那么好看吗?石匠们就像是默默付出的英雄,虽然他们的工作可能不那么起眼,但是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多美好。
咱们可不能小瞧了这石匠精神,要是每个人都有石匠精神,那还有啥事儿做不好呢?学习上遇到难题,咱就像石匠敲石头一样,一点点攻克;做手工的时候,咱就像石匠雕琢石雕一样,细心耐心。
反正啊,石匠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愿意,就能拥有它!所以啊,我觉得石匠精神就是一种超级厉害的力量,能让我们变得更棒,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石匠朱文铭的故事

石匠朱文铭的故事在我们那个小地方,朱文铭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不过他不是那种抛头露面的名人,而是一个默默和石头打交道的石匠。
朱文铭长得就特别有石匠的样子。
他身材敦实,那胳膊粗得就像小树干似的,手上全是老茧,摸起来糙糙的,就像石头的表面。
他的脸呢,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就像他经常雕琢的红砂石的颜色。
这朱文铭打小就对石头感兴趣。
别人家孩子在外面疯跑玩耍的时候,他就蹲在村头那块大石头旁边,一会儿摸摸这儿,一会儿敲敲那儿,眼睛里透着一种好奇劲儿。
他老爹看到他这个样子,就寻思着,这孩子莫不是和石头有缘,干脆就把他送去跟着村里最老的石匠学手艺。
刚开始学的时候,朱文铭可没少吃苦。
那锤子在他手里就像个不听话的小怪兽,老是敲不到点子上。
有一次,他想雕个简单的小狮子,结果一锤子下去,把狮子的“脑袋”给敲掉了一半。
他师傅在旁边看了,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说:“你这不是雕狮子,是打地鼠呢。
”朱文铭脸涨得通红,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手艺学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文铭的手艺那是突飞猛进。
他就像和石头有了某种默契,知道怎么顺着石头的纹理去雕琢。
他雕出来的东西,那可真是栩栩如生。
就说他雕的那些小动物吧,小老鼠的眼睛贼溜溜的,好像在找吃的;小鸟的羽毛根根分明,就像真的能飞起来一样。
有一回,村里的老祠堂要翻修,需要一对石狮子镇门。
这可是个大活儿,大家都推荐朱文铭来做。
朱文铭那叫一个上心啊,从选石头开始就特别讲究。
他跑到山里,找了好几天,才挑到两块满意的大石头。
然后就开始埋头苦干。
白天,他就在祠堂门口摆开架势,锤子和凿子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
晚上,他就借着月光,琢磨着哪里还需要再修改修改。
这对石狮子雕好之后,可把全村人都镇住了。
那狮子威风凛凛,张着大口,仿佛在守护着整个村子。
从那以后,朱文铭的名声就更响了,周围村子有啥需要石雕的,都来找他。
朱文铭这人还特别有趣。
他干活的时候嘴里总是哼着一些不成调的小曲儿。
有时候他还会跟石头聊天,旁人听了觉得他是不是傻了,他却一本正经地说:“这石头啊,也是有灵性的,你得跟它好好沟通,它才愿意在你手下变成好看的东西。
石匠

石匠很小的时候,有两位石匠的形象最先进入我的记忆。
朱石匠,个头不高,大方脸,嘴上常年留着几根长长的黄胡子。
朱石匠是夏天里来我们村的。
他每天从早到晚就穿一件短裤头,一条白色老布巾搭在肩上。
朱石匠最大的本事就是“打长条”。
在水泥电线杆未问世之前,我们这里的电线柱子都是用长石条来代替的。
长石条高两丈许,一尺来厚。
顶端凿得扁扁的,并且开个圆孔。
这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这门活被朱石匠独揽了。
就这样,朱石匠每天由一班徒弟“侍候”着,众星拱月一般。
朱石匠的另一门绝活就是“开磨子”。
那年月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石磨。
一遇雨雪天气村子里就传来咿咿呀呀的石磨声。
石磨磨平了,就得请石匠师傅“开洗”。
这时朱石匠就又成了村子里最走红的人,吃香喝辣的,受人追捧。
朱石匠家住“将军山”。
得天独厚的大青石资源练就了朱石匠打制石碑的能力。
他能在大青石上刻龙雕凤。
这样的石匠师傅实在难得,因此大伙都称朱石匠为大师傅!土生土长的吴石匠也有几个招数。
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吴石匠着实火了一把。
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吴石匠每每口袋里要插上一支双色铅笔,他的图纸就画在香烟盒上。
图纸绘成功了,他就一心一意打“块石”。
“块石”成梯形规格,尺寸毫厘不爽。
吴石匠也成了一时的新闻人物。
记忆中的吴石匠头发花白,是向后梳去的大背头。
其时他的门牙早已脱落。
脊背也有些弯曲。
吴石匠虽然看上去有些苍老,但干起活来还是有精有神的。
他的外衣从来都是敞着的,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里。
说归说做归做。
吴石匠要是没有几把刷子料他就没有那般“狂”了。
他还有一招,那就是打石磙。
那年月石磙是每个生产队必不可少的碾谷工具。
当时能打制石磙的屈指可数。
吴石匠恨自己没有分身术。
别人没事干,他却干不完。
一些生产队长争相来到他的工地,早早就递给他香烟,求他前去为生产队打石磙。
这时的吴石匠便把他的老花镜摘下,慢慢腾腾地搭上一两句话:“看,能不能安排得了,等我的口信吧!”就这样,吴石匠一直在匆忙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匠的故事(一)[散文欣赏]
八十年代以前,住在山区的农家人用石磨磨粮食,农家人要吃饭就离不开石磨,基本
上家家都有一盘石磨。
时间一长,石磨的牙齿就磨平了,磨出的面少麸子多,浪费粮食不说,磨出的面太粗也不好吃,因此上就产生了一门手艺---铲磨盘的石匠。
有一个石匠姓彭,做得一手铲石磨的好活,盛名闻达数十里。
石匠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行动不方便,耳朵有些背,跟人说话需要大声大气才可以
听到。
也干不了繁重的农活,于是石匠的石匠父亲把全部手艺传授给了石匠。
长大成人后的石匠,整天颠着跛腿给人铲石磨,生活殷实,口碑很好,可就是娶不上
媳妇。
因为秦岭山区的姑娘选郎的条件是,耕得了地,负得了重,能挑回来水,会挖窑洞,这就足够过日子了。
可这些记忆石匠都干不了。
三十岁上,有人给石匠说了一门亲事,女方是瞎子,但做得一手好饭,而且针线活也
是数一数二。
石匠满口答应,很快就成亲。
石匠口碑很好的缘由是干活踏实,无论主人在与不在跟前,他都会把磨牙铲的棱棱的,这样磨出的面细面多,庄稼人以粮食为生,自然满心欢喜。
成家后的石匠干活收费和以往大不相同,铲一盘石磨需要干三天,人工费一块五毛钱,必须是三张1972版的五角纸币,即使1980版的五毛纸币流通以后,石匠还是坚持收1972版的五角纸币。
少给可以,多给坚决不要。
好奇的人问石匠,石匠笑而不答,继续干他的
活儿。
石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逢集不干活,逢年过节不干活,你就是抬也抬不走。
逢集日,石匠一大早收拾停当,用一根竹竿引着瞎子媳妇去赶集。
赶集的路上,乡里
人们都念着石匠的好,不停地和石匠打招呼,找各种由头和石匠的瞎子媳妇唠家常。
大家
都夸石匠的媳妇漂亮,这让石匠很高兴,石匠的瞎子媳妇脸上也笑成了花。
由于一路聊天,加之石匠的腿脚不灵便,因此上石匠两口子赶到五里外的集市时基本
上集市快散了,石匠和瞎子媳妇买足油盐酱醋,还忘不了给她的瞎子媳妇买上白洋布和丝线。
石匠说,他媳妇会绣花,绣的牡丹就跟活的一样。
石匠在一个下雨天从塬畔上甩了下去,伤到了内脏,不久就去世。
全村的人赶去为石
匠奔丧,还有外村听到石匠去世消息的人也赶了过来表示对石匠的哀悼。
石匠的媳妇哭的
跟泪人一样,她告诉奔丧的人们,她凭感觉可以辨别出1972版的五角纸币,其它的她都
辩不出来。
石匠为她攒了很多这种五角钱的纸币,常常告诉他等他过世后媳妇还可以生活。
前来奔丧的人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更加钦佩石匠,大家齐心协力,把石匠的坟包起得高高的。
在石匠去世后不久,石匠的瞎子媳妇也郁闷而死,十里八乡知道消息的很多人赶去奔丧。
人们在收拾遗物时,清理出石匠为媳妇积攒下的四百三十五张1972版的五角纸币,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财产,可以吃喝好几年。
还有瞎子媳妇绣的鞋垫、枕套、背面、门帘、窗帘等绣活,人们看得啧啧称奇。
石匠和瞎子瞎子媳妇留有一女,很漂亮,不聋不瞎。
虽然不会石匠的手艺,但绣活干得出类拔萃,听说石匠女儿绣的鸳鸯枕头作为艺术品,都销到了韩国和欧洲,成为家乡顶呱呱的刺绣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