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1 学前儿童心理学主讲:杨白绪论教学目标1.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3.初步具备研究幼儿心理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意义教学难点心理学的内容教学准备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案例若干;各种版本的《学前心理学教材》;经典的心理研究案例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话题讨论】提到心理学这门学科,你想到了什么?想一想你在平常的各种活动中都有哪些心理表现?你知道心理是怎么一回事吗?

(一)什么是心理现象2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我们对心理现象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天天离不开它,天天在感受它;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去认识这种复杂的现象。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包含了许多非常有趣的、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恩格斯曾把这种丰富多彩、复杂有趣的心理现象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心理现象(简称心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即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过程。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言语和思维等过程。我们在清醒状态下,时时刻刻看到各种东西和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这是人的感知觉。人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于感知觉;我们看见了的东西有时在我们头脑中并不马上消失,它会在我们头脑中保留一段时间,当我们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再次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如我们还记得我们小学老师的音容笑貌,还能想起以前见过的万里长城的宏伟雄姿,初中学过的很多知识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还能用上,这就是记忆;我们不仅能直接感知和记住眼前的事物,还能认识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如可以推测2000 年以前孔子生活的方式,可以推测为什么某个幼儿今天没有来,有经验的老农还能根据燕子低飞与下雨的关系来判断天气的情况等,这些表现了人的重要心理过程--思维;我们还能想象日后的工作情景,吴承恩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孙悟空和猪八戒等生活中根本没有的形象,这是另一种心理过程--想象;我们在感觉和思维、想象的时候,都要聚精会神集中注3 意。注意是与心理过程相伴随的。(2)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绪和情感。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而且还总是抱有一定的态度,对事物产生喜欢、厌恶、高兴或悲伤等情绪或情感。例如,幼儿一见到妈妈,就特别高兴,而一见到大夫就害怕。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过程。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积极的情感引起我们活动的积极性,使我们锐意进取,乐观向上;而消极的情感则会使我们意志消沉,热情降低。(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自觉地调节自身的行为和情感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或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而达到预定的目的。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活动称为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包含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由于每个人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

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如有的幼儿在大多情况下都是积极热情,而有的幼儿则沉静文雅; 4 有的幼儿遇事反应眼疾手快;而有的幼儿则反应迟缓。可以说每个人与别人都是不一样的,这些就是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这三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体验到。例如,同一个班里,有的同学语言表达特别好,而有的同学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有的同学理解力强,而有的同学则理解力弱,这就是能力不同的一些表现。再如有的同学活泼好动,有的同学则喜欢安静,有的同学行动迅速,有的同学则行动迟缓,这些都是气质不同的表现;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同学比较勇敢坚强,而有的同学则比较胆小懦弱;有的同学勤奋向上,有的同学则比较懒惰消沉,这些都是性格不同的表现。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了每个人的独特心理表现。(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讨论】 1.从本节课的开始到现在,你的哪些心理活动参与到学习中?举例说明。2.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为什么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表现会不尽相同? 二、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三、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自身的心理现象发生了兴趣,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发表过不少有关心理现象的见解。如《三字经》,春秋时代的中国和古希腊,许多思想家都对心理现象有过论述,但都属思辨性的论述,而且和哲学思想混杂在一起。在以后的年代中,对于心理现象虽然有些专门的研究,但是方法上都靠一般观察和个人体验,研究范围也很狭窄,心理学仍然包容在哲学中,没有独立存在。1879 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应用实验手段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所以我们说,心理学有着慢长的过去,是一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5 的科学。说心理学年轻,不仅仅因为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它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因而人类的心理奥秘还没有完全被揭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生命力。四、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学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儿童心理学又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基本理论来研究学前期儿童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学问题。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发展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 岁)心理的发展。广义的学前时期是指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7 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3.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学前阶段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同时,其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2)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学前心理学还研究学前儿童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和一般的特征。(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 6 循的。(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和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例如: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案例分析】分析以下几个案例,你认为幼教工作者(包括即将成为幼儿教师的你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 案例1.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个别动画片中充满了暴力的场面。案例2.家长要求3 岁的佳佳每天做数学题,佳佳做不好,也不愿意做,家长很生气,不断训斥和责骂佳佳。案例3.有位幼儿教师费了很多工夫,将活动室布置得绚丽多彩,可是她在组织孩子们集体活动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到她的要求上来。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

的观点。二、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1.了解幼儿认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2.了解幼儿个性心理形成的规律,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从小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3.学前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幼儿教师预见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景,发现心理发育不良的儿童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教育治疗,从而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的心理健康地发展。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和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案例分析】有位老师刚接一个新班,班上一名幼儿是有名的“淘气包”。班上组织集体活动时,他或是满屋子乱跑,或是在地上乱爬,或是钻到桌子底下,或是跑到小朋友的座位旁边,使老师十分头疼。在一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节奏感非常强。在学习一段较难的按节奏谱拍手时,别人都没有拍对,惟7 独他拍得好。老师请他带小朋友拍,这时,他脸上立即表现诧异,当确认是请他时,他激动得站起来,把椅子都踢翻了。他紧张地看一看老师,见老师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于是走到老师身旁,认真地完成了任务。老师当众表扬了他,他高兴极了。从此,这个孩子突然地转变了,变得有自尊心,需要被肯定和信任,老师按儿童心理规律办事,他立即表现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思考与讨论:从这个案例中,你误出了什么道理?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教师要不断地研究幼儿,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关注和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情感,对幼儿的发展和幼儿活动的开展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 2.掌握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教学重点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教学难点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教学准备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案例若干;各种版本的《学前心理学教材》心理研究资料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我分析法、讲解法、知识拓展法、资料收集法教学课时4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人的心理实质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经过漫长的研究发现心理实质具体来说8 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无法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和机能,对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觉醒和梦等心理现象都无法作出正确解释,认为心理与人的灵魂、呼吸或其他脏器有关,所以把精神活动都归之为“心”,如孟子就说过“心之官则思”。古人的这种“灵魂说”和“心脏说”,在很长的时期里被用来解释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存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产物,神经系统和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许多研究证明:如果大脑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后,他的心理活动便出现异常,如不能思考,出现痴呆,记不住东西等。脑科学证明,心理活动与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大脑便没有心理,大脑出现障碍必然会影响心理活动。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一)脑的机构(二)人脑的机能 1.大脑的机能。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储存和提取各种信息。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有机体通过脑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活动。反射按起源可分成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这类反射为数不多,却具有保存生命的意义。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一类是具体信号,它包括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刺激物;另一种是抽象信号,如人类的词语,这是人类所特有的。9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峡(一)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一个人脱离了客观现实,心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心理现象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内容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的各种活动。其中,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案例分析】1920 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 岁,取名阿玛拉很快就死去了,大的约8 岁,取名卡玛拉,当时她的智力水平仅仅相当于6 个月的婴儿的智力水平,她不会说人话,只能做狼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四肢爬行,害怕强光,害怕水火,不让洗澡,不让穿衣,不吃人手里的食物,而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经过精心

的照料和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 个单词,六年学会了走路,七年学会了45 个单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17 岁临死时,还仅仅相当于4 岁儿童的心理水平。思考与讨论:印度狼孩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1.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表现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观点。例如: 看到同样一棵松树,或读到同样的诗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2.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还表现在人的心理能够支配调节人的行动,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3.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案例分析】1.某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科学“认识风”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一位老爷爷挑着一担粮食走在路途中,天气很热,你们帮老爷爷想想办法,怎样才能10 让老爷爷凉快凉快?”结果,幼儿的答案只有三个,即:电风扇、空调和吃冰激凌,请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当教师给幼儿出示一个圆形中央一个小点的图案并问幼儿像什么时,幼儿会有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一)生物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素质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11 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不同血缘关系的儿童的智商相关表遗传变量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非孪生兄弟姐妹无血缘关系儿童环境变量一起长大分开长大一起长大智商相关0.87 0.75 0.53 0.49 0.2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对8 个国家100 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次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 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12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观点辨析】

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二)社会因素【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并谈谈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受哪些社会因素影响?是怎样影响的? 1.一对双生子由于家庭的变故,其中一人被一对很有教养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夫妻收养,并耐心教育,而另一人则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将来他们的个性会相同吗?为什么? 2.印度狼孩的例子。3.城市的孩子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了解少于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对电脑的认识不如城市的孩子。环境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变化。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对儿童心理影响大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对幼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第二,社会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动调控作用。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13 二、主观因素【问题讨论】我们常常谈到:“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这个观点,你们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除了上述谈到的客观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它们是怎样影响的?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对食物的需要、对温暖的需要。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等等。需要旧根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一种刺激作用。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不引起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奏效。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有趣的游戏里,幼儿的坚持性可以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学钢琴,爱好弹琴的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能力,不爱好的则学习起来特别费力或始终学不会。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比如,自尊心强的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比较突出。有个幼儿,在全班小朋友都得到小红花时,他没有得到,因为他打人了。当天妈妈来接时,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红花才肯离园。经过说服,他明白了道理。从第二天起,他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下午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一天,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他高兴极了。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即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赶着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积极性的作用。(二)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经常是对立统一的。比如有的幼儿有完成任务的动机,却缺乏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儿童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需要是由外界环境和教14 育引起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外界对儿童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客观要求如果被儿童接受,它就变成儿童的主观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这两种心理反映之间总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即差异,差异就是矛盾。两者构成心理内部不断发生的矛盾。它们总是处于相互否定、相互斗争中。有了新的需要就不满足于已有的水平。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儿童的需要依存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因为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于相应的需要。没有需要,儿童就不去学习任何知识技能,心理水平不能提高。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提出恰当的要求,帮助儿童产生新的矛盾运动,促进其心理发展。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首

先,我们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其次,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再次,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三、儿童心理在活动中发展儿童是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而社会教育儿童的要求也是通过儿童的活动提出的。幼儿的活动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思考与练习P11 儿童期心理发展过程划分: 婴儿期(0-1 岁) 小学生期(6、7-12、13 岁) 幼儿前期(1-3 岁) 少年期(12、13-15、16 岁) 幼儿期(3-6、7 岁) 青年早期(15、16-18、19 岁) 15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注意的表现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课堂演示图片教学方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验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6 课时第一节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一)注意的定义【演示】教师出示一个可爱的幼儿玩具。提问:你们注意到了什么?什么是注意?注意有什么特点? 注意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用的。一个孩子,当他发现一件非常漂亮的玩具时,他的头就会转向这个玩具,他的眼睛就会盯着这个玩具。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正在注意这个玩具。小朋友做游戏,听故事,学儿歌,还有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都有离不开注意。注意能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各种行为和活16 动,它是人们任何实践活动都不能缺少的一种心理活动。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注意是什么呢?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也就是说人在清醒时不是什么都看,什么都听,什么都记的,而是有选择的,有一定指向的。当幼儿在听故事时,他的心理活动指向故事,老师讲到哪,他能跟到哪,听得很入神,别的事物他都不去注意。集中性。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如我们在上课时,注意集中在想自己的心事,对老师所讲的话完全没有听见;同样幼儿听老师讲故事,当他听得很入神时,周围的人对他说话可能都听不见。这就是幼儿的注意对事物的集中。课堂实验双耳分听(一)目的1.验证注意概念的定义。2.证明没有注意参与则认识过程无法进行。(二)器材一则民间故事,一张新闻报纸(三)程序1.安排组织好参加实验的人员(一名被试和两名负责念故事和报纸的助手)。2.两名助手同时给被试念故事和报纸两种不同的内容各3-4 分钟,要求被试倾听并大声复述左耳听到的声音,念完后让被试说出右耳听到的声音。17 3.请全班同学分组监听。(四)讨论为什么被试对右耳播放的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词后面总要跟一个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字眼,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等。我们在清醒时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与,注意与我们的看、听、说、想、记等心理活动密不可分,没有注意的参与,这些心理活动都无法很好地进行。学生上课不注意听,就不能有效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幼儿走路不注意看就会出现危险。因此,注意对我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某一事物时,有关感觉器官会不由自主地转向这个对象。P12(如大数学家高斯) 2.无关运动的停止。P12 3.呼吸运动的变化。(如听音乐会,看球赛) 四、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把注意分为以下几种: 课堂演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一)目的:通过实

验,使学生理解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概念,并验证注意效率对活动目的任务的依赖性。

(二)材料自制演示板一张,分别带有红、蓝、绿不同颜色,其规格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

(三)程序1.指导语:“我将呈现一张图,时间为2 秒钟,图上有几个数字,请大家看18 完后要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2.主试呈现图后,先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然后请他回答下列问题:有三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各是什么颜色?色、形、数是如何结合的? 3.当被试回答结束后,主试再让大家看图核对刚才的回答。(四)讨论 1.为什么刚才第一个问题回答最好,而其他的回答不完全?大家是否也有同样体会? 2.对第一个问题的注意是什么注意?对其他问题的注意是什么注意? (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做不随意注意。【自我分析】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你会产生无意注意?你的注意容易受哪些因素影响?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 1.客观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本身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关系、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等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1)刺激物的强度:在通常情况下,强刺激比弱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如恶臭、浓香、强光、巨响、艳色等;在特殊情况下弱小的刺激也能引起无意注意,如考场--窃窃私语--运动场。(2)刺激物间的对比性关系:例如,一朵大红花放在粉红色花中也许不显得突出,而一朵浅红花置于万绿丛中肯定会很显眼;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女孩子堆中的男孩子等(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如忽明忽暗的事物、忽高忽低的声音、像飞鸟、流星等都容易吸引我们。(4)刺激物的新异性:即异乎寻常性的事物易引起无意注意。如从未见过的对象,或熟悉的对象间不寻常的结合,易引起大家的注意--新老师进教室或19 原任教师与平常不同着装进教室。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案例分析】看电视换频道的时候,如果有个频道正在直播足球赛,有的人看到后不加考虑的换台,有的人则一看到就目不转睛,为什么? 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的自身状态(兴趣、需要、经验等)有密切关系。(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凡是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或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成为注意的对象。如饥饿的人走在大街上只注意什么?你们上网会注意什么? (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强烈的情绪可能会增强,也可能会抑制人的注意(如足球赛--乌龙球)。此外,当时的精神状态也影响人的注意(如疲劳驾驶、瞌睡时上课,)注意的水平就明显下降。(3)人的知识经验:新异刺激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若新异刺激不为人们所理解,它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墙上贴的大红喜报--英文当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时,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无意注意可以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但也能干扰人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它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并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自我分析】学习过程中,在什么情况下,你的有意注意保持得较好?你觉得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有意注意依赖于很多因素,最主要的有: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跳舞--六一儿童节演出) 20 2.间接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引起注意的主观条件。兴趣可以分为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和活动过程的兴趣是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兴趣叫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在无意注意的产生中有重要作用,而间接兴趣则与有意注意有关。 3.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来维持的,因此,它依赖于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坚强的人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注意,使之服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迷彩天兵)意志薄弱者则很难排除干扰,因而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有意注意。4.合理地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也影响有意注意的情况。比如,一日生活是否有规律,如果生活无规律,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必要时也很难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再如,不同性质的活动搭配得是否合适。户外活动后马上坐下来学习儿歌,十有八九要走神儿。另外,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维持注意。一边记外语单词,一边在纸上书写,更有利于记忆。教学中应使两种注意交替

运用,相互转换。板书: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特点目的没有有意志努力不需要需要产生或引起、保持的条件客观(刺激物特点) 一定强度、对比关系、运动变化、新异性主观(主体状态) 需要、兴趣、强烈情绪、精神状态、知识经验对活动任务意义的理解、间接兴趣、排除干扰的自我意志、合理地组织活动21 性质低级,不学而能、被动、不自觉高级,学后获得主动、自觉局限性难以持久维持注意于一定的任务枯燥乏味、易疲劳、投入程度不高有效的活动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根据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或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两类。(一)外部注意(二)内部注意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注意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随着儿童成长,注意不断发展。【案例分析】新生儿具有无条件反射,大的声音会使他暂停吸吮及手脚的动作,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属于注意吗?为什么? (一) 原始的注意行为无条件定向反射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初级的注意,即定向性注意。其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二)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三)有意注意的萌芽【案例分析】小婴儿不会追踪、寻找在他的视线下消失的物体,但七八个月以后,能够注视物体藏匿的地方,甚至能把它找出来。这是否证明婴儿注意的发展? 用视线引导寻找的动作,说明婴儿的注意已带有预期性。预期性的出现,使22 婴儿的无意注意开始带有某种目的性的萌芽,而在与成人的社会交往中对言语的掌握和使用,使他们的有意注意逐渐产生了。可见,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幼儿的无意注意已经相当发达。凡是鲜明、生动、直观、形象、活动、多变的事物以及与他们的经验有关、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但由于各年龄班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以及所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其无意注意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注意的稳定性差,容易转移注意。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而且集中程度较高。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相当稳定。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注意更长的时间,而且大班儿童关注的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他们的注意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注意的这种变化与其认识的深化有关。(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婴儿末期或先学前初期,随着儿童活动能力及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成人开始要求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儿童必须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有意注意就开始萌芽了。先学前期,有意注意发展比较缓慢。只有在成人提出非常具体的任务时,才能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对象,而且极易分心。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额叶是有意注意的控制中枢所在,其要到7 岁的时候才达到成熟水平。因23 此,幼儿有意注意尚处于初步形成时期。一般而言,小班儿童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 分钟,中班幼儿在正确的教育下,能保持10 分钟,大班能保持15 分钟左右。可见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无意注意,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其有意注意。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成人的引导。成人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二是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母亲对孩子说:“宝宝,看!灯灯!”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向灯。孩子随之开始抬头看向母亲所指的方向。3.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幼儿无法像成人一样,“只看不动”,应该让注意对象成为幼儿的直接行动对象。如老师说:“当你垒宝塔的时候,下面要选最大的积木,对!就是那个最大的,还有没有了,再找找看!”于是幼儿就找最大的积木搭他的宝塔了4.各年龄班有意注意形成和

发展的特点不同1)小班:有意注意初步形成,能逐渐依照成人的要求,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应该注意的事物。但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注意的对象也比较少,譬如上课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他们往往只注意到图片中心十分鲜明或者十分感兴趣的部分,对于边缘部分或背景部分常不注意。所以为小班幼儿制作图片,内容应尽量地简单、明了,突出中心。呈现教具时也不能一次呈现过多;此外,注意的时间短,一般只能集中注意三到五分钟。教师要具体指示儿童应注意的对象,使幼儿明确任务,以延长幼儿注意的时间,并注意到更多的对象。2)中班:有意注意得到发展。注意的稳定性增加,对象增多,在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达到十分钟左右。3)大班:有意注意迅速发展。注意的稳定性迅速增加,大班幼儿不仅能注24 意外部的对象,对自己的情感、思想等内部状态也能予以注意。(如听故事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推测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有时在下课后,还会找老师讲述一些课堂上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想象和推测等。这说明大班幼儿的有意注意已相当发展。)在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十至十五分钟。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品质。在幼儿期,儿童注意的品质在良好的教育下不断发展。(一) 注意的广度1.含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就越能形成有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大。如10 个胡乱分布的圆点不容易被把握,如果五个为一组排成两朵梅花形,就很容易被注意到人的知识经验: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如初学认字的儿童看书时常用手指点看书上的字,一个一个地认,注意的范围是很小的。而对成人特别是文化水平高的人,一目十行,注意的范围就大。【问题思考】根据影响幼儿注意广度的因素和幼儿注意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学启示:1)呈现注意的对象要少。2)呈现注意对象要有规律性。3) 呈现注意对象要直观,幼儿易理解。(二) 注意的稳定性 1.含义:注意稳定性指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上网时能长时间地注意屏幕上的内容,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复杂多变,活动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简单呆版,静25 止的对象容易使人注意稳定。自身状态:注意对象不符合幼儿的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小;反之,对活动对象感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大。总的来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还比较差,更难以持久地、稳定地进行有意注意。但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发展着。【案例分析】教师组织小班幼儿的诗歌活动“小雨点”,既没有直观的教具,也没有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幼儿朗诵诗歌,许多孩子很快坐不住了,有的在与身边的幼儿打闹,有的表现出反感的情绪?这是为什么?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工具和任务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成熟期:0—18岁 学前时期:0—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 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2-4-15 18:03:32点击数:1050次互联网我要评论(0)【字体:大中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4.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5.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4.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5.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程过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 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大类。 13.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六个子阶段。 14.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1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简答题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1)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2)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1)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 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 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 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2)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doc

1. 2. 3. 4. 5. 6. 不断积累的过程。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与年龄偏小。 自然前提。 社会条件。 组成的。 三神方法。 两大类。 电大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2010-05-28 16:20:40) 转载 @1标签:分类:悠西悠随意 浙江电大 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 作业答案 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 (第1至2章) 姓名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句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 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 格等,从而构成个体I'可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1)三、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0 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2017年电大电大2017秋《学前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电大2013秋最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错)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试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_______、图表、________,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_______、排除法、_______、_______。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_________之间或者_________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_________岁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_____________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___________、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 2、情绪情感 3、同伴关系 4、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 分,共2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特殊分支。 2、纵向研究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答:在早期教育领域中,关键期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关键期的概念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发展心理学的领域。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试述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答:横向研究的优点是在同一时刻的大规模样组的行为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大规模样组的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缺点是由于时间较短,难以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如果研究者在组织样组时控制不当,容易形成抽样误差,造成虚假结果。纵向研究的优点是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如早期经验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个智力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变化等,都适于做长期追踪研究。缺点是这类研究耗时费力,对象有时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和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填空题1、下列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2、保育员道德品行素质首先表现为完善健全的 (人格) 3、婴幼儿(3-4 岁)时说谎为正常现象。 4、孩子在初入园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主要是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 5、幼儿的需要主要有生理的需要、活动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 等。 6、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 化)、易受感 染和易外露。 7、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8、婴儿生理性流涎发生的原因是(唾液腺发育完善,唾液分泌旺盛)。

9、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10、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1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情绪)。 12、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同龄伙伴的关系和与成人的关系。 13、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等。 14、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 影响、 (遗传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 15 、记录(个别儿童的情况)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体弱儿童的身体和活动情况以及个别需要帮助的儿童的情况。 16、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 新)的基本要求。 17、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18、(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19、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上。 20、幼儿衔接工作主要是培养(入学的适应 性)而非小学化。 21、高级情感主要是指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22、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3、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把教 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 24、造成幼儿(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 25、下列属于幼儿基本情绪的是(快乐)。 26、(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1)可 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27、儿童入学的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6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B纵向研究 二、填空题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3.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4.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5.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6.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7./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8.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9.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0.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 11.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12.事实证明,许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13.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14.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5.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7.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8.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 19.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 20.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 21.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22.7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寻找从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说明婴儿已经具有了/回忆/。 23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 24.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25.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6.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27.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28./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29.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30.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31./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学前心理学》教案 授课教师 一、学科性质:学前教育专业课 二、教材: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课时:64课时 四、参考书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B. C?穆欣娜著,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M . B.加梅佐、M. B .马秋欣娜、T. C.米哈里契克:《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5、武久著,李静译:《孩子思维与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3、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4、掌握并懂得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0 ----- 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表现(知其然) 2、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机制(知其所以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二节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类型: 按研究时间分: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按研究范围分:整体研究(系统研究) 分析研究(专题研究) 按研究课题分:差异研究 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按研究任务分:双生子研究 跨文化研究 二、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结论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伦理性原则 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则 三、研究方法 按普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哲学方法(指导思想) 新生儿从几乎完全无能到人类心理逐渐完备的过程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关系的性质 不允许从期待”出发,采用符合期待的结果 不能出示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 美国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保护人类被试行为规范回顾指南》,要求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小 2、一般方法观察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心理 2.注意 3.形象记忆 4.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 二、填空: (每个空1分,共30分〉 1.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在( )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应用实验的手段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 )中分离出来。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 )和( )两大类。前者包括( )、〈〉和( );后者主要是从〈〉、( )和( - .)等方面反映出来。 3.幼儿的活动主要有( )、( )和( ),其中〈〉是主导活动。 4.注意不是〈〉的心理过程,但任何一种()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5.一个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仅凭经验是难以正确断定的。对于一个多动的儿童,必须根据生活史、( ) 观察、( )检查、( .)测验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学前儿童的好动当作多动来对待。 6. ( . )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也是个体与()保持平衡的保障。 7.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先(. )再( )然后是( )。由于幼儿辨别空间方位是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过渡 到以其他客体为参照辨别,因此,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中要做( )示范。 8.记忆过程可以分为( )、( )、( )三个基本环节。 9.言语是(. . )借助( )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三、解释心理现象:’ (每小题2分,共1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 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 2.在"抱娃娃"游戏中,开始,参加者把自己当成娃娃的妈妈,耐心地喂饭,但当他转身去拿"饭"时,发 现其他小朋友正在沙坑里搭起一座"小花园",他的注意便一下子转到"小花园飞而走到沙坑去玩 了。() 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4.一个幼儿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属于抑郁质,但神经类型的检查结果是"强、平衡、灵活型”。() 5.有的儿童绘画能力突出,有的儿童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还有的儿童能歌善舞,对音乐、韵律特别敏 感……() 四、材料分析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 1. ?学前心理学》的《注意》一章中有这样的描述: “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地集中注意3--5分钟,中 班幼儿可达到10分钟,大班幼儿可延长到10--15 分钟。"试根据这段材料分析,小、中、大班单个〈或一次〉教育活动时间分别应该控制在多长?为什么? 2. ?学前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描述:"布卢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设其智力为100%,得出各个 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一岁,20%; 四岁,50%; 八岁, 80%; 十二岁, 92%; 十七岁, 100%"请您结合实际,谈谈这段材料对我们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一共20分〉 1. 结合实际,谈谈感知觉规律在玩教具制作与使用、环境布置中的应用。 2.联系日常教育活动,谈谈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意义及途径。 六、论述题: (20分〉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心理学》前后有什么不同?

学前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2)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 2、情绪情感 3、同伴关系 4、能力 5、理智感 四、简答题(30分) 1、创造想象有何表现? 2、简述依恋感发展的四个阶段? 3、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测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1章至第5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关键期 2、遗传决定论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4、幼儿 5、年龄特征 二、判断并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正确打(√)、错误打(×)并改正)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普莱尔。() 3、乳儿期是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 4、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 5、华生主要研究儿童的情绪。() 6、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7、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向前推进的。() 8、观察目的性差是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之一。() 9、0-1个月是乳儿期。() 10、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1、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争吵,常常是因争夺玩具而产生的。() 12、学前儿童的劳动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的特点。() 13、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个性。() 1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15、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称

横向研究。() 三、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陈鹤琴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儿童的心理()。 A日记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2、谁设计了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成熟对发展的影响比学习更重要()。 A格塞尔 B华生 C霍尔 D皮亚杰 3、1-3岁属于哪个年龄阶段()。 A新生儿 B乳儿 C婴儿 D幼儿 4、认为儿童的游戏复演了从原生动物到人的越来越复杂的各个阶段,这是哪种游戏理论的观点()。 A剩余能量理论 B放松理论 C训练或前练习理论 D复演理论 5、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高尔顿 C皮亚杰 D格塞尔 6、吉布森等人设计的视觉悬崖实验是用来测儿童的()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 7、3岁幼儿能分辨的方位是() A上下 B前后 C左右 D以上都行 8、观察力初步形成于() A婴儿 B幼儿 C乳儿 D新生儿 9、儿童行走动作形成的关键年龄是() A 1岁 B 2岁 C 3岁 D 4岁 10、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A从抽象到具体 B从主动到被动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成体系到零乱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4、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5、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20分) 1、试述学前儿童手、行走动作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A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A 年级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 分 阅卷人 一、选择题(10分)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内容不包括( )。 A. 自我意识 B.自我控制 C.自我调节 D.自我评价 2、智商在( )之间称为超常。 A.90—110 B.110—130 C.70分以下 D. 130—140 3、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4、儿童依恋发展的第四阶段是( )。 A.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 B.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C.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D.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 5、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 A. 1岁半—2岁 B.4—5岁 C.5—6岁 D.2—4岁 6、以下属于学前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 A.思维的狭隘性 B.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7、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8、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9、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 A.爱玩会玩 B.好学好问 C.个性初具雏 D.爱模仿 10、视觉中枢位于脑( )机能结构。 A. 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 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真正发展。 得 分 阅卷人 得 分 阅卷人

2、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上。 3、 _________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4、儿童为脑皮质各区域成熟按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和 _______是实现的基本手段。 三、 名词解释(25分) 1、无意想象 2、抽象逻辑思维 3、理智感 4、亲社会行为 5、气质 四、简答题(30分) 1、 简述幼儿想象夸张性的原因。 得 分 阅卷人 得 分 阅卷人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研究任务:wwh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①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②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 ③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③4 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 ③5 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 2 )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 研究运动。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掌握以下概念? 无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 ? 客观环境?? ? 遗传素质 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掌握以下概念? 无意注意?? ? 有意注意?? ? 注意的范围?? ? 注意的稳定性 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 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 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