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西学东渐_与_东学西渐_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_马振涛
古代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 华 世 纪 坛
2000年,北京修建中华世纪坛,坛内雕刻了 马可波罗,他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繁华, 一百位对中华文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 燃起了西方寻找新航路的激情 只有两个外国人入画 .
利玛窦,他向中国传播了西学,引发了 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
一、古代的中学西传
位于黄浦区乔家路234-244号 。建于明万历年间。
徐家汇
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 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值得称 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 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野蛮人,而 且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 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 的.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 者。 1582年(万历十年)8月, 利玛窦远涉重洋来到澳门,次年到达 广东肇庆,在那里建立教堂,以此为 据点进行传教,后来又经江西、南京 到达北京,长期居住下来,建起了北 京地区第一座天主教堂——“南堂”。 1610年病逝,经明朝万历皇帝特批, 利玛窦被葬在北京. 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堂——“南堂”
——摘自简又文、邬志坚等发表的《对于非宗教运 动宣言》(1922 年4月10日)
南怀仁与西学东渐

南怀仁与西学东渐摘要:明末清初及清末,曾出现两次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浪潮,比利时人南怀仁是清初来华的最有影响的传教士,他在华的26年中,传播了西方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机械学以及火炮方面的知识,对于清初的历法改革、天文仪器的制造和铸炮御敌,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他走完了生命了最后的路途,长眠于苍松翠柏下之后,人们的评价却是令在九泉之下的他悲哀的。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可以为他们正名,希望人们能够比较公正地、科学地评价历史,臧否人物。
关键词:南怀仁西学东渐中学西传Ferdinand VERBIEST and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cultureAbstract:At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two waves of Western science happened to be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the Ferdinand VERBIEST from Belgium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missionary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Ferdinand VERBIEST stayed in China for 26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he spread the knowledge of Western astronomy, mathematics, Geography, physics, mechanics and artillery, and all of these have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Calendar Reform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astronom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casting guns for defending from enemies. However, after he completed the final journey of his life, the people's evaluation is so unfair. Through this article, I hope I can change the conceptions of the people, hoping that people can give out more just, scientific evaluation to the history and the figures.Key words: Ferdinand VERBIEST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culture to west目录.绪论 (3).1 南怀仁的生平 (3).2 南怀仁与西方文化的传入 (3)2.1向康熙进讲科学知识 (5)2.2天文学和历学方面的贡献 (6)2.3物理学知识的传播 (8)2.4铸造清朝火炮 (8).3 对南怀仁传教的争议 (9).4 结论 (11).5 致谢 (11).参考文献 (12)绪论17—18世纪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白晋、张诚等许多耶稣会士相继来话,带来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大开了中国学术界对另一种文化的眼界,增加了许多实用的科学知识,而中国的灿烂文化,而于此时经由耶稣会士传到欧洲,是西方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受到影响。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作者:崔西平来源:《中国市场》2013年第29期[摘要]16世纪中期,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文明交流迎来新的契机,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入华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与文化艺术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高潮。
本文通过分析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的情况,对这一次西学东渐做简要评论。
[关键词]传教士;西学东渐;东西方文明[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203-02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1.1宗教改革与耶稣会的建立自两汉时期起,亚欧大陆的文化交流便被纳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中。
15世纪,肇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大发现开启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序幕。
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天主教势力受重创,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遂将目标对准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借此扩张势力。
1535年,为了抗衡新教势力,天主教改革派西班牙贵族罗耀拉成立耶稣会,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
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才,著名的如科学家笛卡儿。
自耶稣会诞生后,在教皇和欧洲皇室贵族的支持下,许多传教士来到东方,他们以传教为目的,为以中国为主的东方世界带来了先进的西方科学与文化,史学上称之为“西学东渐”。
1.2传教士在中国的立足西学东渐的主角是传教士,但对于这些西方人来说,要想在中国立足并非易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独立发展起来的封建帝国,体系完备,个性鲜明。
明朝时,为了避免倭寇骚扰,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海禁政策,这就为传教士进入中国设置了障碍。
耶稣会创立者之一的沙勿略是首先到东亚传教的西方传教士,1549年,他踏上日本国土,使日本成为其在东方传教的重要基地。
沙勿略在日本站稳脚跟后,准备通过广东进入中国,怎奈明朝政府的锁国政策将其阻拦在广东近海的上川岛上,沙勿略不久病逝于该岛。
东西文化交流之西学东渐

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方发展。 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沙勿略
利玛窦
发展的过程
利玛窦来华传教
清初发展鼎盛
礼仪之争与禁教
对中国的影响: 自然科学
地理
数学 物理机械工程 天文历算 水利技术 火炮制造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 邓玉函与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 二.开启近代的留学大潮。 • 三.新学制的确立。
科技与文化
• 一、近代科技的引进。 • 二、西书的翻译与出版。 • 三、报刊业的繁荣。
社会生活
• 一、交通通讯的改进。 • 二、民间社团的兴起。 • 三、社会习俗渐由此展开。清政府主张“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对待西学,许多有识 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 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特点
• • • • • 1.传播机构多种多样。 2.政府创办译书机构。 3.翻译西书量多面广。 4.上海成为译书中心。 5.西学影响逐渐扩大到社会基层。
对西学的态度
• 一.吸纳西学发展中学。
• 二.不加分析,一味排拒。 • 三.调和中西,西学中源。
晚清
第一阶段(1811——1842)
第二阶段(1843——1860)
第三阶段(1861——1900)
第四阶段(1901——1911)
第一阶段(1811—1842)
• 这一时期传教士活动较少且在部分沿海地 区,影响不大。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思想演变
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思想 早期维新思潮 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孙中山革命思想(演变) 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

面 几何 的权 威 系 统 著 作 , 幅 度 地 丰 富 了 中 国 几 何 学 的 范 大
表 1 明末清初传教 士的科技译述 (5 4年一19 18 70年 )
理想 的宗教使命 , 他们在 中西科学文化交 流方面取得 的成绩 却更为 显著。他 们将欧 洲 的基 督教文 化 以及许 多科 学技术 与文化艺术传到 了中国 , 其中科技著作 的编译起 到 了重要 的
作用 。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 士 中最 负盛名 者 当属 利玛 窦。利玛
显 之 分 。综 合 来 看 , 科 技 译 述 中 , 字 最 为 奥 雅 渊 博 而 广 在 文
畴。利玛窦 还 与 中 国 士 大 夫李 之 藻 合 译 了 《同 文算 指 》
(64 、浑盖通 宪图说》 《 11)《 、 圜容较 义》(6 4 等。其《 11 ) 同文
算指》 介绍了西方 的笔 算方 法 , 包括 笔算 的计 数 法 、 四则 运
其是 学术思想的影响 , 出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 图景 中的一个层 面 ,它在 翻译 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 因素 指
和 译 者 因素 的制 约 ,并 对 目的 文化 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 影 响 , 之 在 汲 取 异 域 文 化 特 质 后 发 生 演 化 和 变迁 。 使
[ 关键 词 ] 传教士; 科技翻译; 西学东渐
算 、 平方 、 立 方 等。除此之 外 , 玛 窦还 撰 写 ( 译 ) 开 开 利 编 了 《 坤 体 义 》 《 字奇 迹 》 《 国 记 法 》、 西 琴 八 曲 》、 l 海 乾 、西 、西 《 《上 j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希望能帮到你。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二:西学东渐阶段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三:西学东渐的传入过程1、中西交往由来已久,有记载的直接往来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后几乎历代不竭。
16?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耶稣会传士发挥了主要作用。
其中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最为突出。
2、来华的传教士为了取得合法的传教地位,尽力地结交士大夫,讨好皇帝。
在此过程中,把西方的一些科学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国。
1601年,利玛窦向明神宗万历皇帝进献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使他引进的西方世界地图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利玛窦是第一个将世界地图传入中国的人,同时也就将西方先进的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技术介绍进来,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制图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开明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东学西渐”与翻译活动的转向-最新文档

“东学西渐”与翻译活动的转向: During China’s two-thousand-year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into foreign languages has long been ignor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strategy of expor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accords with the trends of the age and shoulders heavy historical mission.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o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into foreign languages and seek equal dialogues with the Western world.Keywords: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into foreignlanguages; cultural exchange; expor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translation我国的翻译活动可谓源远流长。
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到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及“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
但是,在这辉煌的背后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整个中国翻译史几乎是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基本上是外译中的历史,极少有中译外的情况。
纵观中国翻译史,中译外始终处于次要的位置,较之规模远为庞大的“外译中”,“中译外”只是中国两千多年翻译活动中的“沧海一粟”,不入主流。
清王朝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后,中国社会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明也随之黯淡了。
明末清初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算 指 》中 还 有 西 方 物 理 学 知 识 , 使 中 国 人 秘的中国, 欧洲甚至兴起了“中国热”。然
对 杠 杆 原 理 、阿 基 米 德 定 律 等 知 识 的 认 识 而, 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影响的罗马教廷
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利玛窦还向中国人 却不能容忍天主教的本土化, 因为中国人
介 绍 了 西 方 的 医 学 知 识 , 其《 西 国 记 法 》 不肯放弃原有的祭孔祭祖习俗, 这一点利
窦 还 向 他 们 介 绍 了 西 方 天 文 学 , 先 后 着 有 品 , 顺 治 尊 称 之 为“ 玛 法 ”( 满 语 意 为“ 爷
《 圜 容 较 义 》、《 天 主 实 义 》、《 乾 坤 体 义 》 爷”) , 其荣恩为外国人前所未有约程度。
等书, 首次向中国传入了西方宇宙体系。 天主教和西学也因此而受到部分人的嫉
阶层的尊敬和信任, 甚至得到明朝万历皇 肯妥协, 后果是中国对天主教的排斥, 雍正
帝的赏识, 传教事业也获得了极大成功。当 时传教士们被驱逐, 仅留下寥寥几个人在
时中国的精英徐光启, 李之藻、杨廷筠等人 钦天监中服务。礼仪之争只是表现出来的
都因对西学的兴趣而洗礼入教, 他们被称 一个方面, 满清王朝的闭关锁国的趋势是
家, 大航海时代开始后, 西方人的足迹开始 的合法地位, 他们绞尽脑汁, 以西方经过文 西方科学仪器, 宣传西学吸引好奇的儒士,
52 CHUANGXINKEJI 2008.1
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他们眼界大 下 , 以 崇 祯 历 书 、混 天 星 球 、地 平 日 晷 、窥
开, 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 然后进行传 远镜等西学、西物进献摄政王多尔衮。由
后, 中国便成为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教的目标定得较高, 即面向中国的上层人 取号为“西泰”, 以结交儒士。通过多番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校级科研项目/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与变迁0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马振涛,男,山东泰安人,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跨文化学。
/西学东渐0与/东学西渐0)))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o马振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摘 要]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主要特点和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探讨了传教士翻译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思想的影响,指出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图景中的一个层面,它在翻译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的制约,并对目的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之在汲取异域文化特质后发生演化和变迁。
[关键词] 传教士; 科技翻译; 西学东渐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83-02一、明清间传教士科技翻译综述明末清初在我国翻译史上是翻译西方自然科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翻译力量,除了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对科学感兴趣的中国士大夫以外,还有众多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
16世纪以后,为数众多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据5明史6记载:/自玛窦入中国后,其徒者益众0[1]6829。
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先后有近500名传教士陆续来华传教,其中知名传教士有70人以上。
主要代表人物有利玛窦(M atteo R icc,i 1552-1610)、汤若望(Johann A da m Schall von Be l,l 1591-1666)、罗雅谷(Jacques R ho ,1593-1638)、南怀仁(F erd i nand V erbiest ,1623-1688)等人。
虽然这些传教士中国之旅的真正的目的在于传播天主教,但相比于完成的并不理想的宗教使命,他们在中西科学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却更为显著。
他们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以及许多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其中科技著作的编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中最负盛名者当属利玛窦。
利玛窦字西泰,意大利传教士,是将欧洲科技传入中国的先驱,他与徐光启合译了5几何原本6(1605)、5测量法义6(1617)、5测量异同6(1617)等。
其中5几何原本6为欧洲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权威系统著作,大幅度地丰富了中国几何学的范畴。
利玛窦还与中国士大夫李之藻合译了5同文算指6(1614)、5浑盖通宪图说6、5圜容较义6(1614)等。
其5同文算指6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方法,包括笔算的计数法、四则运算、开平方、开立方等。
除此之外,利玛窦还撰写(编译)了5乾坤体义6、5西字奇迹6、5西国记法6、5西琴八曲6、5山海舆地全图6等。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一般都有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其中利玛窦、汤若望、罗雅谷、南怀仁等四人的译著即达75部。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天文学为主,占到了科技译述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同时也涉及数学、地理、地质、生物和医学、军事科学等学科。
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
所引入的科技著作,翻译形式比较多样,既有全文翻译,也有节译和编译。
表1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年)1790年)16世纪17世纪18世纪总数百分比(%)数学--1642014.6天文--8368965物理--6--64.4地质--3--32.2生物和医学--8--85.8军事科学--8--85.8杂录12--32.2总计112610137100资料来源:根据马祖毅5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6整理。
在传教士科技译述的译文语言质量上,由于作品刊著时期的不同,辅佐翻译的华人助手学问高低的不同,以及读者对象的不同,这些传教士的译述在文字上也显示出了高深浅显之分。
综合来看,在科技译述中,文字最为奥雅渊博而广为传颂者当推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5几何原本6、利玛窦翻译的5畸人十篇6以及傅汎际、李之藻合译的5名理探6等。
其中,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5几何原本6意思正确,文字优美,被梁启超赞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0[2]8-9。
)83)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8期二、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盛行的原因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之所以盛行一时,拉开了中国继两汉至唐宋佛经翻译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翻译潮流,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
首先,明清之际的中国皇帝,除雍正皇帝外,对欧洲传教士的态度一般比较宽容友好,这是传教士得以在中国立足并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
例如,曾为明朝服务的汤若望,在明亡后继续为清政权服务,并被任命为清朝钦天监首任主管官员。
再如,由于康熙帝对传教士颇为信用,天主教传教士的活动在康熙至乾隆年间达到了高峰。
康熙本人即爱好科学,鼓励传教士译介西方科学,并组织他们测绘地图,研究5易经6,发挥所长。
在他们支持下,编成了输入西方数学的5数理精蕴6。
其次,明末清初所处的时期,西方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此时的中国由于一直处在封建社会,长期闭关锁国,科技不发达。
先进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新颖精密的科学仪器经过传教士传入中国,很多都为中国人闻所未闻,引起了中国人极大的兴趣。
第三,是中国士大夫对传教士的帮助。
一是在学习汉语上的协助。
徐宗泽在5中国天主教史概论6里说:/徐阁老(光启)对于教士学习语言问题帮助甚多,为教士聘请有名教授。
其中一人,谢绝事务,专业神业,竟习辣丁(拉丁语)以便能有助于教士。
0[3]340如此类不曾留下姓名的汉文教师,当不在少数。
正是有了这些士大夫的帮助,加上自身的勤奋学习,传教士们才顺利克服了在中国从事传教与翻译活动的语言障碍。
二是中国士大夫对传教士的著译稿进行笔录、润色、作序介绍,还为之刻印流传。
当时与传教士合作译书的士大夫很多,知名的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
三、西学东渐)))传教士科技翻译对中国的影响梁启超曾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的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0[2]8。
季羡林也曾经说过,/若拿河流作比较,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入靠的都是翻译。
0[4]1从唐朝到明朝的外来科学,在各个时代都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但最终的结局,是被中国的传统所湮没,唯有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大都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所输入的外来科学由于具有较高的水准,具有一种与中国传统抗衡的力量,以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图景中的一个层面,它在翻译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的制约,并对目的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之在汲取异域文化特质后发生演化和变迁。
(一)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首先,传教士的科技译述极大地冲击了对当时士人谈玄蹈空的风气。
在科技译述出现之前,中国社会上层阶级的士大夫充斥着谈玄蹈空的风气,而随着西方科技思想逐渐被译介导中国,议、学、传、用西法的经世致用的风气,开始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
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整理、发掘湮没已久的中国古代科技遗产。
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奇器0的输入,明末清初出现了议办/洋务0的端倪,如李之藻、徐光启等人提出的学习和应用西方技术、购买制造西洋火器,以西洋火器抗御清军的一系列疏稿。
(二)对学术风气的影响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带给中国的不仅有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还有西方更加宝贵的学术精神。
利玛窦潜心研读了中国的儒家思想著作,发现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经过宋代理学派的层层注疏和重重诠解,作品本来的客观面目已经被主观意见所掩盖。
因此,利玛窦主张直读原文,而不必拘泥于程朱陆王等人的疏解。
这种强调客观的研究方法对世人影响极深,利玛窦之后的西方传教士也都用这种方法研究中国古籍,从事翻译工作。
中国的学者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曾经说过:/明朝以八股取士,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5性理大全6外,几乎一书不读。
学界本身,本来就像贫血病的人衰弱的可怜。
利玛窦、庞帝我等,自万历末年至天启、崇祯间,先后入中国,中国学者如徐文定、李凉庵都和他们往来,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
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
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数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徐、利诸人的影响不小。
0[2]13-14当时,中国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也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接受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从之游且崇尚信其学者颇多,而李凉庵(即李之藻)、徐元扈(即徐光启)为称首0[3]231。
他们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融会贯通,使中国文化注入西方先进内容,提高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如当时制定的5崇祯历书6,基本上代表了传教士输入的西方天文历法的水平。
同样,胡适之在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讲演5考证学方法的来历6时也认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思想学问皆趋于精密细致科学化,一般学者认为系受西洋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来华之影响。
0[5]6四、东学西渐)))传教士科技翻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为中世纪晚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开创了新局面。
例如,利玛窦开始传教时就注重与各级官员、文人交往,宣扬欧洲的文物和制度,介绍西方的科技知识,深得地方绅士的尊重。
同时,为了获得士大夫的好感,取得立足之地,这些传教士们入乡随俗地认真学习、钻研中国的经典/四书0和/五经0。
同时,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他们着手翻译、诠释儒家经典,把他们介绍到欧洲。
当利玛窦居住在南昌的时候,就已经将/四书0译成拉丁文,并配以简要诠释,寄回意大利,供来华教士学习参考。
1711年卫方济(F ranc iscus N oe,l1651-1729)在捷克出版了四书的第一个完整拉丁文译本5中国典籍六种6。
除5大学6、5中庸6、5论语6以外,还有5孟子6、5孝经6和5小学6。
他采用直译的方法,被认为是当时最明晰、最完全的儒家典籍西译本。
(下转第87页))84)翻译研究马振涛//西学东渐0与/东学西渐0定义为/be i ng unable t o j udge o r understand the who l e because o f attention t o the parts,cr iti c ize s m all thi ngs and not see the va l ue or t he a i m o f f uture ach ievem ent.0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汉语习语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0通过字面翻译,许多英语习语没有附加解释或注释直接翻译成汉语,这些习语通俗易懂并很流行,已经成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