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注意:凡分母含有字母代数式都不是整式。
也不是单项式和多项式。
4、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n m n m a a a +=•(n m ,都是正整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底数可以是多项式或单项式。
如:532)()()(b a b a b a +=+•+5、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n m ,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如:10253)3(=-幂的乘方法则可以逆用:即m n n m mn a a a )()(==如:23326)4()4(4==6、积的乘方法则:n n n b a ab =)((n 是正整数)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乘方的积。
如:(523)2z y x -=5101555253532)()()2(z y x z y x -=•••-7、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n m n m a a a -=÷(n m a ,,0≠都是正整数,且)n m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如:3334)()()(b a ab ab ab ==÷8、零指数和负指数;10=a ,(ɑ≠0)即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方等于1。
p p aa 1=-(p a ,0≠是正整数),即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 -次方等于这个数的p 次方的倒数。
9、科学记数法:如:0.00000721=6-1021.7⨯(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零的个数)10、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组长检查签名 _________ 家长检查签名_________一. 整式※1. 单项式①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②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③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2.多项式①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②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最高的那一项次数.※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其他代数式多项式单项式整式代数式二. 整式的加减1.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2.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三. 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n m n m a a a +=⋅(m,n 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 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p n m p n m a a a a ++=⋅⋅(其中m 、n 、p 均为正数);⑤公式还可以逆用:n m n m a a a ⋅=+(m 、n 均为正整数)四.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 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m,n 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都为正数n m a a a mn m n n m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 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 )3化成-a 3⎩⎨⎧-=-).(),()(,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当一般地n a n a a n n n(2)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一、数与式
1、按数轴给出区间,在区间内求有限个数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和中项;
2、利用已知条件解动态系统;
3、两倍求和公式——全部求和公式,并应用;
4、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5、能够把多项式的标准根式换成指数表达式,指数表达式换成标准根式;
6、求多项式根;
二、几何
1、三角形的等份,三角形两边和夹角关系;
2、求J类锐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斜边中点到另两边的距离;
3、极点、极角、极径的概念,求给出三角形的极点和极角;
4、旋转:比喻法、直线点式、方程式;
5、点是否在椭圆内,求椭圆外一点到椭圆上的切线;
6、判断两圆的关系;
7、求给定的圆的切线方程,由两点式求第三点的坐标;
三、弧与面
1、求三角形的外接圆;
2、求圆弧上一点的切线与覆盖圆内一点的切线;
3、球面、圆台面、球磨比较;
4、求圆锥、圆柱的体积;
四、统计
1、求分类数据的众数、比例;
2、求统计量: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平均数;
3、应用统计量求特定分类数据及误差;
4、直方图及其应用;
5、图表中图例的意义;
五、概率
1、区间的概念;
2、十架统一概念;
3、概率的概念,求统一概念的概率;
4、随机变量的概念;
5、概率分布的概念及特点;
6、正态分布的概念和应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七年级数学(下)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一、概念1.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及其乘积、和、差、积、商等符号组成的式子。
2.单项式是由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不含加减运算,分母中不含字母。
3.多项式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减)组成的代数式,含加减运算。
4.整式是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二、公式、法则: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的m次方乘以a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方。
逆用:a的m+n次方等于a的m次方乘以a的n次方。
2.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a的m次方除以a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方(a≠0)。
逆用:a的m-n次方等于a的m次方除以a的n次方(a≠0)。
3.幂的乘方法则:a的m次方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方。
逆用:a的mn次方等于a的m次方的n次方。
4.积的乘方法则:ab的n次方等于a的n次方乘以b的n次方。
逆用:a的n次方乘以b的n次方等于ab的n次方(当ab=1或-1时常逆用)。
5.零指数幂: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1(注意考虑底数范围,底数a≠0)。
6.负指数幂:任何数的负整数次幂等于该数的倒数的正整数次幂(底数a≠0)。
7.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m乘以多项式(a+b+c)等于ma+mb+mc。
8.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m+n)乘以多项式(a+b)等于ma+mb+na+nb。
9.平方差公式:(a+b)乘以(a-b)等于a的平方减去b的平方。
推广: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只有符号不同,结果等于相同。
连用变化。
10.完全平方公式:a+b)的平方等于a的平方加上2ab加上b的平方。
a-b)的平方等于a的平方减去2ab加上b的平方。
逆用:a的平方加上2ab加上b的平方等于(a+b)的平方。
a的平方减去2ab加上b的平方等于(a-b)的平方。
完全平方公式变形:a的平方加上b的平方等于(a-b)的平方加上2ab。
2a的平方加上b的平方等于(a+b)的平方减去2ab等于(a-b)的平方加上2ab等于1.完全平方和公式中间项等于完全平方差公式中间项的相反数,等于完全平方公式中间项的一半。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复习整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整式的运算单项式整式多项式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幂运算 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整式的加减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整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运算 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整式的除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二、多项式1、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项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四、整式的加减法:整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五、幂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幂的乘法:a m ﹒a n =a m+n (m,n 都是正整数);2、幂的乘方:(a m )n =a mn (m,n 都是正整数);3、积的乘方:(ab )n =a n b n (n 都是正整数);4、同底数幂的除法:a m ÷a n =a m-n (m,n 都是正整数,a ≠0) ;六、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1、零指数幂:a 0=1(a ≠0);2、负整数指数幂:p 是正整数。
七、整式的乘除法:1(0)p p a a a -=≠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p是正整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一、人体的营养。
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 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 脂肪:是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还具有保温、缓冲等作用。
- 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 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 - 70%,参与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 无机盐。
- 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 维生素。
- 维生素A:缺乏时会患夜盲症,动物肝脏、胡萝卜等食物中含量丰富。
- 维生素B1:缺乏时易患神经炎、脚气病等,粗粮中含量较多。
- 维生素C:缺乏时易患坏血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量丰富。
- 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缺乏时儿童易患佝偻病,成人易患骨质疏松症,在鱼肝油、蛋黄等食物中含量较多,同时皮肤中的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能转化为维生素D。
2. 消化和吸收。
- 消化系统的组成。
-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消化腺。
-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 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
-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 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也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 食物的消化。
- 淀粉的消化: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胰、肠淀粉酶}{→}葡萄糖。
- 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胃蛋白酶}{→}多肽{胰、肠蛋白酶}{→}氨基酸。
- 脂肪的消化:脂肪{胆汁}{→}脂肪微粒{胰、肠脂肪酶}{→}甘油 + 脂肪酸。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知识梳理与考点分类讲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全章知识梳理与考点分类讲解)【知识点一】平行线的定义及画法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果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特别提醒:(1)平行线的定义有三个特征: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是两条直线;三是不相交,三者缺一不可;(2)有时说两条射线平行或线段平行,实际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两条线段不相交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特别地,重合的直线视为一条直线,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位置关系.2.平行线的画法:用直尺和三角板作平行线的步骤:①落: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③推:沿着直尺平移三角板,使与已知直线重合的直角边通过已知点.④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知识点二】平行公理及推论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特别提醒:(1)平行公理特别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非直线上的点,要区别于垂线的第一性质.(2)公理中“有”说明存在;“只有”说明唯一.(3)“平行公理的推论”也叫平行线的传递性.【知识点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1,几何语言:∵∠3=∠2∴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图1【知识点二】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2,几何语言:∵∠1=∠2∴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图2【知识点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3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3,几何语言:∵∠4+∠2=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图3特别提醒: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即由数推形.【考点目录】【考点1】平行线的画法;【考点2】平行公理及推论的应用;【考点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点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点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考点6】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考点7】判定两直线平行综合应用.【考点目录】【考点1】平行线的画法;【答案】(1)见分析;(2)见分析;(3)见分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射线、线段的作法,画平行线,掌握平行线画法是解题关键.(1)根据射线及线段的定义作图即可;(2)过点B作AC的垂线BD,垂足为D即可;(3)将C点向右移3个单位得到点E,作直线BE即可;(1)解:射线AC,线段AB即为所求;(2)解:垂线段BD即为所求;(3)解:直线BE即为所求.【变式1】(2022下·辽宁辽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垂直,相交C.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答案】D【分析】由对顶角的概念可判断A,由平面内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可判断B,由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判断C,由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判断D,从而可得答案.解: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故A不符合题意;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二种:平行,相交,故B不符合题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C不符合题意;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描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顶角的性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含义,垂直的性质,掌握以上基础的概念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2】(2020·四川达州·校考一模)如图,利用三角尺和直尺可以准确的画出直线AB∥CD,下面是某位同学弄乱了顺序的操作步骤:①沿三角尺的边作出直线CD;②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边;③作直线AB,并用三角尺的一条边贴住直线AB;④沿直尺下移三角尺;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答案】③②④①【分析】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断即可.解: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则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③②④①,故答案我③②④①.【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复杂作图,关键是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点2】平行公理及推论的应用;【例2】(2022上·河南南阳·七年级校考期末)【操作】在如图的方格纸中(网格线的交点叫格点),按要求画图、填空.(1)过点A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点D ,该垂线经过的一个格点记为点E .(2)过点E 作AC 的平行线EF ,该平行线经过的一个格点记为F ;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BG ,该平行线经过的一个格点记为G .【发现】EF 与BG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概括】根据你的发现,概括一条事实或结论:______.【答案】(1)画图见分析;(2)画图见分析;发现:平行;概括: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分析】(1)根据网格结构作出BC 的垂线AD 即可;(2)根据网格结构的特征构造相等的同位角再画图,然后标注即可.再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可得EF 与BG 的位置关系以及结论.解:(1)如图,AD BC ,D 为垂足;(2)如图,EF AC ∥,BG AC ∥,EF 与BG 的位置关系为平行;结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点拨】本题考查了这题-应用与设计作图,利用网格结构作垂线,作平行线,熟练掌握网格结构的特征,准确找出对应点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2022下·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B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C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D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答案】D【分析】根据平行公理等即可逐一进行判断.解:A 、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正确,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平行线具有“传递性”,正确,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正确,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原说法错误,本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平行公理等知识点.掌握相关结论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2022上·上海·九年级开学考试)如图,点E 、F 分别是梯形ABCD 两腰的中点,联结EF 、DE ,如果图中DEF △的面积为1.5,那么梯形ABCD 的面积等于.【答案】6【分析】过点A 作AH BC ⊥于H ,交EF 于G ,根据梯形中位线定理得到AD BC ∥EF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得到答案.解:过点A 作AH BC ⊥于H ,交EF 于G ,如图,∵点E 、F 分别是梯形ABCD 两腰的中点,∴EF 是梯形ABCD 的中位线,∴AD BC ∥EF ∥,∴AG EF ⊥,AG GH =,∵ 1.5DEF S = ,∴1 1.52EF AG ⋅=,∴• 1.546EF AH =⨯=,∴•6ABCD S EFAH 梯形==,故答案为:6.【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梯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掌握梯形中位线定理是解题的关键.【考点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3】(2022上·黑龙江绥化·七年级统考期末)AB BC ⊥,12=90∠+∠︒,23∠∠=.B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解:BE DF ∥.AB BC ⊥ ,ABC \Ð=︒,即34∠+∠=︒.又1290∠+∠=︒ ,且23∠∠=,∴=.理由是:.BE DF ∴∥.理由是:.【答案】90;90;1∠,4∠;等角的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由AB 垂直于BC ,利用垂直的定义得到ABC ∠为直角,进而得到3∠与4∠互余,再由1∠与2∠互余,根据23∠∠=,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14∠=∠,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证.解:BE DF ∥.AB BC ⊥ ,90ABC ∴∠=︒,即3490∠+∠=°.又1290∠+∠=︒ ,且23∠∠=,14∴∠=∠.理由是:等角的余角相等.BE DF ∴∥.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90;90;1∠,4∠;等角的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拨】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1】(2022下·福建宁德·七年级校联考期中)如图,若12∠=∠,则下列选项中,能直接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a b )A .B .C .D .【答案】B【分析】先判断出1∠与2∠是同位角,然后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即可得出答案.解:A 、1∠与2∠是内错角,故该选项错误;B 、1∠与2∠是同位角,∵12∠=∠,∴a b ,故该选项正确;C 、1∠与2∠不是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故该选项错误;D 、1∠与2∠是对顶角,故该选项错误;故选:B .【点拨】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是需要同学们熟练记忆的内容.【变式2】(2023上·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若12∠=∠,则 ;若23∠∠=,则 .【答案】AB DE BC EF【分析】根据12∠=∠,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出AB DE ∥;由23∠∠=,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出BC EF ∥.解:∵12∠=∠,∴AB DE ∥,∵23∠∠=,∴BC EF ∥,故答案为:AB ,DE ,BC ,EF .【点拨】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熟练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解题的关键.【考点4【例4】(2023上·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已知CD AD ⊥于点,D DA AB ⊥于点,12A ∠=∠.试说明:DF AE ∥.解:CD AD ⊥ (已知),90CDA ∴∠=︒(__________).同理,90DAB ∠=︒.90CDA DAB ∴∠=∠=︒(__________),即132490∠+∠=∠+∠=︒.12∠=∠ (已知)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垂直的定义,等量代换,4∠,等量代换,DF ,AE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90CDA DAB ∠=∠=︒,推出132490∠+∠=∠+∠=︒,得到3=4∠∠,由此证得DF AE ∥.解:CD AD ⊥ (已知),90CDA ∴∠=︒(垂直的定义).同理,90DAB ∠=︒.90CDA DAB ∴∠=∠=︒(等量代换),即132490∠+∠=∠+∠=︒.12∠=∠ (已知)3∴∠=4∠(等量代换).∴DF AE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拨】此题考查了垂直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2022·广东深圳·蛇口育才二中校考三模)如图,能判定EB AC ∥的条件是()A .C ABE∠∠=B .A EBD ∠∠=C .C ABC ∠∠=D .A ABE∠∠=【答案】D 【分析】通过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则判断两角是否能推出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即可.解:∵只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才能判断两直线平行,选项D 中A ABE ∠∠=是内错角相等,故能判定两直线平行,其他选项不符合判定定理,无法判断.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2023下·陕西宝鸡·七年级统考期中)三个完全相同的含30︒角的三角板如图摆放,可以判断AB 与EC 平行的理由是.【答案】BAC ACE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答案不唯一)【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求解.解:由题意知90BAC ACE ∠=∠=︒,由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判断AB 与EC 平行.故答案为:BAC ACE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拨】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考点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例5】(2023下·山东青岛·七年级统考期中)如图,EF BC ∥,CE 平分BCF ∠,111DAC ∠=︒,23ACF FEC ∠=∠=︒,则AD 与BC 平行吗?请说明理由.【答案】AD 与BC 平行.理由见分析【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246BCF FEC ∠=∠=︒,进而得出69ACB ∠=︒,结合题意可得69111180ACB DAC ∠+∠=︒+︒=︒,即可得证.解:AD 与BC 平行.理由如下:∵CE 平分BCF ∠,23ACF FEC ∠=∠=︒,∴246BCF FEC ∠=∠=︒,∴462369ACB BCF ACF ∠=∠+∠=︒+︒=︒,又∵111DAC ∠=︒,∴69111180ACB DAC ∠+∠=︒+︒=︒,∴AD BC ∥.【点拨】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2023下·山东济南·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将一纸条ABCD 沿折痕MG 折叠,MA 时对应线段MA '与CD 相交于点N 则下列条件中,不足以证明AB CD ∥的是()A .180BMN CNM ∠+∠=︒B .2AMN MGN ∠=∠C .MN NG=D .MN MG=【答案】D 【分析】根据翻折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逐一进行判断即可.解:A.180BMN CNM ∠+∠=︒ ,∴AB CD ∥;B .由翻折可知:2AMN AMG ∠=∠,2AMN MGN ∠=∠ ,AMG MGN ∴∠=∠,∴AB CD ∥,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C .由翻折可知:AMG NMG ∠=∠,MN NG = ,NMG MGN ∴∠=∠,AMG MGN ∴∠=∠,∴AB CD ∥,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MN MG = ,MGN MNG ∴∠=∠,AMG MGN ∴∠≠∠,AB ∴不平行CD ,故D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拨】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2019下·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某工件要求AB ∥ED ,质检员小李量得∠ABC =146°,∠BCD =60°,∠EDC =154°,则此工件.(填“合格”或“不合格”)【答案】合格【分析】作CF ∥AB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C+∠1=180°,求出∠1,得出∠2,由∠2+∠EDC=180°,得出CF ∥ED ,证出AB ∥ED ,即可得出结论.解:作CF ∥AB ,如图所示:则∠ABC+∠1=180°,∴∠1=180°-146°=34°,∴∠2=∠BCD-∠1=60°-34°=26°,∵∠2+∠EDC=26°+154°=180°,∴CF ∥ED ,∴AB ∥ED ;故答案为合格.【点拨】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进行推理论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考点6】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例6】(2023下·七年级课时练习)探索与发现(在同一平面内):(1)若直线12a a ⊥,23a a ∥,判断直线1a 与3a 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2)若直线12a a ⊥,23a a ∥,34a a ⊥,则直线1a 与4a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直接填结论,不需要证明)(3)现在有2023条直线1a ,2a ,3a ,…,2023a ,且有12a a ⊥,23a a ∥,34a a ⊥,45a a ∥,…,请你探索直线1a 与2023a 的位置关系.【答案】(1)13⊥a a .理由见分析;(2)14a a ∥;(3)直线1a 与2023a 的位置关系是12023a a ⊥【分析】(1)根据垂直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2)根据垂直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3)根据垂直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找到变化规律即可求解.(1)解:13⊥a a .理由如下:如图,∵12a a ⊥,∴190∠=︒,∵23a a ∥,∴2190∠=∠=︒,∴13⊥a a .(2)解:由(1)知13⊥a a ,又34a a ⊥,根据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可得14a a ∥,故答案为:14a a ∥;(3)解:直线1a 与2a ,3a 的位置关系分别是12a a ⊥,13⊥a a ,直线1a 与4a ,5a 的位置关系分别是14a a ∥,15a a ∥,从2a 开始,直线2a ,3a ,…,2023a 与直线1a 的位置关系以⊥,⊥,∥,∥为一次循环,∴12022a a ⊥,12023a a ⊥,∴直线1a 与2023a 的位置关系是12023a a ⊥.【点拨】本题考查垂直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得到变化规律是解答的关键.【变式1】(2018下·七年级单元测试)在同一平面内,a 、b 、c 是直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a b ∥,b c ∥则a c∥B .若a b ⊥r r ,b c ⊥,则a c ⊥C .若a b ∥,b c ⊥,则a c∥D .若a b ∥,b c ∥,则a c ⊥【答案】A【分析】根据平行公理、平行线的性质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在同一平面内,若a b ∥,b c ∥则a c ∥正确,故本选项正确;B.在同一平面内,若a b ⊥r r ,b c ⊥则a c ∥,故本选项错误;C.在同一平面内,若a b ∥,b c ⊥则a c ⊥,故本选项错误;D.在同一平面内,若a b ∥,b c ∥则a c ∥,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公理、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灵活运用相关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2】(2018下·七年级课时练习)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1)它的理由如下:(如图1)∵b ⊥a ,c ⊥a ,∴∠1=∠2=90°,∴b ∥c(2)如图2是木工师傅使用角尺画平行线,有什么道理?.【答案】平行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故答案为平行;(1)∵b ⊥a ,c ⊥a ,∴∠1=∠2=90°,∴b ∥c (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故答案为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故答案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考点7】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综合应用.【例7】(2024下·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AK 与BC 相交于点B ,BC 与CD 相交于点C ,如果160∠=︒,2120∠=︒,60D ∠=︒,那么AB 与CD 平行吗?BC 与DE 呢?并说明理由.【答案】AB CD ∥,BC DE ∥.理由见分析【分析】根据对顶角相等得出60ABC ∠=︒,进而可得2180ABC ∠+∠=︒,则AB CD ∥,进而得出BCD D ∠=∠,即可得证.解:AB CD ∥,BC DE ∥.理由如下:∵160∠=︒,1ABC ∠=∠∴60ABC ∠=︒.又∵2120∠=︒,∴2180ABC ∠+∠=︒.∴AB CD ∥.又∵2180BCD ∠+∠=︒,∴60BCD ∠=︒.∵60D ∠=︒,∴BCD D ∠=∠.∴BC DE ∥.【点拨】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2024下·全国·七年级假期作业)如图,将一副三角尺如图放置,DE 、BC 交于点F ,(45C ∠=︒,30D ∠=︒)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 .13∠=∠B .2180CAD ∠+∠=︒C .若230∠=︒,则BC AD∥D .若230∠=︒,则AC DF∥【答案】C 【分析】由余角的性质,得到13∠=∠,由 3 21802CAD CAB CAB EAD ∠=∠+∠=∠+∠-∠=︒-∠,得到2180CAD ∠+∠=︒,因为3B ∠≠∠,故BC 和DA 不平行,由160E ∠=∠=︒,得到AC DF ∥.解:1∠ +23∠=∠+290∠=︒,13∴∠=∠,故A 正确;3 21802CAD CAB CAB EAD ∠=∠+∠=∠+∠-∠=︒-∠ ,2180CAD ∴∠+∠=︒,故B 正确;230∠=︒ ,390260∴∠=︒-∠=︒,45B ∠=︒ ,3B ∴∠≠∠,BC ∴和DA 不平行,故C 错误;230∠=︒ ,190260∴∠=︒-∠=︒,60E ∠=︒ ,1E ∴∠=∠,∴AC DF ∥,故D 正确.故选:C .【点拨】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变式2】(2024下·全国·七年级假期作业)如图,有下列说法:①若12∠=∠,则AB CD ∥;②若3=4∠∠,则AD BC ∥;③若180ABC BCD ∠+∠=︒,则AD BC ∥;④若13180ABC ∠+∠+∠=︒,则AD BC ∥.其中说法正确的有个.【答案】1【解析】略。
北师版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版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北师版初一地理下册主要内容涵盖了地球的运动和地貌、水资源与水文化、气象与气候、自然灾害预防和人口与城市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1. 地球的运动和地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自转轴、地球公转轨道、地球自转周期等知识点。
-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解释这些日子的含义,春分和秋分是白昼与黑夜长度相等的两天,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
- 四季变化:介绍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引起的气候季节变化,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日照时间等方面的变化。
- 地球的地貌:介绍地壳的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2. 水资源与水文化- 水的重要性:解释水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提到水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物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
- 水资源的分布:介绍水资源丰富和贫乏的地区分布情况,以及全球水资源的平均分配情况。
- 我国的水资源:包括我国水资源总量、地域分布、水量分布和水利工程等知识点。
- 水文化:介绍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包括饮水文化、农业灌溉、水上交通和水上运动等。
3. 气象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介绍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温度层的认识。
- 气象要素:介绍气温、湿度、气压、风和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 大气环流:解释地球的全球性大气环流现象,包括赤道低压带、副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 气候类型:介绍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划分,包括寒冷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 气候与植被:解释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包括草原、森林和沙漠等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4. 自然灾害预防- 地震:介绍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包括建设抗震房屋和灾害应急预案等。
- 台风:解释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台风的预防措施。
- 水旱灾害:包括洪水和干旱等水灾灾害的防治措施。
- 火灾:介绍火灾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包括安全用火、灭火器的使用和火灾应急逃生知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3、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轴对称的性质
1、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的点称为对应点(对称点),能够重合的线段称为对应线段,能够重合的角
称为对应角。
2、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三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
四、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六、角平分线的性质:1、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该角的对称轴。
2、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尺规作图的定义:尺规作图是指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基本作图。
一些
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
五种基本作图: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5、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题目一: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如图,线段a .
求作:线段AB,使AB = a .
作法:
(1)作射线AP;
(2)在射线AP上截取AB=a .
则线段AB就是所求作的图形。
题目二:作已知线段的中点。
已知:如图,线段MN.
求作:点O,使MO=NO(即O是MN的中点).
作法:
(1)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的相同线段为半径画弧,
两弧相交于P,Q;
(2)连接PQ交MN于O.
则点O就是所求作的MN的中点。
(试问:PQ与MN有何关系)
题目三: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已知:如图,∠AOB,
求作:射线OP, 使∠AOP=∠BOP(即OP平分∠AOB)。
作法:
(1)以O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的相同线段为半径画弧,两
弧交∠AOB内于P;
(3)作射线OP。
则射线OP就是∠AOB的角平分线。
题目四: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请自己写出“已知”“求作”并作出图形,不写作法)
题目五: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a,b,c.
求作:△ABC,使AB = c,AC = b,BC = a.
作法:
(1)作线段AB = c;
(2)以A为圆心b为半径作弧,
以B为圆心a为半径作弧与
前弧相交于C;
(3)连接AC,B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题目六: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m,n, ∠α.
求作:△ABC,使∠A=∠α,AB=m,AC=n.
作法:
(1)作∠A=∠α;
(2)在AB上截取AB=m ,AC=n;
(3)连接B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题目七: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α,∠β,线段m .
求作:△ABC,使∠A=∠α,∠B=∠β,AB=m.作法:
(1)作线段AB=m;
(2)在AB的同旁作∠A=∠α,作∠B=∠β,∠A与∠B的另一边相交于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图形(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