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祖国历史的开篇 先秦(背景资料)旧人教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
─先秦
单元阶段特征
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

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

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
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
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这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这种社会变革表现为:
(1)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在诸侯国内展
开变法运动,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

(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重点、难点点拔]阶段特征:本单元是中国有史以来(距今约170万年)至秦统一(公元前221年)前的历史。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和封建社会形成(战国)等几个历史时期,这期间经历了两次社会形态的变更。

我国原始社会开始于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结束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前,历经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的特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从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转变的过程中,生产力的缓慢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771年西周结束,是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达到鼎盛的时期,中经夏朝、商朝、西周三个时期。

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从“禅让”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

商朝高度的奴隶制文明,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国家政权,西周建立了分封制,扩展了奴隶制国家的疆域,奴隶制国家制度基本上完善起来。

西周还完善了井田制,使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完备起来,成为奴隶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西周的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增多了,产量大大增加。

手工业、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前,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历经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这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诸侯争霸,分封制渐趋瓦解。

争霸战争虽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促成了各个地区的局部统一和民族融合,同时,也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在孕育着。

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和崩溃,封建的生产关系萌生并发展壮大。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高三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课件: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旧人教

高三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课件: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旧人教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 历史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 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 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 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 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 位。
4.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历史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 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 法的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 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 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 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2)不同点 ①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时间相距近千年, 地处西欧与东亚。②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西欧处于 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③主要打击的对 象不同。中性质不 同。中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西欧代表 新兴的资产阶级。
2.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社会力量大动荡、大分化、 大改组的时期。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有三条主线。 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春秋五霸至战国七雄, 前者主要为争霸而战,后者则是为统一而战。在 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诸侯国由多变少,最后秦国 统一全国。 二是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表面错综复杂、 纷争不已的战争及动荡现象下,贯穿着新旧两种 社会制度的交替、变革这一历史发展主线,战国 时期的各国“变法”运动就是这一主线的反映。
时空连线
线索一 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地位的演变及其 历史原因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历史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 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 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时 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 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高中历史先秦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先秦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先秦知识归纳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涵盖了周朝后期至秦朝建立之前的时期,约从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该时期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历史背景1. 东周时代:东周时期是先秦时期的开端,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两个阶段。

春秋时代是一个谋臣之乱、列国割据的时期,而战国时代则是列国相争、混乱不堪的时期。

2. 社会背景:在战国时期,农民的疾苦日益加剧,贵族间的权力斗争激烈,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周室的衰落使得各路诸侯争相割据,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思想流派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伦道德,崇尚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他们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为君主提供良好的治国方法和教育理念。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倡追求自然和道的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的行为干预。

他们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3.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强调法律和政治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他们主张严厉的法律制度,通过强力统一来实现稳定和统治。

4.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他们反对战争和边塞戍御,主张和平共处与废弃兵器。

5.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个人才能和智慧的重要性。

他们主张君主必须依靠贤才治理国家,并提倡通过世家教育来培养精英。

三、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在东周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君封地给予诸侯,而诸侯则向国君负责。

2. 兼并战争:由于列国之间的割据,兼并战争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这些战争导致了势力的重新分配,最终使秦国成为霸主,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

3. 法律制度:法家学派的观点促使各国在战国时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成为后来秦朝法家制度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高考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高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一)宏观掌控本阶段是中国历史的幼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中华文明基础的初步奠定。

11、奴隶社会(1)历程: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瓦解——春秋(2)政治: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

(3)经济:夏、商、西周生产工具尚处于金石并用时代,后期出现少量青铜工具;春秋时出现铁器和牛耕。

劳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

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赋税制度上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4)文化甲骨文和金文、历法、医学、《尚书》和《周易》,雕塑和青铜艺术达到高峰,伟大思想家老子和孔子。

(5)民族关系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国内各民族联系和交往不断加强,春秋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

2、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期(1)政治政权逐渐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形成变法、改革浪潮;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建立起来;大国争霸,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2)经济铁器、牛耕使用更普遍;井田制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

(3)文化:科技成就突出表现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医学等;社会大变革突出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如百家争鸣。

(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华夏族逐步形成,为秦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打下基础。

(二)微观细嚼1、夏、商、西周的更替(1)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

(2)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都于亳,盘庚候前都于殷;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业之战后灭亡。

(3)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都镐京;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因为周厉王暴政。

2、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主统治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与周王关系:诸侯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打仗分封的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意义: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瓦解:春秋时,诸侯争霸、铁器和牛耕的使用(2)井田制性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臣下,土地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劳作方式:奴隶集体耕种瓦解:春秋时,诸侯争霸、铁器和牛耕的使用3、春秋战国的纷争根源:各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目的:为争夺土地、人民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经过:春秋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和吴越争霸;战国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长平之战影响:给人民带来痛苦、灾难;加速了由分裂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和4、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5、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区别和本质:春秋时的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但结果却使用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下来;战国时的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和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内容: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作用和结果: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新的封建制度确立了6、商鞅变法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的出现——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内容:第一次(“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定封建土地私有制)意义: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7、春秋战国的文化思想:老子,道家创始人,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

高考历史知识点: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高考历史知识点: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高考历史知识点: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祖国历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发展,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一些先秦历史的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据传,中国的历史始于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然后是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個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之后是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分别统治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时期。

2. 周朝的分封制度: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将中央的权力分封给各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成为周朝的附庸国。

这种封建制度的建立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3.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的后半段,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频繁的时期,但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哲学等方面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众多思想家纷纷出现。

4.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提倡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和礼制。

5. 道家与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也有了重要的发展。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和无攻,主张实施非攻战略。

6. 兵法和军事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兵法和军事战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孙子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经典之一,强调谋略、计谋和兵法。

以上是祖国历史开端(先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要的介绍,先秦时期的内容和细节非常广泛,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知识点,如齐、楚、燕、赵等诸侯国的兴衰和战争、春秋五霸等。

对于高考来说,建议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进行学习和了解,同时辅以相关的历史教材和辅导资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通史复习课件:先秦时期(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通史复习课件:先秦时期(共15张ppt)
通史视角下的历史复习
--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先秦
考纲解读
• 时空观念
1.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时空定位; 的原因 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先秦儒家思想 的发展历程
唯物史观
1.认识分封制度和宗法制瓦解
2.先秦科技、文学、艺术的背景; 3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及特点 • 2.先秦诸子治国思想的异同 •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战国 时期
BC475-BC221
【时空观念】
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完成从部落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 转折,确立了“家天下”的统治秩序。
(2)商周时期的社会
• ①政治:殷商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西周实行分封制,克服方国松散性 ,开始向中央集权过渡,早期政治制度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形 成了宗法制与礼乐制度
典型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 • ①政治:王室衰微,分封瓦 解;权力下移,主客易位;争 霸称雄,战争
连绵;新旧交替,下士崛起;改革变法,制度剧变;郡县建立,官僚制兴 ;夷狄杂处,民族融合;诸侯渐少,走向统一 • ②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制确立; 小农经济形成,土地兼并出现;大型水利兴修,农业发展,“工商食官” 被打破,独立工商者产生;商业发 展,中原形成规模较大 的城市;重农 抑商萌芽。 • ③文化:天文、历法、医学水平提高,文字走向成熟“学在官府”被 打破 ,私学兴起,文化 下移;朴素的民本思想 形成,出现了百家争鸣,奠定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传 统科技初步发展,凸显 实用性特色。

③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先秦,指我国秦统一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地球出现古人类;我国最早古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我国最早远古居民是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

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1929年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现的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这一时代文化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元谋人和北京人主要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北京人以后,距今约三万年,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生活着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他们使用打制石器,有爱美观念,懂得人工取火。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进入原始农耕时期。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掌握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此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彩陶)此外,还有较高的纺织技能,会织麻布,制麻衣。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典型。

陶器有新品种黑陶和白陶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高(抛光和雕刻等技术)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炎帝,黄帝是距今四五千年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两者联合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大战于涿鹿之野。

胜后,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尧让舜让禹,这种制度称为禅让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正当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部落民主选举的禅让制度无法继续,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所代替。

第二节夏商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初期,禹建立夏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背景资料)1.传说中黄帝与蚩尤、炎帝的主要战争,及炎黄子孙这一说法的来历黄帝、炎帝、蚩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从我国若干远古神话传说看,黄帝是黄河流域的一位部落首领,他最初的活动中心在现在河南省新郑一带,后来发展到河北和陕西地区。

炎帝部落最初活动在黄河上游的姜水一带。

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有的说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也有说在南方,总的来说是在东南方。

黄帝所处的时代,正当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之间战争非常频繁。

黄帝、炎帝和蚩尤的几次大战,就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史实。

传说黄帝、蚩尤、炎帝间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的战争。

神话中说,开始和蚩尤战争的是炎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共工氏。

由于蚩尤向西发展,夺取了共工氏的土地,双方发生利益冲突,爆发了激烈战争。

《逸周书》描写这场战争说:“蚩尤乃逐帝(指共工),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

涿鹿在今天河北涿鹿东南,“阿”是山麓的意思,即今太行山东侧。

“九隅”是九州、九土的意思。

大意是说共工九个氏族的土地全被蚩尤部落占领了。

炎帝部落觉得自己的部落受到欺负,就向黄帝部落求救,黄、炎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蚩尤。

于是发生了第二次更为激烈的大战。

第二次战争以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为主战的双方,地点仍在涿鹿。

历史上把这次战争称为涿鹿大战,大概这是我国上古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战争了。

据古代神话传说,这场恶战十分激烈。

蚩尤是东南方著名的勇猛善战的首领,《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说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大概是披着兽皮或是身上画着野兽的图纹,用铜作兵器或护身盔甲,反正是有非凡的作战能力,《述异记》还说蚩尤有“兄弟七十二人”,个个强悍能战,大约这是蚩尤部落的七十二个氏族。

《中华古今注》还说蚩尤“造立刀戟兵杖大驽”,大驽即弓箭,说明他们的武器众多而精良。

这些都是黄帝部落所不及的。

正因为如此,黄帝和炎帝的联盟开始打了几次败仗。

有一次,双方正在原野上酣战时,忽然天上起了大雾,黄帝和他的部落被围困在雾中心,手持铜兵器的蚩尤部落却大显身手,左砍右杀,黄帝部众损失很大。

后来亏黄帝部落里的大臣风后造出了指南车,辨别了方向,黄帝部落才逃出重围(《太平御览》引《志林》)。

黄帝和蚩尤部落的最后一次决定性战役打得最为激烈。

双方动员了全部兵力,蚩尤还请来了北方有名的巨人夸父(即“夸父追日”的夸父)部族来帮忙。

战役开始,黄帝敌不过善战能跑的夸父族和蚩尤的联盟,因此败退了五十里。

后来,黄帝运用了巧妙的兵法,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式,才转败为胜。

夸父被杀死,蚩尤逃跑,黄帝紧追不舍,终于在山西地区捉住了蚩尤。

黄帝斩下了蚩尤的头,肢解了他的尸体。

所以至今山西还有个解县,据说是肢解蚩尤的地方,而解县附近的盐池,则据说是蚩尤的血聚成的(《路史后记》、《梦溪笔谈》)。

上述当然都是无稽的神话,但反映了这次战争的残酷。

第三次战争是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

历史记载说,蚩尤战败不久,黄、炎的联盟也破裂。

这是因为“炎帝欲侵凌诸侯”,争夺盟主的缘故。

结果,许多部落都站到黄帝一边,联合起来向炎帝进攻。

《史记》记载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阪泉在现在河北怀来县。

三次战争后,黄帝部落得到了大发展,又向南进行了多次战争,征服了许多部落,所谓“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

在这过程中,炎帝部落终于和黄帝部落结成了永久性的联盟。

炎、黄联盟,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地区,东一直到海,南到长江流域,西至甘肃,北抵山西河北北部,基本上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初定了中国的规模。

后来人们把合并后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统称为华夏族。

华夏族后来又发展为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都把自己当作炎黄的子孙。

我国古书中对我们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有许多美好的传说。

比如,说炎帝教给人们耕耘,教给人们“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潜夫论》)。

黄帝留给后人的遗惠就更多,有说他创制了车和船(《汉书》),有说他发明了煮饭的锅和甑(《古史考》)又说他教人民盖房屋以避风雨(《新语》),他还叫臣下苍颉创造了文字,叫伶伦制作了音乐,叫岐伯写出了医书,还叫自己的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缫丝。

上述这些记载无疑是把炎帝和黄帝神化了,但是也表明了炎黄子孙们对祖先的爱戴和尊敬。

2.尧舜禅让传说尧选拔舜做继任人,是通过选贤任能的原则选拔的。

尧,号陶唐氏,帝喾之子,黄帝后裔,建唐国,都平阳(山西临汾),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称“帝尧”。

据说尧16岁即位,在位70年,有心让四岳替代自己,对四岳说:你能顺应天命用事,可入处我位。

四岳认为自己不够条件,如替代尧,有辱帝位。

于是尧在所有贵戚、疏远、隐匿者中间选拔继任人。

大家说民间有个光棍叫虞舜的人可以。

四岳介绍了舜能以孝道处理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等等情况,尧表示可以试试看。

在以后的三年中,尧经种种试验,认为舜确实好,让他摄行政事。

这时,舜把“四凶族”首领的罪行报告给尧,在尧同意下,把他们流放到边远地区,以惩戒做坏事的人。

从此,天下人都服了。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材,所以就把天下授给舜去治理。

尧死后,舜为让位于尧子丹朱,自己迁居到都城南边。

然而,诸侯不朝拜丹朱而朝拜舜,打官司的不找丹朱而找舜,人们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在此情况下,舜接替了尧的职位,称“帝舜”。

舜,号有虞氏,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出身于低微的庶人。

舜继尧位后,通过部落联盟议事会,进行了改革。

他任用高阳氏才子“八恺”管教化、高辛氏“八元”管土地、商朝始祖契管人民、皋陶作刑、禹治洪水等等,使部落联盟出现了新气象。

舜61岁代尧,在位39年。

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材,所以在征询部落酋长们的意见后,让禹摄行政事。

舜死后,禹也让位于舜子商均,然而诸侯都归服于禹,这样禹就继承了舜的“帝位”。

尧、舜弹让,古代有不同的传说。

有的传说讲“舜囚尧”,不让尧与其子丹朱见面。

有的又说,舜凭借实力“南面而立,尧率诸侯北面而朝”,尧向舜屈服,舜夺得了“帝位”。

而禹替代舜则是“禹逼舜”的产物等等。

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部落联盟首领还没有国王的权威,所以在选择继任人时,要征询部落酋长意见,按才干、贡献和各部落实力大小等等因素来选拔。

3.司母戊鼎的发现和价值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

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又将方鼎运到北京展出。

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

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

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

(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

“祠”就是祭祀的意思。

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

“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

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同志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

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陈梦家:《殷代铜器》见《考古学报》1954年第7册第30页)。

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

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

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考古》1977年第1期)。

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

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

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

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4.分封制和井田制及其相互关系西周建立后,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俘虏赐给王族成员,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封建制度确立后,它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有鲁、齐、燕、卫、宋、晋。

分封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属国王,层层分封后,受封的奴隶主贵族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不能随意转让买卖土地,同时还需缴纳“什一”之税作为贡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井田上奴隶集体劳动,其劳动果实完全被奴隶主贵族占有。

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奴隶主贵族控制着私田产品,逐渐出现“公田不治”的局面,再加上奴隶的不断反抗,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地位。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终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巩固了井田制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