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总结要点

合集下载

十七中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实施报告

十七中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实施报告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分校改扩建工程建筑专业主持人:(设计总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校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中帝恒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6年02月18日1建筑概况 ....................................................................................... 2..2评价依据 ....................................................................................... 2..3•分析方法....................................................................................... 2..3.1原理概述 (2)3.2模拟软件 (3)3.3计算原理 (3)3.4模型设置 (5)3.5参数设置 (5)4评价标准 ....................................................................................... 6..5模拟结果和分析 ................................................................................ 6..5.1风环境模拟模型 (6)5.2工况1 (冬季平均风速工况) (7)5.3工况2 (夏季平均风速工况) (9)5.4工况3 (过渡季平均风速工况) .............................................................. .10 ........6结论 ........................................................................................... 1.1.1建筑概况工程名称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分校改扩建工程工程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第十七中学百子湾校区内气候子区寒冷建筑面积地上5861.93 m2地下3321.8 m2建筑层数地上5 地下2建筑高度地上18.0m 地下8.4m北向角度0 °2评价依据1.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仃825-2011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 —2005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20124.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3分析方法3.1 原理概述建筑群和高大建筑物会显著改变城市近地面层风场结构。

裙楼对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裙楼对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裙楼对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杨巧兰;李平;夏冬;杨永宏;黄照亮;李灵熹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年(卷),期】2024(63)3
【摘要】为研究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本文以珠海某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PHOENICS软件对有裙楼和没有裙楼两种建筑布局形式进行风环境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

对比分析东、南及东北偏北风背景下两种布局形式小区的通风条件和舒适度,结果表明:1)没有裙楼时,没有大面积建筑阻挡,3个风向下小区风环境均有所改善,风速不均匀性减小,通风条件好、舒适性好的区域的面积和数量均增加,小风速区的面积和数量均减少,通风廊道增加;2)无论是否有裙楼,当来流风向与建筑间的通道夹角小,建筑对风的阻挡削弱作用小,楼与楼之间更容易形成通风廊道,通风条件较好,当来流风向与建筑间的通道夹角大,建筑的阻挡作用显著,小区的风速明显减弱,且容易出现风速不均匀,通风条件较差;3)住宅小区风环境受建筑布局和风向共同影响,在规划设计时应参考当地的主导风。

【总页数】10页(P38-47)
【作者】杨巧兰;李平;夏冬;杨永宏;黄照亮;李灵熹
【作者单位】珠海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四川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巴中市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9
【相关文献】
1.绿化和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的风热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2.某办公楼室外风环境的数值模拟
3.基于CFD的某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分析
4.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对分体空调室外机出风效果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一、引言室外风环境模拟是对特定区域内的风场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而了解该区域的风速、风向和风流规律,为后续的建筑设计、环境污染评估和风电场规划等提供依据。

本报告通过对地区的室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旨在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次模拟分析使用风场模拟软件进行,包括基于数学模型和大量实测数据进行的室外流体仿真。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和气象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风场进行模拟,并得出相应的风速、风向和风流规律等数据。

三、模拟分析结果根据模拟分析的结果,本地区的风环境特点如下:1.风速分布:通过模拟分析,我们得到了本地区不同位置的平均风速分布图。

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平均风速在5-8m/s之间,风速较为适中。

同时,分析结果还显示,地形起伏和建筑物的干扰对风速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局部区域可能会存在阻挡风的现象。

2.风向分布: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过模拟分析,我们得到了本地区不同位置的风向分布图。

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风向主要集中在东北风和西南风,分别占总风量的40%和30%,其余的风向占比较小。

3.高低空风流规律:根据模拟分析,我们得知该地区在高空存在风流的现象。

高空风流主要受大气环流系统、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平均风速较大,风向相对一致。

而在低空,地形和建筑物的干扰导致风流较为复杂,且平均风速较低。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风电场时,需要考虑风流规律的差异性。

四、影响因素分析本模拟分析还对影响该地区风环境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因素:本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山脉和平原交错分布,对风的流动产生一定的阻挡和导流作用,使得风速和风向存在差异性。

2.建筑因素:大型建筑物和高楼大厦对风流产生阻挡和干扰作用,使得风速分布不均匀,风向变化不定。

3.气象因素:季风、气压和温度等气象要素对风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季风的方向和强度会直接影响风向和风速的分布。

室外风环境模拟中的建模参数分析

室外风环境模拟中的建模参数分析

其余分析按照相同方法,直接给出计算结果。计算区域出流 方向距离目标建筑为4 H时模拟结果及测点布置图如图1所 /Jxo
1计算区域确定
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计算区域的大小与模拟结果的准确 性密切相关,模拟区域小,流场会失真,但一味增大计算区 域,会使网格数增多,增加计算量和成本。因此,在实际的 工作中,合理确定计算区域的大小不仅能减少工作人员的计 算量,还能提高整个模拟过程的经济性。
首先,对只有目标建筑时的室外风场进行模拟,同时为 了更好定量分析周围建筑对目标建筑周围风速场的影响,选
取为4"。 综上所述,计算区域入口边界距目标建筑距离应满足4
H,侧边边界满足3 H,顶部边界满足A H>出流边界满足6 H,其中H为目标建筑高度。
2周围建筑物对目标建筑的影响
当目标建筑周围存在其他建筑群时,目标建筑所在区域 的风环境会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往往会对目标建筑区域造成 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忽略了新 建建筑周边建筑对风环境的影响,很有可能会得到不一致的 分析结论。例如,高层建筑的建成或者建筑群排列不当会导 致人行高度处的风环境恶化,使行人感到不舒适,甚至会危 害到行人的安全。
Uw——计算区域出流边界与目标建筑距离为5片时, 目标建筑周围5m处某测点的平均风速。
通过计算比较可知,当Cy<5%时,可以认为选择
037 绿色建筑
2019年第3期
总筑节能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
前者作为合理的计算区域,已经满足工程需要。 在此针对选取的某工程实例对比分析测点2在不同边界
同理,对入口边界、侧面边界、顶部边界的数据分析见 表2至表4所示。
表2不同入口边界距离的分析结果
入口边界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目录1项目概况 (3)1.1总平面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三维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模拟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室外风环境 (3)2.2自然通风 (3)3技术路线 (4)3.1分析方法 (4)3.2软件介绍 (4)3.3紊流模型 (4)3.4模拟工况 (5)4参考依据 (6)5评价说明 (6)6室外风环境模拟建模 (7)6.1物理模型 (7)6.2参数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1来流边界条件 (7)6.2.2出流边界条件 (8)6.2.3收敛判断 (8)7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 (9)7.1工况1(冬季最盛行风,E) (9)7.1.1流场与风速 (9)7.1.2风压 (10)7.2工况2(夏季盛行风,SW) (11)7.2.1风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深圳某项目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深圳某项目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深圳某项目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摘要:城市中高大建筑的数量和高度与日俱增,这些建筑的建成显著改变了城市的风环境。

一方面高大密集的建筑群,降低了城市的通风、自净能力,加剧了在低风速条件下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而另一方面在风速较大时,高大建筑周围会产生局部强风,影响到行人的舒适与安全,引出行人风环境问题。

本文采用基于CFD原理的计算模拟软件PHOENICS作为模拟工具,分析和评价本项目小区的室外风环境现状与室内自然通风的潜力。

关键词:室外风;坏境模拟;风速;1.概况1.1项目概况本工程为深圳某医院项目。

总用地面积20844.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9084.35平方米,计容积率面积61567.01平方米,框架结构。

地上18层,地下3层。

本项目主要有医疗综合楼、行政后勤楼、发热感染楼及高压氧仓综合楼、门卫等。

其中医疗综合楼、行政后勤楼、发热感染楼及高压氧仓综合楼为一级耐火等级,门卫为二级耐火等级。

根据深圳市多年的气象资料,深圳的地面风向存在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冬季偏北风为主,春、夏季则以偏东风为主;根据深圳市近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深圳市全年的风向频率以东北风最高,秋季与冬季盛行东北风,春季与夏季盛行东南风。

2风速边界条件2.1入口边界条件:由于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会增大,因此,模拟中采用沿高度方向梯度风设置。

考虑实测存在的周围遮挡情况,城市梯度风按照以下公式计算:2.2出流面的边界条件:假定出流面上的流动已充分发展,流动已恢复为无建筑物阻碍时的正常流动,故其出口边界相对压力为零;建筑物表面为有摩擦的平滑墙壁。

3.风环境模拟分析根据报告前面的项目地点气象特点分析,项目的室外风环境研究分为三部分进行:夏季主导风:风速为2.7m/s,风向为东南;冬季主导风:风速为3.4 m/s,风向为东北;过渡季主导风:风速为3.0m/s,风向为东南偏南。

3.1夏季风工况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平均风速2.7m/s。

图3-1~图3-3为夏季东南风向情况下室外风环境模拟计算结果。

合肥市某大型综合体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合肥市某大型综合体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合肥市某大型综合体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吴晓昊【摘要】运用Sketchup对拟建合肥某大型综合体进行1:1实体建模,将物理模型导入PHOENICS软件的FLAIR模块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在冬季最不利工况下,分析风速的矢量、大小以及放大系数等参数在项目建成前后对周围风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1.5m水平面上,项目的建成除对下风向50m范围内的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外,对周围其他方向的风速没有直接影响;另外由于综合体在主要出入口采取架空、退台等措施处理,使外部人员主要活动区域风速在0.6m/s,所以项目的绿色建筑规划方案是利于行人室外行走及活动的舒适.【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5(022)002【总页数】3页(P159-160,170)【关键词】某大型综合体;绿色建筑;风速;风速放大系数【作者】吴晓昊【作者单位】安徽省建设工程测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341 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促使高层建筑和高密度建筑不断涌现,虽然解决了土地资源紧张,提高了空间利用,但是带来了严重的室外风环境问题,给人员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舒适性。

合肥市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建筑号召,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大建设进程中,高层建筑和高密度建筑室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大型综合体立项建设前,对其室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为建筑室外环境优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显得尤为重要[1,2]。

2 大型综合体简介该项目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总用地面积为97766m2,总建筑面积为53057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79183m2,业态主要包括酒店、商业、办公、住宅等。

西北角的酒店为97.9m,东北角的6栋高层住宅均为31层,90.35m,南部的2栋办公楼均为199.7m的超高层建筑,综合体的主要出入口都采取架空、退台处理。

该项目拟按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设计、建造,具体见总平面图(见图1)。

严寒地区住宅小区室外风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严寒地区住宅小区室外风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严寒地区住宅小区室外风场的数值模拟分析摘要:室外气流运动与建筑群规划的“和谐”设计,成为建筑系统节能和可持续的生态建筑的重要方法之一。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得出住宅小区的室外的速度场、温度场及污染物分布的详细情况,对改善人居内外环境意义深远。

本文针对严寒地区住宅小区,综合分析室外风环境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室外风环境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应用专业CF D软件FLUENT对此特定的流动物理问题,采用适合于它的数值解法,得到三维速度场和压力场,在计算速度,稳定性和精度等各方面达到最佳。

研究表明,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住宅小区的风环境进行评价和探讨,不仅对利用建筑布局改善室外环境有显著的作用,而且在组织良好的室内通风方面也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住宅小区风场数值模拟FL UENT1 引言随着我国严寒地区低能耗住宅建筑的发展,住宅室内通风换气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般情况下,室内自然通风的形成,既有热压通风的因素,也有风压通风的原因,从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角度来看,风压通风对室内气候条件的效果比较显著,故应首先考虑如何组织建筑物室外的风压通风来改善室内热环境。

2 室外风场的物理模型和CFD 数值模拟2.1 物理模型哈尔滨市位于严寒地区,冬季持续时间长,且室内空气质量与室外环境相差较大,故节能住宅建筑的通风关键在冬季,本文以哈尔滨地区气象参数中冬季的主导风向和风速为依据,以哈尔滨市泰海小区44号楼及其周围4栋建筑物作为室外风场模拟对象,分析住宅小区室外风场的气流流动情况。

模拟建筑物及其周围四栋楼均为高度为2 2 m 的建筑物,如图1,图中相应地给出各建筑物在泰海小区中的位置及其建筑物布局。

为建立数学模型,对物理模型作以下假设和简化:(1)建筑物外气流分布取决于来风风速以及风向,建筑尺寸及形状,以及建筑物开口大小和位置。

若开口尺寸小于建筑物立面面积的1/6,三栋建筑可简化为混凝土块。

(2)室外气流为风速梯度分布的低速流范围,据B oussinesq假设,空气一般为粘性不可压缩流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正文
要点
①由于建筑体量较大,因此,背风区较大,建筑背风处整体风速较低,约1-1.5m/s,
可通过增加建筑间隙或架空增加通风道,改善风环境。

②在地块周边无其他建筑的情况下,风速较大,建议结合景观设计绿化植物,以减缓
来流风速。

③室内门窗设计中,建议采用穿堂风或错位通风方式,避免采用侧穿堂方式。

④建议外窗采用平开窗或推拉窗,能够增加有效通风面积;如选用悬窗,建议可开启
角度应尽量大,可开启角度应大于45度,悬窗较平开窗或推拉窗的有效通风面积小,通风阻力大,因此,自然通风效果较平开窗、推拉窗差;
⑤迎背风面风压差是实现室内自然通风的先决条件,可在风压差较大的立面上设置外
窗,以实现较好的室内自然通风;但冬季应注意防风保暖,在迎背风面风压差较大的立面安装气密性好的门窗;
⑥从夏季和冬季1.5米处人行高度风速图可以看出,建筑外场人行高度没有发现较大
涡流风场,也没有出现风速大于5m/s的区域。

整个建筑流场区域没有出现大面积风景区,滞留区,风速大小适宜,对行人没有不利影响。

⑦从夏季和冬季1.5米处人行高度风压图可以看出,由于建筑遮挡,风压分布不均,
东侧风压较小,而西侧风压较大。

从15米和30米风压图可以看出,西侧建筑风压差较大,需做好冬季防风措施。

其余大多数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能够形成3-5pa左右的压力差,能够较好的满足建筑队自然通风的要求,适宜采用开窗进行自然通风。

⑧从夏季和冬季1.5米人行高度空气龄分布图可以看出,建筑周围人行区域的空气龄
大多在300~450区间,没有出现滞留区和涡旋区,空气质量良好,适宜自然通风和人户外运动。

⑨冬季建筑北墙的风压值较大,其余面较为均匀,所以应加强北外墙的构造设计,尤
其是提高门窗密闭性能,减小寒风渗透侵袭影响。

⑩夏季,建筑周围人行活动处绝大部分位置风速不超过5米/秒,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室外风环境的要求。

但因建筑较多外廊和形体变化,在局部存在低风区和涡旋区,污染物不易扩散,在极端风环境下会形成风漩涡,影响人员活动。

⑪建筑上风向设置地面停车场,汽车排放的尾气会随风进入人员活动区域,因此空气质量受到影响。

⑫圆形主体部分迎背风面风压差约为5-10Pa,压力差较大,虽然主体部分进深较大,但部分楼层内部隔断较少,因此,该部分建筑仍有对自然通风的利用前提。

⑬扇形平台部分迎背风面风压差较小,仅1Pa左右,且内部多布置不同功能空间,格局进深较大,因此,自然通风基础较差。

Reference
1)春季工况下,主要活动区域室外风环境较好,较适宜人员活动;
2)由于建筑体量较大,因此,背风区较大,建筑背风处整体风速较低,约1-1.5m/s,可通过增加建筑间隙或架空增加通风道,改善风环境;
3)在地块周边无其他建筑的情况下,图书馆东北角局部风速较大,如图所示,建议在图书馆东北角结合景观设计绿化植物,以减缓来流风速。

1)秋季工况下,主要活动区域室外风环境较好,同样由于建筑自身遮挡,背风区风速较低,尤其是青少年宫与科技馆建广场处风速较低,如右图红圈所示;
2)在地块周边无其他建筑的情况下,图书馆东北角局部风速较大,如图所示,建议在图书馆东北角结合景观设计绿化植物,以减缓来流风速。

1)春季工况下,建筑迎背风面风压差约4-10Pa,具有较好的通风基础条件;
2)除迎风面压力最大处(红色区域)不宜开窗外,建筑四面均可设置开窗,并在建筑西北角-东南角两侧墙面上设置集中开窗。

1)秋季工况下,建筑迎背风面风压差大于5Pa,具有较好的通风基础条件;
2)除迎风面压力最大尖角处(红色区域)不宜开窗外,建筑四面均可设置开窗,并在西北角-东南角立面两侧集中设置开窗。

室内门窗设计中,建议采用穿堂风或错位通风方式,避免采用侧穿堂方式。

建议外窗采用平开窗或推拉窗,能够增加有效通风面积;如选用悬窗,建议可开启角度应尽量大,可开启角度应大于45度,悬窗较平开窗或推拉窗的有效通风面积小,通风阻力大,
因此,自然通风效果较平开窗、推拉窗差;
建筑南向风速流畅,背阴面风速较低,有利于夏季建筑外界面温度平衡。

建筑表面压力变化较为均匀,东南-西北向的压差约20Pa,有利于夏季建筑室内空气流通,形成自然通风的有利条件。

在冬季主导风的作用下,因北部轨道交通站台的遮挡作用,建筑周围人行范围内绝大部分位置风速不超过5米/秒,但建筑西侧风速较大,东北角风速最高,易通过乔木绿化等措施改善此区域的风环境。

冬季建筑北墙的风压值较大,其余面较为均匀,所以应加强北外墙的构造设计,尤其是提高门窗密闭性能,减小寒风渗透侵袭影响。

夏季,建筑周围人行活动处绝大部分位置风速不超过5米/秒,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室外风环境的要求。

但因建筑较多外廊和形体变化,在局部存在低风区和涡旋区,污染物不易扩散,在极端风环境下会形成风漩涡,影响人员活动。

冬季,建筑周围人行活动处绝大部分位置风速不超过5米/秒,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室外风环境的要求。

但在建筑西侧和北侧风速较大,应在场地设计中考虑设置乔木等阻隔措施,降低风速,改善风环境。

建筑体北外墙表面压力较大,应在设计中提高北墙外窗的密闭性能,防止冷风侵袭。

1)夏季时受东南风影响,科技馆周边局部风速较大,如红圈所示,而综合总平面绿化,建筑东面设有景观绿化,可以有效的缓解红圈处的局部风速放大;
2)黄色区域局部风速较小,低于1m/s,人员舒适度较差,也不利于污染物流通扩散。

建筑上风向设置地面停车场,汽车排放的尾气会随风进入人员活动区域,因此空气质量受到影响。

1)圆形主体部分迎背风面风压差约为5-10Pa,压力差较大,虽然主体部分进深较大,但部分楼层内部隔断较少,因此,该部分建筑仍有对自然通风的利用前提。

2)扇形平台部分迎背风面风压差较小,仅1Pa左右,且内部多布置不同功能空间,格局进深较大,因此,自然通风基础较差。

1)秋季工况下,来流风从扇形平台处掠过,由于平台高度较低,且为阶梯型,因此对圆形主体及主要活动区域
2)风环境影响较小,室外风环境良好,人行高度风速约2.5m/s。

3)同样受到秋季主导风来流风向上地面停车场的影响,汽车尾气对活动区域有一定影响。

4)建筑背风面风速较低,但下风向为另处地面停车场,因此无较大影响。

1)场地内大部分区域通风情况较好;红色区域局部风速较大,大于5m/s,不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中“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的要求;蓝色区域局部风速低,空气滞留,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及通风散热。

2)人行出入口1、2两侧设有景观绿化,建议种植枝叶茂盛、高大的植物种类,以降低来流风速。

迎背风面风压差是实现室内自然通风的先决条件,可在风压差较大的立面上设置外窗,以实现较好的室内自然通风;但冬季应注意防风保暖,在迎背风面风压差较大的立面安装气密性好的门窗;
裙房商业部分建筑表面具有一定的风压差,中庭部分迎背风面风压差在5pa以上,能够利用风压差进行自然通风,但由于进深较大,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通风设计;
1)场地内大部分区域通风情况较好,适宜人员活动;
2)红色及黄色区域局部风速较大,大于5m/s,不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的要求;
3)人行出入口1、2风速较大,且沿人行出入口2进入的道路风速较大,不适宜人员行走,建议结合景观绿化降低来流风速。

从夏季和冬季1.5米处人行高度风速图可以看出,建筑外场人行高度没有发现较大涡流风场,也没有出现风速大于5m/s的区域。

整个建筑流场区域没有出现大面积风景区,滞留区,风速大小适宜,对行人没有不利影响。

从夏季和冬季1.5米处人行高度风压图可以看出,由于建筑遮挡,风压分布不均,东侧风压较小,而西侧风压较大。

从15米和30米风压图可以看出,西侧建筑风压差较大,需做好冬季防风措施。

其余大多数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能够形成3-5pa左右的压力差,能够较好的满足建筑队自然通风的要求,适宜采用开窗进行自然通风。

从夏季和冬季1.5米人行高度空气龄分布图可以看出,建筑周围人行区域的空气龄大多在300~450区间,没有出现滞留区和涡旋区,空气质量良好,适宜自然通风和人户外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