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上课实用
高中语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4套附译文qq语文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4套附译文《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作业布置:完成课课练教学过程:简介作者:苏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
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枢密韩太尉指韩琦。
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
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
喜祐年间重入政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
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教读新课:1、解决重点词句(1)、辙生好为文。
生:生性。
辙生十有九年矣。
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
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形(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居家:[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6)、虽无所不读。
虽虽然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然,连词但是。
(8)、古今词义党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今义:政党、集团向古义:从前向之来今义:朝向尝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今义: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泳虚词介词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连词来闻一言以自壮连词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倒装句:【未之见】动宾倒装句。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1.课文注释及参考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本文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理解“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致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三、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1.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
二、分析文章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教师给予点评。
三、讲解课文内容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启示。
二、讲解文章启示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点评。
三、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给予点评。
2.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文学价值。
二、讲解文章文学价值1.教师讲解文章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点评。
三、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给予点评。
2.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友谊的珍视。
(2)学习作者敢于直言、忠诚正直的品质。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3. 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友谊的珍视,学习作者的品质。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写一篇关于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实录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实录《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一、预习导航,提升自我1、本文作者是,字______,号______,又号______,______代散文家,与其父______、兄______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嵩山()四夷()恣观()赐归()苑囿()召公()相称()汩没()嵩山()宫阙()冠天下()溢乎其貌()恃以无忧()惮以不敢发()3、解释下列实词执事:生:气: 形: 浩然之气养: 致:乎宏博称豪俊尝疏荡充奇气岂乡党中自广百氏汩没恣顾慨然想见巨丽宏辩秀伟游才略冠恃惮发志何为光耀自壮尽通向有取斗米之禄所乐待选优游益治苟辱教4、一词多义生:辙生好为文__________ 辙生十有九年矣__________虽:虽无所不读__________ 虽多而何为__________见:见乎其文__________ 辙也未之见焉__________二、梳理文脉: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请试着加以分析。
三、合作交流1、在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决然舍去”?目的是什么?他“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3、第三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4、第四段作者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那么作者所乐的是什么?四、深入探究1、文中“养气”的新涵义是什么?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3、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延伸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
六、资源链接1、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
《上枢密韩太尉书》上课实用

讨论: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论点: 孟子养浩然之气 文章宽厚宏博 (内在修养)
事实论据1——
司马迁周览天下 文章疏荡奇气 (外在阅历)
事实论据 2——
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 豪俊交游 对 比
所与游者,邻里乡党。 所见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古人之陈迹,
〖想见〗想象。
〖慨然〗 感慨万端地。
〖且〗 而且。
我路过秦、汉故都,纵情观赏了终南 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 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 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 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 下的宏伟和壮丽。
〖宏辩〗雄辩。
〖秀伟〗 秀美,魁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认识干谒文并疏通文意。 3 、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 , 理解养气与 为文的关系。 4 、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 思,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的精妙。
作者简介
苏 辙 (1039—1112) , 字 子 由 , 自号 栾城, 有“ 小苏 ”之称,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 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 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 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 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 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 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 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 累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 州 ( 今河南许昌 ) 筑室定居,自号 颍滨遗老 。“不复与人相见。终 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
学生能够解读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忠诚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能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友谊和忠诚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生词和句子的注释,加深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和解读课文。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场景,增强体验。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翻译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讨论友情和忠诚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及时性。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更正和反思。
3. 课堂练习结果:学生翻译和填空练习的正确率。
学生写作练习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和辅助教学。
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引用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龙吟虎啸”、“的人口耳目”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恩师的崇敬之情,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2)了解古代学子对学业和事业的执着追求,激发自己的奋斗精神;(3)领会友谊、忠诚、担当等传统美德,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全文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2. 分析并欣赏文中丰富的修辞手法;3.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感情的理解;3. 将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对文中的字词、句式、修辞等进行详细解析;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 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和作者;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3. 讲解课文,分析字词、句式、修辞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4. 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5. 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全文背诵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包括全文背诵、相关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成语、典故的运用和文意的理解。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中国古代文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能够领会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2. 词语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析3. 课文分析:理解课文主旨和作者观点4.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韩太尉的背景和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词语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设计详细内容第一节:课文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韩太尉的背景和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词语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节:课文分析与讨论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位夫子, 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 章就成功的吗? 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 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 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 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讨论: 讨论: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文不可以学而能,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论点: 论点:
事实论据1—— 事实论据
孟子养浩然之气 文章宽厚宏博 内在修养) (内在修养)
司马迁周览天下 文章疏荡奇气 外在阅历) (外在阅历)
事实论据 2——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 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 豪俊交游 对 比
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自明心志
检测练习
翻译课文
〖生〗平生,生性。 平生,生性。 〖好〗喜欢。 喜欢。 〖之〗指代“为文”,做文章的道理。 指代“为文” 做文章的道理。 〖气〗精神、气质。 精神、气质。 〖形〗表现。 表现。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作,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 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 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 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 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 修养而得到。 修养而得到。
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 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 奉承阿谀, 作文之道入手, 更不作喁喁细语, 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 片奇气” 金圣叹) 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 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 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 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 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率——副词 ——副词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 (《六国论》) 译文:有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了, 译文: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了, 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表范围,一律、 ②表范围,一律、都、全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认识干谒文并疏通文意。 、认识干谒文并疏通文意。 3、 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 理解养气与 、 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理解养气与 为文的关系。 为文的关系。 4、 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 、 领略本文"注意在此 思,领略本文 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领略本文 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的精妙。 的精妙。
所与游者,邻里乡党。 所与游者,邻里乡党。 所见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所见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古人之陈迹, 百氏之书,古人之陈迹,
对 比
开拓心 胸志气, 胸志气, 去国远游
游历名山大川、 游历名山大川、凭吊秦汉古都 瞻仰天子宫阙、 瞻仰天子宫阙、拜见文坛前辈
衬 托
游历名山大 川,视野开阔 知天下文章
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 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 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 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 汪洋澹泊,深醇温粹” 议论文议古论今, “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 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 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 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苏轼称其记叙 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苏轼称其记叙 有一唱三叹之声。 文有一唱三叹之声。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 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 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文 气说” 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 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 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 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称 苏文定公” 栾城集》传世。 “苏文定公”。有《栾城集》传世。
背景介绍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 苏辙考中进 士之后, 未得见身居要职、 诗文并擅的韩琦, 士之后 , 未得见身居要职 、 诗文并擅的韩琦 , 就写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 希望得到韩琦的接 见和提携。 当时韩琦身为宰相, 敢言敢为, 见和提携 。 当时韩琦身为宰相 , 敢言敢为 , 时称贤 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 相 ,威望极高, 权重一时 ,为朝廷柱石 。写这封 请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 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 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 几百里之内的事物, 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 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决然〗坚决的样子。 决然〗坚决的样子。 〖舍〗舍弃(百氏之书)。 舍弃(百氏之书)。 〖去〗离开家乡。 离开家乡。
横批是“文献之家” 横批是“文献之家”
苏辙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率 ——率
率—— ——shuài
动词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 攻秦。 (《过秦论 过秦论》) 攻秦。 (《过秦论》)
译文:率领着疲惫的士兵,带领着 译文:率领着疲惫的士兵, 几百人的队伍,转过身来攻打秦朝。 几百人的队伍,转过身来攻打秦朝。
我路过秦、汉故都, 我路过秦、汉故都,纵情观赏了终南 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 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 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 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 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 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 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 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 下的宏伟和壮丽。 下的宏伟和壮丽。
太史公走遍天下, 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 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 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 以他的文章疏朗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以他的文章疏朗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充〗充满。 〖中〗 内心。 充满。 内心。 〖溢〗表现,流露。 表现,流露。 〖貌〗外表。 外表。 〖动〗 流动。 流动。 〖见〗同“现”,显现。 显现。
目的: 目的:欲见韩太尉
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居家一隅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自广)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自广) 对 比
于山已见终南、 于山已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
对 比
犹以为未见太尉
蓄 势
尽 天 下 之 大 观
作者简介
1039—1112 1112) 苏 辙 (1039 1112) , 字 子 由 , 栾城, 小苏” 之称, 自 号 栾城 , 有 “ 小苏 ” 之称 , 四 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 川眉山人 。 北宋著名散文家 , 唐 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博闻强记, 宋八大家之一 。 苏辙博闻强记 , 勤奋好学, 勤奋好学 , 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 的才华。 嘉佑元年, 苏辙与父、 的才华 。 嘉佑元年 , 苏辙与父 、 兄同至汴京, 兄同至汴京 , 颇得当时文坛盟主 欧阳修的赏识 的赏识, 欧阳修 的赏识 , 次年与苏轼同榜 考取进士, 名动京师。 考取进士 , 名动京师 。 苏辙踏上 仕途后, 仕途后 , 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 当中, 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当中 , 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 但后来因其兄“ 乌台诗案” 但后来因其兄 “ 乌台诗案 ” 的牵 累而屡遭贬谪, 累而屡遭贬谪 , 晚年在贬官处许 今河南许昌) 筑室定居, 州 ( 今河南许昌 ) 筑室定居 , 自号 颍滨遗老。 不复与人相见。 颍滨遗老 。 “ 不复与人相见 。 终 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率—— ——shuài
动词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 。(《治平篇
译文:其中不听从教导的常有一两个。 译文:其中不听从教导的常有一两个。
率——副词 ——副词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 时采。(《采草药》) 。(《采草药 时采。(《采草药》) 译文:大致说来,用根的草药, 译文:大致说来,用根的草药,如果 有隔年的老根, 有隔年的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的 时候采摘。 时候采摘。 ①表约略或测度。大约、大概、大都、 表约略或测度。大约、大概、大都、 大体。有时“大率”连用。 大体。有时“大率”连用。
〖善养〗善于修养。 善养〗善于修养。 〖宏博〗宏大广博。 宏博〗宏大广博。 〖乎〗 于,在。
孟子说: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 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 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 充塞于天地之间, 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 称。
〖豪俊〗豪杰。 豪俊〗豪杰。 〖奇气〗 奇气〗 奇异的气度。 奇异的气度。
文不可以学而能,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论点: 论点:
事实论据1—— 事实论据
孟子养浩然之气 文章宽厚宏博 内在修养) (内在修养)
司马迁周览天下 文章疏荡奇气 外在阅历) (外在阅历)
事实论据 2——
〖生〗出生。 出生。 〖有〗同“又”,表余数。 表余数。 〖其〗指代自己,译为“我” 指代自己,译为“ 与游〗结交、往来。 〖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 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四川眉山三苏祠
韩太尉简介
韩太尉,即韩琦,字稚 韩太尉,即韩琦, 相州安阳( 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 阳市) 北宋著名的军事 阳市)人。北宋著名的军事 政治家。 家、政治家。宋仁宗嘉佑元 1056年 封检校太傅, 年(1056年)封检校太傅, 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 充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 封魏国公。勋望极高, 封魏国公。勋望极高,与范 仲淹齐名,并称“韩范” 仲淹齐名,并称“韩范”。 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 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 秦朝设的官,掌武事, 秦朝设的官,掌武事,汉沿 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 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 和汉朝的太尉相似, 和汉朝的太尉相似,所以称 韩琦为太尉。 韩琦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