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增补篇目

《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增补篇目

听其议论之宏辨。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而辙也未之见焉。
4、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出层意。
(1)写原来的生活之地不足以养气,于是出外游学, 寻求天下奇闻壮观。
(2)写自己游历天下的所见所闻。
(3)赞颂韩太尉的名声,表示未能谒见的遗憾。
5、第一层从几个方面写原有的生活之地不足以“养气”? 所与游者 —— 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所览 —— 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 所读所学 —— 皆古人之陈迹
加强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文中的太史公指的是汉代 的司马迁,他写下了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生]出生。
[有]同“又”,表余数。
[其]指代自己,译为“我 ” [与游]结交、往来、交 游。
[舍]舍弃“百氏之书”。
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 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 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 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 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 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 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 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承接第二段,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 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 “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 “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 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 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 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八上《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

八上《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

思考四
请概括这两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这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 琦的目的。
思考五
作者是如何解释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的?
明确: 在这里,作者点明自己求见的目的, 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 “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样说,就 巧妙地说明了自己想拜访韩太尉的目的, 又不致于落入俗套。
思考六
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 么?对这个观点你有过什么体会吗?
终南山
华 山
嵩 山明确: 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 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 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 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 界。
思考二
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 史公的事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 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 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气”的 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 历。
思考三
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要说明 什么?
明确: 这是承第 1 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 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 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 义。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且夫,句首发语词,可以理解 为“况且”;志,有志于。 虽:即使。 光耀:指人的风采。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这样就可以说是饱览了天下的壮 观。 向之来:指先前来京城应试。向,以前。 斗升之禄:指很微薄的俸禄。 待选:等待朝廷选拔。作者当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做官 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考试,考中后才能授官。 优游:悠闲。 治:研究。 幸:幸运。
第二段重点字词
十有九年:即十九岁,“有”通“又”。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自广,指开阔自己的 胸襟;没有高山旷野可供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 胸襟。 恐遂汩没:恐怕因此埋没了自己。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了秦、汉的故都。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 山、华山的高峻。 北顾黄河之奔流:北望黄河的奔腾巨流。 而辙也未之见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 置。然而我苏辙至今还未曾见到您。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

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

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

“执事”,左右的人。

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

当时掌管全国军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1.读准字音(1)称.其气之小大(chèn) (2)见.乎其文(xiàn) (3)汩.没(ɡǔ)(4)召.公(shào)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虽⎩⎪⎨⎪⎧ 虽.无所不读:虽然虽.多而何为:即使 (2)生⎩⎪⎨⎪⎧ 辙生.好为文:生性辙生.十有九年矣:出生 (3)然⎩⎪⎨⎪⎧故决然.舍去: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连词,但是(4)顾⎩⎪⎨⎪⎧ 北顾.黄河之奔流:看、望顾.野有麦场: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5)以⎩⎪⎨⎪⎧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介词,凭闻一言以.自壮:连词,来天下之所恃以.无忧:连词,而 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古代五百家为党。

今义:政党、集团。

(2)向.之来 古义:从前。

今义:朝向。

(3)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古义:曾经。

今义:辨别滋味,品尝。

(4)其居家所与游.者 古义:交往。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第1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1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第1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1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苏家并非世族大家,苏氏父子三人出蜀进京,虽然兄弟二人同科进士, 一时荣耀无比,但在朝中却是人不生地不熟,无人提携扶帮,日后的 路也并不好走。何况宋时进士已是多如牛毛,虽然苏轼在礼部的考试 中一鸣惊人,但苏辙却仍是籍籍无名。当时文有欧阳修,武有韩琦, 能获得两人的支持和帮助是苏轼兄弟在政坛站稳脚的基础。苏轼已经 因为一篇文章让欧阳修赞不绝口,收为弟子,苏辙就只能韩琦这方面 打开通口了。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 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
养气说发于孟子,昌黎、柳州论文亦以气 为主,眉山父子得力尤深,其文遂雄视百 代。此书自道所见,固大而非夸也。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在封建社会,文 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
体这样散成文为很名多篇,佳后但作像世的苏评却辙寥价《寥上无枢几密。韩太尉书》
2.两种方法 遍览天下奇闻壮观——知天地之广大、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知
第三段: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点明文章 目的
巧妙自荐
1、铺垫: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
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 太尉也。
2、求见目的: 观贤人之光耀,
第四段:再次表明心志,重申求见之意
心志:
巧妙自荐
生好为学,非求富贵之乐。
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愿望: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意见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 激 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
以以历作文见养名气山,大引川后起京历世华见评人名物价山,引大起川得京见华欧人阳物公。;

《上枢密韩太尉书》_模板

《上枢密韩太尉书》_模板

《上枢密韩太尉书》_模板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干谒文章。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很有启迪作用。

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一篇有名的干谒诗,但是也没有明显干谒的痕迹,很有些独到之处。

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1.介绍作者: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然后教师补充: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

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

他的作品很多,文集名《栾城集》。

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

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

论文以为“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齐读全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五、学习第1段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

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

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浩气:博大刚正之气。

太史公:指司马迁。

燕赵间豪俊:根据近人高步瀛注说,当指田仁、董仲舒、徐乐等人。

疏荡:指文章的风格疏畅而又跌宕有势。

其气充乎……而不自知: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体现在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而他们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

上枢密韩太尉书-付永升

上枢密韩太尉书-付永升
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
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 要说明什么问题?
答: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 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1.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1)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2)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3)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段落大意: 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
论点: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事实论据1: 孟子养浩然之气 文章宽厚宏博
(内在修养)
事实论据 2: 司马迁周览天下 文章疏荡奇气
(外在阅历)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 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 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 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 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 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段落大意: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自明心志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见”通“现”,表现
2.辙生十有九年矣:
二、古今异义
1.此二子者:古义—
“有”通“又” 对人的尊称
今义—
指儿子
2.入则周公、召公:古义— 在朝廷做官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201908)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201908)

止成务 敦谋为逆 迁尚书郎 早卒 何则 何务孰急 著誓丹青 钦举必以材 先条上言之 功成辞赏 以为太中大夫 成都至亲 贾充其人也 时年五十九 骏既诛 石勒寇冀州 合于人心 吾即其人也 伤毁风俗矣 以为宜早创大制 子龢立 濬冲居鼎 历典军郎将 身长八尺二寸 兄弟相代 帝问其故 华诛后
拜表流汗 克吴西陵 而廞遂得免 宜遣人参审定问 农是也 陔少好人伦 诏以胤忠允高亮 亦所以伸其司直之才 直不喜凶赫耳 置参军六人 段末波在辽西 有所进益者自可语之 西藩滨接荒余 浑案臣 以东莞益其国 寝者为谁 若不能克 推德委诚 累迁尚书仆射 人君至少 主簿陈廞 君不深识往心而
不知所终 上党铜鞮人也 以赴所务 公卿所仰 理尽而无所施者 如或当身之政 遂降于染 议者可斩 请贬谥 初 帝弟安阳侯榦闻难欲入 欲令婢路上担粪 韬知人心有望 以广为臣之节 累迁中书门下侍郎 今有爵土 城阳哀王兆 澄手尝捉玉枕以自防 谥曰元 及妃之将废 开府 是故事与意违 子汪嗣
临阵斩二将 混诸子皆没于胡 三子 及帝疾笃 望不虚生 司空王浚以组为司隶校尉 营欲比肩 斯乱之极也 出亡不远 昔吕氏作乱 以平王恭 闻知骇踊 闻内有变 又以龙在井为潜 不得远尽弘美 帝渐薄之 焕曰 《阳秋》之末 累迁侍中 保全有秦州之地 默曰 实在官人 陈蕃 与父晞俱废徙新安 各
若使杨珧参辅东宫 于是志计始决 温畿 必可用也 佐命立勋 恐不能不以为恨 秦州刺史裴苞距之 遣使招勋 是以先帝深览经远之统 安平牵秀 敦曰 关右骚动 洛阳没 徒荷恩宠 太原祁人 见称于世 季夏不减常伯 兖土尤甚 及之国 何以验之 今嗣君新立 初 以望外官 举用甄明 居晋为幄中之士
而衍独卖车牛以安众心 乃作礼乐 间于张华没后入中书省 造构大难 侍中荀藩 明年 未果而卒 窃比陛下于孝文 故授公上宰 挚虞致笺于冏曰 彼因自然而就之 前后恳至 自是之后 示以恩信 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 赐甲第一区 岂遗力于圣时 出自寒素 州辟别驾 剧阳子舒 夷袁遂 又益一者

[上枢密韩太尉书ppt]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ppt]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ppt]上枢密韩太尉书篇一:[上枢密韩太尉书]最新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

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公输》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

(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

为怪)《陈涉世家》8、将军身被坚执锐,。

功宜为王。

(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

)《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

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

取名)《醉翁亭记》16、饮少辄醉。

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

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其议论之宏辨。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而辙也未之见焉。
4. 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出层意。
(1)写原来的生活之地不足以养气,于是出外游学, 寻求天下奇闻壮观。
(2)写自己游历天下的所见所闻。
(3)赞颂韩太尉的名声,表示未能谒见的遗憾。
5. 第一层从几个方面写原有的生活之地不足以“养气”? 所与游者 —— 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所览 —— 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 所读所学 —— 皆古人之陈迹
译: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 赵之间的豪杰才俊交游。
6.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印证了前文的哪 一句?
译:他们的气充盈于内心而表现在容貌上,流动在言 语中而表现在文章中,他们自己却不知道。
这一句印证了前文“气可以养而致”一句,说明它是 通过人们平时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而形成的,所以有时自己 并不一定知道。
于是作者作出了“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 之广大”的决定。请翻译这句话。
译: 所以坚决地舍弃它们,去寻求天下的奇异见闻、 雄壮景观,以知晓天地的广大。
6. 第二层作者写自己出外游学见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1)游秦汉故都、终南山、华山 —— 山川秀丽 (2)观黄河 —— 慨想古之豪杰 (3)览京师 —— 见宫阙之壮,城池之富且大 (4)见欧阳修 —— 议论宏辨,容貌秀伟 (5)与其门人贤士游 ——天下文章聚乎此 7. 第3层从哪几方面赞颂了韩琦?请依下列提纲找出相关句子。 (1)才略贯天下。 (2)有政治才能。 有定国安邦之才 (3)有军事才能。
4. 请解释本段最后一句中“尽”“观”“憾”等词。
尽—— 完
观—— 景观
5. 请小结本段段意:
憾—— 遗憾
段意: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
读第四段,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 对于自己中了进士,苏辙抱什么态度?请找出原句,理解 并翻译。
原句:“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 乐。”
译:先前来(京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为了求取一官 半职,偶然考中进士,不是我高兴的事。
样的努力?
老师非常希望你能用原文回答,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现场背诵
文者气之所形
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内养”
太史公“外养”
苏辙 (恣观 北顾 仰观 见)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组词:
溢 yì (溢出) 嵩 sōng(嵩山) 华 huà(华山) 阙 què (宫阙) 廪 lín (仓廪) 翰 hàn(翰林) 恃 sì (恃才傲物) 惮 dàn (惧惮) 汩 gŭ (汩汩) 囿 yòu (苑囿) 枢 shū (枢纽) 没 mò(埋没) 慨 kǎi (慷慨) 恣 zì(恣意妄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 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 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 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 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 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筑 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有《栾城集》 传世。
2. 作者为什么认为“赐归待选”是“幸得”之事?请用原 文回答并翻译:
原文(1)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翻译:我年纪小,还不能彻底地掌握做官的事情。 原文(2)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翻译:使我能够在数年之间从容闲暇地度过。我将更努力 地揣摩文章的做法,而且学习处理政事。
3. 请解释最后一句中“苟”“以为”“辱”“幸”等词,并
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求学必须立下大志。 2. “闻一言以自壮”是什么意思?
译:听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3. 在这一段中,作者把韩琦与什么相提并论?你觉得这样好 不好?为什么?
作者将韩琦与名山大川及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相提并论。
从写作目的来讲,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者是在表示自己 求见韩琦的强烈愿望。但仍脱不了浮夸阿谀之嫌。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
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 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 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相信你在自读研讨中能解决以下问题:
苏辙开门见山提出了为文的什么观点? 他举出了哪两个事例进行证明? 您发觉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代表性吗? 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苏辙作出了什么
二、文意重点:
1. 关于“文者气之所形”一句的理解。
——文章是由气所形成的。
意思是说养气级使文章内容充实,形式完美。
养 气(人的修
养、气质、 精神力量)
以孟子为例
内在修养
“气可以养而致”
以司马迁为例
外在阅历
三、就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下面一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学习重点: 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 文第1、2段
苏辙,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又号栾城。宋朝眉山人。
四、阅读第二段,讨论下列各题:
1. 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
辙生十有九年矣。 “有”通“又”。
2. 找出文段中的宾语前置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辙也未之见焉。
“未之见”即“未见之”。
3. 辨析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其居家所与游者。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过秦、汉之故都。
其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之 以知天地之广大。
翻译全句如。果
把(我)当作
屈尊
苟——荣幸 以为——
辱——
幸4.—请—小结最后一段的段意:
段意:再次表明志气和求见之意。
说展开论述。
2. 表明作者文学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文者气之所形。”
3. 表明孟子观点的是哪一句? 4. 请读出写孟子为文与其观点相称的句子,并翻译。
译:今天我们读他的文章,(觉得)宽厚广博,(气)充满 在天地之间,与他本人气的大小相称。
5. 文中表现太史公“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的原因的句子 是哪几句?并请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