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四章 学术思想
第四讲 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章太炎:儒,原为“需”,是求雨的巫师。 胡适:儒,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
业。
“九儒十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一)孔子及其学说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今 山东曲阜)。孔子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宗室,遇乱 被杀,后代避祸至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 子父亲叔梁纥,母颜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何谓“仁”? +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亲相爱。 仁是一切德性的总和与基础,人之所以有道德义务
就是因为“爱人”。
➢实行“仁”——推己及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
以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孔子认为,道 德的出发点不是外在的教义或教条,而是每个人 自身。
(二)孟子及其学说
• 孟子生平
孟子(公元前385年—前304年),名 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 人。受业于孔门,周游列国游说诸 侯,晚年退而著书,传世《孟子》 七篇。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 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核心思想
• 性善—良知
➢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wu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之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政:国家保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
(三)荀子及其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1-4章)概要

拉丁文:cultura (动) 耕种、练习、
英语:culture 栽培、种植、锻炼 agriculture 农业 horticulture 园艺 “文治教化” 文明:“睿智文明”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孔颖达: 《尚书 · 舜典》) 文化实质性的含义:人化、人类化;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称为 “大文化”;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 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什么是文 化》) 狭义文化: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又称 “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绪
论
一、“文化”界说 1、“文化”的含义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物相杂,故 曰文”(《易 · 系辞下》) 化:生成、改易、造化——“北冥有鱼,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庄子 · 逍遥 游》)
“文化”的并联使用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易 贲 象传》) “以文教化” 西汉后:“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 指武》)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补亡诗 由仪》)
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 羊传、春秋毂梁传、春秋左氏传; 十三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 公羊传、春秋毂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孝 经、尔雅、孟子;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章太炎:儒,原为“需”,是求雨的巫师; 胡适:儒: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业; 孔子:“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 “吾求其德而已”。 “九儒十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孔子的思想里也有许多落后和保守的 东西,比如他主张恢复周礼,有意制 造等级观念,看不起体力劳动,鄙视 妇女等。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我们 不能因为有这些落后和保守的东西, 就否定他有文化价值的东西。
孟子(约公元前385年一前304年),名 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据说他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 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其思想集 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编写的《孟子》 一书中。由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 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学” 或“孔孟之道”。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 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 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 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 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 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 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 “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 (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 带上一点“束修(脩 )”的,都收为
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 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 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 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 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 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 的兵赋军权。《论语· 八佾》:“ 孔子谓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 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 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 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
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他学 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四章 学术思想

理论实践
秦始皇君臣崇尚法家,正是用法家学说 为指导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使法 家思想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由于法家 过分强调暴力,滥用民力,导致了农民 阶级和六国旧贵族的反抗,秦朝二世而 亡。
继起的汉朝虽然全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 史称“汉承秦制”、“汉承秦法”,但 却不敢公然宣称用法家思想治天下,反 而大讲法家亡国论,而在具体行政执法 时又不能不采用法家的主张与政策。直 到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之后,法家 学说仍然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
2、以文字学为治学手段 从释字出发,通过解释文字的形义关系、 音韵关系,达到解释阐发经书义旨目的 的“汉学”。 《说文解字》、《尔雅》、《释名》。
3、学术传承上重视家法师说 立为学官者五经十四博士: 《诗》:齐、鲁、韩 《书》:欧阳,大、小夏侯 《礼》:大、小戴 《易》:施、孟、梁丘、京氏 《公羊春秋》:严、颜 各家自成体系,代代相袭
பைடு நூலகம்
四、法家学说
法家是战国时期后起的一个学术派别, 因其力主“法治”,即“以法治国”, 故被称为法家。在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 革新中法家占据了统治地位。 其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
韩非(约前280— —前233年),韩 国人,出身于贵 族,他生性口吃, 但善写文章,与 李斯一同师从于 荀子,至秦国, 李斯忌其才而被 害。
庄子
庄子(前369— —前286年), 名周,宋国人。一 生只做过管理漆园 的小吏,其哲学思 想集中反映在《庄 子》一书中。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东西;事物之间没有什么大 小、美丑、善恶、是非的区别,即万物 齐一无有差别,这就是庄子有名的齐物 论,又称万物齐一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

事物之间这种对立相反的 关系是复杂的。从表面上 看来,它们相持不下、互 不相容,但老子经过深入 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它 们之间又是互相包含、互 互相包含、 互相包含 相渗透的。 相渗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祸之所伏。 正是由于对立双方的这种 互相包含互相渗透,才使 得它们之间能够彼此相通, 并最终导致了互相转化。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 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 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其不至于对社 会和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 弃绝“智巧” 弃绝“智巧” 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这里所批评的“智”,显然不 是今天我们所谓的聪明、智力,不 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而是指心机、奸猾、狡诈、巧伪, 它不是出于人的自然本真之性,不 符合自然的原则,所以老子称其为 “大伪”。 弃绝了智巧和诈伪,人心就恢复了 淳朴自然的本来状态,社会也就恢 复了正常的生活。
老子骑牛图
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驾的车 中,一位老人须发如雪, 仙风道骨,气度不凡。 尹喜恭恭敬敬地行过大礼, 然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 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些 日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 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 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 法。经尹喜再三恳求,著 书五千余字后西出幽关而 去。
国 画 《 老 子 出 关 》
高山流水,生生不息
“道“法自然 道
老子所谓的“自然”, “自然” 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 然界”或“大自然”, 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 自己如此、 自己如此 自然而然的意思 。 此、自然而然 人法地,地法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所以受万物尊 崇,就在于它是“自然” 的,从不对万物发号施 令,从不对万物进行丝 毫的限制与干扰,完全 顺其自然地任万物自我 化育、自我完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四章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上)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 2. 3. 4. 5.
仁 礼 中和 重人事而轻天命 先进的教育思想
“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庄子(约公元前 369-约前286), 名周,是战国中期宋 国蒙地(今河南商丘 市东北)人,战国时 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有《庄子》,亦称 《南华经》 。
1. 自然无为 2. 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 3.强调绝对自由,尊重个体生命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 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 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 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 非以鸟养养鸟也。
巽绳结离目为网罟,佃渔通田鱼,田谓坤二, 巽为鱼,故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巽为曲木,耒象,耒以运耜,艮手把耒入坤田, 巽草倒上,故耒耨之利,盖取诸益。 离五在中,为日中,通井巽为市,坎水艮山, 百货所出,否五之初,上下易位,震为交巽为退, 故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盖取诸噬嗑; 乾为衣,为治,坤为裳,故垂衣裳而治,盖取 诸乾坤; 巽为长木象舟,艮为小木象楫,坎为通,艮手 持楫,动舟于坎水,故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 诸涣; ……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 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 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 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 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 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 为不通乎命,放止也。" ——《庄子· 至乐》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修 行成佛等一套说教。这些 说教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巨 大冲击,并逐渐形成庙神 膜拜和超度亡灵的信仰民 俗。
14
五台山
普陀山
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
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神仙思想,把“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作为道教追求的最高目的。 道教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方士之术以及民间巫术综合起来,理论化、宗教化的产物。
道教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的观点,迎合了 封建统治者的愿望。
道教修行的最高理想是得道成仙,认为人 只要返本还源,与道合一,就能成为灵魂常在、 肉体永生的神仙。
24
阿炳与“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 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 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代表作品《二泉映 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 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 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 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8
隋唐时期,佛学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 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和禅宗。 禅宗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也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唐代宗派佛教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
9
二、佛、佛法、佛经和佛寺
佛教认为佛是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是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中国文化概况第三四五章笔记

第三章学术文化一、先秦子学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子学六家1.子学即诸子之学,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
”2.诸子百家?《汉书·艺文志》:“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以学者来算,何止百家?以学派来算,当无百家。
《汉书·艺文志》列主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儒、墨、道、法、阴阳、名3.六家要指儒家:贵仁、尊礼墨家:兼爱、非乐道家:自然、无为法家:重刑、用术阴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名家:控名责实、白马非马二、两汉经学经学之争1.经学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下令兴办太学,为五经立博士、置弟子员,开科取士,由此开启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学时代。
2.经学古今之分今文经:用汉朝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儒家经书古文经:用先秦时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3.经学古今之争西汉末年,刘歆争立古文经学于官学,由此开启经学的古今之争。
今文经学:解释经义重在“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
古文经学:解释经义重在“通经识古”,详于训诂,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在理论上没有重大发挥。
三、魏晋玄学玄言清谈1.玄学玄:幽深玄远《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
2.玄学四期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西晋玄学:以郭象为代表东晋玄学:以僧肇为代表3.玄谈真义玄谈内容:“三玄”为主核心问题:辩证“有无”现实目的:解决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运用方法:辨名析理四、宋明理学理学要义1. 理学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说墨子曾师从于孔子,因不满儒学而 另立学派,并收徒讲学,门徒众多。 他感到周礼繁琐不易实行,厚葬久丧既 浪费财物又贫民害事,于是“背周道而 用夏政”,另创立了一个与儒家对立的 学派,他们不是像孔子那样效法周公, 而是标新立异,将夏禹作为自己效法的 榜样,时人称为墨家,其首领称“矩子”
墨家集合了社会上的一部分小生产者, 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形成了 一个有比较严格组织纪律的团体。墨子 将其学说比喻为能医治社会疾病的“良 医善药”。
庄子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追求一个人精 神上的逍遥,即绝对自由。现存《庄子》 一书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庄子认 为,只有做到物我两忘,才能达到绝对 的精神自由,即逍遥游的境地。而“坐 忘”与“心斋”则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和方法。
三、墨家学说
墨子(约前468— —前376年),名 翟,鲁国人(今山 东滕州市附近)。 他出身于平民,做 过木匠(手工业 者)。
其二是说要有宽容忠恕的精神:一方面要努 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其三是说,徭役赋敛要有节制,要“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反对过分的压迫剥削,并提倡适当给人们以 救济。这种思想拿来对付剥削阶级的暴政, 可以起一定节制作用,因此后来孟子发展为 仁政之说。
其四是说“克己复礼为仁”,即要求人 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为恢复周礼而 奋斗。这一方面是要求自己的弟子和社 会上所有的人一切按周礼的要求办事, 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 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而言,反对进行社 会变革,反对变法革新。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 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政治观念: 1.主张“正名” 2.主张统治者“立信”
庄子
庄子(前369— —前286年), 名周,宋国人。一 生只做过管理漆园 的小吏,其哲学思 想集中反映在《庄 子》一书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东西;事物之间没有什么大 小、美丑、善恶、是非的区别,即万物 齐一无有差别,这就是庄子有名的齐物 论,又称万物齐一论。
法家认为,礼教、仁义以及人的感情都 会破坏“法”的尊严,因而斥责儒家的 “以文乱法”和墨家的“以武犯禁”。 韩非甚至还认为“明主治国,无书简之 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 师”。
韩非在自然观上继承了老子和荀子,他 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批判了儒家的天命论。 韩非进一步发挥了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 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将人的生理 和心理的欲望当作人的原初本性。
其理想是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 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 以长其身。”荀子称其学说为“役夫之 道”,是与儒家的“圣王之道”相对立 的一个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与墨 家学说并称为的两大“显学”。 墨子的言行及思想主要集中在《墨子》 一书当中。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 贤”、“尚同”、“节葬”、“节用”、 “非乐”、“非命”、“尊天”、“明 鬼”等十大主张,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 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墨家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 出的成就。
第四章
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
创始人:孔子 学说:儒学/儒家学说 孔子生平:生于春秋末年(前551——前479年)
孔子的“仁”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个 “仁”字。“仁”的具体含意如下: 其一是说“仁者爱人”。凡是人都有 “仁”性,能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 共鸣,有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但孔子又 说,按周礼的规定,各种人都有不同的 身份,对国君的爱与对一个老百姓的爱 是有“等差”的,也就是根据各个人不 同的身份采取不同的态度。
历代统治者多数采用“霸王道杂之”的 统治方法,即外儒内法、儒法并用。于 是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儒法互补、外 儒内法、儒法结合的统治思想。
五、汉代经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经学” 一)汉代经学的特征: 1、具有“天人之学”的规模
研究“天人”关系——汉代学术的时尚 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学说改造传统儒学,建立了以 天人感应为特征的经学体系 扬雄《太玄》“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续万 类、王政、人事、法度” 将天道与人事相结合,构筑了天人互动的学说体 系。
第三,他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他主张学生学好以后可以出去做官,为 克己复礼服务。
第四,在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孔丘 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 新”,“举一反三”等,对后人都有借 鉴作用。后人称他为儒家的圣人,帝王 之师。
积极意义:保证了学术传承的准确性, 不至于在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中大大走样 消积意义:使经学传授画地为牢,成为 一种封闭的系统,并酿成了经学的学派 之争。 二)今、古文经之争 1、今文经与古文经 今文:隶书 古文:篆书 孔壁藏书
2、今、古文经之区别 今文经学: 尊崇孔子 认为孔子删订六经为托古改制,为后世 立不易之法。尊孔子为经学之祖。 阐发“微言大义”,近于哲学。强调经 世致用。 为汉朝的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 称。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 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 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 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 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 《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 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 经典 。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 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 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四、法家学说
法家是战国时期后起的一个学术派别, 因其力主“法治”,即“以法治国”, 故被称为法家。在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 革新中法家占据了统治地位。 其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
韩非(约前280— —前233年),韩 国人,出身于贵 族,他生性口吃, 但善写文章,与 李斯一同师从于 荀子,至秦国, 李斯忌其才而被 害。
2、以文字学为治学手段 从释字出发,通过解释文字的形义关系、 音韵关系,达到解释阐发经书义旨目的 的“汉学”。 《说文解字》、《尔雅》、《释名》。
3、学术传承上重视家法师说 立为学官者五经十四博士: 《诗》:齐、鲁、韩 《书》:欧阳,大、小夏侯 《礼》:大、小戴 《易》:施、孟、梁丘、京氏 《公羊春秋》:严、颜 各家自成体系,代代相袭
二、老庄思想
老子(约前604—— 约前531年)姓李, 名耳,字老聃。 《说文》解释说, “聃,耳曼也。” 是指耳朵长大之意。 后人相传“老君耳 长七寸。”
《礼记》则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 也。”相传老子活了200岁左右。有的学 者认为,老子原姓“老”,因为春秋240 年间并无“李”姓,古代“老”、“李” 音近,后来才由“老”变为“李”姓, 但仍称为老子。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老子》(《道德 经》)一书。
始自哀帝时 刘歆 王莽改制 古文经立于学官 3、今、古文经之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高峰在东汉,古文经学日益抬 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汉末 郑学兴起,经今古文趋近一同。
古文经学大师:马融 许慎 郑玄——遍注群经——郑学 王肃——王学 南王北郑 孔颖达《五经正义》 —— 对汉代以来的经学 做了一次系统的归纳梳理——南北合一 今古文经之争:文字之争——儒学正统之争— —政治利益之争
其主流是儒与法的结合,政治上主张隆 礼重法、统一天下、平政爱民,哲学上 反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提出了无神论 的自然观,并反对性善论、主张性恶论,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唯物主 义哲学家。
请思考:“性善论”,“性恶论”的合理 性。
孟子着眼于人的社会属性,认为每个人的先天 本质都是好的,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就可以保 持这种善性,成为贤人与君子;荀子则着眼于 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衣, 劳而欲息”,因此本性就是坏的。 荀子认为人是天的产物,因此他所说的人性, 是指人的本能(动物性)。每个人生来就有耳 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如果任其发展, 不加约束,就会常年累月,不知满足,必将造 成社会的混乱。
三)谶纬
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 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 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 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 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 查禁。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 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其思想集中在《韩非子》一书中,他是 战国末期法家的理论家,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 韩非之前或同时,尚有申不害、商鞅、 慎到等法家人物对法家学说做了许多论 述,其中心思想是“循名责实,信赏必 罚”。
商鞅主要重“法”(君主的法令);申 不害主要重“术”(君主驾驭群臣的心 术和权术);慎到主要重“势”(君主 的权势地位)。 韩非则将三者合为一体,最终成为法家 的集大成者。
孟子
孟子(公元前385——公元前304),名 轲,字子舆,邹国人。将“仁义“作为 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提出性善论,政 治上主张王道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的 民本主义,这是孟子学说的核心。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 字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他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同 时也吸收了墨、道、名、法各家的长处, 构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