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者的基本功练习
肠镜初学者快速提高方法

肠镜初学者快速提高方法
肠镜是一种常见的内窥镜检查,适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疾病。
对于初学者来说,肠镜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然而,通过以下的方法,初学者可以快速提高肠镜操作的技能和信心。
1. 学习解剖学知识
在进行肠镜操作之前,了解肠道的解剖结构非常重要。
了解肠道的形状、长度、弯曲和拐角,以及结肠内部的细节,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准确地识别和定位病变部位。
2. 熟悉肠镜设备
肠镜设备是进行肠镜操作的核心。
初学者需要了解肠镜的不同部分,如镜头、气体和水泵等。
此外,熟悉肠镜的扭转和操作按钮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控制设备。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肠镜操作需要专业技能和耐心。
正确的操作技巧包括正确插入肠镜、缓慢推进肠镜、旋转肠镜以便观察整个结肠、注入气体以扩张肠壁以及正确取样等。
初学者应该通过观看视频教程、参加培训课程和与经
验丰富的医师合作来学习这些技巧。
4. 建立自信心和耐心
肠镜操作需要一定的自信心和耐心。
这需要时间和经验来建立。
初学者应该尽可能多地实践,并不断改进操作技巧。
同时,聆听专业医师的经验和建议也是提高技能和信心的重要途径。
总之,肠镜操作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任务。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解剖学知识、熟悉肠镜设备、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以及建立自信心和耐心来快速提高技能。
通过这些方法,初学者可以更好地完成肠镜检查并准确诊断病情。
单人肠镜初学者的技巧2.0

单人肠镜初学者的技巧(2.0)1、首先不要急于求成,先要多看,了解肠道的解剖结构。
2、首先是退镜子,学会控镜。
在退镜过程中,尝试进境。
3、做肠镜的核心是循腔进境和短缩法。
4、做肠镜的关键是直乙、降乙镜子的通过。
这里一定要过好,哪怕是多花时间也行。
后面会省很多事,也更安全。
5、过直乙、降乙的关键是不能强行进境。
一定要“绕”出腔来。
、6、脾区、横结肠中断、肝区的弯道,可以强行进境,但是进了过后,一定要学会“钩拉”。
7、肠镜进镜的难易程度跟体型关系很大。
较容易进镜的是:矮胖型的男性。
较瘦,特别胖,年轻和老年女性,都是比较难进的,对于初学者可以适当选择。
8、如果超过20-30分钟,还不能达到回盲部,就要主动放弃。
安全是首位。
9、要了解肠道内部各个节点的图像,进镜20cm左右,一般达到直乙状。
此时,要右旋勾拉出腔后进镜。
达到乙降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40cm。
如果,超过80cm仍未能达到降结肠,就需要从新进镜,或者换人。
10、肠镜操作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存在肠道穿孔的可能操作有:1、镜头抵住粘膜,暴力进镜,而穿透粘膜。
这种情况,一般一定要遵循寻腔进镜可以避免。
2、在乙状结肠形成较大的袢,最后把肠腔崩裂开。
对于后面这种情况,一定要遵循无袢进镜。
11、对于初学者,由于不能保证在10分钟内达到回盲部。
最好选择中气量,或者小气量的注气。
因为,操作越久,口侧的肠道积累的气量就越多。
所形成的角度就越锐。
12、。
单人结肠镜操作方法

大肠镜操作方法要点:镜身拉直,以退为进,钮角旋镜,见腔进镜,吸引钩拉。
手法:左手握镜,大拇指和中指负责旋角,食指负责吸引、充气和冲洗;右手持镜,以大拇指和食指持镜,距肛门20-30cm,负责旋镜和进退镜子。
进镜方法:肛门和直肠:插入肛门2-3cm后注气,如一片红稍退镜,见腔进镜。
至直肠壶腹部调整视野,使液体位于下方,并尽可能吸除液体(即粪汁),见腔进镜,直达直-已移行部。
长约15cm。
乙状结肠:走向:先向前(腹部),然后向左、后,再向后、上,与降结肠移行。
进镜方法:1,多吸引,少吸液体少注气,见腔进镜(但别等腔开大,有一点腔能看清方向即可),一旦看不清腔即退镜,并调整方向。
一般多为向上、向左转(逆时针)。
2,当通过一个弯后,即钩拉右旋退镜,蛇行前进。
3,转弯时角度不可过大,避免“手柄征”。
4,过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达脾曲并拉直后一般为40cm左右,否则说明未拉直。
易犯错误:1,乙状结肠成袢或转弯处不能前行――――顺时针右旋退镜;2,方向角度正确,但看不到腔不敢前行――小心向前滑行数厘米,过了转弯后钩拉。
过乙-降移行处及降结肠:退镜拉直时镜深约30cm达乙-降移行处。
在不成袢的情况下,如果轻柔操作,尽量少注气、多钩拉退镜,一般可以通过。
具体:⑴见腔进镜,见弯即拉,直接到达乙降转弯处,如一时不能到达可通过吸气、见腔推镜和压腹等方法到达。
⑵在进入急转弯之前,现根据转弯方向预调旋角和旋镜,然后插入,边插边调,使镜头在肠腔转弯处滑行进入。
⑶一旦进入并通过转弯处,弯曲角钮不放松,然后拉镜,并顺时针退镜,拉直镜身。
⑷过乙-降移行部后继续见腔进镜,直达脾曲。
一般达脾曲为40CM,说明镜身已拉直。
(50CM原则)。
如果在乙状结肠已成袢,则必须解袢后才可进脾曲,解袢方法:1,N袢:即安上述方法进入,具体为:钩住已-降弯曲部,然后拉镜同时顺钟向右旋镜身(右旋退镜。
)2,α袢:特点:形成α袢后,已-降锐角消失,插镜时可以较为顺利抵达脾曲。
单人肠镜操作技巧(四)

单人肠镜操作技巧(四)单人肠镜操作技巧(四)17.压腹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课题,实践中,有效的压腹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解决一些很棘手的问题。
1)你自己心中是否有数内镜的弯曲或N袢是在哪个位置?准确判断是基础,比如横结肠下挂,你从脐下向心轻轻推压腹部;脾区弯曲后对乙降交界形成压力,N袢容易产生,增对这个结点可以在左下腹压腹以减小内镜弯曲空间,避免其产生;阑尾炎、子宫肌瘤手术造成乙状结肠向右下腹过度弯曲,在右下腹或中下腹限制其弯曲的幅度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不适和提高进镜的效果。
2)压腹需要起效!并不是说你压了就行了,而需要通过判断压腹对你进镜的影响而灵活调整压腹的角度、力度。
失败的压腹有时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证实你的判断是对是错,如果是错了,那袢又会在什么地方等等。
3)压腹是肠镜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不能抱有单靠压腹来处理困难的幻想。
别觉得压腹说明技术不行,相反,压腹体现了一个肠镜医师对肠镜、肠道的理解,不断的琢磨、体会才能了解你的操作其到了什么反应,你的镜子是否如你所愿等。
但若单手肠镜基本技巧尚不熟练,压腹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所以,技术为上!其中压腹也是一门技术。
18.肠蠕动频繁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结肠炎症;②患者紧张;③注水温度偏低;④注气注水过多物理刺激。
而以第④点最为重要!从楼主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向里充了不少气,而且你越充气,它蠕动越频繁,越频繁你越注气,它就更胀,本该张开的肠腔,会由于部分肠腔的过度充气而在局部难以扩开。
你所描述的情况,大多是这种情况(当然也有少数病例则分布于其他原因中)。
麻烦来的时候,别着急,仔细分析矛盾的成因,也是肠镜提高的重要方面。
我的体会是,安抚患者,暂停肠镜嘱其休息片刻,在其休息过程中不断抽气,其实单手技巧的精妙在于肠腔不充气甚至是抽气的过程中进镜!所以碰到这种病人更加需要反其道而行,多能解决。
遵循“吸气-进镜-拉镜”这一根本要义,有时候比旋镜更有意义,练就一付鹰眼,才是真功夫。
肠镜初学者快速提高方法

肠镜初学者快速提高方法
肠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内窥镜检查方法,用于检查消化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炎、结肠炎等。
对于肠镜初学者来说,要想快速提高肠镜检查水平,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法:
1.学习理论知识
肠镜检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检查,需要肠镜检查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肠镜检查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教材、参加培训班等途径来学习理论知识。
2.加强实践
学习理论知识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加强实践,多做肠镜检查操作。
在学习期间,可以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观察其操作过程,对照自身操作,不断调整和改进,提高技能水平。
3.注意细节
肠镜检查需要非常细心和耐心,要注意细节。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卫生,保持肠镜干净;要注意肠道通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刺激;同时,要注意病人的安全和舒适感。
4.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总结经验是提高肠镜检查水平的关键。
在实践过程中,要把操作细节、病人反应等进行记录和总结,分析问题所在,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提高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肠镜初学者要想快速提高肠镜检查水平,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注意细节、不断总结经验等方法。
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逐渐提高肠镜检查技能水平。
单人结肠镜检查操作法onemanmethod

单人结肠镜检查操作法(one man method)患者取左侧卧位,大腿尽量向胸前屈曲,臀部与床尾的距离以不少于50cm 为宜,以便于操作过程中镜身的置放。
术者位于患者背部床边近床尾处,左手握持内镜操纵部于胸前,让左右弯曲钮处于自然状态(必要时可用左手稍调节,尽量不用右手操作),以拇指为主、示指为辅调节上下弯曲钮,以示指和中指分别控制吸引钮和注气注水钮,或中指协助握持内镜,单用示指控制吸引钮和注气注水钮。
让镜身成"U"字形的自然状态,右手于距肛门20cm~30cm处握持镜身,负责进镜与退镜,并配合旋转镜身。
主要由左手摆动及旋转镜身,利用杠杆的原理使被握持的镜身旋转而达到结肠镜端部旋转的目的,右手在旋转镜身时主要起协助及固定作用。
术前先行肛门指诊以了解肛门及下段直肠的情况。
镜端涂上润滑剂,术者右手先握持内镜端部,示指平贴内镜,在助手协助暴露患者肛门的情况下,将镜端侧面斜贴肛门一侧,用示指轻按使镜端滑入直肠内。
在保证内镜不会滑脱的情况下(可借助略抬高上弯曲钮),右手退至距肛门20cm~30cm处握持镜身,保持右手至患者肛门间的镜身成直线状态并与患者直肠同轴,向肠内少量注气并寻找肠腔,循腔进镜。
进镜过程随时调整、保持内镜轴呈直线状态(取直),边推进边使肠管短缩于镜身上。
使内镜在推进过程中始终保持充分的自由感是单人操作法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与关键。
一般而言,在肠管充分短缩的情况下,结肠镜端到达结肠各弯曲部时内镜插入的长度分别为:直肠-乙状结肠交界15cm,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30cm,结肠脾曲40cm,结肠肝曲50cm~60cm ,回盲部70cm 左右。
在单人操作法插镜的整个过程中,应避免结肠镜插入过长,通过各弯曲部时能达到上述的适当距离,则说明整个的插入过程肠管都得到短缩、结肠镜都处于取直状态,此乃理想的操作境界。
若无法完全短缩、取直,镜端通过乙状结肠-降结肠移行部时镜身在乙状结肠处形成α襻或N襻,则应在镜端到达降结肠后进行乙状结肠短缩操作,解除已于乙状结肠上形成的肠襻,使镜轴恢复直线状态;如仍无法取直,不得已时可将内镜在带襻的状态下继续进镜(此时患者的痛苦是明显的,应尽量避免带襻下进镜),通过结肠脾曲达横结肠后,借力于脾曲,用旋镜、退镜及钩拉等多种手法并互相配合进行解襻取直。
肠镜技巧——精选推荐

肠镜技巧1 结肠镜单⼈操作法插⼊技术与技巧结肠镜单⼈操作法插⼊技术与技巧姜泊刘思德潘德寿周殿元结肠镜插⼊技术分为两种, ⼀是在我国⼴泛采⽤的双⼈操作法(two men method);另⼀⽅法为单⼈操作法(one man method);是由美国学者Waye [1] ,Shinya[2] 于七⼗年代后期先后创⽴的⽅法,也是近年来在国外被⼴泛采⽤的结肠镜检查技术。
这⼀⽅法在对患者进⾏结肠镜检查过程中,检查者为⼀个⼈,⽤其左⼿控制⾓度、送⽓/⽔、吸引,同时⽤右⼿插⼊及旋转内镜,遵照不使肠管过度伸展的原则,通常是⼀边进⾏肠管的短缩化⼀边进⾏插⼊。
单⼈操作法历经20余年的实践, 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了操作理论及技巧,操作⽅法已臻成熟。
随着结肠镜的结构、性能的不断改进,以及放⼤内镜的临床应⽤,单⼈操作法的推⼴应⽤⽇显重要,其主要原因有⼆:(1)放⼤内镜的应⽤要求操作更为精细,尤其是对微⼩病变的观察,要求术者具备⾼超的操作准确性,使镜头尽可能贴近病变,以观察病变的微细结构。
在这种技术的要求下,只有单⼈操作才有可能达到。
⽽双⼈操作则由于两⼈的配合难以⼗分准确, 所以很难达到精细观察的⽬的;(2)单⼈操作由于操作⼿感明确,可以避免粗暴动作,病⼈痛苦⼩,安全程度⾼。
由于上述原因,欧美国家早已全⾯推⼴;在***,80年代初在⼏位热⼼单⼈操作法先驱者的推⼴下,克服各种阻⼒[3], ⽬前近95%的内镜医师采⽤单⼈操作法。
在我国,尽管1982年美国学者Waye和***学者冈本平次(Shinya式单⼈操作法)先后来我国表演单⼈操作法;后来,迄今远未推⼴,仅有少数医院在应⽤。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及国内内镜会议上不断安排单⼈操作法⽰范表演, ⼯藤進英⼜多次来华推⼴,⼴⼤内镜医师已认识到单⼈操作法的优越性,推⼴单⼈操作法势在必⾏。
纵览Waye ,Shinya以及***学者的单⼈操作法,我们认为“轴保持短缩法”(改良Shinya操作法),易懂易学,因此,本章以⼯藤進英的《结肠镜插⼊法—从初学者到熟练者》[4]⼀书为蓝本,结合我们的实践体会[5],介绍如下。
单人肠镜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动作要领 刘思德 姜泊 周殿元 广州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1. 位置 (1) 主机置于检查台头端右侧,第二监视器置于头端左侧。
(2) 患者取左侧卧位。
(3) 术者立于患者背侧。
2. 姿势 (1) 右手握镜身距先端 20cm 处,力度以握紧为原则。
(2) 左手握操作部, 大拇指控制上下钮, 中指控制左右钮, 食指控制注气, 注水及吸引钮。
? (3) 内镜操作部握于胸前,上端平胸骨柄。
3. 动作 (1) 右手:1.旋转镜身。
2.进退镜身。
(2) 左手:灵活控制操作部,协调角度钮。
(3) 左右手分工明确,任何时候禁止右手接触操作部。
4. 取直镜身 (1) 牢记关键部位镜身长度: 降乙:30cm 脾曲:40cm 横结肠中部:50cm 肝曲:60cm 盲肠:65-70cm (2) 各部位取直镜身的要领: 直肠:三个 Huston 瓣,多数位置是左---右---左,按顺序通过,适当注气。
乙状结肠中部:回拉至 25cm,再进,反复回拉进镜。
少注气。
降乙:拉至 30cm 可完全取直镜身,右旋进镜,仔细调整角度能过 SD 交界部,适当吸气。
脾曲:角度钮调整,吸气、进镜、左旋;反复多次,注意保持肠腔内适当气体以显示肠腔, 完全吸气肠腔消失可造成通过困难。
横结肠中部: 改平卧位; 左旋、 回拉镜身, 再缓慢进镜, 部分患者可能需反复多次左旋回拉。
肝曲: 平卧或左侧卧位, 要领: 调整角度适应吸气----回拉-----再吸气---左旋 (有时右旋) 进镜通过。
升结肠,盲肠:吸气---进镜。
5. 助手 以下部位通过困难时可请助手协助: (1) 乙状结肠中部 (2) 降乙交界部 (3) 横结肠中部 6. 退镜 任何时侯进镜困难时或视野不佳时必需退镜。
7. 手感 初期右手出现酸痛, 继续操作可能出现右手无力, 一定要坚持, 30-50 例时右手恢复正常, 约 此时单手操作已基本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镜者的基本功练习
一听倾心
作为肠镜操作者,大家一定听说过耳熟能详的四个字:寻腔进镜。
这句话正包含了今日之话题—肠镜的基本功—腔与镜:既寻腔能力和控镜能力。
这两种能力就像我们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一、寻腔能力:
是指我们用眼睛观察显示器屏幕而捕捉到到肠道的画面信息。
肠腔,充气饱满的情况下显示为一圈圈漂亮的结肠袋,充气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易辨认,可表现为粘膜的放射状集中,甚至是眼前一片红茫茫。
寻腔能力的练习就是要在充气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判断肠道的走形,从而以达到在不伸长肠道的情况下进行有效进镜的目的。
工藤著曾有如下描述:
建议方法:当屏幕上显示祖国山河一片红时,不言而喻肯定是镜头贴在粘膜上造成,故要稍退镜观察,寻找类似上图2画面,放射状的中心既为肠腔的走向,镜头轻抵此处,略推进,如为肠腔,阻力不大既可通过,如阻力较大,切勿硬顶,仍选择退镜,并少量注气,一般十有八九可显示肠腔走向。
在某些较大弯曲时(>90甚至可达180角),吸气使膨大的肠腔不
再饱满,但能分辨出走向为宜,打角度进入弯曲后缓慢轻拉肠腔,一部分可拉出肠腔,而拉不出肠腔者可能需要滑镜技术,所谓滑镜并不是漫无目标得乱滑,是在充分判断出肠腔走向后过大弯的方法,滑镜前必须准确判断腔走向,在此基础上进行紧贴粘膜的行进,一般不超过10cm既可见腔,此时应对腔旋转拉镜,尽量不要丢腔。
滑镜实质是一种带圈进镜后拉直的过弯方法。
其实需要滑镜的肠段大部分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除了术后的肠粘连),主要是由于其前的操作注气太多或以推进为主造成的局面,肠镜者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滑镜的次数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如果你需用到滑镜说明你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寻腔能力的提高在于日积月累得提高你对肠道各种状态的熟悉程度,如果它的任何面目都逃不过你的火眼晶晶,那么自然一眼就知道这妖孽的真面目了。
小提示:在精细寻腔的时候尽量不要注入或吸引,一个粘膜的跳动、一个气泡的起伏、任何一个小小的动作可能都会干扰你的精细操作,尽量在细腻的手法下慢慢寻腔,反而是最快寻到腔的捷径。
二、控镜能力:
是指我们左手负责旋钮,右手负责进退及旋转并通过左右手的配合而达到人镜合一,指哪打哪的境界。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控制镜子的能力,镜子是死的,它不会动,只有控制它的人才可以让它活起来。
如前所述,我们需要不断练习的三个点是:左手,右手,和左右手的配合。
左手:四个方向。
U、D、L、R四个正方向及四钮组合出的八个大方向。
无论镜子怎么旋转,四个按钮的方向在屏幕上是永远相对应的。
有些人主张不用或少用小钮(左右方向),而用旋转代替。
而其实小钮的作用并不能完全被旋转所取代,小钮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增加大钮的角度(大钮加小钮可达到210度),更可以使旋镜如虎天翼。
故我们还是提倡多用,活用小钮。
左手持握镜方法及手指按压钮的指法并非定式,看个人喜好而异。
目的只有一个,控制好方向,想让它往哪走,它就往哪走。
右手:四个方面。
进、退、左旋、右旋。
很多书本都告诉我们进直肠应该怎么旋,进直乙交界应该怎么旋,乙降交界又应该怎么旋。
而我们认为在镜子控制得好的情况下,怎么旋并不重要,左旋能过去的并不一定右旋就过不去,世事无绝对。
左旋90相当于右旋270,左旋180和右旋180是一样的。
肠子,特别是低位肠腔并无定式(高位肠腔相对于低位来说规律性略强),而低位肠子恰恰是我们肠镜者的难点和重点,故我们主张摒弃追求固定手法的观念,而注重“此处无招胜有招”跟着感觉走的理念。
纵使你有再多的弯,只要我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按照基本功来操作,定会看见回盲瓣那迷人的一笑。
左右手配合:单人肠镜较双人肠镜的优势之一既是配合上的高度划一。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人了,所以左右手的配合胜过你和任何一位亲密无间的搭档之间的默契。
左右手的配合如何练习?进镜时的寻腔自然就是一种配合,腔在左,右手左旋镜子,左手打小钮向左并逐渐过度到大钮向上;腔在右,右手右旋镜子,左手打小钮向右并逐渐过度到大钮向上;在此连续的旋转及角度变化的过程中需不断勤加练习,手法越细,越稳,越好。
三、建议练习:
进镜练习寻腔及控镜自不用说。
达到回盲瓣部后建议做如下练习长此以往绝对可帮助我们提高寻腔及控镜能力:寻找观察阑尾,进回盲瓣观察回肠末端,旋镜360变换回盲瓣位置,退镜跟腔,直肠翻转等。
1.寻找观察阑尾开口。
部分阑尾位置较特殊,藏于回盲瓣下,不易找寻,需勾拉回盲瓣,充气后方才可见,此地找寻阑尾正是练习微小寻腔能力的极好时机。
2.进回盲瓣观察回肠末端。
进回盲瓣的难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控镜水平,谁都知道回盲瓣就在那里,也就是说腔,就在那里,就看你能进不能进了,回盲瓣几乎是在闭合情况下抹进的,试想,如果回盲瓣你轻松进出,结肠里还有比它更难进的腔吗?那么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判断出肠腔走向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做到无孔不入了。
3.旋镜360变换回盲瓣位置。
此项练习旨在练习对腔旋镜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养成可以保证你在旋镜同时不丢腔,镜子到达回盲瓣如果拉直时,镜子在人体内是个“?”形态。
此时旋镜并不会像在低位(镜子是直线的状态下)旋镜时那么容易掌控。
一般来讲当镜子在在“?”状态下旋镜时必然会出现画面跳跃的情况,如果想要保证画面不动(不丢腔)而旋转镜身,必须要同时有角度钮的纠正及配合,既右旋的时候左打角度,左旋的时候右打角度,常常会配合向上或向下的角度钮,这是一种针对角度与旋转的练习方法。
此法在肠道任何部位均可练习,但因越低位越容易,故建议在难度最大的盲肠针对有参照物的回盲瓣加以练习。
4.退镜跟腔。
退镜时的跟腔主要是练习旋镜与角度的配合以及发现病变的眼力。
动作尽量柔和,缓慢,稳健,尽量不要出现突然退出一大截的情况。
如有发生,需重新进此段肠腔观察。
观察不良的肠道部位如下所示:
5.直肠翻转。
一般建议充气状态下在第二HOUSTON瓣向上加向左(或右)打角度钮组合后角度可最大化,同时稍稍进镜,旋转既可见肛管齿状线。
该方法不仅可有助于观察直肠近肛门病变,更有助于理解角度钮打到头时镜子的构型状态及反向运动。
如果说大医院是肠镜江湖上的名门正派,他们少林武当峨眉崆峒弟子固然武功高强,但指不定何年何月何日会冒出个名不见经传却悟性极高的武术奇才,偶得一本武功秘籍,不分寒暑刻苦训练,终成名震江湖的绝代高手,说不定那个震惊武林的人就是你。
但其实我说的重点不在秘籍上,而在练习上。
希望大家早日成为肠镜武林中的高手高手高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