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腹腔引流管的分类应用和术后管理
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及护理

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及护理一、腹腔引流管的应用1.大手术后:在开腹术后,可能会导致腹腔内有大量积液。
腹腔引流管通过持续引流,可以排除积液,减少腹腔内的压力,增加术后恢复的速度。
2.腹部损伤:对于腹部损伤的患者,腹腔引流管能够排除腹腔内的血液和尿液,保持腹腔的干净。
3.脏器移位:一些疾病会导致腹腔内脏器移位,腹腔引流管可以起到稳定脏器位置的作用。
二、腹腔引流管的护理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准备。
包括检查引流管的尺寸和长度是否适合患者,检查引流器具是否齐全,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清洁,以防止感染。
2.术中注意事项:手术中需要注意引流管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引流管需要通过穿刺腹壁插入腹腔,术中要确保引流管的位置正确,并固定好,以免引起引流管脱落。
3.术后管道引流:术后,应及时接触引流液,尤其是头24小时内的引流液。
通过检查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可以了解到患者康复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头24小时内的引流液量较大,之后逐渐减少,颜色也由鲜红色变为淡黄色。
4.引流管的呼吸困难:由于腹腔引流管穿刺了腹壁,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导致呼吸困难。
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呼吸不畅的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5.引流液的质量:通过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可以预测术后感染的风险。
如果引流液中出现排出混浊、恶臭、有脓性或出血性物质,则可能存在感染,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6.定期更换引流装置:根据医生的嘱托,护士应按时更换引流装置。
换药时要注意先准备好洁净的无菌器械和消毒液,小心操作,避免引起感染。
7.引流管的固定:为了避免引流管的脱落,需要将引流管固定在患者的腹部。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敷料和胶布进行固定。
固定时要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保持适当的压力。
8.术后康复指导:术后出院后,护士还要给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指导,告知患者如何正确护理引流管和观察引流液的情况,同时还要教会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等方面的事项。
总结起来,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及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护士细心观察,及时沟通医生,确保引流管的正常使用。
ICU医师应知道的常见腹腔引流管

腹腔引流管在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演示将介绍腹 腔引流管的类型、适应症、并发症和护理,以帮助ICU医师更好地处理患者的 情况。
腹腔引流管概述
腹腔引流管是一种管状的医疗设备,用于排除或收集腹腔内的液体或气体。 它的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风险,并提供有效的引流。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术后,腹腔引流管可以 排除腹水,减少移植器官的受损 程度。
腹腔引流管的并发症
1 感染风险
腹腔引流管的使用可能导 致感染,因此应加强监测 和预防措施。
2 异位引流
3 穿孔
引流管可能会错误地定位, 并引起异位引流,导致引 流效果不佳。
不正确的放置和处理引流 管可能导致腹腔穿孔,引 发严重的并发症。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和拔除
1
定期观察
监测患者引流量、引流液的性状和引流
防感染
2
部位的红肿等情况。
注意术后消毒、保持引流口干燥,并遵
循严格的无菌原则。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拔除技巧
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拔管,并注意引流口 的情况和患者的舒适度。
总结与展望
腹腔引流管在ICU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使用时需要谨慎。通过掌握腹腔引流管的类型、适应症、并发症和护 理,ICU医师能更好地管理患者,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腹腔引流管的类型
负压引流管
通过负压系统排除腹腔内的 液体和气体,并促进愈合。
重力引流管
利用重力作用使液体从腹腔 自然排出。
主动引流管
结合了机械引流和负压引流 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控制引 流速度。
腹腔引流管的适应症和置入技巧
阑尾炎
妇科术后各种引流管道的护理PPT课件

颜色观察
注意引流液的颜色变化, 如鲜红色可能提示出血, 暗红色可能为陈旧性出血 ,黄色可能为渗出液等。
异常情况判断与处理措施
堵塞判断
若引流不畅,可能提示管道堵 塞,需及时检查并处理,必要
时更换引流管。
感染判断
若引流液出现脓性、异味等, 可能提示感染,需遵医嘱给予
进行处理。
固定引流管
对脱落或移位的引流管进行重 新固定,确保引流通畅。
密切观察
在重新固定引流管后,需密切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引流
液的量、颜色、性质等。
做好记录
对引流管脱落或移位的情况及 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为后
续治疗提供参考。
06
拔除引流管道时机及注意事项
拔除时机评估标准
引流物性质
观察引流物的颜色、量和性状,若引流物清澈、量少且无脓性分 泌物,可考虑拔除。
性和安全性。
04
引流管道护理操作规范
无菌操作原则执行情况检查
01
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在接触引流管道前后 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02
定期检查引流装置的无菌状态,包括引流袋、连接管路和穿刺
部位等,确保无污染。
对于疑似污染的引流装置,应立即更换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03
定期更换引流袋和连接管路
02
引流管道选择与放置技巧
根据手术类型选择适当引流管道
妇科手术类型多样,如子宫切除术、卵巢囊肿切除术等,不同手术对引流管道的需 求不同。
选择引流管道时,需考虑其材质、直径、长度、引流效果及患者舒适度等因素。
常见的引流管道包括硅胶管、橡胶管、塑料管等,应根据手术需求和患者情况选择 适当的类型。
常见腹腔引流管的分类应用和术后管理

常见腹腔引流管的分类应用和术后管理【中图分类号】R6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正确地选择和合理应用引流对外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腹腔引流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面,如果引流使用不当也可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1]。
因素,腹腔引流仍是应用得最广泛而争议最多的技术之一[2]。
腹腔引流管是治疗腹部疾患和防治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3]。
临床上因引流管管理不当带来的并发症,并非鲜有报道。
这些并发症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治疗负担,而且对患者及其家属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目的不同,腹腔引流分为治疗性引流和预防性引流,根据原理不同可分为主动引流和被动引流;根据方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式引流和封闭式引流;常见引流管分为腹膜腔内引流管和腹部空腔脏器引流管,根据材料可分为乳胶管和硅胶管。
一.常用腹膜腔引流管的分类、应用及管理(一)烟卷引流1.适应证:烟卷引流是过去最常用的一种腹腔引流术,是一种开放式引流方式,利用虹吸作用和腹内外压力差达到引流目的。
适用于引流液量不多时。
其缺点是增加了伤口感染的概率。
2.应用及管理:(1)置烟卷后1~2天内引流液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
(2)注意观察引流液量及性质。
(3)引流条在皮外至少留2~3cm,并用别针固定。
(4)一般在术后3天左右拨除。
(5)超过3天往往引流不畅,如需引流需更换胶管引流。
(二)胶管引流1. 适应证:适应于引流深部创面,如肝叶切除术后,胆囊切除术后,甲状腺术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等,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创面引流方式。
2. 应用及管理:(1)保持引流管通畅。
(2)外接无菌引流袋或负压引流盒。
(3)注意引流液量及性质。
(4)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滑脱。
(4)拨管时间根据病情决定,短者2~3天,长者可达数月。
(三)双套管负压引流1. 适应证:适应于引流量多,需长时间持续吸引的伤口和胃肠道瘘,一般内管接负压吸引,外管为通气管。
腹腔引流管术后护理措施

一、概述腹腔引流管是腹部手术后常用的一种引流工具,主要用于排除腹腔内的血液、渗液、脓液等,以预防感染、粘连和促进伤口愈合。
术后护理对于确保引流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为腹腔引流管术后护理的具体措施:二、护理措施1. 病房环境保持病房清洁、安静、舒适,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 引流管固定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患者在变换体位时压迫、扭曲或牵拉导致引流管脱落。
在引流管上做好标记,标明引流管放置的部位和方向。
3. 引流管观察(1)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如引流液突然减少或增多,颜色、性状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如出现红肿、破损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4. 引流管通畅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堵塞。
如发现引流管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或更换引流管。
5. 引流袋管理(1)定期更换引流袋:根据引流液量,一般每24-48小时更换一次引流袋。
(2)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6. 伤口护理(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日更换敷料,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清洗伤口。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7. 患者教育(1)指导患者正确翻身、活动,避免牵拉引流管。
(2)告知患者术后饮食、活动等注意事项。
(3)教会患者如何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8.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管通畅。
(2)预防出血: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3)预防粘连: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预防肠粘连。
(4)预防胆瘘、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三、拔管指征及方法1. 拔管指征(1)引流液量逐渐减少,颜色透明,无异味。
(2)引流管周围皮肤愈合良好,无红肿、破损等情况。
(3)患者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稳定。
外科常见引流管的应用及护理

急诊科 徐芹
引流
定义
是通过引流管将体内的积 聚的血液、脓液、消化液、 分泌物、渗出物、尿液 等排出体外。
引流
作用机制
被动引流 吸附作用 导流作用 虹吸作用
主动引流 借助负压作用
种类
纱布引流条 橡胶引流片 烟卷引流 胶管引流 双套管负压引流
被动引流 主动引流
纱布引流条 一般用于浅部伤口
异常--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颅内感染,如 术后脑脊液中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颜色逐渐加深, 并出现血压波动,则提示脑室出血 置管时间:5-7天
脑室引流
5、引流速度
控制引流速度,引流速度过快,易出现低颅压性 头痛、恶心、呕吐,此时抬高或暂夹闭引流管, 引流液<500ml/d。
脑室引流
目的
引流出腹腔内积血、积液、 渗出物,防止继发感染。
腹腔引流
分类 腔隙引流管:放置于正常腹腔间隙如温氏孔、道格
拉氏窝、肝下间隙等位置的引流管
间隙引流管:放置于组织残腔如肝包虫外囊、甲状 腺残腔等位置的引流管
腔道引流管:放置于腹腔脏器腔道内如T型管、胃造 瘘管等
腹腔引流
膈下引流 陶氏腔引流
腹腔及脏器内引流管的护理
腹腔脏器内引流
胆汁的气味
正常的胆汁无臭味,有腥味 如有粪臭味,高度警惕厌氧菌感染
腹腔脏器内引流
拨管时间:T管一般放置2周左右,但由于胆道术后胆道窦
道的形成需要一个月,因此临床T管置管30-40d。
拨管指征:夹管试验,持续夹管24~48小时(无腹 痛、腹胀,无寒战、发热,无黄疸)无不适可拨管, 有条件者应常规行T管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证实胆总 管通畅后再拨管
0.98kpa(50~100mmh20)颅内容物由颅组 织、脑脊液、血液组成
腹腔术后引流管的护理PPT课件

若引流管出现堵塞或扭曲等情况,应 及时调整引流管位置或更换引流管。
引流液异常
如前所述,引流液颜色、透明度、气 味等异常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 处理。
引流量过多或过少
引流量过多可能提示出血、感染等并 发症,引流量过少则可能影响术后恢 复,均应及时处理。
引流管脱落
若引流管意外脱落,应立即报告医生 ,根据病情重新置管或采取其他处理 措施。
注意事项
固定时应确保引流管通畅,避免 打折或扭曲;同时应留出一定长 度,方便患者活动和护理操作。
04
术后观察与记录要求
引流液性质观察要点
颜色
正常引流液应为淡黄色或 清亮液体,若出现血性、 脓性、乳糜样等异常颜色 应及时报告医生。
透明度
引流液应保持一定的透明 度,若变得浑浊,可能提 示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
促进血液循环和肠功能恢复。
循序渐进
02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从床上活动过渡到床边
站立、行走等。
避免剧烈运动
03
在引流管未拔除前,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提重物,以防引流管
脱落或引发并发症。
疼痛缓解方法分享
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程度,医生可开具相应的镇痛药物,患者需按时服用以 缓解疼痛。
非药物镇痛
采用深呼吸、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非药物方法,帮助患者转移 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受。
引流管脱落
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牵拉、 拖拽;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 教育,提高其对引流管保护的
重视程度。
02
术前准备与评估
患者病情评估
01
评估患者手术类型、手 术部位及手术复杂程度 。
02
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 及用药史。
外科常见引流管道护理与安全管理

外科常见引流管道护理与安全管理引流管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辅助器械,用于排除手术创面产生的血液、渗出液、分泌物等,保持创面清洁,减少感染的发生。
正确护理引流管道,并严格执行引流管道的安全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外科常见引流管道的护理与安全管理。
一、引流管道种类及常见护理方法1.引流管道种类外科手术中常用的引流管道种类有负压引流管、袋式引流管、引流球囊和引流带等。
负压引流管是通过引流管连接到负压抽吸器,利用负压使流体通过引流管径流到引流袋中;袋式引流管是直接将引流管插入到引流袋中,流体通过引流管径流到引流袋中;引流球囊是将引流管插入到创面附近,通过引流管内的球囊将引流液负压吸引到引流袋中;引流带是将引流管插入到创面周围,通过透明的引流带将流体引流到引流袋中。
2.常见护理方法(1)定时观察引流液量和性质,每天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气味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定时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管道通畅,避免引流液反流到创面。
(3)定期更换引流管道,避免管道堵塞、积液或感染的发生。
(4)保持引流管道畅通,避免管道弯曲、挤压或拉扯,导致引流不畅或破裂。
(5)定期对引流管道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引流管道清洁无菌。
(6)在更换引流管道时,要注意换药包扎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险。
(7)避免引流管道脱出,固定引流管道不要过紧或过松,避免拉扯和脱出。
二、引流管道安全管理1.确保引流管道固定可靠引流管道的固定位置要合理,不宜过紧或过松,避免损伤患者,同时还要保证引流管道通畅,避免引流不畅或破裂导致感染的发生。
2.注重引流管道的消毒和清洁引流管道的消毒和清洁是非常重要的,定期对引流管道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引流管道清洁无菌,避免细菌感染。
3.引流液监测和记录定时观察引流液量和性质,每天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气味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引流管道的更换与处理引流管道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定期更换引流管道,避免管道积液、堵塞或感染的发生,更换引流管道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腹腔引流管的分类应用和术后管理
发表时间:2015-02-03T16:58:59.997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刘瑜金鑫
[导读] 在循证医学指导下进行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和管理随着监测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肝切除术的病死率很低,有症状的积液也容易处理
刘瑜金鑫(四川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100)
【中图分类号】R6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正确地选择和合理应用引流对外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腹腔引流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面,如果引流使用不当也可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1]。
因素,腹腔引流仍是应用得最广泛而争议最多的技术之一[2]。
腹腔引流管是治疗腹部疾患和防治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3]。
临床上因引流管管理不当带来的并发症,并非鲜有报道。
这些并发症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加重了治疗负担,而且对患者及其家属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目的不同,腹腔引流分为治疗性引流和预防性引流,根据原理不同可分为主动引流和被动引流;根据方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式引流和封闭式引流;常见引流管分为腹膜腔内引流管和腹部空腔脏器引流管,根据材料可分为乳胶管和硅胶管。
一.常用腹膜腔引流管的分类、应用及管理(一)烟卷引流1.适应证:烟卷引流是过去最常用的一种腹腔引流术,是一种开放式引流方式,利用虹吸作用和腹内外压力差达到引流目的。
适用于引流液量不多时。
其缺点是增加了伤口感染的概率。
2.应用及管理:(1)置烟卷后1~2天内引流液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
(2)注意观察引流液量及性质。
(3)引流条在皮外至少留2~3cm,并用别针固定。
(4)一般在术后3天左右拨除。
(5)超过3天往往引流不畅,如需引流需更换胶管引流。
(二)胶管引流1.适应证:适应于引流深部创面,如肝叶切除术后,胆囊切除术后,甲状腺术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等,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创面引流方式。
2.应用及管理:(1)保持引流管通畅。
(2)外接无菌引流袋或负压引流盒。
(3)注意引流液量及性质。
(4)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滑脱。
(4)拨管时间根据病情决定,短者2~3天,长者可达数月。
(三)双套管负压引流1.适应证:适应于引流量多,需长时间持续吸引的伤口和胃肠道瘘,一般内管接负压吸引,外管为通气管。
2.应用及管理:(1)通气管需空气净化过滤。
(2)保持引流管通畅。
(3)应选择质地软,激性小的引流管,术中放置时应远离吻合口,不要压迫肠管,否则易引起肠瘘(4)压力不应过大,否则易造成组织出血或被大网膜堵塞。
二、常用腹腔内引流管的分类、应用和管理1.T管:T管为乳胶管,因刺激性强,在较短时间内被大网膜包裹,形成窦道[2,4]。
用于胆总管探查术后,有引流胆汁支撑胆管及胆道减压作用。
T管应垂直引出腹壁,用缝线牢固固定在腹壁上,防滑脱。
应用和管理:(1)观察胆汁的量、颜色及性状。
术后1~2天内,由于创伤原因,肝分泌胆汁减少,引流量也少,第3天肝分泌功能恢复,引流量渐增多,可达到400~1000ml,持续2~3天后渐减少,若长期不减少,则考虑胆总管下端有梗阻可能。
(2)如有胆道出血,可局部经T管注入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溶液(盐水100ml内加去甲肾上腺素— 213—8mg),注入后夹管半小时或注入其他止血药物如凝血酶、1%双氧水等。
(3)T管阻塞的常见原因为结石、蛔虫、血块及坏死组织等,可用抗菌素生理盐水冲洗,但压力不宜过在大。
(4)拨管时间:术后2周左右,对于复杂胆道手术,可留置1~3月或更长时间。
(5)拨管指征:夹管试验,持续夹管24~48小时(无腹痛、腹胀,无寒战、发热,无黄疸)无不适可拨管。
有条件者应常规行T管造影或胆道镜检查,证实胆总管通畅后再拨管。
(6)T管的识别:T管上有字如(24),大多数情况下内有大量胆汁。
(7)T管滑脱的处理:术后1~2天滑脱需再次手术重新置管;术后3~4天滑脱,试行插入导尿管,若不成功需再次手术置管;术后5~6天以后滑脱者可插入导尿管,一般都能顺利插入。
所有插入导尿管者都需密切观察腹部有无腹膜炎。
2.U管:U管一般选用硅胶管制成,硅胶管以其柔软而几乎无刺激性,成为最合适的材料,因其不易被组织包裹、堵塞,引流时间长[2,4]。
用于需要长时间地放置胆道引流的疾病,如高位胆管狭窄、肝门部胆管癌等。
根据需要可作一侧、双侧或多个肝胆管的置管。
管径根据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选择能容纳的最粗的管径。
U管在病变的上下方各剪一侧孔作引流,一端通过肝实质引出体表,另一端通过空肠盲端或肠袢引出。
U管的管理:(1)持续灌洗负压吸引,手术当日即可开始U管的持续灌洗负压吸引,以减少手术处及吻合口的胆汁渗漏。
(2)位置调整,如引流不畅,可适当调整U管位置,直至胆汁流出。
(3)换管,一般间隔3个月左右,需要更换。
(4)置管时间:视病情而定,恶性肿瘤往往是终身的,良性狭窄一般为一年左右,不超过2年。
3.其他:其他如导尿管等在需要时也可作为引流管使用。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有穿孔危险而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手术,或胆囊与周围粘连严重无法切除者,通常用蕈状导尿管从胆囊底部置入胆囊内,膨大的头可防止滑脱。
其术后管理和T管相同。
拨管时间在术后2周左右,也可保留到再次做胆囊切除术时。
三、常见腹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管理(一)腹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临床工作中,根据放置引流管的目的,一般分为治疗性和预防性引流管[5]。
1.治疗性引流管:治疗性引流的指征明确,包括腹腔有积液、积血、积脓、积气、坏死组织、异物或瘘[1]。
其主要适应证有:(1)感染性疾病如肝脓肿、阑尾周围脓肿及腹腔、盆腔脓肿,放置单腔或双腔的引流管,可使脓液得到充分引流,使感染迅速得到控制;(2)肝胆疾病,手术放置T形胆道引流管;(3)胃肠道疾患,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的胃肠造口管[5]。
2.预防性引流管:预防性引流是以监测为目的,用来观察腹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胃、肠、胆道和胰漏的发生,因其并不容易早期预测外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潜在风险,也是临床中争议的热点[1]。
预防性引流管常应用于:腹部大手术如肝切除术,胰十二脂肠切除术,胃癌及结直肠癌根治术放置膈下、腹腔或盆腔引流、腹部严重创伤、感染等术后放置的引流管;其目的是防止腹腔积液,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生,同时可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如活动性出血、胆漏、肠漏、腹腔感染等,便于早期处理[5]。
(二)常见引流管放置术后并发症腹腔引流已经成为腹部外科的重要治疗和预防手段,但若使用不当,也可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1)消化道瘘:腹腔引流管直接接触吻合部位或缝合部位刺激可引起消化道瘘。
(2)肠粘连:腹腔引流管作为异物刺激肠道和腹腔而致肠粘连。
(3)引流管脱出或落入腹腔:多与腹腔引流管腹壁固定不牢和病人改变体位有关。
(4)腹腔感染:细菌沿腹壁引流戳孔或腹腔引流管进入腹腔引起感染。
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在单纯脾切除和胆囊切除,甚至择期的结肠切除术后,都不必常规放置引流,以降低术后腹腔感染率。
(5)其他:一些因引流管放置不当所致的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肠梗阻、腹壁切口疝等。
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首先要正确把握引流管应用指征,减少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其次,正确放置引流管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四、在循证医学指导下进行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和管理随着监测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肝切除术的病死率很低,有症状的积液也容易处理,所以肝切除后不再是常规放置引流管的指征;胰腺切除术后短期放置腹腔引流管较长期放置更有利于减少医源性感染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6]。
次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术放置与不放置引流管没有明显差异,使用大网膜包裹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亦不推荐常规腹腔引流[2]。
各型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结肠切除术、一次吻合成功的直肠切除术也无需使用腹腔引流管[6]。
尽管目前对腹部手术后是否需要放置引流仍有争议,但还是应该根据疾病种类、术式和腹腔内的具体情况以及手术操作的满意程度和术者经验习惯综合考虑,慎重生选择。
参考文献[1]伍晓汀,周勇.腹腔引流管的正确选择和合理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35-36[2]MemonMA,MemongMI,DonohueJH.Abdominaldrains:abriefhistoricalre view.IrMedJ,2001,94(6):164-166.[3]黄志强.腹部外科手术学.长沙: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11:32-35.[4]MakamaJG,AmehEA.Surgicaldrains:whattheresidentneedstoknow.NigerJMed,2008,17(3):244-250.[5]沈世强,陈祖兵.腹腔引流管的选择与应用.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16-17.[6]PetrowskyH,DemartinesN,RoussonV,etal.Evidence-basedvalueofprophylacticdrainageingastroinestinalsurgery: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es.AnnSurg,2004,240(6):1074-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