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练习题
专题0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十六大题型+跟踪训练)(解析版)

专题0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十六大题型+跟踪训练)题型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1.用刻度尺测量得出下图()是等腰三角形.A .B .C .D .【答案】B【分析】分别量取各三角形的三边长,然后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进行判断即可.【解析】解:A 中三边长分别为:1.8,2.6,2.9,不是等腰三角形,故不符合要求;B 中三边长分别为:2.2,2.2,2.2,是等腰三角形,故符合要求;C 中三边长分别为:3.4,3.2,2,不是等腰三角形,故不符合要求;D 中三边长分别为:3.3,1.8,3.7,不是等腰三角形,故不符合要求;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2.在ABC 中,若AB BC =,则ABC 是()A .不等边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答案】D【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即可判断.【解析】解:在ABC 中,若AB BC =,则ABC 是等腰三角形.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3.以下列线段为边不能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A .2,2,4B .6,3,6C .4,4,5D .1,1,1【答案】A【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对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判断、解析即可.【解析】解:A .∵224+=,∴以2,2,4为边不能组成三角形,更不可能组成等腰三角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B.∵以6,3,6为边能组成三角形,且有两边相等,∴以6,3,6为边能组成等腰三角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以4,4,5为边能组成三角形,且有两边相等,∴以4,4,5为边能组成等腰三角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以1,1,1为边能组成三角形,且有两边相等,∴以1,1,1为边能组成等腰三角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及其应用问题.牢固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4.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2cm和3cm,则周长是()A.7cm B.8cm C.7cm或8cm D.条件不足,无法求出【答案】C【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底边为3cm时;②底边为2cm时,分别求解即可得到答案.【解析】解: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底边为3cm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227cm++=;②底边为2cm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338cm++=,∴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7cm或8cm,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是解题关键.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cm,另一边长为4cm,则它周长是()A.6cm B.8cm C.10cm D.8cm或10cm【答案】C【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即可得到答案.当AD AC+与BC+即115 22x x x⎛⎫+-+⎪⎝⎭解得:8x=,8,8,5能够组成三角形;当BC BD+与AD+∵BD AC ⊥,∴90ADB ∠=︒,∵46ABD ∠=︒,∴9044A ABD ∠︒-=︒=∠,∵BD AC ⊥,∴90ADB ∠=︒,∵46ABD ∠=︒,∴904644DAB ∠︒=︒-,【分析】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到ABC 是以AB 和AC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再根据对称性可得结果.【解析】解:由题意可得:ABC 是以AB 和AC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且不是等边三角形,∴AB AC =,∴ABC 的周长2AB AC BC AB BC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判断出ABC 是等腰三角形.13.如图,在ABC 中,90C ∠=︒,AC BC =,AD 平分CAB ∠交BC 于D ,DE AB ⊥于E ,若5cm AB =,则DBE 的周长是()A .5cmB .6cmC .7cmD .8cm【答案】A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可得DE CD =,CAD EAD ∠=∠,推出CDA EDA ∠=∠,可得AC AE =,证明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C BC AE ==,然后求出DBE 的周长AB =,代入数据即可得解.【解析】解:AD 平分CAB ∠,DE AB ⊥,90C ∠=︒,DE CD ∴=,CAD EAD ∠=∠,CDA EDA ∴∠=∠,AC AE ∴=,又AC BC = ,AC BC AE ∴==,DBE ∴△的周长DE BD EB CD BD EB BC EB AE EB AB =++=++=+=+=,5cm AB = ,DBE ∴△的周长5cm =.故选:A .A .80︒B 【答案】C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解析】解:∵AB AC =∴B C ∠=∠,∵80B ∠=︒,∴80C ∠=︒,∵180A B C ∠+∠+∠=︒∴20A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180°.16.如图,在△ABC 中,AB =AD =DC ,∠C =35°,则∠B 的度数为()A .50︒B .60︒C .70︒D .80︒【答案】C 【分析】首先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得∠DAC 的度数,然后求得∠BDA 的度数,最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得∠B 的度数.【解析】解:∵AD =DC ,∴∠DAC =∠C ,∵∠C =35°,∴∠DAC =35°,∴∠BDA =∠C +∠DAC =70°,∵AB =AD ,∴∠BDA =∠B =70°.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17.如图,在ABC 中,90BAC ∠= ,AB AC =,点D 在BC 上,且BD BA =,则CAD ∠的度数为()A .30︒B .25︒C .22.5︒D .21︒【答案】C 【分析】利用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先求出B ∠,再利用BDA △是等腰三角形求出BAD ∠,最后利用直【答案】50︒/50度【分析】首先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据角的和差计算求解即可.∵80ACB ∠=︒∴803050BCE ACB ACE ∠=∠-∠=︒-︒=︒.故答案为:50︒.【点睛】此题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边对等角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21.如图,直线a ∥b ,AB AC =,140 ∠=,则∠BAC 的度数是()A .100B .110C .120D .130【答案】A 【分析】根据直线a ∥b ,140 ∠=,可知140ACB ∠=∠= ,由AB AC =,可得40ACB ABC ∠=∠= ,利用平行的性质即可求出∠BAC 的值.【解析】解:由题意得,∵直线a ∥b ,140 ∠=,∴140ACB ∠=∠= ,∵AB AC =,∴40ACB ABC ∠=∠= ,∴()180118080100BAC ABC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熟练利用平行线进行角度转化时解题的关键.22.如图,在∠ECF 的边CE 上有两点A 、B ,边CF 上有一点D ,其中BC =BD =DA 且∠ECF =27°,则∠ADF 的度数为()A .54°B .91°C .81°D .101°【答案】C【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和内角的关系,逐步推出∠ADF 的度数.【解析】解:∵BC =BD =DA ,∴∠C =∠BDC ,∠ABD =∠BAD ,∵∠ABD =∠C +∠BDC ,∠ECF =27°,∴∠ADF =∠C +∠BAD =3∠ECF =81°.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三角形外角和内角的运用.23.如图,在ABC 中,DE 垂直平分BC ,若6428CDE A ∠=︒∠=︒,,则ABD ∠的度数为()A .100︒B .128︒C .108︒D .98︒【答案】A 【分析】直接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答案.【解析】解:∵DE 垂直平分BC ,∴BD =DC ,∴∠BDE =∠CDE =64°,∴∠ADB =180°-64°-64°=52°,∵∠A =28°,∴∠ABD =180°-28°-52°=100°.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确掌握相关定理是解题关键.24.如图,已知D 为ABC 边AB 的中点,E 在AC 上,将ABC 沿着DE 折叠,使A 点落在BC 上的F 处.若70B ∠=︒,则BDF ∠等于()键.题型5:等边对等角的解答证明26.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都在边BC 上,且BE CD =,求证:AD AE =.【答案】见详解【分析】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 C ∠=∠,再由SAS 证明()SAS ABE ACD ≌△△,从而得AD AE =.【解析】证明:∵AB AC =,∴B C ∠=∠,在ABE 和ACD 中,AB AC B C BE CD =⎧⎪∠=∠⎨⎪=⎩,∴()SAS ABE ACD ≌△△,∴AD AE =.【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DE AB AE 平分DAB ∠,点C 在线段AE 上,AC BC AD ==,求证:AE AB =.【答案】见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和角平分线得出AD DE =,再证△ADE ≌△ACB 即可.【解析】证明:∵AE 平分DAB ∠,∴DAE CAB ∠=∠,∵DE AB ∥,∴E BAE ∠=∠,∵AC BC =,∴B BAE ∠=∠,∴E B ∠=∠,在△ADE 和△ACB 中,E B DAE CAB AD AC ∠=∠⎧⎪∠=∠⎨⎪=⎩∴△ADE ≌△ACB ,∴AE A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角相等.28.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在BC 边上,点E 在AC 边上,连接AD ,DE .已知12∠=∠,AD DE =.(1)求证:ABD △≌DCE △;(2)若3BD =,5CD =,求AE 的长.【答案】(1)见解析;(2)2【分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B C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5AB DC ==,3CE BD ==,由图形中各边的关系计算即可得出.【解析】(1)证明:∵AB AC =,∴B C ∠=∠,在ABD 和DCE 中,12B C AD DE ∠=∠⎧⎪∠=∠⎨⎪=⎩,∴ABD DCE ≅ ;(2)解:∵ABD DCE ≅ ,∴5AB DC ==,3CE BD ==,∵5AB AC ==,∴532AE AB CE =-=-=.【点睛】题目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理解题意,结合图形,熟练运用各个性质是解题关键.29.如图,在ABC 中,AB AC =,延长BC 至D ,使得BD AC =,连接AD ,再延长AB 至E ,使得BE CD =,连接DE .求证:≌BED CDA △△.【答案】见详解【分析】先证明,EBD ACD ∠=∠再根据SAS 判定证明即可.【解析】解:∵在ABC 中,AB AC =,ABC ACB ∴∠=∠,180,180,EBD ABC ACD ACB ∠=︒-∠∠=︒-∠ ,EBD ACD ∴∠=∠BE CD = ,BD AC =,(SAS)BED CDA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题型6: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30.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指的是()A .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B .顶角的平分线,中线,高线三线互相重合C .腰上的中线,腰上的高线,底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D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三线互相重合【答案】D【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接选取答案即可求解.【解析】解:三线合一,即在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线,三条线相互重合.【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属于中考基础题.3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B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C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D .等腰三角形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重合【答案】D【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依次判断.【解析】解:A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故正确;B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故正确;C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故正确;D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和顶角的角平分线重合,故错误;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4.已知点P 到ABC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PB PC =,则下列命题为假命题的是()A .若点P 在边BC 上,则AB AC=B .若点P 在ABC 内部,则AB AC=C .若点P 在ABC 外部,则AB AC=D .若AB AC =,则点P 可能在边BC 上,可能在ABC 内部,也可能在ABC 外部【答案】C【分析】选项A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当点P 在ABC 内部时,分别作PE ,PF 垂直AB ,AC 于点E ,F ,先证明Rt Rt (HL)BEP CFP ≌ ,再证明(AAS)ABP ACP ≌可判断选项B ;若AB AC =,都有(SSS)ABP ACP ≌,可判断选项D ;选项C 有两种情况,具体见详解.【解析】∵点P 到ABC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点P 在BAC ∠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即BAP CAP ∠=∠,如图1,当点P 在边BC 上时,即P 为BC 的中点,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到AB AC =,故选项A 是真命题;如图2,当点P 在ABC 内部时,分别作PE ,PF 垂直AB ,AC 于点E ,F ,,PE PF PB PC == ,Rt Rt (HL)BEP CFP ≌ ,得到EBP FCP ∠=∠,∵BAP CAP ∠=∠,AP AP =,(AAS)ABP ACP ∴ ≌,AB AC ∴=;故选项B 是真命题;若AB AC =,都有(SSS)ABP ACP ≌,故选项D 是真命题;当点P 在ABC 外部时,如图3所示,AB 与AC 不一定相等,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题型7: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有关的最值问题35.如图,在ABC 中,AB AC =,=4BC ,面积是10;AB 的垂直平分线ED 分别交AC ,AB 边于E 、D 两点,若点F 为BC 边的中点,点P 为线段ED 上一动点,则PBF △周长的最小值为()A .7B .9C .10D .14【答案】A 【分析】连接AP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得AP BP =,PBF △周长==BP PF BF AP PF BF AF BF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求出AF ,BF ,即可得出答案.【解析】解:如图所示.连接AP ,∵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①②③【答案】D【分析】根据三线合一得到A.8cm B.【答案】B【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答案】见解析【分析】过点A 作AM BC ⊥于点M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2BAC BAM ∠=∠,D E ∠=∠,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2BAC D ∠=∠,即可推出BAM D ∠=∠,最后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即可证明DE BC ⊥.【解析】证明:如图,过点A 作AM BC ⊥于点M .AB AC = ,2BAC BAM ∠∠∴=,AD AE = ,D E ∴∠=∠,2BAC D E D ∠∠∠∠∴=+=,22BAC BAM D ∠∠∠∴==,BAM D ∠∠∴=,DE AM ∴∥,AM BC ⊥ ,DE 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构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2.如图,在ABC 中,AB AC =,40BAC ∠︒=,AD 是BC 边上的高.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D 于点E ,交AC 于点F ,连接BE .(1)试问:线段AE 与BE 的长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求EBD ∠的度数.【答案】(1)相等,理由见解析(2)50︒【分析】(1)连接CE ,根据中垂线的性质得到,AE CE BE CE ==,即可得到AE BE =;(2)利用等边对等角,求出ABC ∠的度数,三线合一,求出BAE ∠的度数,等边对等角得到ABE ∠的度数,利用EBD ABD ABE ∠=∠-∠,即可得解.【解析】(1)解:线段AE 与BE 的长相等,理由如下:连接CE ,∵AB AC =,AD 是BC 边上的高,∴BD CD =,∴AD 为BC 的垂直平分线,∵点E 在AD 上,∴BE CE =,又∵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D 于点E ,交AC 于点F ,∴AE CE =,∴AE BE =;(2)∵AB AC =,40BAC ∠︒=,【答案】见解析【分析】作EF AC ⊥于点F EA EC = ,12AF FC AC ∴==.2AC AB = ,A.3【答案】A【分析】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解题即可.∠=【解析】解:∵B【解析】解:如图,在AB 上截取BE BC =,连接DE ,∵BD 平分ABC ∠,∴ABD CBD ∠=∠,在CBD △和EBD △中,CB BE CBD DBE BD BD =⎧⎪∠=∠⎨⎪=⎩,∴CBD △≌EBD △()SAS ,∴CDB BDE ∠=∠,C DEB ∠=∠,∴2CDE CDB ∠=∠,∵2C CDB ∠=∠,∴CDE DEB C ∠=∠=∠,∴ADE AED ∠=∠,∴AD AE =,∴ABC 的周长=27AD AE BE BC CD AB AB CD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注意掌握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题型11:等角对等边证明等腰三角形的解答证明48.已知:如图,在ABC 中,点D 在CA 边的延长线上,AE 平分DAB ∠,AE BC ∥.求证:ABC 为等腰三角形.【答案】见解析【分析】首先依据平行线的性质证明2B ∠=∠,1C ∠=∠,然后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可证明B C ∠=∠,故此可证明ABC 为等腰三角形.【解析】证明:∵AE BC ∥,∴2B ∠=∠,1C∠=∠∵AE 平分DAB ∠,∴12∠=∠∴B C∠=∠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49.如图,在ABD △和ACD 中,AB AC =,BD CD =.(1)求证:ABD ACD △≌△;(2)过点D 作∥DE AC 交AB 于点E ,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SSS 证明三角形全等即可;(2)证明EAD ADE ∠=∠即可证明AE DE =,进而得到AED △是等腰三角形.【解析】(1)证明:在ABD △和ACD 中,AB AC AD AD DB DC =⎧⎪=⎨⎪=⎩,∴()SSS ABD ACD ≌;(2)证明:∵ABD ACD △≌△,∴∠=∠DAB DAC ,∵∥DE AC ,∴ADE DAC ∠=∠,∴EAD EDA ∠=∠,∴AE DE =,∴AED △是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50.已知ABC 中,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且2B C ∠=∠.(1)如图1,求证:AB BD AC +=;(2)如图2,延长CB 至点E ,使BE AB =,连接AE ,若36C ∠=︒,直接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ABC 和ADE V 除外).【答案】(1)证明见解析(2)ABE 是等腰三角形,ACE △是等腰三角形,ADC △是等腰三角形,ABD △是等腰三角形;【分析】(1)如图所示,在AC 上取一点E ,使得AE AB =,连接DE ,证明()SAS ABD AED ≌△△得到BD ED B AED ==,∠∠,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证明EDC C ∠=∠,得到ED EC BD ==,即可证明AC AE CE AB BD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推理即可.【解析】(1)证明:如图所示,在AC 上取一点E ,使得AE AB =,连接DE ,∵AD 平分BAC ∠,∴BAD EAD ∠=∠,又∵AB AE AD AD ==,,∴()SAS ABD AED ≌△△,∴BD ED B AED ==,∠∠,∵2B C ∠=∠,∴2AED C ∠=∠,∵AED C EDC ∠=∠+∠,∴EDC C ∠=∠,∴ED EC BD ==,∴AC AE CE AB BD =+=+;(2)解:∵BE AB =,∴BEA BAE ∠=∠,ABE 是等腰三角形,∵BEA BAE ABC +=∠∠∠,∴2ABC BEA =∠∠,又∵272ABE C ==︒∠∠,∴36BEA BAE C ===︒∠∠∠,∴AE AC =,即ACE △是等腰三角形,∵18072BAC C ABC =︒--=︒∠∠∠,AD 平分BAC ∠,∴36BAD CAD ∠=∠=︒,∴36DAC C ∠=∠=︒,∴72ADB C DAC =+=︒∠∠∠,ADC △是等腰三角形,∴72ADB ABD ∠∠==︒,∴ABD △是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12:等角对等边证明边长相等、求边长51.如图,已知12∠=∠,B C ∠=∠,不正确的等式是()A .AB AC=B .BAE CAD ∠=∠C .BE DC =D .BD DE=【答案】D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析】解:∵B C ∠=∠,∴AB AC =,故A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ABE 和ACD 中,12B C AB AC ∠=∠⎧⎪∠=∠⎨⎪=⎩,∴()AAS ABE ACD ≌,∴BE CD =,BAE CAD ∠=∠,∵BE CD =,∴BE DE CD DE -=-,∴BD CE =,故B 选项、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52.如图,ABC 中,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过点D 作DE BC ∥交AB 于点E ,若12AB =,7DE =,则AE 的长为()A .5B .6C .7D .8【答案】A【分析】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BD EDB ∠=∠,则7BE DE ==,即可求出答案.【解析】解:∵在ABC 中,BD 平分ABC ∠,∴ABD CBD ∠=∠,∵DE BC ∥,∴CBD EDB ∠=∠,∴ABD EDB ∠=∠,∴7BE DE ==,∴1275AE AB BE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53.如图,点P 是AOB ∠的角平分线OC 上一点,点Q 是OA 上一点,且PQ OB ∥,若2PQ =,则线段OQ 的长是()A .1.8B .2.5C .3D .2【答案】D 【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推出QPO QOP ∠=∠,据此即可求解.【解析】解:∵点P 是AOB ∠的角平分线OC 上一点,∴QOP POB ∠=∠,∵PQ OB ∥,∴QPO POB ∠=∠,∴QPO QOP ∠=∠,∴2OQ PQ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54.如图,在ABC 中,BE 平分ABC ∠,DE BC ∥.若8DE =,5AD =,则AB 的长为()A .13B .12C .10D .9【答案】A 【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证明DBE DEB ∠=∠,得到8DE DB ==,则13AB AD BD =+=.【解析】解:∵BE 平分ABC ∠,∴DBE CBE ∠=∠,∵DE BC ∥,∴DEB CBE ∠=∠,∴DBE DEB ∠=∠,∴8DE DB ==,∴8513AB AD BD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证明DBE DEB ∠=∠是解题的关键.55.如图,在ABC 中,45AB AC ==,,ABC ∠和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过点E 作MN BC ∥分别交AB AC ,于M ,N ,则AMN 的周长为()A .8B .9C .10D .不确定【答案】B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MN BC ∥可以得出MB ME =,NC NE =,继而可以得出AMN 的周长AB AC =+,从而可以得出答案.【解析】解:∵MN BC ∥,∴∠∠=MEB EBC .∵BE 平分ABC ∠,∴MBE EBC =∠∠,∴MEB MBE ∠=∠.∴MB ME =.同理,NC NE =,∴9AMN C AM ME EN AN AB AC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角对等边,利用角平分线及平行线的性质得出MEB MBE ∠=∠是解题的关键.56.如图,ABC DEF ≌△△,点E 在AC 上,B ,F ,C ,D 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若40,35A CED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EF EC AB FC==B .,EF EC AE FC ≠=C .,EF EC AE FC=≠D .,EF EC AE FC≠≠【答案】C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 DFE ∠=∠,40D A AC DF ==︒=∠∠,,则EF EC =,由于D CED ∠≠∠,则CE CD ≠,则AE CF ≠,由此即可得到答案.【解析】解:∵ABC DEF ≌△△,∴ACB DFE ∠=∠,40D A AC DF ==︒=∠∠,,∴EF EC =,∵4035D CED ∠=︒≠∠=︒,∴CE CD ≠,∴AE CF ≠,∴四个选项中只有C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熟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7.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BC ⊥于点D .(1)若37B ∠=︒,求CAD ∠的度数;(2)若点E 在边AC 上,EF AB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E FE =.【答案】(1)53︒(2)见解析【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得CAD ∠;(2)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再根据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即可得到DAC F ∠=∠,从而证得AE FE =.【解析】(1)解:AB AC = ,AD BC ⊥,37B C ∴∠=∠=︒,90ADC ∠=︒,9053CAD C ∴∠=︒-∠=︒;(2)证明:E F A B ∥ ,BAF F ∴∠=∠,AB AC = ,AD BC ⊥,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BAF DAC ∴∠=∠,DAC F ∴∠=∠,AE FE ∴=.【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平行线、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58.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的中点,连接DE 并延长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 ,点G 在边BC 上,且GDF ADF ∠=∠.连接EG ,判断EG 与D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EG 与DF 的位置关系是EG DF ⊥;理由见解析【分析】证明()AAS ADE BFE ≌△△,得出DE EF =,证明GDF BFE ∠=∠,得出GD GF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得出GE 垂直平分DF ,即可得出答案.【解析】解:EG 与DF 的位置关系是EG DF ⊥;理由见如下:∵AD BC ∥,∴ADE BFE ∠=∠,E 是AB 的中点,AE BE ∴=,又∵FEB DEA ∠=∠,∴()AAS ADE BFE ≌△△,DE EF ∴=,∵GDF ADF ∠=∠,ADE BFE ∠=∠,∴GDF BFE ∠=∠,GD GF ∴=,DE EF = ,∴GE 垂直平分DF ,∴EG DF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垂直平分线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得出ADE BFE V V ≌.题型13:直线上与已知两点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59.如图,ABC ,点P 为直线AC 上的一个动点,若使得ABP 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 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D【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析】解:作AB 垂直平分线与AC 的交点,可得22P A P B =,以A 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圆,交AC 有两个交点,13P A AB P A ==,以B 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圆,交AC 有一个交点,4P B AB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答.60.如图,线段AB 的一个端点B 在直线m 上,直线m 上存在点C ,使ABC 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C 有()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C 【分析】以A 为圆心,以BA 的长为半径画弧与直线m 交于点D ,此时BA AD =,同理以B 为圆心以BA 的长为半径画弧与直线m 交于E 、C ,此时BC BA =,BE BA =,再作BA 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m 交于点F ,此时BF AF =,据此可得答案.【解析】解:如图所示,以A 为圆心,以BA 的长为半径画弧与直线m 交于点D ,此时BA AD =,同理以B 为圆心以BA 的长为半径画弧与直线m 交于E 、C ,此时BC BA =,BE BA =,再作BA 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m 交于点F ,此时BF AF =,∴直线m 上存在4个点C ,使ABC 为等腰三角形,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61.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 ,150∠=︒,点A 在直线a 上,直线b 上存在点B ,使以点O A B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B 点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D 【分析】分别以点O A B 、、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有3种情况,分别为OA OB =,OA AB =,OB AB =,从这三方面考虑点B 的位置即可;【解析】解:当OA OB =时;以点O 为圆心,OA 的长为半径作圆,与直线b 在O 点两侧各有一个交点,此时B 点有2个;当OA AB =时;以点A 为圆心,OA 的长为半径作圆,与直线b 有一个交点,此时B 点有1个;当OB AB =时;作OA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b有一个交点,此时B点有1个;∴满足条件的B点总共有4个;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因此要注意分类讨论,由每种情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点B是解题的关键.题型14: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尺规作图62.如图,给出了尺规作等腰三角形的三种作法,认真观察作图痕迹,下面的已知分别对应作图顺序正确的是()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一底角.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答案】B【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解析】解:图形①的作图依据是“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图形②的作图依据是“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图形③的作图依据是“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一底角”.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尺规作图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图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63.如图(1),锐角ABC 中,AB BC AC >>,要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在AB 边上找一点D ,使ACD 为等腰三角形,关于图(2)中的甲、乙、丙三种作图痕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丙都正确B .甲、丙正确,乙错误C .甲、乙正确,丙错误D .只有甲正确【答案】A【分析】根据圆、线段垂直平分线、角的尺规作图进行分析即可.【解析】解:甲图:以点A 为圆心,AC 为半径作弧,交AB 于点D ,∴AD AC =,∴ACD 为等腰三角形,乙图:作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AD DC =,∴ACD 为等腰三角形,丙图:∵所作的A DCA ∠=∠,∴AD DC =,∴ADC △是等腰三角形,∴甲、乙、丙都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尺规作图−圆、角、垂直平分线,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圆、角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作图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64.已知锐角40AOB ∠=︒,如图,按下列步骤作图:①在OA 边取一点D ,以O 为圆心,OD 长为半径画 MN,交OB 于点C .②以D 为圆心,DO 长为半径画 GH, GH 与OB 交于点E ,连接DC 并延长,使DC 的延长【答案】见解析【分析】以AB为腰和底两种情况作图即可.【解析】如图,以AB为腰,AO为对称轴;如图,以AB为底作等腰三角形,CM为对称轴;【点睛】本题考查利用网格作图,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6.图1,图2均是44⨯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点A,B,C均为格点.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分别在给定的网格中找一格点M,按下列要求作图:=;(1)在图1中,连接MA,MB,使MA MB==.(2)在图2中,连接MA,MB,MC,使MA MB MC【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得MA MB==.(2)连接AC,取AC中点M,MA MB MC【解析】(1)解:如图1正确画图.(2)如图2正确画图.【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尺规作图,熟练根据题意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是解题的关键.67.如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方形的顶点上.(1)在方格纸中画出以AB为底的等腰ABC(2)在方格纸中画出以DE为一边的等腰DEF直接写出DC的长度.【答案】(1)图见解析;(2)图见解析,22DC .(2)如图所示,DEF 即为所求;C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根据题意找出符合条件的点是解题的关键.题型16: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综合题68.如图,在ABC 中,90BAC ∠=︒,AB 90EDF ∠=︒,下列结论:①BED AFD △≌△积,则1211142S S S ≤≤;④EF AD =;所有正确的结论是(。
专题强化训练01等腰(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0题)(原卷版)

专题第01讲等腰(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一.解答题(共30小题)1.(2022秋•韩城市期末)如图,已知点D,E分别是△ABC的边BA和BC延长线上的点,作∠DAC的平分线AF,若AF∥BC.(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2)作∠ACE的平分线交AF于点G,若∠B=40°,求∠AGC的度数.2.(2023春•修水县期末)在△ABC中,BD和CD分别平分∠ABC和∠ACB,过点D作EF∥BC,分别交AB,AC于点E,F.(1)若AB=AC,请判断△AEF是否是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2)若△ABC的周长为18,BC=6,求△AEF的周长.3.(2023春•新泰市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ABC的平分线BE交AC于点D,AF⊥AB交BE于点F.(1)如图1,若∠BAC=40°,求∠AFE的度数.(2)如图2,若BD⊥AC,垂足为D,BF=8,求DF的长.4.(2023春•淄博期末)如图,△ABC中,AB=AC,D是AB上一个动点,DF⊥BC于点F,交CA延长线于点E,(1)试判断AD、A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点D在BA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5.(2023春•郫都区期末)如图,AM∥BN,∠BCM和∠CBN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DE∥BN交BC于点E.(解答过程要求写出每步推导的理由)(1)求∠BDC的度数;(2)若AB=AC,求证:AE⊥BC.6.(2023春•皇姑区期末)按逻辑填写步骤和理由,将下面的求解过程补充完整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B=2∠C,若AB=6,BD=2,求CD的长.解:在线段CD上取一点E,使ED=BD,连接AE,∵ED=BD,AD⊥BC,∴AB=AE().∴=∠AEB().∵∠B=2∠C,∴∠AEB=2∠C.∵∠AEB+∠AEC=180°(),∠EAC+∠C+∠AEC=180°(),∴∠AEB=∠EAC+∠C.∴=∠EAC.∴=().∴AB=CE().∵AB=6,BD=2,∴CE=6,ED=2.∴CD=CE+ED=6+2=8.7.(2023春•杨浦区期末)已知在△ABC中,AB=AC,点D是边AB上一点,∠BCD=∠A.(1)如图1,试说明CD=CB的理由;(2)如图2,过点B作BE⊥AC,垂足为点E,BE与CD相交于点F.①试说明∠BCD=2∠CBE的理由;②如果△BDF是等腰三角形,求∠A的度数.8.(2023春•高陵区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交∠ABC的角平分线于点D,连接CD.(1)求证:△ACD为等腰三角形.(2)若∠BAD=140°,求∠BDC的度数.9.(2023春•宝山区期末)如图,△ABC中,AB=AC,点D在边BC延长线上,点E在边AC上,且DE =BE=AE,延长线段DE交边AB于点F.(1)说明△AEF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2)如果△BEF是等腰三角形,求∠A的度数.10.(2022秋•祁阳县期末)(1)操作实践:△ABC中,∠A=90°,∠B=22.5°,请画出一条直线把△ABC 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并标出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要求用两种不同的分割方法)(2)分类探究:△ABC中,最小内角∠B=24°,若△ABC被一直线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画出相应示意图并写出△ABC最大内角的所有可能值;(3)猜想发现:若一个三角形能被一直线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需满足什么条件?(请你至少写出两个条件,无需证明)11.(2022秋•阳谷县期末)如图,已知△ABC中,AB=AC,AC与AB边上的高BD、CE相交于点O.(1)求证:△OBC是等腰三角形.(2)判断点O是否在∠BAC的平分线上,并说明理由.12.(2022秋•禹州市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D是AB上的一点,过点D作DE⊥BC于点E,延长ED和CA,交于点F.(1)求证:△ADF是等腰三角形;(2)若∠F=30°,BD=4,AD=2,求EC的长.13.(2022秋•开福区校级期末)已知在△ABC中,∠ACB的平分线CD交AB于点D,DE∥BC.(1)如图1,求证:△CDE是等腰三角形;(2)如图2,若DE平分∠ADC交AC于E,∠ABC=30°,在BC边上取点F使BF=DF,若BC=12,求DF的长.14.(2022秋•沙依巴克区校级期末)如图,△ABD中,AB=AD,AC平分∠BAD,交BD于点E.(1)求证:△BCD是等腰三角形;(2)若∠ABD=50°,∠BCD=130°,求∠ABC的度数.15.(2023春•东港市期末)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D是△ABC外的一点,∠AOB=110°,∠BOC=α,△BOC≌△ADC,∠OCD=60°,连接OD.(1)求证:△OCD是等边三角形;(2)当α=150°时,试判断△A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16.(2023春•榆阳区期末)如图,在Rt△ABC中,∠ACB=90°,∠B=30°,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BC于点D、E连接CD、AE.求证:(1)△ADC是等边三角形;(2)点E在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上.17.(2023春•渠县校级期末)如图,在△ADB中,∠ADB=60°,DC平分∠ADB,交AB于点C,且DC ⊥AB,过C作CE∥DA交DB于点E,连接AE.(1)求证:△ADB是等边三角形.(2)求证:AE⊥DB.18.(2022秋•青秀区校级期末)已知:如图,△ABC、△CDE都是等边三角形,AD、BE相交于点O,点M、N分别是线段AD、BE的中点.(1)求证:AD=BE;(2)求∠DOE的度数;(3)求证:△MNC是等边三角形.19.(2022秋•离石区期末)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如图1,当点E为AB的中点时,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 DB(填“>”、“<”或“=”).(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如图2,当点E为AB边上任意一点时,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 DB (填“>”、“<”或“=”);理由如下,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且ED=EC,若△ABC的边长为1,AE=2,求CD的长(请你画出相应图形,并直接写出结果).20.(2023春•毕节市期末)已知: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都是等边三角形,AN 交MC于点E,BM交CN于点F.(1)求证:AN=BM;(2)求证:△CEF为等边三角形.21.(2022秋•南充期末)如图,在等边△ABC中,AC=12cm,点M以2cm/s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点A运动(不与点A重合),点N以3cm/s的速度从点C出发向点B运动(不与点B重合),设点M,N同时运动,运动时间为ts.(1)在点M,N运动过程中,经过几秒时△BMN为等边三角形?(2)在点M,N运动过程中,△BMN的形状能否为直角三角形,若能,请计算运动时间t;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2.(2022秋•长清区期末)如图,已知AE⊥BC,∠ADB=120°,∠B=40°,∠CAE=30°.(1)求证:△ACD为等边三角形;(2)求∠BAC的度数.23.(2022春•林甸县期末)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直线a∥AB,D为直线BC上任一动点,将一60°角的顶点置于点D处,它的一边始终经过点A,另一边与直线a交于点E.(1)若D恰好在BC的中点上(如图1)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2)若D为直线BC上任一点(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上述(1)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4.(2021秋•随县期末)在△ABC中,AB=AC,∠BAC=120°,AD⊥BC,垂足为G,且AD=AB.∠EDF =60°,其两边分别交边AB,AC于点E,F.(1)求证:△ABD是等边三角形;(2)求证:BE=AF.25.(2021秋•白水县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A=60°,点E为AD上一点,连接BD,CE交于点F,CE∥AB.(1)判断△D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AD=12,CE=8,求CF的长.26.(2021秋•阎良区期末)如图,点P,M,N分别在等边△ABC的各边上,且MP⊥AB于点P,MN⊥BC 于点M,PN⊥AC于点N.(1)求证:△PMN是等边三角形;(2)若AB=12cm,求CM的长.27.(2022春•汝州市期末)数学课上,张老师举了下面的例题:例1:等腰三角形ABC中,∠A=110°,求∠B的度数.(答案:35°)例2:等腰三角形ABC中,∠A=40°,求∠B的度数.(答案:40°或70°或100°)张老师启发同学们进行变式,小敏编的题目如下:变式题:等腰三角形ABC中,∠A=80°,求∠B的度数.(1)请你解答上面的变式题.(2)请继续探索,完成下面问题:等腰三角形ABC中,∠A=60°,则∠B的度数为60°.(3)根据以上探索,我们发现,∠A的度数不同,得到的∠B度数的个数也可能不同.请你直接写出当∠A满足什么条件时,∠B能得到三个不同的度数.28.(2021秋•临河区期末)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AE=BD,(1)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1,求证:EC=ED;(2)当点E不是AB的中点时,如图2,过点E作EF∥BC,求证:△AEF是等边三角形;(3)在第(2)小题的条件下,EC与ED还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9.(2023春•大竹县校级期末)(1)如图1,已知:在△ABC中,AB=AC=10,BD平分∠ABC,CD平分∠ACB,过点D作EF∥BC,分别交AB、AC于E、F两点,则图中共有个等腰三角形;EF与BE、C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EF的周长是(2)如图2,若将(1)中“△ABC中,AB=AC=10”改为“若△ABC为不等边三角形,AB=8,AC =10”其余条件不变,则图中共有2个等腰三角形;EF与BE、C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并求出△AEF的周长(3)已知:如图3,D在△ABC外,AB>AC,且BD平分∠ABC,CD平分△ABC的外角∠ACG,过点D作DE∥BC,分别交AB、AC于E、F两点,则EF与BE、CF之间又有何数量关系呢?直接写出结论不证明.30.(2021秋•大荔县期末)在Rt△ABC中,∠ACB=90°,∠A=30°,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1)如图1,连接EC,求证:△EBC是等边三角形;(2)点M是线段CD上的一点(不与点C,D重合),以BM为一边,在BM的下方作∠BMG=60°,MG交DE延长线于点G.请你在图2中画出完整图形,并直接写出MD,DG与AD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3,点N是线段AD上的一点,以BN为一边,在BN的下方作∠BNG=60°,NG交DE延长线于点G.试探究ND,DG与AD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则其顶角为80°。
2.如图,△ABC中,AB=AC,BC=6cm,AD平分∠BAC,则BD=3cm。
3.如图,△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45°。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
5.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一点,且AB=AD=DC,∠BAD=40°,求∠C的度数为100°。
6.如图,△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E=AF。
证明:DE=DF。
第2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在△ABC中,∠A=40°,∠B=70°,则△ABC为钝角三角形。
2.已知△ABC中,∠B=50°,∠A=80°,AB=5cm,则AC=5cm。
3.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且BD=DC,则△ABC为等腰三角形。
4.如图,已知△ABC中,∠A=36°,AB=AC,BD为∠ABC的平分线,则图中共有2个等腰三角形。
5.如图,D是△XXX的BC边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且DE=DF。
证明:AB=AC。
6.如图,AB∥CD,直线l交AB于点E,交CD于点F,FG平分∠EFD交直线AB于点G。
证明:△EFG是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如图,a∥b,等边△ABC的顶点B,C在直线b上,则∠1的度数为60°。
2.在△ABC中,∠A=60°,现有下面三个条件:①AB=AC;②∠B=∠C;③∠A=∠B。
能判定△ABC为等边三角形的有条件①、②、③。
3.如图,在等边△ABC中,BD⊥AC于D,若AB=4,则AD=2.4.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CBD=90°,BD=BC,连接AD交BC于点E,求∠BAD的度数为75°。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练习(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练习(含答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选择题: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与相邻外角的关系是()A。
底角大于相邻外角 B。
底角小于相邻外角C。
底角大于或等于相邻外角 D。
底角小于或等于相邻外角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100°,则另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A。
40°,40° B。
100°,20°C。
50°,50° D。
40°,40°或100°,20°3) 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外角等于100°,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
50°,50°,80° B。
80°,80°,20°C。
100°,100°,20° D。
50°,50°,80°或80°,80°,20°4) 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比顶角大15°,那么顶角为()A。
45° B。
40° C。
55° D。
50°5)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A。
顶角 B。
顶角的一半C。
顶角的2倍 D。
底角的一半6) 已知:如图1所示,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A。
30° B。
45° C。
36° D。
72°2.填空题:1) 如图2所示,在△ABC中,①因为AB=AC,所以∠A=∠C;②因为AB=AC,∠1=∠2,所以BD=BC,BD⊥AC.2) 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之和为110°,则顶角的度数为70°.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顶角为20°.4)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一腰上的高是1cm,这条高与底边的夹角是45°,则△ABC的面积为1/2 cm².5) 如图3所示,O为△ABC内一点,且OA=OB=OC,∠ABO=20°,∠BCO=30°,则∠CAO=30°.3.等腰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比为4:1,求其各个角的度数.设两个内角的度数为4x和x,则三角形的第三个角的度数为180°-5x.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4x+4x+180°-5x=180°,解得x=36°,因此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144°和36°,第三个角的度数为100°.4.如图,已知线段a和c,用圆规和直尺作等腰三角形ABC,使等腰三角形△ABC以a和c为两边,这样的三角形能作无数个.5.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一点,AD=BD,AB=AC=CD,求∠BAC的度数.连接AD和AC,因为AD=BD,AB=AC,所以△ABD≌△ACD,故∠ABD=∠ACD.又因为AB=CD,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BAC=180°-∠ABC=180°-2∠ABD=80°.6.如图所示,AB=AE,∠ABC=∠AED,BC=ED,点F是CD的中点.1) AF与CD不垂直.因为∠ABC=∠AED,所以△ABC≌△AED,故AB=AE,又因为BC=ED,所以AC=AD,所以AF垂直于BC的中点,而CD的中点是F,所以AF与CD不垂直.二、拓展延伸训练右下图是人字型层架的设计图,由AB、AC、BC、AD四根钢条焊接而成,其中A、B、C、D均为焊接点,且AB=AC,D为BC的中点,现在焊接所需的四根钢条已截好,且已标出BC的中点D。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习题附答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 40 分)1. 等腰三角形内一点到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则这点和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及底边 中点在同一直线上. ( )2. 已知如图AB =AC, OB =OC, 则∠ABO =∠ACO( )3. 如图已知△ABC 中AB =AC, AD 平分△ABC 的外角∠EAC, 则AD ∥BC. ( )4. ( )5.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一定是锐角.( )6. 已知如图, △ABC 是等边三角形, D 是BC 中点 DE ⊥AC 于E, 则 EC =AC( )7.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一定是锐角. ( )8. 如图△ABC 中AB =AC, D 、E 分别为AC 、BC 上的点, 则DB >DE ( )9.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 ) 10.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中线的交点到底边的两端点距离相等.( ) 11. 如图, D 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 上一点. 则 ∠ADC >∠C. ( )12.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中线把它周长分为15cm 和6cm 两部分,则这个三角形三边长为10cm 、10cm 、1cm( )13. 等腰三角形中, 两个角的比为1:4, 则顶角的度数为20°. ( )14. 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 则高为 a. ( ) 15.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直角、锐角或钝角. ( )16. 如图, 已知: △ABC 的AB =AC, D 是AB 上一点, DE ⊥BC, E 是垂足, ED 的延长线交CA 的 延长线于F, 则AD =AF. ( )17. 如图B 、D 、E 、C 在同一直线上, 若AB =AC, ∠1=∠2, 则 ∠3=∠4. ( )18. 等边三角形ABC 中, D 是AC 中点, E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 且 DB =DE. 则 CE =CD( )19. 已知, △ABC 中, AB =AC, ∠B =75°, CD ⊥AB 于D, 则CD =AB( )20.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21. 如图, B 、D 、E 、C 在同一直线上, 若AB =AC, ∠3=∠4, 则∠1=∠2.( )22. 因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一定是锐角, 所以等腰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 23. 如图, △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 则 AD =BE. ( )24. 如图, 已知: 四边形ABCD 中, ∠ABC =∠ADC, AB =AD, 则 CB =CD. ( )25.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 这个三角形不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 ) 26. 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高线、中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 ) 27. 已知如图, △ABC 中, ∠B >∠C, 点D 是AC 上的一点, 且AD =AB, 则∠DBC =(∠ABC-∠C)( )28.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50°, 那么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40°.( )29. 已知△ABC 中, AB =AC, D 在AB 上且∠DCB =∠A, 则 CD ⊥AB ( )30.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 )31. 已知△ABC 中, AB =AC, CD ⊥AB 于D, 则 ∠DCB =∠A( )32. 如图, AB =AE, ∠B =∠E, CB =ED. F 是CD 的中点, 则AF ⊥CD. ( )33.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到两腰中线的距离相等. ( )34. 已知: 如图在△ABC 中, AB =AC, 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 E 是AB 上一点, DE 交AC 于点F , 则 AE <AF ( )35. 在△ABC 中, AB ≤AC, 延长CB 到D, 使BD =BA, 连结AD, 则 AD <AC.( )36. 已知: 如图, D 为等腰直角△ABC 的直角边BC 延长线上一点, 且CD =CE, BE 延长线交AD 于F, 则BF ⊥AD( )37. 在△ABC 中, ∠A =2∠B, 则BC <2AC. ( )38. 已知, 如图 AD =DC, DE 平分∠ADB, F 是AC 中点, 则DE ⊥DF. ( )39. 已知如图: △ABC 和△ADE 都是等腰三角形且顶角∠BAC =∠DAE, 则BD =CE ( )40. 如图, 已知: △ABC 中, ∠ABC =2∠C, AH ⊥BC, 垂足为H 延长AB 至D, 使 BD =BH,DH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M, 则MA =MC( )二.单选题 (本大题共 60 分)1.在△ABC中, AB=AC, ∠A=40°, 点O在三角形内且∠OBC=∠OCA, 则∠BOC的度数是[ ]A.110°B.35°C.140°D.55°2.如图在△ABC中, AB=AC, ∠A=40°, P为△ABC内的一点, 且∠PBC=∠PCA,则∠BPC的度数是[ ] A.115° B.110° C.120°D.130°3.等腰三角形一边长5cm, 另一边长是3cm, 它的周长是 [ ]A.11cmB.13cmC.11cm或13cmD.以上都不对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20°, 则它的另外两个角等于 [ ]A.20°、140°B.20°、140°或80°、80°C.80°、80°D.20°、80°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 另一边长为9, 则它的周长为[ ]A.17B.17或22C.22D.13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 则它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夹的角的度数为[ ] A.55° B.55°或70° C.20°D.20°或35°7.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是底角度数的4倍, 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 ]A.120°B.30°C.60°D.90°8.有一个角是50°的等腰三角形其顶角的度数为 [ ] A.80° B.50° C.80°或50° D.65.5°9.等腰三角形周长12厘米,其中一边长2厘米,其他两边分别长 [ ]A.2厘米,8厘米 B.5厘米,5厘米C.5厘米,5厘米或2厘米,8厘米 D.无法确定10.等腰三角形两边分别为35厘米和22厘米, 则它的第三边长为 [ ]A.35cmB.22cmC.35cm或22cmD.15cm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之比为1∶2, 则顶角的度数是[ ]A.90°B.36°C.36°或90°D.120°12.等腰三角形两边长是9cm和15cm, 则它的周长是 [ ]A.24cmB.33cmC.39cmD.33cm或39cm13.等边三角形ABC中, CD是∠ACB的平分线, 过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E, 若△ABC的边长是a, 则△ADE的周长是 [ ]A.2aB. aC. aD. a1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1, 其中一边长为5, 那么此等腰三角形底边长是 [ ]A.11B.5C.5或11D.815.已知等腰三角形中一个角为50°, 则这个三角形腰上的高和底边夹角的度数为 [ ]A.25°B.40°C.25°或40°D.以上答案都不对16.在等腰△ABC中, AB的长是AC的二倍, 三角形的周长是40, 则AB的长等于. [ ]A.20B.16C.20或16D.1017.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a, 顶角是底角的4倍. 则腰上的高为 [ ]A.aB.C. aD.2a1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 另一边长为6, 则它的周长为 [ ]A.16B.16或17C.17D.1119.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厘米,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其周长之差为3厘米,则它的腰长为[ ]A .8厘米B .5厘米C .2厘米或8厘米D .2厘米20. 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45°,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唯一确定21. 如图△ABC 中, AB =AC, 且EB =BD =DC =CF, ∠A =40°, 则∠EDF 的度数为[ ]A.70°B.110°C.55°D.60°2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20°, 则它的另外两个角分别为[ ]A.20°,140°B.80°,80°C.20°,140°或80°,80°D.20°,80°23. 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腰是顶角平分线的2倍, 那么这个三角形必有一个内角等于[ ]A.45°B.60°C.90°D.120°24. 如图, 在Rt △ABC 中, ∠C=90°, ∠DBC=26°,且AD=DB,则∠A=[ ]A.26°B.32 °C.64°D.52° 25.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线和中线的总数最多有[ ]A .3条B .5条C .7条D .9条26. 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 [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锐角三角形27.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4, 一边等于8, 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20 B.16 C.20或16 D.无法确定 28. 如图, AB =AC, FD ⊥BC 于D, DE ⊥AB 于E, 若∠AFD =155°, 那么∠EDF 的度数是[ ]A.45°B.55°C.65°D.75°29. 一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等于底边的一半, 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 ]A.小于60°B.等于60°C.等于90°D.大于90°30. 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共有________条.[ ]A.9B.7C.6D.3 31. 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则它顶角的大小为 [ ] A . B .C .D .32.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5cm 和12cm, 那么它的第三条边长为[ ]A.25cmB.12cmC.25cm 或12cmD.37cm 33. 在等腰△ABC 中,AB =AC ,BD 平分∠ABC ,并交AC 于D .如果∠CDB =,那么∠A 等于[ ]A .B .C .D .34. 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3cm 和6cm, 则它的周长为 [ ]A.15cmB.12cmC.12cm 或15cmD.18cm35.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恰是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此三角形 [ ] A .是锐角三角形 B .是钝角三角形 C .是直角三角形D .形状不确定36. 等腰三角形两边是9cm 和15cm, 则它的周长是 [ ]A.24cmB.33cmC.39cmD.33cm 或39cm37. 等腰Rt △ABC 中, ∠C =90° D 是BC 上一点, 且AD =2CD 则 ∠ADB 的度数为 [ ] A.30° B.60° C.120° D.150°38.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4, 一边等于8, 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20 B.16 C.20或16 D.无法确定39. 已知:如图, △ABD 和△ACE 均为等边三角形, 那么△ADC ≌△AEB 的根据是 [ ]A.边,边,边B.边,角,边C.角,边,角D.角,角,边40. 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等于底边的一半, 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 ] A.小于60° B.等于60° C.等于90° D.大于90° 41. 在△ABC 中, AB =AC, ∠A+ ∠B =130°, 则∠A 、∠B 、∠C 的度数是[ ]A.∠A =50°、∠B =80°、∠C =80°B.∠A =50°、∠B =80°、∠C =50°C.∠A =50°、∠B =50°、∠C =80°D.∠A =80°、∠B =50°、∠C =50°4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84°,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角的度数是 [ ] A.42° B.6° C.36° D.46°43. 如图: AB =AC, ∠BAD =30°AD ⊥BC 且AD =AE, 则∠EDC =[ ]A.10°B.12.5°C.15°D.20° 44.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所夹的角等于 [ ] A.顶角 B.顶角的 C.顶角的2倍 D.底角的45. 等腰三角形边长分别是3和6,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A .9B .12C .15D .12或1546. 用一条长为12cm 的铁丝做等腰三角形, 底和腰的长必须是正整数, 若底的长为xcm,则腰的长y 可为 [ ]A.5cmB.5cm 或4cmC.4cmD.-5cm47. 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为8cm, 从底边上一个端点引腰的中线, 分三角形周长为两部 分, 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2cm, 则腰长为 [ ]A.6cmB.10cmC.6cm 或10cmD.以上都不对48. 一个等腰但非等边三角形, 它的角平分线, 中线和高线的条数共为 [ ] A.6 B.7 C.8 D.949. 已知:如图在△ABC 中, AB=AC, CD 为∠ACB 平分线,DE ∥BC,∠A=40°, 则∠EDC 的度数是[ ]A.30°B.36°C.35°D.54°50. 等腰三角形两个角的比为4∶1, 则顶角为 [ ]A.120°B.20°C.120°或20°D.150°51. 如图已知: AB =AC =BD, 那么∠1与∠2之间的关系满足[ ]A.∠1=2∠2B.2∠1+∠2=180°C.∠1+3∠2=180°D.3∠1-∠2=180°52.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a 、b 满足,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 A .7 B .5 C .8 D .7或553. 等腰△ABC 中,两腰上的中线BE 、CD 交于O ,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 .△ADC ≌△AEB B .△DBC ≌△ECB C .△ABE ≌△BCDD . △BOD ≌△COE54. 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分别作两腰的平行线所成的四边形的周长等于此等腰三角形的[ ]A .周长B .周长一半C .一腰长D .两腰长的和 55.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 ]A .顶角B .顶角的一半C .顶角的2倍D .底角的一半56. 如下图,△ABC 中,AB=AC ,点D 、E 、F 分别在BC 、AB 、AC 上,且DE=BE ,DF=DC ,若∠A=,则∠EDF=[ ]A .B .C .D .57. 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厘米, 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 其周长之差为3厘米, 则它的腰长为 [ ]A.2厘米B.8厘米C.2厘米或8厘米D.9厘米58. 如图△ABC 中, AB =AC, ∠A =50°, P 是△ABC 内的一点, 且∠PBC =∠PCA, 则∠BPC的度数为[ ]A.115°B.100°C.130°D.140°59. 如图, △ABC 中, AB =AC, CD ⊥AB, 则关于∠A 正确的等式是[ ]A.∠A =∠BB.∠A =∠ACBC.∠A =2∠ACBD.∠A =2∠DCB60. 如图在△ABC 中, AB =AC, BC =BD, AD =DE =EB, 则∠A 的度数是[ ]A.30°B.36°C.45°D.54°三.填空题 (本大题共 30 分)1. 周长为20cm 的等腰三角形中, 底边长为acm, 则一腰长为________cm .2. 如图△ABC 中, AB =AC, ∠A =40°, ∠AED =∠F, 则∠F =___________度.3. 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cm 和7cm,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cm4. 已知如图, A 、D 、C 在一条直线上AB =BD =CD, ∠C =40°, 则∠ABD =______度.5.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6, 腰比底长3, 则此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________, 底边长为________.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12cm,且腰是底的, 则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cm7.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等于顶角的4倍, 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_______度. 8. 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与________和________重合.9. 已知: 如图: △ABC 中, AB =BC, ∠B =90°, AD ∥BC, ∠D =70°, 则∠EFA =____度10.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00°, 则另两个角的度数为________.11. △ABC 中,如果AB=AC ,点M 是BC 边中点,那么M 到______两边的距离相等,AM 上的点到_____ _两点的距离相等。
【精品】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判定 基础知识点练习题

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的长为3和5,则其周长为_____________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为2和4,则取周长为__________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9,其中一边长为7,则它的底边长为________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40°,则其余角度为_____________5.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20°,则其余角为____________知识点二等边对等角6.△ABC中,AB=AC,∠B=70°,则∠A的度数是___________7.如图,AB∥CD,点E在BC上,且CD=CE,∠D=80°,则∠B的度数为_________。
第7题第8题第9题8.如图,在△ABC中,AB=AC,AD∥BC,若∠1=70°,则∠BAC=___________9.如图,△ABC中,AB=AC,∠B=40°,CD=AC,则∠DAC=_________,∠DAB=__________-10.如图,△ABC中,AB=AC,AE平分△ABC的外角∠DAC,求证:AE∥BC。
知识点三: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11.在△ABC中,AB=AC,AD⊥BC于点D,若AB=6,CD=4,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_-12.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若∠BAD=20°,则∠C=_________13.如图,在△ABC中,AB=AC,BD=CD,DE⊥AB于E,DF⊥AC于F,求证:DE=DF14.如图,已知AB=AC=AD,且AD∥BC,求证:∠C=2∠D15.在△ABC中,AC=AB,点D在AB上,BC=BD,∠ACD=15°,求∠B的度数。
16.如图,AB=AC=CD,AD=BD,求∠BAC的度数。
17.如图1.在△ABC中,AB=AC,BD⊥AC于D.(1)若∠A=50°,则∠DBC=__________,∠A= ,则∠DBC=____________(2)如图2,若∠BAC为钝角,猜想:∠DBC与∠B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__题型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题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两腰相等;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判定1.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判定2.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题型一:等腰三角形的角度问题例1. 若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等于5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A. 65°,65°B. 50°,80°C. 50°,50°D. 65°,65°或50°,80°例2. 若等腰三角形中的其中一角为120°,则它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例3.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35°,则它的底角为 。
例4.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另一个内角的7倍,则它的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
例5.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2x-2)°,(3x-5)°,求这个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题型二:等腰三角形的边长问题例1.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x ,7,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A. 3<x<11B. 4<x<7C. x>3D. -3<x<7例2. 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是3cm 和4cm ,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例3. 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是4cm 和9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A. 17cmB. 22cmC. 18cmD. 17cm 或22cm例4.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7,x ,13,若x 为整数,那么这样的等腰三角 形的周长为 。
例5.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x ,2x ,5x-3,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例6.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C=6,且3=-BC AC ,那个腰AC 的长为( )A. 9B. 6C. 3D. 9或者3题型三:无图需分情况讨论例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则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顶角为( )A. 20°B. 20°或50°C. 50°D. 70°例2. 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15,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成的两部分的差是 8,则腰长是( )A. 7B. 23C. 7或者23D. 以上都不对例3. 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6°则该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是( )题型四:性质判定的综合应用(期中试卷21,22,23讲解)。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综合练习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综合练习1、假设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60°,那么它底角的度数为〔 〕A 、40°B 、50°C 、60°D 、70°2、如图,在△ABC 中,点D 在BC 上,AB =AD =DC ,∠B =80°,那么C 的度数为〔 〕A 、30°B 、40°C 、45°D 、60°3、如图,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AD ⊥BC ,E 为AD 上一点,∠ABC =60°,∠ECD=40°,那么∠ABE =〔 〕 A 、10° B 、15° C 、20° D 、25°4、等腰△ABC 中,AB =AC=6cm ,∠A =150°,那么△ABC 的面积为〔 〕A 、9cm ²B 、18cm ²C 、6cm ²D 、36cm ²5、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DM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那么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 6、如图,在△ABC 中,∠A =60°,BE ⊥AC ,垂足为E ,CF ⊥AB , 垂足为F ,BE 、CF 交于点M 。
如果CM =4,FM =5,那么BE 等于〔 〕 A 、9 B 、12 C 、13 D 、14 7、如图,AB =AC ,∠A =36°,AB 的中垂线MD 交AC 于点D ,交AB 于点M 。
以下结论:①BD 是∠ABC 的平分线;②△BCD 是等腰三角形;③DC+BC=AB 。
正确的有〔 〕A 、3个B 、2个C 、1个D 、0个8、如图,△ABC 中,AB =AC ,△DEF 为等边三角形,那么γβα、、之间的关系为〔 〕A 、2γαβ+= B 、2γβα+= C 、2γαβ—= D 、2γβα—=二、填空题9、如图,AB//CD ,CD =BD ,∠ABD =68°,那么∠C 的度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11cm B.17cm C.16cm D.16cm或17cm
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 ,另一边长为 ,则它的周长为( )
A.13cm B.17cm C.22cm D.17cm或22cm
二.填空题
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
2 )
A.17cm B.22cm C.17cm或22cm D.18cm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40° B.50° C.60° D.30°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100° B.100°或40° C.40° D.80°
7、如图, , 交BC于点D,
,那么BC的长为_________.
8、如图,在 中,D是AC上的一点,且 , ,则 _______, ______, ________.
三、计算题
1、如图,已知:在 中, , ,BD是 的角平分线,求∠ABD的度数。
2、如图,已知:在 中, , ,BD是 的高,
求 的度数。
2、有一个底角为 的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
3、顶角为 的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
4、有一个内角为 的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
5、有一个内角为 的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_.
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和为 ,则其顶角的度数为______.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基础练习
一、基本概念:
1、等腰三角形是图形。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简写成“” )。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相互重合。(简称)。
4、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二、基础习题:
(一)、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 )
A.顶角的平分线 B.底边上的高
C.底边上的中线 D.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