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两场重要战役
真正的“人屠”:曹操的黑历史

真正的“人屠”:曹操的黑历史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曹操一生中滥杀无辜,多次屠城的经历,读来让人脊背发凉。
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记载,曹操及其部下大规模屠城高达十二次!本文特整理了曹操及其部下的屠城记录,给各位以作参考。
第一次:一屠徐州时间: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屠城人:曹操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后汉书·陶谦传》这次屠城发生在曹操第一次讨伐陶谦,因为陶谦纵容部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曹嵩,曹操将怒火撒向了徐州的百姓。
汉末人口本就不多,光曹操这一次屠城就杀了数十万人,真真正正的“鸡犬不留”,泗水河流都被尸体堵住了,五个县里再没有活人。
第二次:二屠徐州时间:兴平元年(公元193年)屠城人:曹操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后汉书·陶谦传》曹操第二次讨伐陶谦依然没有平息怒气,一路高举屠刀,杀人无数。
“曹操屠徐州”是曹操所有的屠城记载中最血腥、最残酷、最无人性的一次。
因一己之私迁怒于百姓,虽然是为了报杀父之仇,但徐州的百姓是无辜的啊。
曹操的这两次惨无人道的屠城给他自己也带来了恶劣的后果,先是陈宫劝张邈叛乱迎吕布入兖州,使曹操丢失了大本营;再者是曹操征荆州时,荆州百姓跟随刘备南逃。
第三次:屠雍丘时间:兴平二年(公元194年)屠城人:曹操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
太祖攻围数月,屠之——《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曹操与吕布在兖州大战,曹操围攻雍后数月,攻破后屠之。
不过这里的“屠”是屠城还是攻破还有存疑,但杀戮是少不了的,张超一家反正没留活口。
时间: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屠城人:曹操九月,公东征布。
冬十月,屠彭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徐州的百姓又遭殃了,曹操在徐州境内作战总是习惯性屠城。
曹操讨伐吕布期间,把彭城屠了。
功败垂成于一役

功败垂成于一役——从曹操兵败赤壁谈起三国鼎立时期的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与曹操有关。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和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前后相隔仅八年。
从成败来说,曹操先胜后败;从攻守来说,曹操先守后攻;从历史作用来说,曹操在官渡之战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打败了北方的诸侯盟主——袁绍,奠定了曹操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统治地位,为曹操统一中国提供了保障;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滞缓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彻底幻灭了曹操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美梦。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这两场战役的成败得失都已载史册,似乎已成定论。
《三国演义》《三国志》《资治通鉴》都已对赤壁之战进行了军事性或文学性的总结:(1)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一忌也;(2)北军不习水战,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孙刘联军)抗衡,二忌也;(3)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蒿草,三忌也;(4)驱中国(中原地区)士兵远涉江湖之间,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5)疲惫之卒和新降之兵,战斗力不强,五忌也。
还有史书曾提及的:自毁水军人才,杀害水军都督蔡瑁张允;首战不利;求胜心切,中敌之计。
其实这些原因仅仅是从不利的方面谈及的,而世间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从曹操方面来讲,不利因素恰恰是曹操方面的有利因素。
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曹操以微弱之躯起兵靖难,汉末十常侍之乱,讨伐董卓,征讨袁术,击杀吕布,降服张绣,消灭袁绍,击溃刘备,威降荆州。
戎马生涯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拜丞相。
如果说在此(譬如官渡之战时期)以前曹操仅仅想做一名心忧天下的“治世之能臣”的话。
此时(赤壁之战)的曹操远非八年之前的阿瞒了。
此时的曹操:消灭了大半军阀;统一北部中原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新降荆州,国土大增;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支几可与东吴抗衡的水军——荆州水军。
而且曹操自己也拥有一支强悍的作战部队——青州兵..曹操横槊赋诗的时候,不仅说出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的愿望: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赤壁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当时两场关键性的战役。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无法吞并荆州,孙刘联盟逐渐壮大,奠定了未来三国时期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赤壁之战是由于东汉末年三国战争时期,曹操及其联合军团在攻占南方荆襄地区时遭遇到的阻挠。
孙权和刘备为了抗击曹操,结成联盟,派出周瑜等将领,率领大军在赤壁水域布阵。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的计划失败,打击了曹操势力,使得三国鼎立的形势更加明朗化。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奇迹也一度让人震惊,而其实背后有着许多原因。
曹操在前期给予孙、刘的压力巨大,曹操的军队庞大,在水上战斗鲜有胜率,但孙权和刘备的组合却刚好可以抵御曹操的攻势,经过反复交战后,周瑜和诸葛亮准确判断到曹操军队在水上的弱点,在敌人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采用火攻的计策,一举将曹操的战船全部焚毁,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斗,赢得了惊人的胜利。
赤壁之战期间,周瑜的重要作用周瑜是三国时代的才子,绝顶的智谋不逊于当时的谋士张角、诸葛亮。
周瑜的手中掌握着解决曹操军事行动的决策权,并开始了他的谋略布局。
周瑜为了制约曹操,在鲁肃的建议下采取联合对抗策略。
周瑜一时间犹豫不决,后来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定同意计划,遂与刘备联合后,开始了陆攻水战的作战计划。
周瑜还独具慧眼,立即意识到要消除曹操的神秘力量,决定采用水火攻。
周瑜准备将曹操利用大大小小船只拉起铁链做成坚固的大镇,周瑜破釜沉舟,死而后已地完全反手丢掉自己的船,不留一丝后退的余地,随即布置火攻计划,利用风助火助攻,同时派出人去燃放交通船充当火把,终于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的教育意义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孙、刘联盟由于认清局势,顺应形势,合理利用资源,巧妙地部署,选准时机,使用火攻计谋,战胜了强大的匈奴,赢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成功,反映出来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灵魂和黑色科技的光芒,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能仅仅依靠财富,军队的兵戎相见一直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战争,惟有依靠科技,才能取得有利的胜利。
三国演义的重要战役

三国演义的重要战役1:官渡之战:曹操PK袁绍起因:袁绍生气了。
经过:曹操和袁绍各施其能,后来曹操要绝粮了,正好袁绍羞辱许攸,许攸就投奔曹操。
曹操便通过情报,打劫袁绍的粮仓,也就是乌巢。
袁绍便鸟飞兽散。
结果:当然是袁绍输了。
曹操奠定了基础。
2:博望坡之战:曹操PK刘备起因:曹操杀奔新野,诸葛亮就让人在博望坡埋伏。
经过:诸葛亮初用兵,命人埋伏。
曹军不知是计,走到博望坡,被火烧了……结果:曹军被烧回许昌。
诸葛亮一下有了威望。
3:长坂坡大战:曹操PK刘备起因:曹操又来了……经过:荆州投降了曹操,刘备便带着百姓退至汉津,路上遭到袭击,家眷失散。
赵云为救人,在曹军中七进七出,单骑救主。
结果:赵云退到长板桥,正遇张飞。
张飞一声大喝,吓死了曹军一名将领,还吓跑了曹操。
赤壁之战被揭开。
4:赤壁之战:曹操PK刘备&孙权起因:曹操要横扫南方经过:诸葛亮舌战群儒,巧激孙权等人。
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和黄盖使苦肉计,黄盖、阚泽诈降,庞统巧献连环计。
曹操派蒋干侦查,蒋干的老同学周瑜假装接纳他,让他拿走一封假信,使曹操杀了两名会水的将。
诸葛亮“借”东风,黄盖指挥火船烧掉连船,曹操兵力所剩无几。
结果:曹操被逼败走华容道,遭到刘备军三袭,最后关羽念记旧情,放了曹操。
周瑜自此心生妒忌,一心要杀死诸葛亮。
三足鼎立的局面被基本确立了。
5:南郡之战:曹操PK刘备PK孙权起因:周瑜趁机进攻,准备夺下南郡。
经过:曹仁守城,与周瑜大战,刘备坐山观虎斗。
周瑜身中毒箭,以此设伏,打跑了曹仁。
诸葛亮趁机夺取南郡,利用曹仁的兵符骗出其它城的守军,多下了南郡一带。
结果:周瑜被诸葛亮气了,刘备有了安身之处,巩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6:汉中之战:刘备PK刘璋起因:庞统投靠刘备,劝说刘备攻下汉中,以有长久之地。
经过:刘璋的部下张松法正投降,刘备便攻打汉中。
诸葛亮劝庞统不要参战,庞统不听,中伏身死。
最终刘璋投降。
结果:刘备入蜀,进位汉中王。
三足鼎立格局确立。
曹操著名的战役

曹操著名的战役曹操著名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这些都是以少胜多,不过在赤壁之战中,我最喜欢的一场战争是在长江南岸赤壁打败了吴国的战争。
赤壁战争后,魏、蜀、吴三分天下。
曹操相关内容:曹操(155— 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汉朝的实际奠基者。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三国演义》把曹操描写成奸诈阴险的人,如杀华佗、逼死吕伯奢全家、还杀死皇上钦封的宛城侯、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
可真实的曹操是一位很重视人才、心胸宽广的统帅。
曹操最著名的战役就是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吴国了。
他与袁绍在河北正面对抗。
袁绍势力很大,兵强马壮,粮食充足,还有着乌巢等大粮仓。
曹操比较弱小,不过他采取避其锋芒的策略,驻扎在官渡,以逸待劳。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率先攻打乌巢的粮仓,烧毁了所有的粮食。
当时军心涣散,粮食无收,许多人向袁绍投降。
只有夏侯惇和荀彧两人固守营地,曹操最后用计谋使他们内讧,于是占领了乌巢,夺得了军需品。
此后,曹操趁袁绍攻打公孙瓒之机,回军包围了他,又攻破了他的外城。
此时袁绍已经兵疲粮尽,情况十分危急。
而曹操已经连下了两个坚固的城池。
这时曹操决定放弃追击,去劫掠袁绍的盟友,扩大战果。
袁绍派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白马。
但是曹操却调了五千骑兵绕到袁绍的背后,从侧翼攻击白马,终于攻克了白马。
袁绍听说之后,很恼怒,亲自领兵去攻打曹操。
两军在官渡展开激战,袁绍的军队实力很强,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诱敌深入,让袁绍进入了埋伏圈。
这时曹操突然发起进攻,大败袁军,杀死了袁军十万余人。
曹操接着进攻袁绍的盟友乌桓,把他们打得大败。
曹操一生中的重大战役

曹操一生中的重大战役一:汴水之战:战争背 景:董卓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关东诸侯以清君侧为名,集结兵力。
北路以袁绍为首,南路以袁术为首,共同讨 伐董卓。
然而联军军合力不齐,处处勾 心 斗 角,北路军与董卓军几乎没有接 触,南路军只有孙坚一路奋力向前,先后击破胡轸、吕布,其后董卓迁 都长安,孙坚再次击破吕布,夺取已成废墟的洛阳。
北路军曹操劝诸侯追击无果,于是自己亲率数千 人追击董卓。
曹操的战略目标:董卓军团连遭战败,洛阳也被 关东联军战领,士气低落,此时如果同 心 协 力,定可救出献帝,光 复长安。
徐荣的战略目标:对联合军进行试探性攻击,若其士气旺 盛,西凉军团则退保西北,如果一盘散沙,则率军反扑,夺回帝都。
双方兵力对比:曹操:千余人徐荣:史无记载,大都认为在1、2万左右汴水大战:徐荣为董卓大军断后,曹操千里追击,两军在汴水遭遇,西凉军不论是论装具还是素质,都比曹操则则组建起来的团练部 队强过数倍,战争呈一边倒的形势,曹操几乎丧命。
但曹操军拼死奋战,终于拖到夜幕降临,逃离战场。
结局:徐荣大胜,曹操惨败意义:1、徐荣见曹操率领的军虽然少,但奋力死战,认为酸枣不可轻率攻打,引军回师;2、曹操一鸣惊人,整个关东联军中,只有曹操和孙坚和董卓军正面对抗,曹操之名,天下诸侯尽知。
二:兖州之战战争背 景:黄巾之乱后,青州黄巾假意归顺朝 廷,在董卓入京后,青州黄巾军再度起兵,并且越来越强大,这股黄巾军从青州入冀州,转战到兖州。
兖州任城相郑遂出兵抵 抗,全军覆没。
黄巾军趁势追进,一直打到东平,兖州刺史刘岱率官军主力出战,仍是大败,一方诸侯刘岱也死在乱军之中。
黄巾军再攻东郡,而东郡则是刘岱令曹操屯军之所。
黄巾军的兖州大战略:击败刘岱后,此时的兖州布满黄巾军势力,只有曹操数千 人固 守东郡,北方是黑山黄巾军的活跃之所,东方则是青州黄巾的大本营,南方则是袁术和江东诸军之争,西面董卓拥兵自保。
黄巾军鉴于此时形式,决定战据兖州要冲,扼四方交通要道,图谋天下。
三国演义经典战役概览

三国演义经典战役概览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写自东汉末年至三国
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混乱时代的英雄豪杰及其恩
怨情仇。
作为这部巨著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各种战役的描写更是引
人入胜。
下面将对《三国演义》中几个经典战役进行概览。
第一场是官渡之战。
此战发生于曹操和袁绍之间,是曹操终结四方
之乱,稳固中原的关键战役。
曹操以少胜多,智取袁绍,袁氏势力因
此遭受重创。
整个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进取精神和军事才能为主要描写,也为曹操日后一统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场是赤壁之战。
这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
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
周瑜火烧连营,成功破敌,使曹操无奈退兵。
此战巧妙运用地利和火攻,展现了联军的智谋和勇气。
最终曹操败退,此后南北分崩离析,也奠定了孙刘和曹操两个集团争霸的基础。
第三场是长坂坡之战。
此战发生在赤壁之后,诸葛亮在长坂坡封住
曹操追兵,成功护送刘备到达重要根据地。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夜
袭曹军,用火攻获胜,也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勇气,为刘备赢
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以上几个战役都体现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故事情
节的曲折性。
每场战役都充满着智慧、勇气和悲壮的色彩,也展现了
那个乱世英雄的风采。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通过
这些经典战役,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从北方进攻孙权的江东势力,希望统一南方。
而孙权面对曹操的进攻,只有几万精兵。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利用赤壁的地利来对抗曹操。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诸葛亮的火烧赤壁计,利用南风和船上的火攻击曹操的船队,造成了曹军大量伤亡。
其次是周瑜的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最后是曹操的部下张辽的奋力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失去了大部分兵力,但他本人得以幸免。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操败退,孙刘联军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为三国时期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周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曹操在战场上的谨慎和张辽的勇猛。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当时,曹操控制了北方大片领土,而袁绍则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势力。
为了争夺北方统治权,两位大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采用了麦城计,利用疫病和粮草问题逼迫袁绍军士气低落。
其次是袁绍对曹操的战略失误,被曹操打破了麦城计。
最后是程昱的谋略和张郃的勇猛,曹操最终依靠他们的帮助得以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的结果是曹操击败了袁绍,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曹操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袁绍的军事失误和张郃等部下的英勇。
3. 襄阳之战襄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刘备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遭遇了曹操的抵抗。
襄阳之战是刘备与曹操在荆州争夺战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利用了水利设施,围困了襄阳城,使刘备陷入困境。
其次是关羽的奋力抵抗和黄忠的英勇,刘备的将领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最后是曹仁的镇守和曹操的战略部署,曹操在襄阳之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位于今河南中牟县附近)展开决战。
时袁绍有大军十万,粮食充足,而曹操兵寡粮少,在实力上处于劣势。
但袁绍外宽内忌、犹豫寡断、治军不严,曹操唯才是举、赏罚必行,也有自己的长处。
战争中,袁绍派颜良进攻白马,曹操假装放弃白马,欲渡延津,待袁绍分兵迎敌,即迅速袭击白马,斩大将颜良。
然后循河向西,引诱袁军追击,又斩大将文丑。
曹操还军官渡,双方僵持达半年之久。
最后,曹操采纳来降谋士许攸的建议,偷袭袁军屯粮要地乌巢,焚掉粮食一万多车。
袁绍军心动摇,全线崩溃,仅带八百亲兵逃回河北,其余数万士兵被曹操坑杀。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孙、刘联军与曹操决战于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
当时曹军有二十多万,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在力量上处于明显劣势。
但是曹操也有不少隐患,如北方尚未安定、士兵不习水战、荆州人心不服等等。
战斗开始后,曹军将士不习水战,军中又开始流行疾疫,曹操于是用铁索把船连接起来。
周瑜部将黄盖诈称投降,用船载运枯柴直奔曹军,顺风放火焚烧曹军舰船,曹军大败。
孙、刘联军水陆并进,曹操退至江陵,随后引军北还。
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决定了三国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
曹操在赤壁战败,认识到一时无力统一全国,于是改变策略,集中精力巩固后方。
当时中原虽然大体统一,但在偏远地区还有几股割据势力,主要是凉州的韩遂与马超(马腾之子)、陇西的宋建、汉中的张鲁、辽东的公孙氏等。
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至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先后平定韩遂、宋建、张鲁,取得关陇和汉中地区。
对南方的孙、刘则以防御为主,西守汉中(后退至长安),南守襄阳、樊城,东守合肥、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