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

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原菌,现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沙门氏菌对禽类,生猪及其鲜肉制品的感染率最高,蛋类,禽类肉制品和猪肉是人类感染沙门氏菌的主要渠道[1]。据统计在世界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2]。本文对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外污染情况及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沙门氏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沙门氏菌的特性:

1.1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比大肠杆菌细),(0.7~1.5μm)×(2~5μm)散在,无荚膜和芽孢,除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大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凝集豚鼠红细胞。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为6.8~7.8,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h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其菌落特征亦与大肠杆菌相似(无粪臭味)。

沙门氏菌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并产生气体,不发酵乳糖、蔗糖和侧金盏花醇,不产吲哚、V-P反应阴性,不水解尿素和对苯丙氨酸不脱氨。

沙门氏菌属不耐热,55℃1h、60 ℃15—30min 即被杀死。在普通水中虽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在粪便、土壤、食品、水中可生存5个月至2年之久。在牛乳和肉类食品中,存活数月,在食盐含量为10%-15%的腌肉中亦可存活2—3个月。烹调大块鱼、肉类食品时,如果食品内部达不到沙门氏菌的致死温度,其中的沙门氏菌仍能存活,食用后可导致食物中毒。冷冻对于沙门氏菌无杀灭作用,即使在-25℃低温环境中仍可存活10个月左右。由于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靛基质,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的变化,所以其感染易被忽视而引起食物中毒。

1.2沙门氏菌的毒理学特性:

沙门氏菌经口进入人体以后,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造成一过性菌血症,即感染过程。随后,沙门氏菌在肠道和血液中受到机体的抵抗而被裂解、破坏,释放大量内毒素,使人体中毒,出现腹泻、发冷、发热及白细胞减少中毒症状。

1.3 沙门氏菌的中毒特点:

沙门氏菌的发病率高,在世界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中毒全年均有发生,多发生于5-10月春夏季节。动物性食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畜禽肉类及其制品类居首,肉及其制品的沙门氏菌检出率美国为20%—25%、英国为9沙门氏菌.9%、日本检查进口家禽的污染率为10.3%,国内肉类沙门氏菌检出率在 1.1%—39.5%。其次为鱼、奶、蛋类。中国蛋及其制品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9%-43.7%,由于吃蛋引起鼠伤寒病的病例报告逐渐有增加的趋势。

2 、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2.1美国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能够污染多种食物,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有关沙门氏菌检出和沙门氏菌中毒事件报道不少。2010年8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卫生部门宣布,加州多个地区暴发沙门氏菌疫情,自6月迄今接到266例患病报告。初步调查显示,多数病人食用鸡蛋后染病。这些鸡蛋可能遭沙门氏菌污染。2012年8月20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州内和联邦政府官员称,全美有20个州出现了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已造成2人死亡、141人感染。肯塔基州的感染人数最多,共有50人感染。2013年10月8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迄今,全美18个州共报告278例因食用与生鸡肉有关产

品引发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感染者住院比例高达42%。

2.2欧盟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克罗地亚《早报》10月22日报道,欧盟12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丹麦、芬兰、英国、卢森堡、瑞典、挪威、波兰和克罗地亚)发现沙门氏菌(salmonella)感染病例近百起。

克罗地亚境内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是萨格勒布省萨莫博尔市布雷加纳镇(Bregane)一位5岁男孩,10月11日已死亡。经过调查发现,在男孩家冰箱中的22枚鸡蛋中,有2枚含有沙门氏菌。克罗地亚卫生部的调查认为,含有沙门氏菌的鸡蛋原产地高度疑似波兰。为此,该部已向消费者发出警告,谨慎购买产自波兰的鸡蛋,特别是包装上印有特定字样(PL30225901WE Fermy Drobiu Wozniak Sp.z.o.o. Zyle 35a,63-900 Rawicz)的鸡蛋。据介绍,荷兰和比利时也宣布,欧盟食品质量局同样发现含有沙门氏菌的鸡蛋。克罗地亚农业部2016年10月20日晚宣布,立即停止进口波兰鸡蛋。

2.3中国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2003年湛江农垦东方红第一小学发生集团食物中毒,发病28例,郑伟[3]从中检测18份样本,其中1份剩菜样本、1份砧板样本及3份肛门拭子样本检出沙门氏菌。2005-2006张建等[4]在广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生肉类检出沙门氏菌,检出率达11.48%。2010年张玮[5]等对安徽规模化猪场的健康猪进行沙门氏菌情况调查,在360份样本中检出22株检出率6.11%。

3、沙门氏菌控制现状:

3.1疫苗接种:

给家禽接种灭活疫苗或活疫苗以控制沙门氏菌感染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因为这些方法已被证明是减少鸡只之间和鸡群之间沙门氏菌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他用来控制沙门氏菌感染的干涉措施是采用饲料添加剂和水处理等。

3.2食品安全监控:

3.2.1美国食品安全监控:

在美国,2010 ~2020 年国民健康目标的重点是降低人沙门氏菌发病率,因此制定了针对禽蛋生产场和家禽加工厂的严格管理法规。2009 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发布了一项旨在预防鲜蛋中肠炎沙门氏菌污染的规定。但早在1996 年,美国食品安全监察服务局就已发布了“病原减少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PR/HACCP)系统最终规范”。二项法规由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食品安全监察服务局联合监督严格执行,因而对美国的家禽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3.2.2欧盟的食品安全监控:

2004 ~2005 年,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为确定各欧盟成员国中沙门氏菌污染程度而开展了基准研究。这些研究显示了肉鸡群、蛋鸡群、种鸡群及火鸡群中沙门氏菌污染水平的详细信息。2003 年欧盟所发布的2160 号指令目标是降低家禽中沙门氏菌污染水平,并规定了肉鸡、蛋鸡、种鸡及火鸡中沙门氏菌最高感染量。根据这一指令,其他法规随后出台,法规对采样方案进行了细化。这些特定的指令以基准研究为基础,明确设定了每年沙门氏菌感染量的下降目标。在欧洲,各欧盟成员国为解决如何遵从欧盟指令而制定了特定的国家控制计划。这些法规的实施对降低鸡群沙门氏菌污染水平以及禽肉和禽蛋中沙门氏菌污染量有显著的作用。

3.2.3中国的食品安全监控:

沙门氏菌是全球和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各国普遍提出该致病菌限量要求。2014年我国参考CAC、ICMSF、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即食食品中沙门氏菌限量标准及规定,按照二级采样方案对所有11

类食品设置沙门氏菌限量规定,具体为n=5,c=0,m=0(即在被检的5份样品中,不允许任一样品检出沙门氏菌)。

4、沙门氏菌的预防:

4.1 防止细菌污染源:

防止动物生前感染、宰后污染和食品熟后重复污染。

4.2 加强食品卫生检验:

食品企业在肉类检疫、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发现可疑食品仔细检查确诊并按照有关条例处理。

4.3 控制繁殖:

沙门氏菌繁殖的最适温度37℃,但在20℃以上能大量繁殖,因此,低温贮存食品是一项可行的控制沙门氏菌繁殖的措施。

4.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企业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部门对食品企业的监管,食品企业也应建立起适合自身的管理制度,保证食品的安全生产。

结语

相对于美国、欧盟、澳新等西方国家,中国在控制沙门氏菌方面起步晚,我们要参考美国、欧盟、澳新等国家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中国的法规,标准。中国的食品企业更应该学习西方“良好管理方案(GMP)”或“危害关键点控制计划HACCP”等管理经验建立自己的过程管控体系和追溯制度。

参考文献

[1]黄玉柳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及预防措施.广东农业科学,2010.6.

[2]吴斌,秦成,石智等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23(3):226-228.

[3]郑伟,曹志强一起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细菌学调查.

[4]张健,邓致爱,李兆华等广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07,14(1):146-148.

[5]张玮,魏建忠,詹松鹤等规模猪场健康猪沙门氏菌带菌情况调查。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不仅引起各种动物疾病,而且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其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物中毒中居于前列。本文就沙门氏菌的相关概念、危害、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沙门氏菌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污染源检测方法防治措施 引言 沙门氏菌(salm onella) 属的成员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 大部分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由沙门氏菌所致人和多种动物沙门氏菌病历史悠久(1885) , 遍布世界各地。沙门氏菌血清型有2500 个以上, 其中许多血清型菌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交叉感染[1]。沙门氏菌感染因其对人类、畜禽饲养业造成的危害, 而被广泛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各国沙门氏菌食物污染日益增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而沙门氏菌已被列为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的一个重要对象和一项重要指标,社会各检疫部门也加大了对沙门氏菌的防制及监控力度。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五倍以上。在我国,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沙门氏菌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2]。本文对目前沙门氏菌的现状及检测方法做了系统的比较和综述,旨在为今后该方法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沙门氏菌概述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呈直杆状,无芽孢,大小为0.7-1.5μm×2.0-5.0μm,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温度7℃~4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以35℃~37℃最为适宜,但对高热、直接阳光照射及常用消毒药均敏感,60℃时15min可将其杀灭。其对人和动物均可引起多种类型的疾病,且与人类健康、畜牧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密切。沙门氏菌病是我国和世界各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4,5]。沙门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沙门氏菌诊断与治疗

沙门氏菌病 临床上沙门氏菌多感染雏鸡、产蛋鸡、乌鸡、 信鸽、肉鸽等,下面仅针对一例肉鸡沙门氏菌感 染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治措施等做下分析。 1主述 山东某养殖户饲养8000只13 日龄肉 雏鸡,大群出现采食量逐渐下降,发病鸡只表现 为精神萎靡,羽毛蓬松杂乱,食欲不振或废绝,闭 目。体温明显升高,饥渴,排黄绿色和白色稀粪,水样下痢.沾污肛门周围羽毛,鸡群发病率约10%,每日死亡30只左右,呈递增趋势,遂来笔 者处救治。 2剖检症状 心脏、气管、肺脏、肌胃、肝脏、盲肠有好多针 尖大白色结节,气囊稍有混浊,脾、肾肿大,盲肠内有黄白色干酪物。直肠内有白色稀便等。 3实验室诊断 3.1培养特性鉴定 将分离菌接种于营养肉汤、普通平板、血平 板和麦康凯平板,置普通温箱和烛缸中,37℃培 养24小时后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和菌落形态。 发现在有氧和厌氧的培养条件下,分离菌所接的 营养肉汤都均匀混浊,试管底部有少许白色沉 淀,振摇后呈螺旋状上升;普通平板上均长出半 透明、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带绿色荧光的圆形菌落;血平板上菌长出灰白色、直径为1~2 毫米、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且 细菌生长部位的血平板呈黑色:麦康凯平板上均 长出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带稍许绿色荧光的圆形菌落。 3.2药敏试验 按常规药敏纸片试验法,将分离菌营养肉汤 培养物涂布于血平板,选取几种常用药物的药敏 试纸片贴于所涂血平板,置37℃培养24小时后观 察试验结果。其中高度敏感:氟苯尼考、丁胺卡那 霉素、头孢哌酮;中度敏感:头孢类;低度敏感:红霉素、四环素。 4诊断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将从该病死鸡分离到的 细菌鉴定为沙门氏菌。 5治疗方案 5.1目前尚无有效的免疫方法,可通过消毒来 控制此病。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在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当中分布广泛。其中有些菌株可导致猪病。 这种细菌主要在生长猪以及有些母猪的肠道内繁殖。感染猪只可连续数周甚至数月从粪便中排出病原,而不表现任何症状。在屠宰的时候,猪只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可能污染胴体,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对公共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霍乱沙门氏菌S. choleraesuis和德比沙门氏菌S. derby对猪具有宿主适应性,感染母猪可携带病原很长时间。其中霍乱沙门氏菌有时会引发母猪的临床症状(体温升高、抑郁、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关节炎和腹泻),但很少引起人类的疾病。然而猪当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这种沙门氏菌有时会导致仔猪腹泻,更是导致人类食物中毒的一种主要原因。该沙门氏菌的有些毒株具有多种抗药性。如果确诊猪群中感染了这种病原,就应采取必要卫生措施,以防工作人员被感染。猪体内还常会检到一些以其它动物为宿主的沙门氏菌,但这些细菌不会导致发病。 发病与否与病原剂量有关,病原数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引发临床症状。 需要注意,鼠伤寒沙门氏菌是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这种病菌常可在猪身上检出。任何日龄猪只均可感染沙门氏菌病,8周龄以上生长猪更常见。典型的、严重的沙门氏菌病通常发生在12~14周龄阶段。 症状 断奶猪与生长猪 ?霍乱沙门氏菌会导致急性败血病和肺炎,表现发烧、厌食、呼吸困难、抑郁、咳嗽和生长缓慢等病症。 ?肢体末端(鼻、蹄、尾等部位)皮肤变蓝。 ?下痢恶臭,有时带血。这是个常见的典型症状。 ?肝脏受损时会表现黄疸,关节受损时会表现跛行。 ?患脑膜炎后会表现神经症状。 ?若不治疗,死亡率会上升。 ?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造成腹泻。 仔猪 ?仔猪通常可从初乳当中获得母源免疫,少见发病。 母猪 霍乱沙门氏菌感染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导致下列症状: ?体温升高。 ?精神抑郁。 ?食欲减退。 ?耳部、鼻吻部及尾部充血(皮肤变红)。 ?肺炎。 ?咳嗽。

第一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一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复习题 一、填空 1.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2.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 、寄生虫、昆虫及( 的污染。 3.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 ;(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4.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 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5.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 、( 、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6.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 。 7.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 和( 。 9.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 毒性作用。猪为敏感动物。该毒素主要污染(,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10.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11.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 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升高。 12.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 。 13.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14.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 和( 。 15.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

16.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相对致病性细菌和(。 18.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 和消化系统。 19.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五价砷。 20.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和(二大类。 21.食品中的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加工过程,尤其是( 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易产生。 22.食品中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主要来自于(的污染,尤其是经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23.物理性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和(。 24.急冻是指食品的温度在( 30、分钟内迅速降至大约(-20℃的过程。 25.通常将含水量在( 0.00 以下或a w值在(~0.60之间的食品称为干燥食品。 26. 聚苯乙烯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及甲苯、乙苯和异丙苯等杂质具有一定的毒性。 27.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 的食品化学污染物,其中( 系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 二、单选题 1、(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存在最密切关系。 A 水分活度 B 湿度

沙门氏菌控制措施

沙门氏菌 命名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形态 菌体大小(0.6?0.9)X&3)微米无芽胞,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多有周身鞭毛。营养要求不高,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 生化反应对本属菌的鉴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吲 哚,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和卫芽糖,大多产酸产气,少数只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阴性,有赖氨酸脱羧酶。DNA的G+C含量为50?53%。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 C 15分钟可被杀死。在水中存活2?3周。在5%的石炭酸中,5分钟死亡。 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 最佳。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兼性厌氧,对中等加热敏感。同样,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

分类 本属菌按生化反应分为4个亚属。亚属I是生化反应典型的和最常见的沙门 氏菌;亚属H和W是生化反应不典型的沙门氏菌;亚属皿是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造成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1)饲料原料的污染,特别是含肉的原料; (2)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由设备和环境带来的污染; (3)原料及成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4)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5)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差,带来的污染; (6)成品的保管不规范,引起的污染。 控制措施及控制标准 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规定,饲料及原料中沙门氏菌不得检出。对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属污染,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人类对相类似药物产图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一起沙门氏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一起沙门氏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21T11:38:26.8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作者:胡鹏唐开来 [导读] 需加强群体性聚餐食品卫生监管和宣传以及应急处置,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孝感市孝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孝感 432000)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沙门氏菌中毒的途径和原因,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根据WS/T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和GB4789.4-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结果:该事件是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证实该起中毒为沙门氏菌所致。结论:需加强群体性聚餐食品卫生监管和宣传以及应急处置,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29-02 沙门氏菌污染主要来源于污水、动物及人蓄粪便,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主要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乙型及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的中毒主要是菌体内毒素的作用,可造成肠道黏膜肿胀、渗出、黏膜脱落,表现为呕吐、腹痛及不同性质的腹泻。中心受孝南区食安办委托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病原学检测,确认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1.流行病学调查 1.1 慨况 2015年5月2日晚接到三汊镇卫生院报告,婚宴于4月30日晚餐和5月1日早、中餐在家举办了三次宴席,共计37桌,约130人。首发病例于5月1日开始出现腹痛、腹泻症状,为稀便,无呕吐及发热症状,后陆续有人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腹泻以黄色水样便为主,共出现16例类似症状的病例。经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确认为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 1.2 流行特征 对每位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大多数病人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部分病人有头痛、乏力等症状。临床表现频率分布情况:恶心13例,占81.25%,呕吐2例,占12.50%,发热2例,占12.50%,腹痛16例,占100%,腹泻16例,占100%。潜伏期最短为8h,最长为36h,多数在26~30h。经对症治疗后全部康复,无死亡病例。时间分布:1日2例,2日14例。地区分布:所有病例为村民其亲戚及房族人员。人群分布:16例患者中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7岁,其中40+岁组最多(6例),其次为50+岁组,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7.5%和25.0%。男女之比为1.67:1.2。 2.实验室检查 2.1 样品采集 共采集各种检材12份,包括病人呕吐物1份,排泄物3份,肛拭子2份,剩菜1份,井水1份,调味品2份,血液2份。因为婚宴未设留样,所剩食物也没有,故无法采到更多可疑食物标本。 2.2 检验依据 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规定的方法,对检材中常见肠道致病菌进行检验。同时抽取患者血液3~5mL接种血培养基,36℃培养7天。 2.3 试剂 营养肉汤、肠道菌增菌液、SS琼脂、B-P琼脂等均由杭州微生物公司提供,微量生化试验管由青岛高科园海博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由宁波天润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4 病原菌分离鉴定 2.4.1分离培养将标本直接划线接种于不同选择性平板,同时接种于各种增菌液进行增菌后再划线接种于选择性平板。经培养后,在各种选择性平板上挑选可疑的优势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2.4.2可疑的优势菌落经24h培养后,在12份标本中,2份标本(病人排泄物)在SS平板上出现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湿润、突起,边缘整齐的可疑菌落,培养时间延长后菌落中心逐渐出现黑色。其余标本在各种选择性平板中均没有出现可疑的优势菌落,血培养无菌生长。 2.4.3染色镜检挑选在SS平板上的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2份标本均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2.4.4生化试验? 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试验,发现2份标本在SS平板上的可疑菌落的生化反应完全一致,均符合沙门氏菌属的生化特性。见表。 2.4.5血清学试验? 挑取可疑菌落进行血清学试验,发现2份标本的可疑菌落对沙门氏菌A-F多价O血清均有凝集,生理盐水对照不凝集,分型鉴定为O4(+),Hi(+)。此血清型为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 3.结论 综合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定这是一起由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4.讨论

沙门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沙门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形态、生化性状及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无色半透明。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酸,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吲哚、尿素分解试验及V-P试验均为阴性。 沙门氏菌能在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沙门氏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最佳pH值为6.5~7.5。 二、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菌危害程度为第三类。 三、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年幼(尤以1岁左右者)、年老、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及近期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易感性增高。常由于食物污染而暴发大或小的流行,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沙门氏菌感染剂量为15-20个菌,死亡率达1-4%。成人的致病菌量需高达10万以上,甚至10亿,而儿童和有原发病史者所需菌量则少得多。吞入大量的活菌,可引起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 四、暴露的潜在后果 暴露后可能引起感染,菌量大时可使实验人员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被感不染后,成为传染源,可能对周围及环境造成污染,应及时得到控制。 五、感染途径 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无其它感染途径。

六、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温度7~4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以35~37℃最为适宜,但对高热、直接阳光照射及常用消毒药均敏感,60℃时15分钟可将其杀灭。本属细菌抵抗力不强,60℃30分钟、5%石炭酸溶液及70%酒精5分钟均可将其杀死。在水中能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中能生存3个月。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 七、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一般样本检测。 八、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在自然界中,沙门氏菌有广泛的动物寄主。鸡、鸭、鹅等家禽和猪、牛、羊、马等家畜,以及各种兽类、鱼类、鼠类均可带菌,甚至从蝉及某些昆虫中也可分离出沙门氏菌,都是实验人员的传染源。易感群体是年幼儿童、虚弱者、年长老人、免疫缺陷者等。 九、实验操作活动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粪便、血液、尿液、胆囊以及食物、饲料和环境中。摄入或胃肠道外接种是主要的实验室危害。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引起感染目前还不清楚。 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样本(粪便、食品、水样)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可能产生气溶胶的伤寒沙门氏菌的实验操作,或者涉及生产数监理所生物体工作,建议采用BSL-3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规程。一旦发生意外,按照本实验室的《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进行处理。 十、预防和治疗 可引起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肠外灶性感染等多种症候群。 目前除伤寒沙门氏菌以外所有血清型疫苗还不可用于要类,巳有伤寒沙门氏菌的疫

第二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二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复习题 一、填空 1.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 )、( )和( )三大类。 2.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 )、寄生虫、昆虫及( )的污染。 3.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 );( );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4.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 )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5.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 )、( )、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6.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 )。 7.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 )和( )。 9.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 )毒性作用。猪为敏感动物。该毒素主要污染(),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10.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11.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 )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升高。 12.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 )。 13.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14.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 )和( )。

15.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 16.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相对致病性细菌和()。 18.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 )和消化系统。 19.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五价砷。 20.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和()二大类。 21.食品中的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加工过程,尤其是( )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易产生。 22.食品中的二恶英类化合物PCDD/Fs主要来自于()的污染,尤其是经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23.物理性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和()。 24.急冻是指食品的温度在( 30、 )分钟内迅速降至大约(-20℃ )的过程。 25.通常将含水量在( 0.00 )以下或a w值在(~0.60)之间的食品称为干燥食品。 26. 聚苯乙烯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及甲苯、乙苯和异丙苯等杂质具有一定的毒性。 27.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 )的食品化学污染物,其中( )系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 二、单选题 1、()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存在最密切关系。 A 水分活度 B 湿度 C pH D 温度 E 渗透压

第四节 沙门氏菌

第三篇主要的病原微生物 第十三章病原细菌 第四节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Salmonella)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2000多个血清型,且不断有新的血清型发现。它们主要寄生于人类及各种温血动物肠道,有些专对人致病,有些专对动物致病,也有些对人和动物都能致病。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培养其形态与大肠杆菌相似,无芽孢,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均有周鞭毛,多数有菌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为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含有乳糖、胆盐和中性红指示剂的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或SS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色半透明、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可与大肠杆菌等发酵乳糖的肠道菌加以区别。 沙门氏菌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V-P 试验阴性,不水解尿素,不产生靛基质,有的产生硫化氢。生化反应对鉴定沙门氏菌有重要意义。 (二)抗原构造沙门氏菌抗原结构复杂,可分为O抗原、H抗原和毒力Vi 抗原三种。 O抗原为细胞壁的脂多糖,能耐热100℃达数小时,也不被酒精或0.1%石炭酸所破坏。菌体抗原有许多组成成分,以阿拉伯字1、2、3、4等数字代表。每种菌常有数种O抗原,有些抗原是几种菌共有的,将具有共同抗原的沙门氏菌归属一组,这样可以把沙门氏菌分为A、B、C、D、E等34组,对动物致病的大多数在A—E内。 H抗原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65℃15min或纯酒精处理后即被破坏。H抗原有两种:第1相和第2相,前者用a、b、c、d等表示,称为特异相。后者用1、2、3、4等表示,是几种沙门氏菌共有的称非特异相。具有第1相和第2相抗原的细菌称为双相菌,仅有其中一相抗原者称为单相菌。 伤寒与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某些菌株有Vi抗原,存在于O抗原的外层,它能阻碍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三)抵抗力本菌的抵抗力中等,与大肠杆菌相似,不同的是亚硒酸盐、煌绿等染料对本菌的抑制作用小于大肠杆菌,故常用其制备选择培养基,有利于分离粪便中的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可活1~2月。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min即可杀死,5%石炭酸、0.1%的升汞、3%的来苏儿10~20min内即被杀死。 二、致病性 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均有致病性,致病的毒力因子有多种,其中主要的有脂多糖、肠毒素、细胞毒素及毒力基因等,具有极其广泛的动物宿主。感染动物后常导致严重的疾病,并成为人类沙门氏菌病的传染源之一。因此沙门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本菌最常侵害幼、青年动物,使之发生败血症、胃肠炎及其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 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原菌,现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沙门氏菌对禽类,生猪及其鲜肉制品的感染率最高,蛋类,禽类肉制品和猪肉是人类感染沙门氏菌的主要渠道[1]。据统计在世界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2]。本文对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外污染情况及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沙门氏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沙门氏菌的特性: 1.1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比大肠杆菌细),(0.7~1.5μm)×(2~5μm)散在,无荚膜和芽孢,除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大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凝集豚鼠红细胞。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为6.8~7.8,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h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其菌落特征亦与大肠杆菌相似(无粪臭味)。 沙门氏菌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并产生气体,不发酵乳糖、蔗糖和侧金盏花醇,不产吲哚、V-P反应阴性,不水解尿素和对苯丙氨酸不脱氨。 沙门氏菌属不耐热,55℃1h、60 ℃15—30min 即被杀死。在普通水中虽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在粪便、土壤、食品、水中可生存5个月至2年之久。在牛乳和肉类食品中,存活数月,在食盐含量为10%-15%的腌肉中亦可存活2—3个月。烹调大块鱼、肉类食品时,如果食品内部达不到沙门氏菌的致死温度,其中的沙门氏菌仍能存活,食用后可导致食物中毒。冷冻对于沙门氏菌无杀灭作用,即使在-25℃低温环境中仍可存活10个月左右。由于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靛基质,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的变化,所以其感染易被忽视而引起食物中毒。 1.2沙门氏菌的毒理学特性: 沙门氏菌经口进入人体以后,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造成一过性菌血症,即感染过程。随后,沙门氏菌在肠道和血液中受到机体的抵抗而被裂解、破坏,释放大量内毒素,使人体中毒,出现腹泻、发冷、发热及白细胞减少中毒症状。 1.3 沙门氏菌的中毒特点: 沙门氏菌的发病率高,在世界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中毒全年均有发生,多发生于5-10月春夏季节。动物性食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畜禽肉类及其制品类居首,肉及其制品的沙门氏菌检出率美国为20%—25%、英国为9沙门氏菌.9%、日本检查进口家禽的污染率为10.3%,国内肉类沙门氏菌检出率在 1.1%—39.5%。其次为鱼、奶、蛋类。中国蛋及其制品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9%-43.7%,由于吃蛋引起鼠伤寒病的病例报告逐渐有增加的趋势。 2 、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2.1美国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能够污染多种食物,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有关沙门氏菌检出和沙门氏菌中毒事件报道不少。2010年8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卫生部门宣布,加州多个地区暴发沙门氏菌疫情,自6月迄今接到266例患病报告。初步调查显示,多数病人食用鸡蛋后染病。这些鸡蛋可能遭沙门氏菌污染。2012年8月20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州内和联邦政府官员称,全美有20个州出现了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已造成2人死亡、141人感染。肯塔基州的感染人数最多,共有50人感染。2013年10月8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迄今,全美18个州共报告278例因食用与生鸡肉有关产

家禽沙门氏菌病的预防

家禽沙门氏菌病的预防、检测和控制 第1条 简介 本章针对家禽沙门氏菌病的预防,检测和控制提供指导建议。 沙门氏菌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食源性细菌性疾病之一。绝大多数人类感染沙门氏菌病属于食源性感染,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最主要的两种。不同地区和国家,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患病率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制定区域控制方案时,应该对人类和家禽中流行的沙门氏菌血清型进行监测和识别。 大多数食品动物物种感染沙门氏菌后,临床表现为持续时间不等的隐性感染。这作为一种潜在的人畜共患病值得引起重视。这类食品动物对感染在禽群之间的扩散和通过食源性传播使人类致病具有关键意义。在后一种情况下,可能是由于禽肉和禽蛋,或肉制品和蛋制品进入食物链,从而生产出受感染的食物。 第2条 目的和范围 本章讨论的内容是农场内家禽沙门氏菌病的预防、检测和控制方法,是对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肉类卫生操作规范》(CAC / RCP 58-2005)及《禽蛋及蛋制品卫生操作规范》(CAC / RCP 15-1976)的补充。在农场层面采取病原体的减菌策略是联防策略的第一步,这将有助于降低禽蛋和肉类中含有的食源性致病菌。 本法典第6.4章“家禽生产中的生物安全规程”介绍了家禽农场和孵化场的卫生和生物安全规程。而本章中提出了有关所有沙门氏菌的控制建议。 因为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是许多国家最常见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因此要给予特别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特定区域、地区或国家的动物和人类所感染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对于疾病的有效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第3条 定义 种禽:指专门用于生产种蛋的家禽,种蛋可用于孵育繁衍幼雏。 竞争性排斥:指将有益菌群和无益菌群置于家禽体内,通过竞争性排斥以达到抑制沙门氏菌等入侵病原菌在肠道定植的目的。 扑杀:指禽群正常生长期结束之前将其销毁或屠宰。 蛋禽:处于产蛋期的家禽,禽蛋可供人食用。 第4条 禽群沙门氏菌的监测 如果风险评估表明有必要对禽群进行监测,则应当实施监测确认受感染的禽群,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禽类患病率,和降低传播给人类的风险。兽医服务机构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采样方法、采样频率和所需样本类型。由于微生物试验对肉禽的灵敏度更高,对种禽和蛋禽的特异性更高,所以它优于血清试验。在家禽和人类沙门氏菌病控制方案的框架下,有必要进行验证测试,以排除呈阴性和阳性反映的错误结果。 1. 可选择的采样方法 擦拭取样:用取样拭子在禽舍擦拭一遍。 鞋底取样:在取样人员的鞋上套上一层吸收剂材料,让取样人员在禽舍走一遍。 尘埃样本:在禽舍内的排气扇、设备屏幕和其他设备上收集尘埃。

家禽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

家禽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 1、沙门氏菌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沙门氏菌是家禽一种常见病原,属于肠道沙门氏菌亚种,世界上现有2500多种不同血清型或菌株的沙门氏菌,其中与家禽密切相关的有40多种,其余的存在于各种类的动物中,这包括家畜、宠物、啮齿动物、野兽、爬行动物和昆虫等。与其净化、控制相关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1)沙门氏菌无处不在,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和环境中。 在20世纪早期,禽白痢和禽伤寒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是欧洲和美国鸡群的重要地方病,但至20世纪中期时,该病在美国的商业鸡群得到净化,主要得益于其“全国家禽改良计划(NPIP)”。目前在国内饲养的国外引进种鸡,禽白痢和禽伤寒也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在地方品系或国内育种鸡群中,该病还时有发生。同时目前国内外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病原是禽副伤寒--肠炎沙门氏菌,其造成的危害突出。 有研究表明,在肠炎沙门氏菌(SE)呈阳性的鸡群,每万枚鸡蛋中平均有2-3枚含有SE,虽然这个阳性率不高,但若在孵化场污染1日龄雏鸡或垂直感染并在雏鸡间传播,会造成无限的放大效应,最终影响产品质量和后期的生产性能。肠炎沙门氏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人类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出现,其主要病原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目前肠炎沙门氏菌这一血清型,每年占法国食品中毒事件的1/3,沙门氏菌感染是欧洲继弯曲杆菌感染后的第二大污染来源。

2、沙门氏菌的传播 要控制沙门氏菌, 目前认为一般感染方式有以下几种: 饲料是主要的威胁,研究表明动物蛋白更容易受到污染,而植物蛋白,例如豆粕,很少受到污染。颗粒料和为减少或消除沙门氏菌而用化学方法处理的饲料,也能减少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 3、沙门氏菌的控制 鉴于沙门氏菌的特性及感染鸡群的传播方式,要想彻底解决所有沙门氏菌的感染不是一件轻松事情,通过国外成功的控制经验,我们也知道,彻底根除和净化几种血清型的沙门氏菌是可能的,鸡白痢和禽伤寒便是例证。其他大多数的沙门氏菌我们仅能做到减少数量,就如主要存活于肠道之中的禽副伤寒沙门氏菌。

食品的化学污染与预防

食品的化学污染与预防 关键词:食品,化学污染物,预防 摘要:食品是人的生命之本,一日三餐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这是现代食品卫生上的新课题,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正文: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对人体健康产生急性或慢性危害的物质。化学性污染,指食品在上述各环境中受到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污染。由于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到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这些物质中有的是剧毒的,摄入量很少就会引起急性中毒。长时间食用后,会在体内积蓄起来,引起各种疾病。防止食品污染,特别是食品的化学污染,应是现代社会迫切注意的问题。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我国的食品化学污染具有以下特点:污染途径繁杂,涉及的范同广,不易控制;受污染的食品外观一般无明显的改变,不易鉴别;污染物的性质较稳定,在食品中不易消除;污染物的蓄积性强,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可在人体内达到很高的浓度,易对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危害,特别是具有“三致作用”等特点。目前我国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主要是农药和兽药残留贵金属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污染等。蔬菜水果和粮食中农药残留超标以及动物性食品(肉蛋亲乳)中首要的残留超标都是由于使用者不遵守政府法规和标准所致。起典型例子是在住猪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一直造成人群饮食猪肉而中毒的事件。20实际9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地鼠药导致食物中毒频繁发生。 食品化学污染的主要防范措施:1.对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行提高 食品安全意识不仅仅是需要消费者需要提高,同时各种食物的生产加工者也应该进行提高,这样才能够将食品安全放到首位去关心。作为消费者则需要注重以下的几个方面:对食品安全基本知识进行学习,对食品污染的危害产生正确的认识;(2)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对被污染的或者出现霉变的食品拒绝购买;(3)需要特别注重被污染的食品对儿童健康成长所能够产生的严重的影响。4)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需要尽可能的悬着那些可以依赖的商家以及知名的食品品牌,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食品安全隐患。但是食品安全需要从源头做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导语:说起沙门氏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种什么菌类,其实,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如果被沙门氏菌感染的话,患者会出现胃肠炎、伤寒等疾病, 说起沙门氏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种什么菌类,其实,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如果被沙门氏菌感染的话,患者会出现胃肠炎、伤寒等疾病,如果严重的话还可引起败血症等,后果可怕,因此,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积极预防沙门氏菌感染,而如果已经被感染了,则要积极治疗。 对于沙门氏菌感染,很多人可能都没有什么概念,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老年人、婴幼儿,或者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需要积极的做出预防措施,如果不慎被感染了,则需及时做出治疗。 ⑴对症处理 胃肠炎患者应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重点,辅以必要的对症处理。轻、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重度失水则需静脉补液,情况改善后再改用口服补液。对年老、年幼或虚弱者应积极处理,中毒症状严重并有循环衰竭者应注意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禁食后腹痛、腹泻常可显著改善。重症患者可试用抗分泌的药物如黄连素、氯丙嗪、心得安、葡萄糖酸钙、消炎痛等。解痉剂以短期应用为宜。 ⑵针对病原治疗 对无并发症的胃肠炎型患者,不必应用抗菌药物。因为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缩短病人的病程,反而促使肠道产生耐药菌株,使排菌时间延长,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对严重的胃肠炎或老年人、婴幼儿(尤其是4个月以下的婴儿)、营养不良、同时合并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者,应加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对胃肠道外感染及败血症型、伤寒型、局部化脓感染型,应予抗菌药物全身应用。 以往对沙门氏菌感染一般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等,且大多于用药后4~6天热退。但有些病人可出现复发,不过再次给药仍然有效。近年来病原菌耐药现象不断增加,故最好能参照药敏结果选用适当抗生素。目前,临床常用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如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洛美沙星、益保世灵等,常有较好的疗效。 恢复期带菌者无需抗菌治疗。 以上就是专家关于预防沙门氏菌感染,以及治疗方法的介绍了,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对该疾病多一些了解,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对于急性发作期的病人,应进行隔离,并且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生活知识分享

鸡场对沙门氏菌的控制措施

鸡场对沙门氏菌的控制措施 鸡场常见的沙门氏菌有鸡白痢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血清型超过2600多个。沙门氏菌能够直接侵入动物细胞内,难以通过抗生素控制(大部分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外部)。许多动物(尤其是家禽类)会被永久感染且垂直传播。沙门氏菌对养鸡业危害巨大,10只感染沙门氏菌的纯系母鸡可间接生产出6万吨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肉,6000只沙门氏菌阳性祖代母系母鸡可感染300万只肉鸡。因此,鸡场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沙门氏菌的控制。 一、沙门氏菌的常见类型 这里将沙门氏菌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白痢和伤寒,只对家禽易感和引起发病,人类不感染;第二类,包括肠炎、鼠伤寒等,家禽和人类均易感和引起发病;第三类,包括婴儿沙门氏菌、副伤寒等,对家禽感染但不发病,如果污染食品则对人类有害。 沙门氏菌有两种抗原:其一是O抗原,由脂多糖和细胞膜组成;其二是H抗原,由蛋白亚单位组成,叫做鞭毛抗原,与沙门氏菌的运动性有关。目前生产中着重关注沙门氏菌D 群,含有168个血清型,其中就包括肠炎、白痢和伤寒沙门

氏菌。 鸡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主要感染鸡和火鸡,鹌鹑、野鸡、鸭子、孔雀、珍珠鸡也易感,可垂直和水平传播。鸡白痢被认为是鸡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变型的生物变型,鸡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均为O抗原,但是生化特性不同。对人类而言,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可看作是一种,且是惟一不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副伤寒是由具运动能力的沙门氏菌感染造成的,家禽和很多野鸟均可感染,受污染的禽类产品可造成人类食源性感染,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二、沙门氏菌感染鸡的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 1. 鸡白痢 鸡白痢是沙门氏菌感染雏鸡的重要疾病,雏鸡发病后死亡率高。临床表现虚弱、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肛门周围有白色污染物质,鸡群扎堆、羽毛发育不良。一般在2 ~3周龄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育成和成年鸡只感染但不表现症状,通过垂直传播会造成后期死胚。 2. 禽伤寒 禽伤寒与鸡白痢有一定的区别,可以感染任何日龄的鸡群,雏鸡发病后死亡率达10% ~93%。育成和成年鸡感染禽伤寒表现脸色苍白,腹泻并伴有死亡。剖检病变为:肝脏有斑点状出血或布满白色坏死点或呈铜绿色,脾脏肿大有坏死点,心肌有节结,心包发炎,睾丸和卵巢发育不正常而影

沙门氏菌

禽沙门氏菌病(PullorumDisease)是由沙门氏菌属中任何一个或多个成员所引起的起鸡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该病除水平转播外,主要通过卵转递,是贯穿整个养鸡周期的一种恶性循环式的疾病。该病能使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及产蛋率下降,对养鸡业造成重大危害。患病雏鸡以白痢为特征,雏鸡常常表现急性败血症状。成年鸡或呈急性经过,或呈慢性隐性感染。在某些逆境因素应激作用下,育成鸡也可爆发急性感染,并且死亡率较高。 1 历史起源 1885年Salmon于猪霍乱病流行是分离到猪霍乱杆菌。1888年Gartner从急性胃肠炎者分离到肠炎杆菌,到1900年为纪念猪霍乱杆菌的发现者美国细菌学家Salmon,将此类细菌命名为Salmonella(沙门氏菌)。目前已发现的沙门氏菌至少有67种抗原和2100多个血清且不断有新的血清发现。我国迄今发现有201个血清型,在国际公认的沙门氏菌表中有三个血清型以中国地名命名,分别是上海沙门氏菌(S.Shanghai)、自贡沙门氏菌(S.Zigong)和广州沙门氏菌 (S.Guangzhou)最初都以沙门氏菌所致的疾病来命名,如雏鸡白痢、猪霍乱。后来发现很多沙门氏菌并单纯引起某种动物的特殊疾病,于是改用以其最初分离的地名来命名,如伦敦沙门氏菌(S.London)、都柏林沙门氏菌病(S.Dublin)等。后来,由于地名越来越多,令人难以记忆而以抗原式来命名了。伴随着养禽业的飞速发展,加上有大量的易感的动物,因而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养鸡地区都发现了本病的存在。 禽白痢(PullorumDisease)是由禽沙门氏菌(SalmonellaPullorum)引起的家禽传染病。1899年,Rettger发现了本病的病原,并将该病描述为“雏鸡致死性败血症”称本病为“细菌性白痢”,在1900~1910年间许多研究者已经确定本病为一种卵性传染病。1913年康乃尔大学的Jones发明了一种肉眼可观的试管凝集实验来检出本病的带菌者。1928年有人将细菌性白痢更名为雏鸡白痢病,并且从此得到了普遍的承认。1931年Schsffer等发明了一种改良的全血凝集实验,这种实验应用的是抗原,由于方法简单,特异性强取代了一种改良全血凝集实验,这种实验应用全血平板凝集实验在鸡群中检出鸡白痢带菌鸡,并从鸡群中淘汰出去,从而使该病在鸡群中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 病源学 自1885年Salmon发现沙门氏菌以来已有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对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沙门氏菌是一群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无荚膜的杆菌,除雏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都有鞭毛,能运动。大多数沙门氏菌具有菌毛,能吸附于细胞表面;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胶,MR实验阴性,V-P实验阴性。沙门氏菌具有稳定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少数沙门氏菌还有表面抗原(Vi抗原)。根据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O抗原和H抗原。将本菌分成很多血清型。1941年Younie首次发现了禽白痢沙门氏菌抗原型的变异。Kauffman-Whiter认为抗原型的变异发生在O12-2和O12-3上。在标准菌株中含有大量的O12-3,而含有少量的O12-2,在变异菌株中含有大量的O12-2,而只含有少量的O12-3,中间型菌株介于两者之间。早期进行有关鸡白痢沙门氏菌抗原变异型的调查表明,在美国的一些地区的分离物中三分之一为变异型,到1950年变异型仅占总分离物的13%。 众所周知,禽沙门氏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常有其该国家的特征性。Sojka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

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

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 1、沙门氏菌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沙门氏菌是家禽一种常见病原,属于肠道沙门氏菌亚种,世界上现有2500多种不同血清型或菌株的沙门氏菌,其中与家禽密切相关的有40多种,其余的存在于各种类的动物中,这包括家畜、宠物、啮齿动物、野兽、爬行动物和昆虫等。与其净化、控制相关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1)沙门氏菌无处不在,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和环境中。 (2)沙门氏菌可存在于鸡群中,但并不一定引起发病,在鸡群受到应激或垂直传播时可引起种鸡或雏鸡的发病。 (3)沙门氏菌抵抗力较强,它们可在环境长时间存活,在蛋壳上可存活200天以上,在尘埃中存活3年之久。阳性鸡舍进行有效的消毒十分困难,“美国宾州蛋品质量保证计划”中,在不采用大量甲醛熏蒸时,曾有过50%的失败率。 (4)用于专门为特定型沙门氏菌制作的疫苗有效,但此疫苗对其他血清型却无效果,不同血清型间有部分交叉保护效果,但不能完全保护。 (5)虽然有些抗生素对沙门氏菌有一定的效果,但抗生素并不能将沙门氏菌从机体彻底清除,只能减缓其传播或排毒。 在20世纪早期,禽白痢和禽伤寒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是欧洲和美国鸡群的重要地方病,但至20世纪中期时,该病在美国的商业鸡群得到净化,主要得益于其“全国家禽改良计划(NPIP)”。目前在

国内饲养的国外引进种鸡,禽白痢和禽伤寒也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在地方品系或国内育种鸡群中,该病还时有发生。同时目前国内外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病原是禽副伤寒--肠炎沙门氏菌,其造成的危害突出,有研究表明,在肠炎沙门氏菌(SE)呈阳性的鸡群,每万枚鸡蛋中平均有2-3枚含有SE,虽然这个阳性率不高,但若在孵化场污染1日龄雏鸡或垂直感染并在雏鸡间传播,会造成无限的放大效应,最终影响产品质量和后期的生产性能。肠炎沙门氏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人类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出现,其主要病原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目前肠炎沙门氏菌这一血清型,每年占法国食品中毒事件的1/3,沙门氏菌感染是欧洲继弯曲杆菌感染后的第二大污染来源。 2、沙门氏菌的传播 要控制沙门氏菌,了解鸡只通过何种途径被沙门氏菌感染十分重要,切断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是控制沙门氏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认为一般感染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由种鸡通过受精蛋垂直或经卵传播给雏鸡。这是鸡白痢、禽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2)沙门氏菌也会非垂直性经卵传播,当蛋壳表面受沙门氏菌污染时,沙门氏菌会通过蛋壳进入蛋内,感染发育的鸡胚,在出雏时,沙门氏菌再传播给其他鸡只。 (3)沙门氏菌第三种传播方式是通过中间宿主或病菌携带者,将沙门氏菌从一个鸡群传播到另一个鸡群。传播者可为阳性鸡舍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