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进电机驱动器设计及技术改进
一种改进的步进电动机驱动控制方法

0引 言
步进 电动机驱动系统具有可靠性高 、 结构简单 、 控 制方便 、 能优越 、 性 成本 低 等优点 , 在数控 机床 、 仪 表 自动化等领域 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实际应用 中,
特性 的基础 上 , 量将 绕 组 电感 特 性 这 一非 线 性 因 尽 素 降到最 小 。这 种 方 式 不 仅 保 留 了 细 分 驱 动 的 优
An I r v d Co to eh d o tp e oo mp o e n r l M t o fS e p rM t r
WU Yu H i o , U Q n g
( un dn nvri f eh ooy G ag og5 0 , hnபைடு நூலகம்) G ag o gU i syo cn l , u nd n 0 6 C i e t T g 1 0 a
计 斩
… …
: I
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_ … _ l
.
微持电棚 22 第 0 第一期 . o 年 4卷: l: 1 :- … _
一
种 改 进 的 步进 电动机 驱 动 控 制 方法
a d hg e u n ytru n u ce t nse p rmoo- rvn T i meh dwa i l n rcia. n ih ̄ q e c oq eisf in tp e ti die . hs to ssmpea d pat 1 i i ' c
Ke r s s p e m t  ̄ w [ u n yo c lt n ;u d i o r ig c ni o s urn i ut ywo d :t p r o r l -mq e e s ia o s sb i s n di n ;o t u u r t r i e o o li vi v n c e cc
步进电机驱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设计研究

目录第一章绪论 (3)1.1 步进电机概述 (3)1.2 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5)1.2.1 磁阻式步进电机 (5)1.2.2 永磁式步进电机 (6)1.2.3 混合式步进电机 (7)1.3 国内外发展概况与趋势 (9)1.4 关键技术问题 (10)1.4.1 正弦细分驱动技术 (11)1.4.2 脉冲宽度调制技术 (12)1.4.3 升降频控制技术 (12)1.5 本论文的工作内容 (13)第二章两相永磁式步进电机测试仪器的设计及实现 (14)2.1 整体介绍 (14)2.1.1 驱动方式 (15)2.1.2 励磁方式 (15)2.1.3 测试流程 (16)2.2 硬件设计 (17)2.2.1电源模块 (17)2.2.2 单片机模块 (18)2.2.3 步进电机驱动模块 (19)2.2.4 按键及液晶显示模块 (21)2.3 软件设计 (22)3.2.1 菜单界面 (23)3.2.2 测试流程的实现 (24)2.4 设计结果及实验测试 (25)2.5 本章小结 (27)第三章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器的开发设计 (28)3.1 整体介绍 (28)3.1.1 驱动器输入信号 (29)3.1.2 四五相励磁方式 (30)3.1.3 斩波恒总流功率放大 (31)3.2 硬件设计 (34)3.2.1 SI7502 驱动电路 (34)3.2.2 光耦隔离电路 (35)3.2.3 Atmega8L外围电路 (36)3.2.4 电源管理电路 (37)3.3 软件设计 (38)3.3.1 Atmega8L软件开发环境 (38)3.5 实验测试 (40)3.4 本章小结 (41)第四章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三维细分驱动控制器的设计及实现 (42)4.1 整体介绍 (42)4.1.1 系统框图 (43)4.1.2 正弦细分驱动 (43)4.1.3 功能介绍 (45)4.2 硬件设计 (46)4.2.1 PIC16F877外围电路 (47)4.2.2 恒流斩波驱动电路 (48)4.2.3 DA转换电路 (51)4.2.4 按键检测电路 (52)4.3 软件设计 (53)4. 3. 1 PIC16F877开发环境 (54)4.3.2 正弦细分控制 (55)4.3.3 升降速控制 (57)4.4 通讯协议设计 (59)4.4.1 帧格式 (59)4.4.2 通讯行为 (60)4.4.3 功能定义 (61)4.5 实验测试 (63)4.6 本章小结 (66)第五章 RS232-CAN和RS232-USB协议转换模块的开发设计 (67)5.1 CAN及USB介绍 (67)5.1.1 CAN总线 (67)5.1.2 USB总线 (68)5.2 方案设计 (69)5.2.1 基于USB、CAN和RS232的通信方案 (69)5.2.2 USB-RS232协议转换模块 (71)5.2.3 CAN-RS232协议转换模块 (72)5.3 硬件设计 (73)5.3.1 CAN-RS232电路设计 (73)5.3.2 USB-RS232电路设计 (75)5.4 软件设计 (75)5.3.1 STC89C54RD+开发环境介绍 (76)5.3.2 CAN-RS232程序设计 (76)5.5 本章小结 (78)第六章芯片显微自动拍照系统的实现 (79)6.1 应用背景 (79)6.2 系统总体设计 (79)6.2.2 工作流程 (80)6.3 运动控制模块 (81)6.4 图像获取模块 (83)6.5 本章小结 (87)第七章工作总结与展望 (87)参考文献 (87)致谢 (89)附录 (89)第一章绪论步进电机是一种将脉冲信号转化为机械角位移或者线位移的控制电机,它能够在不涉及复杂反馈环路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定位精度,并由于具有价格低廉、易于控制、无积累误差等优点,在民用、工业用的经济型数控定位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如何优化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策略

如何优化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策略在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步进电机因其精确的位置控制和简单的结构而被广泛应用。
然而,要充分发挥步进电机的性能,优化其驱动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优化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步进电机是通过按一定顺序切换定子绕组的电流,从而使电机转子逐步旋转的。
其旋转的角度与输入的脉冲数成正比,转速与脉冲频率成正比。
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优化驱动控制策略。
电源供应是一个关键因素。
稳定且高质量的电源对于步进电机的正常运行和性能发挥至关重要。
电源电压的波动可能会导致电机运行不稳定,甚至出现失步现象。
因此,在设计驱动电路时,要选用合适的电源芯片,并添加滤波电容等元件来稳定电源电压。
脉冲信号的产生和控制也是优化的重点。
脉冲的频率和宽度直接影响电机的转速和运行平稳性。
为了实现更精确的控制,可以采用高性能的微控制器或专用的脉冲发生器芯片。
同时,通过合理的编程或配置,可以调整脉冲的频率和占空比,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例如,在需要低速高精度运行时,采用较低的脉冲频率和较窄的脉冲宽度;而在需要高速运行时,则适当提高脉冲频率。
电机的驱动电路设计对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驱动方式有恒压驱动和恒流驱动。
恒压驱动电路简单,但在高速运行时容易出现失步;恒流驱动则能提供更稳定的转矩,尤其在高速和高负载情况下表现更优。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驱动方式。
此外,还可以采用细分驱动技术,将一个步距角细分为多个微步,从而提高电机的运行精度和平稳性。
在控制算法方面,也有多种方法可以优化。
例如,采用加减速控制算法,在电机启动和停止时逐渐增加或减小脉冲频率,避免因瞬间速度变化过大而导致失步或振动。
另外,通过反馈机制,如编码器或霍尔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机的运行状态,并根据反馈信息对驱动脉冲进行调整,也能提高电机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电机的负载特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高性能核心电磁式步进电机驱动器设计与实现

高性能核心电磁式步进电机驱动器设计与实现概述:电机是现代工业中非常常见的设备,而步进电机是其中一种常用的电机类型。
步进电机可以通过给定的脉冲序列,以固定的角度步进运行,因此在许多应用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打印机、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
然而,为了使步进电机能够高效地运行和准确控制,需要一个高性能的核心电磁式步进电机驱动器。
驱动器设计:高性能核心电磁式步进电机驱动器的设计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需要考虑各个方面以满足设计要求。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设计考虑:1. 电路设计: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核心是电路设计,其中包括功率级放大器和控制系统。
功率级放大器负责提供足够的电流来驱动步进电机,而控制系统负责产生正确的脉冲序列以控制步进电机的运动。
设计中需要考虑电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功率效率。
2. 控制算法:为了实现高性能的步进电机驱动,需要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
例如,基于电机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MPC)可以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和响应时间,而无模型自适应控制(NMAC)则可以实现在异常负载情况下的稳定运行。
正确选择和实现适当的控制算法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
3. 接口设计:步进电机驱动器通常需要与其他控制系统或设备进行通信和交互。
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接口,例如串口、并口、以太网接口等,以便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
实现:高性能核心电磁式步进电机驱动器的实现是设计过程的最后一步。
以下是一些实现要点:1. PCB设计:电路板(PCB)是驱动器实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设计一个合适的PCB布局,以确保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同时减少电路板的干扰和噪声。
2. 元件选择:选用合适的元件对于电路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例如,功率级放大器需要选择合适的功率晶体管或MOSFET,以提供足够的电流输出,而控制系统需要选择合适的微控制器或数字信号处理器来实现脉冲序列的生成和控制。
3. 调试和优化: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调试和优化以保证驱动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设计

1 绪论1.1 引言步进电动机一般以开环运行方式工作在伺服运动系统中,它以脉冲信号进行控制,将脉冲电信号变换为相应的角位移或线位移。
步进电动机可以实现信号的变换,是自动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执行元件。
由于其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控制容易并且无累积误差,因而在20世纪70 年代盛行一时。
80 年代之后,随着高性能永磁材料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矢量控制技术等一些先进的控制方法得以实现,使得永磁同步电机性能有了质的飞跃,在高性能的伺服系统中逐渐处于统治地位。
相应的,步进电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比如,其定位精度有限、低频运行时振荡、存在失步等,因而只能运用在对速度和精度要求不高,且对成本敏感的领域。
技术进步给步进电动机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遇。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步进电动机的细分驱动得以实现。
细分驱动技术是7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可以显著改善步进电机综合性能的驱动控制技术。
实践证明,步进电机脉冲细分驱动技术可以减小步进电动机的步距角,提高电机运行的平稳性,增加控制的灵活性等。
由于电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德国百格拉公司于1973 年发明了五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又于1993 年开发了三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
根据混合式步进电动机的结构特点,可以将交流伺服控制方法引入到混合式步进电机控制系统中,使其可以以任意步距角运行,并且可以显著削弱步进电机的一些缺点。
若引入位置反馈,则混合式步进电机控题正是借鉴了永磁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方法,研制了基于DSP的三相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器。
1.2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的发展概况按励磁方式分类,可以将步进电动机分为永磁式(PM)、反应式(VR)和混合式(HB)三类,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在结构和原理上综合了反应式和永磁式步进电动机的优点,因此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具有诸多优良的性能,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正是混合式步进电机。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各种实用性步进电动机应运而生,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则推进了步进电动机在众多领域的应用。
步进电机驱动系统设计报告

步进电机驱动系统设计报告1. 引言步进电机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设备,它能够以离散的步进角度旋转,并且能够保持稳定位置。
本报告旨在介绍我们设计的步进电机驱动系统,包括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和性能测试。
2. 硬件设计步进电机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供电电路、控制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
2.1 供电电路供电电路负责为整个系统提供电源。
我们选择了12V直流电源作为系统的供电电源,以保证电机稳定运行。
2.2 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接收用户的控制指令,并将其转化为电机驱动信号。
我们采用了微处理器进行控制电路的设计,利用其IO口和相关外围电路实现与电机驱动电路的连接。
2.3 电机驱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通过给定特定的电流和方向信号,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
我们采用了步进电机驱动芯片进行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驱动芯片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变化,控制电机按照给定的步进角度旋转。
3. 软件开发软件开发包括电机控制程序的编写和电机控制界面的设计。
3.1 电机控制程序电机控制程序根据用户的输入指令,通过控制电路向电机驱动电路发送正确的信号,从而控制电机转动。
我们采用了C语言进行程序编写,结合控制电路的IO 口进行控制信号的生成。
3.2 电机控制界面电机控制界面是用户与系统进行交互的接口。
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该界面设置电机的运行参数,包括步进角度、转速等。
4. 性能测试为了验证步进电机驱动系统的性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性能测试。
4.1 步进角度测试我们通过设置不同的旋转角度,测试步进电机在给定角度下的准确度。
测试结果显示,步进电机能够非常稳定地按照给定角度旋转。
4.2 转速测试转速测试用于检验步进电机在不同速度下的运行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步进电机能够在不同速度下保持平稳运行,并且具有较高的转速稳定性。
4.3 负载能力测试负载能力测试用于测试步进电机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运行情况。
我们通过增加外加负载,测试了步进电机在不同负载下的转速和转矩。
步进电机改进方案

步进电机改进方案1. 方案目标步进电机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家电、汽车等领域。
然而,传统的步进电机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噪音大、功耗高、精度有限等。
我们的改进方案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步进电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具体目标如下:1.降低噪音:通过优化电机结构和控制算法,减少步进电机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2.提高效率:通过优化驱动系统和控制算法,降低步进电机的功耗,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
3.提高精度:通过改进步进电机的结构和控制算法,提高其定位精度和运动平滑性。
2. 实施步骤2.1 分析现有问题我们需要对现有步进电机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包括噪音来源、功耗分布、定位误差等问题进行测量和记录。
2.2 设计优化方案基于现有问题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优化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 结构优化通过改进步进电机的结构,减少振动和噪音产生。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优化转子和定子的设计,减少磁场不均匀性和磁滞现象。
•优化轴承和支撑结构,减少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和振动。
•采用阻尼材料和隔音设计,降低机械噪音传导。
2.2.2 控制算法优化通过改进步进电机的控制算法,提高其运动平滑性和定位精度。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优化步进电机驱动信号的形状和频率,减小驱动脉冲对电机的冲击。
•引入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反馈信息实时调整驱动信号,提高定位精度。
•使用先进的运动规划算法,使电机运动更加平稳流畅。
2.2.3 驱动系统优化通过改进步进电机的驱动系统,降低功耗并提高效率。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使用高效的电源供应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压和电流。
•优化驱动器的设计,减少能量损耗和热量产生。
•引入节能措施,如休眠模式和动态功率调整。
2.3 实施方案根据设计的优化方案,进行步进电机的改进实施。
具体步骤如下:1.设计并制造改进后的步进电机样品。
2.进行实验室测试和性能验证,包括噪音测试、功耗测试和定位精度测试等。
3.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步进电机驱动器课程设计报告(改).doc

步进电机驱动器课程设计报告(改)目录1 绪论2 2 设计方案3 2.1 步进电机介绍.3 2.2 设计方案的确定.3 2.3 设计思想与设计原理 4 2.4 单元电路的设计.4 2.4.1 方波产生电路设计.4 2.4.2 脉冲环形分配电路设计.7 2.4.3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9 2.5 总体设计.10 3 设计方案的论证.16 4 设计器件清单.16 5 步进电机介绍扩展.17 6 谢辞.19 7 参考文献.20 8 外文资料.20 1 绪论步进电机最早是在1920 年由英国人所开发。
1950 年后期晶体管的发明也逐渐应用在步进电机上,这对于数字化的控制变得更为容易。
以后经过不断改良,使得今日步进电机已广泛运用在需要高定位精度、高分解性能、高响应性、信赖性等灵活控制性高的机械系统中。
在生产过程中要求自动化、省人力、效率高的机器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步进电机的踪迹,尤其以重视速度、位置控制、需要精确操作各项指令动作的灵活控制性场合步进电机用得最多。
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元件,是机电一体化的关键产品之一, 广泛应用在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中。
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进电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各个国民经济领域都有应用。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变换成角位移或直线位移的执行部件。
步进电机可以直接用数字信号驱动,使用非常方便。
一般电动机都是连续转动的,而步进电动机则有定位和运转两种基本状态,当有脉冲输入时步进电动机一步一步地转动,每给它一个脉冲信号,它就转过一定的角度。
步进电动机的角位移量和输入脉冲的个数严格成正比,在时间上与输入脉冲同步,因此只要控制输入脉冲的数量、频率及电动机绕组通电的相序,便可获得所需的转角、转速及转动方向。
在没有脉冲输入时,在绕组电源的激励下气隙磁场能使转子保持原有位置处于定位状态。
因此非常适合于单片机控制。
步进电机还具有快速启动、精确步进和定位等特点,因而在数控机床,绘图仪,打印机以及光学仪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进电机驱动器设计及技术改进
摘要:本文分析了步进电机的应用及其驱动技术研究,给出了设计软件程序实例、硬件原理图及输出波形图,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步进电机环形分配细分
步进电机结构简单而且控制方便,在机械及自动控制等领域应用较普遍,但是步进电机也存在步距角较大、低频振动等缺点,如需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中应用,除要提高制造工艺,选取高精度高性能的步进电机外,对步进电机驱动技术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1 步进电机工作原理
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机构,它有别于普通的旋转电机,步进电机的旋转运动和输入的脉冲个数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并以此来控制其角位移量,同时依靠步进电机特有的自锁能力使其保持在目标位置。
2 驱动器设计
步进电机运动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用一个专用的驱动器来供电,驱动器主要功能是对输入脉冲分配后再进行功率放大,放大后的功率信号按特定顺序轮流加到电机绕组的两端,控制步进电机运动。
驱动器主要由环形分配器、功率放大器及其他控制电路组成,其中环形分配器是步进电机驱动器设计的关键。
目前的DSP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美国TI公司的2000系列DSP 是专为控制各种电机设计的,本文以TMS320LF2407控制两相四拍的步进电机为例,主要介绍最常用的两种设计环形分配器的方案:一是通过DSP的PWM口,在程序里对EV A或者EVB的4个PWM口进行精确的时序分配,利用纯软件的方法实现环形分配器;二是以专业的芯片电路为基础,如集成电路芯片L297+L298组成得驱动电路或者THB7128芯片等,利用DSP的I/O口即可实现对环形分配器的控制。
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下面详细介绍两种方案实现方法。
2.1 硬件实现环形分配器
本文选取比较常用的集成电路芯片L297和L298的组合,该方案特点是控制简单,只需要对L297芯片的几个输入端进行控制即可,其中包括脉冲信号CLK、方向控制信号CW/CCW、半步和整步选择控制信号HALF/FULL 以及使能信号EN。
通过对DSP输出单一脉冲信号的频率调节可以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并且可以随时控制电机的运动方向,不需要考虑输出时序问题,大大减轻了DSP的负担。
该方案已经经过了某课题的验证,其电路可靠,控制方便,负载电机是工程中使用较多的四相六线式步进电机,实际作为两相电机使用,只用了电机的红(A+)、蓝(A-)、黑(B+)、绿(B-)四根线,另外两根线悬空不用。
选取8个快恢复二极管,用来泄放绕组电流,选取二极管时需根据负载电流及电压的要求,留有一定余量,并且快恢复二极管的反向
恢复时间应trr不大于200ns。
用硬件电路实现环形分配器的优点是占用软件资源少,简单的单片机或者DSP系统就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对外围的硬件电路要求较高,会增加额外的成本。
2.2 软件实现环形分配器
以TMS320LF2407为例,事件管理器EV A和EVB的共12路PWM 口都可以使用,理论上可以同时软件实现3个独立的环形分配器,驱动3个步进电机。
本文选取事件管理器EV A的PWM1~PWM4作为输出口。
根据输出要求,首先在程序初始化阶段需对寄存器ACTRA配置输出引脚的极性,对寄存器COMCONA配置使能比较操作,设置寄存器T1CMPR比较器数值,初始化结束以后对寄存器ACTRA按照时序要求进行数组分配,程序实现如下:
static const int stepZ[4]={0x0033,0x003C,0x00CC,0x00C3};
disable();
initsys();
for(j=1;j<=a;j++) //a 为需要走的步数
{ for(i=0;i<=3;i++)
{ *ACTRA=stepZ[i];
delay(); //延时控制运行速度
asm(“ nop “)
}
}
如果要实现电机的半步工作只需改变数组stepZ[ ]的值,使其输出能满足半步工作的时序要求即可,原理与整步软件分配实现类似,在此不再详细分析。
经实践证明,该程序通过改变数组的循环次数来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行步数,通过改变数组的顺序可以很方便的改变步进电机的运行方向,通过对延时子程序的设置可以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行速度。
该方案对硬件资源要求较少,通过DSP输出后,只需要用L298或者类似的功率芯片即可实现对步进电机的驱动,但是该方案需要占用较多的软件资源,如果DSP得软件资源不够用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该方案。
3 细分改进
用硬件或者软件实现的环形分配器输出原理是一样的,四路经过相序分配以后的驱动电压加到步进电机的绕组上,换相时绕组的电流会产生突变,绕组电流的突变会造成电机输出力矩的大幅波动,使电机
运动在过程中,特别是运动速度较低的状态下会产生振动,从而降低步进电机的控制精度。
因此,对一些精度要求及平滑性要求较高的场合,除选取性能更高的步进电机之外,也有必要对普通的驱动器作一些细分改进。
对驱动器细分改进的目的就是使步进电机绕组的电流在换相的时候尽量平滑而避免电流突变,最理想的状态是控制绕组中的电流按照正弦规律变化。
要用数字信号控制绕组中的电流按照正弦规律变化是很困难的,在工程实践中只能近似地实现,比较常用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对四路输出OUT1~OUT4进行逻辑操作,利用频率更高的脉冲来对其进行逻辑与的操作;二是不对OUT1~OUT4直接操作,而利用DSP产生的更高频率的PWM脉冲来驱动L298芯片的使能开关,用以控制电机绕组电压的通断,从而达到控制绕组电流平滑变化的目的,变化过程可以逼近于正弦波。
细分后具体的频率和幅值要求要根据负载对电压和电流的要求来确定。
4 结语
DSP技术的高度发展为步进电机驱动器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步进电机的控制不需要专门去买昂贵又复杂的驱动器,借助系统中的2000系列DSP电路板,再外加一些辅助芯片即可实现对步进电机的精确控制。
本文介绍的两种驱动器设计方案都已经在不同工程中实
现,且实现都比较方便,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晓辉,李国宁.基于CPLD的步进电机控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7(4):11~13.
[2]孟军,等.二相步进电机细分驱动的设计与实现[J].电气应用,2007(12):84~87.
[3]黄将军,甘明.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PWM细分驱动器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7(1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