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促进实体经济迈向中高端。
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德技并修。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做法与过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以“让每个生命都出彩”为办学宗旨;以“师生幸福、企业青睐、社会敬重”为办学目标;以“勇于担当、善于学习、乐于合作、精于实践” 为育人目标。
秉承“厚德、弘毅、笃学、砺能”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德育内容,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实施工学结合、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活动。
做中学、做中教,坚持德技并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国学经典进校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课程、文化、活动、特色社团等提升育人效果。
课程育人。
学校开设了《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国家规定德育课程除外,还开设《心理与健康》、《公共艺术欣赏》、《美术》、《沙画》、《陶艺》、《经典古诗词》、《励志故事》、《企业文化》、《礼节礼仪》、《美文欣赏》、《弟子规》、《百首名曲赏析》等校本拓展课程。
利用拓展课程更加自由、自主和开放的特性,将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在其它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教育,把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职汽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AUTO TIME43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高职汽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研究何宇漾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153摘 要: 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背景下,汽车企业用人需求有所改变,调研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目前主要的校企合作项目内容和形式,分析了当前汽车专业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高职汽车专业,提出了校企双方如何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设策略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汽车专业 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1 引言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更加明确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2019年1月,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了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要求。
2021年11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由此可见,国家已从战略层面、政策导向上,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汽车生产企业、汽车服务行业对于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研究高职汽车类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对于汽车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高职汽车专业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高职汽车类专业所属的类别主要包括: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汽车制造类,交通运输大类中的道路运输类,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各高职院校开设汽车相关专业排名前三的为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分别为735,666和630个。
从专业备案数量,可以看出各院校培养了大量的汽车制造、检测、维修人才。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在2017年备案数仅为189个,五年之中增加了3倍多,也充分反映了国家政策和新能源车企的变化。
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1引言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转型升级,汽车产业已经逐渐向着智能汽车的方向发展,且需要更多的优质人才来满足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1]。
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逐渐与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人才培养中,依然延续着传统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智能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基于此,探究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2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的重要性智能汽车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并且构建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提升人才的素养,使其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2]。
其次,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可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且提升整体就业率水平。
最后,对于智能汽车专业的发展而言,可以吸纳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而促进智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尚且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智能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智能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而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于智能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3]。
首先,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并不健全,目前设计了自动驾驶制动、遥感以及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依然主要以教育部设计的课程体系为主,缺乏与现阶段智能汽车发展的适应性。
其次,在实践课程的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学校在智能汽车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多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智能汽车的发展模式来设计课程,但是并未结合智能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课程的实践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不符。
3.2智能汽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智能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
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究

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也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探究,以期推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一、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1. 产学研结合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是要实现产学研结合,以学校为依托,与行业内的汽车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研发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
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接触最新的汽车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同时企业也能够获得学校的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2.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实践机会。
学校与汽车企业可以共同打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汽车生产线上进行实训,接触汽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3. 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模式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和汽车企业可以共享各自的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使得双方都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教学,而企业也可以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1. 校企合作实习传统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通常是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理论学习,毕业后再在企业进行实习或培训。
而校企合作实习的方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实习融入到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提前适应汽车行业的要求。
2. 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还需要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给学生一定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企业定制课程企业定制课程也是当前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常见方式,这种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技术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一些专业课程,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培养更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建议

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建议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针对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
1. 教育体系改革,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实践,提高他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跨学科融合,新能源汽车涉及到诸多学科知识,包括工程、材料、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
因此,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建议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基础。
3. 实践与创新,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行业认证与资质考核,建议新能源汽车行业建立相应的人才
认证体系和资质考核机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能力的评估和认证,这样可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有利于提升行业
整体形象。
5. 持续学习与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日新月异,人才需要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建议行业组织和企业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
鼓励从业人员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需要教育体系改革、跨学科融合、实践与创新、行业认证与资质考核以及持续学习与发展等多方
面的支持和举措。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有所帮助。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本文在高职教育实施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
式 存在 的问题 的基 础上 ,深入 剖析 其原 因 ,并从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运 行 机 制 、配 套 的管 理 机 制 入
术 教 育 中产生 的一 种新 的人才 培养 模式 ,就是 指 学 校 与用 人单 位根 据 培养 对象 今后 确定 的工作 岗 位 需 要 ,共 同制 定 人 才 培 养 计 划 ,签 订 用 人 订 单 ,并 在 师 资 、技 术 、 设 备 等 办 学 条 件 方 面 合
不前 。
退班 的产 生 既浪 费 了 岗位资 源 ,又 使学 校重
新投 入精 力 以 帮助退 班 生 的二次 就业 。此外 学生
不合 理 的退班 造 成企 业 损失 ,使 企业 对学 校 的素
质教育 水平 产生 质疑 ,丧失 对学 校 的信 心 。
1 学生 理想 现实 不切合 . 3
D e e be 2Ol cm r 1
文 章 编 号 :1 7 — 4 6 (0 0- 0 3 0 6 18 9 - 2 1) 4 0 5 - 3 1
校 企 合 作 “ 单 式 "人 才 培养 模 式 的 问题 与对 策 订
罗 宇飞 ,张 永 栋
( 广东交通 职业技术学 院,广东广州 5 0 5 ) 1 60
LUO -e , Yu f i ZHANG n - o g Yo g d n
( un dn o G ag o gC mmu i t n oyeh i, u n z o 6 0 C ia nc i s ltcnc G ag h u5 5 , hn ) ao P 1 0
Ab t a t ” d rM o e San w e s n e a nn d . c u a u o n r ’ tc n l g d c t n T e c a . sr c : 0r e - d ”i e p ro n l r i i g mo e o c r d i o r u tyS e h o o y e u a i . h h r t n c o a tri s h o . n e p iec o e a i n a h e e te ma i z t n o t r ss B t t r s n . s o o lg s n n . ce c o 1e tr r o p r t , c i v x mia i f n e e t. u e e t mo t fc l e d u i s s o h o i ap e a v r i e ” d r o e o l a te t n t u n i ,g o e e o d rlv l t eq ai fo d r . s e i l r r e s i s Or e — d ” n yp y at n i q a t y i n r dt r e e, h u l y o r e s e p c al f ”o . t M o o t h e t yo d rt p ’tl n st i i g mo e t u c a im。 u p r n h n g me tme h n s . h t r e d n t e e’ a e t a n n d r n a me h n s s p o t g t ema a e n c a im t e mat sn e ig a. y r o i e t n in t ep o l mso o c , v n u l dt eo d ro w f c , o t s db d y t ee tr rs n e e . e t ,h rbe f t o n mu h e e t al l t r e fl ef t c n e a l n e iea d t n ye oh o e u h p h t u i s o e s d n s I h sP D r t e i lme t t n o o d rtp ”o i h rV C to a d c t n p ro n l h sa m ft t e t . n t i a e, h h u mp e n a i f” r e e fh g e O ai n l u ai e s n e o y e o r i i gmo e o a i e e it g p o lms i . e t n l ssO s a s s a df m e s n e tan n d tan n d n t eb ss f h x s n r b e . n d p h a ay i f t c u e . n o p r o n 1 r i i gmo e h o t i i r
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思政”在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思政”在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岑遗星 李然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摘 要: 我国汽车产业在21世纪以来得到迅猛发展,整个行业在世界的影响力可谓空前盛世。
吉利汽车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产业巨星,在行业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能源汽车专业通过与吉利汽车集团合作,打造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体系,对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和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依托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参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以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课程《新能源汽车全车网关控制与娱乐系统技术》为例,构建课程技能点和思政点知识体系,使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岗位标准、符合实际要求,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岗位适应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 课程思政 专业课程长期以来,高职教育普遍以专业教育和技能提升为主要教学考核目标,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并没有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有学科界限区分过分明显的现象。
这是影响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方式,脱离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不断创新改革,形成教育合力。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主阵地,要贯彻课堂教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2016)。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教育部印发,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给予了详细的指导性意见,为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明确了方向。
参考《纲要》,结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合理设计课程标准,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1 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1.1 校企合作模式——以吉利汽车产业学院为例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习近平,2017)。
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目录一、内容简述 (1)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2)三、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四、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4.1 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5)4.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6)4.3 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 (7)4.4 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 (9)五、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10)5.1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11)5.2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施路径 (12)5.3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推进 (13)5.4 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建设 (15)六、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16)七、面临挑战与问题剖析 (16)八、结论与展望 (18)一、内容简述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本文将分析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人才培养的需求。
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还将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如技术瓶颈、市场竞争、政策调整等,以便为人才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将探讨产教融合在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实施路径。
产教融合是指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发挥其在技术研发、实践应用、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高校和职业院校则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对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汽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汽车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人才短缺的挑战。
为了满足汽车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个背景下,理想汽车秉承“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与多所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该方案以“工学结合、实践导向、人才为本”为核心理念,旨在培养既拥有优秀工程素质,又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来说,该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
该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汽车工程、智能汽车技术、车身设计、车联网技术、汽车电子等方面的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汽车领域的各个方面知识,为日后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实训
该方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安排了大量的实习实训环节,包括实验、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室建设
为了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该方案在校企合作中共同建设了一批先进的实验室,包括汽车工程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车身设计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
四、人才培养模式
该方案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将在校期间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项目,与企业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深入交流,接触实际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总之,理想汽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为汽车行业提供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