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公式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选修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公式大全总结高中物理选修公式大全是一个广泛的话题,因为物理选修模块的不同选择可能会用到不同的公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中物理选修模块的公式总结:1. 选修 3-5 模块- 静电场中的电势公式:U = Uo - rt,其中 Uo 为电势零点处的电势,t 为时间,r 为电荷之间的距离。

- 电场强度公式:E = q/(4πkd),其中q为电荷密度,k为静电荷密度,d为电荷之间的距离。

- 电势能公式:E = -Ru,其中 R 为导体电阻值,u 为电势。

- 电荷分布公式:∑Q = 0,其中∑为所有电荷的合,Q 为电荷总量。

2. 选修 3-4 模块- 波动方程公式:▽2f = 2f/x2 + 2f/y2 + 2f/z2,其中 f 为波函数。

- 振动方程公式:f = -μ2f/t2,其中 f 为振幅,μ为弹簧弹性系数。

- 干涉公式:I = I0(1 + kv/λ),其中I0为参考方向的干涉强度,kv为垂直于参考方向的干涉强度,λ为光程差。

3. 选修 3-3 模块- 热力学温度公式:T = t(1 - s/c),其中t为温度,s为热力学熵,c为物质的热膨胀系数。

- 热传导公式:q = -kA(T1 - T2),其中 q 为热传导功率,k 为热传导系数,A 为接触面积,T1 和 T2 为两个物体的温度。

- 分子扩散公式:Pv = nRT,其中 P 为压强,v 为分子扩散速率,n 为分子总数,R 为气体常数,T 为温度。

4. 选修 3-1 模块-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 = ma,其中 F 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m 为物体质量,a 为物体加速度。

- 万有引力公式:F = Gm1m2/r2,其中F为万有引力,G为引力常数,m1和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 波动方程公式:▽2h = -4πGnλ,其中 h 为光程差,G 为万有引力常数,n 为光的频率。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选修 3 模块的公式总结,实际上物理选修模块的公式非常丰富,需要根据具体选择模块进行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汇总_一册全_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汇总_一册全_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动16.1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碰撞的特点:1、相互作用时间极短。

2.相互作用力极大,即内力远大于外力。

3、速度都发生变化。

一、实验的基本思路1、一维碰撞: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2、猜想与假设:一个物体的质量与它的速度的乘积是不是不变量?3、碰撞可能有很多情形。

例如两个物体可能碰后分开,也可能粘在一起不再分开。

二、需要考虑的问题①如何保证碰撞是一维的?即两个物体在碰撞之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之后还沿同一直线运动。

在固定的轨道上做实验——气垫导轨。

②怎样测量物体的质?用天平测量。

③怎样测量两个物体在磁撞前后的速度?速度的测量: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如利用匀速运动、平抛运动,并借助于斜槽、气垫导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等来达到实验目的和控制实验条件。

④数据处理:列表。

参考案例一气垫导轨和光电门研究碰撞。

参考案例二利用单摆研究碰撞参考案例三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碰撞参考案例四利用平抛运动研究碰撞研究能量损失较小的碰撞时,可以选用参考案例二;研究碰撞后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的情况时,可以选用参考案例三。

参考案例四测出小球落点的水平距离可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计算出小球的水平初速度。

实验设计思想巧妙之处在于用长度测量代替速度测量。

16.2动量定理一、动量1、定义:把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ʋ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p,用公式表示为p = mʋ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每秒,符号是kg•m/s3、动量是矢量:方向由速度方向决定,动量的方向与该时刻速度的方向相同。

4、注意:物体的动量,总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动量,即具有瞬时性,故在计算时相应的速度应取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5、动量的变∆p①某段运动过程(或时间间隔)末状态的动量p',跟初状态的动量p的矢量差,称为动量的变化(或动量的增量),即p = p' - p。

高中物理选修3-4、3-5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4、3-5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1.波的特征量及其关系(1)波长:波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相等的两相邻质点的距离叫波长;(2)频率:波的频率由波源的振动频率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的距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波速,波速由介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若光还和光的频率有关),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v =λ/T )2.介质中质点运动的特征:(1)每个质点都在自己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并不随波迁移;(2)后振动的质点振动情况总是落后于相邻的先振动的质点的振动3.波动图象(1)规定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连结各质点位移量末端得到的曲线叫做该时刻波的图象(2)用“同侧法”判断波动图像中质点的速度方向,用作切线判断振动图像中质点的速度方向(3)在一个周期内质点沿y轴振动通过路程4A,1/4个周期不一定是A;波沿x轴匀速传播λ,1/4个周期一定是λ/44、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v =△x/△t=λf=λ/ T。

5、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d≤λ(超声波(它是机械波非电磁波)定位原理:频率大,波长小不易衍射,直线传播性好)6、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干涉区域内某点是振动最强点还是振动最弱点的充要条件:(1)最强: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2)最弱: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δ= ;,即。

根据以上分析,在稳定的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

(振动加强的点还是做简谐运动,某....;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时刻位移可能为零)7、声波是纵波,能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声波在固体中波速大于液体大于气体.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

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的速度合理性公式

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的速度合理性公式

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守恒定律碰撞的速度合理性公式如此题:两个小球A 、B 在光滑水平面上相向运动,已知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 1= 4kg ,m 2= 2kg ,A 的速度v 1=3m /s (设为正),B 的速度v 2= -3m/s ,则它们发生正碰后,其速度可能分别是A. 均为+1 m /sB. +4 m /s 和-5m /sC. +2m /s 和- 1m /sD. -1m/s 和+5m /s 答案:AD一般解法:设碰撞后两物体速度分别是v A 和v B ,由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m 1v 1+m 2v 2=m 1v A +m 2v B ①分别将v A =1m /s ,v B =1m /s ;v A =4m /s ,v B =-5m /s ;v A =2m /s ,v B =-1m /s ;v A =-1m /s ,v B =5m /s 代入①中;可验证4个选项都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再看动能变化情况: 设碰撞前得动能为E k ,碰撞后的动能为E k ′E k = 12m 1v 12+ 12m 2v 22=27J E k ′=12m 1v A 2+ 12m 2v B 2 由于碰撞过程动能不可能增加,所以应有E k ≥E k ‘,据此可排除选项B ;选项C 虽满足E k ≥E k ‘,但A 、B 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发生碰撞后各自仍保持原来速度的方向(v A >0,v B <0),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选项C 错误;验证选项A 、D 均满足E k >E k ‘.故正确的选项为A (完全非弹性碰撞)和D (弹性碰撞)。

总结归纳后我们可以发现,被撞物体的速度(记为v 2)总在一个范围,假设被撞物体的起始速度为0,碰撞的物体起始速度为v 0,按照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我们可以求解被撞物体的速度(v 2)⎥⎦⎤⎢⎣⎡++∈0211021122,v m m m v m m m v 前者是分配速度,后者是教材例题的结论。

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定理

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

2、表达式:Ft=p'-p或Ft=mv'-mv。

3、注意:
①动量定理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②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③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

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④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

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动量变化:
(1)动量变化的表达式:。

(此式为矢量式)。

(2)的求法:
①若在同一直线上,则先规定正方向,再用正负表示然后进行代数运算求解。

②若不在同一直线上,则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求矢量差。

(3)△p的方向:△p的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的解法:
1.动量的观点与能量的观点
(1)动量的观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能量的观点: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

这两个观点研究的是物体或系统运动变化所经历的过程中状态的改变,它无需对过程是怎样变化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关心的是运动状态变化即改变的结果量及其引起变化的原因,简单地说,只要知道过程的始末状态动量式、动能式和力在过程中的冲量和所做的功,即可对问题求解。

2.利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是矢量表达式,还可写出分量表达式,而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是标量表达式,绝无分量表达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与动量定理(1)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动量与动量定理(1)

运用动量定理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明确研究过程,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 析; (3)选定正方向; (4)找出物体的初末状态并确定相应的动量; (5)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
4、 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 : 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作用, 也适用于变力过程。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 F 应理解为 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 也适用于微观现象和变速运动问题。
动量 p=mv
矢 kg·m/s
若速度变化,
量 (N·S) 则Δp一定不为零
动能 Ek= mv2/2
标 量
kg·m2/s2
(J)
若速度变化, ΔEk可能为零
动量与动能间量值关系:
p 2mEk
Ek

1 2
pv
五、冲量与功的比较
表达式
矢量性
作用 效果
受多个力的 计算问题
冲量 I Ft 矢量 功 W Fl cos 标量
引入: 我们以“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证明了动 量定理。即物体受恒力的情景。但是碰撞 过程中或实际情景中,物体受到的都不是 恒力,那么我们可以如何简化处理呢?
在变力情景下,可以采用“平均受力”简化
处理
Ft mv ' mv
或 I p mv mv
应用: 1、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0.18kg的垒球, 以25m/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 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 大小变为45m/s,设球棒 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 0.01s。求球棒对垒球的 平均作用力。
3. 对动量的理解 (1) 矢量性: 方向由速度方向决定,与该时刻的速度方向相同 (2) 瞬时性: 是状态量,与某一时刻相对应。速度取瞬时速度。 (3) 相对性: 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一般以地球为参考系。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高二(3233)班选修3-5总结一,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1.容易混淆的几个物理量的区别(1)动量与冲量的区别:即等效代换为变力的冲量I。

(2)应用Δp=F·t求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中物体动量的变化。

曲线运动中物体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求动量变化Δp=p′-p需要应用矢量运算方法,比较复杂。

如果作用力是恒力,可以求恒力的冲量,等效代换动量的变化。

(3)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

用动量定理解释的现象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分析力与作用时间的关系;另一类是作用力一定,分析力作用时间与动量变化间的关系。

分析问题时,要把哪个量一定、哪个量变化搞清楚。

(4)处理连续流体问题(变质量问题)。

通常选取流体为研究对象,对流体应用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3.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

(2)确定所研究的物理过程及其始、末状态。

(3)分析研究对象在所研究的物理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4)规定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式。

(5)解方程,统一单位,求解结果。

4.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①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②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a .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b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4.★★★普朗克能量子: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能量子的大小:ε=h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 称为普朗克常量.爱因斯坦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本身就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ε=hν。

二、光电效应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2)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3)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4)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理解:(1)光照强度(单色光)光子数光电子数饱和光电流 (2)光子频率ν光子能量ε=hν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密立根验证)E k =hν-W 0遏制电压U c e=E k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光电效应是指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发射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汇总(必修1、必修2、选修3-5第一章部分)(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汇总(必修1、必修2、选修3-5第一章部分)(完整版)

高中物理公式高中物理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0、三角函数:斜边的对边角αα=sin 斜边的邻边角αα=cos 的邻边的对边ααα=tan32130sin 0=2330cos 0=3330tan 0=2245sin 0=22cos450=145tan 0= 2160cos 0=2360sin 0=360ta 0=n 00sin 0=10cos 0= 5337sin 0=5437cos 0=4337tan 0=0180sin 0=1180cos 0-= 5453sin 0=5353cos 0=3453tan 0=414.12≈732.13≈一次函数中斜率角)为直线与坐标横轴的夹一般指的是变化量,αα∆=--=∆∆=(tan 1212x x y y x y k1、速度的公式:时间)是发生这个位移所用的是位移,t x t xv ∆∆∆∆=( 2、平均速度公式t x∆∆=v-*30060012-*45370530-*450450112x ∆y ∆α时间路程平均速率=2、加速度决定式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时间 关系式 at v v +=0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位移---时间 关系式 (x 是位移)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位移 关系式ax v v 2202=-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平均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中间时刻速度公式可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平均速度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中间位移速度公式2x v =8、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特点:①1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T 秒末,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n ::::::::……321321=2021at t v x +=2x 02υυ+=∆∆=t vt②1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 、nT 秒内,位移之比为2222321321n x x x x n ::::::::……=............③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 、第n 个T 内,位移之比为.........:7:5:3:1X :X :X ||||||=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都带竖)与((n m aT n m X X n 2m )-=- (注意这个推论不要求初速度为0)1|x X =12||x x X -=23|||x x X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千万不要忘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也可以认为是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此时也可以应用以上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选修3-3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理论是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有三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我们说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原因是分子太小了。

一般把分子看成球形,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米。

1摩尔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都是6.02×1023个,这个常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记作:N 6.0210mol 23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连接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桥梁。

已知宏观的摩尔质量M 和摩尔体积V ,通过常数N 可以算出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

每个分子的质量m M N =每个分子的体积v V N =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理解一般物体中的分子数目都是大得惊人的,由此可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①布朗运动间接地说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布朗运动的产生原因:被液体分子或气体分子包围着的悬浮微粒(直径约为103-mm ,称为“布朗微粒”),任何时刻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撞击作用不平衡,颗粒朝向撞击作用较强的方向运动,使微粒发生了无规则运动。

应注意布朗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分子运动的一种表现。

影响布朗运动明显程度的因素:固体颗粒越小,撞击它的液体分子数越少,这种不平衡越明显;固体颗粒越小,质量也小,运动状态易于改变,因此固体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②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叫做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②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大小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当分子间的距离r r ==-01010m 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分子间不显示作用力;当分子间距离从r 0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小得快,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从r 0减小时,斥力、引力都增在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分子力相互作用的距离很短,一般说来,当分子间距离超过它们直径10倍以上,即r >-109m 时,分子力已非常微弱,通常认为这时分子间已无相互作用。

二、内能:1、 分子的动能:由于组成任何物体的分子都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构成物体的每一个分子在任何时刻都具有动能。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及分子间的频繁碰撞,任何一个分子的动能都是不断变化的。

即使一个物体在稳定的状态下,构成物体的每个分子动能的大小也是不相等的。

组成物体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平均动能的大小决定了物体所处的状态,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宏观标志是物体的温度。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反之,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平均动能越小。

①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叫做分子的动能。

一切分子都具有动能。

②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做无规则运动的每个分子都具有动能。

但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每个分子的动能都不相同,讨论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无意义的。

在研究热运动中,有意义的是讨论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即分子的平均动能。

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温度和分子的平均动能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因此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 分子的势能: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且分子间又有间隙,分子间的距离可变,这跟物体与地球间的关系相当。

物体与地球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重力,物体与地球间有间隙—高度,且距离可变。

地球上的重物有势能—由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那么,分子间也存在着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分子势能。

因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复杂—既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又有相互作用的斥力,所以分子势能的规律也是复杂的。

当分子间的距离为r 0(=10-10m )时,分子处于平衡态势能最低。

因为分子间的距离r 大于r 0时分子间的合作用表现为引力,分子间的距离r 小于r 0时分子间的合作用表现为斥力,所以,当分子间距离r 大于r 0时,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大,当分子间距离r 小于r 0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综上所述,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是密切相关的。

宏观上看物体分子势能的变化可由物体的体积及物体所处的态(固态、液态、气态)决定。

①分子间存在着由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分子势能。

②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的距离的关系可用右图来表示。

当分子间的距离大到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认为零,定义比位置势能为零。

分子间距离从10r0逐渐小,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到r0时,分子间势能减小到最小。

当分子间距离从r0继续减小时,斥力做负功,即要克服斥力做功,分子间势能增加。

③分子势能与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定义:构成物体所有分子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显然,物体内能的多少与各分子动能的大小有关,与分子的势能大小有关,与分子的总量有关。

宏观上看,物体内能的多少由物体的温度、物体的体积(及所处的态)和物体所包含的分子数决定,即由三个参量决定。

比较两个物体所含内能多少时,目前我们只能讨论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

在比较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内能时,一定要抓住两者三个参量中的相同因素。

如:1kg的15℃的水与1kg的25℃的水相比,因为分子数相同,分子势能相同,前者分子平均动能小,所以后者的内能多。

1kg的15℃的水与2kg的15℃的水相比,因为分子势能相同,分子的平均动相同,而后者所含分子数多,所以后者的内能多。

1kg的0℃的冰与1kg的0℃的水相比,因为分子数相同,分子的平均动相同,前者分子势能比后者小,所以后者的内能多。

以上比较中它们只有一个参量不同,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参量不同时,问题就要复杂的多了。

如:1kg的15℃的水与2kg的25℃的水相比,因为,两者分子势能相同,而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数后者都大于前者,后者所含的内能多是可以确定的。

1kg的0℃的冰与2kg的0℃的水相比,因为,两者分子动能相同,而分子的势能和分子数后者都大于前者,后者所含的内能多也是可以确定的。

1kg的0℃的冰与1kg的25℃的水相比,因为,两者分子数相同,而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后者都大于前者,所以,后者所含的内能多也是位移确定的。

当然,若1kg的0℃的冰与2kg的25℃的水相比,因为,物体所含的分子数、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后者都大于前者,也是好比较的。

但是,在三个参量中有两个相对的不同,在我们不具有定量计算公式的情况下,则不好比较。

如:2kg的0℃的冰与1kg的15℃的水相比,因为,前者分子势能和分子的平均动能都小于后者,而分子数后者却大于前者,具体两者的内能哪个偏大则无法确定。

⒋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⑴分子势能的大小跟其它势能一样也是相对的。

若选分子间的距离无限大时分子势能为零,那么,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分子势能不但最小且是负的最大值。

⑵物体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动能和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无关。

这两者一个是微观的能量一个是宏观的能量,自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你把一块冰举得再高,且让它具有较大的速度,它的机械能可能很大,但它的内能并没有变。

⑶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时,可能仅是物体分子动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仅是物体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当然可能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发生了变化。

三、热和功:⒈通过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⑴大家知道摩擦生热的道理,我们把两块冰放在一起互相摩擦对冰做功,过一会冰可以变成水,使原来两块冰的内能(分子势能)增加;给自行车的车胎充气时,人通过气筒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我们会发现气体的温度升高(使气筒变热),使原来的空气内能(主要是分子的动能)增加。

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些例子说明通过做功不但使物体分子的动能增加还会使物体分子势能增加。

总之,外界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⑵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做功冲程”是高温、高压气体膨胀推动活塞运动对外做功,其特点是气体温度降低(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减少),气体内能减少。

你知道电冰箱能够制冷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吗?先通过压缩机把致冷剂压缩,在让被压缩的致冷剂在冰箱内的蒸发器中迅速蒸发膨胀对外做功,对外做功的同时致冷剂温度迅速下降。

这两个例子说明,物体对外做功(或称外界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综上所述,通过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要能理解好这个结论,同学们还要多思考,多注意周围所见的能证明这个结论的实例。

⒉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⑴用烧热了的电烙铁与焊锡接触,过一段时间焊锡就会熔化。

像这样把存在温差的两个物体放在一起,温度较高的物体过一段时间温度会下降,而温度较低的物体过一段时间温度会升高。

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较高的物体把一部分内能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有时把这个过程叙述为温度较高的物体把一部分热量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结果使两个物体的温差逐渐减小。

这个吸热和放热的过程叫做热传递,能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必须存在温差。

⑵一个物体吸热内能增加;放热内能减小。

⒊关于物体内能的变化。

应该指出的是,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知道“功是能量转换多少的量度。

”那么,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一定存在着内能与其它形式能之间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在物体间转移,能量的形式并没有发生改变。

由上述分析可知: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的问题上是完全等效的,并不能由物体内能变化的情况来判定是做功的结果还是热传递的表现。

物体内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是既有做功又有热传递,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来分析自然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W)与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之和等于物体内能的增量(ΔE)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为:ΔE=W+Q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区别: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但二者本质上有差别。

做功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

而热传递是把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3、功、热量、内能改变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①内容:在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它的内能的改变量等于这个过程中所做功和所传递热量的总和。

②实质: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体现。

=+③表达式:∆E W Q④为了区别不同情况,对∆E、W、Q做如下符号规定:∆E> 0 表示内能增加∆E< 0 表示内能减少Q > 0 表示系统吸热Q < 0 表示系统放热W > 0 表示外界对系统做功W < 0 表示系统对外界做功四、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形式,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一种对应的能。

2、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互相转化,转化过程中遵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