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单元考点链接 分析小说的情节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考点 梳理和分析小说情节(课件)

3.(2023四川乐山18题)下图概括了老卢的人生经历,请你根据小说内容 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故事情节。
思维导图串方法
考向2 分析情节作用(2023、2017)
成都设问学考点 1.(2023成都B卷11题)傅队长已经带领队员走出了饥饿困境,为什么作者 还要在最后一段写傅队长的长征经历?请简要分析。 2.(2017成都B卷11题)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赏析。
2.(2023重庆A卷14题)读小说要体味有意味的形式。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 子独立成段,如果将其合并为一段,其表达效果有何差异?
思维导图串方法
考点针对练1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4题。(18分)
文章详见学生用书 • P39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家境贫寒的学生们十分珍视受教育的机会,为下 文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③~⑤段):贝尔纳先生决定推荐雅克等四名学生角逐中学 助学金,但雅克没有获得家人的同意。 第三部分(第⑥~⑩段):贝尔纳先生安慰雅克,成功说服雅克的外祖母, 并提出无偿给雅克补课。
创新设问看趋势
教材创新设问 (九上《三顾茅庐》教参“教学设计”)文中诸葛亮有大段对天下大势的 分析,即著名的“隆中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 展的正确预见。他通过对形势的精辟分析与准确判断,提出了争取荆、 益二地,利用魏、吴矛盾,造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徐图中原,进而实现 统一的方针。这段描写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盖世才能和惊 人智慧,也突出了诸葛亮确实值得刘备三顾茅庐。
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多角度梳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专题03小说情节之情节及其技巧作用分析题-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解读课件

小说阅读
-Hale Waihona Puke -小说考什么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3种常考题型①情节梳理、概括题②情节安排、手法题③情节及其技能作用分析题
导语
-4-
让你眼花缭乱,不急,慢慢来
第三讲
情节及其技能作用分析题
什么是情节作用: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的作用就是情节作用。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它包括两种情形: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情感、主题、读者等方面考虑,但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构思技能”)结合在一起考查。
答案: ①叙述中插入议论,采用对照手法;②揭露专制制度对人思想钳制之深、影响之大,揭露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③突出主旨,令人寻思,给人启示。
回扣教材
(一)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或标题;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承上启下、线索、悬念、伏笔、铺垫、推动)
(1)题干中往往有“情节”“情景”“开头”“结尾”等字样。(2)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作用”“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一结尾显得很“另类”,请问:结尾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三章 小说阅读 3 分析情节结构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 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 末时间等。
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
微积累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
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
(2)有限视角
“ 有限视角 ” 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
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
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 3.叙述人称
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式前面还会有序幕, 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
(2)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
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
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
(3)蒙太奇式结构:或叫 “镜头组合式”,
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 体感,同时可以省去冗长的交代和过渡。
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一种思想和
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
——故事讲
内容索引
叙述方式 · 安排技巧 · 运行模 用
把握文本情节,答好情节题
理解必备知识 叙述方式·安排技巧·运行模式·段落作 用
一、情节的概念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
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
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
03 梳理概括情节(从教材中来,到高考中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阅读(全国通用)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 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 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 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 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 的口里。
的则是要求就文本局部进行梳理概括,且有明确的指向性
暗考型: 1.(2022·新高考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 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江上》) 高考 2.(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链接 《秦琼卖马》) 3.(2018·全国Ⅲ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微纪元》节选) 明考型: 4.(2016·江苏卷)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会明》)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 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 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 或是你的坟墓。”
横截面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意识流式 欧·亨利式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 往来 篇目:《墙上的斑点》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 都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篇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练习·《母亲》】
情节的作用? P.40典型题型2
情节
形象
主题
艺术特色
2.①情节: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 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形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③艺术特色: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 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练习·《捡烂纸的老头》】
答: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 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2 分)。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 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2分)。 ③艺术效果: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 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 拔,令人惊奇(1分)。 4.突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小人物在现代社会的 孤独感
小说鉴赏之
——情节结构
小说阅读的常考点
梳理(分析)故事情节;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典型环境; 概括小说主题; 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考点突破· 概括分析情节】 常见设问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②请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 ③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④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考点突破· 概括分析情节】
⑤作者重复叙述某一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人 物的某一性格特征。 ⑥熟悉情节的表现手法 如:叙述上的倒叙、插叙,结构上的伏笔、悬 念、照应等。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提升教程》P38 一、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小说的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3、一波三折式:情节摇摆 4、“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二、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1、线索 2、悬念 3、照应 4、伏笔 5、铺垫
3 单元考点链接 分析小说的情节

单元考点链接分析小说的情节《春蚕》一文,一条主线和四条副线交织在一起,为主题服务,帮助读者对作品获得深刻而完整的印象。
《英雄的舞蹈》一文,以时间为序,以张小赖的言行、心理活动为主线,呈现了旧中国农村沉滞又急剧改变的社会现象。
一、概念小说情节是在小说作品所供应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冲突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务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详细的生活事务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很多多的细微环节。
小说故事中的冲突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干脆确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二、常见题型1 .情节概括(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 .情节作用分析(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小说情节支配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4)分析情节构思的特点。
1.小说情节内容的概括“四留意”命题时,往往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或从部分段落设置理解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售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存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觉,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望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容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时常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婢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闲聊。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师用书:单元考点链接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含答案

单元考点链接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本单元三篇小说都有典型的环境描写。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环境的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对社会环境的描写,《边城》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必不可少,有时甚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读者在读小说时,不要脱离当时的环境;在鉴赏评价一部小说时,要考虑环境描写。
1.含义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
2.分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做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
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1.解答环境特点类题目“四步骤”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类型,即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第二步:找出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描写的句段好找,找社会环境描写的句段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写作的时间等。
第三步: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
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
另外,要注意题干用语“景物(环境)特点”与“景物(环境)描写特点”是两个不同概念,“景物(环境)描写特点”要从描写技巧方面解答。
2.解答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的步骤(1)解答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的步骤第一步:找出环境描写的具体句段,分析环境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考角度。
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鲁人版语文必修4课件:第3单元 单元考点链接 小说阅读——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 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 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 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 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 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 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题方法: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个定性分 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 用一句话作定性式总结。“几个方面”是指: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 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 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最后,体悟 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
2.结合背景分析心理。要结合背景,设身处地地分析人物语言、行动所隐 含的心理动机或意图。
3.借助文句体会情感。要注意文中议论句或抒情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和态度。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概括分析要表述准确。人物身份定位要准确。分析人物性格,以情节、 背景为依据,不偏颇,不拔高。组织答案时,如果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一 种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一个特点。如果题目不需要分析,直接写出形 象特点即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 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考点链接分析小说的情节《春蚕》一文,一条主线和四条副线交织在一起,为主题服务,帮助读者对作品获得深刻而完整的印象。
《英雄的舞蹈》一文,以时间为序,以张小赖的言行、心理活动为主线,展现了旧中国农村沉滞又急剧变化的社会现象。
一、概念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二、常见题型
1.情节概括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情节作用分析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4)分析情节构思的特点。
1.小说情节内容的概括“四注意”
命题时,往往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或从部分段落设置理解层次性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
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种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马兰花流泪,是在情节的不同阶段,基于特定的情境、心理发生的,要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从所在的矛盾冲突、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次流泪是丈夫对马兰花的行为不理解,并做出了将菜篓子踢翻的过分举动时,马兰花面对丈夫的指责,内心虽满是委屈,但隐忍不发。
第二次流泪是当丈夫不停地唠叨指责时“眼里含着泪”,这是对丈夫不通情达理的气愤不满。
第三次流泪是看到麻婶女儿的来信时“满眼的泪水”,这泪水有对麻婶借钱记账的感慨,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更有对丈夫思想行为转变的释然。
【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