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考点1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高考试题中的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往往与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紧密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查重点的变化,即由过去直接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转变为要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某一情节作用,对情节手法(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也趋于精细化。

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常设题型有以下三类:概括情节、分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

知识回顾一、情节安排技巧1.线索。

小说的线索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其目的是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悬念。

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如2016年全国I I卷《战争》的开头。

3.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即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4.伏笔。

伏笔是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5.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在不同部位的互相关照与呼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如《祝福》的开头和结尾。

二、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方式(1)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

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1)情节结构题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1)情节结构题

情节 手法类
①本文在叙述手法(人称
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
何效果
题干中有“叙
②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 展开的
述”“展开”
③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 “构思”“人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 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 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 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③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 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 任务就可以了。
④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 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 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 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增强艺术感染力。
文本知识图解
真题示例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 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 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 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高考语文小说答题技巧篇

高考语文小说答题技巧篇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知识链接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2.小说的情节结构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

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最新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

最新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

最新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了备考高考语文,阅读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复习环节,而分析小说情节则是其中的重点。

掌握了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还能够提高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情节。

一、情节的含义与重要性情节是小说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精神活动与事件的总和。

小说情节是对毕生经历和成果的高度浓缩,它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深刻思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因此,分析小说情节是读懂和领悟小说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1.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在分析小说情节前,要首先了解整个小说的结构,包括小说的主题、情节线、名字、人物等。

了解整个小说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情节,理解小说的故事脉络。

2.把握小说的关键事件小说中的事件可以分为主线和次线,而主线的发展就是小说的情节发展。

因此,要把握小说中的关键事件,理解事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事件背后反映的作者思想。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情节的铺陈往往是由人物行为所推动的。

因此,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进而分析情节的发展。

4.体会小说的情感倾向情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分析小说情节时,要体会小说的情感倾向,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情感要素,从中分析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三、情节分析练习题及答案1.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极其坎坷,同时,故事情节也充满着阴暗的色彩。

请问,这个小说的情节由哪些元素构成?答案:这个小说的情节由祥子的悲惨命运、社会不公、人性的扭曲、毒瘤般的环境等元素构成。

2.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相识之初,他们对彼此都有很大的偏见,而经过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们的关系得到了转变。

请问,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有哪些变化?答案: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伊丽莎白变得更加成熟,思想更加开放,胆识更加豁达,而达西则表现出更多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逐渐摆脱了高傲自大的心态。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 第1讲 整体把握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 第1讲 整体把握



2020
全国Ⅱ卷
《书匠》 (节选)(葛亮)
书匠老董的 工匠精神



技巧 √ √ √

主题 √
关键能力
①信息获取能力;

②理解掌握能力; ③知识整合能力;
④研究探索能力;
⑤语言表达能力;
⑥人文思维能力;
⑦创新思维能力;
⑧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
第1讲 整体把握
语文
文体必备知识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文学体裁。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加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 主题,共同构成小说四要素。 按篇幅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按题材分: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神怪小说,笔记 小说等。 按流派分: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 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语文
[附]小说“文本特征”新考知识点 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 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在比对中相互映衬,使人物形象更 加具体丰满;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实主义注重如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 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和“虚构” “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 运进行臆造和歪曲。“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 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 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 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把握小说情节题三大考点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把握小说情节题三大考点
我爹穿了新衣裳,下晌的饭竟也不要吃,直奔汽车站。他要当天赶回去。想回去就 回去吧,七十里地,到镇上最多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从镇上再回家,那几步路我爹怎会 放在心上。
从镇上的汽车站出来,我爹拽着他的拉杆箱心静气闲地站定,摸一摸他的光脑壳,抻 一抻新衣裳,掸一掸新皮鞋上的灰尘,四下一打量,天哪!他这才发现忙中容易出差错,急 赶慢赶,他竟然忽略了一个令人十二分不愉快的事实——天黑了。
梦里,金色的月亮渐渐沉下,东方的天际,呈现一片浩浩紫气,壮观的太阳正 在冉冉升起——天亮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请围绕父亲这一形象梳理本文的基本情节。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原文基本上是按顺序叙述了父亲 换上新衣前后心理变化,在梳理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答案:开端:农村的父亲来城里看“我”, “我”给父亲添置了新衣服。发展: 父亲换上新衣服后,急不可待地要回老家。高潮:父亲回到镇上后天黑了,为 了显示自己的新衣,父亲决定在镇上住旅馆。结局:父亲在旅馆看着自己的新 衣,有深深的满足感。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 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 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 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 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 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 “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考点1 把握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

其主要作用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题型1 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考查。

(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线索——串联故事情节的东西(3)抓住场面来梳理: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方法突破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考查梳理情节,还是考查以分析情节为基础,概括人物的心理、态度等的变化,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抓线索,或抓场面,或抓中心事件,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通过梳理文章层次,抓住每层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题型2 分析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特殊情节的作用:(1)小说开头的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命题规律1.围绕概括故事情节命题概括小说的情节,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述;③概述小说的部分内容(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围绕情节构思及作用命题分析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作用命题。

常见设问方式有以下几种:①文中写的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某段写的某某事物(或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③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入题套路概括小说情节和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是不同性质的两种题目,考查目的不同,答题方向和答题模式也不一样,答题时必须看清题目,明确要求。

1.寻找线索小说常以激烈的矛盾冲突为线索,如《祝福》中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贯穿小说的始终,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小说的线索很多,具体事物、中心事件、人物的情感都可能成为组织材料的线索,抓住这些线索,全文的情节就清楚了。

2.抓住场面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场面的转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一般一个场面就能概括一个情节。

如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进贾府大门为界,分为两大部分,而进贾府大门之后又有拜贾母、会诸亲、拜舅父、宝黛会、晚餐等主要场景,理清这些场面,全文的情节也就清楚了。

3.抓情节发展即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来划分文本,依次归纳情节。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发展部分还要细分,有时高潮同时也是结局。

4.三对一给法分析情节的作用,可以沿着“三对一给”的思路进行思考。

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可从首尾呼应、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情节突转、制造巧合、铺垫、对比等角度考虑;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就是要说明该情节便于突出人物的何种性格;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就是要说明该情节便于点出怎样的主题;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如“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名师带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

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

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

夏天卖麻酱面。

卖馅儿饼。

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

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

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

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

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

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

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

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

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

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

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这些,都是老主顾。

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

大包小包,五颜六色。

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

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

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

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

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

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

“出来!出来!”是叫阵。

没人劝。

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

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

从里糟到外。

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

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

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

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情节安排作用的能力。

作答本题,在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阅读开头两段和结尾,看这两处写了什么,有何特别之处,然后结合套路四里的知识要点,寻求答题方向。

开头两段写的是馆子里的情形,展现的是市井生活,捡烂纸的老头是小说的主角,却没有出场,这是小说开头的特别之处。

结尾写捡烂纸的老头死后留下八千多块钱,仅此而已,这钱是怎样积攒来的,他准备干什么用,都不作交代,这是结尾的特别之处。

开头写市井生活,主角迟迟未出场,可从铺垫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读者想知道的却没有交代,可从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一繁一简,反差巨大,可从突破常规、令人惊奇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①开头两段写馆子里的情形,展现市井生活,交代人物活动场景,为捡烂纸的老头出场作铺垫。

②结尾只写捡烂纸的老头留下巨款,并不交代相关情况,以此结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一繁一简,反差巨大,突破常规写法;繁笔显得舒缓,简笔显得急促,繁笔和简笔相结合,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抢分技巧1.答案一目了然概括情节的答案要能体现情节发展的特点或思路,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可根据情节特点和设问方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答题模式,或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模式作答,或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表明情节的演进,或用箭头符号连接几个具体情节,如“买药→煎药、吃药→谈药→药的后果(上坟)”。

2.规范答题模式分析情节的作用,尽量采用常用的答题模式组织答案,如“为……情节发展作(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表现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形象;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地表现主题。

也可以分条组织语言,用数字序号或分号标明。

3.注意运用术语注意用专业术语答题,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却又步步设伏,前后呼应;巧用悬念法、误会法、扬抑法、突转法等。

跟踪训练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亲爱的土地安晓斯麻根叔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烦了。

整夜整夜不睡,哗哗啦啦地不知道在写啥,费多少电。

就嚷。

麻根叔只安静了那么一小会儿,又是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不说话了。

自从与儿子们分了地种,麻根叔的体力活儿是轻松多了,可心事却重了不少。

三年前,两个儿子都劝麻根叔把自家的四亩责任田,流转给沁水湾的老金专业合作社种植。

麻根叔说,为啥?为啥?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自己会种。

你们不愿种你们就流转吧。

两个儿子无奈,就和麻根叔分了地。

麻根叔早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种地。

大儿子经营着几辆大货车,生意做得还不错。

二儿子开着个超市,种地的事从来都没问过。

这些年,家里这几亩地都是麻根叔在种,只是农忙季节,两个儿子才过来搭把手。

可分了地,麻根叔就没了活儿干。

这让麻根叔很生气。

因为该浇地了,麻根叔就去地里。

一看,浇过了。

找到流转儿子土地的老金。

老金笑笑,晚上浇地,看不清,水都流到您老的地了,我还上了复合肥哩。

算了,就不收老叔您的水钱化肥钱了。

把麻根叔也说笑了。

收我钱,你还得赔我钱呢,谁叫你浇我的地了?谁叫你给我的地里施化肥了?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该是个丰收年景。

麻根叔早早地就让麻根婶准备好袋子,省得收新麦子时慌张。

过了几天,麻根叔和麻根婶到了自家地块,傻眼了。

黄黄的小麦没了,只看到了麦茬和麦秸。

心里就想,老金你敢把我的麦子也收了,算你小子有种。

这次不会和你罢休。

老两口回到家,发现门前放着一堆新麻袋。

摸摸,全是小麦。

算算,自家的一亩地也不应该收这么多啊。

找到老金。

老金正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喝茶。

麻根叔说明来意,老金说算了,合作社收的麦子多,不在乎您老的那点儿小麦。

倒是弄得麻根叔不好意思了。

秋季种玉米,麻根叔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地去自家的地里查看出芽状况。

却又是“被”夜里浇了水,施了肥。

老金说,麻根叔您看啊,我浇水时水乱流,挡不住啊。

化肥您老也别上了,我浇水时都按科学施肥方法上够了。

您老这一亩地,我让科研人员检测了,土壤里缺的元素都补上了,今年的收成会更好。

您就放心吧,少不了您老的粮食。

抽完了一袋旱烟,麻根叔笑笑说,老金你小子不要给我耍心眼儿,我这一亩地说啥也不会流转给你。

老金喝了口茶,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

您老尝尝这中华烟,看看比您的旱烟强不强?说不吸不吸,麻根叔还是接了烟。

心想老金这小子真是发了啊,办个合作社就整天喝茶吸中华,还开着小轿车。

老金给麻根叔续了茶水,又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

商量个事呗,麻根叔。

您老过去当过村里的会计,就来我这里干呗。

我这里正缺个会精打细算的能人呵。

说得麻根叔心里痒痒的。

停了一会儿,麻根叔就笑笑说,那你小子就顺道把我的地弄走了不成?没了地我以后种啥……折腾来折腾去,麻根叔就是睡不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