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对外贸易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影响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影响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影响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对外贸易的国家之一。

自汉代开始,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这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的商品生产和流通。

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瓷器、茶叶和药材等,而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金银、香料、玛瑙等奢侈品。

这些贸易使得中国各地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丝绸业和瓷器业成为了中国的传统特色产业。

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流通,各地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使得商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加速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其次,对外贸易带来了财富的积累和资源的利用。

外贸带来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积累了大量的金银财富。

货物的流通促进了商业发展,商人们从贸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进而推动了资本积累的过程。

这些财富的积累也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军事力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对外贸易也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进口的金银和奢侈品丰富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

另外,中国还通过对外贸易获取了珍稀的药材、动植物和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对中国的科技和医药事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对外贸易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在海外享有盛誉,各地商人前来购买和学习中国的制作工艺。

这促进了中国的制造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传统。

同时,中国也从海外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农业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栽培技术和渔业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最后,对外贸易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观念。

贸易使得中国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并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商人们的崛起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商业活动成为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城市文化的繁荣。

贸易往来还带来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事业单位考试中,文史常识的考察一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政热点紧密相连,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稳定上升,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贸易偏差。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我们本期将会以历史时期为线索,梳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演变。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开始时期。

这段时期内,由于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与西域的交通的沟通,中国与西亚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更是将中国的产品运到了西亚大秦等地,为了方便对外贸易的管理,国家还设立了大鸿胪进行管理。

唐宋时期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唐代的长安更是当时亚洲的经济中心,世界各地商人往来,唐宋政府更是设置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这段时期内中国主要对外贸易的国家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等国家。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和红海沿岸,沿途所经之地都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明朝的海上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建立了朝贡贸易。

但明朝中后期由于国力衰微,倭寇不断骚扰,明朝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到清朝时期,延续了明朝类似的做法,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只留了广东十三行来进行贸易,并且严格把控对外贸易,至此古代对外贸易进入了萧条时期。

【小试牛刀】在宋代,为了繁荣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贸易,设立的专门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理藩院B.市舶司C.宣政院D.门下省【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政府机构。

A选项理藩院是清朝为统治少数民族,解决西藏等少数民族的管理问题设立的最高权力机构;B选项市舶司是唐宋时期,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C选项宣政院是元朝政府为了管理佛教和西藏地区事务设立的机构;D选项门下省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分,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本题涉及对外贸易,B选项符合。

(完整版)简要分析古代的对外贸易的表现

(完整版)简要分析古代的对外贸易的表现

简要分析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其启示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表现: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朝代主要是汉朝和唐朝,汉代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发展贸易,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甚至印度进行贸易,当时与朝鲜半岛、日本的贸易往来更是十分频繁。

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大量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在古代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危机,这主要表现在明清两朝。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前后,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是朝贡贸易,往往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所以政府在贸易中负担了沉重的开支,这种贸易也不可能持久;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面,就是实行“海禁”政策,明初,明太祖因为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对外贸易;明朝中后期在倭寇势力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清朝的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严格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其原因如下: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

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中 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什么

中 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什么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调整。

其中,有一项政策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便是“闭关锁国”政策。

要探讨“闭关锁国”政策为何重要,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在秦汉时期,对外贸易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受到交通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贸易范围相对较窄。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

到了唐宋时期,对外贸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的长安成为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各国商人云集;宋朝则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设立了市舶司来管理对外贸易。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推行。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统治者认为无需过多依赖对外贸易。

从政治方面考虑,统治者担心外国势力的入侵和国内反清势力与外国的勾结,企图通过限制对外交往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从思想文化层面而言,长期以来的“天朝上国”观念,让统治者和民众对外部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兴趣。

“闭关锁国”政策在实施初期,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作用。

它减少了外部势力对国内的直接冲击,使得封建统治得以延续。

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在西方各国纷纷进行工业革命、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却因封闭而无法及时了解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这导致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其次,对外贸易的限制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原本繁荣的海外贸易逐渐萎缩,国内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失去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会,无法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再者,“闭关锁国”政策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和碰撞,使得中国的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思想逐渐僵化。

与“闭关锁国”政策相对的,是唐宋时期相对开放的贸易政策。

在这些时期,中国积极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不仅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将自身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精品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精品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精品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以前数千年的时代。

最早期的对外贸易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当时西汉的长安和当时时候的部分古城市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综合贸易活动。

那时候,中国向西域的丝绸和汉族的贸易组织(中外对贸易)已经形成了。

汉朝时期,汉代继续发展、拓展了秦代修建的丝绸之路,使其可以连接更多的西域地区,丝路的贸易组织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的古代贸易活动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同时,汉朝也在海外建立起了使馆用以保护贸易活动。

至唐朝时期,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进入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贸易活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唐朝时期,中国和东南亚诸国以及中亚、阿拉伯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并建立起了经济文化上的紧密关系。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对外贸易逐步形成了泛亚洲的贸易网络。

宋朝时期,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规模。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史鉴•民俗•农艺•茶坊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倪方六中美贸易问题眼下是关注度较高的一个热点 话题。

其实,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相当悠久:西汉 时已设专门的外事机构大鸿胪寺;唐朝始设专门 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北宋时期就曾颁布了世 界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法规《市舶法》和反走私法 《漏舶法》等。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 一直都是顺差,即史籍记载的“出超'鄉时期的对外贸易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 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

汉武帝在朝廷中首 设相当于现代外交部的大鸿胪寺,接待人员中已 有专职翻译官,此即《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武 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 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其实,比大鸿胪寺更早的外交官员当属秦始 皇时代的“典客”。

“典客”级别很高,系九卿之一, 汉景帝在位时更名为“大行令”,当时京师还设有 涉外旅店“蛮夷邸' 专门接待外国商使。

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 市。

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值,除西北丝 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 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交会,被称为 “西南丝编之路”;去朝鲜半岛有“乐浪道' 不仅运 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 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编之路”。

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 得最远的。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 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 外,皆重译贡献。

”可见中国当时国际贸易能力之 强大。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方式,外 国来的商品被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 品则叫“赐”或“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等价的官 方贸易行为。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带有军事、政治目的,事 实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经贸活动。

《史记•大 宛列传》记载,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 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 万”。

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海禁”为主要策略,即限制海上贸易,重视内部自给自足。

唐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仅限于陆路。

唐朝时期,与海外贸易繁荣的阿拉伯、波斯等国家之间建立了贸易关系,但很快又被废除。

宋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等地的商人建立了贸易关系,但仍禁止民间私人贸易。

明朝时期,曾开放海上贸易,但在崇祯年间恢复海禁政策。

2. 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较为保守,逐渐与西方列强建立了贸易关系。

不过,由于西方列强的霸权主义,中国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农产品及手工艺品。

同时,清朝政府还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外商在中国内地投资和生产。

3. 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国外推广出口商品,并采取政策吸引外商到中国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货运动”,鼓励国人购买国货,提高中国自主经济的实力。

同时,民国政府还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但也出现了外资垄断等问题,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贸易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方向是走向开放,先后实施引进外资、开放沿海、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政策。

19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逐步实行市场化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1992年,中国提出了建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贸易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对外贸易政策因时代背景和国情而有所不同,但均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标。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国从古至今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历史演变:1.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1400年)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起点。

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贸易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交换的商品是丝绸、茶叶、瓷器和香料等。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通过扩大贸易活动来获取资源和财富。

2.明代海禁政策(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因为经济和政治原因,中国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亚洲和欧洲国家的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并且限制外国宗教的传播。

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国内贸易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增长。

3.清代垄断贸易(1644年-1842年)清朝时期,中国实行了由国家垄断的对外贸易政策。

清朝设立了“广州会馆”和“澳门审理署”,对所有与中国贸易的船只进行审查和管理。

此外,清政府还实施了与英国、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单一贸易政策,即“广东系统”。

这一政策限制了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的活动,只允许他们在广东进行贸易。

4.鸦片战争及之后的开放政策(1842年-1949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到列强侵略,被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

中国受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设立贸易公司,减少对外贸易的关税和壁垒,并且积极引进外国的科技和资本。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于吸引西方国家的投资和技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5.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贸易政策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然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由政府的计划和控制向市场的自由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对外贸易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

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