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阅读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宋代)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创作背景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赏析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

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

热门-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

热门-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参考答案: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③去?[注]①此词大约作于1097年春三月,其时,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被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③潇湘:潇水、湘江。

8、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9、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

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5分)答:答案:8.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答出4―5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表达了一个屡遭贬谪的词人失意的怅惘(惆怅)、内心的凄苦和对前途的渺茫。

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和《阮郎归》古诗词比较阅读

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和《阮郎归》古诗词比较阅读

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和《阮郎归》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彬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萧湘去?阮郎归秦观①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②,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被贬郴州时。

①丽谯:城们楼。

《小单于》:唐代大角曲名,此借指角声。

1.请根据《踏莎行·郴州旅舍》上阕的内容,概括词人“恨”的原因。

2.《阮郎归》上阕中“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词人在“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句和“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句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答案】1.(1)遭遇贬谪,不被重用、不被人理解。

(2)孤身飘零,对远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

2.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漫天风雨,庭院深深,城楼传来的曲声打破了夜的清寂漫漫的长夜就在孤独和冥想中悄然度过,描绘了一幅寂静凄清的画面,烘托渲染了孤寂哀伤的情感。

3.相同:都表现了远离家乡的羁旅思乡之情和孤寂哀伤之感。

不同:“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多了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产生的愤懑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内容、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来分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篇一」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参考答案: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篇二」踏莎行①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秦观因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答:(2)请从寓情于景的角度对词的上片进行简要赏析。

答6、(1)[答案] 抒发了作者因遭贬谪(2分)而产生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

(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要深入理解表情词语和注释。

(2)[答案] 作者借描写“迷雾”“孤馆”“春寒”“杜鹃”“斜阳”这些令人感伤的景物,(2分)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1分)而这种凄冷氛围正是秦观内心极度伤感的写照。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踏莎行(雾失楼台)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苏幕遮(燎沉香) 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踏莎行(雾失楼台)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苏幕遮(燎沉香) 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踏莎行(雾失楼台)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苏幕遮(燎沉香)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踏莎.行(shā) 贬谪.(zhé)B.驿.使(yì) 冉.冉(rǎn)C.蘅皋.(ɡāo) 燎.沉香(liào)D.溽.暑(rǔ) 小楫.(jí)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堪(哪堪,哪里经受得住)尺素(代指书信)B.幸自(本自,原来是)冉冉(缓慢流动的样子)C.一川(一片山川)初阳(初升的太阳)D.侵晓(临近拂晓的时候)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晏幾道,字叔原,号小山;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

二人都是“古之伤心之人”。

B.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他的《清平乐》。

C.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他赢得了“贺梅子”的美称。

D.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著有《清真居士集》。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梦后楼台高锁,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幾道《临江仙》)(2)从别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幾道《鹧鸪天》)(3)百啭无人能解,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清平乐》)(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5)若问闲情都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贺铸《横塘路》)(6)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参考文档】踏莎行诗词阅读答案介绍-推荐word版 (2页)

【参考文档】踏莎行诗词阅读答案介绍-推荐word版 (2页)

【参考文档】踏莎行诗词阅读答案介绍-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踏莎行诗词阅读答案介绍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①游丝:细长飘柔的柳枝。

②飞絮:柳絮。

阁定:停住。

(1)上片写的是什么内容?请结合所用的典型意象简要分析。

(4分)
(2)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词以此作结有何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4.⑴上片写的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送别场景等大意对即可,2分)。

游丝飞絮一以喻情,一以喻人,含蓄地点出离别季节,交待了送留之情事。


溪烟柳兰舟等意象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

这样,一对恋人在
绿柳垂丝,柳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的面
前(关键意象以及作用等明确即可,2分)。

⑵这两句表达了离别之后恋人相思之苦,孤独、苦闷、难以排遣的愁绪绵
长无尽(下片主要写别后的相思,2分)。

以疑问句作结,推想别后的一时一刻
都备受煎熬,将思念之苦写到极致,启人思考,给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2分)。

[ 踏莎行诗词阅读答案介绍 ]相关文章:。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翻译及练习题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共7分)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⑴“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⑵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参考答案::10、⑴(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⑵(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