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
体温生理学名词解释

体温生理学名词解释
体温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温度调节机制的科学领域。
生物体内部的温度是由多种生理过程相互作用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的。
以下是一些与体温生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体温调节,生物体通过一系列生理机制来维持体温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这些机制包括血管收缩或扩张、出汗、颤抖等。
2. 体温,生物体内部的温度。
在人类中,正常的体温范围通常在36.5°C至37.5°C之间。
3. 代谢率,生物体维持体温所需的能量消耗速率。
代谢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温度、饮食、运动等。
4. 体温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内脏器官中的感受温度变化的神经元。
这些感受器可以帮助生物体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并启动相应的生理反应。
5.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下丘和延髓的一组神经元,负责监测体温变化并调节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调节机制。
6. 体温律,生物体在24小时内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受到生物钟和环境光照周期的影响。
体温生理学涉及到多个层面的生理学、神经科学和环境生物学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内部温度调节机制以及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体温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医学上对于体温调节失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调节体温对身体的影响

调节体温对身体的影响体温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指标之一,调节体温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功能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人体需要保持恒定的体温,以确保正常代谢、免疫功能和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探讨调节体温对身体的影响。
一、体温调节的机制人体的体温调节主要由自主神经系统来控制。
当环境温度升高或身体处于运动、兴奋状态时,体温会升高,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送信号,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通过蒸发作用来散热。
同时,血管扩张,促进热量散发。
反之,当环境温度降低或身体处于休息、寒冷环境中时,体温会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则会通过代谢调节,收缩血管,防止热量散发。
二、调节体温对身体的影响1. 免疫系统:体温的调节对免疫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
研究表明,适度的体温增加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增加白细胞的活性。
在发热的情况下,机体能够更快地杀死细菌和病毒,提高免疫功能。
此外,适度升高的体温还能促进抗体的生成和淋巴细胞的增殖。
2. 新陈代谢:体温的调节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
在体温升高的过程中,新陈代谢加快,细胞活动增强,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也会增强,有利于身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同时,新陈代谢的加快也增加了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减肥和维持体重。
3. 血液循环:适度升高的体温可以增加血液的流动。
当身体感到寒冷时,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发,但当体温升高时,血管会扩张以增加热量的散发。
扩张的血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供更多的氧气和养分,从而增强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4. 神经系统:调节体温对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
适度升高的体温可以促进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增强神经反应和学习能力。
此外,体温的调节还可以影响大脑中的激素分泌,对情绪和精神状态产生影响。
三、如何调节体温1. 穿着合适:根据气温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服装。
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保暖衣物,防止体温过低;在炎热的天气中,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减少汗液蒸发时的不适感。
2.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对于体温的调节至关重要。
体温调节(temperature regulation)

猪的耐热能力较弱,尤其是仔猪更弱。
家畜的抗寒能力一般较强。
体温调节
(三)家畜对高温与低温的适应:
1.惯习(acclimation) 动物短期(通常数月)生活在超常环境温 度(寒冷或炎热)中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2.风土驯化(acclimatization)
随着季节性变化机体发生的对环境温 度的适应。表现为被毛厚度和血管收缩性 发生变化等,以增强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 的适应能力。
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① 外周温度感受器 冷感受器
热感受器
广泛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 ② 中枢温度感受器 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 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 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等处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的基本 中枢位于下丘脑。
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体温调节
体温调定点学说:
在 PO/AH 区中有一 个控制体温的调定点, 而 PO/AH 区的温度敏感 神经元可能起调定点的 结构基础。 当体温处于调定点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 平衡状态,体温维持在调定点设定的水平。
体温调节
五、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等热范围或代谢稳定区 家畜的耐热与emperature)是指身 体深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度来代表。
体温调节
二、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家禽的体温比家畜高 幼畜的体温比成年家畜略高 公畜较母畜略高 发情期、妊娠期体温较高,排卵时体温降低 肌肉活动时体温升高 采食后体温升高0.2~1℃,持续2~5h之久 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体温调节
3.气候适应(climatic adaptation) 经过几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动物的遗传 特性发生变化,不仅本身对当地的温度环境表现 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且能传给后代。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
机体适应环境温度变化而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生理过程。
在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体温可经常保持在37℃左右。
人类体温调节的机理有两种,即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这两种调节机理相辅相成。
生理性体温调节,指机体在环境温度及其它气候条件有所变动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的控制下,通过骨骼肌、内分泌腺的活动,皮肤血管紧张度的变化以及汗腺的分泌(发汗)等调节功能,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行为性体温调节,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如人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通过增减衣着或创造人工气候环境,以达到祛暑或御寒的目的。
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或训练,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锻炼及活动,机体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可以增强。
《体温及其调节》课件

2 管理措施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注意保暖等。
结论及未来展望
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更加精准的体温测量方法、入研究体温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体温逐渐降低。
2
体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夏季体温略高,冬季体温略低。
常见的体温相关疾病
发烧微热
温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 38℃。
发热
温度超过38℃,可能由病毒、 细菌感染引起。
低体温症
温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长 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身体 代谢障碍引起。
体温的评估和管理
1 准确性评估
内分泌系统
2
平衡体温。
通过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 内分泌器官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的步骤
扩张或收缩毛细血管、汗液分泌、肌肉抖动等调节 体温的过程。
体温失调的原因及影响
感冒、发烧、药物影响、身体疾病等引起体温失调, 可能导致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体温的生理变化
1
体温随年龄的变化
《体温及其调节》PPT课 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体温及其调节的机制、生理变化、常见疾病等内容,为您 全面解读人体温度管理。
体温的概述
定义
体内温度的平衡状态。平均值为36.5~37.5℃。
测量方法
口腔、肛门、腋下、耳朵、额头等多种测量方 式。
体温调节的机制
1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调节体内的热量产生和散发来确保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本文将对体温调节的机制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体温调节的机制1. 神经系统调节:体温调节中的主要参与者是位于脑下部的视床核。
它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视床核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热量产生和促进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降低。
当体温过低时,视床核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热量产生和减少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升高。
2. 内分泌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中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甲状腺素能够调节基础代谢率,影响体内的热量产生。
肾上腺素能够增加身体的糖原分解,从而增加能量代谢和热量产生。
二、体温调节的方法1. 汗腺散热:通过汗腺排出汗液,随着蒸发散发体内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这是人体最常见的散热方式。
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者人体运动剧烈时,汗腺会被刺激增加出汗量。
2. 血管调节:通过扩张和收缩血管来调节热量的散发和保留。
在高温环境下,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在低温环境下,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
3. 代谢调节:通过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来影响热量的产生和散发。
新陈代谢速率的提高会导致热量的增加,降低体温;而低新陈代谢速率则会导致热量减少,升高体温。
三、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1.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增加人体的热量负荷,刺激汗腺排汗和血管扩张,促进热量散发。
而环境温度的降低则会减少体表的热量散发,使体温升高。
2.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体温较低,这是体温的低谷期。
而在清醒时,交感神经系统活跃,体温升高。
3. 年龄性别: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女性的体温调节相比男性稍差,激素变化会导致体温波动较大。
总结: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多种方式的热量散发,确保人体的体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体温调节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指那些生理体温和环境温度一致的动物,例如蛇等爬行动物、多数的鱼类和两栖动物 等。变温动物缺乏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比如寒战、出汗等),通常通过改变自体在环境中的位置来调节体温。 但研究表明,尽管鱼类是变温动物,某些鱼类也可以保持脑部温度在一个稳定的温度,而躯体温度却是变温的。 某些动物可以在极高或极低的环境温度下适应生存,例如某些鱼类和蛙类可以在—40℃下存活。
恒温动物指那些通过体内生理机制,使得躯体温度稳定在一个适于各项生理、行为活动的相对恒定的范围, 这一生理体温通常是一个可以因为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温度范围。动物通过代谢一定量的食物(燃料)后 按照体重比例产生能量,再按照体表面积散发一定的能量。
谢谢观看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含有丰富的单胺能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 (DA)等神经递质。灌流动物侧脑室或下丘脑的实验证明:5-HT可引起猫、狗、猴的体温升高,并伴有寒颤和 外周血管收缩反应,但兔和大鼠对5-HT的效应则与此相反。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猫、狗、牡牛的体温降低,并 伴有外周血管舒张等效应,但兔、羊、大鼠的效应相反。多巴胺的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大致相似。将动物置于冷 或热环境中,也能相应地引起脑内释放这类递质。上述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可能在体温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2022年12月,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指出,大脑视前区的EP3神经元在调节哺乳动物体温方面起着 关键作用。
体温的自主性调节主要通过反射来实现。环境温度或机体活动的改变将引起体表温度或深部血温的变动,从 而刺激了外周或中枢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经下丘脑整合后,中枢便发出冲动(或引起垂体释放 激素),使内分泌腺、内脏、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效应器的活动发生改变,结果调整了机体的产热过程和 散热过程,从而可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体温调节是人体保持恒定温度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
无论是在极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人体都能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适应和调节外界温度的变化。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揭示了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反应机制和生理功能。
一、体温调节的原理体温调节是通过保持中心体温的稳定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恒定。
在人体内部存在一个温度调节中枢,这个中枢位于脑内的视床下核和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控制中心。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这个中枢会通过神经信号和激素的调节,调整身体的热量产生和散发,以保持体温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二、对高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散发多余的热量,以降低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使得体表的血管容量增加,可以更多地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同时,人体会通过排汗来散热,从而通过蒸发的方式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另外,人体还通过增加呼吸和心率来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增加散热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三、对低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保持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
这种收缩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寒冷空气对皮肤的直接接触,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人体还会出现寒战的现象,这是一种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可以通过肌肉的运动产生热量来保暖。
此外,人体还会通过增加饮食来摄入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失常的疾病体温调节失常会导致一些疾病,如发烧、低体温、中暑等。
发烧是由于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抵抗病原体的生长。
低体温则是指体温过低,常见于极寒环境暴露以及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中暑则是在高温环境中,由于体温调节失常,导致体温过高。
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体温调节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及调节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酌重要条件。
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可比安静时高出10余倍。
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
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的缘故,而这种动态平衡的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6分共30分)
1.(06常州一模)对实验狗的脊髓进行直接加温,引起狗的气喘、血管舒张和产热抑制等反应,而冷却其脊髓,又会引起寒战、血管收缩等反应。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脊髓存在着温度感受器 B.脊髓存在着温度调节中枢
C.脊髓存在着温度调节的效应器 D.脊髓中有神经元参与体温调节反射弧的构成2.(06连云港一模)下列对人体某些生理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使血浆的pH显著下降
B.细菌侵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病毒侵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C.如果下丘脑严重受损,则人体很难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
D.当血钾含量降低或血钠含量升高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
3.(06徐州一模)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4. (06扬州期末)动物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实验动物出现寒颤现象,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
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
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唯一中枢
D.下丘脑的活动仍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5.下面有关人体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都有CO 2和H 2O B.在唾液的形成和分泌的过程中,都要消耗A TP C.剧烈运动刚结束时检查血液,血液pH 明显增大
D.在严寒的冬季,人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比夏天相对高一些 二、非选择题 (共42分)
6.试填空完成下图所示的炎热环境、寒冷环境引起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图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的生理活动。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
7、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1)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
(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 (2)方法与步骤:
(3)结果预测与分析:
CCBAC
答案:①皮肤内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并将兴奋传出 ②皮肤血管舒张 ③汗腺活动增强④皮肤内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并将兴奋传出 ⑤皮肤血管收缩 ⑥
体温调节中枢
炎热环境
下丘脑 ② ③
① 皮肤血流量增
皮肤温度升高 汗液增多 散热 寒冷环境
④
⑤
⑥ 皮肤血流量减少
皮肤温度下降 战栗 减少散热
肾上腺活动增强增
⑦
代谢活动增强
产热
骨骼肌收缩⑦肾上腺素分泌增强
6、(2)方法与步骤:
①将两组雄性成年大白鼠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与记录耗氧量和活动量
②每天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胃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灌胃等量的蒸馏水,饲养一定时间。
③测定与记录甲、乙组鼠耗氧量和活动量
(3)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未给甲状腺激素时,甲、乙组鼠耗氧量和活动量相近。
②给甲组鼠甲状腺激素后,其耗氧量和活动量均大于乙组鼠。
结果表明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动物的耗氧量和活动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