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知识点整理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原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注释_______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⑤[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注释_______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注释_______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知识点生字组词:词:耻辱可耻无耻耻笑不耻下问诲:教诲训诲诲让诲人不倦谓:称谓所谓谓语无谓诵:朗诵诵读传诵背诵熟读成诵岂:岂止岂敢岂料岂肯岂有此理恒:恒心永恒恒久恒言持之以恒窥:窥视窥探窥伺窥测管中窥豹皆:比比皆是皆大欢喜人尽皆知缺:缺少缺乏残缺缺席完好无缺多音字:好:hào好奇hǎo好看观:guān参观guàn道观形近字:耻(羞耻)址(地址)诲(教诲)悔(后悔)诵(背诵)涌(汹涌)恒(恒心)桓(盘桓)皆(皆大欢喜)旨(旨意)缺(缺少)缸(水缸)课后习题答案: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
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各课预习资料25-古人谈读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五年级上册语文《25.古人谈读书》课文知识点归纳(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25.古人谈读书》课文知识点归纳(部编版)我会认组词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多音字为:wéi(认为)wèi(为何)好:hào(爱好)hǎo(好人)识:zhì(附识)shí(识别)理解文言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以……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这里读zhi。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二【注释】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三【注释】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五、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1.课文内容概述:本课主要是讲述了古人对于读书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引用各个古代文化名人的名言警句,课文向我们传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2.孔子的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实际应用,有所取舍。
他说:“适可而止,则知止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只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做出选择。
3.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能只追求知识数量的增加,而要注重品德修养的培养。
他说:“名学之路,贵乎实,用乎治民为本,自身为基。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并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
4.王羲之的观点: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他认为读书要关注文字的艺术表现和情感的传递。
他说:“文不过饰辞,实则化繁为简之妙。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关注文字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要欣赏文字背后的艺术价值。
5.韩愈的观点:韩愈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认为读书要注重实际应用,不能只追求口头的理论知识。
他说:“读书万卷如蜻蜓点水。
常常读书的人,蜻蜓点水,点完一点就飞走,过了很快就飞离水面。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注重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要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
6.杜甫的观点: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他认为读书要注重思考和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字。
他说:“读书时,随便读,越读越穷。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深入思考,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受益。
7.白居易的观点:白居易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认为读书要善于总结和运用,不能只停留在被动的接受阶段。
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善于总结,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运用,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
总结起来,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通过引用古代文化名人的名言警句,传递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品德修养,注重实际运用,关注文字的艺术价值,深入思考和理解,善于总结和运用。
统编版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知识点我会认组词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多音字为:wéi(认为)wèi(为何)好:hào(爱好)hǎo(好人)识:zhì(附识)shí(识别)理解文言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以……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这里读zhi。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二【注释】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三【注释】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五、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五年级25课古人谈读书课堂点睛笔记

五年级25课古人谈读书课堂点睛笔记主要内容:这篇课文通过《论语》的节选、朱熹对读书的认识,介绍了古人不同的读书方法,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译文:一、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二、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思和眼睛既然不专心致志,就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么)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睛、嘴巴难道会不到吗?词句赏析: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名言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
“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犹恐失之”体现的是孔子治学严谨的态度。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
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课文重难点探究:1.为什么要“不耻下问”?天资聪明的人不能以向地位比自已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已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如何做到朱熹说的这“三到”?首先要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心思用在读书上,在此基础上,要运用我们的眼晴和嘴巴,不断地看书,读书,牢牢地记住知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图文解读 【部编版】

六、课文主题 这 篇 课 文 主 要 讲 了 古 人 谈 读 书 的 方 法 和 益 处 ,告 诉 我 们 要 从 小 养 成 好 读 书 、读 好书的习惯。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二 【注释】 ①谓:说。②漫浪:随意。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 就 不 会 仔 细 看 ,心 和 眼 既 然 不 专 一 ,却 只 是 随 意 地 诵 读 ,那 一 定 不 能 记 住 ,即 使 记 住 了 也 不 能 长 久 。三 到 之 中 ,心 到 最 重 要 。心 已 经 到 了 ,难 道 眼 和 口 会 不 到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译文:
A. 勤 勉 而 喜 好 学 习 ,不 以 向 比 自 己 地 位 低 或 不 如 自 己 的 人 请 教 为 耻 。知 道 就 是 知 道 ,不 知 道 就 是 不 知 道 ,这 才 是 真 智 慧 啊 。将 知 识 默 记 在 心 ,学 习 时 不 感 到 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八、教材课后习题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 读 指 导 : 朗 读 文 言 文 ,首 先 要 把 握 停 顿 ,读 准 节 奏 。文 言 文 句 式 长 短 不 一 ,意 思 也 相 对 不 容 易 理 解 ,因 此 为 了 正 确 地 把 握 停 顿 ,读 准 节 奏 ,我 们 除 了 理 解 字 词 句 的 含 义 之 外 ,还 应 掌 握 一 些 简 单 的 语 法 知 识 ,如 辨 别 词 性 、划 分 句 子 成 分 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25课古人谈读书该如何做课堂笔记

《古人谈读书》课堂笔记一、课文概述《古人谈读书》是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古代名人对于读书的看法和体会。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读书的态度、方法和收获,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课文重点孔子的读书观:孔子认为,读书首先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才能真正地增长知识。
孔子还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要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和记忆。
朱熹的读书法: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这意味着在读书时,我们要全神贯注,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思考,用嘴巴去朗读。
朱熹还提到“读书有三得”,即“心得、眼得、口得”,这也是在强调读书时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曾国藩的读书心得: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他还提到“读书如攻城,轻敌则败”,意思是说读书要像攻打城池一样,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知识点,否则就会失败。
曾国藩还强调了“读书不二”的观点,即一次只读一本书,专心致志地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
三、课堂笔记孔子读书观的理解: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很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不骄傲自满,也不轻视自己不懂的知识。
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吸收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复习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新知识后很容易忘记,因此定期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复习,我们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朱熹读书法的应用:在阅读时,我尝试按照朱熹所说的“三到”原则去做。
我发现,当我全身心投入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力也更强。
尤其是朗读时,我能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韵律和美感。
朱熹提到的“三得”也让我意识到,读书不仅是眼睛看到文字的过程,更是心灵与作者交流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预习和复习
目录
知识点 (1)
课文主题: (1)
生字组词: (2)
多音字: (3)
形近字: (3)
课后习题答案: (3)
《古人谈读书》原文 (5)
知识点
课文主题:
本文围绕读书学习这一主题,选取了三则古人谈论读书的小古文,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启发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善于读书。
[注解]
一
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以……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这里读zhi。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二
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三
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生字组词:
词:耻辱可耻无耻耻笑不耻下问
诲:教诲训诲诲让诲人不倦
谓:称谓所谓谓语无谓
诵:朗诵诵读传诵背诵熟读成诵
岂:岂止岂敢岂料岂肯岂有此理
恒:恒心永恒恒久恒言持之以恒
窥:窥视窥探窥伺窥测管中窥豹
皆:比比皆是皆大欢喜人尽皆知
缺:缺少缺乏残缺缺席完好无缺
多音字:
好:hào好奇hǎo好看
观:guān参观guàn道观
形近字:
耻(羞耻)址(地址)
诲(教诲)悔(后悔)
诵(背诵)涌(汹涌)
恒(恒心)桓(盘桓)
皆(皆大欢喜)旨(旨意)
缺(缺少)缸(水缸)
课后习题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
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译文:
A、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B、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C、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指导: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虽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
一样,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才能有率。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我受益匪浅。
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
采用“三到”读书法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嘴巴随着眼睛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下来,我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古人谈读书》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文:
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