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 合
经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为2710.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这一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快增长水平。三次产业实现全面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55.67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4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0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6835元。
图1 贵州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7.2%、43.0%和39.8%调整为16.8%、42.3%和40.9%,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总体小康建设进程继续加快。2007年,全省总体小康建设实现程度为89.1%,比上年提高
2007年贵州Leabharlann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贵州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
更新时间:2008-02-26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和谐贵州”,紧紧抓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条工作主线,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安顺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顺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顺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顺市统计局2007年3月22日2006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业稳市、旅游兴市、环境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奋发进取,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2006年,全市经济总量和增速创历史新高,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23.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07亿元,同比增长8.5%, 拉动经济增长1.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30亿元,同比增长16.2%, 拉动经济增长6.4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38.89亿元,同比增长11.4%,拉动经济增长3.68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10.41亿元,同比增长38.1%,拉动经济增长2.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37亿元,同比增长15.7%,拉动经济增长6.21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4667元,增长13.7%。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2.64:38.57:38.79调整为2006年的20.26:39.84:39.90,继续稳定为“三、二、一”结构。
二、农业2006年,我市继续认真抓好“三农”各项工作,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畜牧业仍然是第一产业实现较快发展的主要动力。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59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农业产值22.54亿元,增长3.8%,林业产值1.19亿元,增长3.9%,牧业产值16.05亿元,增长15.6%,渔业产值0.54亿元,增长17.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7亿元,增长5.0%。
2006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2006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均年可⽀配收⼊《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均年可⽀配收⼊20668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1位。
《2006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北京市全年城市居民⼈均可⽀配收⼊达到19978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2位。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浙江省全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18265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3位。
《2006年⼴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东省全年全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16015.58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4位。
《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均可⽀配收⼊达到14283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5位。
《200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江苏省全年城镇居民⼈均可⽀配收⼊14084.26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6位。
《200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福建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13753.28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7位。
《2006年⼭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东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为12192元。
⾼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重庆市城市居民⼈均可⽀配收⼊达到11570元。
低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8位。
《2006年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湖南省全省城镇居民⼈均可⽀配收⼊达10504.67元。
低于全国平均⽔平。
在全国31个省市⾃治区中排第10位。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新增加1184万人,净增加97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808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35%。
全年全国税收收入37636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6770亿元,增长21.9%。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增加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万公顷,减少5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8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增加46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9746万吨,比上年增加1344万吨,增产2.8%;棉花产量673万吨,增产17.8%;油料产量3062万吨,减产0.5%;糖料产量10987万吨,增产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统计年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其中,城镇投资93472亿元,增长24.5%;农村投资16397亿元,增长21.3%。
表6 2006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2006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
21.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612亿元,增长25.3%。
商品房竣工面积53019万平方米,下降0.6%。
商品房销售额20510亿元。
其中,期房销售额为14366亿元,所占比重为70.0%。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1543亿元,增长14.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867亿元,增长12.6%。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4326亿元,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0345亿元,增长16.4%;其他行业零售额1739亿元,增长2.3%。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6.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5%,通讯器材类增长22.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0%,日用品类增长15.7%,家具类增长21.3%,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5.5%,服装类增长19.2%,化妆品类增长18.6%,金银珠宝类增长28.5%。
表10 2006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淳安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淳安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三步走、四品牌、五战略”,加强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淳安,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提前一年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
一、经济发展初步统计,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4亿元,同比增长14.6%。
其中,一产增长8.9%,二产增长19.0%,三产增长13.7%。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1.2∶39.4∶39.4。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7100元,按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7.78计算,为2200美元。
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60926万元,增长27.5%,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855万元,增长18.7%。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6%。
农业200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亿元,增长11.4%,其中,农业产值12.6亿元,增长11.5%;林业产值3.2亿元,增长13.6%;牧业产值4.1亿元,增长9.5%;渔业产值1.1亿元,增长11.4%。
粮食、油料生产保持平稳。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8.7万亩,粮食产量10.65万吨,增长0.3%;全县油料产量12025吨,与上年持平。
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持续增长,水果产量80737吨,增长14.1%,其中,柑桔产量42324吨,增长18.7%。
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茶叶产值达到3.3亿元,增长8.6%;蚕桑产值2.5亿元,增长32.6%;蔬菜产值2.84亿元,增长20.9%。
茶叶、蚕桑、干水果、蔬菜四大支柱产业产值为11.1 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52.6%。
林、牧、渔业发展良好。
全年造林面积0.9万亩,封山育林219.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73.9%。
全年生猪出栏24.6万头,下降3.9%,家禽存栏46.6万羽,肉类总产量19871吨。
2006年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和工业强市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量高、居民增收多、发展后劲强的良好态势,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67.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32.89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24.73亿元,增长15.4%。
三次产业比例为14.6:48.8:36.6。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7789元,比上年增加2707元,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达到2281美元。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5.4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0.3万人、第二产业7.5万人、第三产业7.6万人,年末在岗职工3.0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9万人,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74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完成了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民营经济成为加速发展的主动力。
进一步完善市乡财政体制,规范了政府采购和会计集中核算等制度,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管理体制,加快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改革不断深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市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重大招商项目还未取得较大突破;农村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建设新农村和致富群众的任务较为艰巨,统筹城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较为繁重,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2006年,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较好。
贵阳市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贵阳市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2006年,贵阳市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意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家适度控制投资规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全市非公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面实现年初预定的目标,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2006年非公有制发展情况(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53 21亿元,同比增长18 %以上,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58 4%,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2%。
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150 08亿元,同比增长20 %。
实现税收约5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的40%以上,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4 4%,成为贵阳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主力军,是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非公有制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发展领域不断拓宽非公有制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截止至2006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注册户数19687户,从业人数17 1万人,注册资金217 44亿元;个体工商户注册户数90468户,从业人员12 09万人,注册资金20 99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发展领域不断拓宽。
(三)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成长迅速,规模明显增大2006年,全市有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2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16 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 48%,占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 11%,同比增长20 83%。
列入市考核和重点跟踪的30户重点非公工业企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完成产值101 06亿元,同比增长16 79%,实现税收5 7亿元。
其中:西洋肥业公司、中美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贵州安达磷业有限公司、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完成情况较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质量和效益提高、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经初步核算,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267.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92.94亿元,比上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8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9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8.6%、41.8%和39.6%调整为17.3%、43.3%和39.4%,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5750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736美元。
二、农业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2006年,全省种植业实现增加值2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
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10.85万公顷(4662.75万亩),比上年增长1.1%。
烤烟种植面积17.8万公顷(267万亩),因计划调减比上年下降13.8%;油料种植面积56.38万公顷(845.7万亩),比上年增长1.6%;蔬菜种植面积49.45万公顷(741.75万亩),比上年增长4.5%。
年末果园面积119143公顷(178.71万亩),比上年增长0.2%;年末茶园面积63596公顷(95.39万亩),比上年增长6.5%。
受部分地区严重干旱影响,粮食总产量1122.78万吨,比上年下降2.5%;油料作物产量89.56万吨,比上年增长5.5%,创我省油料作物产量历史新高。
烤烟产量29.73万吨,比上年下降13.7%。
表1:2006年种植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指标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粮食1122.78 -2.5稻谷447.20 -5.4玉米338.95 -1.6小麦74.5 2.1油料89.56 5.5花生7.50 2.2油菜籽81.01 5.9烤烟29.73 -13.7水果101.72 6.0茶叶 2.61 31.9林业稳步发展。
2006年,全省林业实现增加值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3.3%。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21.2万公顷(318万亩),其中,新封山育林面积13.44万公顷(201.60万亩),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5.47万公顷(82万亩),天保工程7.33万公顷(109.95万亩),防护林体系工程2.1万公顷(31.5万亩),森林植被恢复造林0.36万公顷(5.41万亩)。
松脂、核桃、花椒、板栗、油茶籽等主要林产品增长较快。
表2:2006年林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吨指标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漆1327 -0.1油桐籽77630 -4.9油茶籽11725 11.1五倍子1887 -2.9棕片4864 2.8松脂7109 45.6竹笋片7674 -19.6核桃8136 18.9板栗13671 11.3银杏(白果) 930 2.5山核桃1123 4.5花椒4750 11.4小杂竹172731 -0.2畜牧业和渔业保持增长势头。
2006年,全省畜牧业实现增加值13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畜牧业投入增加,全年新增省级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8085万元,新建50个优质畜产品基地,促进了畜牧业的较快发展。
肉类总产量206万吨,比上年增长10.2%,主要牲畜出栏头数继续增长。
渔业规模继续扩大,水产品产量10.30万吨,比上年增长9.5%。
表3:2006年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指标名称计量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肉类万吨206.00 10.2猪肉万吨170.25 9.0牛肉万吨14.23 13.8羊肉万吨 6.03 9.6牛奶万吨 3.75 -禽蛋万吨12.02 8.2家禽出栏数万只7672.30 9.0猪出栏头数万头2075.72 8.6牛出栏头数万头115.45 12.0羊出栏只数万只315.57 12.6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围绕坡改梯配套修建小水池(窖)4.14万口,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97万公顷(29.55万亩)。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7万公顷(25.05万亩)。
农业装备水平继续提高,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8.85万千瓦,新增农机具3.1万台,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5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6%。
三、工业和建筑业2006年,主要生产要素供求紧张状况明显改善,工业在优势产业带动下实现快速发展。
全省工业增加值完成85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表4: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亿元指标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3.22 17.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78.63 16.9其中:集体企业 6.73 -2.0股份制企业309.82 2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5.56 16.8其中:轻工业208.74 13.1重工业484.48 19.7 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8.33 -1.6饮料制造业50.24 23.5其中:酒的制造48.78 23.1烟草制品业78.98 5.8其中:卷烟制造76.99 6.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8.98 15.8医药制造业36.62 9.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5.85 26.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8.43 29.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 5.23 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67.73 24.22006年,全省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实现增加值在10亿元以上的有10个行业。
电力工业作为第一大支柱行业所发挥的作用表现更加突出,电力、有色冶金、黑色冶金、饮料和化工五大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合计贡献率达到73.1%。
发电量、饮料酒、粗钢、工业硅、铁合金、合成氨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9.95,比上年提高21.72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6.01亿元,比上年增长57.2%。
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非公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2%。
表5: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指标名称计量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原煤产量(全社会)万吨11816.59 9.2煤气生产量亿立方米55.34 33.7磷矿石(折含P205 30%)万吨1034.59 8.0发电量亿千瓦小时974.66 23.8白酒(折65度,商品量)万千升14.21 20.4啤酒万千升20.11 21.3卷烟万箱211.73 1.7硫酸(折100%)万吨380.46 12.3合成氨万吨123.36 16.5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折纯)万吨338.76 27.9磷酸铵肥万吨285.85 25.7中成药万吨 4.57 22.5轮胎外胎万条387.41 4.2水泥万吨1799.42 14.6生铁万吨343.50 36.9铁合金万吨153.57 24.6粗钢万吨332.51 39.8钢材万吨256.57 18.9电解铝万吨56.28 36.9氧化铝万吨110.52 13.4工业硅万吨18.72 33.7彩色电视机万部74.51 0.6家用电冰箱万台102.2 27.5移动电话机万部37.0 -32.6建筑业稳步发展。
2006年,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完成施工产值29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完成房屋施工面积3335.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8%。
具有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实现税金总额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合理稳定增长,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2006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19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净增加175.06亿元。
表6: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单位:亿元指标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93.31 17.2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48.67 16.6其中:基本建设620.03 17.2更新改造212.68 17.8房地产开发187.61 21.7其中:第一产业 6.10 25.0第二产业467.92 14.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4.39 35.8电力生产和供应业243.04 4.9第三产业574.65 18.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57.17 23.0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4.64 21.6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2006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公路建设投资达到1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建设完成玉三、三凯、贵开等一批高速、高等级公路和2180公里通乡油路、1万公里通村公路。
开工建设贵阳绕城公路西南段、茅台高速公路和一批二级公路。
贵阳龙洞堡机场停机坪建成投入使用。
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由上年的67.8%提高到71.5%。
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11.45万公里,比上年增长6.8%,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78公里,比上年增长17.5%。
以“西电东送”项目为重点的能源建设继续加强。
2006年,全省电力建设投资达到243.04亿元,比上年增长4.9%。
第一批“四水四火”和纳雍二电厂、鸭溪电厂等电源项目建成投产。
开工建设思林水电站等一批电源项目,在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10万千瓦。
全省发电装机总量超过2000万千瓦,其中贵州电网统调装机总容量达到1816.8万千瓦;配套煤矿建设步伐加快,五轮山煤矿一期、松河等一批配套煤矿开工建设。
全年完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44.39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城乡消费品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城市(市、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农村(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9%。
住宿餐饮业增长17.6%,其中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增长19.1%。
表7: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单位:亿元指标名称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77 13.7其中:市411.52 13.4县130.68 12.9县以下147.57 14.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601.70 13.1住宿餐饮业76.06 17.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