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1.5T MRI设备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疾病诊断价值对照研究

1.5T MRI设备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疾病诊断价值对照研究

61前列腺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患病群体多为老年男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前列腺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增加[1]。

伴随患病率上升,广大医务人员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前列腺疾病诊治方法。

前列腺疾病当中,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有着较为相似的早期临床症状,对二者如何早期准确诊断显得十分重要[2]。

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探究1.5T MRI 设备上高b 值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疾病的诊断价值,希望能为各位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1例患有前列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前列腺增生患者32例,前列腺癌患者19例,患者均经过临床或病理证实。

患者年龄42~93岁,平均年龄为(69.75±3.15)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 ①磁共振成像检测后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并且穿刺或手术的时间同磁共振成像检测的时间间隔≤1个月;②磁共振成像检测前未曾进行穿刺活检、内分泌或放射等治疗;③磁共振成像检测序列完整;④患者及患者家属配合进行磁共振检查,签署磁共振检查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①磁共振成像检测中因为移动或伪影等原因使得图像质量不佳;②磁共振成像检测之后因为失访、放弃治疗等原因没有办法进行病理证实。

1.3 方法借助我院飞利浦1.5T Ingenia 磁共振扫描仪扫描患者,扫描之前提醒患者半充盈膀胱与排便,扫描时患者处于仰卧位,将体线圈作为射频发射线圈,将盆腔放于其中,冠、矢、横三方位扫描患者的前列腺与周边组织。

横断面图像记录不同b 值(1000 s /m m 2、2000 s /m m 2、2500 s/mm 2)时的结果[3]。

1.4 图像与数据后处理本院两名医师实行独立阅片,(由低到高对不同b 值)图像进行分析,对病灶性质进行判断,若两名医师出现不同意见则协商达成一致。

1.5 统计学方法文中所有涉及需要比较分析的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2.0执行,涉及到计数资料χ2检验均以[n (%)]表达,涉及到计量资料t 检验均以(x - ± s )表达,P <0.05提示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DWI及ADC值在鉴别前列腺疾病中的价值评价

DWI及ADC值在鉴别前列腺疾病中的价值评价

DWI及ADC值在鉴别前列腺疾病中的价值评价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区分前列腺癌与良性增生中的作用。

方法:对经活检病理证实的25例前列腺癌、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另外招募的19例健康志愿者行前列腺平扫MRI、DWI 检查,同时对可能患病区进行ADC测量,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各组数据获得顺利,前列腺癌组ADC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相比显著减低,二者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当ADC取1.30×10-3mm2/s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最高。

结论:DWI和ADC的应用提高了前列腺癌与非癌的鉴别能力。

标签:前列腺癌;磁共振;弥散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是最常见的前列腺疾病,其中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临床确诊病例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做为指南推荐的前列腺癌筛查的常用检测手段,由于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率较高,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

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能力,被推荐做为前列腺癌进一步排查的常用方法。

但是老年男性前列腺组织不同部位增生、萎缩等现实情况会影响MRI平扫诊断的准确性[3]。

目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可以对活体组织弥散运动进行成像,在临床应用中显现优势[4]。

我们通过分析45例前列腺病变的患者的MRI和DWI的结果,探讨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临床前列腺良恶性诊断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纳入:在2014年1-6月在我院行前列腺MRI检查的病人中选取合适的病例,另外再招募19例自愿行前列腺MRI检查的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

病例组年龄(55.2±11.3、53.4±9.6)与对照组年龄(52.1±10.4)无统计学意义(P>0.05)。

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

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

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一、膀胱颈挛缩即膀耽颈纤维化增生,其临床表现很像前列腺增生症,但直肠指检前列腺大小常。

一般认为膀肮颈缩继发于炎症病变,膀胱颈部平滑肌为结缔组织所代替,可伴炎症。

膀肮镜检时,膀肮颈后唇抬高,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收缩变短。

二、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都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出现小便困难的临床症状,而增生与癌变亦往往同时并存。

由于前列腺癌好发于前列腺的外周区,当癌肿在局部并末发展至很大的时候,小便困难的症状往往不甚明显。

同时与癌肿多发生于外周区有关,当前列腺癌开始形成结节时.肛诊比较易于触及和发现,因此,当男性老年人因排尿问题就诊时,必须十分强调常规肛门指检。

当肛检发现前列腺有硬性结节、表面欠光滑时,应作进一步的检查以帮助确诊。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目前公认的对前列腺癌特异的瘤标,正常情况下,血PSA<4flg儿。

当前列腺发生恶变时,多数病人的血PSA会增高。

PSA为4—10yg儿时,应警惕前列腺癌的可能,应作肛检触诊或B 超、CT影像学检查。

有可疑结节时,应作前列腺穿刺和病理活检。

当血PSA为10一20yg/L时,应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存在,需同时作游离PSA(FPSA)、总PSA(TPSA)以及PSA密度(PSAD)检查并进行比较,若FFSA/TPSA或PSAD/TPSA之比<0.15时,对于帮助确诊有一定意义。

血PSA>20Pg儿时,80%以上可能存在有前列腺癌并已发生处骨转移。

另外,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症均会导致血PSA 增高,但不如前列腺癌的PsA 高。

而且前列腺癌经定期复查,往往会发现血PSA持续升高。

肛检触模按压前列腺后会导致PSA的一过性增高,因此最好在肛检前抽血验PsA,已经肛检者最好于2—3周后再验PsA比较准确,以免出现假阳性。

B超、CT、MRI等影像检查对帮助鉴别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有重要意义,除了能观察到腺体增大以外,前列腺内部不均质,有结节性密度或低回声区,或伴有小钙化,前列腺边缘不光滑,包膜不完整,甚至浸润膀胱或侵及侧韧带,盆腔骸血管旁有淋癌.除了梗阻尿道以外,很容易发生骨尤其是转移,所以临床上疑有前列腺癌患者,除了肛诊、验血PSA、B超、CT检查以及穿刺活检等帮助前列腺诊断病变外,同时作全身骨路放射性核素扫描(ECT)有助于诊断是否合并远处骨转移,并指导临床分期和治疗。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胸心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94)_真题无答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胸心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94)_真题无答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胸心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94) (总分99.33, 做题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腹腔出血B腹腔脏器损伤C腹腔感染D穿刺孔疝E以上都是2.肺炎B肺脓肿C肺结核D肺癌E肺错构瘤3.圆形或卵圆形肿块B肿块边缘光滑整齐C肿块周围可有薄层晕环D肿块内不会出现钙化E肿块密度与正常腺体密度近似4.表现特征的是平扫只显示低密度,未显示等密度脓肿壁B脓肿壁强化不连续C部分呈环状强化,部分呈片状强化D多环重叠,或分房状强化E包膜显示完整、光滑、均匀、薄壁之特点5.以基底节区和丘脑区为好发部位B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灶,直径10~15mmC占位效应明显D病灶可以多发E可以出现强化,以第2~3周最明显6.影像特征,下列正确的是T1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BT1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CT1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T2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DT1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T2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降低ET1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WI肿瘤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降低7.超声检查见肾窦回声分散,其内见前后径约2.0cm的椭圆形无回声区,应首先肾结石B肾结核C肾积水D多囊肾E肾肿瘤8.睾丸增大、肿块呈椭圆形、轮廓不整、呈中强回声B睾丸增大、肿块呈椭圆形、轮廓不整、呈不均匀中强回声C睾丸增大、肿块呈圆形、轮廓整齐、呈无回声、后壁回声增强D睾丸增大、肿块呈椭圆形、轮廓不整齐、呈强弱不等的混合性回声,并有囊性变E睾丸增大、肿块呈椭圆形、轮廓整齐、呈中低回声9.形态不规则的囊性团块B外周回声强,内是网格状回声的肿块C一般不合并出血坏死D肿块外周绕有完整声晕E圆形、边界清楚,内回声略低,可呈不均匀的实性团块10.胆囊壁水肿呈"双边征"B少数胆囊结石后方无声影C部分胆囊结石可不随体位改变移位D胆囊颈部结石在横断面上可出现"靶环征"E胆囊内大于10mm的软组织结节影,应高度警惕恶变的可能11.脾包膜下局限性积液的无回声B脾实质内的强回声结节C脾体积增大,包膜及实质均正常D脾包膜和实质的不连续及脾周和腹内积血暗区E脾包膜模糊不清而脾内及脾周无异常回声12.生理盐水B无水乙醇C动物血液D植物油E碘海醇13.男性,47岁。

经直肠彩超检查对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经直肠彩超检查对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经直肠彩超检查对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对采取经直肠彩超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和分析。

方法:以2014 年1 月到2016 年2月我院收治的65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增生组)和28 例前列腺癌患者(癌变组)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30 例健康自愿者为对比组;均采取经直肠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

结果:增生组和癌变组的前列腺体积无明显差异(P > 0.05),但要大于对比组(P< 0.05);在彩超声像表现上,增生组结节主要在内腺,形态上相对规整,包膜较为完整,连续性良好;癌变组结节则集中在外腺,形态上不规则,边界模糊,能闻低回声或增强回声;增生组和癌变组的Vs、RI 及PI 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

结论: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采取经直肠彩超检查可良好识别,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经直肠彩超检查;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中图分类号】 R2【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19-01前列腺增生是临床上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病症,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发病机理主要是细胞增生,临床症状主要是排尿困难,是良性病症[1]。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症状有较大相似性,所以采用常规B 超检查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出现误诊。

随着B 超技术的发展,彩超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疾病的检出率。

本文主要对经直肠彩超检查对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 年1 月到2016 年2 月我院收治的65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增生组)和28 例前列腺癌患者(癌变组)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的对象,并选取同期30 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比组。

其中,增生组年龄24 到86 岁,平均(56.7±7.4)岁;癌变组26 到85 岁,平均(55.4±7.2)岁;对比组年龄22到80 岁,平均(54.7±3.8)岁。

重庆整形外科模拟题2021年(71)_真题无答案684

重庆整形外科模拟题2021年(71)_真题无答案684

重庆整形外科模拟题2021年(71)(总分97.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下列术后并发症中,较常见的是A. 坠积性肺炎B. 肺栓塞C. 肺不张D. 伤口裂开E. 应激性溃疡2. 下列不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X线表现的是A. 心影右缘可见双房影B. 心尖向左下扩大C. 肺内可见粟粒形致密阴影D. 双下肺可见Kerley B线E. 肺动脉段隆出3. 骨与软组织疾病一般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A. 透视B. X线C. 超声D. CTE. MRI4. 骨肉瘤的最主要X线特征是A. 骨质破坏B. 软组织肿块C. Codman三角D. 软骨破坏E. 肿瘤骨5. 乳腺疾病首选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是A. CTB. MRIC. 钼靶X线摄影D. B超E. ECT6. 颅内压增高症的头颅X线平片影像特征,不可能出现的是A. 头颅变大,颅骨变薄B. 脑回压迹增多、增深D. 蝶鞍改变E. 头颅变小,颅骨变厚7. 男性,60岁。

便血,腹胀,食欲减退,消瘦1年余。

钡剂灌肠检查发现乙状结肠下段呈局限性环形狭窄,肠壁僵硬,与正常肠管分界清楚。

诊断首先应考虑A. 溃疡性结肠炎B. 结肠结核C. 克罗恩病D. 结肠癌E. 阿米巴肠病8. 肺栓塞CT诊断的最可靠的直接征象是A. 增强后肺动脉内栓子的充盈缺损影B. 肺动脉管壁的钙化移位C. 病变部位肺血管影减少或消失D. 增强后肺动脉内对比剂显示不均匀E. 肺部片状模糊高密度影9. 下列肝脏创伤的CT表现特征,错误的是A. 典型的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肝包膜下梭形的稍高密度影B. 肝脏血肿可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影C. 肝裂伤表现为线状低密度影,增强后更加清晰D. 增强扫描后可显示其血管性病变E. 肝右叶创伤常伴发右肺挫伤10.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重要CT特征为A. 胰腺表面光滑B. 胰腺萎缩C. 胰腺边缘锐利D. 肾前筋膜增厚E. 胰腺密度均匀11. 胆管结石的CT影像学表现,较多见的是A. 低密度B. 高密度C. 混杂密度D. 强回声E. 低信号12. 急性期脑内血肿的CT表现,错误的是A. 发病时间在1周内B. 平扫为肾形或椭圆形均匀高密度影C. 血肿密度高达100HU以上D. 血肿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区E. 血肿大时占位效应明显13. 女性,6岁。

1.5T MR多序列对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诊断价值分析

1.5T MR多序列对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诊断价值分析

181在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腺癌是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从美国癌症协会统计的数据看出,2013年美国前列腺癌新增数在多有新近确诊的癌症中占了近30%,且死亡率仅次于肺癌[1]。

近几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同时饮食结构改变、影像学检查普及,使得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检出率有所升高。

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疾病比较主要的方式,甚至是金标准方法,但影像学检查逐渐普及,也是比较常用、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2,3],成为研究热点。

磁共振成像(M R)是当前软组织分辨率最高的一种检查手段,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逐渐开展起来,但对无前列腺形态改变时,有内部信号异常情况时才能发现病灶[4]。

M R 多序列成像可适当选择不同的序列组合,可利于前列腺疾病的筛查、诊断,但这方面的研究与报道较少,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本次就收治的50例前列腺增生与20例前列腺癌进行了1.5T MR 多序列扫查进行了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明确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研究,例数分别为50例、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G E1.5T M R 多序列扫描诊断,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有尿频、尿急、夜尿频多、排尿困难等症状,确诊满足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诊断标准[5],同时排除严重心肝肾病变、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患者。

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44~84岁,均值(62.33±2.64)岁;病程5个月~4年,均值(1.98±0.43)年。

前列腺癌患者年龄48~85岁,均值(63.82±1.95)岁;病程1~6年,均值(2.73±0.22)年。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G E1.5T M R 诊断仪及其腹部表面线圈进行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序列、脂肪抑制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 W I)、单体素波谱成像(M R S)。

其中T1W1、T2W1、S P A I R、D W I 选择横轴位扫描,而M R S 则实施三方位定位扫描。

IVIM-MRI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价值

IVIM-MRI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价值

IVIM-MRI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价值李泉霖;张存美;张晨晨;王珊珊;江洁【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24(34)4【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maging, IVIM)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和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因前列腺疾病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100例患者,其中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PCa患者51例、BPH患者49例。

所得IVIM原始数据经软件包后处理,获得相应感兴趣区(ROI)单指数模型ADCmono值和双指数模型ADCs值、D*值、f值。

结果所有ROIs的ADCs值比ADCmono值显著降低(P<0.001)。

肿瘤(tumour, TU) ADCmono值及ADCs 值比中央区(CG)、外周带(PZ)的ADCmono和ADCs值都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U的f值和D*变化比较大,TU D*值与PZ(P=0.231)、CG(P=0.389)的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 f值比PZ(P=0.041)、CG(P<0.001)的f值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Ca和BPH比较,ADCmono的AUC 值(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87大于ADCs(AUC=0.966)、D*(AUC=0.469)和f值(AUC=0.816);TU和PZ比较,ADCmono(AUC=0.999)和ADCs(AUC=1.000)的AUC值非常接近,大于D*(AUC=0.311)和f值(AUC=0.855)。

TU的ADCmono值(r=-0.761,P<0.05)和ADCs值(r=-0.666,P<0.05)随Gleason评分的升高呈降低趋势,两者呈负相关,ADCmono值相关性更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检查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CT检查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共选择2013年1月~2016年3月我院就诊的3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均行CT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30例中有17例为前列腺增生,13例为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患者在前列腺密度减低、前列腺边缘毛糙、前列腺边缘隆起、前列腺毗邻组织侵犯、转移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提示二者的CT检查征象有明显差异。

结论CT检查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重视。

标签: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CT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lasia)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均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两者常常并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饮食习惯的明显变化,二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给广大男性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1],故而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影像学检查如X线、彩超、CT、MRI等是二者的有效诊断方法,且由于前列腺癌的发病部位在包膜下腺体,而前列腺增生的发病部位在尿道周围腺体,采用影像学检查较易鉴别,然而对于某些前列腺癌CT征象不明显者,易与前列腺增生相混淆[2],故而需要做出鉴别诊断。

本文即对C T检查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3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就诊的前列腺疾病患者30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2.1±3.8)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疾病症状,如尿急、尿频,尿中带血,排尿不畅或排尿困难,尿程变长、尿流减慢,尿潴留,直肠指诊可触及肿大的前列腺,或有结节。

1.2 检查方法
告知患者在行前列腺CT检查前3日内,减少带渣食物的摄入,并在检查当日保持空腹状态。

在行CT检查前3~4 h之间给予1.5%泛影葡胺注射液500 mL 口服,并告知患者注意憋尿,以使膀胱处在充盈状态,对于前列腺、精囊腺等组织器官的显示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部患者均采用同一CT扫描仪进行检查,做CT平扫、CT增强扫描。

嘱患者取仰卧位,从耻骨联合下缘开始,一直扫描至双侧髂前上嵴连线,扫描顺序是足侧向头侧。

设置各项参数,层厚5 mm、层距5 mm,电流、电压、螺距等亦给予相应设置。

增强扫描时给予碘海醇注射液碘普罗胺注射液适量静脉注射。

在CT检查完成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由两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放射线科医师共同完成,并得出一致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共纳入本组共纳入3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经临床医师综合诊断后,其中17例为前列腺增生患者,13例为前列腺癌患者。

1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出现前列腺体积增大者15例(88.24%),出现前列腺密度减低者5例(29.41%),出现前列腺边缘毛糙者3例(17.65%),出现前列腺边缘隆起者8例(47.06%),出现前列腺毗邻组织侵犯者3例(17.65%),出现转移者0例(0.00%);13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出现前列腺体积增大者7例(53.85%),出现前列腺密度减低者11例(84.62%),出现前列腺边缘毛糙者11例(84.62%),出现前列腺边缘隆起者12例(92.31%),出现前列腺毗邻组织侵犯者10例(76.92%),出现转移者8例(61.54%)。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前列腺癌患者在前列腺密度减低、前列腺边缘毛糙、前列腺边缘隆起、前列腺毗邻组织侵犯、转移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患者的CT检查特点病变多出现在前叶和中叶,可见多发性球形结节,外周区可見假性包膜,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但存在钙化点[3]。

而前列腺癌的CT检查特点则是多发生在后叶、侧后叶,病变多为低密度,且密度不均匀,同时具有外周轮廓不清晰、强化不显著、常可侵犯周围组织及转移等,以上特征有助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另外,CT检查可有效显示前列腺癌患者的骨转移(如股骨转移、骨盆转移、腰椎转移等)或其它脏器转移情况,故对前列腺癌及其转移情况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4]。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应对某些前列腺癌CT检查征象不明显者,需要结合其它病理资料、临床资料进行鉴别,避免误诊。

综上,CT检查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故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长春,吴静,赵瑞华,等.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530-1532.
[2] 张益栋.CT对前列腺增生与肿瘤的诊断[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0):2654-2655.
[3] 张权,王三贵,刘志平.前列腺癌的螺旋CT诊断41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6):75-76.
[4] 樊建朝.CT冠状面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8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