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

合集下载

《玄奘之路》观后感(通用7篇)

《玄奘之路》观后感(通用7篇)

《玄奘之路》观后感(通用7篇)《玄奘之路》观后感篇1一座座寺院奏起一声声梵音,一点点翰墨回城一部部佛经。

烟雨浩渺,佛号经声,法像莲座,宝相庄严。

在这万千宝刹,无尽伽蓝间,似有一位虔诚的僧人,迈着小而坚定的步伐,向璀璨的西方缓缓行去。

他,就是玄奘。

当他第一次肃穆庄严地走向净土寺时,心中一定早已明了他一生的道路。

稚气未脱的脸上却镶着一双坚定不移的眼睛。

当他第一次向着宏大精妙的佛像行礼时,冥冥之中一定有着一盏明灯,引领着他一步又一步行在佛法的大道上。

他十分清楚自己将走向哪里,追寻什么。

他知道自己将在一座又一座宝刹伽蓝间穿梭往返,将佛法弘扬远大。

他一遍又一遍深究钻研,确实感理论不精,翻译不确。

他决心独自踏上去往那烂陀寺的路,为大唐的佛教做出贡献。

他带着行囊,牵一匹瘦小的枣红马,独自一人行至神秘的西域。

他曾受到热情款待,被敬为上宾,奉为圣师;他曾受尽捉捕打劫,终逃过一劫,死里逃生。

他曾在炙热荒凉的沙漠中迷失方向;他曾在冰封千里的雪山上受尽严寒。

他曾费尽心思从国王的领域脱身,他曾虔诚念佛自野人的地盘出逃。

万般艰险,几次诱惑,都没能使这位虔诚的僧人停下西行的脚步。

西行路上,远眺西方,他看到的是光辉闪烁下的佛法真言,是风沙掩映下的西行大道。

他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理,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西行之路。

在那烂陀寺,他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

他师从名门,刻苦学习。

他漫步过一座座高大的佛像,他游行至一处处绝美的佛地。

他与高手切磋辩经,为弟子谈佛讲学。

他的博学为他赢得了无上的荣誉。

他常常眺望东土大唐的方向。

他知道这里远不是他的终点。

取得真经,弘扬佛法,造福大唐,才是他最初的心愿。

又一次辗转,他回到了故土。

帝王与他以权力,金钱,劝他还俗。

但他一次又一次拒绝。

他心中只有最纯粹的佛法。

在弘福寺,他组织译经。

在晨光熹微的黎明,在薄雾初开的上午,在日上三竿的午后,在月下梢头的傍晚,他都安定祥和的端坐桌前,就着一盏荧荧的灯,小心翼翼地阅览着一片片贝叶经。

玄奘之路

玄奘之路

玄奘之路作者:舒曼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9期文舒曼两干多年前,在中国,有一条从内地长安经河西走廊和西域到印度、中亚、欧洲的通商贸易道路。

中国的许多商品,尤其是丝绸,都是通过这条路运往国外,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丝绸之路”,对沟通亚欧大陆的经济贸易起过重要的作用。

也是在这条路上,有一个人默默地走过,而身后却留下光辉的巨影,让史人仰望。

伴随着他的脚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光茫依然万丈,照耀在中国和印度的上空。

他是高僧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神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被当时的人们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

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于隋朝仁寿二年( 602年)出生。

玄奘幼年便跟着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

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

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玄奘13岁时,受到大理寺卿郑善果的赏识,破格准他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

对于玄奘的一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贞观元年,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玄奘之路观后感1000字

玄奘之路观后感1000字

玄奘之路观后感1000字篇一:《玄奘之路》观后感《玄奘之路》观后感当得知我们需要写《玄奘之路》观后感时,我脑海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埋有玄奘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的问题。

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为了让环境更优美。

虽然后来相关部门再次出面澄清涉及拆迁的仅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建建筑,但这其中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文物遗产,并不仅仅是建筑物,其中还蕴含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人的气息与精神,它是承载了长久的人类活动才能有今天的风貌。

当地忽视众僧诉求,单方面进行规划与拆迁,高举申遗的牌子,而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遗产,可这样保护下来的遗产是否还存在遗产本该有的样子了呢?当今,申遗层出不穷,各地千方百计挤进申遗的队伍,打着保护文物的牌子,可申请成功之后就将其当成获取利益的最佳手段。

申遗并没有错,可倘若其目的不在保护而在开发,就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了。

当文物遗产仅仅只作为供人们参观的“文物遗产”,我想这遗产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吧。

再说说看《玄奘之路》的一些感想。

其实,看完这十二集的记录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玄奘的坚韧、执着和信念,而是佛学给我带来的震撼。

之前对佛学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仅仅是很浅薄的一些认识,加上遭遇过很多愚昧的信徒,我甚至将其归为迷信。

可当看了纪录片,佛学给我的感觉唯有用震撼来形容。

尤其当看到玄奘在各地为人们讲经,人们虔诚的样子;那时的人们对佛学尊敬与信仰,特别是高昌王、西突厥可汗等等对佛学的尊崇对高僧的敬重;那烂陀弥漫的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以及当戒贤法师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时大殿的情景,都使我震撼不已。

当众僧一起诵念经文,空旷的大殿回荡低沉的钟声,都使我内心感到特别平静与开阔。

为此,我特意找出很早之前听过的王菲一首《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次听了几遍。

爱因斯坦说,“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话,我愿意成为一名佛教徒”。

《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前段时间动感单车运动时,观看了《玄奘之路》这部记录片。

2011影片年金计划铁木导演的央视纪录片,也是自己看最远半天最长的纪录片。

当然纪录片里没有大圣,也没有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讲述了玄奘法师,历经西域十六国,征途跋涉数万里,十七年西行求法之路。

或许是记忆里的西游记太深刻,看此片时会觉得原来是这样的那种感觉,所以会更加印象深刻,也会让人思考。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多翻译家。

一、求真之路释迦生于隋朝末年,少年出家,青年游历天下,遍访名僧,研习经典,有所小成。

但由于当时各地巴利文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

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

取经,求真解惑,用以弘扬佛法。

对他来讲是一趟探求真理的自愿远行。

相信当时的佛学界发现问题的僧人肯定不止玄奘一人,但能为了解决问题而付诸行动的只有他,为了“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目标,开始一趟充满未知和两趟风险因素的旅行。

二、得道之路玄奘是真正有理想的学者,不断的学习,坚定的学习,先是从一个小和尚变成一个得道高僧。

没有一蹴而就,也不是菩萨转世。

11岁学法,27岁西行19年,而后译经19年,62岁的生命,成为当时印度、大唐、西域国内广泛广泛认知的高僧大德;玄奘之路是一条求知得道之路。

三、勇气之路血肉之躯,大多数人都有勇敢的时刻,可是为了达到目标能够帮助在19年间面对各种麻烦不断的渐次勇敢,偷渡之难、大漠之难、雪山之难、盗贼之难等真是一步一难,就凭一个价值观求真的信念就有这么多的勇气,设身处地作为的我们真的无法理解,是啊,勇气来源于坚定。

玄奘从哪里进入中国

玄奘从哪里进入中国

龙源期刊网 玄奘从哪里进入中国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08期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满载着经书,从天竺(今印度)踏上回国之路。

从后世的探险家实证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玄奘有关西域以及古印度的记录无论是方位与距离,自然与人文风貌,皆十分精准。

后世的斯坦因、斯文·赫定等西方探险家视玄奘为偶像,怀揣着《大唐西域记》当作考古指南与“路书”。

但是,玄奘究竟是由哪个山口进入今天中国境内,一直让人疑惑。

《大唐西域记》中仅说从波谜罗川“东南行”,翻山越岭,500里后抵达朅盘陁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

从地图上看,今天与瓦罕走廊(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接壤的中国卡拉其古河谷有多个山口,南边的明铁盖山口、基里克山口通往今巴基斯坦,西边的东克克吐鲁克山口通往阿富汗,北面排依克山口通往今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大帕米尔或小帕米尔,从理论上说,这些山口皆有可能。

近年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侯杨方等专家,在多次到境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地图、遥感影像等综合研究基础上,根据地貌与玄奘“东南行”与“大龙池”的定位,发现明铁盖、基里克等山口皆与玄奘之路南辕北辙,唯有北面的排依克山口方位及通行条件完全符合。

最终廓清了玄奘东归线路:达摩悉铁帝国的都城昏驮多(今阿富汗汉杜德)——喷赤河上游瓦罕河与帕米尔河交汇处——沿帕米尔河谷东抵波谜罗川(今大帕米尔)——从“大龙池”(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的界湖)东南行——翻越排依克山口——进入今中国境内卡拉其古河谷——过公主堡——出河谷沿塔什库尔干河向北走,最终抵达朅盘陁国石头城(今塔什库尔干县)。

今天,在办理了边境通行证后,人们可以进入离塔什库尔干县城80多公里的卡拉其古河谷,如果沿河谷中的明铁盖河一路向西,前行不久,就是中国与阿富汗交界的瓦罕走廊。

如今行走在卡拉其古河谷,依然能感受到千百年来这条丝路古道的重要性,翻过山口向北就是塔吉克斯坦,向西是阿富汗,向南通巴基斯坦,都近在咫尺。

《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

《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目录第一集乱世孤旅第二集绝域求生第三集生死兄弟第四集亡命凌山第五集穿越草原第六集踏上圣土第七集随风而逝第八集西天取经第九集享誉佛国第十集归心似箭第十一集呕心沥血第十二集圆满第一集:乱世孤旅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

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

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

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

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

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

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的变成了神话,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

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

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

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

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

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唐。

公元六百年,隋帝国创建二十年,在都城长安于东的洛阳附近,一个婴儿悄然诞生了。

玄奘之路解说词

玄奘之路解说词

玄奘之路解说词引言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次活动,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玄奘大师的故事。

玄奘大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他为了传播佛法,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道路,被称为“玄奘之路”。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玄奘大师的传奇人生和他的历险之旅。

玄奘大师的背景玄奘,原名陈罗禄,是唐朝时期一位杰出的佛教高僧。

他于公元603年出生于陕西长安,从小就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玄奘的求学之旅在玄奘年轻的时候,他曾到长安的大雁塔学习佛法,师从名师真谛法师。

经过几年的学习,玄奘对佛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决定亲自去印度取得更纯正的佛教法典。

玄奘的西行之旅玄奘的西行之旅可谓充满了险阻和困难。

考虑到物资运输的问题,玄奘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和水。

然而,正因为行装太重,他们徒步行走的速度非常慢,一路上颠簸不平的山路使他们疲惫不堪。

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玄奘和他的随行人员都坚持着前进,坚信传播佛法的使命。

玄奘的求法之旅在前往印度的路上,玄奘还遭遇了许多危险和挑战。

他们经历了严寒和饥饿,被荒漠和沙尘暴所困扰。

他们还要穿越険峻的山脉和翻过汹涌的河流。

但是,玄奘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坚定地向前行,只为了寻找更多的佛教法典。

玄奘的取经之旅终于,玄奘来到了取经之旅的最终目的地,印度。

在印度,他广泛地学习了佛法,并收集了大量的佛教经典。

他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将这些经典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传播佛法。

这些翻译工作为后来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的回国之旅玄奘的取经之旅虽然辛苦,但玄奘大师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经过多年的修行和学习,他决定返回中国,将他在印度学到的佛教教义与中国的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玄奘之路的意义玄奘大师的西行之旅不仅是一次历险,更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探索。

他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玄奘大师的精神也提醒着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的热爱,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玄奘之路意义和价值

玄奘之路意义和价值

玄奘之路意义和价值玄奘之路是指唐代高僧玄奘取经印度的过程。

他为了追寻佛法的真谛,历经艰辛跋涉,最终成功取经归来。

玄奘之路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具有深远的价值,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玄奘之路具有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壮举,取经历程的写作成书,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使我们能够了解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通过玄奘之路,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与周边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了解到佛教在唐代的传播和影响。

其次,玄奘之路具有宗教意义。

玄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了了解佛教经典的真谛,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踏上了艰难的征程。

在取经过程中,他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着他内心的信仰。

玄奘通过取经,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献,也成为了佛教在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后世佛教徒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再次,玄奘之路具有文化意义。

取经过程中,玄奘不仅感受到了异国的文化风情,也将中国文化带到了印度。

他不仅学习了印度的语言、文化和佛教教义,还将自己的文化思想传播给了当地人。

借由玄奘之路,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

最后,玄奘之路具有道德价值和指导意义。

玄奘在取经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对佛法真理的追求,同时也注重修身养性、修行持戒。

他对待每一位遇到的人都充满了同情与慈悲,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给予了真诚的帮助。

通过他的榜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学者和修行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汲取其中的正能量,追求精神的富足和人格的完善。

综上所述,玄奘之路具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信仰的宣扬,是文化的传播,更是道德的典范。

玄奘之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能够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对待他人充满同情和慈悲,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真理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西行路线
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玄奘回程路线
从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玛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长安;
途经国家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
文化科考路线将根据交通及安全状况作适当调整
●长安(今陕西西安):玄奘出发及译经之地;
●凉州(今甘肃武威):古丝路重镇,玄奘出发时2/3人口为外国商人,玄奘在这
里讲经首次获得了国际声誉;
●唐玉门关(今甘肃安西县):初唐的边关,玄奘偷渡玉门五关的神奇历险故事;
孙悟空的原型人物——石盘陀;
●高昌故城(今新疆吐鲁番):玄奘取经的转折点;
●罗布泊:著名的楼兰古国,玄奘回程途经楼兰;
●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天山历险;
●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著名的古西域城市;
●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丝路重镇,唐朝有“中华门”;
●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玄奘称之为“大头痛”;
●梵衍那国(今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及卧佛;
●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佛教初期的兴盛之地;
●印度(新德里——蓝毗尼——那烂陀一线):印度的佛教圣地,玄
奘在这里获得了印度举国的敬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