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摘要】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对母儿危害较大,其发生率为1%~14%,不良的妊娠结局与血糖水平相关。GDM的治疗包括饮食营养疗法、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干预方法。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GDM患者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减少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GDM约占全部妊娠的7% ,由于种族,确诊方法及诊断标准不同,其发病率为1%~14%。据报道我国目前GDM发生率为1.31%~3.75%[1]。GDM对母儿危害较大是目前产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现针对GDM治疗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1饮食营养疗法

饮食营养疗法对于GDM患者来说十分重要,部分GDM患者仅需饮食营养控制即可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因此所有GDM产妇均应尽可能接受营养学家的营养咨询意见,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GDM 患者将饮食中脂肪减至总热量的30% ,限制碳水化合物在35%~40% ,提高膳食可溶性纤维含量,减少单糖及食盐摄入。Gunderson等[2]认为GDM患者整个妊娠期的营养需求与非糖尿病孕妇相同,着重于食物的选择,以保持适当的体重增长,正常血糖及不出现酮体,肥胖的GDM患者要限制热量的摄入,同时指出GDM饮食营养疗法在食谱的组成(包括食物的数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类型) 。妊娠体重的获得及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限制方面还存在争议,未来试验研究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食谱组成和模式既能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又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Sunsanecvithayakul等[3]研究了300例GDM患者通过3日集中加强的饮食营养疗法治疗后的效果,发现确诊后的GDM患者通过3日集中加强的饮食营养疗法治疗后,有1/3的患者能避免使用胰岛素治疗,仅仅有42%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而剩下的一部分患者通过长期的饮食营养疗法的治疗后,也能减少胰岛素治疗的剂量,因此提出确诊后的GDM患者应该首先单独采用集中加强的饮食营养疗法治疗,而不是最初就立刻使用胰岛素治疗。

2药物治疗

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是药物治疗GDM患者的重要目标,能有效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但尚没有证据表明药物治疗可减少剖宫产术及新生儿产伤的发生率。对饮食营养治疗不能控制的GDM患者,胰岛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根据胰岛素作用特点,分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和精蛋白锌胰岛素,急需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及纠正酮症时用胰岛素,方法是皮下注射,30min后开始降血糖,作用持续5~7h,病情稳定者可用后两者胰岛素,皮下注射1.5~2h后开始降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进行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进行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妊娠糖尿病”和“妊娠合并糖尿病”。前者是女性孕前无糖尿病,通常在妊娠晚期(孕24~28周)出现血糖升高,随着分娩的结束,大多数人的血糖可逐渐恢复正常;后者则是女性在怀孕前就患有糖尿病,怀孕后出现血糖明显波动,如果未加控制,产后高血糖将持续发展。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属于高危妊娠,都需干预。 由于口服降糖药可引起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症及乳酸酸中毒,因此,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原则上忌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不仅降糖作用可靠,且是大分子蛋白,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孕妇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造成远期影响。因此,胰岛素被认为是妊娠期控制糖代谢紊乱的最佳选择。本文就妊娠期胰岛素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一介绍。 不是所有胰岛素孕妇都能用 胰岛素按来源分类,可分为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按作用时间分类,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以及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预混胰岛素。 孕妇不同于普通糖尿病患者,不是所有胰岛素都能用于孕妇。考虑到动物胰岛素具有免疫源性,容易产生胰岛素抗体,因此,不主张在妊娠期使用动物胰岛素。此外,由于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在妊娠妇女中使用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因此,也不主张将长效胰岛素用于妊娠期妇女。 因此,目前可用于孕妇的胰岛素主要包括短效、中效人胰岛素,以及由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预混胰岛素。此外,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已被证实对母婴是安全的,现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快,可于餐前即刻注射,患者依从性更好,能够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减少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血糖一旦控制不好即启动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首先应调整饮食,并适当运动。如果1周后患者血糖仍控制欠佳(空腹血糖>5.8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和2小时血糖分别>7.8毫摩尔/升和6.7毫摩尔/升);或者控制饮食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热量摄入后血糖又超标;或者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使血糖显著升高者,都必须开始胰岛素治疗。 出现下列情况时更应尽快加用胰岛素,将孕妇血糖降到正常:妊娠早期发现血糖明显升高者;“妊娠糖尿病”治疗较晚,如孕32周时,胎儿明显大于同龄胎儿者。 一般说来,在妊娠期,绝大多数“孕前糖尿病”和20%~25%的“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均需要应用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随时调整妊娠期胰岛素的剂量 “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往往与妊娠时一些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胎盘泌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分泌增多有关。这些激素会削弱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代谢异常。这种影响会随着怀孕周数的增加而增强,因此,在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时,一般妊娠早期的胰岛素用量偏少。这也与孕妇早期出现早孕反应,导致进食量减少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随着孕周的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也要随着增加。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用量可较非孕期增加2~4倍。 产妇分娩结束后,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就会迅速下降,因此胰岛素的用量也会很快下降。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后,胰岛功能足够应付正常代谢需要后,就可以停止使用胰岛素;原有1型或2型糖尿病的产妇的胰岛素用量一般也会很快恢复到孕前水平。 总的来说,医生设定妊娠期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从小剂量起始,在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前提下,多数患者起始剂量为 0.2~0.6个单位/公斤体重·天; 2. 胰岛素用量分配为早餐前多于晚餐前,晚餐前多于午餐前; 3. 每次调整剂量的幅度为2~4个单位,距离血糖目标值越近,调整的幅度越小; 4. 剂量调整应依据总体血糖趋势,而不是单独某一次的血糖数值; 5. 剂量调整不要过于频繁,每次调整后应观察2~3天,以判断疗效; 6. 哪一餐的餐后血糖最高,就优先调整哪一餐的餐前胰岛素用量。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发表时间:2016-07-27T09:51:28.8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作者:穆红武 [导读] 简单说来,糖尿病是一种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而导致的病症,在中医的领域,这种病又被称作“消渴病”。 穆红武 (甘肃省永昌县第二人民医院甘肃永昌 737206) 【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不具有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已经逐步危害到许多家庭,特别是在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逐年上升。如何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已然成为了当前医学界所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对其有所研究,在拥有了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目前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的重视,在利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便是结合多篇相关资料,对我国目前中医药对治疗糖尿病的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并就其治疗方法、相关理论进行整理总结,结合临床资料,简要就现状对中医药治疗的方式进行分析,概括其优势与不足,并对此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336-02 前言: 简单说来,糖尿病是一种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而导致的病症,在中医的领域,这种病又被称作“消渴病”。我国中医对于消渴病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对这种病有所研究,在中国的医书中也有诸多记载。经过了几千年来中医们的临床实践,又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逐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传入我们国内,人们逐渐降低了对于中医的重视,中医也渐渐失去了已经占据了几千年的领导地位。 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方法 随着中医药学者们对于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深入,也逐步总结归纳出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1.1 单味中药调节血糖 众所周知,中医药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便是中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中医药学家们从成千上万种中草药中进行试验,筛选出了七十多种能够有效调节血糖的中药。在这七十多种中药中还分为了降低血糖与提升血糖两种完全不同作用的中草药,其中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的中药中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中草药,例如人参、黄芪、黄连等,而能够升高血糖的药材则有党参、三七等等。 1.2 使用固定的处方治疗 除了利用单味中草药的药性来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之外,更多的中医学者倾向于使用固定的药物处方来治疗糖尿病。中医中将糖尿病分为了不同的中医证型,而这些固定的专方便是根据这些证型对患者进行治疗。而这些证型又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2.1以阴阳气血为据中医强调的是气血阴阳的均衡,而糖尿病则被认为是从阴虚发展到气阴两虚而后又发展成阴阳两虚的过程。因而在治疗糖尿病时,以治疗气阴两虚为主,针对此症状开具专方,例如益安降糖散、金芪降糖片等等。 1.2.2从病变脏腑论有部分中医药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部分身体内脏发生了病变而导致的,从而强调从病变的内脏器官入手进行治疗,例如针对胃热型的患者,使用白虎人参汤,而对于心肝郁热的患者,则对其使用清肝泄心汤。 1.2.3以辩证论治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学者提出通过一种方法来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这种方法在临床的试验中,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见效成果。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从近几年来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不难看出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具有着极大的优势,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理论上具有优势 对于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单从降低血糖入手并不能根治糖尿病,还应该从整体入手,综合调节患者身体各方面功能。而整体调整,追求身体的平衡一直是中医所倡导的,在这一方面,中医以拥有了绝对的先进性。 2.2 中医疗效优于西医 针对糖尿病中所出现的头晕、口臭等症状,西医对此往往没有合理的解释,西药也很难针对此些症状进行治疗,而中药则能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 2.3 中药副作用小 西药开具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往往都具有副作用,并且有些药物服用过多还会减低药效,产生耐药性,但中药的副作用小于西药,安全性也远高于西药。 3.中医药研究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不足 虽然中医学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中医观念保守 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医的理念也偏于保守,中医理论的发展进程也十分缓慢。阴阳、气血等理论都已传承千年,中医在此基础之上也鲜少进行创新与突破,往往都是在固有的理论之上进行反复地研究论证。 3.2 临床科研不够严谨 中医药对医学治疗的临床设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临床科研设计中并未严格遵守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观察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中医在临床上的观察指标也并不客观,只以血糖作为观察的参照标准,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也不利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3.3 缺乏规范的案例管理 中医在收集案例方面并未采取足够的措施,病例资料的收集存在着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中医治疗效果的准确程度,也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更难以使资料进行共享,推动糖尿病的治疗发展。 4.总结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于糖尿病治疗方案的突破也就越来越迫切。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

妊娠期糖尿病-基本知识

妊娠期糖尿相关知识 什么事妊娠期糖尿病? 是指在妊娠后才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占孕妇的5%~10%,孕妇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分娩结束后,多数患者血糖会恢复政策,部分患者产后数年或数十年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筛查时间 由于妊娠期内分泌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糖代谢紊乱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孕32~34周达高峰。所以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时间是妊娠24~28周。 国际诊断标准 在进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 erancetest,OGTT)检查前,患者需禁食8~14小时,连续三天每天进食不少于150g碳水化合物,检查期间静坐、禁烟,检查时5分钟内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液300ml,分别测定服用前及服用后1h、2h的静脉血糖。 ●空腹:< 5.1nmol/L; ●1h:< 10.0nmol/L; ●2h:< 8.5nmol/L。 妊娠期糖尿病病因 可能与胎盘产生的大量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有关,胎盘本身产生的大量激素用以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但这些激素可以抵消胰岛素但作用,使得胰岛素但作用不能正常发挥,这在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不能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利用,就会使血糖升高,形成妊娠期糖尿病。 什么人群孕期易患此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 2、孕妇年龄大于30岁; 3、体重超重及肥胖,体重指数大于25,多囊卵巢综合症; 4、孕期体重增长过快; 5、既往怀孕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6、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孕期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者; 7、本次妊娠合并羊水过多、巨大儿、胎儿畸形者。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对影响 1、可能并发妊高症、酮症酸中毒; 2、容易发生孕期及产时、产后感染; 3、产程延长、产后出血; 4、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发生率增高; 5、难产率增高。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_孟艳秋----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孟艳秋,刘文虎,刘凤鑫,张宇,薛菁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42 摘 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致病机制的研究转移到新作用靶点、新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照作用机制介绍了一些在临床使用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或正在研制的有关药物。预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将成为未来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热点,为抗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SGLT2抑制剂;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515(2013)03 - 0461 - 0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13.03.050 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s of anti-type 2 diabetes MENG Yan-qiu, LIU Wen-hu, LIU Feng-xin, ZHANG Yu, XUE J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mainly hyperglycemia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90%—95% of diabetic patients are type 2 diabetes. The research emphases of type 2 diabetes drug is shifting from the research aim at traditional pathogenic mechanism transferred to the research focus on new target and new pathogenic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chanism of type 2 diabetes, presented a number of drugs in the clinical use or under development. In these drugs, the SGLT2 inhibitors will be the hot topic of the future anti-diabetic drugs, which is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anti-diabetic drug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chanism of action; glucagon-like peptide-1; SGLT2 inhibitor; insulinum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生物效应降低所致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 2.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 700万人,这一数字使我国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0%~95%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主要表现为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机能障碍从而导致高血糖。根据主要作用的效果可将目前的抗2型糖尿病药分为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类药物、促进胰岛素利用类药物、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减慢碳水化合物吸收类药物、促进血糖排除类药物和限制肝糖原分解药物6类。本文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典型代表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各类药物的临床及上市情况见表1。 1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 1.1磺脲类药物 从第1代的甲苯磺丁脲开始,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长达3代近半个世纪。该药作用机制为阻断ATP通道,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胞内游离钙浓度,从而促使β细胞释放胰岛素。目前,此类药物的最新代表为格列美脲[1]。长期服用该类药物,会引起低血糖,体质量增加等副作用。 1.2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主要由分布于空肠回肠和盲肠的L细胞分泌。它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实 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孟艳秋(1963—),女,辽宁义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药研究。Tel: (024)89383903 E-mail: mengyanqiu@https://www.360docs.net/doc/5b4158792.html,

糖尿病未来趋势

糖尿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预计到2030年,中国糖尿病的医疗开支将达到3600亿元人民币。但是,最近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杂志上发表的关于中国糖尿病的3篇系列文章中,提出一套以社区登记及支援协作模式的全新糖尿病护理系统,可有助于改善中国糖尿病治疗现状。 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甚至在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已达到泛滥的比例。在1980年,中国成年人中仅有不到1%患有糖尿病,但到了2010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几乎增加至12%(1亿1390万成年糖尿病患者)。最新的数据显示,近半数的中国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这些人将成为糖尿病及多种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 这一系列文章的作者之一,中国内分泌学会前任主任委员宁光教授透露道,“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在中国,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尚未能被确诊(约占70%),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而且,这些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有40%患者糖尿病控制达标。 宁光教授指出,“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没有一个能有效的覆盖全国的糖尿病干预措施,这些数字预示着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大流行,例如心血管病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和癌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最终形成了一种“致胖环境”,以食物过盛、缺乏体力活动和社会心理压力为特征。而且,与白种人相比,中国人对2型糖尿病特别易感;在体重指数(BMI)位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时,中国人就易于发生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水平为25kg/m2,而非亚洲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水平高达30kg/m2。 宁光教授警告说,“在过去30年期间,中国的生活水平和人均寿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饮食习惯改变、体力活动减少、以及居民吸烟率异常的高,最终导致了糖尿病流行。糖尿病流行产生的严重健康后果将会直接威胁到整个卫生保健系统,迫切需要采取行动。 在未来几十年期间,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青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双重负担,将会给社会生产和卫生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压力。这一系列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香港大学Ronald Ma教授解释称,“考虑到青年糖尿病患者长期并发症风险增加,中国糖尿病流行产生的经济和健康压力将是非常惊人的。在1993年,中国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开支仅有22亿元人民币,但预计2030年中国糖尿病医疗开支将达到3600亿元人民币,突出了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性。” 中国香港大学Juliana Chan教授指出,“我们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期待2012-2015国家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计划长远战略(包括烟草控制、妊娠糖尿病的一般检查等)成果的同时,我们提倡以主动及针对性方式找出糖尿病高风险人士做好防治工作,并透过公私营社区伙伴关系,把重点投放于建立并维持社区糖尿病登记、赋权予糖尿病患者,以及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支援。 Juliana Chan教授总结道,“由于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仍在继续加重,每个人都必须投入参与创造多层面的解决方案,以减低糖尿病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健康的影响。

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

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 ---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梅连武 糖尿病在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宣称“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事实上西医已经把糖尿病列为“不治之症”。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或“消渴病”。但从病症和发病机理上看中西医对糖尿病认知基本是一致的,但对糖尿病治愈的理念和方法完全不同。我们课题组是一个以老、中、青结合的中医科研团队,针对治愈糖尿病的课题经历了近三十年、几代老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和研究,终于研究成功复方中药制剂—“梅糖”。2013年此研究成果正式申报了国家生物医药技术专利(专利号201310121761.8),我本人作为次成果的研发人之一,并委托广东边防武警医院经过近几年的临床验证,最终治愈人数近390人,平均治愈时间为4个月,有效治愈率为95%以上,全过程验证了糖尿病可以治愈的事实。 一、糖尿病治愈机理分析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 谢异常综合征,内在发病的表现形式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不足或存在缺陷。传统的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我们人类的遗传基因还是老样子。这才是当代“现代病”“富贵病”爆发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双重利刃来破解医治糖尿病的难题。为此,我们课题组在研制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时,确定了以下两个课题: 1、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的机理研究。 2、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能力的临床验证。 我们总结研究这一机理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调、养、生。 首先,“调”是前提。西药治疗糖尿病关键是体现在“控”上,就是以控制住血糖值为主攻目标。我们研制的中药制剂主要把功夫用在“调”上,根据“病在脏腑,根在细胞”的理论,全面调理五脏平衡、气血平衡和阴阳平衡,作用点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了体内“胰岛素抵抗”的问题。依据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过验证的:患者在服用“梅糖”的当天可以立即停用所有降糖药和胰岛素(后文有图示分析),当“梅糖”服用到7-20天以后,血糖值开始逐步下降,并逐步向血糖值的平稳趋势行进。最终结果是同时达到“调”与“控”的双重目的。 第二,“养”是基础。西医不能治愈糖尿病主要是体现在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物,这些办法也只是解决了胰岛素缺乏的暂时问题,却没有解决胰岛素的自给自足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养”,通过养来弥补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问题。其实上一步的“调”已经为下一步的“养”创造了一个改善后的体内

糖尿病治疗领域新进展

糖尿病治疗领域新进展 (一)ADA对糖尿病诊疗指南的6点更新 1、BMI 筛查点由 25kg/m2调至 23kg/m2 这一调整是针对亚裔人群进行的。由于患有糖尿或糖尿病高风险的亚裔人群其BMI 往往更低,所以 ADA 对此进行了修订。 2、舒张压目标从 80mmHg 放宽到 90mmHg 3、餐前血糖目标由 70-130mg/dL 放宽至 80-130mg/dL ADA 提醒,做出这一调整是考虑此举有利于预防那些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 4、推荐人们多运动和锻炼 这一建议尤其针对那些久坐的人(单次静坐时间≥90 分钟)。ADA 指出,现在大家工作经常久坐,活动不足。 5、不建议用电子烟进行戒烟 ADA 强调,电子烟并不能十分安全地替代香烟,因此不建议用电子烟作为戒烟的替代物。 6、不同血脂治疗方案以 40 岁为界定年龄 ADA 建议: (1)≥40 岁的患者应接受他汀类药物中强度或高强度的治疗。 (2)<40 岁的患者,如无危险因素,应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但如有危险因素存在或患心血管疾病,则仍应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 (二)《初诊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治疗国际专家共识》的发布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糖尿病进程,让患者的B细胞得到更好的保护,能够更长期地获得有效、稳定的血糖控制,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和慢性并发症的防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理念得到更广泛认同。 (三)肥胖成糖尿病最危险信号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临床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特征。 (四)二甲双胍降低糖尿病人的胆固醇水平 二甲双胍双胍除了影响血糖水平外,其还会对影响血脂水平。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二甲双胍或许还会影响机体的血脂水平,尤其是可以使得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文章中研究者对加入德国大规模研究KORA的参与者

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现状概述

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糖尿病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本文从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研究入手,分析当前糖尿病的治疗和发展的现状,寻找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标签:糖尿病;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身体的各种组织产生损害,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临床上,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此外还有少数患者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不同的糖尿病由于病因不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一类是手术治疗的方法[1]。 1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控制疗法、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饮食疗法。 1.1自我控制疗法这种疗法也属于一般的心理疗法。主要是通过对糖尿患者的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让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注意的相关饮食等问题。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的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总之,通过自我控制治疗,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1.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口服药物治疗,一种是胰岛素注射的治疗方法。 1.2.1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口服药物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磺脲类药物,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可服用;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

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论文 《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下 肢动脉病变的立场声明 2010年12月27日出版的《中华糖尿病杂志》将刊登两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立场声明,以澄清目前对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认识,促进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的健康发展。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有些医疗单位声称可以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并对患者采取收费治疗,在患者和临床医师中造成了认识上和就医行为上的混乱。干细胞具有分化成人体各种细胞的潜能,我国和世界各国均大力开展了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相关研究,比如,人们希望能够将干细胞培养成能够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来治疗糖尿病或将干细胞培养成血管内皮细胞来治疗血管病变。但是,由于科学研究水平的限制,除少数血液疾病已经能成功采用干细胞治疗外,绝大多数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尚处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前研究阶段。为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病变的问题,系统地回顾了循证医学研究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声明。 以下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表声明的摘要。 (一)对于采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此阐述以下立场:

1.干细胞治疗研究为更好地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希望国家加强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2.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尚处于临床应用前的研究阶段,不建议将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技术作为常规的临床实践。 3.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需遵守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干细胞临床转化指南》和国内有关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伦理准则和相关指南或管理规定。 (2)如开展临床研究,需遵循我国临床研究的相关规定。临床研究方案必须得到临床试验实施者所在医疗或研究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3)在实施临床试验前,必须向自愿参加临床试验的糖尿病患者告知临床试验的内容以及可能的获益和潜在的危害,并获得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4)不得向参加临床试验的糖尿病患者收取与临床试验相关的费用。 (5)临床试验要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设计,与现行的糖尿病治疗方法相比较,评价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别是长期随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对于采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此阐述以下立场:

糖尿病软文

糖尿病系列软文: 第一部分:总题:树立糖尿病治疗新标准: 一、从产品的特性入手: 中国1亿糖尿病患者面临选药难!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里。由于受传统治疗观念影响,现在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能够把血糖降下来的,就是好药;还有患者认为:糖尿病治疗只要将血糖控制好,就不会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实际上:在糖尿病治疗所有过程中,降糖容易,并发症难治,并且并发症只有人想不到的,却没有它不能发生的!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要确立相应的治疗标准,只有将标准确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疗效可观可测!如果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用药标准都错了,那还能保证疗效吗?那么树立糖尿病治疗的新标准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今年怎样选择糖尿病治疗药物? 糖尿病治疗不是有的药品或者保健品,他们所吹嘘的那样,现在已经被攻克或者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稍有点糖尿病常识的人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至少是在目前为止),不是一天或者两天吃药就能将糖尿病征服;也不是那些所谓的专家所吹嘘的那样,吃了某种药物就可以随意的吃喝,这简直是把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当作儿戏。那些所谓的神药、好药很多都搀杂了西药成分来达到降糖的目的的,并以此点,他们就大肆吹嘘,说他们的药品效果怎么样。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情!这样害得者劳命伤财,更有甚者害得患者人财两空。 二、糖尿病疗效怎么判断 糖尿病治疗最新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联盟相关资料整理):在降糖的同时,应该从病因上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达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在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的状况下,糖化血红蛋白也是血糖监控最具有显著意义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是检验糖尿病患者在3——4个月时间里的血糖控制情况,它还是反映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最显著的判断指标)。一种药物在使用一定的时间后只要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下降到正常值以内,那么这种药物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病因的问题。这种药就值得广大糖尿病患者信赖。 三、活敏酮是糖尿病治疗药品中的标杆: B 活敏酮不是中药,不是西药,也不是中成药,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西结合药。它是中国制药上市企业、中国最大植物药生产和出口企业——————云南昆明制药集团的最新科研成果,从云南和缅甸边境交界处所独有的特殊植物露水草中提取精华,属于典型意义上的植物药,它具有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药物浓度极高;2、定量、定性准确;3、临床上具有可重复性;4、它完美地将降糖和抗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将糖尿病并发症病因彻底清除;5、14天为一疗程,比其他同类型药品便宜近1500元以上;6、8小时即可控制血糖平稳,14天改善糖尿病基本症状;凡是使用过B 活敏酮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可以在3个月时间里,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从此后,用维持量对病情进行监控,使患者摆脱了,一天中多次服药,一次中服多种药品的尴尬局面。 二.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误区入手: 糖尿病专业用药更新换代中国首创治疗新标准 现在,已经有糖尿病患者开始觉醒。他们认为,在和糖尿病做斗争过程中,不再是单纯降糖就能达到目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患者,他们只是从眼前状况出发(经济、简单等),缺乏用发展和辨证眼光去看待糖尿病。一味地选用烈性降糖药,须不知,烈性降糖药是对人体的肝肾功能有严重损伤,。 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在一定的时间里,同一种药物、对人体胰岛素产生抵抗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人体的肝肾主要是排毒和解毒,而糖尿病病人却从外界不断地向其注入毒物,这种状况下,糖尿病患者不得并发症那才怪呢!即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标准上就偏离药物治疗的本意,那不出问题倒也成了怪事情!所以建立新的糖尿病治疗用药标准就迫在眉睫! 糖尿病的疗效标准包括那些条件? 糖尿病治疗最关键目的是预防和缓改并发症,相反平稳降血糖不已经再是一件难事,那么糖尿病治疗药就应该从解决人体病因为根本目的。彻底将并发症和血糖来进行长期的平稳,这样才不本末倒置。 控制血糖已经不再是难事情,那么检验和检测糖尿病并发症就成了最关键性问题,最新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就是检验和检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唯一金指标,反映糖尿病患者在一定的时间里的血糖控制和变化情况,也反映了患者在控制并发症方面的具体结果。由此可见,糖尿病治疗的好坏,不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摘要】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对母儿危害较大,其发生率为1%~14%,不良的妊娠结局与血糖水平相关。GDM的治疗包括饮食营养疗法、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基因治疗等多种治疗干预方法。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GDM患者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减少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GDM约占全部妊娠的7% ,由于种族,确诊方法及诊断标准不同,其发病率为1%~14%。据报道我国目前GDM发生率为1.31%~3.75%[1]。GDM对母儿危害较大是目前产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现针对GDM治疗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1饮食营养疗法 饮食营养疗法对于GDM患者来说十分重要,部分GDM患者仅需饮食营养控制即可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因此所有GDM产妇均应尽可能接受营养学家的营养咨询意见,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GDM 患者将饮食中脂肪减至总热量的30% ,限制碳水化合物在35%~40% ,提高膳食可溶性纤维含量,减少单糖及食盐摄入。Gunderson等[2]认为GDM患者整个妊娠期的营养需求与非糖尿病孕妇相同,着重于食物的选择,以保持适当的体重增长,正常血糖及不出现酮体,肥胖的GDM患者要限制热量的摄入,同时指出GDM饮食营养疗法在食谱的组成(包括食物的数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类型) 。妊娠体重的获得及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限制方面还存在争议,未来试验研究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食谱组成和模式既能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又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Sunsanecvithayakul等[3]研究了300例GDM患者通过3日集中加强的饮食营养疗法治疗后的效果,发现确诊后的GDM患者通过3日集中加强的饮食营养疗法治疗后,有1/3的患者能避免使用胰岛素治疗,仅仅有42%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而剩下的一部分患者通过长期的饮食营养疗法的治疗后,也能减少胰岛素治疗的剂量,因此提出确诊后的GDM患者应该首先单独采用集中加强的饮食营养疗法治疗,而不是最初就立刻使用胰岛素治疗。 2药物治疗 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是药物治疗GDM患者的重要目标,能有效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但尚没有证据表明药物治疗可减少剖宫产术及新生儿产伤的发生率。对饮食营养治疗不能控制的GDM患者,胰岛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根据胰岛素作用特点,分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和精蛋白锌胰岛素,急需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及纠正酮症时用胰岛素,方法是皮下注射,30min后开始降血糖,作用持续5~7h,病情稳定者可用后两者胰岛素,皮下注射1.5~2h后开始降血糖,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社旗县万成医院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惠大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一、概述 ㈠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㈡患病率: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有超过 1.5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 3 千万,居世界第二。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

二、糖尿病分型:分四大类型 1 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young, MODY )、线粒体突变糖尿病等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㈠ 1 型糖尿病( T1DM ) ⒈免疫介导糖尿病 ①由于胰岛 B 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 ②有 HLA 某些易感基因,体液中存在有针对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65 );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IA-2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 insulin autoantibody,IAA ) ③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④ B 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常破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 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 ) : 特殊类型 1 型糖尿病, 15-70 岁发病,起病慢,非肥胖,有较长阶段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易继发失效, C 肽水平低,血清中有一种或几种胰岛 B 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最终依赖胰岛

国外糖尿病治疗新观点方案

国外糖尿病治疗的新观点 糖尿病综合治疗过程,提倡五大原则:饮食控制、运动、药物、监测、教育。最近又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对糖尿病的治疗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望糖尿病病友实践体会,总结。 1.好的情绪降血糖 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精神和遗传基因研究会代表村上和雄研究报道说,开怀大笑可抑制血糖上升。他对21位糖尿病人在午餐提供500千卡的饭团,同时在餐前,餐后采血观察血糖。饭后一组病人在狭小教室听45分钟的血糖教育课程,一组大礼堂听名家表演漫才(相声),结果听讲座的病人每百毫升血糖上升123毫升。听漫才的病人血糖每百好事呢感仅上升77毫升。研究认为可能是愉悦心情激发大脑中的某种遗传基因,使胰岛素等抑制血糖升高蛋白质较平时增多,使血糖升高缓慢,所以研究认为糖尿病病人,大约有30%的人由于疾病的折磨,存在不同的抑郁状态,情绪低落或易激动,虽然也采取药物办法,但对血糖控制的扔不好,因此,应给病人创造一个温馨,快乐的环境,并呢感积极投入有益的活动中去寻找,放大快乐,时时开怀大笑,对稳定血糖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对提高免疫功能有帮助。 2.充足的睡眠降血糖。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也可患糖尿病或血糖波动。他们经过实验观察发现一组每晚睡大约5小时的人,比每晚睡8小时的人相比,前者分泌的胰岛素少50%,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40%,研究人员指出,当人体丧失对体内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胰岛素的反映能力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进而引发糖尿病或血糖波动。因此,糖尿病病人一定要保证每晚7——8小时的睡眠。 3. 餐后快步走降血糖 糖尿病病人饭后30——40分钟后,进行快步或快慢交替走30~60分钟,不但可以消耗250千卡的能量,减轻体重,同时还可以增加糖耐量及胰岛素的敏感、降低血糖。这是美国哈弗大学研究发现的。步行是糖尿病病人最容易坚持、简便、安全的运动项目。而美国农业部最新研究报道显示,大运动量对老年糖尿病更有益。包括在体重机上步行走,他们经过16周的训练观察发现,其血糖控制水平比不参加运动的人好,因为大运动量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吸取血糖的能力,骨骼、肌肉可以把血管中70%—80%的糖消耗掉,而体重机可以提高骨骼、肌肉的量,其他形式的运动只能保持原状,而不能增加肌肉。研究指出做大运动量的病人应在医生咨询后进行。 4. 用胰岛素也要运动 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学科江钟立博士研究指出:运动和胰岛素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解机制不相同,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运动治疗。运动可以激活在高血糖状态下骨骼中的两种酶,而促进了骨骼肌对葡萄糖吸收,糖元的合成及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调节过程。表明运动和胰岛素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机制不同,运动的降血糖作用是胰岛素无法代替的。因此,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同样需要采取运动疗法辅助降血糖。 5. 上午11:00血糖值很关键 法国糖尿病专家路易`莫尼耶教授研究认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关键的是上午11时的血糖值,它关系到全天血糖水平,这一时刻的血糖浓度越高,其在11~17时血糖浓度上升就越为严重。这位专家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值控制在10~10.6毫摩尔/升以下,那么整个下午的血糖值将基本能够保持正常。因此,早餐的饮食控制,用药、运动都很重要,尤其是能够餐后2小时血糖意义更大,可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来达到餐后2小时血糖维持在8毫摩尔是最理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