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伏尔泰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
伏尔泰介绍

(Voltaire )
零 距 离 接 触
陈晓欢 2012年6月2日
简历
中文名:伏尔泰 外文名:Voltaire 别名:弗朗索瓦-马利· 阿鲁埃 国籍:法国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694年11月21日 逝世日期:1778年5月30日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毕业院校:路易大帝中学 信仰:自然神论 代表作品:《哲学辞典》《查第格》《老实人》
思想观点番外篇(一)
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和 中世纪,宗教曾经主宰着人们的全部生活,包括肉体的和精神 的。宗教就好比王后,法律就好比这位王后的婢(bi)女,法 律完全受着宗教的支配;谁要是违背了宗教规定,就必然要遭 到国家法律的严厉惩罚,甚至身遭酷刑。着名的苏格拉底之死, 被指控的罪名中有一项就是“不敬城邦之神”;基督教诞生之 初,耶稣被信奉犹太教的法利赛人残忍地钉死在十字架上,根 本上就是一场宗教迫害;布鲁诺、哥白尼被教会判处死刑,施 以火刑。宗教上的一统和专制状况,一直到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时期才开始有所改观,并逐渐树立宗教宽容、信仰自由的观念。 应该说,当代西方宪法当中宗教自由的规定,以及宗教宽精神, 主要得归功于启蒙运动。
简历番外篇(一)
什么是自然神论? 答:自然神论(Deism)是17到18世纪 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 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 的冲击。这个思想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 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 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
简历番外篇(二)
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 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 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 然神论者。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 义,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 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 “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 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 展下去;
伏尔泰的历史思想

浅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思想理论【摘要】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的哲学观点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承认外在世界的客观性。
他赞同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反对不可知论。
伏尔泰对天主教教会做了批判,批驳了主张人们生来就有神的观念的说法。
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自然法权论”。
史学上他批判神学史观,并把人类历史当作是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
但是伏尔泰的思想有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
【关键字】伏尔泰、启蒙运动、思想理论17—18世纪,欧洲大陆开始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提出了以人的理性和社会正义为核心的理性主义思想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与平等,其矛头直指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强调的是国家和整体意志的平等。
因此启蒙运动的批判色彩和理论深度要远远大于文艺复兴,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
伏尔泰(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是着名的诗人、剧作家、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鼓吹者,是启蒙运动的先驱。
维克多·雨果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一、伏尔泰的哲学观点伏尔泰的哲学观点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在《哲学通信》中,他把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介绍到法国,并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观点。
这本着作成为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
伏尔泰承认外在世界的客观性。
他反对贝克莱的主张;赞成洛克的观点,认为物体的本质在于广袤和不可入性;即使一个人又聋又瞎,只要他有触觉就不会怀疑那些使他感到坚硬的东西的存在。
伏尔泰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以自然的形式表现的,恩格斯指出:“公开的唯物主义或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
”①伏尔泰认为:“运动并不是凭自身存在的;因此必须求助于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整个自然界,从最遥远的星辰到一根草芒,都应服从于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②他承认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上帝,因为“万物都是宇宙中的艺术,而艺术证明创造主的存在。
2022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 必修3 第7课 启蒙运动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启蒙运动一、选择题2022年题组1.(2022·江苏单科·15)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惊,但是仍旧对神表现出敬重的态度。
他们称赞六天制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旧信任宇宙是上帝依据理性方案设计的完善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提倡者【考点】启蒙运动——理性时代的到来【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主要是通过文学的形式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进行猛烈批判,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与材料“但是仍旧信任宇宙是上帝依据理性方案设计的完善结合的机器”强调理性不符,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的提倡者主要是打击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传播和进展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与材料强调理性主义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惊……但是仍旧信任宇宙是上帝依据理性方案设计的完善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提倡理性主义的思想,故C项正确;进化论的提倡者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材料“但是仍旧信任宇宙是上帝依据理性方案设计的完善结合的机器”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2022·上海单科·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
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A.伏尔泰B.狄德罗C.卢梭D.孟德斯鸠【考点】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解析】材料观点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强调其重要性。
伏尔泰批判专制王权和教会,与这一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狄德罗宣扬科学理性,反对迷信专制,与这一观点无关,故B项错误;卢梭强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与这一观点无关,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专注对法律争辩,强调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D2021年题组1.(2021·山东文综·20)“这是一场人类信任自己有力量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期末考试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期末考试(20)成绩:99.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辉煌的希腊罗马世界的崩塌,罪魁祸首应当是()。
(1.0分)1.0 分A、君主的愚昧统治B、教会与世俗王权的斗争C、基督教的神权统治D、日耳曼民族的入侵我的答案:D2()是只信仰一个神的民族。
(1.0分)1.0 分A、波斯民族B、犹太民族C、希腊民族D、罗马民族我的答案:B3下面犹太教派别中()信奉耶稣就是拯救他们的弥赛亚。
(1.0分)1.0 分A、法利赛人B、撒都该人C、吉伦特派D、加利利派我的答案:D4截止到2003年,北美基督徒大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
(1.0分)1.0 分A、75%B、76%C、80%D、我的答案:D5封建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
(1.0分)1.0 分A、土地依附关系B、人身依附关系C、财产依附关系D、思想依附关系我的答案:A6加尔文最开始在()进行宗教改革。
(1.0分)1.0 分A、法国B、荷兰C、日内瓦D、北欧我的答案:C7犹太人把总是被别人奴役的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后,他们的苦难意识逐渐转化为了()意识。
(1.0分)1.0 分A、不幸B、罪孽C、敌视D、欢快我的答案:B8德意志在近代发展缓慢的原因是()。
(1.0分)1.0 分A、外族入侵B、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C、经济基础薄弱D、天主教的干预我的答案:B9()把无神论推向了共产主义。
(1.0分)1.0 分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马克思我的答案:D10()为了弥补英法战争造成的法国国库空虚提出向教士们征税。
(1.0分)1.0 分A、约翰二世B、腓力四世C、腓力六世D、卜尼法斯八世我的答案:B11从()开始西欧皇帝必须要经过教皇的加冕。
(1.0分)1.0 分A、凯撒大帝B、奥托一世C、查理曼大帝D、查理一世我的答案:C12第()次十字军东征进一步加深了西方天主教徒与东方东正教徒之间的矛盾。
(1.0分)1.0 分A、二B、三C、四D、五我的答案:C13()最早提出了“道成肉身”的思想。
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单选题学习资料.

1.(C 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A.社会思想B.经济思想C.政治思想D.文化思想2.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 B 。
A、仁政B、绝对专制C、主权在民D、自然权利2、( B 政治思想史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桥梁。
A、古埃及B、古罗马C、迈锡尼D、马其顿3、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域。
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开始在( C 全面地走向繁荣。
A、意大利B、罗马C、欧洲各地D、英国4、伏尔泰猛烈地抨击封建制度和教会,以自由、所有制和平等为公正社会的秩序原则,主张个人自由,主张共和制,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 D 思想特征。
A、封建贵族阶级B、地主阶级C、小资产阶级D、大资产阶级5、拿破仑主持编制的《民法》法典以( A 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法典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定了农民土地私有制,这些都为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
A、法国大革命B、英国革命C、文艺复兴运动D、宗教改革6.( A 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A.托马斯.阿奎那B.教皇尼古拉一世C.教皇格里高利七世D.奥古斯丁7.恩格斯高度赞扬( A ,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国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英国革命D.巴黎公社8.通过时期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A 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权利权力B.集权主义个人主义C.共和制度君主立宪D.主权专制9.(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勾芡,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
但是,(A 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A.思想启蒙(或启蒙思想启蒙(或启蒙B.文艺复兴文艺复兴C.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D.工业革命工业革命10.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是法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C 正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
410-伏尔泰相关人物

伏尔泰相关人物路易十四(1643-1715年),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被称为“太阳王”。
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王朝。
对当时现实的严重不满使伏尔泰创作了《路易十四时代》,但以路易十四命名那个时代决不意味着伏尔泰全盘肯定这个时代和这位君主的一切。
德·夏托纳夫,伏尔泰的教父,对伏尔泰进行了启蒙教育。
菲力浦·德·望笃姆,法兰西大修道院院长,“圣殿集团”成员,启发了伏尔泰的反宗教思想。
菲利浦·奥尔良公爵,在路易十五初期摄政,对伏尔泰进行迫害。
牛顿(1642-1727年),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对伏尔泰的哲学观点和世界观影响很大。
卢梭(1712-1778年),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启蒙运动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人物。
与伏尔泰既是朋友,又展开论战。
德·夏德莱夫人,伏尔泰女友,是他所热爱的唯一的女人。
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虚伪的“开明君主”。
让·卡拉,被宗教迫害致死,伏尔泰为其辩护、斗争。
让·梅叶,天主教教士,将《遗书》交与伏尔泰整理出版。
博马舍,整理出版《伏尔泰全集》。
伏尔泰希望文库封建叛逆正值法国封建专制发展到顶峰、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伏尔泰来到了人世间。
出身于第三等级的伏尔泰,天资聪慧,自幼受到诗和戏剧艺术的熏陶,受到以哲学为中心的怀疑原则的感染。
他目睹人民的疾苦和现世的不平等,于是,便以笔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天主教会,成为现实社会的叛逆者。
(一)人世间1694年11月22日,在巴黎新桥附近一个布置典雅的住宅里,一位身着紧身皮袄的中年男子在过道上焦急地踱来踱去。
产妇一阵紧似一阵地呻吟,使他头脑发胀,心房紧缩。
突然,婴儿“哇”的一声啼哭,他那绷紧的神经终于松弛了,急忙向房间那边奔去,但房门依然反扣着。
正当他无奈之际,产婆把门拉开一条缝,探出头来说道:“是个男孩,可弱得像只瘦猫,恐怕只能活一个小时。
第四章 现代西方文化 (17世纪上半叶至今)

第四章现代西方文化(17世纪上半叶至今)文艺复兴时代之后的西欧成为了世界最发达的地区。
大西洋文化获得了迅速发展,自此以后,西方文化进入了现代时期。
从精神层面来看,西方文化进入了理性时代;从物质层面看,则是进入了工业与科技时代。
一、启蒙运动(亦可参P97-99)(一)启蒙运动及其背景18世纪末在欧洲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思想革命运动,这就是启蒙运动。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是启蒙运动出现的基本历史条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得中世纪以来一直控制着欧洲思想领域的基督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而为启蒙运动的出现开辟了道路;16、17世纪欧洲出现的“科学革命”,则为启蒙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文化对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革命,它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
从时间上说,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达到高潮。
从范围上说,启蒙运动波及整个西欧国家,但是,其中心是在法国。
(二)启蒙运动在西方的发展情况荷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
启蒙运动在法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为准备时期,主要启蒙思想家为比埃尔·贝尔和让·梅叶。
贝尔的《历史和批判辞典》是一部百科全书性的著作,梅叶的《遗书》是空想共产主义的早期作品之一。
18世纪中期是法国启蒙运动掀起的阶段,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旗手。
18世纪末,法国的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是以百科全书派著称的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他们所编纂的《科学、艺术与工艺的详解辞典》即《百科全书》是法国启蒙运动达到高潮的标志。
启蒙运动还波及德国、俄国和美国。
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为沃尔夫、莱辛、席勒、歌德等人,俄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为拉吉舍夫、赫尔岑等,而在美国,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潘恩等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嘲讽教会的诗

伏尔泰嘲讽教会的诗
嘿,你知道伏尔泰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啊!他写的那些嘲讽教会的诗,可真是太绝了!
伏尔泰就像是一个无畏的战士,勇敢地站出来,用他那犀利的笔触去挑战教会的权威。
比如说他有一首诗里这样写道:“那些所谓的神圣说教,不过是欺骗的幌子。
”这就好像是他直接指着教会的鼻子在说:“你们别再装了!”
他的诗充满了对教会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
就好比教会说的一些话像是飘在空中的五彩泡泡,看起来漂亮,一戳就破。
伏尔泰毫不留情地把这些泡泡都给戳破了!他在诗中描绘教会的虚伪和贪婪,“他们口口声声说着爱,却在背地里做着最肮脏的交易。
”这多形象啊!这不就是在说教会是个伪善的家伙嘛!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讨论伏尔泰的诗,朋友惊讶地说:“哇,他怎么敢这么写啊!”我笑着回答:“哈哈,这就是伏尔泰的厉害之处啊!”伏尔泰的这些诗,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教会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可他才不在乎呢!他就是要让人们看到教会的真面目。
伏尔泰嘲讽教会的诗,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被蒙蔽的双眼。
他让人们开始思考,开始质疑,教会真的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吗?他的诗是对旧制度、旧观念的有力冲击,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伏尔泰,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用他的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嘲讽教会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追求真理的人,是如何毫不畏惧地与强大的势力作斗争。
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去欣赏和研究他的这些诗,从中汲取力量,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去追求我们心中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探伏尔泰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摘要]探讨伏尔泰对于基督教神学的批判,试图找到伏尔泰启蒙思想之基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着重从其著作《风俗论》入手,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讨,并对他的批判思想进行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伏尔泰基督教神学理性伏尔泰史学思想的内核是理性。
以理性为出发点,伏尔泰创造性地把以欧洲为中心的基督教历史扩展为真正的世界史;将政治、军事史推及到人类文明进步史。
然而,伏尔泰的这些“立新”正是建立在“破旧”基础之上的,没有对基督教神学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伏尔泰理性史学大厦是建构不起来的。
“上帝”和“灵魂”的概念是基督教的两大精神支柱。
基督教主张以神为中心,认为上帝全知全能,是人和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在教会看来,人类生而有罪,“上帝通过人间的统治者统治着人间的国家”。
基督教还鼓吹“灵魂不灭”说以愚弄、欺骗从而统治人民。
伏尔泰认为,要批判基督教,首先就要摧垮基督教这两大支柱。
伏尔泰将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当时的历史研究领域。
他指出,传统的历史家们的研究都是对《圣经》进行注释,他们都无法摆脱静止的、僵化的以经带史、以史注经的思维模式。
伏尔泰于1756年出版了《风俗论》,此书是以尊重事实的态度,按照科学的方法撰写出来的。
进行没有宗教色彩的新型的世界史的撰写,这是前无古人的创新。
上帝创世是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在《风俗论》中,伏尔泰抨击了《圣经》的创世史。
大胆揭露了《圣经》的荒诞和离奇。
他第一次将非基督教的古老民族:中国、印度、波斯赫赫置于各民族之首的地位。
他严正指出,许多国家的文化,在起源上要比《圣经》中所说的希伯来人的文化早得多。
基督教所宣扬的宗教史观,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说不通的。
在《风俗论》导言也就是《历史哲学》中,伏尔泰用了12个章节的篇幅对犹太人的历史提出了质疑。
在他看来,所谓原罪、方舟、神迹等等全是滑稽可笑、荒唐透顶的神话故事,宣传这些是对人类理性的侮辱。
伏尔泰并没有把这种批判停留在历史领域的责难,还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
他认为,“过去千百年中,一切民族……对于上帝毫无概念”,“上帝”的概念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伏尔泰进而分析了上帝的属性。
在他那里,上帝是模糊而没有人格的,这与犹太基督教所说的上帝并不相同。
他认为,关于上帝的认识超越人的知性,拒绝接受来自启示的一切证明,排斥神学家的论证,甚至否定上帝的天道。
虽然伏尔泰一方面“深信有一个神存在”,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理由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从理论上思考,则出现矛盾。
因此,他得出结论,无论说神是永恒地创造世界,还是在时间流逝中的一段时间创造世界,都会陷入困境。
“帝国兴衰皆是上帝神秘的设计”的神学史观也是站不住脚的。
这样,神就失去了他在宗教信仰中的原有地位,被伏尔泰从宝座上拉了下来。
伏尔泰还摧毁了基督教的另一支柱,即对“灵魂”的分析和驳斥。
1764年鲍斯威尔拜访费尔内时,曾与伏尔泰讨论什么是灵魂,伏尔泰对于鲍斯威尔的追问不无讽刺地回答:“初出茅庐的学者和僧侣们完满地知道它的一切。
而我仅仅是一个非常无知的人。
”在《风俗论》中谈及灵魂时他说道,由于社会的开化,人们开始有余暇进行思考了,“大自然使原始人在遇到异常灾害时感到有某种超人的东西存在,同时也使他们感到人身中有某种东西在行动,在思想”,“人们在梦中见到自己所怀念的人……那出现在活人面前的乃是在死者生前附在其身上、死后却在空中游荡的某种东西”。
伏尔泰认为:“精神和我的官能同生同长,同样枯萎”,“它同样要死亡”。
因此,伏尔泰认为,“灵魂不朽”说虚幻不实,其实不过是一种教条。
伏尔泰进一步批判了为“灵魂不朽”说张目的形而上学思辨体系。
他认为,编造天赋观念形而上学体系这种讲哲学的方式,比起经院哲学的鬼话还要危险,天赋观念论为宗教神学最根本的信条灵魂不灭作了辩护,必然受到教会反动势力的欢迎,为神学家所利用。
伏尔泰用感觉论驳斥了天赋观念论本身的虚妄。
他说,“人心里根本没有天赋观念”。
伏尔泰还讥讽了莱布尼茨为宗教神学论证的“前定谐和”说,他诘问道:“如果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预先安排的,它的归宿都是完美的,为什么善良而智慧的上帝要如此残酷地毁灭他所创造的人畜呢?这是惩罚吗?为什么不惩罚巴黎及其它城市呢?”伏尔泰从哲学角度的驳斥使得基督教神学的支柱受到毁灭性攻击,这种釜底抽薪的方法是明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诚如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评价的:“伏尔泰第一个走上了新的道路,把哲学的明灯带进了黑暗的历史档案库。
”如果将对“上帝”和“灵魂”的批判比作是对基督教神学之两条腿的痛打,那么,伏尔泰对天主教会的直接抨击可谓是当头一棒了。
1750年5月,伏尔泰发表《圣贤和百姓的声音》,首次提出他的最著名的口号“消灭败类”。
在后来的许多年中,这个口号成为法国革命反对教会势力、反对各种敌人的战斗口号。
在这里,伏尔泰所讲的败类的含义为何?笔者认为,把败类看作是对宗教狂热、基督教的批判有更具说服力的证明。
伏尔泰于1722年写成《致乌拉尼诗简》,表明了他远远背离了他父亲的信仰,三十岁时,伏尔泰公开承认自己不是基督徒。
在《亨利亚特》中,他曾表明自己不在日内瓦和罗马之间作任何选择,这说明了他坚决反对天主教和新教都拥护的学说。
虽然伏尔泰并没有全盘否定宗教的作用,但是,伏尔泰所认为的启蒙运动与自由思想的敌人又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教派(如天主教),而是一股反动、落后的势力。
他曾说:“如果把我交给狼的话,从狐狸手里被救出来又有什么好处呢?”从这个层面来看,与其说伏尔泰是对教会进行批判,倒不如说是对一种落后势力存在之形式或载体的否定。
正如马克思在评论伏尔泰《终于得到解释的圣经》一书时所指出的,伏尔泰在这本书的注释中以敬神的议论补充正文中不信神的宣传,可是“有谁相信这些注释的赎罪的能力呢?”从这个角度看,若只把“败类”看作伏尔泰在著述中直接批判的“宗教狂热”,也会理解得比较狭隘。
可以说,善于一定的自我保护正是伏尔泰得以较为顺利出版自己的刊物、表达自己理想的一方面原因。
比起其他一些启蒙思想家刚刚出版一两本书便被查封送进监狱而终止著书批判,这或多或少反映了伏尔泰斗争方式的之高明。
伏尔泰从历史研究和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基督教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是真正宗教的敌人。
“基督教反复向人民灌输迷信”,教会就是“一些狡猾之徒所虚构出来的最庸俗的欺骗之网”。
他指出,一切灾难来源于无知,而无知又是教会造成的。
”当一种旧的谬误牢固形成之后,统治者便用它作为马嚼子,由平民百姓套在自己的嘴里,直至另一种迷信把它摧毁,而统治者又像利用第一个谬误一样,把这第二个谬误利用起来”。
伏尔泰还充分体察到基督教会残忍的一面。
伏尔泰搜集了古今大量的事例,揭露全部教会史是充满迫害、抢劫、谋杀等暴行的历史,是教会僧侣煽动宗教狂热和偏见的罪恶史。
特别是宗教裁判所,更是罪恶滔天,它“不是信仰的堡垒,而是扰乱人心的人为的祸害”。
他讽刺道:“如果人们历数……由宗教狂热所引起的杀戮,便会发现这类纷争比战争更能减少地球上的人口。
因为战争只消灭男人……而在因宗教而发生的大屠杀中,女人和男人一样遭到杀戮。
”在《新大陆的屠杀》一文中,伏尔泰说:“我们不幸的地球从未遭到比这更为可怕的普遍的毁灭,从来没有犯过比这更加严重的罪行。
”看来,在封建神学的统治下,“只有手执武器才能成为大祭司,只有踏着竞争者的尸体,才能进入天堂”。
伏尔泰得出结论:基督教的罪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它的本质暴露;它不是一棵健康树上的恶果,而是一棵本身就有毒的树。
有破有立,伏尔泰提出号召:“我们必须连根拔掉这棵永远散布毒素的树”。
“所有僧侣都是可以消灭的,而根本用不着害怕。
”“迷信宗教最终被人类理性所取代,这就是历史的真正意义。
”限于时代发展的水平,伏尔泰的思想是有其局限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说:“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伏尔泰反对基督教神学,但是又不满意无神论,而是提倡自然神论,尤其认为君主和群众不应拥有无神论思想。
他认为,是上帝赋予人类以理性,而理性又是改造社会、拯救黎民百姓的灵丹妙药和唯一力量,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
因此,伏尔泰的批判思想就其总体来说又是唯心的。
伏尔泰有句名言:“如果上帝不存在,必须把他创造出来。
”伏尔泰没有完全抛弃宗教,也暴露了他思想的矛盾和理论的不彻底。
当然,就其基本精神和实践活动来看,上述的局限无损于他作为一位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光辉形象。
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评价的:“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伏尔泰批判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此后,近现代史学在没有神学的羁绊下迅速发展起来,历史越来越接近其本来面目。
因此,与其将他的这一批判思想评价为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毋宁说这种“破旧”构筑了启蒙思想之基。
参考文献:[1][法],伏尔泰,《风俗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赵立坤,《论启蒙时代历史观》,载《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版[4]张秀章,解灵芝,《伏尔泰思想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法]维吉尔·毕诺《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00年[6]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