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的故事CH21-23摘要

合集下载

朋霍费尔基督教神学思想探析——关于上帝和信仰的另一种重释【最新哲学类】

朋霍费尔基督教神学思想探析——关于上帝和信仰的另一种重释【最新哲学类】

——附加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工程概况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总长度545m;道路设计红线宽度主线30m,一副路面;车行道16m;绿化带2*4m;人行道2 *3m。

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雨水、污水、给水、照明、弱点管道、标志标线工程。

技术指标:1、道路性质:城市主干道(2级)2、设计行车速度:40km/h3、使用年限:15年4、车行道、人行道设计坡度:2%主要设计依据:1、咸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刘家湾北段市政工程”设计委托书。

2、咸阳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咸阳市彬县泾河区建设规划图”。

3、《城乡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D40-2004)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9、国家其它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第一章项目经理部组成1.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经理部由公司总部授权管理,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模式GB、T19001-ISO91001标准模式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来运作,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以专业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体制。

项目经理部按照我公司颁布的《项目管理手册》、《质量保证手册》、《项目技术管理手册》、《项目质量管理手册》、《项目安全管理手册》、《项目成本管理手册》执行。

1.2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质量目标:合格工期目标:我公司投标自报工期为180日历天,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

在满足合同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加快施工进度,使工程提前交付使用,实现我公司的承诺。

成本目标:科学管理,精密组织,在“人、机、料、法、环”五个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返工等质量事故,提高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从而降低工程的成本。

牛顿晚年研究神学

牛顿晚年研究神学

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牛顿(Isaac Newton)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贡献不言而喻,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晚年也从事了宗教和神学方面的研究。

牛顿的神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督教圣经的解释和末世论上。

他深入研究了圣经原文,并阅读了许多当时流行的神学著作。

在他的研究中,牛顿试图解释圣经中的一些难题,例如三位一体、上帝的本质和末世的奥秘等。

在研究上帝的本质方面,牛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上帝不仅是创造者和维护者,同时也是世界的统一者和调停者。

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基于物理世界的运动和数学规律,但又超越了这些规律。

他相信上帝是万物的源头和决定论的根源。

牛顿还着力研究了圣经中关于末日和末世的预言。

他对启示录等经文进行了深入解读,试图计算出末世的时机和发生的事件。

他相信末日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变革,人类将面临审判和重生的机会,但具体的时间和方式只有上帝知晓。

牛顿的神学研究与他的科学研究有着许多契合之处。

他相信上帝通过自然界的规律向人类传递信息和启示,而人类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上帝的伟大之处。

他认为信仰和理性是可以共存的,宗教和科学并不是对立的。

然而,牛顿的神学观点并不代表当时宗教界的主流观点,他的研究和思考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他将科学和宗教混淆在一起,对圣经的解读过于理性化,忽视了信仰和灵性的本质。

无论他的神学研究是否被接受,牛顿在晚年对宗教和神学的探索表明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

他用严谨的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界,同时也用相同的精神对待宗教和神学。

他相信真理的探索是一条综合了科学和宗教的道路,而不是相互独立的领域。

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的经历不仅展示了他的多元思维和求知欲,更体现了他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刻关切。

他努力通过科学和宗教研究来揭示宇宙的奥秘,同时也试图带来人类对于宗教信仰和未知的反思。

尽管牛顿的神学研究并未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但它仍然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他丰富多彩的学术生涯的一个亮点。

有关神学与牧会的文章

有关神学与牧会的文章

纪念约翰·斯托得(John Stott)牧师——神学信念与牧者心肠斯托得牧师生于一九二一年,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

近半个世纪以来,斯氏足迹踏遍五大洲,在不同神学院及基督教大学主领讲座,在大学生中进行宣教工作。

在福音派的事工中担任许多重要的职份,并经常为基督教报刊撰写文章。

其著作内容广泛,立论精辟,深受赞许,使信徒获益良多。

他坚守福音立场,思想活泼而不古板,是举世教会所推崇的神仆。

斯托得的文字著作质量均属上乘;创作四十二本,编著十四本,尚有各式篇章、短论、专文及小册约五百。

多年来他一直是位多产作家,其中大部分书籍都由「校园团契出版社」(Inter Varsity Press,简称IVP)出版发行。

斯托得所写的每篇文章,都谨守圣经教导、有爱心而不失原则、富创意又激励人心,他的散文则思路明晰、清新易解。

他的书可归两大类:与圣经有关的,以及从圣经观点来谈这世界的。

与圣经有关的,可以再细分成三类。

第一、直接或间接论及圣经的书,例如,《新约信息精华》(Basic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以及对圣经中各卷书信的阐释等。

此外,还有针对教义主题的研经材料,如:《当代圣灵工作》(The Baptism and Fullness of the Holy Spirit)。

第二、是他对基督至死不渝的委身。

在《独排众议旳基督》(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一书中,斯托得力陈:主耶稣不但遭遇过今日教会所遇到的种种难题,更持守上帝的标准来回应。

在《当代基督十架》(The cross of Christ)一书中谈到赎罪,读者几乎可以听到斯托得的心弦鼓动。

《真理的寻索》(Basic Christianity)这本书已销售百万本,而且被译成五十多种语言,是本解释福音信息的书。

另外,还有论讲道的书,《传道人的楷模》(Preacher’s Portrait)及《当代讲道艺术》(I Believe In Preaching)。

关于耶稣的神话传说

关于耶稣的神话传说

关于耶稣的神话传说神话故事里的神大多住在高高的,接近天的地方。

而银河是天空一道神秘的风景,它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可以驾驭的地方。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耶稣的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耶稣的神话传说篇一公元前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在罗马帝国的黑暗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他们多次举行暴动、起义,但都被残酷地镇压了。

他们觉得悲观、失望、苦闷,前途渺茫。

这时他们希望有个救世主能够来到人间,把他们拯救出苦海。

原来,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有自己的宗教——犹太教。

他们有自己信奉的上帝耶和华。

他们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出来的:第一天创造天、地,分开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和水;第三天创造树木、水果等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创造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各种动物;第六天上帝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

上帝看到他创造的人类苦难太多,准备派他的儿子——救世主耶稣到人间,把人类从苦海中救出,引导他们到幸福快乐的天堂。

__正是在吸收了犹太教的某些教义后而逐渐形成的。

耶稣是__的创始人,也是基督__信奉的救世主。

关于他的出生,有这样的传说: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年轻时和一个叫约瑟的年轻人订了婚,但还没结婚,她就怀孕了。

这给约瑟带来了极大的苦恼,他想解除这个婚约。

一天晚上,他在梦中见一位天神从天上飘然而下,对他说;“约瑟,你放心娶玛丽亚吧,是圣神授给她怀孕的。

她怀的是上帝的儿子,叫耶稣。

他会把人类从罪恶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让他来拯救世界。

”约瑟醒来后,遵照天神的嘱咐,娶了玛丽亚。

在公元元年的一天,约瑟和玛丽亚到耶路撒冷城。

当时夜又黑又冷,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住宿地,只好借住在一个马棚里。

玛丽亚这天夜里就在马棚的马槽里生下一个男孩。

约瑟给他取名耶稣。

耶稣出生的那天,天上有颗明亮的星星落到耶路撒冷,有几个东方博士看到后,高兴地叫道:“救世主基督降生到人间来了。

宗教的信仰的故事

宗教的信仰的故事

宗教的信仰的故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信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无论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的宗教信仰,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信仰故事,教给人们许多道理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宗教信仰的故事,探究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人性智慧和生命哲理。

1、基督教的创世纪创世纪是基督教《圣经》中的第一卷,它讲述了上帝创造世界以及第一人类——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在故事中,上帝将亚当和夏娃放置在伊甸园,告诉他们可以吃园中一切的果子,唯有知善恶树的果子不可食用。

然而,夏娃却听从了魔鬼的诱惑,从这棵果树上取下果子吃了,并将果子分给了亚当。

从此,他们两个都知道了善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往往探求过多的知识和欲望,从而陷入了很多的困境和痛苦中。

我们应该像亚当和夏娃一样,学会自我约束,保持纯洁的内心,避免被物欲所迷惑。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不要贪图一时的利益,去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这样只会带来更深的内心痛苦。

2、佛教的故事——菩提树下的悟道菩提树下的悟道是佛教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传说中,佛陀为了探究人生的真谛,曾经施行苦行。

他独自跋涉荒山野岭,忍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

一天,他坐在菩提树下冥想,顿时灵光一闪,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本质。

从此,他成为了佛教的开创者,赢得了无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关键在于他能否抛开外在的干扰,沉淀内心并自我反思。

只有在心灵的深处,才能找到自己的本真和内在的真理。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个人的欲望和疑惑,要放下自我,追求真理和智慧。

3、伊斯兰教的故事——也门女王的智慧也门女王的智慧是伊斯兰教中著名的故事之一。

相传,一位叫做辛巴德的先知,曾经派使者到也门向女王——希兰请安。

女王得知后,立即命人将大量的香料和宝石作为礼物送给使者。

然而,辛巴德并不喜欢金银珠宝等物品,更加珍重的是智慧和真诚。

于是,他向女王提出了一个难题:在一条通往城市的公路上,要求女王在两侧竖起两排相同数量的杆子。

约伯书的神学

约伯书的神学
(三) 胡涂女人
目睹约伯凄厉的痛苦,约伯的妻子丧失了信心,她开始违背天主,并劝丈夫与她一同放弃信仰。约伯面对妻子,其答复是坚定而严厉的。「胡涂女人」是一句很严厉的斥责语,「胡涂」乃指不相信天主的人,尤其在智慧著作中,这句话常用来叱责不信者(箴卅32;十七21;依卅二4~6)。
结语
由于约伯的信仰,他坚忍了一切痛苦,克胜了种种诱惑和困难。什么能使他与天主分开?既不是财产、子女、妻子、亦不是自身的荣誉和疾苦!
(2)善人的幸福
这个标题和上述「恶人的恶运」相连,然而二者并非对立,而是附属于前者,具有补充作用:
厄里法次 彼耳达得 左法尔
第一场 五17~26 八5~7,20~22 十一13~19
约伯的朋友们三度言及人在天主前的不堪(indignity)——厄里法次两欠:四17和十五14,被耳达得也以类似的词汇表达同一思想;廿五4。要明了以上三节的涵意,我们先要懂得整部旧约中「正义」(sedaqah)此一概念的意义。
「正义」一词可能带有法律性的意义,然而绝不止于此,因为其中隐含一种关系,这项关系是以色列人伦理生活的最高准则:人们对生活中种种行为的评价并不基于抽象的价值观,而是在人际关系中,在具体的情况中判断这人对那人应当如此、这般,可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忠信(参创卅一36)。因而在旧约的背景中,「正义」一词实已超越法律的范畴而具体见之于日常活动。当人们把此观念用来描述天主时,也就不意味一项外加于天主的原则,而是表达天主和其选民之间的实存关系,是项关系的来源是天主本身,他主动和以色列民族建立盟约的关系,并且始终保持忠信,以民历史中所发生的救恩事件(参民五11)可资为证。同样,生活在天主之前的人们,他的正义也在于他和天主的关系中,在于按照他和天主所立的盟誓而生活:「上主吩咐我们遵行这一切法令……我们在上主我们的天主面前,照他所吩咐我们的,谨慎遵行这一切诫命,就是我们的义德。」(申六24~25)。随着历史的演变,以民逐渐获得一番深视,那就是人的一切成就,皆是天主的恩赐,并非出于人的义德(申九4)。

故事的精髓第七部分thepointofthestory-part7

故事的精髓第七部分thepointofthestory-part7

《天路导向天路导向((粤)》)》双语讲义双语讲义故事的精髓故事的精髓 第七部分THE POINT OF THE STORY – Part 7马太福音21:23-32Matthew 21:23-321.Hello listening friends.亲爱的朋友,你好。

2.We are delighted that you tuned in to listen tothis program.很高兴你能收听我们的节目。

3.We have been talking about the parables ofJesus.我们最近在讲耶稣的比喻,4.And we’re going to continue to do so today.今天会继续这个话题。

5.I want to begin by telling you a question thatpeople ask me all over the world.我想先告诉你一个全世界人都在问我的问题:6.What is God’s will for me?神给我的旨意是什么?7.How do I discern the will of God?我怎么明白神的旨意?8.How do I know God’s voice?我怎么知道是神的声音?9.When someone young in the faith asks suchquestions...it is understandable.初信的人这么问是可以理解的。

10.But when a person who has been in the faith formany years ... is forever asking ... “How do Idiscern the will of God ?” ...然而,如果一个信主很多年的人永远在问,我这怎么明白神的旨意?11.It tells me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that person’s walk.我们就会知道这人的信仰之旅出了问题。

关于奥古斯丁的历史故事

关于奥古斯丁的历史故事

关于奥古斯丁的历史故事 他的神学曾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中居于最⾼权威的地位,他被教会奉为”圣⼈”。

他,就是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 公元386年的⼀天,意⼤利⽶兰的⼀条街道上,⼀个⼈发疯似地奔跑着冲进了花园中,在那⾥哭泣、顿⾜、捶胸、敲额。

然后在⼀棵⽆花果树下躺了下来,痛哭流涕,⼝中念念有辞。

“那不是教授雄辩术的奥古斯丁吗?” “是他。

不知发⽣了什么事情。

” ⼈们围拢上去,但是被随后赶来的他的朋友劝阻开来,⼤家远远站在⼀旁,注视着他。

夜幕降临,在朋友的陪伴下,奥古斯丁回到了住所。

“奥古斯丁,究竟发⽣了什么事?”朋友不解地问他。

“在我开始虔诚地忏悔时,我看到了主出现在我的⾯前,他引导着我,”奥古斯丁好像⼜回到了那神圣的时刻,慢慢地说道,“⼀个⼩男孩,那⼀定是天使,要我读使徒保罗的书,他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我感到⼀道恬静的光射进了我的⼼房,驱散了⼼中的⼀切疑团。

” 奥古斯丁转过头,对朋友说: “我想要接受洗礼。

我准备辞去教授雄辩术的职位,全⼼全意地献⾝给主。

” 第⼆年春天,曾是摩尼教徒、并热衷于研究星相术的奥古斯丁,接受了权势显赫的⽶兰⼤主教安布罗西为他主持的洗礼,投⾝基督教会。

不久后,奥古斯丁回到家乡北⾮塔加斯特城(今阿尔及利亚东北部苏克阿赫腊斯城)附近,宣称按当地修道院的习俗隐居三年。

在隐居的三年时间⾥,奥古斯丁并不像⼀般隐⼠那样真正地隐居,⽽是以隐居为掩护,从事种种秘密活动,⽬的是向基督教会献媚。

开始时,他和⾃⼰的朋友组织了⼀个⼩规模的宗教团体,想借此扩展势⼒。

渐渐地,他公开向摩尼教开⽕,把“屠⼑”伸向他⾃⼰曾信仰的摩尼教。

他⽤犀利的笔写下⼏种⾔辞激烈的论著,在公开场合展开声势浩⼤的辩论,⽬的都是为了诋毁和攻击摩尼教。

奥古斯丁的名⽓随着他抨击摩尼教的激烈程度⽽⽇渐上升。

391年,当他隐居期满的时候,希波城的主教⽡勒⾥乌斯接见了他,并⼗分赏识他对基督教的忠诚,接纳奥古斯丁为⾃⼰的助⼿,295年的时候,主教⽡勒⾥乌斯死去,奥古斯丁升为希波城的主教,开始了他终⽣的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安瑟倫&亞伯拉德:1.最早開創經院哲學。

2.在第二個千禧年,是最早的基督教思想家。

3.安瑟倫:I.本體論證:證明神存在。

II.名作:《獨語》和《證據》。

(兩本皆含本體論證)III.神學:受奧古斯丁影響。

IV.對抗英王控制教會,遭放逐二次。

二、安瑟倫的《獨語》和《證據》:1.屬於自然神學。

2.目的:對抗歐洲知識界興起的懷疑論,及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論點。

3.方法:不引用聖經和基督教傳統,只用理性為基督信仰辯護。

三、安瑟倫的本體論證:證明神的存在,出現在《獨語》和《證據》。

1.《獨語》中的本體論證:I.主旨:因為受造物有不同的良善程度,所以神是存在的。

II.論證:(根據課本…有點莫名其妙)受造物有不同的良善程度→存在標準去判斷善惡→標準從何來?→最崇高的存有提供標準→誰是最崇高的?→神。

2.《證據》中的本體論證:最廣為人知。

I.主旨:否認神存在的人是愚蠢的。

II.論證:(根據課本…有點莫名其妙)前提一:神比任何事物(可想像之物)都偉大。

前提二:「已實現的想法」強於「只存於腦海的想法」。

在腦海中想出一個比任何事物都偉大的存在,稱之為A。

若A存於腦海,我們可在現實中找到A的存在,稱之為A’。

根據前提二,A’>A。

再根據前提一,A’就是神。

因此神是存在的,否認神的人真愚蠢。

3.安瑟倫的貢獻:第一位只用邏輯,不倚靠信仰,來描述基督教信仰的神學家。

四、安瑟倫對神的描述:1.不倚靠聖經。

2.神是至善:有憐憫卻不為感情所動(無感情)。

I.神若有感情,就會被受造物影響,如此就不偉大了。

II.神無感情,因此不會產生憐憫。

祂是根據受造物的經驗來施展憐憫。

五、安瑟倫對救贖的描述:1.救贖:神藉著耶穌,使神人之間的關係恢復。

2.在其著作《神為何化身為人?》提出補贖說:I.人因不順服而欠神的債。

II.神的公義要人償還欠債,但人無力償還。

III.神提出一個替代方案─耶穌的犧牲,滿足神的公義。

3.影響:提出全新的救贖模式,成為後世救贖論的基礎。

六、亞伯拉德生平:1.神學天才,具領袖魅力。

2.巴黎大學教授。

3.與學生赫絡依絲相戀,未婚生子。

遭閹割,最後成為修道院長。

七、亞伯拉德的思想:1.他若認為某些信念不合邏輯或聖經,立即發出挑戰。

(即使是傳統也不例外)2.著作:I.《是與否》:證明基督教仍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II.《基督教神學》:證明基督教與哲學一致;解決部分為解決的傳統問題。

3.提出思考「共相」的新方法,與奧古斯丁和安瑟倫不同。

★共相:一群物體中,它們的共同特性。

例如兩張綠色椅子,它們的共相就是「綠色」和「椅子」。

4.其救贖理論稱為「道德影響說」,強調神的愛。

I.十架向人顯示神的愛,藉此更新人的心,並回應神的愛。

II.因此救贖不是發生在十架上,而是在人心。

八、安瑟倫的補贖說仍是正統。

一、阿奎那生平:1.阿奎那是天主教神學的標準。

2.當時的經院哲學神學家(13-14世紀):神學為主,哲學為輔。

3.專攻「亞里斯多德」哲學,並加入「道明會」。

4.名作:I.Summa contra Gentiles:護教著作,駁斥伊斯蘭教學者對基督教的批評。

II.《神學總論》:系統神學著作。

二、阿奎那的神學:1.將亞里斯多德視為權威,但又有問題。

I.權威:基本邏輯、形上學。

II.質疑:與基督教教義衝突的觀念。

2.目標:即使是非基督徒,如亞里斯多德,也可以採取一個純自然的路徑(不靠聖經的啟示),去取得神的知識。

3.透過理性,人可以藉由觀察自然創造,發現神的存在和屬性。

但理性無法讓人知道三位一體的教義,需透過啟示。

(課本P.400)三、阿奎那之「證明神存在」的五種方法:1.第一法:運動現象。

(被動的物體都有一個推動者)2.第二法:因果律。

(一切事物都有起因)3.第三法:自然神學。

(因世界是由有限的、互相依賴的,和有起因的東西組成,故為了存在,必須有「無因之因」(創始))4.第四法:事物的等級。

(神就是讓所有事物存在和美善的原因)5.第五法:萬物有其目的。

(神讓萬物有其目的)四、阿奎那關於神的教義:1.不變。

2.純粹。

(絕對單純,不是由一個以上的成分組成)3.沒有潛在性。

(潛力代表未實現,但神是第一因)4.不受外在影響。

(對受造物無動於衷) →不合聖經!五、阿奎那論「認識神」: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1.神的本質無法理解:神與人的差異極大,故人不能正確描述神。

2.只能用「類比」認識神:描述神時…I.無法說「確定」的語言:因神與人的差異極大。

II.無法說「不確定」的語言:否則人無法認識神。

✧類比指對某一物品的描述,既像又不像它所描述的。

六、阿奎那的救恩觀:1.救恩出於神的恩典:救恩就是「神引領我們與祂聯合」的行動。

I.恩典:神在人裡面的工作,目的在於提升人性,使之擁有神的性情。

II.救恩不會改變人性:i.救恩只能提升人性。

(透過浸禮、信仰、聖禮、愛心服務)ii.救恩只是恢復神與人的關係。

III.救恩不能賺取:信心也是神的恩典。

2.稱義和成聖:透過恩典施行救恩的過程。

(稱義出於恩典)3.神的照管:I.預定論:神是一切事物的終極原因。

(不含邪惡)i.自由意志:也是神所命定,否則人不會做出選擇。

ii.救恩:神揀選某些人得救,並賜給他們更新所需的恩典。

II.神也使用次要媒介:並非所有事物都是由神直接造成。

一、宗教改革之前的二百年:(十四至十五世紀)1.背景:I.國家主義高漲。

II.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後,多國互相攻伐。

III.鼠疫導致人口銳減。

IV.教會腐敗:i.教會被法國控制。

(教宗遷移至法國的亞威農)ii.多人爭奪教宗職位。

2.文藝復興:指古典文學和古典藝術的復興運動,其特色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指源自文藝復興的思想運動,強調脫離中世紀的傳統,致力回到古希羅的古典著作和聖經中,重建人類的價值和理性。

3.宗教改革三先鋒:這三人皆間接影響馬丁路德。

I.俄坎(英國人):創新的「唯名論」。

II.威克里夫(英國人):其救恩和教會的觀念影響到波希米亞的胡司。

III.伊拉斯姆(荷蘭人):其「基督哲學」企圖取代中世紀的經院神哲學。

二、俄坎的貢獻:1.剃刀原則:在可以使用少數原則解釋現象時,卻使用許多原則,這是浪費時間。

2.創新的「唯名論」。

三、俄坎的唯名論:1.當時的爭議:共相的本體是否存在?✧共相:許多個別事物的共有特質。

例如美麗、良善、紅色…等。

2.他認為共相不存在。

它只是心智杜撰的觀念,沒有實體。

✧實名論:共相存在。

例如耶穌「道成肉身」中的人性,人性就是共相(人性若不存在,它是什麼?);「三位一體」中的體就是共相(若體不存在,就變成三神)。

3.不是自然神學:I.自然神學:人可藉由觀察自然的秩序,透過理性,證明神的存在和屬性,及相關知識。

II.俄坎:理性只能證明神存在。

神的其他知識需透過啟示(聖經)取得,但我們卻無法證實這些知識的存在。

(信心)4.對神學的影響:I.在信仰與理性劃出清楚的界線。

II.意志論:神的意志超越神的本性與理性。

(事物的良善與否由神決定。

並非事物本身是良善的,神才肯定)III.有助於大公會議主義的建立。

四、俄坎的意志論:全能的神1.神的力量有兩種:I.絕對與無限的大能。

II.實際使用的能力。

2.宇宙的根基在於神執行其意志(決定),並非出於祂的本質。

I.神所要的就是良善,所禁止就是邪惡。

II.倫理和救恩之基礎在於神的意志,並非出於其本性。

3.缺點:不能為基督教的道德觀辯護。

(人遵守神的命令,僅因是神的命令,並無其他原因)五、俄坎的教會學:1.反對把基督的身體(教會)視為神職人員:教會應是全體信徒。

2.教會階級系統沒有聖經根據。

3.大公會議主義:教會應由教會的大會管理,而不是由個人(神職人員)操控。

六、威克里夫生平:1.實名論者。

2.大公會議主義者。

3.提倡聖經應翻譯成人民使用的語言,使人人都可讀聖經。

4.痛責教會的腐敗:I.贖罪券。

II.西方教會的分裂:先有兩人,後有三人爭奪教宗之位。

5.反對變質說。

(聖餐在神父祝福後,麵包會變成耶穌的肉,酒會變成耶穌的血)6.被定為異端。

(1415年的康士坦斯大會)七、威克里夫的神學:1.實名論者。

2.聖餐:I.反對變質說。

II.餅和酒的物質不變,但聖靈進入裡面,使之帶著耶穌的臨在。

3.聖禮:I.反對因功生效。

(奧古斯丁)II.因信心生效。

4.聖經:I.反對傳統和教宗與聖經有同等權威。

II.反對教會設立權威的教導機構。

(聖靈光照信徒)III.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

5.救恩:I.反對補贖系統。

(藉由規定的懊悔行為,在神面前建立功德)II.已有因信稱義的觀念。

III.神恩獨作。

(人能選擇救恩,完全是神的作為,自由意志沒有功勞)6.教會論:I.神父的主要任務是宣講福音,不是禱告和施行聖禮。

II.教區的人民選出自己的神父。

八、伊拉斯姆的改革:1.目標:改革天主教,但不是要分裂它,而是透過傳揚他所寫的「基督哲學」。

2.以著作來改革:I.《語錄》:反映其思想(人文主義),亦含有對教會的批評。

II.《對話集》:取笑教會提倡的迷信III.《基督精兵手冊》:解釋基督徒生活,成為當時的經典靈修書籍。

IV.《愚蠢頌》:諷刺流行的虔誠(朝聖、遺跡、苦修、補贖…等)。

V.批判式希臘文新約聖經:期待所有基督徒都能自己閱讀聖經,而不是只有神父和學者。

3.與路德的辯論:自由意志與恩典I.伊拉斯姆:《論自由意志》神人合作i.人的自由意志遭罪破壞,傾向邪惡,但仍有力量。

ii.人一方面要願意,一方面也要倚靠神的恩典(合作的恩典),才能選擇良善。

II.馬丁路德:On the Bondage of Free Will神恩獨作i.人的自由意志遭罪破壞殆盡,無力選擇良善。

ii.只能倚靠神的恩典選擇良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