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基督教神学文艺观

浅谈基督教神学文艺观

浅谈基督教神学文艺观第一篇:浅谈基督教神学文艺观浅谈基督教神学文艺观摘要:基督教作为中世纪的代表,其神学思想是当时思想的根源。

作为统治思想,它在很多方面都对世俗社会做出了规定。

在基督教的不断发展中,为保其思想的统治性,出现了教父哲学,其代表人物就是圣·奥古斯丁。

之后诞生了经院哲学,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本文将重点对这两个人物的神学思想做一下简要分析。

关键词:基督教;神学思想;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引言:中世纪作为欧洲的封建时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基督教的诞生。

基督教声称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必须通过赎罪才能进入天国,这种思想符合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完善基督教教义、压制异教思想的延续,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也不断发展变化着。

一:圣·奥古斯丁的文艺观(一):上帝意志主宰世界奥古斯丁作为神学大师,他的神学思想不仅对教会,而且对整个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文化思想影响很大,成为中世纪欧洲统治的思想。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从歌颂天主出发,肯定善的普遍性,从而充满乐观向上精神。

他说天主是“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

”奥古斯丁把天主视为创造人间一切的主宰。

说“天主,万有的创造者”。

奥古斯丁眼光开阔,把天主不是看成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有,而是看成为全人类的主宰,世界万物的创造者。

奥古斯丁认为由上帝创世开始的人类历史过程,不过是上帝的神圣计划的实现过程,人只是实现上帝的神圣计划的手段和工具,历史是上帝的作品。

在奥古斯丁那里,只有上帝才是历史的主人。

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再次阐述上帝至高无上,创造一切。

这种以神学为基础,以上帝为中心的社会历史观,把上帝奉为崇高的形象,是创造万物的主宰,上帝具有永恒性和本体的绝对不变性,上帝的意志与本体同在。

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古代中东地区。

它的创始人是耶稣基督,他是一位犹太人,被基督徒认为是上帝的儿子和救世主。

基督教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教会的形成、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地位、东西方教派的分裂,以及基督教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早期教会的形成始于耶稣基督的公开事工。

耶稣在公元30年左右开始传道,呼吁人们悔改,并宣布上帝的国度的到来。

他的教导和奇迹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其中包括十二门徒。

然而,耶稣在公元30年被罗马当局钉在十字架上处死,但据基督徒的信仰,他在第三天复活了。

这一事件被视为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即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为人类的罪提供了救赎。

在耶稣的死后不久,他的门徒们开始传播他的教导,并建立起早期基督教的社群。

这些社群由一些信徒组成,他们聚集在一起敬拜上帝、学习耶稣的教导并分享彼此的财产。

早期基督教社群的核心价值观是爱、仁慈和互助。

这些社群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尤其是在罗马帝国内部的贫困和不满情况下。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并给予基督教以官方地位。

这一举措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基督教能够在罗马帝国内自由传播。

在此后几个世纪中,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并且逐渐形成了教会的组织结构和神职人员的职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内部出现了分裂和争议。

最重要的分裂事件之一是公元1054年的东西方教派分裂,即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的分离。

这一分裂导致东西方教会在信仰、礼仪和教会组织方面产生了分歧。

随着欧洲大陆的探索和殖民运动的兴起,基督教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传播基督教的国家之一,他们通过殖民和传教活动将基督教带到了新大陆。

此外,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在殖民地扩张的过程中传播了基督教。

这些传教活动导致了基督教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使得基督教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信仰的宗教之一。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摘要:基督教被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悠久的发展史及其中心神学思想源远流长,其神学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神学”、“诺斯替教"、“护教者的学说"、“逻各斯学说”、“自由意志和原罪”等阶段。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为信仰天主上帝,崇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

基督教分为众多派系传遍全球,其主要包括有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

东方教会(景教)在3、4世纪传入中国、亚洲中部和蒙古等地。

基督教中的罗马公教(天主教会)在全世界是信徒发展最多的宗派,人数占基督徒半数以上。

在我国大陆,以新教教徒居多,教义及名词以新教《圣经》即和合本圣经版本最为普及和认知。

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仍保留着七大圣事和弥撒的圣礼.全球共约有21-26亿人口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30%—37%、有信仰人口的40.21%,为全球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1]。

一、早期神学“神学”源于希腊文“theologia”,由“Theos”和“logos”两词组合而成,古希腊哲学家用以指关于诸神谱系的研究和记述。

基督教早期教父用以指对《圣经》中论述上帝、基督及其与世人的关系的研究。

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迅速发展,哲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基督教神学的涵义缩小为对基督教信仰内容作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化的说明.一般立论的出发点,都根据所信仰的启示,包括圣经和教会传统,并借用哲学推理对信仰以及基督教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作出论证.在基督宗教早期信仰体系的形成中,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两希”(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传统与基督宗教诞生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域和多元的民族文化。

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其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探讨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基督教文化的魅力。

一、历史基督教的创立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于公元30年左右被罗马当局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

基督教的信仰和教导以圣经为准则,认为人们应该信仰上帝,遵守十诫,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

基督教历经了从初期的被迫害到后来的传播扩张,成为了欧洲的主要宗教。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权威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到了近代,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它继续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的历史不仅是信仰历史,更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基督教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自从基督教诞生以来,艺术家们就以各种形式表现了基督教戏剧化的场景和教义。

在早期,艺术作品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教育。

例如,14世纪意大利画家加扎基的《安芸罗的十字架》是一幅重要的基督教画作,用于宗教场合的背景布置。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开始通过画笔表现出个人的艺术风格和价值观。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都是经典的基督教艺术作品,观赏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基督教的艺术魅力。

三、文学基督教文化对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几乎所有基督教文学作品都与圣经有关。

基督教文学在中世纪达到巅峰,主要以神学为主题,讲述宗教教义和基督教信仰。

著名的基督教文学经典包括但不限于《圣经》、奥古斯丁的《神的城市》、但丁的《神曲》、约翰·邦查的《天堂失落》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的基督教文化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成为了后代文学的灵感源泉。

四、教育基督教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也很大。

许多基督教团体都有自己的教育系统,例如天主教和基督教会都拥有广泛的教育网络。

基督教文化强调信仰和道德的教导,这对于培养国民的道德素养和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谈基督教的起源、发展、教义及现状

浅谈基督教的起源、发展、教义及现状

浅谈基督教的起源、发展、教义及现状一、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宗教,它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等概念,以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按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1世纪30年代)开始在斯坦地区传教。

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

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爱上帝”及“爱人如己”。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

他的教训和行迹,在民众中得到了极大回应。

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祭司团大受其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

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

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面死。

耶稣的心愿是为了给世人赎罪,甘愿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

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

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

在耶稣升天超离世界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

这个由信徒们组成的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便是基督教会。

耶稣复活的这一天也因此成为后世的复活节。

不仅如此,教会并还决定将每年的12月25日耶稣的生日作为圣诞节。

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

值得一提的是保罗对基督教教义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二、基督教的发展1、君士坦丁大帝以前的基督教罗马帝国前期,人们普遍信仰的是结合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神祗的一种多神教。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笃信一神教的基督教显得特别另类。

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下层群众中传播,信徒之间平等互助,患难相恤。

由于他们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罗马旧神,因此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

早在尼禄时代,年轻的基督教就遭到历史上的第一次迫害。

基督教的上帝观:三位一体神学的东方与西方

基督教的上帝观:三位一体神学的东方与西方

基督教的上帝观:三位一体神学的东方与西方【摘要】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神学在东方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都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西方神学在三位一体观念上存在一些异同,但都强调上帝的三位一体性。

三位一体神学的启示与影响在历史上被广泛接受并传承至今,在现代基督教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三位一体神学也面临着价值和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三位一体神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督教信仰的本质,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基督教、上帝观、三位一体神学、东方、西方、发展、异同、启示、影响、现代、地位、信仰、价值、挑战、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基督教的上帝观:三位一体神学的东方与西方基督教的上帝观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之一,而三位一体神学则是基督教上帝观中的重要理论。

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上帝是三位一体的:父、子、圣灵是同一实体的三个位格。

三位一体神学在东方与西方基督教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者在理解和阐释三位一体神学上有着一些不同。

东方基督教对三位一体的强调更多地集中在神的本质和神圣的奥秘上,强调神的超然和圣洁性质。

而西方基督教则更加注重三位一体各位格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强调父、子、圣灵之间的关系和义务。

虽然东西方基督教在对三位一体神学的理解上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是他们都将三位一体视为上帝的显现和行动。

三位一体神学启示了上帝的无限性和神性,给予人类对神的认识与敬畏。

三位一体神学也对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塑造了基督教的信仰和实践。

在现代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神学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奉为基督教信仰的基石之一。

三位一体神学的探讨和发展持续推动着基督教神学的进步和完善。

2. 正文2.1 三位一体神学在东方的发展三位一体神学在东方的发展始于早期基督教历史。

在早期的基督教会,东方基督教会的神学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会有些许不同,这也反映在对三位一体观念的理解上。

东方教会强调三位一体的一致性和共融性,认为圣父、圣子、圣灵是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神。

基督思想发展的3个阶段

基督思想发展的3个阶段

基督思想发展的3个阶段基督思想发展的3个阶段所谓“基督思想”,就是指的《圣经》中的律法观、生死观、天人观、罪恶观、物质观、婚姻观、身心灵观以及救赎论等。

基督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1,神话阶段: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发源于被罗马帝国统治的耶路撒冷,并于380年后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神话阶段,就是从基督教起源到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前的这一段时间。

在神话阶段,基督思想是朦胧的,带有神话色彩的;并且散落在各地的《圣经》版本十分不一致。

2,宗教阶段:3世纪末,基督教发展成为北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宗教,并向地中海地区东部和南部传播。

基督教教会的核心历史是从这个期间开始被完整记载。

教会权势进入巅峰时期是在A.D.1198-A.D.1216年,此时教宗是依诺森三世(Innocent III)。

到了尼法修八世时代,A.D.1294-A.D.1303年,教宗的权势开始快速衰败。

宗教阶段,就是从罗马帝国国教开始到教宗权势衰败的这一段时间。

在宗教阶段,基督思想完全被教会权势和国家所掌控,具有很强的宗教性、选择性和主观性。

3,哲学阶段:1054年,基督教发生第一次大分裂,即东西教会大分裂;1531年,新旧教大分裂(宗教改革),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后新教从罗马教会分裂出了圣公宗、归正宗以及信义宗这三大支派。

基督教在20世纪加速分化,形成了自由的和保守的团体,同时西方社会还兴起了政教分离的运动。

哲学阶段,就是基督教开始分裂至今的这一段时间。

在哲学阶段,基督思想作为神学,融入欧洲哲学体系;基督思想被提升到一个哲学高度,并形成各种流派。

一方面,希腊传统的欧洲哲学“接纳”与“解构”基督思想;另一方面,基督教思想家“接纳”与“解构”各种西方哲学。

这3个阶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有交叉。

尤其是对于基督教哲学来讲,更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所谓“基督教哲学”,泛指基督教中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基础的各种哲学学说,本身就包含了基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程。

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是一种信仰一神和天国的宗教,发源于中东以色列地区。

在人类发展史上,基督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中世纪的欧洲地区)。

近代以来,虽然经历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击,基督教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欧美地区被普遍信仰。

基督徒相信人类具有原罪,而耶稣作为神(天主或称上帝)唯一的儿子(圣子),通过牺牲自己为人类的救主(弥赛亚,即基督)。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为当今三大世界性宗教,提倡的是上帝的爱,救赎人类的罪和灵魂体。

基督教一词的英文写作“Christianity”,由基督徒“Christian”加抽象词“-ity”组成,原型来自拉丁语的“Christianus”,系天主教会在5世纪后用来形容包括阿里乌派在内的“广义基督徒”名词。

而“the Christian religion”(基督宗教)、“Christianism”(基督主义)、“the Christian world”(基督世界)三个近义词,则是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一种基于基督信仰或《圣经》原教旨主义的政治倾向。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是耶稣,主要经过初期保罗的信仰化、约翰的神学化、彼得的教会化,米兰赦令后君士坦丁一世的宗教化与政治化、狄奥多西一世的国教化与世俗化,还有宗教改革后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至今的一系列现代化或复古化。

而君士坦丁主持的首届大公会议,以及整编的官方教义,则被学术界视作基督教取代多神教成为社会主流的里程碑。

其中主要包括:按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标准,合法的基督教需要接受三位一体理论,以及“耶稣是唯一的救主”两条基本原则。

早期基督教(英语:Early Christianity),指拿撒勒的耶稣钉死于十字架到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基督教,基督简称自希腊语救世主的音读基利斯督,是早期希腊裔基督徒对《希伯来圣经》信仰。

西方基督教(拉丁语:Ecclesiae Occidentales,英语:Western Christianity),罗马帝国分裂后发展于西罗马范围的基督教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摘要:基督教被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悠久的发展史及其中心神学思想源远流长,其神学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神学”、“诺斯替教”、“护教者的学说”、“逻各斯学说”、“自由意志和原罪”等阶段。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为信仰天主上帝,崇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

基督教分为众多派系传遍全球,其主要包括有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

东方教会(景教)在3、4世纪传入中国、亚洲中部和蒙古等地。

基督教中的罗马公教(天主教会)在全世界是信徒发展最多的宗派,人数占基督徒半数以上。

在我国大陆,以新教教徒居多,教义及名词以新教《圣经》即和合本圣经版本最为普及和认知。

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仍保留着七大圣事和弥撒的圣礼。

全球共约有21-26亿人口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30%-37%、有信仰人口的40.21%,为全球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1]。

一、早期神学“神学”源于希腊文“theologia”,由“Theos”和“logos”两词组合而成,古希腊哲学家用以指关于诸神谱系的研究和记述。

基督教早期教父用以指对《圣经》中论述上帝、基督及其与世人的关系的研究。

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迅速发展,哲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基督教神学的涵义缩小为对基督教信仰内容作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化的说明。

一般立论的出发点,都根据所信仰的启示,包括圣经和教会传统,并借用哲学推理对信仰以及基督教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作出论证。

在基督宗教早期信仰体系的形成中,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认为,“两希”(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传统与基督宗教诞生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1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域和多元的民族文化。

孕育其中的基督宗教,在直接秉承希伯来—犹太教信仰传统的同时,也从希腊哲学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

正是在与希腊哲学的交流与对话中,基督宗教不仅丰富了神学表达形式,而且为当时他的社会合法性寻找到了必要的依据。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弗兰克·梯利认为,新教不久即被迫规定和保卫其学说,建立基督教神学,表明它对盛行的犹太和希腊思想方式的态度[2]。

二、诺斯替教诺斯替教又称灵智派,一般被公认为起源于公元1世纪,于公元1至3世纪流行于地中海东部各地,它是一种融合多种信仰,把神学和宗教结合在一起的密传宗教,强调只有领悟神秘灵知,才能使灵魂得救。

诺斯替教同时也是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流行的许多神秘主义教派,他与基督教在组织上互不相属,并无统一一致的机构。

但在教义上却基本一致,被称之为“重知主义”。

诺斯替的世界观是“二元论”。

即是宇宙有两个神(一善一恶)。

众多的灵体由至高的善神造出来,他们都具有神性的放射。

以此同时,宇宙被恶神造出,所以认为物质是邪恶的。

灵魂得从肉体中解脱,须通过至高神的使者,即基督。

基督没有特定的形态可能是一股意识流;可能是天使般幻影的灵体;也可能是暂时获得更高的力量的肉体凡胎。

人要得救必需领受秘密仪式,而得更高的灵知。

诺斯替教,一方面认为旧约不是真神的启示;另一方面,也拒绝新约所启示的道成肉身的道理。

肉身对他们来说根本是败坏的,道又岂会取血肉的躯体来表达自己?因此,使徒所见证的耶稣,只是幻影而已,而并非实实在在肉眼所能见到的真实存在。

与此同时,他们更加否定基督本身就是神的说法,他们更加愿意相信基督只是一位有神的性情,与神相似的灵体,把耶稣看成是一个身体由神圣的基督所用的人,一个远在上帝之下,甚至天使之下的生命体,相信具有特殊秉赋的造化或精灵,作比喻的解释。

所有这一切都被基督教的护教者和其他保守的领袖反对,并被指责为异端。

显而易见,诺斯替教派力不胜任。

他们没有建立起哲学体系,只提供了“半基督教的神话”。

此外,他们的学说用耶稣学说流行的概念有矛盾。

他们弃绝旧约,区分秘传的和公开的基督教,把耶稣看作是一个身体有圣洁的基督所用的人,一个远在上帝之下,甚至在天使之下的生物,相信具有特殊秉赋的造化或精灵,作比喻的解释[3]。

三、护教者的学说护教者认为基督教才是真哲学;认为基督教既是哲学,又是启示。

它的真理起源于超自然的东西,并且不随个体认知改变,绝对真实存在的。

护教者的学说认为上帝的崇高、权能、智慧、仁慈和善,超越人类的一切概念。

护教者的著作中的根本思想说到:尽管世界可以消逝,却呈现出理性和秩序的痕迹,而且指向一个永恒、不变、美好和正直的初始因、即一切生命和存在的源泉。

这个基质超越一切生命和存在。

上帝的崇高、权能、智慧、仁慈和善,超越人类的一切概念,非笔墨所能形容。

但是,一切造化的初始因一定是唯理的,潜在于其中的理性总是它内在本性的一部分;宇宙之所以有秩序和目的,是由于上帝有理性和逻各斯。

换言之,理性和善位于世界的根基,上帝是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基质。

通过自由意志的活动,上帝发射出逻各斯。

逻各斯来自上帝,有如光发自太阳一样。

光发自太阳而不离开太阳;神圣的理性发出时,也不离开上帝。

上帝自身产生理性,而不失去理性。

四、逻各斯学说逻各斯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引入哲学,用以说明万物变化的规律性。

随后,逻各斯的含意不断发展,成为“逻各斯学说”[4]。

逻各斯学说对犹太教哲学及基督教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5]。

逻各斯被认为是同上帝共在的,与其所由产生的物质力量共存。

与此同时,逻各斯被设想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和上帝在本质上同一而不是在数目上同一;它和上帝永远在一起,是第二个上帝。

逻各斯借耶稣基督而变成人,基督是逻各斯的化身,是“有血有肉的逻各斯”。

圣灵也渊源于上帝,这发源于上帝而作预言的神灵被设想为实体。

这些概念反映神圣理性的人格化,这在希腊的宗教哲学中是人们所熟知的:理性是世界赖以塑造的机关,上帝通过它间接施作用于世界。

护教者强调上帝的超验性的同时,又试图保存逻各斯的独立性。

逻各斯如通常所说的,潜在于上帝之中,但其具有的本性是和上帝的本性是相一致。

护教者认为上帝是万物的根基,万物来自上帝,又回归到上帝的手中。

逻各斯是一切创造物的模型、原型或范本,即是说,万物是依据理性的影象,由理性的能力或神圣的智慧所创造的。

他们认为这一套思想是一个有人格的实体,这实体作为能动的原因,构成、保持和控制万物。

创造出自上帝的爱和善,以及为人的利益。

按照大多数护教者的说法,创造是在时间中发生的行为;按照俄里根的说法,上帝的创造是永恒的,创造物一直存在。

他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肯定宇宙永恒存在,但现存的世界已经有了一个开端,将要消逝,而为其它不同的世界所代替。

早期的基督教教父们受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噶哲学影响,从而运用逻各斯奠下三位一体神学教义的基础[6]。

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三而一的上帝。

上帝是三位一体——圣父是万有之源造物之主,圣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圣灵受圣父之差遣运行于万有之中、更受圣父及圣子之差遣而运行于教会之中。

但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个上帝——三位格、一本体。

基督教中基本的一条信仰就是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拯救了人类,上帝之子降世解除人类的罪恶。

所谓基督教“正统”的“三位一体”说,本身包含着永远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根本不能自圆其说,还有认为用这种鬼话来欺骗别人,就连同样信奉基督教的一些非希腊罗马的民族也骗不过,因为这些民族没有受到太多罗马多神教思想的沾染,还是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人类与生俱来纯洁天性。

自尼西亚会议以后,教会已被统治者和社会上层把持及利用,被普遍成为他们手里统治人民的一种有力工具。

正如前苏联克雷维列夫说:“三位一体”是基督教对多神教作了重大让步的结果[7]。

英国埃利奥特也说:那些相信“三位一体”的宗教只有用玩弄字眼的方法才避免了多神教的名义。

如果说印度人、中国人是多神教徒的话,那么罗马教会和东方教会也是多神教徒,因为他们向圣母玛利亚以及圣徒祈求,向其他更低级的神祈求,所以说两者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8]。

五、自由意志和原罪自由意志被普遍认为是上帝赋予的,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只是为了人能正当、正义地生活:“要相信,上帝给人自由意志不是为了人能借自由意志犯罪。

没有自由意志,人便不能正当地生活,这是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的充分理由。

人若利用自由意志犯罪就要遭神意安排的惩罚,这一事实表明,上帝赋予了自由意志就是为了人能正当地生活。

”[9]“原罪”也是基督教的一项基本信条。

在古希腊的奥菲斯宗教神话中,宙斯在和叛恶之神泰坦斗争时,用灰烬创造人,其中包括泰坦的灰烬,从而认为人生来不是尽善尽美,带有原罪,必须通过净水洁身、戒食和血祭等方式才能得到深层的“净化”、赎罪,使灵魂得以轮回,得以解脱。

众多宗教普遍认为使灵魂脱离肉体,是人生终极目标。

他的这种思想被希腊化的犹太人斐洛继承。

与此同时,诺斯底派也认为物质和肉体是罪恶的。

随着希腊哲学的发展,如人的起源和归宿问题、人对上帝和世界的关系等更加深刻的问题亟待解决。

要求一种新宗教作为精神上的安慰,而且为新宗教准备了合适的土壤,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于是神话开始转为衰亡,基督教的神学随之产生。

正如恩格斯说:“只是通过一神论的犹太宗教的媒介作用,后来的希腊庸俗哲学的文明的一神论才能取得那种唯一使它能吸引群众的宗教形式。

但找到了这样一种媒介以后,它也只有在希腊罗马世界里,借助于希腊罗马世界所达到的思想成果而继续发展并且与之相融合,才能成为世界宗教。

”参考文献:[1]基督教的圣礼,中国民族新闻网,2010-09-16.[2] 《西方哲学史》弗兰克·梯利,151页[3]《西方哲学史》弗兰克·梯利,153页[4]《逻辑与逻各斯和思想》张贤根,武汉科技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2005年8月[5]暨南大学,辉煌的古希腊文化,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的影响。

[6]bingle,三位一体的概念及其来龙去脉(三),2002年11月12日[7]《宗教史》克雷维列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54页[8]《印度教和佛教史纲》第一卷,埃利奥特,1982年版,63页[9]《论自由意志》2·3,上引德译本第50页,参见中文成译本《独语录》第11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