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合集下载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 (1)第二节教父哲学 (1)第一节概论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因此,哲学家们的抽象思想如果不能成为正统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理论依据,就被视为滋生各种异端观点的危险温床。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不再像古希腊哲学那样把眼光投向自然世界和客观存在,而是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

因此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关于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具体表现为心灵哲学和宗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尽管具有种种扭曲和偏颇的形式,但是它对于西方哲学精神向自身内部的深化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大致上以公元11世纪为界)。

在教父哲学中,一切哲学问题都采取了神学的形式,教父哲学的实质就是用希腊形而上学的泉水来浇灌基督教的教义之花。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通常又被称为繁琐哲学,它因讲究繁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得名。

经院哲学导致了理性神学的产生(托马斯·阿奎那是理性神学的最著名的代表),理性神学虽然仍旧承认信仰的至高无上性和不可动摇性,但是它所倡导的那种注重逻辑证明的方法却无疑为近代理性主义的勃兴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由于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神学非常复杂地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围绕着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这一主线,分别对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特点、经院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以及“共相”之争等问题进行论述。

第二节教父哲学教父是继使徒之后出现的一批具有希腊哲学素养和基督教信仰的人(他们中许多人都出任重要的神职),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奠基者和诠释者。

教父们的职责是为处于受压抑状态的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他们一方面将深刻的希腊哲学思想引入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和教义中,使基督教从一种朴素的信仰转变为一种深奥的神学理论;另一方面则力图说明基督教神学与希腊哲学之间的差异性甚至对立性,从而凸显出基督教信仰的超越性和至高无上性。

论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解读“上帝”的历史观

论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解读“上帝”的历史观

论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解读“上帝”的历史观口朱伟奇(复旦支学历史系.上海20(1437)f摘要】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史学——“上帝”历史观在史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这并不完仝意昧着历史学的奎面倒退,相应.它带柬了叁新的历史观念的变革;它不仅培育了日后历史学的世界主义史观和世界整体史观,埋下了历史学对世界历史规律的信仰和槔啸的种子,而且向人们灌输了历立正进步的历史观。

【关键词】上帝;世界整体史观;进步史观;历史规律;基督纪年【中图分类号】I(503【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1004—518x(2002)10—0055—03史学界历来认为,中世纪的到来.宣告了古典史学的终结,“上帝”史学即基督教史学独霸天下;史学成了宣扬上帝主宰人类命运的宣传工具,”理智不仅停止,而且堕落到了愚昧和轻信的深渊。

”…这种对中世纪史学的全盘否定,事宴L是渊源于人们对基督教史学——“上帝”史观的误解。

中世纪并不是古代文明的中断,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明,“上帝”史观就凝聚了这剃t承接与发展。

一、世界整体史观的形成在人类历史早期,由于山水造成的自然阻隔.人类所能获得的视野与信息仅局限于本地区、本民族或本国家,因而那时的历史学家关注的范围也旦能是地方性的,最多也不过是区域性的历史,真正的世界历史是不存在的。

尽管如此。

但“世界主义”整体观念却早在世界真正相互联系成为一体前就已孕育了。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公元前350—260年),首创了世界主义整体观。

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文明与野蛮之别,都是世界公民.“四海之内皆兄弟”。

作为当时一个主要文化学说.斯多葛派不仅对当时的思想界,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学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公元前204—122年)的世界整体史观或许就是受到芝诺的世界主义整体观的影响。

波里比阿在他的《通史》中写到:“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切密切相关.所有各种事件,最终只归于一个结局。

论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之影响

论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之影响

论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之影响
腊永红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5)002
【摘要】在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理念”论是其核心,它充分彰显了古希腊人追问永恒、绝对之终极本体的渴求,尤其是其“两重世界”的划分和“善”的理念之绝对先验性和超越性以及“回忆说”表现出的一种神学倾向,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一拍即合,为基督教中彼岸世界与上帝之“合理”存在和“光照论”提供了思想根基.在一定意义上说,柏拉图的“理念”论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核心.【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腊永红
【作者单位】甘肃陇东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2.232
【相关文献】
1.论柏拉图的政治理念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J], 黄苏凤
2.理念与光照--论柏拉图理念论对中世纪哲学的影响 [J], 溥林
3.影响米开朗基罗雕塑创作的两大哲学基石--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神学 [J], 张颖
4.论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之影响 [J], 腊永红
5.老子哲学和柏拉图哲学对中国哲学发展和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比较(论纲) [J], 叶福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文论作业(中)

西方文论作业(中)

《西方文论》作业(中)第三单元一、判断正误1、中世纪早期教父时代的基督教神学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2、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从普洛丁的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出发,宣称世俗的文艺是信仰的敌人,否定世俗的文学艺术。

3、在中世纪,出现了一个为世俗文艺辩护的神学的文艺理论家,他的名字是阿伯拉。

4、托马斯·阿奎那承认了文艺模仿现实的合法性,但是主张诗人应该到上帝那里去寻找灵感,去创造基督教的文学艺术。

5、奥古斯丁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

6、奥古斯丁认为,由于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世界上就没有恶的东西存在。

7、奥古斯丁认为,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所以他从来没有阅读过任何文学作品。

8、阿伯拉是中世纪的三位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之一,他主张文艺应该是神学的奴婢。

9、由于阿伯拉认为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且情感也支配着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作家总是把感情移入景物描写中,所以,阿伯拉是最早涉及“移情说”古代西方文艺理论家。

二、填空1、()作为基督教的经典,与希腊学术同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2、从地域上看,《旧约》发祥于亚洲的(),可以看作是东方文化的产物,但它深广的影响,覆盖的却是西方而不是东方。

3、()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第一个将希伯来、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融为一体的思想大家。

4、“人生而有罪,耽于享乐,惟有禁欲苦修,方能得到救赎而达永生。

”这是()的著作《忏悔录》的主题,也是他全部著作的根本主题。

5、奥古斯丁认为,()是真善美的流出之源。

6、就如同柏拉图用《理想国》一书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样,奥古斯丁写作了()一书和世俗之城对举,阐述自己的价值理念。

7、在奥古斯丁那里,()作为一个和美对立的美学范畴得到了确立。

8、()是存在于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基督教思想家,他在自己的学说中表述了某些唯物的观点,对世俗文艺给予了肯定,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中的“另类”。

奥古斯丁与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对比分析

奥古斯丁与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对比分析

奥古斯丁与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对比分析欧洲的中世纪由于基督教的影响,文学宗教思想浓厚,且发展缓慢。

文学艺术题材、主题形象和形式很少变化。

这个时期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但相关论述还是十分丰富的。

其中,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分别是中世纪初期和中期的重要代表,均著有关于美、文学艺术及其性质、形式等方面的论述。

标签:奥古斯丁;阿奎那;基督教;艺术;美学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在西方美学史占有重要地位。

奥古斯丁奠定了基督教美学,是中世纪美学的开启人,对美学与艺术多方面探索,影响了千年中世纪。

阿奎那是经院哲学和美学的代表,他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近代美学。

一、思想来源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帝国所属的北非小城塔加斯特,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罗马帝国衰亡期。

奥古斯丁青年时代在迦太基接受过系统的修辞学训练,19岁开始信仰波斯的摩尼教。

后来,在米兰任修辞学教师期间,受米兰基督教大主教安布罗斯的影响,于387年接受洗礼,改信基督教。

第二年,奥古斯丁返回北非,于396年出任希波主教,直到逝世。

作为后期拉丁教父,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初期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也是基督教美学和文艺观的开创者,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学和文艺思想,又以基督教的上帝替代了先前哲人所提出的“理念”、“至善”的概念,形成了具有中世纪特征的基督教美学体系。

阿奎那出生于贵族家庭,幼年时即被父亲送到卡西诺山本笃会隐修院接受教育,奠定了他的基督教信仰和神学思想基础。

他在少年时期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学习,从这里开始了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学习。

阿奎那一生勤奋学习,著述丰富,其中三部著名的著作集中体现他的思想:《彼得·伦巴德(箴言录)注疏》、《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阿奎那的美学思想、文艺观散见于他的神学著作中(以《神学大全》为主),并和他的神学思想结合在一起,是他的神学体系的一部分。

其散布在神学著作中的美学思想既继承了柏拉图,普落丁和奥古斯丁的神秘主义传统,又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念。

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解读

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解读

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解读内容摘要:中世纪基督教一统天下,哲学是神学的附庸,诉诸信仰的宗教神学具有绝对的权威,然而哲学的思辨却需要理性的力量。

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

本文将从理性和信仰的调和、融通、分裂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父哲学经院哲学理性信仰欧洲中世纪被认为是“黑暗时代”,表现为政治的腐败和残酷杀戮,经济的压榨和疯狂掠夺,精神的欺骗和愚昧统治。

恩格斯在评价这一时期的社会意识时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 1 ]在这个时代,“爱智慧”的哲学被披上宗教的外衣,只能以“婢女”的身份出现。

但尽管如此,这一千多年的漫漫岁月,却也不乏哲学智慧的闪光。

其实,中世纪并非像人们的习惯看法,与僵化和黑暗相联系,中世纪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连续着。

其中,中世纪的哲学就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其基本问题是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中世纪哲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围绕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

一、教父哲学时期:理性和信仰的调和教父哲学形成于奴隶社会末期,流行于欧洲封建化过程中,是历史大变革时期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世纪前期的主导思想。

德尔图良有“拉丁教父第一人”之称,他认为“对上帝的认识”不可能靠科学和哲学的探讨取得,唯一的途径是对“教会权威”的信仰。

德尔图良指出:“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相信的,埋葬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可肯定的。

”[ 2 ]德尔图良认为: 为获得和维护信仰,必须排斥、摒弃理性,或者说,信仰拒斥理解,拒斥理性的阐明。

总之,信仰是绝对可靠的,教会具有绝对权威。

在教父哲学时期,建立起信仰权威理论体系的是奥古斯丁。

他认为上帝是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的;人们只有通过对上帝的爱,即对上帝的绝对信仰,才能认识上帝,从上帝那里获得启示,认识真理。

“信仰寻求理解”源自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七卷中谈到如何理解三位一体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能理解”,后来安瑟尔谟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贺拉斯和他的《诗艺》 贺拉斯和他的《诗艺》 一、类型说 二、寓教于乐说 朗吉努斯和他的《论崇高》 朗吉努斯和他的《论崇高》 崇高五论:庄严伟大的思想 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运用藻饰的艺术 高雅的措辞 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第二章 中世纪文艺理论
引论 中世纪的历史背景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禁欲主义 神学文论的一般特点 其一、否定美的存在 其二、否定上帝以外的偶像,波及艺术 其三、最强烈的排斥女性美
第六章 唯意志论文艺理论
叔本华的文艺思想:世界是我的表象、艺 术价值论 尼采的文艺思想:日神与酒神、音乐观
第七章 前期现代主义文艺理论
第八章 精神分析文艺理论
精神分析批评 原型批评
第九章 形式主义文艺理论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 第三节 结构主义文艺理论
第十章 现象学文艺理论


第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分期 第二、在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序论第一节 Fra bibliotek拉图的文艺思想
第一、文艺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 文艺的社会功能 第三、文艺创作的原动力
第二节 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思想
第一、文艺的本质 第二、文艺的社会功能 第三、文艺的心理与社会功能
第三节 古罗马时代的文艺思想
英伽登的文学多层次构成说
第十一章 解释学与接受美学
解释学美学 接受美学的关键概念
第十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卢卡奇 马尔库塞
第十三章 西方当代文艺理论
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特征
达芬奇的文艺理论
一、艺术创造第二自然:镜子说。。要以理性为指导去研究自然、反映自然, 艺术创造第二自然:镜子说。。要以理性为指导去研究自然、反映自然, 。。要以理性为指导去研究自然 使作品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使作品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二、绘画与其它艺术的比较 绘画是视觉艺术,直接作用于人最主要的审美感官——眼睛 眼睛, 绘画是视觉艺术,直接作用于人最主要的审美感官——眼睛,诗歌作用于人的 听觉, 听觉,因此绘画优于诗歌 从生命力看,绘画经久不变,生动地保留了人们昙花一现的美, 从生命力看,绘画经久不变,生动地保留了人们昙花一现的美,而音乐方生即 没有生命力;从审美感官看,绘画作用于人最高的审美感官——眼睛 眼睛, 死,没有生命力;从审美感官看,绘画作用于人最高的审美感官——眼睛, 而音乐则使耳朵满足,所以绘画高于音乐,音乐可被称为绘画的妹妹。 而音乐则使耳朵满足,所以绘画高于音乐,音乐可被称为绘画的妹妹。 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绘画是二维空间;雕塑比绘画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绘画是二维空间;雕塑比绘画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而绘画比雕塑使用更多的心思;在表现现实的广度上, 而绘画比雕塑使用更多的心思;在表现现实的广度上,绘画比雕塑有更大的 自由性,其反映对象更为广阔,而雕塑则贫乏,局限较大, 自由性,其反映对象更为广阔,而雕塑则贫乏,局限较大,所以绘画优于雕 塑 。 芬奇曾经提出, 三、在科学美学方面的巨大贡献 。达·芬奇曾经提出,人体美的标准比例应为头 长是身高的七分之一,肩宽是身高的四分之一,两肩平举的宽度等于身高, 长是身高的七分之一,肩宽是身高的四分之一,两肩平举的宽度等于身高, 大腿正面的厚度等于脸的宽度,人跪下时的高度等于身高的四分之一, 大腿正面的厚度等于脸的宽度,人跪下时的高度等于身高的四分之一,卧倒 而剩下九分之一的身高,两眼间的距离等于一只眼的长度, 而剩下九分之一的身高,两眼间的距离等于一只眼的长度,耳朵与鼻子长度 相等。 相等。

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艺术成就

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艺术成就

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艺术成就欧洲中世纪时期是一个重要时期,人们在这个时期中得到了很多的进步和发展。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运动为欧洲的文化、艺术、科学带来了全新的气息,也开启了欧洲历史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将探究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欧洲在中世纪时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黑暗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中世纪黑暗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西方文化几乎全部失落,人们没有自由、没有真理,甚至不了解自己的世界。

这个时期持续了几百年,直到14世纪的意大利,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才彻底结束了这个状态。

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

在这个时期中,人们开始重新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并开始重视人的自我价值。

同时,人们开始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观念,寻找更加自由的宗教观念和信仰方式。

这一运动很快在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地区传播开来,成为欧洲文化的一种新潮流。

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具有多种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和推崇。

在这个时期中,人们重新研究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开始使用古代的思想方式和艺术手法。

此外,文艺复兴运动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重视人的自我价值:这一特点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关键特点,也是与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最大区别。

在这个时期中,人们开始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观念,认为人应该是自由的、独立的个体。

更加理性: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艺术和科学反映了人们对理性和科学的追求。

这些研究是基于精神启迪和易解释的自然秩序原则,而非对于教会神学所接受的传授的思考法。

强调实验和观察:文艺复兴运动还反映了人们对实验和观察的追求。

科学家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了旧有的思想观念,在实验和观察中寻找更加客观的真理。

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艺术成就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艺复兴艺术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开始使用更加自由、艺术性更强的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一、概述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是西方文论由古代向近代的重要转型时期。

它上承古希腊罗马文论传统,下开近代人文主义文论之风,完成了西方文论由基督教化向世俗化的巨大转变,在西方文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且影响深远。

历史学家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布国灭亡这一千来年的历史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期。

封建制的经济形式是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农奴依附于封建庄园租种领主的土地,缴纳高额地租并服摇役。

其政治形式是等级君主制。

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督教的兴起和统治。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发源于住在巴勒士坦的希伯来民族,是对于希伯来旧教(犹太教)的一种改革。

基督教起初是一种穷苦人的宗教。

耶稣的出生、传教、受难与复活。

“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爱人如己”。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

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并且下令禁止其它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适应新的封建统治的需要,与封建主结合起来,并且随着封建化过程的完成,基督教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上层建筑领域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基督教神学源自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对基督教教规、义理、律法的研究、论证与阐释,在中世纪逐渐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西方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基督教神学以其“非民族化”、“超越尘世”、“因信称义”等命题,使上帝的一神观念得到更广泛的可能性和适应性,具有意识形态领域里难有匹敌的普世性和权威性。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可归纳为“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来世说”等。

基督教在中世纪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
首先在于基督教的教义
其次,教会和僧侣垄断着当时的知识和教育
再次,在日耳曼人推翻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多独立的王国,这些王国的统治者互相争斗,都想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

因此他们都把取得罗马教会的支持当作重要手段。

基督教文化是和古希腊罗马的多神教文化相对立的,它对古代文明、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进行全面否定,以便一切从头做起。

基督教信条成了当时一切思想的出发点,其他学问都成了神学的婢女。

基督教伸学思想对中世纪意识形态影响重大,几乎涵盖了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它影响和规约了中世纪文论的思想内涵及总体特征。

一般而言,中世纪文论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盛行新柏拉图主义,后期盛行亚里士多德主义。

中世纪文论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基督教神学品格。

其次是其神秘主义色彩。

其三是其象征隐喻式言说方式。

其四是对世俗文艺的否定和超越。

二、圣·奥古斯丁的文论思想
奥古斯丁(350-430)是中世纪神学美学的重要代表。

著有《论美与快适》、《论音乐》、《论秩序》、《上帝之城》、《忏悔录》等著作。

(一)上帝是美的本体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上帝是“至善、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德,无往而不返”,上帝是“一切美的事物的美”,上帝是美的本体,上帝把他的美体现在创世活动中,因此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体现着上帝的光辉。

上帝按照数的原则,使数发生作用,无中生有地创造了美的世界。

“数始于一”。

美的形式原则就是寓多于一。

人应当追求美。

关注灵魂。

人生趋向恶。

摆脱肉欲,摆脱邪恶。

要爱上帝。

(二)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
文学艺术的“罪状”:
亵渎神灵。

腐蚀灵魂,败坏道德。

虚假。

(三)回归上帝之美
对于上帝的美的创造,人唯有凭借诉诸心灵的审美观照,方可通过理性的作用理解和把握源自上帝的最高的美。

凭借感官,人可以认识外部世界的美,但常常会囿于感性的本能而迷恋这种美的低级形式而背离美的根本。

艺术家得心应手制成的尤物,无非来自那个超越我们的灵魂、为我们的灵魂所日夜想望的至美。

创造和追求外界的美,是从这至美取得审美的法则,……这法则就在至美之中,但他们视而不见,否则他们就不会舍近求远,一定能为你保留自己的力量,不会消耗力量于疲精劳神的乐趣。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创作不能停留在娱乐大众的层次上,而要服务于对上帝的信仰,把至善至美作为创作的根本目标和依据。

世俗文艺引导着人们远离了真正的美。

只有让艺术活动更多地回到人的内心,在对最高的真、善、美的凝神观照中,人才能真正表达审美体认的本质,创造出符合上帝的至美原则的艺术作品。

奥古斯丁实际上是在召唤着一种回归,即从对象之美回归上帝之美。

三、圣·托马斯·阿奎那:
阿奎那(1225-1274),是经院哲学的代表,其文论思想是中世纪文论的一个总结。

他的学说被称为托马斯主义。

托马斯·阿奎那著述极丰,其文论观点主要见诸于《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

奥古斯丁:艺术的“虚假”——艺术虚构
“如果一幅画中的马不是假的马,它又如何成其为真正的画马的绘画呢?”在奥古斯丁看来,这恰恰成了艺术的罪状之一。

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做了基督教神学的阐释,为艺术的合法性做了神学构架内的新的解释,其核心思想是艺术摹仿上帝的创造。

1、艺术摹仿的逻辑起点
托马斯·阿奎那明确认同“艺术摹仿自然”的古老艺术信念。

“自然的东西之所以可能为艺术所摹仿,是因为由于某种理性的原则,一切自然都指向其目的,这样,自然的作品也就似乎是理性的作品,因为它是以确定的手段达到确定的目的,艺术在其活动上所摹仿的正是这种自然。


阿奎那:艺术家在进入创作过程之前,心中存在着一种作为被创造之作品的先天模式的理性观念,这种理性观念的来源只能是上帝。

“上帝的真知是事物的原因,因为上帝的真知是针对所有的创造物,艺术家的真知是针对他的艺术所制作的物品,艺术家的真知是他的艺术所制作物品的原因,这是基于通过艺术家的理智来完成艺术作品这一事实而言的。

所以理智中的形式必然是行为的原理,正如热是加热的原理一样。


艺术摹仿自然的逻辑起点,直接的是艺术家的心灵,根本的则是无所不能的上帝。

2、艺术摹仿的对象和具体方式
阿奎那:上帝虽然是自然万物的最终根源和最高创造者,但上帝并没有创造具体的艺术作品。

上帝创造自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创造。

因此,所谓艺术摹仿自然,最为根本的不再于对于自然本身的描摹,而在于摹仿自然生成的过程,即上帝创造自然的方式。

亚里斯多德教导我们,艺术所以模仿自然,其根据在于万物的起源都是相互关联的,从而它们的活动和结果也是如此的。

但是艺术作品源于人的心灵,后者又为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而上帝的心灵则是自然万物的源泉。

因此,艺术的过程必须摹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仿照自然的产品。

学生进行学习,必须仔细观察老师怎样做成某种事物,自己才能以同样的技巧来工作。

与此同时,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须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相一致。

在托马斯·阿奎那那里,艺术创造活动甚至与上帝的创造是相通的或有同样性质的:“亚里士多德说,如果艺术能够造成自然事物,它就一定要象自然那样来活动,反过来讲,如果自然能够造成艺术的东西,它就必得象艺术那样来活动。


3、艺术摹仿的结果
正因为艺术家的创造是对上帝创造的摹仿,所以也可以象上帝创造自然之美那样创造出艺术之美。

这种艺术美源自艺术家内心的形式美的观念。

“艺术作品源于人的心灵”。

“一个艺术家可以通过他的艺术,知道他还没有创造出来的东西。

艺术的形式从他的知识流出,注入到外在的材料之中,从而构成艺术作品。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他去想那些还没有作外在表现的形式。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创造的美的事物具有三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美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

”这也就成了艺术家的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形式美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