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15.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15.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二年级语文上册《15.大禹治水》的内容,聚焦部编版教材的第三节和第四节。
这两节内容主要描述了大禹如何通过智慧与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精神。
3. 教育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疏导”、“三过家门而不入”等。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洪水泛滥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洪水的认识,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过程:1分钟展示,3分钟学生发言。
2. 朗读课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
过程:5分钟。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描述,进行详细讲解。
过程:5分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疏导”和“三过家门而不入”造句。
过程:5分钟。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大禹治水的精神,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过程:10分钟。
过程:3分钟。
六、板书设计1. 大禹治水的过程2. 关键词语:疏导、三过家门而不入3. 大禹治水的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疏导”和“三过家门而不入”造句。
答案示例:洪水来临时,我们要学会疏导,让洪水顺利通过。
大禹治水时,三次路过家门,但为了百姓的安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
2. 拓展作业:了解我国历史上其他治水英雄,如李冰、郑国渠等,对比他们的治水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了深入理解,但部分学生在造句环节仍存在困难,今后需加强此类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水利工程,了解治水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2.读懂课文,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文中字词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演示,教师解说:雷锋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丁洁为了抗击非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城市的整洁,清洁工人每天天刚亮就开始打扫街道;我们的老师为了同学们的成长辛勤耕耘;我们的同学帮残助困、踊跃捐款……所以这一些,都可以说是一种奉献。
从古到今,有关奉献的故事,多得数不胜数;有奉献精神的人,不论中外,比比皆是。
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遂道,回到远古,继续聆听这个饱含奉献精神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二、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围绕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从中归纳出三个主要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原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结果)2、师提示: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对课文的感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3、分组读课文。
4、观看课前老师搜集到的视频资料。
5、自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6、默读第一部分,说说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7、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二部分,划出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可打破课文的顺序)交流时教师相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1.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父亲有什么不同?感受大禹的智慧。
2.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不入?交流同学搜集的有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3.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
4.理解“欣欣向荣”的意思,联系第一段想像欣欣向荣的景象。
8、读到这里,在你心中,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9、齐读第二大段。
三、总结延伸:1.根据板书归纳: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欣赏课件中的大禹治水玉山图和大禹的雕像。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大禹治水》是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大禹治水的基本内容,了解大禹治水的困难和成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以下是《大禹治水》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大禹治水》的基本内容。
2. 能够分析大禹治水面临的困难和成功的原因。
3.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复述故事内容。
4.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工具。
2.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思考:大禹为什么要治水?1. 展示课件上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测故事的内容。
2. 合理安排语文课程,让学生们首先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这个故事。
3. 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朗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 教师导读故事,解释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大禹治水的情节和困难。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一些问题:a. 大禹治水遇到了哪些困难?b. 大禹是如何成功治理洪水的?c. 为什么大禹被封为“夏朝”第一位皇帝?1. 学生课本后的习题,检验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 分角色朗读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台词,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分组合作,每组设计一幅画,用图画的形式表达故事中的一个情节。
1. 整理学生的画,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共同评价。
2.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治水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大禹治水》这个故事的内容。
课堂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朗读、小组讨论、拓展阅读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设计图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成就。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成就。
难点:学生能够说出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经过。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教师课件、学生绘本、图片资料2. 教学素材:大禹治水的故事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谈论前一课时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于大禹治水的故事产生兴趣。
二、讲解新课(15分钟)1. 教师介绍大禹治水的背景知识,包括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勤劳的国君、大禹如何治水,解决了中国的水患等。
2. 教师利用图片资料或者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介绍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经过。
三、互动学习(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提供的绘本,对大禹治水的故事进行再次了解。
2. 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想法。
3. 学生展示自己对大禹治水故事的理解,包括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经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复述故事情节。
四、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成就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了解学生对于大禹治水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复述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和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大禹治水的故事,自己编写一个小故事,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创作。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们自主阅读、互动学习以及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明白水的重要性,学习使用简单词汇和句型描述故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并能借助图片和语言描述故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关爱环境,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讲解故事,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学会用简单词汇描述故事情节。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故事图片、教学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Step 1 自我介绍(5分钟)1. 教师自我介绍:向学生介绍老师的名字、爱好等,并询问学生近日的情况。
1. 教师口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你们听好了哦。
”2. 呈现故事图片:呈现《大禹治水》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
3. 向学生提问:谁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怎么治水的?Step 3 讲故事、反复朗读(10分钟)1. 讲故事:用简单的语言给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包括大禹的成年礼、治水的经过、治水的收获等内容。
2. 反复朗读:让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1. 活动导入:向学生展示教学卡片,并提问:“大禹是怎么治水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描述一下。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描述故事情节,并将教学卡片正确贴在黑板上。
3. 老师点评: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贴画进行点评,做到认真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1. 操练词汇:出示PPT,教授课本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2. 联想猜词:给学生出示用纸上的一部分图片,让学生联想出全图所表示的词汇,并用简单的语句描述。
3. 故事复述:学生分成小组,一组讲述大禹治水过程,一组讲述治水的结果,通过复述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1. 教师导入: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自问自答:“我们今天学了哪个故事?主人公是谁?他是怎么治水的?治水的结果如何?”2. 学生互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及其水患的特点;2.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治水经过及其意义;3.理解大禹治水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4.了解大禹治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及其水患的特点1.长江流域的地理概况;2.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3.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对水患的影响;4.长江流域的水患特点及其影响。
2. 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治水经过及其意义1.商周时期的水患情况;2.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3.大禹治水的治水经过;4.大禹治水的意义及其影响。
3. 大禹治水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1.大禹治水的管理理念;2.大禹治水的技术手段;3.大禹治水的成果及其成因。
4. 大禹治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1.大禹治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2.大禹治水对古代中国的影响;3.大禹治水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用于讲述历史背景、治水经过及其意义等内容;2.探究法:主要用于学生探究大禹治水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等内容;3.案例法:主要用于学生学习大禹治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 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及其水患的特点1.长江流域的地理概况:简单介绍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特征等;2.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简单介绍长江流域的气候状况及其影响;3.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对水患的影响:简单介绍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对水患的影响;4.长江流域的水患特点及其影响:简单介绍长江流域的水患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治水经过及其意义1.商周时期的水患情况:简单介绍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水患情况;2.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讲述大禹治水发生的历史背景;3.大禹治水的治水经过:详细讲述大禹治水的经过,包括大禹的治水思路、治水技术等;4.大禹治水的意义及其影响:讲述大禹治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以及对新社会的启示。
《大禹治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學目標1.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时间背景以及文化内涵,掌握历史事件的知识点。
2.懂得推究问题,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精神。
3.能理解《大禹治水》故事中的情感,体味英雄的行动和爱国主义精神。
4.能够结合自己生活实例,感受《大禹治水》故事对生活的启示。
二、教學內容1.引入活动通过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导致水灾的原因开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共同探讨水灾所带来的影响.2.新课导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入《大禹治水》故事。
3.讲解故事教师通过图片、动态动画、故事讲解等方式,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
4.理解情感通过情感分析、故事中人物习惯的改变等,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理解《大禹治水》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探究文化内涵。
5.学习方法让学生具有探究精神,让学生到图书馆或者以搜索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关于大禹治水的知识。
6.互动交流师生互动时间,在小组内分享学生所查询到的关于大禹治水的知识,分享经验。
1.理解《大禹治水》故事中的情感,习惯的改变对情感的影响,体味英雄的行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文化内涵。
四、教學方法1.问题发现法:通过引入活动,引领到故事的情节中,让同学们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究问题,提高学生思维敏感度。
2.讲解故事法:通过图片、动态动画、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故事情节。
3.情感分析法:通过情感分析、故事中人物习惯的改变等,帮助学生理解《大禹治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學資源1.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丰富的教学资源。
2.书籍资料、小组讨论。
六、教學評估1.课堂练习:通过教师题目思考、理解情感和自我提问等方式,快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纪实记录: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感受《大禹治水》故事对生活的启示.3.期末问卷:针对本之教学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的完整性和适用性的评估。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大禹的品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治国之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导学生珍爱水资源,保护环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大禹的品质。
2、掌握汉字“治”、“洪”、“土”、“水”、“抢”、“千”、“万”的笔画和读音。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2、引导学生珍爱水资源,保护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并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其表述出来。
四、教学方法:1、活跃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
2、讲述故事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学生拥护和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引入(3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引导出“水”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水的作用和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到一些有关环保的知识。
2、学习(25分钟)(1)、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强调大禹的品质和治国之道,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
(3)、教师教导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珍惜水资源,也提醒学生注意环境保护,爱护我们的家园。
(1)、呈现图片,让学生阅读图片并描述图片中表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教师出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目。
六、教学手段:黑板、图片、语言版教材、PPT等。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复习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知识。
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大禹的品质,并教学相关汉字的读音和笔画。
学生们听课时集中注意力,运动能力也很好,能够灵活地表现出对故事的感性认识和对于词汇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泰兴镇大生小学徐明香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设计意图】
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把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仿写句子,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禹顾大家、弃小家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的智慧、勇敢、坚强。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师: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洪水)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洪水指名说
师: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出示课件
师:农田被淹没了,老百姓就没有吃的了;房屋被冲倒了,老百姓就没有住的地方了,老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啊出示第一小节生齐答
相机板书:无家可归
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
2.过渡:洪水这么无情,老百姓多么可怜,是谁来救老百姓的呀(大禹)
师: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们被洪水袭击的悲惨场面,学生受到了视觉冲击,心灵也因此被深深震撼,为后面的学习做了情感的铺垫。
二、简单回顾课文
1.师: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洪水有没有被制服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自由读课文
2.师:洪水被制服了吗(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什么样的日子(安定)
相机板书:安定
【设计意图】:这是对整篇课文的通体认识,整体了解课文。
教师设计了相关问题,主要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
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大禹看到这样无情的洪水心里是怎样想的呢课件出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
指名读齐读
2.师:“下决心”说明了什么指名说并相机板书:下决心
3.学生默读课文第2小节,圈画出反映治水艰难的关键词或者句子。
师板书:艰辛
交流:吃尽走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师:这里的九是不是真的就是九呢(不是,而是很多)
4.同桌之间互读体会所划的词语或者句子。
5.课件出示图师:他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让我们一起看这里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句话。
指名读第二小节
师:同学们,治理洪水多么艰难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早上,月亮还没有回家,大禹和人们在干什么;晚上,星星已经出来了,大禹和人们还在干什么;渐渐的,他们的脸变黑了,身子变得越来越瘦了。
带着你此时的感受一起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设计意图】:圈画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深入感悟本文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了治理洪水的艰辛,以及大禹吃苦耐劳的精神。
此环节,还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治水的画面,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使文章有血有肉,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与之共鸣。
四、学习课文第3小节
1.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聪明、坚强、勇敢的大禹和老百姓们一起治水的场景。
就在禹治水的年代,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三过家门而不入”指名读并相机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2.师:课文的第三小节就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3.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指名读
4.师:从所填的这些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交流。
5.师:禹在外治水十三年,十三年,四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一次也没回家看一看。
平时,如果父母离家一个月,你心里怎样在外的父母又会怎么做呢指名说
6.课件出示图师:你们看此时的大禹正从自己的家门口经过,妻子正抱着儿子,他的儿子仿佛在说什么呢指名说
师:大禹是不是铁石心肠、太无情了呢(不是的)他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指名说
是啊,谁说大禹无情无义,他一心为民的深情厚谊,多么让人感动啊!谁来读这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生活即教育”。
学生与自己父母的感情都是非常深的,也有很多深刻的体验。
此环节设计的角色体验,促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妻子和儿子也需要大禹,老百姓安定的日子是大禹牺牲自己的骨肉亲情而换来的,从而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大禹顾大家、弃小家的可贵精神。
五、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过渡: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多感人啊!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此时老百姓的心情怎样指名说
2、师:他们又是怎样感激禹的呢课件出示第四小节学生自由朗读第四小节
指名说质疑:禹的名字前为何要加个大字指名说
师: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老百姓们终于过上了好日子,这全
归功于大禹。
齐读第四小节
3、师:读到这里,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大禹,我想对您说……指名说动手写一写指名读
【设计意图】:此时此刻,学生对大禹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心里一定有许多感受,动手写写,是为了使情感得到升华。
六、听录音,感知全文。
七、课后作业
师:小朋友,今天回家把《大禹治水》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听吧。
【教后反思】:
一、激发兴趣,在浓浓情趣中进入课文学习。
新课伊始,老师播放洪水泛滥的视屏,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随即引出“大禹”,学生迫不及待要求学习课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品读感悟,在品读感悟中了解人物形象。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数量词、动词等的反复朗读体会,促使学生感受到了大禹的伟大形象。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本课,充分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圈画相关的词句,多种形式朗读,以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每一篇课文都有许多读写训练点,而且学了课文之后,学生心中定会荡起波澜,那么让学生动手写写,以此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