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须知道的200个典故由来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
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典故(一)振臂一呼西汉时,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
第二年秋天,汉将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北上。
他的军队走了很长时间,在一处开阔的地方,与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相遇。
尽管敌强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惧,奋勇杀敌。
匈奴单于见汉军非常骁勇,于是向北撤退。
李陵率众追赶,歼敌两千多人。
单于十分生气,又调来八万骑兵,与李陵的部队作战。
单于发现汉军没有后援部队,就打算把他们全部消灭。
李陵见势不妙,只得撤退。
单于率领部队追击。
李陵率领部将英勇反抗,杀死了很多敌军士兵。
单于觉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败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这个时候,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投降匈奴,泄露了军事秘密,说汉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伤、得病的人非常多。
单于觉得汉军可以很快消灭,打消了原来的主意,下令对汉军进行全线进攻。
汉军吃了败仗,尸体堆满了原野,血流成河。
剩余的汉军已不足百人,且以伤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输,挥动着手臂,高声呼喊道:“快杀敌啊!”在李陵的号召下,众士兵无论有伤无伤,全都举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冲杀过去。
匈奴兵见汉军这样英勇,惊得心惊胆战,纷纷向后退去。
后来,这支汉军部队还是被匈奴消灭,李陵万般无奈,只得投降匈奴。
历史典故(二)唾面自干娄师德是唐代的一位名臣。
他性情温和,为人厚道,为官四十年,从不与人结怨。
武则天欣赏他的才能,委以重任。
一次,他的弟弟被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
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和你都蒙受皇上的恩宠,待遇十分优厚。
这是很容易招惹别人妒忌的,一定有人想找我们的过错。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将怎样应对呢?”他的弟弟想了想,说:“假如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绝不和他计较,擦干净就是了。
”没想到娄师德却说:“人家既然把口水吐到你脸上,表示心中在怨恨你,擦干净一定会增加他的怒意。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传统或重要事件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百个中国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1. 高山流水:出自唐代音乐家董庭谐的名篇,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在高山流水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成为形容音乐技艺高超的典故。
2. 桃李满天下: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形容门徒出类拔萃,为人称道。
3.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外物》篇,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时,剑滑入水中,他却错误地认为剑仍在船上,一再寻找的故事。
4. 鸿毛泰山: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鸿毛泰山,不足与偕也。
”形容不相配的事物之间的差距。
5. 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6. 纸上谈兵:形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7. 杯弓蛇影:出自晋代张华的《酉阳杂俎》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指因胆小而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8.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形容人仍然沉迷于过去的经验,不愿去发展自己。
9. 刮骨疗毒: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喻治疗疾病必须除掉病根。
10. 志同道合:指志趣相投、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们。
11. 瓜田李下:比喻做事不慎重,给人以可疑之处。
12. 悬梁刺股:指为学习刻苦努力,不辞辛劳。
13. 三顾茅庐: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坚持,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的典故。
14. 卧薪尝胆:形容坚决报复敌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15. 妄自菲薄:形容自卑、自贱。
16.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不恰当,反而弄巧成拙。
17. 刍荛之见:指零碎的见解,不能全面把握事物本质。
18. 金口木舌:形容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100个文学典故,读懂半个中国

100 个文学典故·读懂半个中国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gun)、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
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 16 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 卦,并做卦辞、辞。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中华典故500则

中华典故500则本文将精选500则中华典故,从历史传说到名人故事,从寓言故事到成语引用。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中国传统典故的魅力。
一、历史传说1. 大禹治水在古代,《大禹治水》是中国四大文化神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传说大禹治水耗时九年,劝农耕田,引河直道,最终战胜洪灾,天下太平。
大禹治水成为了中国改革传统的代表,并且大禹治水也是大禹学堂的教育理念的来源。
2. 妲己在《山海经》中,妲己是商纣王的美女宠妃,她曾经勾结率领各部落反叛,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3. 吕布与貂蝉《三国演义》中,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貂蝉是国色天香的绝世美女,两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4. 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因为长得太漂亮,被迫牵延千里。
5.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是一个很感人的古代故事,她丈夫被强迫劳作,她在长城旁召集村民,想重新寻找丈夫的尸体。
6.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爱情传说,故事主要讲述了荆宁和白素贞之间的爱情故事。
7. 梁山泊《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宋江和他的几百兄弟反抗腐败官员的故事。
8.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和英雄豪杰之间的恩怨情仇。
9.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故事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10. 燕郊说葛《燕郊说葛》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主要讲述了齐国人葛文的故事,作为后人向往和学习的榜样。
二、名人故事11. 孔子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成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12. 孟子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言行对后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3. 关公关公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14. 范蠡的为山移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他通过为山而移水的举动,成就了岳州。
15. 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的用兵谋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10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历史!很有用,收藏诵读!

10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历史!很有用,收藏诵读!老劉讲故事3天前读史明志,此文录有100个历史小典故,讲述了从黄帝时期至南宋的小故事,对历史的学习和认真都很大的效用。
可以存下来慢慢看。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
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比较著名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1、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2、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3、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4、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5、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一、神话传说类1. 后羿射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后羿是一个著名的神射手。
后羿的妻子嫦娥误食仙丹后,飞升到了月宫。
为了解救妻子,后羿决定射下太阳,以期地球变得黑暗,让妻子返回人间。
后羿成功射下了9个太阳,使得人间得到了宝贵的阴凉,但同时也因为缺少阳光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这个典故主要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爱情的忠诚。
2.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最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牛郎是一个人兽合体,而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两人因为牛郎对织女的善良而相爱。
然而,由于他们之间的身份差异,他们被天帝分开,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
在这一天,喜鹊会形成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再度相聚。
这个典故反映了中国人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对相聚离别的无奈。
二、历史事件类1.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创建者。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焚毁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并迫害儒家学者。
这个事件被称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一个典型例证,也引发了对文化保护和知识传承的深思。
2. 司马迁的报仇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父亲曾受到王阳明的迫害而被杀。
为了为父报仇,司马迁坚持写下了《史记》,并加以广泛流传。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司马迁的坚持和报仇行为反映了中国人民以家国情怀和卓越成就来铭记先人。
三、名人轶事类1. 孔子见齐梁王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孔子曾被齐梁王招为官,可是齐梁王并不重视孔子,将他安排在马厩中住宿。
孔子为了表达自己的坚持和态度,毅然离开了齐国。
这个轶事展示了孔子崇高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态度。
2. 岳飞的精忠报国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他以其忠诚、聪明和勇敢而著称。
岳飞多次抵抗金军的进攻,但最终被宋徽宗所陷害,被处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必须知道的200个典故由来壁上观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解释:坐在军营观察双方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冰糖葫芦出处:民间传说解释:一种用竹签贯串出楂、海棠果实而外蘸冰糖、白糖或麦芽糖的食品不倒翁出处:民间传说解释:一种形状像老头儿的玩具,上轻下重,板倒后能自动立起来。
也叫“扳不倒儿”不管三七二十一出处:民间传说解释:形容办事情和思考问题时,不计是非情由和后果打油诗出处:明•杨慎《升庵诗话》解释:指内容与诗句诙谐通俗,不拘于平仄韵律的诗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解释:为了获得成功,必须勇敢冒不为五斗米折腰出处:唐•房玄龄《晋书•列传第六十四•隐逸•陶潜》解释:比喻人有骨气、清高八卦出处:《易经•系辞传》解释:易经中的卦名,它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后来泛指所有的闲言闲语、小道消息拔河出处: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解释:一种以一个中心点,两边均等人马互相比力气的运动;也指你来我往的竞争白眼出处:唐•房玄龄《晋书•列传第第十九•阮籍》解释:是看不起人的一种表情,表示轻视、厌恶的态度抱佛脚出处:唐•孟郊《读经》解释:平时不准备,事到临头才赶紧设法补救东坡肉出处:宋•周紫芝《竹坡寺话》解释:指用文火炖烂的大块猪肉爆竹出处: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解释:燃放的一种物品,用纸卷火药做成,两头堵死,一头留有绳捻。
点燃就会炸裂,发出很大的响声,多用于喜庆事扑朔迷离出处:《古乐府•木兰诗》解释: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知道真相破天荒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解释: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过的事赔了夫人又折兵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解释:不但没有占到便宜,还吃了大亏,遭受双重损失好好先生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解释:喻指遇事不分是非,只说好不说坏,只求太平无事的人密封出处:宋•高承《事物纪原》解释:把试卷上的编号或应考人的姓名密封起来,不让阅卷人知道是谁的考卷蜜饯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孙亮传》解释:用浓糖浸渍的果品等妙手空空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四引裴鉶《传奇•聂隐娘》解释:指小偷;或在困境中很会应付;也有手中没钱的意思螟蛉出处:《计经•小雅•小宛》解释:养子的代称木人石心出处:唐•房玄龄《晋书•夏统传》解释:指意志很坚定,不受外物的诱惑解铃还须系铃人出外:明•瞿汝稷《指月录》解释:指谁惹出的事端,还须谁去解决马拉松出处: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解释:外来语,由Marathon翻译而成,一种长距离的赛跑运动,也比喻长久持续的耐力和时间摩登出处:《佛说摩登女经》解释:“摩登女”原本是古印度旃陀罗族的贱民。
现代所讲的“摩登”由英文modern音译而来,指新潮、时髦、流行的式样模特出处:外来语,英文model的音译解释:指供艺术家作画、摄影、雕塑的描写对象或参考对象,如人体、实物、模型等。
毛边纸出处:清•庞鸿文《常昭合志稿》解释:一种稍微带点黄色、用竹纤维制成的纸,适宜用来写毛笔字,也用来印书毛病出处:明•徐咸《相马书》解释:指缺点、害处或差错馒头出处:出宋•高承《事物纪原》解释:用面粉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的食品斧正出处:明•陈衎《与邓彰甫书》解释:请人修改诗词文章的客气话腹稿出处: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王勃传》解释:事先已想好,只是还没有写出来的文稿。
分怀羹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解释: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风马牛不相及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解释:形容事物之间一点儿也不相干风水出处:晋•郭璞《葬书》解释: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杜康出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巾部》解释: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东郭先生出处: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解释: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东道主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解释:东道主是主人的代称,而请客就叫做东或东道主东西出处:南朝•萧子显《南齐书•豫章王嶷传》解释:泛旨一切物件,也用于对人或动物的蔑称或昵称东窗事发出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解释:指所做的坏事败露,被人揭发打破砂锅问到底出处:明•陈沂《询刍录》解释:比喻追问到底打秋风出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贤仆夫》解释:假借各种名义,利用各种关系向有钱人讨取财物或借机向人索取钱财倒楣出处:请•顾公燮《清厦闲记摘抄》解释:运气不好当归出处:民间传说解释:中药名,含有“应当归来”的意思登龙门出处:东汉•辛氏《三秦记》解释:指考试金榜题名,也用来比喻由微贱变为显贵跳加官出处:明•吴敬梓《儒林外史》解释: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到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填鸭出处: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解释:填鸭是饲养鸭子的一种特别方法。
也指强迫学生死背书本,不求理解,只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的教育方式涂鸦出处:唐•卢仝《添丁诗》解释:谦称自己的字写的不好唾手出处: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褚遂良传》解释:把口液吐在自己手上,比喻极容易办到推敲出处: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解释:写作时一再斟酌文词字句。
引申为对问题的思考研究铜臭味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崔烈传》解释:指用钱买官或庸俗的有钱人,也用来讥讽唯利是图或以贿赂拉拢关系的人泰斗出处: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韩愈传赞》解释:指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被大家景仰的人泰山出处:宋•晁补之《晁氏客语》解释:丈夫对妻子父亲的尊称太岁头上动土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解释:比喻胆大妄为,敢冒犯有权势的人的行为桃符出处: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解释:古代挂在大门上压邪的桃木板。
后来在上面贴春联,所以又是春联的别称桃李满天下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解释:学生很多,遍布各地,到处都有偷香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贾充传》解释:比喻与女子有不正当关系娘子军出处: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列传第八•诸帝公主》解释:泛称由女子组成的队伍年糕出处:民间传说解释:用黏性比较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春节的应景食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解释: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也不愿受辱地活着里程碑出处:唐•韩愈《路旁堠》解释:设在路旁,记载里数的标志。
引申为事情进行到某一段落的意思龙虎榜出处: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欧阳詹传》解释:指名士俊杰同登一榜罗织出处:五代•刘昫《旧唐书•来俊臣传》解释:虚构罪名,陷害无辜的人绿林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刘玄传》解释:指聚集山林间反抗官府,诛锄恶霸土豪的好汉,亦旨群盗股匪绿衣使者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解释:在古诗文中指鹦鹉;现在是邮差的代称腊八粥出处: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解释:农历十二月初八所吃的粥露马脚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解释:比喻无意中露出真相,有贬意狼狈出处:《诗经•豳风•狼跋》解释: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狼藉出处:清•翟灏《通俗编》解释:形容杂乱不整洁的样子古锥出处: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解释:形容人聪明活泼又机智风趣顾左右而言他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解释:把话题扯开,不回答别人提出来的问题座右铭出处:东汉•崔瑗《座右铭》解释:愿指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后泛指用以自励的文辞官话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解释:从前指通行较广的北方话,特别是北京话,现在指官场中不切实际的谈话公主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昊起列传》解释:帝王之女的称号狗盗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解释:泛指盗贼狗腿子出处:民间传说解释:指奴才,或指效忠有权有势的人孔方兄出处:唐•房玄龄《晋书•鲁褒传》解释:钱的代称。
旧时钱中有方孔,因称钱为“孔方兄”。
含有取笑和鄙视的意思口碑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解释:形容好名声。
碑,石碑,这里指记载功德的碑口令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解释:军人所用的口语暗号,也指军官对士兵的口头指挥命令口中雌黄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王衍传》解释:不管事实或后果,随口乱说或妄加批评护短出处:晋•嵇康《与山臣源绝交书》解释:掩饰别人的短处;也指忌讳说出过失或缺点浑水摸鱼出处:古希腊《伊索寓言》解释:趁混乱的时候,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荒诞出处: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神异经》解释:极不真实;极不尽情理黄粱梦出处:唐•沈既济《枕中记》解释:比喻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黄泉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解释:地下的泉水,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又称“九泉”幌子出处:民间传说解释:从前酒店用来招徕客人的招牌;现在用来比喻假借名义做别的事鸿门宴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解释:不怀好意、居心不良的宴会汗青(青史)出处: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刘子玄传》解释:史书或历史鸡肋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解释:比喻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结发出处:《礼记•曲礼》解释:结婚;或指最先婚配的妻子结草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解释:比喻受恩深重,虽死也要报答借光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解释:客气话,请别人给自己方便交杯酒出处:宋•孟元老《东京孟华录•民俗》解释:婚礼中新婚夫妇交换酒杯后所喝的酒九五之尊出处:《易经•乾卦》解释:指帝位或帝王剑在弦上,不得不发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解释: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金莲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废帝东昏侯纪》解释:古时指女子缠裹过的小脚金龟婿出处:东汉•卫宏《汉旧仪补遗》解释:比喻有钱有势的夫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处:明•刘基《卖柑者言》解释:比喻虚有其表而实质很坏的人或事锦标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解释:授给竞赛中优胜者的奖品,如锦旗、银盾、银标等禁果出处:《圣经•创世纪》解释:严格禁止,却让人更想获得的事物技痒出处: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解释:形容擅长或爱好某种技艺的人,一有机会就急着表现出来镜子出处:明•罗欣《物原》解释:可以照出物体形像的东西巨无霸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解释:比喻身体非常庞大的人翘楚出处:《诗经•周南•汉广》解释:原指高出树丛的荆木,后比喻各行各业表现杰出的人才乔梓出处:西汉•伏生等《尚书大传•周传•梓材》解释:父子的代称秋毫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解释: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非常微小的东西千金出处:民间传说解释:对未出嫁女子的敬称,也指很多的钱青鸟出处:唐•欧阳询《艺文类聚》解释:使者的象征,在西方国家也是幸福的象征下榻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徐穉传》解释:原意为对贵宾的礼遇或对贤人的敬重,现在则是住宿的意思小费出处:外来语,由英文(tip)翻译而来解释:顾客另外付给服务人员的钱小巫见大巫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张紘传》解释:比喻能力相差太远,根本无法相比袖珍出处:宋•戴埴《鼠璞》解释:形容小型或小巧的便于携带的东西衔环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解释:比喻生前报恩香包出处: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解释:端午节佩戴的一种饰品,具有祛毒避邪的功用,也是吉祥的象征想当然耳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解释:凭主观臆断推测将会出现的情况杏林出处:晋•葛洪《神仙传•董奉》解释:泛指医学界杏坛出处:战国•庄周《庄子•渔父》解释:相传为孔子讲学处,现是教育界的通称续弦出处:清•翟灏《通俗编•妇女》解释:太太死后,再娶一个新太太学究出处:宋•陈师道《后山谈丛》解释:指不谙世事、死啃书本、不知变通的读书人宣纸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解释:安徽省宣城(今安徽泾县一带)出产的纸,品质很好,最适合拿来作国画或写毛笔字,适于长期存放悬壶出处:南朝•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解释:卖药,行医治病知音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解释:指懂得音乐的人,或彼此十分了解的好朋友执牛耳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七年》解释: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导地位,也就是冠军、第一的意思逐鹿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解释:比喻争夺政权,也指竞争激烈、各方争抢的情形逐客令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解释:明说或暗示请客人离开的话捉迷藏出处:明《致虚阁杂俎》解释:蒙起眼睛捉人的一种游戏,比喻言语、行为故意迷离恍惚,使人难以捉摸捉刀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客止》解释:帮人代笔写文章抓周出处:元•脱脱等《宋史•曹彬传》解释:婴儿周岁时,长辈拿代表各种行业的工具,让婴儿随意抓取,来推算他的前途爪牙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解释: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装潢出处: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解释:装裱书画,也指室内设计装饰中秋节出处:五代•刘昫《旧唐书•太宗纪》解释: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