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反思

思政教学反思
思政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1.

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

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

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2

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当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

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完整版)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教师教学的主要舞台是课堂,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思政课教学中,要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就有必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唤起学生有意注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教学犹如拍戏。教师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只有让学生“活”起来,才是我们采用多种教法的目的之所在。因此,根据教学要求,搞活教学、优选教法,提高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一下浅谈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 搞活教学的必要性及要求 1. 1. 搞活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变革迅猛异常,队中学生来说,这既是一个历史机遇,也是一个严峻挑战,中学生仅靠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未来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 2. 搞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多变、多彩的世界。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激增,要求培养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质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3. 搞活教学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在教育中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尽量多些。”可见,教育过程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即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搞活教学。 1. 1. 思想碰撞,唤起探索欲望。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主题的积极情绪体验。即主体所产生的内心所需要的强烈欲望。人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自己不能解释遇到的新现象时,就越要去探究,去认识。若是两个人在大街上打架,马上就会出现一群围观者,如果不得已而离开,时候还要向知情人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结果如何?”这实质上是人们自然具有的好奇心理。思政课教学也是探索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制造“矛盾”设置悬念,从而拨动其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的热情,唤醒智力开发的内在动力,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课时,不必忙于讲课,可以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9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有位小伙子在家门口焦虑的徘徊,原来他准备结婚,女方却要他拿出10000元彩礼钱,否则一切免谈,而他仅有6000元,此时社会撒谎那个正掀起炒股热。他考虑再三,决定把6000元全部买了股票,以其搏回那4000元。这青年的结果怎样?什么是股票?股票能改变他的命运吗?这一连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睁大双眼,聚精会神得跟随老师一起一伏的提问,一步步的探索、思考,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唤起,可以预料这堂课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1. 2. 巧设疑,促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当学生找到了“又一村”后,得到的不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b5420713.html,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浅析 作者:闫春娥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7期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传播先进科学理论的历史重任,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教师必须在课堂语言、情感交流、社会实践和提升自身素养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情感躬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语言接地气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等多种问题,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太“高大上”,老师就会“唱高调”,“台上讲得直冒汗,台下睡倒一大片”。据调查显示,教师语言空洞没有说服力、教学案例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是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理论学习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教师不能用接地气的语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就会使理论被束之高阁,无法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失去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作用,也将失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语言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甘之如饴,使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和网络语言解惑释疑,实现科学理论的本土化、生活化;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以案说理,比如以本区内、市内、校内的先进人物和典型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情感作纽带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情感交流是人际交往的桥梁,是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纽带。教师把情感融入教学,就如同让学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放飞知识的天空。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直接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产生深刻影响。课堂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中始终充满着情感的交流,一个好的教师会通过语言、教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据调查,学生喜欢一门课,往往都是首先因为喜欢教授这门课的老师,而喜欢老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的亲和力、渊博的学识、讲课的风格等,但排在第一位的往往是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只有心中装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挚爱,才能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师生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所以,思想政

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 关于进一步深化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为此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下达文件,学院党委也提出了相应的原则要求。 2010年5月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杭职院党〔2010〕18号),将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充实到二级院(系)。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到二级院(系)后,努力熟悉院(系)专业建设,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进而形成了“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友嘉五个一工程”等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新载体,切实提高了实效。同时思政教师全面参与学生党建团建、思想动态研判、社会实践等活动,大大推动了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思政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思政教学改革与政策规定要求不相符合;2)思政课专任教师资源很难进行统筹安排;3)思政教师团队合作力量日趋弱化;4)思政教师教研活动组织开展比较困难。思政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现结合实际,就

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思政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优质范文. ..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粤发[2005]12号)文件精神,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育人效果,建设全面人才,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通过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使“思政课”真正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和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养成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课时安排 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田文华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容易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混淆。做拓展训练的时候发现居然老师把答案也弄错了。看来编写的时候还是不够严谨。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特点书上归结的并不规整,我梳理了一下,应当是根据职高生和普高生和在校专业老师的差别在于第一个特点“专业定向后的初次就业”,面临的现状是第二个特点“就业难”,解决的方法是“联接社会”和“终身学习”,达到的目标是“就业和创业”。 初看这个题目觉得咬文嚼字有点钻牛角尖,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题目是可以基于学生现状分析为其将来规划奠定基础。我用了学生的一篇周记导入,有点长,显示效果不好。虽然立意很好,但是效果很一般。运用孟非的成长史的实例不论在国贸班还是烹饪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来德育课教师还是得“潮”,否则没有时尚人物的点缀,德育课就没有时尚感。

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田文华早上上了两节《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教学目标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上午的第四节课是我这周的最后一节德育课。我发现最后一节最有感觉。因为前面经过了两节课的磨合,对教材知识和学生情况的整合已经了如指掌。所以上课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或者从师生互动来讲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援疆归来的第一周的课自我感觉在逐步好转。第一堂课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和德育课内容的融合。在最后一节课当中我把烹饪专业王丹霞老师的例子拿出来给国贸班上,出乎意料地好。我先让学生猜照片人物的身份。学生根据着装和拍摄环境猜是厨师或者园艺师。我公布答案是我校目前知名度最高的王丹霞老师的照片。这个场景设计在烹饪班级反而收不到这样的效果,因为他们对专业老师太熟悉了。在国贸班反而产生了悬念,学生也很好奇。然后从王老师的职称、技能等级证书和荣誉的获得说明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六个特点,以及她成材的经历说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明确目标,取长补短。 这堂课的成功让我感觉以前囿于专业说专业德育有点狭隘。学生需要专业素养的补充,但是更需要职业视野的开拓。说别的专业的案例他们非常有兴趣,因为职业生涯发展是有变数的,很多因素需要整合。他们视野开阔了,综合素养也能提高。 德育课教师对专业了解肯定不如专业老师。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专业说艰深的专业内容无异于班门弄斧,而且容易出错。这节课的效果的产生,一则是因为我有详实的材料支撑,二则是因为对烹饪专业的熟知所以讲述起来更加能够得心应手。 当然三个班级都以“小偷是不是职业”导入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对这个问题有纷争,有质疑,从而在内涵界定方面能够有清晰的判断。只不过今天国贸班的学生很快提出要通过“什么是职业?”这个问题的界定得到了明确的答案。他们让我说出答案,我让他们自己学会在教材中找。 以学定教,并不是死板地扣学生的专业,而是要找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

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

太原工业学院2017年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精神,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7】15号)和《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晋教政【2017】6号),结合我院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发【2016】31号、教社科厅函【2017】15号、晋教政【2017】6号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以构建优良教风学风为工作重点,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和为教学服务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成立太原工业学院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质量年”各项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吴刚院党委书记 霍世平院长 副组长:李国臣院党委副书记 吴跃焕副院长 组员由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团委和思政部等部门负责同志担任,相关部门负责条件落实和制度保障,思政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三、总体思路 (一)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发挥思政课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好主流思想舆论的正面宣传工作,牢牢把握话语权,管好导向,坚决抵御西方敌对思潮的渗透,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四)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构筑思政教育三个课堂的联动育人机制,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升学校思政课主课堂与拓展课堂的教学实效为目标,以五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抓手,以规范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以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核心,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扩大影响力、增强辐射力、提升引领力。 五、主要任务 结合我院实际,深入检查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健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被逐渐改变,其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是目前一种相对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校企合作视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基于时代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笔者认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依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社会趋势,从而使校企合作发挥最大的作用与价值。 二、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一)高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办学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 高校学生主要包括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些从中等职业院校晋升的学生,而他们在思想认知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因为所受的教学环境不同。教学模式、教学侧重点不同,普通的高中生可能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喜欢较为自由、形式多变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为此,在高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办学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状态时使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

问题,有些学生乐于参加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而有的学生则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由于学生的个人原因都会影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序的实施,这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很难适应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目前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1]。然而在实际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问题很难适应当下校企合作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让学生从原来单纯的校园生活一下子走入社会工作岗位上,让学生难以适应,同时在原来对实践要求不高转变成高要求,这些对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复杂化、人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使没有一点社会经验的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无形的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心理上出现恐惧,在当下激烈的企业竞争压力下无疑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一定伤害,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以及被学生所接受。 (三)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显露出学生思想上的缺陷 随着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不断深入,隐藏在教学方式中的问题也被逐渐显露出来,同时也直观的暴露出学生思想上认知上的缺陷。由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虽然对

(完整版)思政课教案公开课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 第一框同学·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及其危害,能够说出交友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并能够据此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友谊,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友谊的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的解决自己的交友的狐疑与冲突,能够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在与同学交往中,尊崇他人,宽饶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悦纳他人,培养开朗开朗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懂得在同学交往中“开放自我,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欢迎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同学间的深远友谊。 三、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班级中同学交往的典型案例,调查班级同学对朋友、友谊的例外看法、倾向性的意见。 四、板书设计 1、我的人际圈(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2)受欢迎的同学具有的品质。 2、与友同行(1)什么是友谊。(2)友谊的作用。(3)怎样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友谊。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播放和欣赏周华健的歌曲《朋友》Flash。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 活动二: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 请同学们一起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了解有多少人进入你的人际圈,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自我分析: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满意吗? 活动三:采访同学,传授交友秘方 每小组评出一个“朋友最多的同学”,并让其他同学采访他(她):“你是怎样去跟同学打交道的?怎样去交朋友的?” (小结)交朋友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真挚、友情、良善、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具有永远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活动四:案例讨论理解朋友的涵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指标设计有缺陷,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建立公正、权威且专业的评价组织机构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策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涉及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思想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政治性、教学目标多样性等特殊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体现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就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学术界也是看法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本身就很难具体量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学评价成为难题,加之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成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学理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把理论知识的灌输摆在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却至于其后,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除了教师自

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发展

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发展 【摘要】高校思政课肩负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而课程考核在教育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功能。目前思政课考核方式广泛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理念不科学、功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困扰着学生和广大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政治课整合和改革的过程中,课程考核的改进也在研究和实践领域同时进行着,广大一线教育者和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对该问题的看法,对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更好发挥课程应有功能提供了改革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综述以近5年来,公开发表的高校思政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面的部分学术论文为基础,经过查阅、归类、分析、总结和评价几个环节的工作,初步得到了关于该问题的一个系统思路和基本理论蓝图。课程考核问题在教育界不是一个新领域,但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专门研究思政课考核方式的文章和观点并不算丰富,各方观点也非常接近,可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挖掘的实践问题。 二、探讨的主要问题 在本文涉及到的20余篇代表性文献中,大多数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思政课考核的。分别是:考核的作用和意义、现有考核方式的弊端、开闭卷考试的优劣比较、学生成绩的构成方式和比例、考核方式改革应遵循的原则、考核方式的内容改革、考核方式的途径改革、考核方式的评价机制改革、实践环节和考核等。也有一些文章角度独特,谈到了学界尚未充分关注的问题,在诸多文献共同谈到的共性问题当中,围绕考核的形式、考核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功能发挥三个核心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系统,学者们通过论述致力于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考核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水准和信仰情况,并且通过考核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思政课。这可以说,是思政课吸引力持续偏低,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思政课的考核理论与现实脱节、学生“表里不一”,政治理论没有入心入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清晰的政治信仰没有形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改进思政课考核方式,使之真正发挥课程考核的功能,而不是做表面功夫、期末考试分数定终身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三、代表性观点 首先,在考核本身的意义价值上,作者们观点是一致的,普遍认为思政课考核方式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更好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其次,在思政课考核方式现有的

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随笔

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随笔 在这个特别的假期,我发现孩子们追星的方向变了。 以往,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多数学生听不懂,今天,生动的素材俯拾皆是。当孩子们在互动时告诉我,不仅会唱国歌也理解了歌词内容,我真心感到,这次的疫情不仅让孩子们目睹、体验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也在这个过程中长大了。 其实,这些质变都是由我们的日常量变积累而来。那就是思政课! 我们班的思政课啊,是一周里孩子们最期待的一堂课。常规的思政课离不开教材,而如何把思政课上得鲜活,把课上得真正地融入耳、脑、心,我在形式与内容上下了功夫。 一、艺术下的思政 孩子是天生的画家,通过带领学生观看优秀视频,并适时讲解,在孩子们了解红色革命的背景下,明白了新中国的诞生来之不易,我把时间交给学生。不一会儿,洁白无瑕的纸上跳跃着孩子稚嫩的线条,一个个勾勒出红红的国旗,金黄的稻穗,吹着号角的军人,

甚至还有我们的党旗……仿佛要用那双巧手把祖国的历史和人民的骄傲全部画出来! 旗帜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方向。孩子们用手里的笔画出了旗帜,画出了未来。 二、榜样下的思政 如何让有意义的课有意思起来,让课堂更生动,学生更喜欢,更收益?坚定理想信念! 这节课,我选择了一个真实的平凡人的故事。 白露晨,浙江树人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由于患有先天性脆骨症,轻微的碰撞就会造成严重骨折,身高几乎只有我们普通人的一半高,人称“玻璃女孩”。但她绝不是一颗玻璃心!她用自己的勤奋,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并顺利考上了研究生,成为校园里的传奇。孩子们对这个传奇大姐姐惊讶之余,还立志要像她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并且模仿制定了自己的学期目标,又将长期目标分解为月中期目标,再将中期目标分解为周短期目标,最后把短目标分解为日小目标。 榜样,目标,理想,并愿意为之努力,我想,孩子们的内心是丰满的。 我们的课堂形式还有很多,表演情景剧,多人朗诵,名人堂展示……有人说外国人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说中国人没信仰,可是他们不知道,女娲补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考评的反思与重构思路-教育文档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考评的反思与重构思路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考核评系中,教学效果这一指标是最难考核的指标: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很难具体量化;同时受评价主体,评价依据,评价方法的差异性制约,导致其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可信性、权威性往往受到质疑。要重构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首 先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 一、对现有体系的反思 反思之一:不同的评价依据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差异明显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好坏的依据是什么?我国高等教 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 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掌握较 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部将思政理论课作为我国 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基于上述法律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准确掌握“四情”(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正确树立“四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法治观),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但现行的考评依据、出发点和目的与上述课程目标的契合度差异 较大。我们以现行的几种考评为例:(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

考评依据是教育部及省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和 规定,关注点是各高校软硬件是否配套,其目的是推动各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没有明确的教学效果考核依据。(2)各高校的职能部门的考评依据,除了教育行政主管部 门制定的考核指标外,还有本校的教学管理文件,关注点是本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研室(部)和教师是否按照教学常规运行及运行效果,目的在于规范思政理论课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3)思政理论课教师考核评价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 和教学计划,关注点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目的是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把握情况和现实表现,给出一个准确的成绩。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考核 依据、关注点和目的与课程目标契合度不一样,且契合度普遍不高。 反思之二:不同的评价方式与评价结论的科学性质疑 不同的考评方式决定着不同结论的科学性。以目前常见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为例:(1)材料汇报加现场考查,这种方式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采用,主要作法是各高校比照考核评价指标写成自查汇报材料上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考评组到各高校进行专项检查和考 评。面对需要评价的众多高校,教育行政部门采用这种方式比较简便,也便于操作。但是这种方法的最大的特点是上面有备而来,下面有备而迎,难以防止甚至客观上助长部分高校的“笔下生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纪亚宁 通过学习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我认为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中政治的学法就是以背为主,其实这是对政治课的极大不公,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符合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鲜明白的道理,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效果”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问”,发生新奇感和探求感,使思想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当然,教师的“效果”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味。例如讲到《政治知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在的权益”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能否答应信教”的效果;当讲到“我国经济树立碰到资金困难的效果”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处置”的疑问,学生在剖析中有分歧,但教师停止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要想改变对政治课的以”背”为主的误区,作为政治教师还必须在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老师教学要有激情,只有有了激情的老师,才能有生活的课堂。老师必须有亲和力。教学不拘泥教材。更应该高于教材。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采取多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味和教学质量。如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响、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在视觉、听觉上发生一定的

对于大学思政课的看法

大段大段的课本内容随之浮现,但这也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事实上,不管是毛泽东思像也好,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也好,对于我们确实没有多少帮助。教材在内容方面一定程度上过于形式化,语言官方化,学生们只能一味的死读书,死记硬背书上的内容,我认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书,对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书本的说教上,并没有帮助大学上树立真正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以及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相信这也是许多同学的看法。 同学们的态度是什么?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而且是越来越快的变化,这时的我们也越来月倾向于物质和效率。这时的我们,不会在乎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有多高,不会在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有多坚定,更不会在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什么,更不用说理解和贯彻了 除非它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这样说是不是很物质?但这就是现状。象牙塔不再如从前那般纯洁,同学们也不再热血单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只是为一纸文凭,或者一个拿下更高学历的机会,最终来说,还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至于理想?我们至少要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不会饿着肚子前行。现实总是如此的冷酷而丑陋,所以人们才会尽量给她披上温暖的外衣。 正是因为这些书上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大而遥远。所以同学们才会对这门课一直有着不重视的看法,而不是抵触情绪。相信老师门已经发现,每次上课只有寥寥数人在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其余的有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甚至在那些听讲的同学中,有的也只是对那些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兴趣,而不是马列主义,不是建设社会主义。记得曾经讲到改革开放那一节的时候,一位同学给我开玩笑说,‘这些都是那些个大人物讲究的事,我们就是一小市民,改革开放又不是我去干的事,学着个干什么。’这话虽是玩笑,但却说出了同学们的心态。心态的变化体现在行动上,就是如今上课时表现出的我行我素,不配合老师的讲课。甚至是觉得这门课是在浪费时间,进而产生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因为时常在网上接触到广泛的东西,自觉眼界深远,认为这是共产党巩固自身和社会主义信仰的方式,所以对着门课有很多偏见 同学们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同学们学习这门课程多数不是按照专业课的要求来学习的,所以一般不会主动去看书,更不用说预习了。更多时候,是在考试前,抽出一部分时间死记硬背下来考试的内容,考后转头 便忘。学习应该是怎样的?说全了,就是,上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下课认真复习,主动查找课外资料。但是,这关乎认真和积极两词的事情对于这门课是何其的困难,说白了,是因为这门课同学们不够重视,不够重视是因为在生活中没有实际作用,可能这门课程的震慑力和作用便在于期末的考试和作为考研时必考的科目吧。若失去这两大“震慑力”,这门课程说不得会变成选修课,但我想来,只要国家和党重视人们的思想教育一天,这门课便不会受到轻视。再者,这门课的叫教材内容太流于形式上的说教,官话味道太浓,即使想在课下学习,将书上的内容都看完了,便是能看明白讲的什么,又能有多少深刻的理解,又能有多少心得体会,最终还是流于表面罢了。或许我一直理解错了,那些编下书的人,一定要让看书的人觉得难懂才显得学识高深么。“我的境界你不懂”才是误人子弟吧。 那我们对书中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会有看法么?这一点上同学们就像一个模子里边倒出来的一样,若是写成冠冕堂皇的话,相信一定有很多,而且各式各样的赞颂,各式各样的热血四有青年,各式各样的大义凛然。这些有多少是真话?有多少是我们真正心里所想的?若真说出来,也是没有,因为太空泛,太遥远。有言道‘屁股决定脑袋’做什么位置就想什么事情,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思政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1. 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课堂教学,剖析我们的某些教学行为,反思如下: 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往往我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

思政课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改革的依据: 1、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9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教社政[2005]4号)文件精神,合理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以达到文件所提出的“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品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符合高职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相关用人行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成长中的现实要求、其他兄弟学校教学的考察调研,注重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方法)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一、党性原则,用党的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育人。 第二、思政教学工作必须与学院的发展方向一致。 第三、立德树人是我们的肩负的重任。 第四、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把培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 三、我们的现状: 1、教学内容上我们基本上是三门课,围绕三本书为主要内容,没有突破。 2、教学方法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讨论方式、演讲式、辩论式、情境等教学方法,但大多大班教学,效果不理想。 3、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第一课堂内 4、考试方法模式化,刻板 四、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办法: 1、教学内容的改革:整合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内容一要符合我们的学生实际,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需要。二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融入企业文化和专业背景。具体:依据教材,凝练教材又突破教材,对教育部的教材实行模块化,取其符合我们学生需求的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针对我们学生要求和不同专业所需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编写校本教材,采用专题式教学。 2、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一要切实可行,二要和我们的教学目标相稳合。比如课堂教学中的课前10分钟的新闻播报、好人好事播报。第二课堂的组织学生道德小品大赛,让学生自编自演,从班级选拔,到专业选拔,最后参加学校大赛,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第三课堂的开展暑期调研,第二学期集体评定成绩,并评奖,对优秀调研论文收集装册。 3、进一步改革考试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对学生的处理、解决问题的测试,注重对学生素质、素养的测试。着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可采取撰写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等 4、注重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负有育人的重任,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品德素质、高尚的情操、人文素养,要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研讨,理论学习,专业学习不断的自我修炼,以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去感化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5、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们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融入大思政环境中,与团委、宣传部、学管部们,及全体后勤服务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6、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小班教学,尤其是思修课,这样课堂便于交流、便于活动,便于走进学生,效果会更好。 7、根据部分同学的需要开设选修课:民商法实务,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政部 2014.5.20

给思政老师的教学建议

我给思政老师献一计 作者:宋子文 经过大学将近一年的学习,我对于现在中国大学的教育也有些许了解。我有一些关于思政老师在教学上的建议,希望能在以后的思政课上帮助老师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让思政课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生想要上的课程。 我们几乎都是90后的孩子,从出生就没有吃过什么苦,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享受。而且我们接触的东西相对比80后就显得多很多了,最显著的就是在计算机方面。记得我小时候互联网只能在新闻中听听,而现在就包括的小孩对互联网也是触手可得。再加上互联网的信息鱼龙混杂,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所以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把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也不可避免的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有极大影响。 然而,我们老师就要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从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走到现实的生活中来。大学生这个群体都是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的,所以,我觉得大学生教育以引导为主。这样就要改变一些教育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自愿的参与学习这一过程中来。我认为这种方法就是:把理论课建立在真实的实践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去帮助学生解决好自己心中的疑问,让我们学生在思考与问题的解决中成长。 现在的大学课堂。 一是:由于大学的一些课程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而有的老师讲课的速度稍微快了点,知识点难以理解,自己看课本又比老师讲的少了一些知识点,所以我们很多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就选择了放弃。 二是: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更偏向于思考性的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只顾课本内容。老师按照事先做好的ppt给大家将课本上的内容,这样下了,我们也慢慢的没有了兴趣,产生了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看书的思想。 三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比较少,在课间时间可以与学生交流,询问在关于课业的问题,好像也是固定的几个人,这样让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远。 四是:应该让有些实习内容更具体,更实在。目前学校的有些实习课程只是为了让学生拿到实习学分,实际的内容名不副实,过程也过于简单,结果根本没有达到实习该有的效果。在我看来实习比有些课程更重要,因为亲身经历印象会更深刻,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五是:这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90%以上的学生不能摆脱上课玩手机。很多学生从进教室到出教室看也不看老师一眼,一心一意玩手机。 只有明白现在我们大学生上思政课的现状,才能为未来教师找到好的方法去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建议:思政课多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进红色根据地等。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

简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两种教学方式

简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两种教学方式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的只有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学是可以帮助完成教学目的的另一种教学形式,它的地位和作用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为此,本文就二者的关系、特点及作用作了探讨和研究。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基本教学形式的关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使用的两种基本的教学形式,都是为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采用的教学形式。 在思政课教学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强化和巩固。二者实现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理论教学是对人类经过长期认识世界积累的经验知识的表达,实践教学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既有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也有人类改造自然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活动等。人们日常的生活也属于实践活动,诸如体育锻炼、日常劳作、外出旅行等,实践活动也包括这种以自身活动为目的的主动的行为活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里的社会生活既包括生产劳动,也包括日常生活的劳动。 在思政课学习中,主要是对社会生活经验知识的学习,一个人掌握的社会经验知识越丰富,对思政课的学习就越有好处。这些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知识对思政课的学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的生存、健康、安全等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去面对其他问题,

诸如从事哲学、艺术、法律等活动。才能总结出人类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去从事哲学、宗教、法律等精神的活动。最终得出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论断。同样当一个人购买一种商品,在满足不了自己的其他方面需要的时候,就会懂得不同商品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最后得出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价值不同,价格也不同的结论。 经验知识一般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来,这就包括社会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日常生活及科学实验。而思政课实践教学仅仅是社会经验知识认识的一小部分,大量社会经验知识的获得还需从社会生产生活中获得。为此,不能只片面重视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基本教学形式的特点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理论教学表现为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讲并进行讨论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多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同时理论教学中还体现为面对面、思想对思想的教学方式。课堂之外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参观访问以及走入企业社区进行公益性活动的行为叫做实践教学。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课堂外的参观访问、收集文献资料、撰写访问心得、观看影视等开展实践教学。除此之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有以下几点特征: 1.理论教学单调,实践教学活泼 首先从教育形式上看,理论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听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